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厚朴

状态: 高清

主演: 朱旭 王之夏 

导演: 丁荫楠

语言: 1999

首播: 1999(内地)

更新: 2022-06-14 13:35

类型: 爱情片

  • 更新:2022-06-14 13:35
  • 状态:高清
  • 导演:丁荫楠
  • 电视台:其他
  • 主演:朱旭 王之夏 
  • 地区:内地
  • 语言:1999
  • 首播:1999(内地)
  • 收录:4m影院
  • 时长:60分钟
  • 集数:完结
  • 类型:爱情片
  • 关联:

1905视频

  • 高清
  • 剧情简介

    王彦杰、罗宗宇:小说选刊与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发展"王彦杰、罗宗宇:小说选刊与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发展"

    小说选刊与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发展

    ——以《小说月报》(1980—2018)为例的考察

    文/王彦杰 罗宗宇

    内容摘要:在众多的文学选刊中,《小说月报》是我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并具有广大读者群的文学选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小说月报》选载了四百多篇少数民族作家的小说,通过传播小说新作、培养小说作家、筛选小说经典、引导创作潮流等选刊机制,在多方面促进了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创作的发展。

    《小说月报》创刊于1980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是我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并具有广大读者群的文学选刊。三十九年来,《小说月报》始终“以其精准的文学眼光和文学的博大胸怀,始终带着热切和期待的目光,关注着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注重选发贴近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少数民族喜怒哀乐和异彩生活的优秀中短篇小说。”[1]据笔者统计,自1980年第1期到2018年第12期,468期《小说月报》选载的少数民族小说共计406篇[2],所选作者来自21个少数民族,其年度选载情况见下表:

    王彦杰、罗宗宇:小说选刊与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发展"

    三十多年来,《小说月报》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向往、原创文学期刊借重的权威文学媒体,它通过“传播”“培养”“筛选”“引导”等文学选刊功能机制,在多方面促进了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创作的发展。

    一、传播小说新作

    《小说月报》对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创作发展的促进首先表现在对小说新作的快速传播上。作为一本选得快、准、精的文学选刊,《小说月报》紧跟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步伐,选载作家们的新作。超高的发行量使得它所选刊的作品能传播到更大的范围和空间,得到广大的读者的认可,进而鼓励了小说家的创作。

    少数民族知名作家的新作一经发表,《小说月报》一般会快速选刊。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和敖德斯尔是成名于1950年代的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作家,玛拉沁夫的《爱,在夏夜里燃烧》原载于1985年第8期《民族文学》,小说发表后立即被1985年第10期《小说月报》选载。敖德斯尔的《蓝色的阿尔善河》原载于1982年第3期《民族文学》,发表后随即被1982年第5期《小说月报》选载。乌热尔图是鄂温克族历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作家,也是人口较少少数民族的著名作家,他曾连续三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作品《绿茵茵的河岸》原载于《民族文学》1983年第8期,发表后便被1983年第11期《小说月报》选载。回族作家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北方的河》原载于《十月》1984年第1期,发表后被1984年第4期《小说月报》选载。不难发现,以上所列举的这些知名作家的新作在文学刊物上发表2-3个月后,便立即被《小说月报》转载。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如蒙古族作家李准的《芒果》[3]、郭雪波的《沙狐》[4],土家族作家李传锋的《烟姐儿》[5],满族作家舒群的《少年chén女》[6]等等。

    1990年代和新世纪的《小说月报》同样承接了1980年代的这一选刊传统。如白族作家张长1979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1年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其小说《求签》原载于《现代作家》1990年第10期,后被《小说月报》1991年第2期选载。1990年代初成名的满族作家关仁山,小说《太极地》原载于《人民文学》1995年第2期,后被《小说月报》1995年第4期选载。著名藏族作家阿来的《遥远的温泉》原载于《北京文学》2002年第8期,《小说月报》于同年第10期予以选载。

