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拉·菲舍尔

最新好看的“艾拉·菲舍尔”的搜索结果推荐

HD

神探狗狗

主演:皮特·戴维森,里尔·莱尔·哈瓦瑞,艾拉·菲舍尔,柳波,斯蒂芬·鲁特,比利·博伊德,瑞奇·热维斯
简介:电影《神探狗狗》(Dog Man)是一部2025年上映的美国喜剧动画冒险片,由彼得·黑斯廷斯执导,根据戴夫·皮尔奇创作的同名漫画改编。主演包括皮特·戴维森、里尔·莱尔·哈瓦瑞、艾拉·菲舍尔等。 故事讲述了警察奈特和他的警犬格雷格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受了重伤。为了拯救他们的生命,医生进行了一次大胆且非传统的手术——将狗的头移植到了奈特的身体上,从而创造出了“神探狗狗”。这个独特的生物继承了奈特和格雷格的优点:人类的智慧与警犬的敏锐嗅觉和忠诚。他们联手成为了打击犯罪的一股新力量,在城市中追捕罪犯并维护和平。 电影中的主要对手是一个名叫皮蒂的邪恶猫,他制造各种麻烦和犯罪活动来对抗“神探狗狗”。随着剧情的发展,“神探狗狗”不仅要解决城市面临的危机,还要处理自己作为一个人狗混合体的新身份带来的挑战。影片通过幽默风趣的方式探讨了友谊、勇气以及接受自我等主题,同时也带给观众许多奇幻和冒险的元素。 该电影类型涵盖了喜剧、动画、奇幻和冒险,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观看。它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娱乐,同时也向成年观众传达了一些深刻的信息。《神探狗狗》于2025年1月31日在美国上映,片长为109分钟。
皮特·戴维森,里尔·莱尔·哈瓦瑞,..
HD中字版/HD国语

惊天魔盗团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艾拉·菲舍尔,伍迪·哈里森,戴夫·弗兰科,马克·鲁弗洛,梅拉尼·罗兰,摩根·弗里曼,迈克尔·凯恩,迈克尔·凯利
简介:" 1905电影网讯就在《速度与激情10》导演林诣彬突然退出剧组后不久,《速激10》的剧组迅速开启了寻找替代人选的工作。剧外媒透露,环球现已选中曾执导《惊天魔盗团》、《王牌贱谍:格林斯比》、《无敌浩克》、《玩命快递》、《诸神之战》的路易斯·莱特里尔。 不过,这只是环球目前的初步意向,双方尚未签订任何合同。也就是说,路易斯·莱特里尔仅仅只是有可能会执导《速激10》。双方还将在档期、酬劳、剧本,以及影片风格等等问题上继续商谈。《速激10》已经开拍,但随着林诣彬的退出,剧组陷入了停摆。这样的状态下,环球一天要损失上百万美元。此前有消息报道称,林诣彬是因为剧本问题才退出剧组的。 " 其他演员方面,主演米歇尔·罗德里格兹、泰瑞斯·吉布森、卢达·克里斯、成康等回归,“捕鼠者”丹妮拉·曼希沃、“惊奇队长”布丽·拉尔森新加盟。在制片方的计划中,本片定于2023年的5月19日上映。这是一个介于春季档和暑期档之间的映期。而《速激11》有望在《速激10》的实拍结束后马上开始。而两部影片的后期,也会在同一时间进行制作。
杰西·艾森伯格,艾拉·菲舍尔,伍迪..
HD中字

抓人游戏

主演:杰瑞米·雷纳,乔恩·哈姆,艾德·赫尔姆斯,安娜贝拉·沃丽丝,艾拉·菲舍尔,拉什达·琼斯,莱丝莉·比伯,杰克·约翰逊,布莱恩·丹内利,汉尼拔·布勒斯,塞巴斯
简介:文丨胖仔娱说 编辑丨胖仔娱说 电影介绍 电影《抓人游戏》(tag)是一部于2018年上映的美国喜剧电影。影片由杰夫·托姆较(jeff tomsic)执导,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故事灵感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一群成年男性自童年时起,每年一次在特定时期展开的极端版本躲猫猫游戏。 影片中,五个老朋友霍根(ed helms)、博布(jon hamm)、查理(jake johnson)、凯文(hannibal buress)和甘(jeremy renner)在童年时期发起了一个奇特的游戏——躲猫猫。 " 他们在每年的五月份特定的时期内,穿着各种装扮和伪装,互相追逐和抓人,没有任何人能够幸免。游戏的规则是,只要一直没有被抓到,就可以继续参与下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游戏也越发地成为了五个朋友之间的一种传统和纽带。当甘即将退役并结婚之际,其他四位朋友决定联手展开最后一次追逐,希望能在他离开前终结这个游戏并将甘捉到。 甘是他们中最擅长玩这个游戏的人,他在竞技能力和智慧上都占据优势,而且还保持着绝对的战斗力。 " 为了成功抓到甘,四位朋友展开了一系列搞笑而又惊险的行动,导致许多滑稽场面和出乎意料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回忆起童年时期的友谊和往事,也反思了自己的成长和生活。与此同时,甘也通过游戏的过程,回忆和铭记了这群朋友的情谊。 影片以喜剧的方式描绘了五个成年男性之间的友情和童年时期的童真游戏。影片融合了喜剧、动作和情感元素,带给观众欢乐和感动。影片的主演阵容包括众多实力派喜剧演员和好莱坞明星,他们的表演和默契为影片增色不少。 《抓人游戏》在上映后获得了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他们称赞了影片的笑料和情感,以及主演们的精湛表演。 " 影片在票房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成为了一部受欢迎的喜剧电影。整体来说,影片《抓人游戏》展现了友情和童真的力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欢乐和感动并存的喜剧之旅。 电影创作的背景 电影《抓人游戏》(tag)的创作背景源自于一个真实事件,即美国一群成年男性长期玩的躲猫猫游戏。 这个真实事件的灵感来自于一篇《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报道中讲述了一群童年时期的朋友,他们从九岁时起,每年五月份的一段时间内进行躲猫猫游戏。这个游戏已经持续了多年,跨越了不同的城市和州份,成为了他们之间的传统和纽带。 " 导演杰夫·托姆较在看到这篇报道后,深受启发,决定将这个真实故事改编成电影。他觉得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友情,非常适合用喜剧的方式来呈现。于是,他找到编剧罗布·麦基特里克和马克·史泰尔,共同合作编写了剧本。 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创作团队对真实事件进行了一些改编和虚构,以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喜剧效果。 他们为主人公们赋予了更加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增加了一些搞笑和滑稽的情节,以及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同时,创作团队也加入了一些动作场面和特效效果,使得影片更具娱乐性和视觉效果。 为了演绎影片中五个朋友之间的友情和童真游戏,创作团队邀请了一批实力派喜剧演员和好莱坞明星加盟。主演阵容包括埃德·赫尔姆斯、乔恩·汉姆、杰克·约翰逊、汉尼拔·布拉斯、杰瑞米·雷纳等。这些演员在影片中展现了默契和搞笑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 影片的拍摄地点主要集中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和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这些地方为影片提供了多样化的场景和背景,为影片增添了一些特色。 电影《抓人游戏》在2018年上映后,受到了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观众们称赞影片的笑料和情感,认为影片成功地将真实事件改编成了一部有趣和感人的喜剧电影。影片在票房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成为了一部受欢迎的喜剧电影。 影片展现了友情和童真的力量,通过喜剧的方式讲述了五个成年男性之间的特别传统和纽带。影片在票房和评价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欢乐和感动并存的喜剧之旅。 主要角色分析 电影《抓人游戏》(tag)中的主要角色是五位童年朋友霍根(hoagie)、博布(bob)、查理(chilli)、凯文(sable)和甘(jerry)。 " 他们自童年时期起,每年五月份的一段时间内进行着极端版本的躲猫猫游戏。每年他们都会穿着各种装扮和伪装,互相追逐和抓人,没有任何人能够幸免。 霍根(hoagie)由埃德·赫尔姆斯饰演:霍根是这群朋友中的组织者和领袖。他是躲猫猫游戏的发起者,也是游戏中的最热衷者。他总是充满热情,喜欢挑战和追逐。 霍根在游戏中总是尽其所能地想方设法去抓住其他朋友,并一直保持着童真和好玩的态度。在影片中,霍根是一位乐观开朗的人,他通过游戏来维系着和朋友们之间的特殊纽带。 博布(bob)由乔恩·汉姆饰演:博布是这个朋友圈中的成功商人和企业家。他是霍根的好朋友,也是游戏的积极参与者。 " 博布是一个自信而又魅力十足的人,他总是用自己的幽默和智慧来应对霍根的挑战。尽管他事业上非常成功,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童年时期友谊的珍视和忠诚。 查理(chilli)由杰克·约翰逊饰演:查理是这个朋友圈中的搞笑家和幽默担当。他是一位不成熟又有点滑稽的人,总是喜欢闹着玩。 查理在游戏中总是设法躲过朋友们的追逐,使得游戏变得更有趣。他是五个朋友中最喜欢逗乐的人,他的幽默和滑稽行为为影片增添了许多笑点。 凯文(sable)由汉尼拔·布拉斯饰演:凯文是这个朋友圈中最安静和内向的人。他总是保持着冷静和理智,不喜欢过多的戏剧和争斗。 " 然而凯文也是游戏中的重要一员,他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和智慧来躲避其他朋友的追逐。凯文在影片中是一个有着深厚情感的角色,他通过游戏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和友谊。 甘(jerry)由杰瑞米·雷纳饰演:甘是这个朋友圈中的绝对高手,也是游戏的最大挑战。他是唯一一个从未被抓住过的人,游戏中的不败传奇。 甘在游戏中总是充满智慧和战术,他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躲过其他朋友的追逐。甘是一个冷静而又聪明的人,他在影片中成为了众人的目标和挑战。 这五位主要角色在影片中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和情感。他们通过躲猫猫游戏,重温了童年时期的友情,也一起经历了成长和人生的变化。影片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发展,展现了友情和童真的力量,同时也带给观众许多欢乐和感动。 "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他们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趣而又温暖的群体,为影片增色不少。 摄影风格和镜头运用 电影《抓人游戏》(tag)的摄影风格和镜头运用采用了一种轻松、幽默和动感的风格,与影片的喜剧元素和情节紧密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上的愉快盛宴。 影片的摄影风格注重了场景的色彩和光影的处理。影片中的场景主要包括城市街道、公园、住宅区等不同的环境,摄影师巧妙地运用了明亮的色彩和饱满的光影,为影片增添了一抹生动和活力。 特别是在追逐和动作场面中,通过灵活运用摄影机的移动和镜头的变换,增加了场景的紧张感和动感效果 摄影师用镜头捕捉了主要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眼神对视,将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重要情节和感人场面中,通过近距离镜头和特写镜头的运用,使得观众更加亲近角色,感同身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 在追逐和动作场面中,摄影师采用了跟踪镜头、手持镜头和运动镜头等方式,使得影片充满了活力和紧张感。同时,影片的剪辑处理也非常流畅,使得情节的发展紧凑而不拖沓,为影片的观赏体验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在一些场景中,通过特效和动画,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使得影片呈现了一些奇妙和滑稽的情节。这些特效和动画元素为影片增色不少,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 影片对社会的影响和反响 电影《抓人游戏》(tag)作为一部喜剧电影,虽然不是那种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产生了一些影响和反响。 这五位朋友通过游戏维系了长达多年的友谊,虽然彼此的生活和职业各自不同,但他们依然保持着特殊的纽带。这种情感让观众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持久,也引发了观众对于自己的友谊和童年回忆的回忆和思考。 " 通过五位朋友在游戏中的搞笑表现和奇特伪装,让观众感受到了片刻的轻松和快乐。这种轻松和幽默的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观众愉悦的观影体验,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 影片中描绘的童年游戏和伪装的情节也激发了一些观众的回忆和情感共鸣。很多人在童年时期也有过类似的游戏和玩伪装的经历,因此他们在观影时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回忆,引发对过去的怀念和感慨。 正如任何一部影片一样,影片也有一些争议和负面反响。有些观众认为影片的情节和笑点过于简单和幼稚,缺乏深度和思考,而且影片在一些搞笑场面中也可能涉及到一些低俗和不合适的内容,使得影片的质量受到了一些质疑。 电影《抓人游戏》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反响,虽然不是那种能够深刻改变社会观念的作品,但它通过强调友情和童真的重要性,带给观众一些正能量和愉悦的观影体验。 " 影片中五位主角的童真和幽默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回忆,让观众在欢笑之余也回味起了自己的童年回忆。然而,影片也面临一些负面反响,有些观众对于影片的内容和笑点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电影《抓人游戏》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反响是复杂而多样的,它既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回忆,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质疑。
杰瑞米·雷纳,乔恩·哈姆,艾德·赫..
HD中字

