水儿武士
主演:董玮,万梓良,余安安,惠英红,梁家辉,简慧真
简介: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很早之前就谈过“港影名琴”这个话题。 也有人问过“名琴”的意思。 其实类似百战之将。 那些古往今来的名将,非经过严酷战争的锻造而不能得。 比如战国时期的廉颇、赵奢、吴起,大汉的卫青、霍去病,明朝的徐达、常遇春和蓝玉。 都是在铁血战火中铸就的威名。 纸上谈兵的结果,则以赵括和马谡为典型。 演员其实也同样如此。 " 香港影坛,谁谓名琴? 开创功夫电影风潮的李小龙,市井喜剧的发端者许冠文,雄霸十数年的双周一成,七小福之首洪金宝,以及功夫皇帝李连杰,必然入列。 演技派的梁家辉、郑则仕、吴镇宇、任达华、刘青云和张家辉,应该有一席之地。 偶像派的刘德华、古天乐和郑伊健,也不可或缺。 而贯通偶像与实力屏障的梁朝伟、张国荣和郭富城,则可强势压阵。 这些人,基本上就是香港影坛的明面实力。 更多的演员,则在岁月里成为配角、绿叶和龙套。 偶像和动作演员,因其特殊性可略过不提,喜剧领域可选周星驰做代表,而演技派最突出的人物当然就是梁家辉,此外周润发、梁朝伟、张国荣和郭富城的影路也尤其值得剖析。 回溯来路,看他们如何从千军万马中冲杀出来。 很有趣,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 梁家辉可能是最另类的一个。 拍第一部电影,就拿了金像奖影帝,而金像奖史上“最年轻影帝”这个纪录迄今未破。 此前只在两部电视剧中跑过龙套,几乎没有任何表演经验。 当然,直接撞上大导演李翰祥,这种运气也是万中无一。 然后他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跟对手刘晓庆学到了一招,写人物小传,后来拍《黑金》,洋洋洒洒写了十万字,比导演的剧本还长。 一路走来,名声蹭蹭上涨,四座金像影帝、一座金马影帝奖杯在手,获奖作品分别是历史剧情片《垂帘听政》、剧情文艺片《爱在他乡的季节》、无厘头喜剧《92黑玫瑰对黑玫瑰》、商业犯罪片《龙城岁月》以及商业警匪片《寒战》。 得名“千面影帝”,在影迷中群众基础极好。 而如果翻看早期作品,会发现他照样有青涩期,比如在谭家明手下的《雪儿》、邵氏老片《鬼线人》和查传谊的《水儿武士》这几部电影中表现都极为普通,直到《火龙》再遇李翰祥,才开始扭转戏路并走出上升通道。 始终认为,梁家辉参与编剧的《棋王》,虽然戏份摊得较薄,但比《92黑玫瑰对黑玫瑰》更值得一座金像影帝奖杯,而《寒战》是其从影以来的最巅峰表现,商业电影表现强于小众文艺类型。 曾经“偶像”过,但非常缺乏偶像力和商业票房能力。 " 周润发可能并不是“天赋型”演员。 因为年代较早的关系,早期电影青涩不说,资源也显得特别普通。 广为人知的结果,是他被称作“票房毒药”,接拍翻身大作《英雄本色》的时候,是三番配角身份。 按照普通人的理解,是缺乏票房号召力。 而大导演李翰祥说,(大意)在周润发最不得意的时候,他就有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电影演员。 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眼界之别。 商业票房令人目眩,但它并不是演员的基础与根底。 在凭《英雄本色》爆发之前,周润发总计参演31部电影,其中只有6部是商业动作类型,另外25部都是剧情、爱情等小众类型,这就是他票房表现“超惨”的真相。 所谓“票房毒药”,其实只是刻意地打磨。 没有这个阶段的隐忍,哪来《英雄本色》的一飞冲天,又何来四年内三夺金像奖影帝的豪情? 更是在日后成为唯一凭演技能力进军好莱坞的香港演员。 而毫无疑问,他是“双周一成”中演艺生涯“保质期”最长的一个。 最近一部电影是《无双》。 他不是核心角色。 但非常好看。 " 关于周星驰的评价有点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将其奉为神级演员,另一部分人则贬其为低俗“无厘头”。 客观而论,周星驰确实是凭“无厘头”电影崛起,并几乎攫夺了所有其他喜剧演员的光芒,以后起之势追平甚至反超前辈成龙和周润发。 