    在快速传播名家新作的同时,《小说月报》更是不遗余力地推介了不少作家的处女作。苗族作家吴雪恼在1981年第8期《青年作家》上发表了处女作《猪郎公架鹊桥》,不久就被《小说月报》1981年第10期转载,此后他创作的作品《船家》[7]《主人》[8]也接连入选,《船家》更是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少数民族文学集》(1976-1982)。满族作家赵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无调性短歌》原载于《小说林》1991年第1、2期,发表后被《小说月报》1991年第2期迅速选载。土家族作家陈孝荣在1996年第3期《黄河》上发表了中篇小说处女作《农委主任》,随即被《小说月报》1996年第8期转载,而后他在1997年第1期《漓江》上发表的《劳动人事助理》也被《小说月报》1997年第2期选载。满族作家钟晶晶1996年开始从事创作,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战争童谣》原载于1997年第2期《解放军文艺》,《小说月报》于1997年第5期选载。此后,她的小说《祭酒岭》[9]《往事》[10]《夜行客车》[11]《案情叙述》[12]也接连被《小说月报》选载。

    二、培养小说作家

    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发展来看,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离不开文学制度因素的作用。文学传媒是重要的文学制度因素,文学选刊作为一种二次传播平台,具有“遴选精品”“选优拔萃”的重责,对于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发现和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说月报》主编马津海曾表示,“《小说月报》从不拒绝新人。相反,对新人的关注程度是很高的”[13]“我刊期待着更多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家为读者所喜爱”[14]。《小说月报》对于初登文坛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特别青睐,不少青年作家因为《小说月报》的发现而显露头角,有的还成为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创作的中坚。徐岩、金仁顺、马金莲、李进祥、马笑泉、于晓威等一大批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在初登文坛时,还没有丰富的写作经验,但《小说月报》紧密关注他们的创作步伐,不断地向广大读者推介他们的新作。例如新晋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回族作家马金莲的成功就离不开《小说月报》的大力支持,她在2005年第6期《回族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掌灯猴》,紧接着就被2006年第1期《小说月报》选载,这对她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马金莲表示,“很难说,没有这篇文字和它带来的鼓励,我今天是不是已经早就放弃了文学写作。”[15]

    《小说月报》还通过较多选刊同一作家的作品来对其进行鼓励和扶植,借此培养了一批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作家。据笔者统计,从《小说月报》创刊到2018年12期,选载作品数量居于前列的少数民族作家如下:叶广芩30篇[16]、孙春平24篇[17]、马金莲22[18]、徐岩21篇[19]、邓一光18篇[20]、金仁顺14篇[21]、关仁山13篇[22]、向本贵13篇[23]。多数量、多频次入选反映出刊物对作家的培养及其成长速度,以蒙古族作家邓一光为例,他从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一直不温不火,直到1995年《小说月报》开始将目光聚焦到他的作品身上,并接连选载《掌声继续》《战将》《父亲是个兵》《遍地菽麦》《远离稼穑》《狼行成双》等多部作品[24]。集中推介后,他的“兵系列”小说声名鹊起,他迅速崛起,享誉文坛。可见《小说月报》对于作家培养的重要作用。又如马金莲,从2006年《掌灯猴》被选载到2018年,《小说月报》时刻关注着马金莲的创作动态,几乎每年都选载她的作品,共选载小说22篇,是特定时间内《小说月报》选载作品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正因为如此,马金莲才为广大读者熟悉,为批评家关注,最终斩获“骏马奖”和鲁迅文学奖。徐岩、于晓威、凡一平等作家的成长也有类似情况,这些新锐作家的作品入选频次高,远远超过了张承志、阿来等知名作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国内知名文学选刊的《小说月报》对于青年少数民族作家的关心扶植力度。

    《小说月报》还“通过选载、评论、评奖等方式对被选中的作家给以鼓励,或客观上产生鼓励的效果,从而增强其创作信心,让他们走上了成长之路。”[25]满族作家叶广芩于1995年创作了中篇家族题材小说《祖坟》,可是作品发表不久后便受到了一些批评家的质疑和否定,这对她造成了巨大打击,让她“不知写作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很长一段时间停了笔”[26]。从1998年开始,叶广芩的家族题材系列小说一经发表就被《小说月报》转载,《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等大量作品接连入选并引起广泛关注。据笔者统计,《小说月报》共选载叶广芩小说30篇,在所有少数民族作家中位居第一。叶广芩表示,“没有《小说选刊》及各杂志编辑的大力支持与提携,我或许已经改行干了别的”[27]。可以说,《小说月报》对于叶广芩作品的选刊,是她坚持创作的重要动力之一,她的成长离不开《小说月报》的培养。