犯罪生活

主演:詹妮弗·安妮斯顿,蒂姆·罗宾斯,约翰·浩克斯,艾拉·菲舍尔,
简介: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庞冠群 提 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对于作为现代性基石的启蒙运动大加鞭挞,指责它具有欧洲中心论、帝国主义、反女性主义等倾向,甚至声称它应对20世纪的极权主义、环境危机等问题负责。等到世纪之交,一批较为熟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学者开始反驳后现代主义对于法国启蒙运动的批判,并试图建构启蒙思想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21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研究不仅回应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同时也与新的史学潮流相结合。研究者从殖民帝国、奴隶制、种族问题、女性主义、环境主义等多个角度考察启蒙运动,大大拓展了启蒙运动史的研究视野。为了客观评价后现代主义对于启蒙哲人的指责,新的研究改变了社会文化史注重启蒙运动载体与底层文人的研究取向,重新关注启蒙大哲的思想文本。在此过程中,史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了启蒙思想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启蒙运动是18世纪的一场思想盛宴,它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该运动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反启蒙文人的攻击。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对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启蒙运动再次受到严厉的批判。①21世纪以来,对于启蒙运动的探索重新兴盛,其研究图景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既是新的史学观念与潮流渗透入启蒙运动研究的结果,同时也是启蒙运动史家在回应后现代主义质疑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②启蒙运动史家如何回应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启蒙运动研究因此产生了怎样的改变?迄今为止,笔者尚未看到专门的论文对此进行追踪与分析,因此本文试图对该议题作一初步的梳理。③时下,超越国别甚至欧洲来谈论启蒙运动,将启蒙运动视作一种国际潮流的倾向甚为明显。④不过,题为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启蒙运动、苏格兰启蒙运动的著述依然常见,笔者在此也保留了国别的限定,但具体论述时偶尔会超越界线。 一、启蒙运动何罪之有? 后现代主义攻击启蒙运动,首先是因为启蒙运动长期以来被视为现代性的基石,讨伐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自然不会放过启蒙运动。英国思想史专家约翰·罗伯逊曾指出,20世纪50至70年代,启蒙运动与社会科学家口中的“现代化”过程联系到了一起,随后史学家又将其与现代性挂钩。在他看来,启蒙运动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是人为建构出来的,并非既定的事实。的确,启蒙运动作为现代性的基石有一个构建的过程,哲学家和史学家共同完成了这种建构,但它也因此成为后现代主义讨伐的对象。 1.“启蒙运动成为现代性基石”的构建过程 从启蒙运动的研究史来看,恩斯特·卡西勒(又译卡西尔)、彼得·盖伊等人的著作奠定了启蒙运动作为现代性基石的历史地位。早在1932年,德国哲学家卡西勒便在《启蒙哲学》中指出,启蒙运动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由五花八门的思想凑成的大杂烩,但人们应该从某一中心点去考察启蒙哲学内在的精神脉搏,去发现它真正的历史意义。他概括启蒙哲学的基本倾向为:不在于反映和描绘生活,而在于相信人的思维具有塑造生活本身的力量和使命。⑤该书的具体内容讨论了启蒙哲学如何从反对神学和17世纪形而上学的斗争中诞生,从而形成了能运用到一切知识领域的分析批判的武器,进而推动了思想的世俗化进程以及科学的发展。正如评论者约翰逊·肯特·赖特(johnson kent wright)所说,卡西勒此书要确立启蒙运动本质上的现代性,处处强调它的新意与现实性。卡西勒眼中的18世纪是理性的时代,但这种理性与此前时代的理性是不同的,它是科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付诸行动的而非沉思默想的,是切合实际的而非乌托邦的,总之是现代的。⑥可见,虽然卡西勒没有明确将“现代化”或“现代性”概念与启蒙运动关联到一起,但实际上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著名的思想史、文化史专家彼得·盖伊延续了卡西勒的思路,将启蒙运动作为现代性的基石加以肯定。⑦盖伊明确倡导现代化启蒙运动论,他的经典著作《启蒙时代》下卷第三篇的总标题即为“现代性的追求”。⑧他撰写的是“启蒙哲学的社会史”,展现了在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在自然与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政治、教育等领域的转型,并认为这种全面的转变促进了现代性的诞生。盖伊的观点影响深远。至21世纪,乔纳森·伊斯雷尔和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等学者依然从塑造现代性的角度探究启蒙运动。⑨ 然而,自20世纪中叶以来,学术界出现了对启蒙运动越来越多的质疑之声,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合撰的《启蒙辩证法》(1944年完稿,1947年出版)、塔尔蒙的《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1952)等。《启蒙辩证法》主要是一部社会理论和文化批评著作,而非史学著作。而且,他们所谓的启蒙运动远远超越了启蒙时代这个历史时期。在他们看来,“启蒙”意味着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思维模式,它把理性尊为人类唯一的善行,将之上升到神话般的地位,最终导致了法西斯主义的灾难。⑩塔尔蒙提出了“极权主义的民主主义”,并将这一观念追溯至启蒙哲人卢梭的公意理论,同时建构了卢梭思想与大革命恐怖统治以及20世纪极权主义之间的关联。(11)这些批判性的著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质疑启蒙运动做了铺垫。面对这样的指责,英国的法国史专家阿尔弗雷德·科班于1960年出版了《追寻人性:启蒙运动在现代历史中的角色》。他声称,启蒙运动为自由民主奠定了思想基础,恰恰将人们从法西斯主义的困境中拯救了出来。(12)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这次学术交锋,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日后关于启蒙运动的争论。 2.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启蒙运动的“七宗罪”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启蒙运动的批评声不绝于耳。1996年,美国的政治学、历史学教授詹姆斯·施密特在他编的《启蒙运动与现代性》一书中归纳了启蒙运动所受到的责备:一些作者认为它应该对极权主义、毁灭性的个人主义、破坏道德、元叙事、敌视他性、种族主义、男性至上主义以及要征服自然的观点负责。(13)在各种关于启蒙运动的批评中,英国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值得关注。有论者称,如今,格雷堪称启蒙运动最猛烈的对手,他反对一整套的西方现代性以及西方的思想传统。(14)在其名著《启蒙运动之苏醒》(1995)中,他将启蒙运动等同于普遍的解放与普世的文明,认为它抹杀文化差异,本质上属于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他相信这种启蒙运动世界观与“启蒙方案”导致了文化贫困,已经彻底失败了。(15) 这一阶段对于启蒙运动的批判应放置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加以理解。新文化史(或称社会文化史)的代表人物、法国启蒙运动的研究专家罗伯特·达恩顿把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归结为有“六宗罪”:(16) (1)启蒙运动所主张的普世主义实际上充当了西方霸权的遮羞布,人权为破坏其他文化提供了合法依据。 (2)启蒙运动是乔装打扮成高级形式理性的文化帝国主义,它赋予欧洲人“文明开化的使命”以及构建“土著人”的方法,这种构建导致了土著的沉默与屈从。 (3)启蒙运动十分疯狂地追求知识,以致削弱了道德准则。最终,这种狂热助长了法西斯主义,因为它以高级的技术武装国家并且摧毁了阻止国家权力无孔不入的道德屏障。 (4)启蒙运动过分相信理性,由于信赖理性至上,未能建立起对于非理性事物的防范。它天真地崇信进步,遂使人类在20世纪的种种恐怖面前不知所措。 (5)启蒙运动乃是极权主义的根源之一,它为法国革命的恐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而又为20世纪的恐怖统治指明了道路。 (6)启蒙运动作为应对当代问题的观点已经过时、不适用。启蒙哲人们坚持的工具理性观导致了生态灾难,他们还支持男性化的公民生活观,将女人限制在私人领域。 达恩顿的归纳与施密特的总结基本吻合。不过,这“六宗罪”概括得并不全面,它没有包括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宏大叙事的批判。利奥塔把后现代主义界定为“对于宏大(元)叙事(metanarratives)的怀疑”。以利奥塔之见,自启蒙运动以来流行着两种宏大叙事:其一是人类不断解放(progressive liberation)的神话;其二是关于知识不断被发掘并且统一的神话。(17)后现代主义就是要批判这样的叙事。我们可以将之视作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启蒙运动的“第七宗罪”。 二、启蒙运动史家回应后现代主义的质疑 在一段时间内,研究启蒙运动的历史学家并没有与后现代主义的抨击正面交锋。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启蒙运动研究被社会文化史支配,它关注的是启蒙运动的传播和交流,并非思想本身。历史学家们研究启蒙沙龙、俱乐部、咖啡馆等启蒙运动在公共领域中传播的载体,而后现代主义批判的是“启蒙方案”,因此二者各说各话,鲜有交集。随着后现代主义批判的盛行,以及新一代熟悉后现代话语的学者的成长,这种局面在世纪之交出现了变化,一批学者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指责进行了商榷甚至回击。 面对后现代主义对于启蒙运动的指责,达恩顿作为法国史专家率先作出回应。达恩顿认为,首先应把启蒙运动看作一场致力于改变思想与制度的具体运动,不能把启蒙运动视为西方文化的全部内容,更不能让它来承担西方文化的一切问题。帝国主义本质上是一种19世纪的现象,它是从浪漫派而非启蒙哲人那里找到了灵感。启蒙运动的基本原则是对个体、自由和人权的尊重,20世纪极权主义恰恰违背了这些原则。此外,启蒙运动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与文化之中,不可能预见20世纪的问题。