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小小农场
主演:John Chester,Molly Chester,Matthew Pilachowski
简介:《最大的小小农场》 the biggest little farm " 01.出走 切斯特夫妇被下了逐客令。 丈夫约翰,妻子莫莉,和收养的狗狗托德住在圣莫妮卡的公寓里。 由于过去长期缺乏关爱,托德没有安全感,非常依赖约翰和莫莉。只要他们一离开家,它就狂吠,不停歇的那种。 " 邻居当然受不了,房东下了最后通牒。 送走狗子? 不。当初领养时,约翰就承诺过,会对它不离不弃。 与此同时,这只不安分的狗子,还唤起了他们深埋在心里的愿望。 约翰,野生动物摄影师一枚,得过艾美奖;莫莉,美食博主,崇尚自然饮食。 他们一直都想有一个自己的农场。 在那里,养猪种菜,喂马劈柴,一切就像童话绘本里那样浪漫。 " " 问题来了:钱呢? 没钱,夫妇俩就做了一份商业企划,请亲朋好友们宣传,招商引资。(怎么听着像传销啊……) 大家听了:哈哈哈哈哈哈。 但你别说。 正经事不出门,笑话传千里。 一传十,十传百,竟然真有认同他们理念的金主投了钱。 嚯! 阵仗还不小,农场占地1200亩,切斯特夫妇欢欢喜喜进驻了。 " 我做梦,你买单。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爽的事吗? 别得意太早,下乡之路,坑永远比你想象的多。 02 .死地 有句话说: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 呵呵...... 那是你没见过。 彻斯特夫妇来到他们想象中的桃花源,内心是崩溃的: 死水塘,死蜜蜂,死土壤。 " " " 比个锤子还硬。 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片被美国集约型农业耕坏了的地。 没有一点自然喘息的空间,只有人类粗暴的整齐划一。 农场四周就是例子:北边边是世界最大的“鸡蛋城市”,西边是绵延几英里的树莓塑料大棚。 " " 与其说是农业,还不如说是重工业。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减少劳动力,生产效率高。 但缺点嘛。 拿大豆种植来说。 在成百上千亩的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为了消除害虫和杂草,那就喷洒农药;肥力不够,那就加大氮肥的施放。 " 结果呢? 因为种植结构单一,生态平衡脆弱,虫灾不断。 而缺少杂草的固氮和保持水土,一遇到雨水冲刷和大风侵袭,土壤就加速流失养分,板结硬化。 来年,犁车又翻出更深的土壤,施加更多的化肥…… 恶性循环。 有研究表示,近两百年不到,美国爱达荷州的火山灰土壤,已经损失了150到240厘米。 若不转变农业模式,用不了100年,土地将露出下面的沙石,再也不适合耕种。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切斯特夫妇到来的原因。 他们要恢复传统农场的形态。 立下了flag—— 不用化肥,不用农药。 甚至,不能人工除害,要让每一种动物都和谐相处。 " (记住这些flag,以后有他们罪受的。) 理想很丰满。 现实是,约翰和茉莉从小就是城市里的崽,连锄头都没摸过。 一切,从零开始。 他们谷歌了一位种田导师,艾伦。 " 但,他怎么看怎么像个大忽悠…… 告诉切斯特夫妇,前几个月,你们什么也别种了。 干啥呢? 砍树。 他说,这是为了减少占主导地位的物种,为多样性留出空间。 而砍掉的树,不是烧成灰,就是拿来堆肥,然后归还给土壤。 " " 是的。 要在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焕发生机,先治愈它。 别忘记,把动物们请来帮忙,种类越多越好。 它们排泄的粪便,接着又变成土地的肥料。 " " 于是。 死地,真的一点点活了过来。 蜂飞蝶绕,瓜果飘香。 " 自然正在施展它的魔法。 但,别天真。 魔法的效果永远不会只向着人类一边。 03 .平衡 《小小农场》提供的不是叶公好龙、纸上谈兵的乡野幻影。 