    为了发现更多独具风格的少数民族小说作品,培养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小说月报》“对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刊物和作者,尤为关照”[28]。1990年代后期以来,以石舒清、李进祥、马金莲等为代表的回族作家群的崛起,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小说月报》的重点扶持。据笔者统计,《小说月报》选载了石舒清的《选举》《恩典》等7篇作品,李进祥《女人的河》《屠户》等7篇作品,马金莲的《掌灯猴》《碎媳妇》等22篇作品,回族作家作品共计选取刊55篇,占少数民族小说选刊总数406篇的13.55%。以石舒清为例,他1989年开始创作,2001年获得“鲁迅文学奖”,近三十年创作深深扎根于宁夏西海固这片土地,有着独特的风格。2015年,由于经过了心脏手术,“他不敢像过去那样点灯熬夜,持续不断地写,从量上来讲鲜有新作”[29]。2018年,石舒清创作了短篇小说《凌伯讲的故事》,“因为多年不写,写出来自己没自信”[30],小说在《花城》2018年第5期发表后,立即被《小说月报》等刊物陆续转载,使他又有了重拾创作的信心,随后其创作的中短篇小说《眼欢喜》出版。

    三、筛选小说经典

    文学选刊在“经典化”过程中具有一种重要的筛选作用。斯蒂文·托托西说:“经典化产生在一个累积形成的模式里,包括了文本、它的阅读、读者、文学史、批评、出版手段(例如,书籍销量,图书馆使用等等)。”[31]《小说月报》作为权威性文学选刊,是文学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和生产机制。“在当代文学传播体系中,选刊属于二次传播机构,与原创性文学报刊和图书等首次传播机构不同,是首次发表基础上的‘精选’和‘优选’”[32],选刊是经典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张颐武所言:“经典成为经典的道路是由刊物的编辑发现,然后进了选刊,同时被评论家所发现,进而走入经典行列。”[33]《小说月报》通过对当代优秀少数民族小说的“精选”和“优选”,促成了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经典的产生,参与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经典乃至文化经典的建构。

    “民族特质、时代观念、艺术追求,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三个基本支撑点。”[34]据笔者统计,《小说月报》选载的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主要来自《民族文学》《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回族文学》《上海文学》这五个刊物,其选载比例依次为15%、9.1%、7.6%、5.7%、4.7%。经过《小说月报》筛选的作品,可以说是民族特质、时代观念、艺术追求结合得较好的作品,其自身具有经典化的良好内在支持,一旦经由二次传播,其影响力就迅速扩大。玛拉沁夫的《活佛的故事》、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邓一光的《父亲是个兵》、次仁罗布的《放生羊》、于晓威的《l型转弯》等经由《小说月报》的二次传播,最后获评少数民族文学民族创作“骏马奖”,《父亲是个兵》《放生羊》更是获评鲁迅文学奖,使这些作品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经典的可能变成了现实。

    编选精品集是《小说月报》筛选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经典的另一重要方式。从2001年开始,《小说月报》编辑部每年会从12期选载的作品中精选出20篇小说编选成年度精品集,实现对作品的第三次筛选。据笔者统计,目前共有26篇少数民族小说入选2001年以来的年度精品集。[35]这些从众多当代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作品进入年度精品集后,为自身成为少数民族小说经典提供了巨大可能。在年度精品集之外,《小说月报》还推出了“百花奖获奖作品集”“百花入围作品集”等不同系列选集,2015年,《小说月报》更是联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一起编选了《黑骏马:小说月报少数民族作家精品集(1980-2000)》和《放生羊:小说月报少数民族作家精品集(2001-2015)》,旨在“全面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36]。共有蒙古族、藏族、满族、回族、苗族、哈萨克族、佤族、达斡尔族、彝族、白族、仡佬族、土家族、纳西族、朝鲜族、仫佬族、壮族、瑶族、景颇族、布依族、鄂温克族等二十多个民族的95位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入选,这个秉承着《小说月报》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标准的经典选本,一旦入选,一方面肯定了入选小说的经典属性,另一方面更是代表着读者、刊物及文学观念的巨大认可,在文学圈中获得了重要的象征资本,直接推动作品的经典化。