早期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无论是《赌圣》、《赌侠》、《整蛊专家》还是《逃学威龙》和《情圣》,甚至包括《审死官》、《鹿鼎记》和《武状元苏乞儿》,以及被誉为经典的《大话西游》等,尽管市场威力巨大,但其实都有颇多地方可以指摘。 但他在1994年拿起导筒,逐步蜕变,其后从1999年的《喜剧之王》,到2001年的《少林足球》,再到2004年的《功夫》,短短几年内,电影品质出现了质的变化,《功夫》更可称作一部“划时代”的巨制,足堪影史留名。 更特殊之处是,这种成绩是在集合演员与导演身份于一身的情况下取得的。 并成为了他人难以逾越的天堑。 电影《美人鱼2》,感觉不太值得关心。 但《功夫2》尚可期待。 " 梁朝伟和张国荣,其实略有相近。 颇有惺惺相惜的意味。 二人都先后主演过谭家明、王家卫师徒的电影,也几乎是王家卫最钟爱的两个演员。 张国荣唯一的金像奖影帝即出自王家卫之手,而梁朝伟八座“三金”影帝奖杯,其中五座都拜王家卫所赐,还包括有一个戛纳影帝。 而梁朝伟虽然很早就凭《人民英雄》和《杀手·蝴蝶·梦》夺得过金像奖的最佳男配奖,也有《悲情城市》和《辣手神探》的出色表演,但他演技的真正蜕变还是从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开始。 张国荣则在《英雄本色》中尚显青涩,却于次年的《倩女幽魂》中蝶变,紧接着以《胭脂扣》更上一层楼,到《阿飞正传》时已经无可挑剔。 二人合作的《春光乍泄》,精彩纷呈又激情四射,已成绝响。 从他们两个人的影路情况,可以窥见一个道理。 那就是,“合适”的戏路与高质量的剧本,对演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复杂的表演要求,能极大促进演技的成长。 " 最后谈谈郭富城。 相对上述诸人,他在年龄上稍小,与周润发更间隔十年。 又是歌坛天王。 在九十年代,大量精力都被放在录制唱片、苦练唱功、练舞排舞、赶通告、演唱会和广告代言等事情上,对于影坛的争雄,可能是偶尔探出脑袋看一眼,并不以为意。 但在2000年之前,他的表演是全然没有问题的,甚至如果按照出道时间同期对比,也并不弱于谁,甚至其表演有着极强的不可替代性。 比如《赤脚小子》的纯真、《浪漫风暴》的励志和《风云之雄霸天下》的桀骜。 而他的演技“不行”的印象怎么来的? 一则是“录像厅”年代的作品缺位,二则是戏路的歧途。 在动作片、喜剧片和枪战、街头电影风行的年代,他只奉献了极少的类型电影,几乎也就是被“淹没”的命运,比如上文提到的《赤脚小子》,票房仅397万,而几乎同期的李连杰同类型作品《方世玉》则跃过了三千万大关。 但在1998年凭《风云之雄霸天下》勇夺年冠之后,他又陷入了戏路的歧途。 连续拍了数部定位青春偶像和动作类型的影片。 商业票房尚可,但演技印象每况愈下。 " 新世纪过后。 他开始放下歌坛主攻影坛。 从《三岔口》、《父子》、《白银帝国》开始,到《最爱》、《百年浮城》、《寒战》、《踏血寻梅》、《破局》和《无双》,确实可称得上一句成绩斐然,也凭自己的表现折服了不少路人观众。 而在零零年代选择小众电影打磨演技,这种路线与前辈周润发颇有相似,但更为走火入魔。 与发哥凭《英雄本色》崛起之后迅速增大商业娱乐类型电影不同,郭富城即便在《寒战》爆发之后,其小众电影占比仍然超过50%,这种接片路线极大降低了观影印象的辐射,更造成了票房数据的“跌宕起伏”,加之拍片量在整个影坛都属于偏少的群体,换句话说,大银幕“关键印象”曝光频率不足。 当然,以品质为前提的路线,在香港电影颓势明显的当下,却反而越来越显出稳健,也符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世事逻辑。 目前演技一流、商业电影号召力一流,但缺少“名导运”。 他的接片要求,角色不重复和有高难度。 戏路驳杂而无定式。 有大将之风。 " 梁家辉和周星驰的路线难以复制。 但其他人的影路皆可借鉴。 大致可理解为。 欲成“名琴”,先弃商业。 因为演员的根底,是演技的出类拔萃。 眼光宜放长远。