我们在谴责越战或美国的种族主义时,仍要依据《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所倡导的原则,因此不能说启蒙运动的精神已过时。(18) 但是,达恩顿只是做了原则上的回应。2001年出版的两部文集非常重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历史学家对后现代主义的攻击作出回应的集体努力。 1.阐释启蒙运动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联 2001年,研究18世纪政治文化的凯斯·贝克与启蒙运动专家赖尔合编了一部文集《启蒙运动留下了什么?——一个后现代的问题》。(19)该文集的主要论调是,后现代主义对于启蒙运动的印象是刻板的、僵化的,其批评是漫画式的、夸张的。同时,不应该将启蒙运动与后现代作简单的二分,只看到二者的对立,而应该从更为复杂的角度审视启蒙运动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联,启蒙运动内部实际上也存在着一些被视为具有后现代性特征的因素,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批评其实存在误解。(20)具体而言,文集中的作者大卫·霍林格捍卫了启蒙运动的认识论遗产,认为它是接受和实现那些重要的自由价值观念不可或缺的基础,若与相对主义结合则是将权利置于危险之境。(21)此文集还收录了理查德·罗蒂所撰写的文章,他被看作当代美国著名的后现代哲学代表人物。有趣的是,罗蒂反对贴在自己身上的后现代主义标签。他说,后现代主义意味着在政治上的无望感,20世纪60年代革命者的期望被挫败,尤其催生了这样的态度。依照罗蒂之见,启蒙运动所留下的遗产正是它向前看的抱负,即通过实践行动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的抱负。他还指出,要将启蒙运动的政治方案从其过时的认识论基础中脱离出来。(22) 此外,在该文集中,科学史家洛兰·达斯顿撰写了《启蒙运动的恐惧,对启蒙运动的恐惧》一文。作者揭示了两种相关的恐惧:启蒙哲人惧怕科学事实的脆弱性,而我们当代人惧怕科学事实的专制。他指出,在启蒙思想家看来,错误观念有许多来源,如感觉本身、偏见、误解、强烈的激情和想象等;我们确立了科学事实的专制统治,而这绝非启蒙运动的遗产。(23)就此而言,启蒙运动的恐惧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相通之处。劳伦斯·克莱因的文章《作为交谈的启蒙运动》,则把启蒙时代作为人类交流史上的重要时刻。作者指出,在这场启蒙运动中科学不是肆意蔓延,而是臣服于社交的纪律;科学主义不是启蒙运动的唯一遗产;后现代主义者常常强调交谈、对话的价值,其实这正是启蒙运动的遗产。(24)德娜·古德曼撰写了《差异:一个启蒙运动的概念》一文。她认为虽然“普遍主义”是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启蒙运动不承认差异,恰恰相反,差异也是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概念。比如《女权宣言》的倡导者奥林普·德·古日(olympe de gouges,1748—1793)提出女性不仅拥有与男性一样的政治权利,同时也具有值得保护的特殊要求。这其实是寻求对差异的认可。在启蒙时代的沙龙之中,男性和女性共处,有着不同社会地位与身份的人可以平等交流,他们之间的差异被教养克服了。(25)总之,古德曼认为,启蒙运动强调普遍主义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差异的存在。上述这些作者都力图证明,启蒙运动的遗产与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并非势同水火,而是有相通、相容的一面。 2.纠正后现代主义对于启蒙运动的曲解 同样在2001年,一批既研究18世纪又了解后现代主义学术传统的年轻学者合出了一本文集,题为《后现代主义与启蒙运动》,正面回击了后现代主义的挑战。这些学者明确了后现代主义审视启蒙运动的局限性,当然他们也不是毫无保留地崇拜启蒙运动。其总的基调是:启蒙运动可能并不充分,不能为我们所有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但它的确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指明了方向。(26) 该文集中的一些文章批驳了后现代主义强加于启蒙运动的错误观念,比如将伏尔泰视为反犹主义者,认为启蒙哲人们相信历史的进步可以解决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以及坚称启蒙运动应为殖民主义问题负责,等等。其中,罗纳德·谢克特通过研究伏尔泰的通信纠正了关于伏尔泰反犹的错误认识。他指出,伏尔泰在批评圣经的时候说古希伯来人是野蛮、迷信的,至于对启蒙时代犹太人的批评,只是在伏尔泰大量通信中有一封信提到犹太人很无赖。因而,总的来说,伏尔泰对犹太教和圣经中的犹太人的抨击是中伤教会的策略,教会才是其真正的敌人,攻击犹太人只是为了攻击教会。(27)文集编者丹尼尔·高登对于后现代主义认为启蒙哲人强调通过历史进步可以解决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这一说法提出异议,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而像孟德斯鸠这样的哲人对商业社会中贵族美德的衰落是表示忧虑的,同样,卢梭也并不迷恋进步观念。(28)针对启蒙运动促使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发展的批判,马利克·加舍姆力图重估启蒙运动对于殖民主义的影响。他发现,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殖民地圣多明各的法学家们深受孟德斯鸠的影响,他们力图使当地法律法典化并融入法国的法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性知识”对于形成当地的法律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当地居民完全能够意识到其特殊的认同。(29)这一研究实际上表明,殖民地的居民并不只是沉默的和被动屈从的。 这本文集不仅想要反驳后现代主义的启蒙运动批判,同时也力图表明这种批判实际上并不新颖。约翰逊·肯特·赖特写作了一篇题为《卡尔·贝克尔的前-后现代主义》的文章。作者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的批判与《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以下简称《天城》)一书的关联。(30)赖特指出,在启蒙运动研究领域一直都被视为经典的《天城》一书,应该被看作是后现代主义批判启蒙运动的先声,这一点一直未受关注。《天城》一书是由贝克尔于1931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系列演讲构成的,它是在当时美国比较安全的环境中诞生的,作者对德国思想界的情况不感兴趣。这部著作文笔非常优美,吸引了几代人。然而,在其华美的文笔背后,立场相当模糊。它的核心观点是,启蒙哲人受了基督教哲学很大的影响。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启蒙运动的现代性。贝克尔要证明的是18世纪的思想具有前现代的特征,启蒙运动本身是陈旧过时的,是玄学体系。(31)赖特指出,如今,《天城》一书中的思想智慧在当代的思想文化中颇为流行。它为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的批判提供了思想源泉。此书时常流露出戏谑、讥讽、尖酸、忧郁的笔调,这也正是后现代的那种笔调。赖特指出这种关联也是为了说明,所谓后现代的立场和现代的立场是很难区分的,后现代主义的启蒙运动批判并不新颖。 最后,这本文集的编者高登提出,启蒙思想是胜过后现代主义的,回归18世纪的思想才能使我们超越当下的思想潮流。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相比较,启蒙运动是更为成熟的一个运动,启蒙哲人们比那些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更为积极地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后者只是生活在学院里。但是,后现代主义也有其后见之明的优势。法国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种族灭绝的极权体制都是在启蒙哲人身后发生的事情。认为启蒙运动要为这些灾难负责是把问题简化了,但也不能说启蒙运动与这些问题一点关联都没有。(32) 概言之,彼得·盖伊是绝对拥护启蒙运动的,不允许它与任何负面的问题联系在一起。高登则认为日后对于启蒙运动的研究还是应该吸收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观点,从而勾勒出更完整的画面。上述两部文集的观点主要是为“启蒙方案”进行辩护。随后一些学者更多地在史学层面对启蒙运动展开具体研究,使启蒙运动真正回归历史。 三、后现代之后启蒙运动研究的新视野 21世纪以来,帝国史、全球史、科学史的蓬勃发展,为从新的视角反思后现代主义的启蒙运动批判提供了契机,由此出现了一些具有扎实、严谨特征的著述,法国启蒙运动研究出现了明显的“空间转向”或者说是全球转向——转向海外殖民地,转向启蒙运动与他者的交流、互动。此外,后现代主义关于启蒙运动破坏环境、贬低女性等问题的指责,也为学者们重审启蒙运动提供了话题。 1.殖民帝国与启蒙运动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著作、文章探讨殖民话语、帝国观念、科学知识与法国启蒙运动的关联。2003年,桑卡尔·穆图出版的《启蒙反对帝国》一书主要分析了狄德罗、康德和赫尔德等人反对帝国的政治思想。作者区分了启蒙运动与“启蒙方案”,他认为启蒙思想非常复杂,应该对于启蒙运动作多元化的理解,不能把启蒙思想都塞到一个宏大的方案里去。换言之,启蒙运动不是铁板一块。这本书讨论的反对帝国的思想只是当时各种相冲突的观点中的一种。那种认为启蒙运动重视普世价值、牺牲了文化多样性的观点,其实遮蔽了18世纪思想家论争的复杂性,他们针对人性、文化差异和欧洲人民与非欧人民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许多讨论。(33) 2009年,丹尼尔·凯里和林恩·费斯塔共同主编了学术会议文集《后殖民的启蒙运动:18世纪的殖民主义与后殖民理论》。两位编者指出,过去30年,后殖民批判欧洲帝国主义的实践,这改变了我们对于后殖民意识形态、抵抗与文化接触的理解。启蒙运动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复杂的角色,“它既是殖民统治的先驱也是解放的化身,既是靶子又是盾牌,既是阴影又是光明”。此文集将18世纪研究与后殖民理论这两个领域并置在一起,以便在早期欧洲的殖民野心与后殖民对于帝国方案的质询背景下拷问启蒙运动的角色与名声。(34)卡西勒、彼得·盖伊、福柯、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都没有分析过18世纪的殖民计划,而这正是此论文集的贡献。可以说,后殖民理论重塑了启蒙运动研究,在18世纪研究中加入后殖民理论,有助于阐发土著的抵抗实践以及性别、种族和民族等问题。 2.科学话语与启蒙运动 最近,关于启蒙运动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为启蒙时代的科学话语和科学实践。(35)大卫·艾伦·哈维于2012年推出了《法国启蒙运动及其他者:满大人、野蛮人和人的科学的发明》一书。作者指出,18世纪法国的集体想象是由大量关于异域他者的描绘构成的:关于波斯人、中国人、塔希提人的描述很多,政治思想家运用跨文化比较,讨论东方专制主义(孟德斯鸠)、高贵野蛮人(卢梭)、儒家官僚体制(魁奈及重农学派),进而涉及治理、自然法、人性等更为宽泛的问题。