    在文学的经典化生产机制中,文学评奖是文学经典化的加冕机制,《小说月报》还通过“百花奖”的评选来确认少数民族小说经典。1984年,《小说月报》推出“百花奖”评选,这是国内最早以读者投票为核心进行评选的文学奖,至2018年已连续举办十七届,受到了国内作家、评论家以及读者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佳峻的《虎门“犬”子》,林和平的《乡长》,叶广芩的《黄连·厚朴》《醉也无聊》《豆汁记》《状元媒》《凤还巢》《小放牛》《太阳宫》《苦雨斋》,邓一光的《狼行成双》,徐岩的《河套》《白粮票》,孙春平的《老师本是老实人》,鬼子的《一根水做的绳子》,金仁顺的《梧桐》,赵玫的《蝴蝶飞》,凡一平的《非常审问》,阿来的《三只虫草》共20篇少数民族小说荣获“百花奖”,其中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和佳峻的《虎门“犬”子》获得首届“百花奖”优秀中篇小说,而叶广芩则八次获得“百花奖”,获奖次数居于少数民族作家之首,在所有获奖作家中居于第六位[37]。“百花奖”的获奖以加冕形式推动了作品的再传播和经典化。佳峻就表示,他的小说《虎门“犬子”》被《小说月报》头条转载并获得首届“百花奖”,此后,“《北京晚报》等多家晚报转载,几家电影厂、电视台希望改编成电影、电视连续片,几家广播电台也播了这部小说”[38],小说由获得“百花奖”进而经典化。

    四、引导创作潮流

    “选刊从来不是被动地扶植和激励作家,而是敏感于文学发展的潮流,将培养作家参与甚至引导文学思潮的一种途径与手段。”[39]《小说月报》将“某些风格流派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列为选稿标准之一[40],通过提倡这种创作风格,引导作家的创作走向,推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创作潮流。在“现实主义冲击波”“生态写作”“女性写作”“底层写作”等小说创作潮流的兴起与发展中,《小说月报》都有所引导和推动。

    “现实主义冲击波”是指1990年代中期那些“面对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毫不掩饰地、尖锐而真实地揭示以改革中的经济问题为核心的社会矛盾”的作品[41],它给人产生巨大冲击力。《小说月报》敏锐地注意到这些反映“时世艰难”的作品,1995年到1998年期间,集中转载、推介了关仁山的《太极地》《民间新戏》和邓一光的《遍地菽麦》《远离稼穑》等10多部作品,并迅速引起效应。“生态写作”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中表达生态意识。从1983年开始,《小说月报》便开始有意识地选载生态文学作品,如蒙古族作家敖德斯尔的《蓝色的阿尔善河》、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绿茵茵的河岸》、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沙狐》、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的《风化石带》、白族作家张长的《最后一棵菩提》等一大批体现了作家们强烈生态意识的文学作品。《小说月报》长期以来对生态文学作品的推介,促进了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写作,推动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潮流的形成和发展。当代少数民族女性小说的兴起也离不开《小说月报》的作用。三十九年来,《小说月报》共选载少数民族女性作家作品124篇,约占选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总数的30.5%,涉及到藏族作家益西卓玛、严英秀、梅卓,佤族作家董秀英,满族作家叶广芩、赵玫、庞天舒、娜夜、钟晶晶,回族作家马金莲,土家族作家叶梅,朝鲜族作家金仁顺,达斡尔族作家萨娜,壮族作家陶丽群等,她们或写社会主义新生活,或写家族历史,或写时代现实语境,从女性立场出发,表现女性独特的思想情感,思考女性的命运,丰富了当代女性小说创作的多民族图景,成为了当代女性小说创作潮流中的一个亮点。“底层写作”是2004年兴起的一种新世纪文学思潮,它以底层为书写对象,“在内容上,它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形式上,它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写作态度上,它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42]。《小说月报》对于这一创作潮流的兴起和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从2004到2007年,《小说月报》加大了对底层题材小说的选载和推介力度,其每年选载作品比例依次是“12.4%、17%、19%、25.8%”[43]。其中,《小说月报》选载了回族作家李进祥的《害口》《剃头匠》《屠户》,土家族作家叶梅的《乡姑李玉霞的婚事》和田耳的《拍砖手老柴》等作品,2006年到2007年,《小说月报》还集中选载了满族作家徐岩《照相的日子》《夏天里回家》《河套》《向上的彩云》《地图上的大乌苏》等5篇底层叙事的作品,极大地鼓励引导了少数民族作家的“底层写作”。