简介: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很早之前就谈过“港影名琴”这个话题。 也有人问过“名琴”的意思。 其实类似百战之将。 那些古往今来的名将,非经过严酷战争的锻造而不能得。 比如战国时期的廉颇、赵奢、吴起,大汉的卫青、霍去病,明朝的徐达、常遇春和蓝玉。 都是在铁血战火中铸就的威名。 纸上谈兵的结果,则以赵括和马谡为典型。 演员其实也同样如此。 " 香港影坛,谁谓名琴? 开创功夫电影风潮的李小龙,市井喜剧的发端者许冠文,雄霸十数年的双周一成,七小福之首洪金宝,以及功夫皇帝李连杰,必然入列。 演技派的梁家辉、郑则仕、吴镇宇、任达华、刘青云和张家辉,应该有一席之地。 偶像派的刘德华、古天乐和郑伊健,也不可或缺。 而贯通偶像与实力屏障的梁朝伟、张国荣和郭富城,则可强势压阵。 这些人,基本上就是香港影坛的明面实力。 更多的演员,则在岁月里成为配角、绿叶和龙套。 偶像和动作演员,因其特殊性可略过不提,喜剧领域可选周星驰做代表,而演技派最突出的人物当然就是梁家辉,此外周润发、梁朝伟、张国荣和郭富城的影路也尤其值得剖析。 回溯来路,看他们如何从千军万马中冲杀出来。 很有趣,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 梁家辉可能是最另类的一个。 拍第一部电影,就拿了金像奖影帝,而金像奖史上“最年轻影帝”这个纪录迄今未破。 此前只在两部电视剧中跑过龙套,几乎没有任何表演经验。 当然,直接撞上大导演李翰祥,这种运气也是万中无一。 然后他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跟对手刘晓庆学到了一招,写人物小传,后来拍《黑金》,洋洋洒洒写了十万字,比导演的剧本还长。 一路走来,名声蹭蹭上涨,四座金像影帝、一座金马影帝奖杯在手,获奖作品分别是历史剧情片《垂帘听政》、剧情文艺片《爱在他乡的季节》、无厘头喜剧《92黑玫瑰对黑玫瑰》、商业犯罪片《龙城岁月》以及商业警匪片《寒战》。 得名“千面影帝”,在影迷中群众基础极好。 而如果翻看早期作品,会发现他照样有青涩期,比如在谭家明手下的《雪儿》、邵氏老片《鬼线人》和查传谊的《水儿武士》这几部电影中表现都极为普通,直到《火龙》再遇李翰祥,才开始扭转戏路并走出上升通道。 始终认为,梁家辉参与编剧的《棋王》,虽然戏份摊得较薄,但比《92黑玫瑰对黑玫瑰》更值得一座金像影帝奖杯,而《寒战》是其从影以来的最巅峰表现,商业电影表现强于小众文艺类型。 曾经“偶像”过,但非常缺乏偶像力和商业票房能力。 " 周润发可能并不是“天赋型”演员。 因为年代较早的关系,早期电影青涩不说,资源也显得特别普通。 广为人知的结果,是他被称作“票房毒药”,接拍翻身大作《英雄本色》的时候,是三番配角身份。 按照普通人的理解,是缺乏票房号召力。 而大导演李翰祥说,(大意)在周润发最不得意的时候,他就有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电影演员。 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眼界之别。 商业票房令人目眩,但它并不是演员的基础与根底。 在凭《英雄本色》爆发之前,周润发总计参演31部电影,其中只有6部是商业动作类型,另外25部都是剧情、爱情等小众类型,这就是他票房表现“超惨”的真相。 所谓“票房毒药”,其实只是刻意地打磨。 没有这个阶段的隐忍,哪来《英雄本色》的一飞冲天,又何来四年内三夺金像奖影帝的豪情? 更是在日后成为唯一凭演技能力进军好莱坞的香港演员。 而毫无疑问,他是“双周一成”中演艺生涯“保质期”最长的一个。 最近一部电影是《无双》。 他不是核心角色。 但非常好看。 " 关于周星驰的评价有点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将其奉为神级演员,另一部分人则贬其为低俗“无厘头”。 客观而论,周星驰确实是凭“无厘头”电影崛起,并几乎攫夺了所有其他喜剧演员的光芒,以后起之势追平甚至反超前辈成龙和周润发。 