此书考察了法国启蒙运动中对于人类多样性的兴趣,也就是说,启蒙运动对人的科学进行了较多的探讨。这种人的科学要把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都纳入考察范围。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和布封等人都参与到对这门学问的构建中来。哈维此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以历史学的方式详察法国启蒙运动对于人类多样性这一问题的讨论,来重塑具体历史语境中关于启蒙运动普世主义和所谓“启蒙方案”的争论。(36)作者试图揭示,当时许多思想家致力于发展一种关于社会的科学(a science of society),它在范围上应该是普世的,但是他们也意识到,如果这门科学受限于当时的欧洲,它必定是不完整的、地方性的。因此跨文化比较研究,对于探寻这门科学而言非常重要。作者还指出,所谓奠定现代性本质的“启蒙方案”的一元性,是个哲学问题,而不是史学问题。这种抽象问题,对于从事经验研究的史家而言既无法承认也无法否弃。(37)在此书结论部分,哈维还直接回应了约翰·格雷的启蒙运动批判,认为格雷所谓的“启蒙方案”——创造一种“基于普遍人性与理性道德的普世文明”——过度简化了孔多塞的“进步的普遍主义”,而且孔多塞的理论绝非启蒙运动的整体性特征。法国启蒙思想家就人性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明与原始主义(primitivism)各自的优点、奴隶制与殖民主义的合法性、跨文化碰撞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争论,这些争论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但圈定出了此后人的科学要讨论的问题领域。总之,启蒙时代关于人的科学的话语既是普世主义的又是相对主义的,既是欧洲中心的又是世界主义的。(38) 3.奴隶制、种族问题与启蒙运动 二战后,法国经历了非殖民化的浪潮,这直接推动了对于启蒙时代奴隶制问题的思考,人们注意到,正是在启蒙时代,非洲黑奴的买卖以及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制度臻于鼎盛。法国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记者)伊夫·贝诺(yves bénot,1920—2005)是反殖民主义的积极分子,一直在法国殖民史领域默默耕耘。(39)2005年,题为《启蒙运动、奴隶制和殖民化》的文集出版,其中汇集了伊夫·贝诺的大量作品,主要展现了启蒙时代法国反对殖民主义与奴隶制斗争的思想根基以及大革命中废除奴隶制的进程。(40)与贝诺不同,法国的政治哲学家路易·萨拉-穆兰致力于揭示启蒙思想是如何维护奴隶制的。他于1992年出版了《启蒙运动的苦难》,声称要从奴隶的角度看启蒙运动,揭露启蒙哲人为奴隶制辩护的一面。(41)2006年,此书的英译本《光芒的阴暗面:奴隶制与法国启蒙运动》面世。萨拉-穆兰代表了从殖民主义和奴隶制问题批评启蒙运动的潮流,这其实也正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启蒙运动批判。根据这股潮流,启蒙哲人对于奴隶制的批评软弱无力,他们在实践层面接受了这一制度,更显圆滑虚伪。甚至有人抨击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从奴隶贸易中获利。面对这种倾向,法国的孟德斯鸠研究专家让·埃尔阿德于2008年推出了《启蒙运动与奴隶制:殖民地奴隶制与18世纪法国的公众舆论》一书。作者力图回应这些过于简单化,甚至歪曲事实的观点,呈现了18世纪心态与意识形态层面的复杂性,描绘了殖民地奴隶制问题因何逐渐在当时的思想界浮现出来,以及相关论争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及道德问题缠绕在一起。在埃尔阿德看来,那些启蒙哲人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时代偏见,但是他们都在原则上拒绝奴隶制,承认人人生而平等,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也绝没有染指过奴隶买卖。(42) 2011年,安德鲁·柯伦出版了《剖析黑人特性:启蒙时代的科学与奴隶制》一书。他认为,此前的一些研究更多地把启蒙运动当作时代背景,而没有把奴隶制和启蒙运动的本质问题联系在一起。通过解读时人的旅行记录、博物志、哲学论文等文献,柯伦勾勒了启蒙时代欧洲人思想中的非洲黑人形象,展现了18世纪的个体如何参与到对于非洲话语的建构之中。他指出,启蒙时代博物学对于黑人的认知包含了一些荒诞的观念(如黑人具有黑色的血液),不过,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承认黑人与白人都是人类种族中的一员,都有同样的潜能。英、法、德反奴隶制的思想家都引用布封的观点,然而,支持奴隶制的人也引用博物学观念。通过分析18世纪的黑人观念,柯伦发现了启蒙思想的复杂性,并试图把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从被描绘为铁板一块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43) 4.女性主义与启蒙运动 在抨击启蒙运动的问题上,女性主义者一直与后现代主义者处在同一阵营,认为启蒙运动的根本承诺与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相悖。(44)最近几十年,关于启蒙运动中女性的研究集中于沙龙研究领域。据称,已约有2000种著作、论文专门讨论法国17、18世纪的沙龙和沙龙女主人。(45)来自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启蒙运动批判推动了对于启蒙时代性别问题的探讨。2005年,萨拉·诺特与芭芭拉·泰勒主编了题为《女性、性别与启蒙运动》的文集。这部700多页的文集汇聚了启蒙时代各国关于女性与启蒙运动关系的讨论,其中有好几篇涉及女性与法国启蒙运动的主题。该文集的结论部分指出,女性主义哲学关于启蒙运动的论述,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过于简单;后现代主义的批评将会发现其斥责的启蒙运动在整体上更为复杂,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和后现代观念是意气相投的;其实,正是在启蒙时代,女性在身体和精神层面与男性的差异才被认真对待。(46) 该文集中詹尼·曼德所撰写的《法国启蒙运动人类学中的女性形象》一文,正揭示了启蒙时代科学话语中的性别差异观念。作者所谓的人类学要放在18世纪的历史语境中理解,主要指对人类身体的研究。这篇文章聚焦于狄德罗的《论妇女》一文,以此为例分析法国启蒙时代的女性观。文章指出,在狄德罗看来,女性充当了一个社会的“寒暑表”,女性的行为以及她们被男性对待的方式反映了一个社会在文明之路上已经走了多远。(47)狄德罗还认为,女人无法使其心智摆脱身体的影响,她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她在社会中的角色主要是由其身体决定的。在此方面,狄德罗与伏尔泰、卢梭的观点是相通的,都认为女人受其生理特性(比如怀孕、生子、哺乳等)的束缚。狄德罗同情女性,声称如果他是立法者,他会补偿女性的牺牲,他认为社会发展将改善女性地位,但不会带来颠覆性变化。(48)由此可见,启蒙哲人是从两性的生理差异出发理解女性特征,并同情女性的社会处境。(49) 女性在法国革命中没有获得公民权,一些学者提出这是启蒙运动的缺陷造成的,正是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女性观导致了女性政治权利的缺失。对此,林·亨特明确表示,人们经常讨论法国女性没有在大革命中获得公民权,女性被进一步限制在家庭之中,认为这似乎是启蒙思想导致的,但实际上,20世纪之前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赋予女性平等的政治权利。(50)林·亨特的言外之意是,不能太苛求法国启蒙运动和大革命。 而要关注启蒙运动中的女性,不仅要考察这个时代对于女性的认识,更要看女性自身的所思所想。2013年出版的文集《启蒙运动妇女的政治思想》正是要完成这样的任务。该文集导论指出,社会史、后现代主义和妇女史相互交织,导致了将女性作为社会行动者来研究的倾向,并注重性别话语的普遍特征,但是忽略了作为个体的女性的思想文本。(51)该文集还力求关注被传统思想史忽视的女性的政治思想与哲学观念,展现女性对于男性思想家的回应。由此,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启蒙时代妇女的压抑,而是知识女性群体的思想活力。 5.环境主义与启蒙运动 一般而言,科学革命导致形成了一种机械论的自然观:自然界如同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械装置。启蒙运动进一步传播了科学革命的成果,巩固了机械的唯物论精神。因此,自然界似乎成了可被任意控制与奴役的对象。当代环境主义对这样一种自然观念颇为不满,并迁怒于启蒙运动。针对这种不满,刘易斯·欣奇曼与桑德拉·欣奇曼于2001年共同发表文章,题为《环境论者应拒绝启蒙运动吗?》。文章指出20世纪90年代激进环境主义者完成了不少反启蒙运动的著述。他们认为正是启蒙运动产生了人可以为了自身目的奴役自然的想法,从而导致生态灾难,因此环境主义者普遍反对“启蒙方案”。但依这两位作者之见,激进环境主义者实际上没有看到启蒙运动主题与当代生态哲学之间的重要关联:公共领域的环保实践、世界主义观念、多元文化主义和对于市场的怀疑精神,都是秉承启蒙运动而来,并进入了当下的环保理论和实践活动中。两位作者强调,的确,大自然在启蒙时代被祛魅化了,但是被驱走的是预兆、恶魔和各种神灵,留下的是完整、稳定和美丽的自然;我们应当把环境伦理在一定程度上视作启蒙运动与蒙昧斗争的胜利果实。(52) 2011年,纳撒尼尔·沃洛什出版了《启蒙运动中的历史与自然》一书。作者虽然没有像刘易斯·欣奇曼与桑德拉·欣奇曼那样建立环境主义与启蒙运动的积极关联,但也明确拒绝以环境主义的惯有立场批判启蒙运动。作者指出,过分强调环境史的视角并不妥当,在这种视角支配下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乃是滥用自然的罪魁祸首。他的研究尽力避免这种价值判断,而致力于揭示吉本、伏尔泰、雷纳尔神甫(abbé raynal)、休谟等18世纪的知识分子如何将征服自然当作衡量文明进步性的重要标准。(53)无疑,作者还原至历史语境中思考这一问题,而不是凭借后见之明进行谴责和批判。 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路径支配着启蒙运动研究,它关注启蒙思想的传播而非思想本身,它重视社会底层文人而非启蒙大哲。这种取向使得启蒙运动研究者无法回应后现代的质疑。(54)21世纪以降,启蒙运动研究在回应后现代主义质疑的过程中,在与新的史学潮流结合的过程中焕发出活力,新著作层出不穷。当下的转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转向(空间转向),即关注启蒙时代的海外殖民地与奴隶制问题,转向启蒙运动与他者的交流、互动;二是重新回归对于思想问题的阐释,即不再像社会文化史那样关注底层文人的启蒙运动,而是重新关注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卢梭等大哲的思想。如今思想史侧重于启蒙大哲们关于女性、犹太人、黑人、奴隶制、人的科学等问题的论述,不再聚焦于反宗教狂热、分权制衡、公意、社会契约等问题。随着殖民、科学等问题被置于讨论的中心,布封、雷纳尔神甫等早先不太受关注的启蒙思想家也变得颇受重视。 在新的研究图景中,启蒙运动之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问题再次得到凸显。早就有观点认为启蒙运动内部观点驳杂,很难说是一场统一的运动。而卡西勒等人曾努力寻找启蒙运动精神的内核,为我们塑造了启蒙运动的内在同一性。