    结 语

    作为一本特色鲜明、读者广大的选刊,《小说月报》通过其选刊运作和“百花奖”评选,在多方面有效促进了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创作的发展。随着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创作的日益繁荣,《小说月报》对少数民族小说的选载还可在数量上提升,传达多样化的中国经验,讲好多民族的中国故事,以丰富中华多民族文学图景,《小说月报》在促进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道路上可以而且应当会有更大的作为。

    注释:

    [1]吉狄马加:《为当代文学史留下辉光缭绕的佐证》,《民族文学》2014年第6期,第124-125页。

    [2]本文数据皆由作者据杂志逐一统计,因涉及的内容较多,如有误差,请批评指正。

    [3]原载于《人民文学》1980年第10期,选载于《小说月报》1981年第1期。

    [4]原载于《北方文学》1985年第4期,选载于《小说月报》1985年第7期。

    [5]原载于《长江文艺》1981年第4期,选载于《小说月报》1981年第7期。

    [6]原载于《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选载于《小说月报》1981年第7期。

    [7]原载于《广州文艺》1982年第4期,选载于《小说月报》1982年第6期。

    [8]原载于《鸭绿江》1985年第1期,选载于《小说月报》1985年第4期。

    [9]原载于《延河》1998年第2期,选载于《小说月报》1998年第5期。

    [10]原载于《山东文学》1999年第6期,选载于《小说月报》1999年第8期。

    [11]原载于《上海文学》2008年第7期,选载于《小说月报》2008年第9期。

    [12]原载于《广州文艺》2008年第8期,选载于《小说月报》2008年第10期。

    [13]郝振省、汤潮编:《期刊主编访谈》,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02页。

    [14]郝振省、汤潮编:《期刊主编访谈》,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02页。

    [15]马金莲:《难忘的记忆》,《回族文学》2017年第6期,第90页。

    [16]《本是同根生》、《风》、《注意熊出没》、《狗熊淑娟》、《黄连·厚朴》、《到家了》、《醒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醉也无聊》、《山鬼木客》、《黑鱼千岁》、《对你大爷有意见》、《逍遥津》、《豆汁记》、《状元媒》、《三岔口》、《玉堂春》、《拾玉镯》、《后罩楼》、《夹金山穿越》、《唱晚亭》、《太阳宫》、《月亮门》、《黄金台》、《树德桥》、《扶桑馆》、《鬼子坟》、《小放牛》、《凤还巢》、《苦雨斋》。

    [17]《陆大车和他的“臭豆腐理论》、《华容道的一种新走法》、《放飞希望》、《魔障》、《老师本是老实人》、《地下爱情》、《学者出行》、《谁能摩爱情》、《怕羞的木头》、《老师本是解惑人》、《情感逃逸》、《派我一辆吉普车》、《守口如瓶》、《换个地方去睡觉》、《皇妃庵的香火》、《追凶709》、《一树酸梨惊风雨》、《二舅二舅你是谁》、《针鼻孔 城门风》、《何处栖身》、《沽婚》、《晚霞乘务》、《贺年片》、《出门远行》。

    [18]《掌灯猴》、《春风》、《碎媳妇》、《发芽》、《老两口》、《坚硬的月光》、《蝴蝶瓦片》、《念书》、《鲜花与蛇》、《暗伤》、《夜空》、《淡妆》、《荞花的月亮》、《项链》、《长河》、《绣鸳鸯》、《杏花梁》、《镜子里的脸》、《旁观者》、《听见》、《底色》、《我的姑姑纳兰花》。

    [19]《苦艾》、《男人的游戏》、《山风无语》、《北分场的秋天》、《绥芬河》、《跟渔民说话》、《桃色梦》、《黄昏》《冰河》、《向上的云彩》、《河套》、《地图上的大乌苏》、《照相的日子》、《夏天里回家》、《女人朴光子》、《白粮票》、《船坞山上的铁》、《遥远的鱼场》、《风过金秋》、《短篇二题》、《影视城》。