早期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无论是《赌圣》、《赌侠》、《整蛊专家》还是《逃学威龙》和《情圣》,甚至包括《审死官》、《鹿鼎记》和《武状元苏乞儿》,以及被誉为经典的《大话西游》等,尽管市场威力巨大,但其实都有颇多地方可以指摘。 但他在1994年拿起导筒,逐步蜕变,其后从1999年的《喜剧之王》,到2001年的《少林足球》,再到2004年的《功夫》,短短几年内,电影品质出现了质的变化,《功夫》更可称作一部“划时代”的巨制,足堪影史留名。 更特殊之处是,这种成绩是在集合演员与导演身份于一身的情况下取得的。 并成为了他人难以逾越的天堑。 电影《美人鱼2》,感觉不太值得关心。 但《功夫2》尚可期待。 " 梁朝伟和张国荣,其实略有相近。 颇有惺惺相惜的意味。 二人都先后主演过谭家明、王家卫师徒的电影,也几乎是王家卫最钟爱的两个演员。 张国荣唯一的金像奖影帝即出自王家卫之手,而梁朝伟八座“三金”影帝奖杯,其中五座都拜王家卫所赐,还包括有一个戛纳影帝。 而梁朝伟虽然很早就凭《人民英雄》和《杀手·蝴蝶·梦》夺得过金像奖的最佳男配奖,也有《悲情城市》和《辣手神探》的出色表演,但他演技的真正蜕变还是从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开始。 张国荣则在《英雄本色》中尚显青涩,却于次年的《倩女幽魂》中蝶变,紧接着以《胭脂扣》更上一层楼,到《阿飞正传》时已经无可挑剔。 二人合作的《春光乍泄》,精彩纷呈又激情四射,已成绝响。 从他们两个人的影路情况,可以窥见一个道理。 那就是,“合适”的戏路与高质量的剧本,对演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复杂的表演要求,能极大促进演技的成长。 " 最后谈谈郭富城。 相对上述诸人,他在年龄上稍小,与周润发更间隔十年。 又是歌坛天王。 在九十年代,大量精力都被放在录制唱片、苦练唱功、练舞排舞、赶通告、演唱会和广告代言等事情上,对于影坛的争雄,可能是偶尔探出脑袋看一眼,并不以为意。 但在2000年之前,他的表演是全然没有问题的,甚至如果按照出道时间同期对比,也并不弱于谁,甚至其表演有着极强的不可替代性。 比如《赤脚小子》的纯真、《浪漫风暴》的励志和《风云之雄霸天下》的桀骜。 而他的演技“不行”的印象怎么来的? 一则是“录像厅”年代的作品缺位,二则是戏路的歧途。 在动作片、喜剧片和枪战、街头电影风行的年代,他只奉献了极少的类型电影,几乎也就是被“淹没”的命运,比如上文提到的《赤脚小子》,票房仅397万,而几乎同期的李连杰同类型作品《方世玉》则跃过了三千万大关。 但在1998年凭《风云之雄霸天下》勇夺年冠之后,他又陷入了戏路的歧途。 连续拍了数部定位青春偶像和动作类型的影片。 商业票房尚可,但演技印象每况愈下。 " 新世纪过后。 他开始放下歌坛主攻影坛。 从《三岔口》、《父子》、《白银帝国》开始,到《最爱》、《百年浮城》、《寒战》、《踏血寻梅》、《破局》和《无双》,确实可称得上一句成绩斐然,也凭自己的表现折服了不少路人观众。 而在零零年代选择小众电影打磨演技,这种路线与前辈周润发颇有相似,但更为走火入魔。 与发哥凭《英雄本色》崛起之后迅速增大商业娱乐类型电影不同,郭富城即便在《寒战》爆发之后,其小众电影占比仍然超过50%,这种接片路线极大降低了观影印象的辐射,更造成了票房数据的“跌宕起伏”,加之拍片量在整个影坛都属于偏少的群体,换句话说,大银幕“关键印象”曝光频率不足。 当然,以品质为前提的路线,在香港电影颓势明显的当下,却反而越来越显出稳健,也符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世事逻辑。 目前演技一流、商业电影号召力一流,但缺少“名导运”。 他的接片要求,角色不重复和有高难度。 戏路驳杂而无定式。 有大将之风。 " 梁家辉和周星驰的路线难以复制。 但其他人的影路皆可借鉴。 大致可理解为。 欲成“名琴”,先弃商业。 因为演员的根底,是演技的出类拔萃。 眼光宜放长远。
董玮,万梓良,余安安,惠英红,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