它直面被汗水和泪水浸润的田野。 玛丽莲·梦露曾经说过: “如果你无法接受我最坏的一面,你也不配拥有我最好的一面。” 这个寄托着梦想的小小农场也是。 且不说脏。 鸭子粪便过多导致池塘富营养化。 就说那些“客人”吧。 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接连到来。 " 好消息,说明农场生态有了起色。 但麻烦也接踵而至。 比如野鸟。 它们倒是实现了水果自由,但果子被它们吃得几乎绝收,只能用来喂鸡。 " " " 还有蜗牛。 这样看,倒是挺萌的。 " 但这样看呢? " 绵羊头上都爬满蜗牛 而。 还记得彻斯特夫妇的flag吗? 身为自然主义者的他们,拒绝用扑杀的方式处理蜗牛虫害。 而是把蜗牛一颗颗摘下来,放到桶里,又任它们爬走…… " " 无可奈何? 你问。 他们为何如此矫情? 而他们却说。 你为何不多给自然一点时间? 人类总是喜欢定义什么是害虫。 殊不知,害虫不是入侵者,而是本该属于这片土地的原住民,只不过是被单一种植的农业驱逐出了家园。 如果你只记得他们的“害”。 就不会懂得,它们也可以发挥生态链中一环的作用。 令人头皮发麻的蜗牛,其实正好是鸭子的美餐。 一声令下,冲鸭。 一口一个,嘎嘣脆。 " " 这就是自然。 它给出每个难题的时候,旁边都附带了答案。 关键在于你是否懂得发现。 第一年。 蚜虫侵袭,吃光了蔬菜。 等到第二年,吃蚜虫的瓢虫就出现了。 " " 田鼠泛滥,啃坏了树根。 当你正缺捕鼠良策时,食客就自动找上门来。 " " 曾经,人类把这些蛇虫鼠蚁都驱逐出土地。 但其实。 你愿意分享。 它们也愿意回馈。 就像sir刚刚说的:《最大的小小农场》从来不想展现一个单纯励志的乌托邦。 这部片子最贵在真实。 它告诉你:生活并非理想主义,一片坦途。 但你可以曲折地找到中庸、平衡。 比如。 一方面,要和动物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有些动物终归是要被吃的; 一方面,它们终归要被吃,另一方面,你还是忍不住产生感情。 努力拯救那些 终有一天会变成食物的动物 还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感情 这是我还没能完全理解的地方 " 也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打破“平衡”。 最大的难题,是野狼。 每次袭击庄园,就屠戮十几只鸭。 " 别的庄园主,都选择把野狼击毙。 约翰拒绝。 他选择拉起铁丝网,加固了鸭舍。 我觉得我们不直接杀掉它们 确实很仁慈了 他还为自己的善良沾沾自喜。 可庄园主毕竟不是慈善家。 没过两年,野狼卷土重来。 这次,损失扩大了十倍——230只家禽。 铁丝网根本没用,约翰为自己的仁慈付出了代价。 心在滴血,他抄起曾经信誓旦旦,永不会使用的猎枪。 " 枪响。 野狼倒地了。 约翰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 随着野狼应声倒下 我信念中的一部分 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力量 也就是那些我把我们带到 这个生命中最美妙的地方的东西 也消失了 " 为什么一种生命,一定比另一种生命高贵? 难道,生,一定要建立在死的基础之上? 约翰想不通,而且,只能越来越想不通。 曾经,导师给他画的饼,长这个样子—— 飞轮已经开始运转 现在它会变得 自我持续 自我调节 所以我设想了这样一个生命轮回 植物 家畜 野生动物 合力将我们推进 滋养我们的土壤和谐共存 " 信念仍在。 但冲击是永恒的。 平衡是一个动态,很难让你一劳永逸,你只有一次次抉择、斗争…… 最后切斯特夫妇如何解决了野狼之患? sir不泄露秘密。 只能说,化敌为友,需要智慧,更需要恒心和勇气。 仰望星空,他说了一段很有哲理,但好像和主题没什么关系的话: 每当我抬头仰望银河的时候 我会为它的复杂而深深着迷 这很容易让人忘记 地球也是银河的一部分 这让我很难理解 我正随我眼前的一切不停旋转 " sir替他翻译一下,其实这里他想说的是: 人往往忘记,银河也包括地球。 