    [20]《掌声继续》、《战将》、《父亲是个兵》、《遍地菽麦》、《远离稼穑》、《狼行成双》、《英雄满地》、《多年以前》、《怀念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猜一猜我的手指》、《在香格里拉吃饭》、《热爱一只狗》、《宝贝,我们去北大》、《深圳在北纬22°27′-22°52′》、《你可以让百合生长》、《深圳蓝》、《光明定律》、《香蜜湖漏了》。

    [21]《高丽往事》、《小城故事》、《引子》、《爱情诗》、《桃花》、《彼此》、《云雀》、《桔梗谣》、《仿佛依稀》、《在敦煌》、《梧桐》、《喷泉》、《猿声》、《纪念我的朋友金枝》。

    [22]《苦雪》、《红旱船》、《蓝脉》、《风潮如诉》、《醉鼓》、《闰年灯》、《太极地》、《落魂天》、《民间新戏》、《藻王》、《天壤》、《镜子里的打碗花》、《飘雪》。

    [23]《灾年》、《栗坡纪事》、《憨佬的光荣任务》、《老窖》、《碑》、《栽在城市的树》、《酒鬼张同》、《两个老人和一丘田水》、《生活如歌》、《千家桥》、《冰雪中的玫瑰》、《官场父子》、《济水长流》。

    [24]据笔者统计,1995—2000年,《小说月报》共选载少数民族小说45篇,其中邓一光入选作品有10篇,占比22.23%。

    [25]罗执廷:《文学选刊与当代小说的发展》,《文艺争鸣》2009年第12期,第98-105页。

    [26]叶广芩:《缘分》,《小说选刊》2000年第10期。

    [27]叶广芩:《缘分》,《小说选刊》2000年第10期。

    [28]李子干:《红杏出墙赖春风——<小说月报>漫议》,《编辑之友》1992年第2期,第54-58页。

    [29]王刚:《初心是追问:为谁创作 为谁立言》,《宁夏日报》2019年03月19日。

    [30]王刚:《初心是追问:为谁创作 为谁立言》,《宁夏日报》2019年03月19日。

    [31][加]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马瑞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32]罗执廷:《文学选刊与当代文学运行机制》,《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148-152页。

    [33]张颐武:《打捞文学的记忆——关于文学经典、作家和作品标准的对话》,《延安文学》2002年第3期,第209-213页。

    [34]《民族特质?时代观念?艺术追求——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的几点理解》,《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4期,第42-49页。

    [35]据笔者统计,选自《民族文学》作品61篇,《人民文学》作品37篇,《北京文学》作品31篇,《回族文学》作品23篇,《上海文学》作品19篇。

    [36]分别是阿来的《鱼》、《遥远的温泉》,周建新的《黄金搭档》,徐岩的《白粮票》,孙春平的《老师本是解惑人》、《地下爱情》、《学者出行》、《何处栖身》,鲍尔吉·原野的《哈撒尔银碗》,马金莲的《发芽》、《蝴蝶瓦片》,金仁顺的《梧桐》、《在敦煌》,邓一光的《在香格里拉吃饭》、《你可以让百合生长》、《热爱一只狗》,李进祥的《生生不息》,叶广芩的《黑鱼千岁》、《扶桑馆》、《月亮门》、《后罩楼》、《玉堂春》、《三岔口》,田耳的《金刚四拿》、《鸽子血》,肖勤的《所有的星星都有秘密》。

    [37]吉狄马加:《为当代文学史留下辉光缭绕的佐证》,《民族文学》2014年第6期,第124-125页。

    [38]获奖前五位分别是方方12次,池莉10次,铁凝10次,冯骥才10次,迟子建10次。

    [39]王小平编:《<小说月报>第1届百花奖获奖作品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14-515页。

    [40]罗执廷:《文学选刊与当代小说的发展》,《文艺争鸣》2009年第12期,第98-105页。

    [41]“读者?作者?编者”栏目:《小说月报》1992年第2期。

    [42]雷达:《现实主义冲击波及其局限》,《文学报》1996年6月27日。

    [43]李云雷:《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中国故事》,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44]罗执廷:《文学选刊与当代小说潮流》,《中州学刊》2009年第5期,第249-253页。

    王彦杰、罗宗宇:小说选刊与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发展"

    王彦杰,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彦杰、罗宗宇:小说选刊与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发展"

    罗宗宇,文学博士,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副会长。

    爱情片黄连·厚朴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黄连·厚朴高清剧照,黄连·厚朴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