今天,面对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历史学家又重新强调启蒙思想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当然符合客观事实,但是如何认识启蒙运动的同一性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历史学者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回应,也体现了史学与哲学的互动。启蒙运动不仅是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哲学领域讨论的重要问题。“启蒙方案”的说法形成于哲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启蒙运动批评也多受哲学家的影响。因此,关于启蒙运动的批评并未停止,质疑与回应的对话还将继续,史学与哲学的互动也会进一步深入。 总而言之,后现代主义那种彻底否定启蒙运动的做法已经遭到了抛弃。当然,我们也需承认,这种激烈的批判明显刺激了史学家的神经,为更新启蒙运动的研究图景做出了贡献。 注释: ①关于反启蒙的问题,国内研究可参张智:《略论法国旧制度末期的反启蒙运动》,《世界历史》2008年第6期;石芳:《反启蒙运动的两种范式——反启蒙思想与反哲学运动》,《史学理论研究》2018年第3期。格雷姆·加哈德追溯了18世纪至今的反启蒙运动潮流,参graeme garrard,counter-enlightenments,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 ②需要说明的是,21世纪以降,后现代主义思潮出现了明显的退潮现象。有学者干脆称,发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标志着后现代的终结(参杰拉德·德兰迪、恩靳·伊辛主编:《历史社会学手册》,李霞、李恭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283页)。近年来,学术界产生了“post-postmodern”“post-postmodernism”等术语,可将其直译为“后-后现代”“后-后现代主义”(比如《后-后现代主义:方向与质疑》,载南希·帕特纳、萨拉·富特等主编:《史学理论手册》,余伟、何立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51-554页)。但是,笔者感觉这样的表达略显拗口,故本文采用“后现代(主义)之后”这一更为通俗宽泛的说法。 ③近年来国外的启蒙运动综述评论文章中,有两篇非常值得关注。一篇为《启蒙运动的回归》,作者指出,21世纪初启蒙运动研究强势回归,新的研究颇为强调思想的首要地位,并且出现了启蒙思想史与科学史的结盟。该文章重点梳理了科学史视野下的启蒙运动研究。参karen o'brien,“the return of the enlightenment”,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15,no.5(december,2010),pp.1426-1435。另一篇为《启蒙运动的政治主张:从彼得·盖伊到乔纳森·伊斯雷尔》,作者重点勾勒了启蒙运动与现代化及民主制度的关联是如何在史学研究中展现的。参annelien de dijn,“the politics of enlightenment:from peter gay to jonathan israel”,the historical journal,vol.55,no.3(september,2012),pp.785-805。 ④比如,有研究者指出,现在学者首先强调的是启蒙运动的国际规模,启蒙运动不仅盛行于其发源地英格兰和法国,而且遍布全欧洲,还延伸到了北美殖民地。参彼得·赖尔、艾伦·威尔逊:《启蒙运动百科全书》,刘北成、王皖强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又如,康拉德撰写了《全球史中的启蒙运动》一文,参sebastian conrad,“enlightenment in global history:a historiographical critique”,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17,no.4(october 2012),pp.999-1027。 ⑤e.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⑥daniel gordon(ed.),postmodernism and the enlightenment,new perspectives in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intellectual history,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01,p.166. ⑦彼得·盖伊1923年生于柏林,1938年移民美国以逃脱希特勒的统治。他关于启蒙运动的重要著作包括:voltaire's politics:the poet as realist(1959); the party of humanity:essays in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1964); the enlightenment:an interpretation:the rise of modern paganism(1966); the enlightenment:the science of freedom(1969); the enlightenment:a comprehensive anthology(1973)。 ⑧刘北成和王皖强在译者序中指出,在冷战的背景下,现代化理论兴起,启蒙运动被描绘为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盖伊便是现代化启蒙运动论的主要倡导者。参彼得·盖伊:《启蒙时代(下):自由科学》,王皖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⑨jonathan israel,radical enlightenment:philosophy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ity,1650-1750,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israel,enlightenment contested:philosophy,modernity and the emancipation of man,1670-1752,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gertrude himmelfarb,the roads to modernity:the british,french,and american enlightenments,new york:vintage,2004(该书中译本为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现代性之路:英法美启蒙运动之比较》,齐安儒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⑩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j.f.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孙传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其实,在塔尔蒙之前,弗里德里克·沃特金斯在1948年出版的《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中文本由黄辉、杨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已提出卢梭的社会理论与大革命恐怖统治和20世纪极权主义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12)alfred cobban,in search of humanity:the role of the enlightenment in modern history,london:george braziller,1960. (13)詹姆斯·施密特:《什么是启蒙?问题、情境及后果》,载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施密特还列举了抨击启蒙运动的各种研究,如贝雷尔·郎建构了启蒙运动理想和纳粹大屠杀之间的联系(berel lang,act and idea in the nazi genocide[chicago,1990]);理查德·波普金讨论了种族主义与启蒙运动的关联(参richard h.popkin,“the philosophical bases of modern racism”与“hume's racism”,载the high road to pyrrhonism[san diego,1980]),参《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第32页。关于女权主义者对于启蒙运动的批评,参罗宾·梅·肖特:《启蒙运动的性别》,载《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第475-491页。 (14)graeme garrard,counter-enlightenments,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p.117. (15)john gray,enlightenment's wake:politics and culture at the close of the modern age,new york:routledge,1995,2007,pp.viii-ix,195.关于“启蒙方案”的概念,是由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于30多年前率先提出,后来广为流传,甚至被滥用。对于麦金太尔而言,全部的启蒙方案就是将理性思维运用于人脑中的阴暗区域,那里潜伏着威胁性的、分裂性的力量,它们源自偏见、宗教、迷信、不可控制的以及无法想象的情感,源自一切使自主的个体失去自我认知、自我控制的事物。参anthony pagden,the enlightenment and why it still matter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p.11-12。当然,对于启蒙方案的理解,各家不尽相同。 (16)“六宗罪”的内容参robert darnton,george washington's false teeth,an unconventional guide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new york and london:w.w.norton,2003,pp.12-19。该书中译本为罗伯特·达恩顿:《华盛顿的假牙:非典型的十八世纪指南》,杨孝敏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24-30页。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表述习惯进行了翻译。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早在2000年,张芝联先生就撰文介绍了达恩顿所总结的这“六宗罪”,并且评论道,将这些错误都归诸启蒙运动其实违背了历史主义的原则,犯了时代错位的毛病。参张芝联:《关于启蒙运动的若干问题》,载陈崇武主编:《法国史论文集》,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詹妮弗·安妮斯顿,蒂姆·罗宾斯,约..
HD中字