就像人往往意识不到:人类自身,也是生态圈、食物链的一部分。 身处其中,我们有时把近距离的利与害看得太重,把敌与友分得太清。 友,要投桃报李;敌,要赶尽杀绝。 殊不知,在大局之中,万事万物,环环相扣。 " " " 你会发现,挺过了最艰难的部分,接下来就变得简单了。 所以导师说,diversity(多样性)到了最后,就是simplicity(简单)。 简单的快乐,是发现母鸡下了一颗硕大的蛋中蛋。 " 简单的快乐,是看到自己养的母猪艾玛,下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最后数都数不清的小猪崽。 " 艾玛第一次下崽当天,约翰激动得像自己媳妇儿生孩子。 为猪接生后,虚脱地坐在一边,把头埋进手里。 直到自己的真·媳妇儿问出最关键的问题—— 你洗过手了吗? " 这头母猪艾玛,还贡献了全片唯一的,感情戏。 对象是一只公鸡,被赐名“油头先生”。 崔健在《鱼鸟之恋》里唱:天空太小,让我碰到了你。 那猪和鸡应该对唱——农场太小,让我碰到了你。 猪鸡之恋,比鱼鸟之恋可甜多了。(而且听起来还挺好吃的。) 他们的爱情,就开始于一对视。 " 看对了眼,“油头先生”小心翼翼地站在了艾玛的身上。 这也是他们之后最喜欢的体位。 " 之后,当艾玛又一次分娩时,最紧张的就不再是约翰了。 而是已经成为艾玛“男朋友”的油头先生。 " 约翰和莫莉料理庄园,一料理就是八年。 这纪录片,也一拍就是八年。 从一片荒芜,到满山苍翠。 从死气沉沉,到生机勃勃。 他们创造、维护的不只是一片农场,几方植被,几只家禽。 他们重建的,是生命的平衡、流转与轮回。 说到这里,sir终于知道,为什么这部纪录片,要起这么一个看起来很矛盾的标题。 《最大的小小农场》 农场只是一片1200亩的土地。 和周围的荒山野岭,以及被工业化、集约化的农田相比——小。 但它蕴含的,是一整个和谐共生、完整流动的生态圈。 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自然,生命与爱的故事。 而这,或许就是这世间,最大的故事。 注明: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节选于sir电影
简介:《最大的小小农场》 the biggest little farm " 01.出走 切斯特夫妇被下了逐客令。 丈夫约翰,妻子莫莉,和收养的狗狗托德住在圣莫妮卡的公寓里。 由于过去长期缺乏关爱,托德没有安全感,非常依赖约翰和莫莉。只要他们一离开家,它就狂吠,不停歇的那种。 " 邻居当然受不了,房东下了最后通牒。 送走狗子? 不。当初领养时,约翰就承诺过,会对它不离不弃。 与此同时,这只不安分的狗子,还唤起了他们深埋在心里的愿望。 约翰,野生动物摄影师一枚,得过艾美奖;莫莉,美食博主,崇尚自然饮食。 他们一直都想有一个自己的农场。 在那里,养猪种菜,喂马劈柴,一切就像童话绘本里那样浪漫。 " " 问题来了:钱呢? 没钱,夫妇俩就做了一份商业企划,请亲朋好友们宣传,招商引资。(怎么听着像传销啊……) 大家听了:哈哈哈哈哈哈。 但你别说。 正经事不出门,笑话传千里。 一传十,十传百,竟然真有认同他们理念的金主投了钱。 嚯! 阵仗还不小,农场占地1200亩,切斯特夫妇欢欢喜喜进驻了。 " 我做梦,你买单。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爽的事吗? 别得意太早,下乡之路,坑永远比你想象的多。 02 .死地 有句话说: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 呵呵...... 那是你没见过。 彻斯特夫妇来到他们想象中的桃花源,内心是崩溃的: 死水塘,死蜜蜂,死土壤。 " " " 比个锤子还硬。 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片被美国集约型农业耕坏了的地。 没有一点自然喘息的空间,只有人类粗暴的整齐划一。 农场四周就是例子:北边边是世界最大的“鸡蛋城市”,西边是绵延几英里的树莓塑料大棚。 " " 与其说是农业,还不如说是重工业。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减少劳动力,生产效率高。 但缺点嘛。 拿大豆种植来说。 在成百上千亩的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为了消除害虫和杂草,那就喷洒农药;肥力不够,那就加大氮肥的施放。 " 结果呢? 因为种植结构单一,生态平衡脆弱,虫灾不断。 而缺少杂草的固氮和保持水土,一遇到雨水冲刷和大风侵袭,土壤就加速流失养分,板结硬化。 来年,犁车又翻出更深的土壤,施加更多的化肥…… 恶性循环。 有研究表示,近两百年不到,美国爱达荷州的火山灰土壤,已经损失了150到240厘米。 若不转变农业模式,用不了100年,土地将露出下面的沙石,再也不适合耕种。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切斯特夫妇到来的原因。 他们要恢复传统农场的形态。 立下了flag—— 不用化肥,不用农药。 甚至,不能人工除害,要让每一种动物都和谐相处。 " (记住这些flag,以后有他们罪受的。) 理想很丰满。 现实是,约翰和茉莉从小就是城市里的崽,连锄头都没摸过。 一切,从零开始。 他们谷歌了一位种田导师,艾伦。 " 但,他怎么看怎么像个大忽悠…… 告诉切斯特夫妇,前几个月,你们什么也别种了。 干啥呢? 砍树。 他说,这是为了减少占主导地位的物种,为多样性留出空间。 而砍掉的树,不是烧成灰,就是拿来堆肥,然后归还给土壤。 " " 是的。 要在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焕发生机,先治愈它。 别忘记,把动物们请来帮忙,种类越多越好。 它们排泄的粪便,接着又变成土地的肥料。 " " 于是。 死地,真的一点点活了过来。 蜂飞蝶绕,瓜果飘香。 " 自然正在施展它的魔法。 但,别天真。 魔法的效果永远不会只向着人类一边。 03 .平衡 《小小农场》提供的不是叶公好龙、纸上谈兵的乡野幻影。 它直面被汗水和泪水浸润的田野。 玛丽莲·梦露曾经说过: “如果你无法接受我最坏的一面,你也不配拥有我最好的一面。” 这个寄托着梦想的小小农场也是。 且不说脏。 鸭子粪便过多导致池塘富营养化。 就说那些“客人”吧。 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接连到来。 " 好消息,说明农场生态有了起色。 但麻烦也接踵而至。 比如野鸟。 它们倒是实现了水果自由,但果子被它们吃得几乎绝收,只能用来喂鸡。 " " " 还有蜗牛。 这样看,倒是挺萌的。 " 但这样看呢? " 绵羊头上都爬满蜗牛 而。 还记得彻斯特夫妇的flag吗? 身为自然主义者的他们,拒绝用扑杀的方式处理蜗牛虫害。 而是把蜗牛一颗颗摘下来,放到桶里,又任它们爬走…… " " 无可奈何? 你问。 他们为何如此矫情? 而他们却说。 你为何不多给自然一点时间? 人类总是喜欢定义什么是害虫。 殊不知,害虫不是入侵者,而是本该属于这片土地的原住民,只不过是被单一种植的农业驱逐出了家园。 如果你只记得他们的“害”。 就不会懂得,它们也可以发挥生态链中一环的作用。 令人头皮发麻的蜗牛,其实正好是鸭子的美餐。 一声令下,冲鸭。 一口一个,嘎嘣脆。 " " 这就是自然。 它给出每个难题的时候,旁边都附带了答案。 关键在于你是否懂得发现。 第一年。 蚜虫侵袭,吃光了蔬菜。 等到第二年,吃蚜虫的瓢虫就出现了。 " " 田鼠泛滥,啃坏了树根。 当你正缺捕鼠良策时,食客就自动找上门来。 " " 曾经,人类把这些蛇虫鼠蚁都驱逐出土地。 但其实。 你愿意分享。 它们也愿意回馈。 就像sir刚刚说的:《最大的小小农场》从来不想展现一个单纯励志的乌托邦。 这部片子最贵在真实。 它告诉你:生活并非理想主义,一片坦途。 但你可以曲折地找到中庸、平衡。 比如。 一方面,要和动物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有些动物终归是要被吃的; 一方面,它们终归要被吃,另一方面,你还是忍不住产生感情。 