邻家大贱谍

主演:盖尔·加朵,艾拉·菲舍尔,扎克·加利凡纳基斯,乔·哈姆,玛莉贝丝·梦露
简介: " 猫眼电影讯 由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发行,乔·哈姆、盖尔·加朵、扎克·加利费安纳基斯、艾拉·菲舍尔领衔主演的动作喜剧片《邻家大贱谍》将于2016年11月8日在中国上映。该片已于10月21日在美国上映,首周末票房546万美元,表现一般。 " 口碑方面,metacritic共有29个评论综合评分35分,其中indiewire给出最高分75,而village voice打出了最低分10分。 " 烂番茄上的评价则更不乐观,目前共收入93个媒体评论,好评18个,差评75个,新鲜度仅19%。这也是女神盖尔·加多今年出演的电影(包括《红色警戒999》、《蝙蝠侠大战超人》、《超脑48小时》以及本片)中评分最低的。 " 媒体给予的差评体现在: 本片在剧作上的简单无聊让观众讨厌,格雷格·莫托拉(导演)的这部发生在郊区的间谍喜剧片实在是浪费大家的时间,不论是在银幕上还是银幕外。—time out 这是一部非常平庸的电影,尽管也会有几处发自内心的笑声,但其余方面来讲它更像一个加长版的电视广告。—rogerebert.com 只要有郊区,总会有讲述中年夫妇沉闷生活的电影出现。—time magazine 伍迪艾伦曾这样阐述真正的喜剧:如果它是弯曲(曲折)的,它就是有趣的。而这部电影就像一根树枝。—tampa bay times 虽然有一个有趣的前提,但本片就只是一部温和的喜剧片,太常规了。—screenrant " 也有媒体给出这样的好评: 影片没有像对待笨蛋那样刻画这些郊区英雄,这一点是让人感到新鲜的。—hollywoodintoto.com 用紧张的节奏来构建起片中的动作部分,几乎没有给演员们喘息的机会。—new yorker 扎克·加利凡纳基斯和乔恩·哈姆两位演员在本片中是最棒的,但他们只是做了一个好演员在一部好电影中应该做到的事。—detroit news "
盖尔·加朵,艾拉·菲舍尔,扎克·加..
HD中字

确定地可能

主演:瑞安·雷诺兹,艾拉·菲舍尔,阿比吉尔·布莱斯林,伊丽莎白·班克斯,蕾切尔·薇兹
简介: 爱情三选一 又名《确定地可能》,(definitely, maybe)是首部推理浪漫喜剧片,由导演亚当?布鲁克斯与英国着名的制片团队working titles所拍摄的,由瑞安·雷诺兹及艾碧?贝丝琳等主演。 "  故事是发生在生活于纽约曼哈顿父女之间的故事,主角威尔与妻子正在办理离婚手续,有一天威尔去学校带女儿玛雅回家的时候,发现学校的学生很多人的情绪不稳,因为学校那天的课题有关于性,而十岁的玛雅很正经的在问威尔一些问题,威尔一直不知道怎么回答,晚上睡觉时玛雅很好奇威尔结婚前的事情,而威尔以假名来代替三位在他命中相恋女子的名子来讲述他与她们的故事,并且让女儿自己来推理出哪个才是她的妈妈。在曼哈顿居住的他,目前正在办理着离婚手续,同时,他还打算独自一人带着自己10岁的小女儿玛娅…… 给朱丽叶的信 《给朱丽叶的信》由盖瑞·温尼克执导,何塞·里维拉和蒂姆·苏利文担任编剧,阿曼达·塞弗里德、克里斯·艾根和瓦妮莎·雷德格瑞夫联袂出演,影片于2010年5月14日在美国上映。 " 影片讲述美国女孩苏菲·霍尔和自己的未婚夫维克多在意大利度蜜月时,在维罗纳的许愿墙意外发现克莱尔·史密斯50年前写给朱丽叶的信,并试图帮助克莱尔寻找当年失散的爱人,展开了一场寻爱之旅…… " 和莎莫的五百天 影片《和莎莫的500天》是福克斯探照灯公司2009年出品一部爱情电影。由马克·韦布执导,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和佐伊·丹斯切尔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9年8月7日在美国上映。 电影讲述了一个颇具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一个不相信真爱的女孩遇上一个疯狂爱上她的男孩。汤姆是以给贺卡撰写各种贺语为生,满脑子充满奇妙浪漫的他不意被自己的女友莎莫甩掉。为了反思他和莎莫的问题所在,汤姆于是开始回忆自己和这个女孩过去在一起的500个日子…… " " 不一样的爸爸 又名《我是山姆(i am sam)》由杰茜·尼尔森执导,由西恩·潘等主演,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相当于七岁孩童的父亲,出于一份与生俱来的父爱,依靠一份咖啡店的杂工,决心要与有关当局争夺女儿抚养权以及期间发生的动人故事,影片还加入了许多由歌星翻唱的披头士歌曲,让喜欢披头士的歌迷有了别样的温馨。 " 影片斩获了2002年青年艺术家奖(young artist award)等诸多荣誉,以及2002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等多项奖项提名。 " " 十一岁的夏天 2010年美国剧情电影《十一岁的夏天》(summer eleven),由着名导演joseph kell执导,影片描述了11岁的小女生在小学的最后一个暑假里发生的故事。 四个分不开的11岁的女孩分享去年即将进入中学的最后一个暑假在这迷人的成长故事。凡妮莎(爱丽丝ziolkoski)是一个有抱负的演员来弥补她的第一部电影。丽齐(meaghan休斯)试图帮助她的哥哥适应生活后在家里他返回从战争。杰斯(莎拉·巴特沃斯)在艰难应对她的父母分居。仙女(悉尼福克斯),新女孩,隐藏着一个绝望的秘密…… "
瑞安·雷诺兹,艾拉·菲舍尔,阿比吉..
HD中字

夜行动物

主演:艾米·亚当斯,杰克·吉伦哈尔,迈克尔·珊农,亚伦·泰勒-约翰逊,艾拉·菲舍尔,艾丽·巴姆博,艾米·汉莫,卡尔·格洛斯曼,罗伯特·阿拉马约,劳拉·琳妮,安德丽
简介: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四十二章经》。 我一直相信,我们经历过的生活总会多多少少带来性情的改变,把狂躁的抹平,把中庸变尖锐。一些好的留在身体里,成了发育的营养和大脑的回路,不好的,成了回忆的盲区,皮肉的伤疤。最后种下的因都结成果,挂在曾经路过的树上。 就像这个故事里,沉重的因果在十九年的时间里轮回一次,谁也不知道过去的爱情经历漫长的时光依然以异化的方式活着,只是变得更沉重,更残酷。 " 很多人喜欢《夜行动物》,是因为它优越的叙事,虚实的交织,惊悚的氛围一直平稳地贯透全片。相爱过的夫妻分开,女人苏珊悄悄堕掉前夫的孩子,嫁给了现实,新欢英俊多金,留下的男人托尼,在孤独中默默活了很多年。他没有新的婚姻填补生活,被过去缠住,最后写成一本小说。书里讲的不是他们曾经的甜蜜爱情,这个虚构的故事包含了太多爱与痛,从文字中倾注出来,全是血红一样的粘稠。 十九年了,时间并没有带走他的恨。 时间把他曾经飘摇的才华变得坚实而厚重,变成故事里的狠毒。这个故事血腥而绝望,没有经历过深重的痛苦,不会下如此笔触。 有人说汤姆·福特是个爱情的卫道士,他借这部电影说出了许多心里的话。他说:“忠诚对我来讲非常重要。”他说:“当你爱一个人,就会努力去争取,不会半途而废。你会小心对待,因为爱情有可能永远不会再重来。” " 他知道,最炽烈的东西,也可能是最具毁灭性的。他放任自己痴爱,又清晰地看到镜像中的另一面。在镜头拼接的那个幻想世界里,爱情是毁灭,是复仇,要用温柔的刺刀,扎进旧爱的胸腔里。不寒而栗的噩梦,都是从纯真开始。 电影里,前夫托尼在小说出版前把初稿寄给苏珊请她阅读。苏珊一口气读完,仿佛老了十岁。小说讲一家三口深夜高速开车去一个不知名的城市,路上被一伙流氓拦下,丈夫被侮辱殴打,抛在荒野,妻女被挟持,一车绝尘。她们后来死在黄沙漫漫的高速路边,全裸,先奸后杀。 作者托尼在描绘这一家三口时笔下全是温柔,他们装日常的用品上车,女儿在后座玩手机,妻子坐在副驾驶,暗的光线下握住丈夫的手。她眼里沉淀的平静与爱,已近于亲情。这是茫茫人生里难得的好东西,镜头如此细致入微地捕捉,是为了下一步的灰飞烟灭。 被劫持玩弄,亲眼看着最爱的两个女人被蹂躏,托尼并未爆发出应有的勇猛。直到小说结尾处,他的懦弱被身患绝症的警官反激,亲手毙了他。苏珊多次提到他的“懦弱”,在这一次红磷和氯酸钾混合的银光中,被力量和仇恨炸成粉末。 " 苏珊惊醒过来,这个故事让她心惊。当读到女儿被奸杀,尸体被找到的刹那,四十岁中年的憔悴的她,细纹里淌满痛苦的泪水。苏珊吓得无法入睡,给女儿打电话。她脑海中浮现出孩子被剥光衣服抛尸荒野的情景,电话接起来,却是女儿慵懒的问候。 “我还在床上,这可是周日早晨,妈妈。” 她趴在床上,裸着,翘臀丰满。旁边是个静静睡着的,和她一样漂亮年轻的男孩子,肌肉紧致,皮肤亮泽。这是全片最香艳的一幕,姑娘闭着眼睛,周日清晨的阳光抚过他们的背与腹。 现实安稳,无病无灾。流泪的只是那个负过爱人的母亲。 " 四十岁的苏珊,早已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她的作品怪诞离奇,一派后现代风范,是审丑潮流的佼佼者,内心是一片死去已久的荒野。 丈夫谎言出差,实则去会他的情人。苏珊何等聪明,在电话中察觉,却忍住了不去戳穿。婚姻,背离了爱情就剩下彼此隐忍,所有幽暗肮脏都只能视而不见,更无法摆上台面,耗尽尊严。 托尼请苏珊提出意见,并希望共进晚餐。苏珊泪流满面,当然回信说好。 他们指望在这场会面中得到什么呢。过去的过去已久,十九年的空白也未能消散的爱恨,一顿饭不可能泯灭。岁月一度抚平伤口,用文学再次剖开,又有什么意义。世人懂得往昔不可追,世人却不放不下贪嗔痴七情六欲。 苏珊选择赴约,化了淡妆,穿上水绿色长裙。那个夜晚她想了很多,嘴里说不出的,就从灼烫的泪水里淌下来。直到夜色四合,深夜降临,豪华餐厅水晶灯的光渐渐空泛,餐客散去,她也再没见到托尼一眼。 " 世上有太多没有说清的离别,骄傲的辜负,自以为是的潇洒,错上的错,都不能挽回。错了就是错了,要为自己的错事买单。所有的因,都会结成一个果。所有透支的赤字,都需要还清。 有人觉得人去楼空的那一刻,托尼终于完成了他的复仇。我却觉得,静静坐在大厅中央,如水一般的苏珊,终于渡了劫。 主编丨周祚 责编丨vv&牧牧 杨七七:成都人。一个专业的学生,一个业余的记者。个人微信公众号:七七故事会(qiqigushi),欢迎你来玩。 "
艾米·亚当斯,杰克·吉伦哈尔,迈克..
HD中字

霍顿与无名氏

主演:金·凯瑞,史蒂夫·卡瑞尔,卡罗尔·博内特,威尔·阿奈特,塞斯·罗根,丹·福勒,艾拉·菲舍尔,乔纳·希尔
简介:" 《霍顿与无名氏》是一部2008年3d动画,影片由吉米·海沃德、史蒂夫·马蒂诺导演执导,由金·凯瑞、史蒂夫·卡瑞尔参与配音。 讲一头叫霍顿的大象,有一天在一朵花上发现了一颗灰尘, 他听见上面有人说话,于是认定上面生活着人,甚至是很多人。 为了保护这些人,这头大象开始了艰难的跋涉,虽然他看不见。 同时,这颗灰尘上有一个叫做无名氏的小镇子, 镇子上所有人都快乐无忧到极点, 他们不相信未来会发生灾难,因为过去从未发生过灾难。 只有镇长相信危机在逼近,相信有人能帮助他们,虽然他看不见。 " " 这是一部超出了预期值的动画,观感一如好莱坞动画片轻松幽默。 此外,很多人认为它和同名小说一样讽刺了50年代的麦肯锡主义。 不过,我觉得它更像一部科幻片。 虽然没有科幻片的场面,却有着科幻片的内核。 一朵花是一个世界,一朵花上的一颗灰尘又是一个大世界。 就像高晓松在《晓说》对话刘慈欣时说过的:“银河系可能就是个头发丝,地球是头发丝上的一粒灰尘。” 科幻的实质就是用想象力去扩展自己的人生,用想象力去触摸那些我们触摸不到的时间和空间。 霍顿用自己的想象力触摸到了原来不可能触摸到的时间和空间。 可能我们都曾想过每个原子里还有一个宇宙,可以无限细分下去。
金·凯瑞,史蒂夫·卡瑞尔,卡罗尔·..
HD中字

小心为上

主演: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杰夫·丹尼尔斯,马修·古迪,艾拉·菲舍尔,卡拉·古奇诺,劳拉·范德沃特
简介:"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清墨史纪 编辑 | 清墨史纪 " 引言 《艳贼》是一部1998年的美国犯罪喜剧电影,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影片改编自埃尔莫尔·伦纳德(elmore leonard)同名小说,由斯科特·弗兰克(scott frank)负责编剧。这部电影是一部荷尔蒙充沛的犯罪喜剧,同时融合了浪漫和悬疑的元素,成为了当年备受观众喜爱的作品。 一、影片背景和导演简介 电影《艳贼》的主角是杰克·福尔森(jack foley),由乔治·克鲁尼饰演。杰克是一位聪明、迷人的银行抢劫犯,他具有一种冷静自信的气质,善于在高压情况下保持冷静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杰克的行为充满了冒险和挑战。他以其精心策划的银行抢劫行动而声名远扬,但也因此成为警方追捕的对象。然而,尽管杰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险,他总能保持冷静,并以他独特的机智和智慧逃脱困境。 除了银行抢劫,杰克还展示了他的魅力和情感深度。他与联邦悬赏猎人卡伦·西斯特罗姆(karen sisco)(詹妮弗·洛佩兹饰演)之间产生了一段意外的浪漫关系。尽管他们在不同的阵营,但他们之间的吸引力和纠葛使整个故事更加复杂有趣。 " 杰克的行为和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展现了一个坚定而机智的罪犯形象,同时也揭示出他内心深处的温柔和情感。这使得观众对他产生了复杂的情感,既对他的行为感到着迷,又对他的人性感到共鸣。 二、分析电影的主题和意义 电影《艳贼》探讨了欲望和犯罪这两个主题,通过主角杰克·福尔森的故事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冲突。 首先,欲望在电影中起到了重要的驱动力。杰克对于金钱和自由的渴望使他成为一名职业盗窃犯。他对财富的追求和对危险行为的执着表现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野心。电影通过杰克的抢劫行动和追求物质享受的描绘,展示了欲望的力量和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 同时,犯罪作为电影的核心主题之一,被深入探讨。杰克作为一个职业罪犯,他的行为常常违背了法律和道德准则。电影展示了他的犯罪活动和他与警方的斗争,呈现出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电影通过描绘杰克的冒险和逃亡过程,探索了犯罪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对道德观念和法律的挑战。 通过欲望和犯罪这两个主题的交织,电影《艳贼》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它展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动,以及这些欲望和冲动如何推动个人行为和塑造命运。同时,电影也探讨了犯罪行为的复杂性,使观众思考犯罪与道德、正义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 " 三、探究电影的艺术表现和导演手法 电影《艳贼》在摄影风格和美术设计方面展现了导演的独特才华和创意,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视觉魅力和情感氛围。 导演在摄影风格上采用了一种明亮而丰富的色彩调色,突出了影片中的情感和动感。影片中的明亮色彩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与主人公杰克的个性和职业形象相呼应。同时,影片中的运动镜头和快节奏的剪辑技巧增强了紧张感和刺激感,为影片增添了一份动感和活力。 " 电影中的美术设计也是其一大亮点。影片中的场景布置和道具设计精致细腻,营造了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在描绘盗窃场景时,导演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道具,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紧张刺激的氛围。同时,影片中的服装设计也是其独特之处,通过服装的选择和搭配,展现了主人公的个性和职业特点。 综合来看,电影《艳贼》在摄影风格和美术设计上的独特处理,为影片增添了许多视觉上的惊喜和感染力。这些创意和技巧的运用,使影片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使观众沉浸在故事情节和影像表现中,对影片的整体体验产生积极的影响。 " 四、分析电影与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关联 电影《艳贼》作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作品,深入探讨了社会中的贪欲、追求和道德观念的腐败。 电影中展现了社会中存在的贪欲和欲望问题。主人公杰克是一个职业盗贼,他通过偷窃来获取物质财富。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金钱至上和物质追求的现象。电影中展示的盗窃行为以及对物质欲望的描绘,暗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贪婪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 电影中对道德观念的探讨也十分重要。尽管主人公是一个盗贼,但导演通过展示他的个人魅力和聪明才智,使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认同。这引发了对道德观念的思考,挑战了传统的道德准则。同时,电影中其他角色的出现也展示了不同的价值观,使观众对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综合来看,电影《艳贼》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反映,呈现了一个充满欲望和道德困惑的世界。它深入剖析了社会中的贪欲和道德腐败,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的深思,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和启发。 " 五、总结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电影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回忆、闪回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将故事呈现给观众。这种非传统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变化。同时,这种故事结构也增加了悬念和紧张感,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 导演在电影的视觉呈现上也有着独特的创新。他运用黑白摄影和对比鲜明的画面构图,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电影中的强烈的光影效果营造出了一种诡秘而梦幻般的氛围,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这种独特的视觉风格为电影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 电影中的音乐和音效的运用也是其艺术创新之处。导演巧妙地运用音乐来烘托氛围和情绪,在关键时刻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对音效的精心设计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电影的氛围和情节。音乐和音效的巧妙运用为电影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艳贼》通过其独特的故事结构、视觉风格和音效运用,展现了导演的艺术创新和独特性。这些特点使得电影在艺术层面上与众不同,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观影体验。它不仅仅是一部传统的犯罪片,更是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深刻地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和思考。 " 结语: 电影《艳贼》是一部充满独特性和艺术创新的美国电影。通过非线性的故事结构、黑白摄影和强烈的光影效果,以及音乐和音效的巧妙运用,影片展现了导演独特的艺术创意和风格。影片围绕着主人公的欲望和犯罪展开,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象。 同时,电影还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和矛盾,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的观影体验。总的来说,《艳贼》在故事表达、视觉呈现和音乐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之处,使得电影在艺术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杰夫·丹尼尔..
HD中字

婚礼傲客

主演:欧文·威尔逊,文斯·沃恩,瑞秋·麦克亚当斯,克里斯托弗·沃肯,艾拉·菲舍尔
简介:" 又到了每月大盘点的时间了,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2022年5月份hbo平台人气最高的10部电影。在本次榜单中,高居第一的毫无悬念是《新蝙蝠侠》,该片是dc最新出品的电影,不仅口碑出众,而且票房也很出色,所以位列第一毫无悬念。第二和第三是两部奥斯卡影片,一部是《沙丘》,一部是《国王理查德》,这两部电影在今年的奥斯卡上都大放异彩。而第四和第六分别是《神奇动物在哪里》的第二部和第一部,因为最近《神奇动物3》在影院热映,所以这两部也跟着蹭蹭热度。比较让人意外的是第九和第十名,前者是隔壁环球公司出品的《速度与激情9》,竟然也能杀入榜单,后者则是2005年上映的老片《婚礼傲客》,十几年前的老片没想到人气依然这么高。具体情况请看下列榜单。 注:本次数据来自于知名流媒体分析网站flixpatrol。 " 第10名:《婚礼傲客》(wedding crashers) 得分:1071 类型:喜剧 播出日期:2005年7月15日 是否为hbo原创:否 播出地区数:39 " 上榜理由:《婚礼傲客》估计很多观众都木有听说过,这片上映于2005年7月15日,是一部爱情喜剧,当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票房成绩,其北美票房高达2.09亿美刀,海外票房则是7921万,而其成本仅为4000万美元。该片是由欧文·威尔逊和文斯·沃恩主演,他俩当年可是比较出名的喜剧演员,而且多次合作,比如《实习大叔》和《警界双雄》都有他们的身影,只是时光荏苒,如今他俩都已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 第9名:《速度与激情9》(f9) 得分:1203 类型:动作 播出日期:2021年5月28日 是否为hbo原创:否 播出地区数:26 " 上榜理由:真没想到《速度与激情9》也能进入榜单,该片是由环球公司出品,能在hbo频道播出,是华纳从环球那里买了播放权。《速9》这片我也不多介绍了,相信很多盆友都看过了,去年也在国内影院上映了,而且票房还不错,只是这剧情多少有点离谱,一部动作片硬生生给拍成了科幻片。 " 第8名:《黑客帝国4》(the matrix resurrections) 得分:1254 类型:科幻 播出日期:2021年12月22日 是否为hbo原创:否 播出地区数:46 " 上榜理由:如果让我评选2021年最让人期待的电影,我绝对选《黑客帝国4》,如果让我评选2021年最让人失望的电影,我还是会选《黑客帝国4》。《黑客帝国4》距离上一部《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已过去18年,燃鹅过了这么多年,观众等来的却是一部烂片,看看豆瓣评分,9万多人打分,最终得分只有5.7,就知道这真是伤了无数粉丝的心。而该片的票房也不尽如人意,全球票房仅为1.56亿美元,而其投资在1.2亿美元以上,妥妥稳赔不赚,华纳真是祸害完dc,又祸害经典,基努还是去拍《疾速追杀》吧。 " 第7名:《蛛丝马迹》(the little things) 得分:1272 类型:剧情 播出日期:2021年1月29日 是否为hbo原创:否 播出地区数:17 " 上榜理由:《蛛丝马迹》是一部很有想法的电影,只是这剧情让人有点无语,尤其是大结局让这片有点烂尾了。影片请了三位影帝,丹泽尔·华盛顿、拉米·马雷克和杰瑞德·莱托,导演兼编剧还是曾执导过《弱点》(the blind side)的约翰·李·汉考克,这么多大腕却遇上了一个烂剧本,影片不仅在影评人那里遭遇到了差评,在票房上也遭遇了失利,其全球票房只有3000万美元,妥妥亏丟裤衩。 " 第6名:《神奇动物在哪里1》(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得分:1584 类型:奇幻,动作 播出日期:2016年11月18日 是否为hbo原创:否 播出地区数:25 " 上榜理由:因为目前《神奇动物在哪里3》在全球热映,所以华纳把该系列前两部也都上线了hbo,所以这两部影片的人气也一直居高不下。《神奇动物在哪里1》在5月份的得分只有1584,不算太高,个人认为播放地区数太少是主要原因,其播放地区只有25个,是前十名中第三少的,如果华纳在未来能扩大该片的播放地区数,相信其得分会进一步提高。该片是整个系列中口碑最好的,也是票房最高的,其全球票房高达8.14亿美元。 " 第5名:《吉米》(kimi) 得分:2198 类型:剧情 播出日期:2022年2月10日 是否为hbo原创:是 播出地区数:20 " 上榜理由:《吉米》是一部网络大电影,也是本次榜单中唯一一部网络大电影。该片由新任“猫女”佐伊·克罗维兹(zo? kravitz)主演,导演是《十一罗汉》的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编剧是参与过《碟中谍1》和《蜘蛛侠1》的大卫·凯普,燃鹅这么多大腕也没能拯救该片平淡如水的剧情,影片把各种高科技概念玩得很溜,却没能拍出深度,这也不能都怪编剧和导演,只能怪网大这种类型的作品很少有人愿意去认真制作。 " 第4名:《神奇动物在哪里2》(fantastic beasts: the crimes of grindelwald) 得分:2225 类型:奇幻,动作 播出日期:2018年11月14日 是否为hbo原创:否 播出地区数:44 " 上榜理由:前面已经说过《神奇动物3》的热映,让该系列的人气最近高涨,所以《神奇动物2》这次顺利杀入前五名。不过该片的剧情不如第一部,票房也不如第一部,其全球票房为6.54亿美元。 " 第3名:《国王理查德》(king richard) 得分:3018 类型:剧情 播出日期:2021年11月18日 是否为hbo原创:否 播出地区数:46 " 上榜理由:《国王理查德》的票房并不出色(全球票房仅为3842万美元),但却让主演威尔·史密斯登上了人生巅峰——拿到了2022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该片的剧情相信很多盆友都看过了,就是讲述网球名将大威和小威的成长故事,威尔·史密斯则在片中扮演他们的父亲richard williams。 " 第2名:《沙丘2021》(dune) 得分:3591 类型:科幻 播出日期:2021年9月15日 是否为hbo原创:否 播出地区数:46 " 上榜理由:你要说2021年华纳最有出息的电影,不是票房最高的《哥斯拉大战金刚》,而是《沙丘2021》。《沙丘2021》全球票房为4亿美元,是华纳2021年票房第二高的电影,但却拿了6项奥斯卡大奖,成为2022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最大赢家。该片由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指导,提莫西·查拉梅、赞达亚、斯特兰·斯卡斯加德等多位影星出演,因为口碑和票房双丰收,所以华纳早早就将续集提上了日程,第二部预计于2023年上映。 " 第1名:《新蝙蝠侠》(the batman) 得分:5615 类型:动作 播出日期:2022年3月4日 是否为hbo原创:否 播出地区数:45 " 上榜理由:《新蝙蝠侠》能拿第一丝毫不让人意外,毕竟这是整个榜单中最新的电影了,在今年3月4日才在北美上映。而且蝙蝠侠作为dc漫画中的核心人物,人气一直都很高,这次的《新蝙蝠侠》作为一部重启之作,导演和演员都焕然一新,演员换成了罗伯特·帕丁森,导演则是《猩球崛起》的马特·里夫斯,该片在全球取得了7.7亿美元的票房,是今年目前全球票房第二高的电影。票房这么好,希望华纳尽快把续集给安排了,既然蝙蝠侠都成功了,超人也给安排一下算了,扎导和卡维尔现在都被netflix挖跑了,赶紧给弄回来。
欧文·威尔逊,文斯·沃恩,瑞秋·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