努力拯救那些 终有一天会变成食物的动物 还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感情 这是我还没能完全理解的地方 " 也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打破“平衡”。 最大的难题,是野狼。 每次袭击庄园,就屠戮十几只鸭。 " 别的庄园主,都选择把野狼击毙。 约翰拒绝。 他选择拉起铁丝网,加固了鸭舍。 我觉得我们不直接杀掉它们 确实很仁慈了 他还为自己的善良沾沾自喜。 可庄园主毕竟不是慈善家。 没过两年,野狼卷土重来。 这次,损失扩大了十倍——230只家禽。 铁丝网根本没用,约翰为自己的仁慈付出了代价。 心在滴血,他抄起曾经信誓旦旦,永不会使用的猎枪。 " 枪响。 野狼倒地了。 约翰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 随着野狼应声倒下 我信念中的一部分 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力量 也就是那些我把我们带到 这个生命中最美妙的地方的东西 也消失了 " 为什么一种生命,一定比另一种生命高贵? 难道,生,一定要建立在死的基础之上? 约翰想不通,而且,只能越来越想不通。 曾经,导师给他画的饼,长这个样子—— 飞轮已经开始运转 现在它会变得 自我持续 自我调节 所以我设想了这样一个生命轮回 植物 家畜 野生动物 合力将我们推进 滋养我们的土壤和谐共存 " 信念仍在。 但冲击是永恒的。 平衡是一个动态,很难让你一劳永逸,你只有一次次抉择、斗争…… 最后切斯特夫妇如何解决了野狼之患? sir不泄露秘密。 只能说,化敌为友,需要智慧,更需要恒心和勇气。 仰望星空,他说了一段很有哲理,但好像和主题没什么关系的话: 每当我抬头仰望银河的时候 我会为它的复杂而深深着迷 这很容易让人忘记 地球也是银河的一部分 这让我很难理解 我正随我眼前的一切不停旋转 " sir替他翻译一下,其实这里他想说的是: 人往往忘记,银河也包括地球。 就像人往往意识不到:人类自身,也是生态圈、食物链的一部分。 身处其中,我们有时把近距离的利与害看得太重,把敌与友分得太清。 友,要投桃报李;敌,要赶尽杀绝。 殊不知,在大局之中,万事万物,环环相扣。 " " " 你会发现,挺过了最艰难的部分,接下来就变得简单了。 所以导师说,diversity(多样性)到了最后,就是simplicity(简单)。 简单的快乐,是发现母鸡下了一颗硕大的蛋中蛋。 " 简单的快乐,是看到自己养的母猪艾玛,下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最后数都数不清的小猪崽。 " 艾玛第一次下崽当天,约翰激动得像自己媳妇儿生孩子。 为猪接生后,虚脱地坐在一边,把头埋进手里。 直到自己的真·媳妇儿问出最关键的问题—— 你洗过手了吗? " 这头母猪艾玛,还贡献了全片唯一的,感情戏。 对象是一只公鸡,被赐名“油头先生”。 崔健在《鱼鸟之恋》里唱:天空太小,让我碰到了你。 那猪和鸡应该对唱——农场太小,让我碰到了你。 猪鸡之恋,比鱼鸟之恋可甜多了。(而且听起来还挺好吃的。) 他们的爱情,就开始于一对视。 " 看对了眼,“油头先生”小心翼翼地站在了艾玛的身上。 这也是他们之后最喜欢的体位。 " 之后,当艾玛又一次分娩时,最紧张的就不再是约翰了。 而是已经成为艾玛“男朋友”的油头先生。 " 约翰和莫莉料理庄园,一料理就是八年。 这纪录片,也一拍就是八年。 从一片荒芜,到满山苍翠。 从死气沉沉,到生机勃勃。 他们创造、维护的不只是一片农场,几方植被,几只家禽。 他们重建的,是生命的平衡、流转与轮回。 说到这里,sir终于知道,为什么这部纪录片,要起这么一个看起来很矛盾的标题。 《最大的小小农场》 农场只是一片1200亩的土地。 和周围的荒山野岭,以及被工业化、集约化的农田相比——小。 但它蕴含的,是一整个和谐共生、完整流动的生态圈。 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自然,生命与爱的故事。 而这,或许就是这世间,最大的故事。 注明: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节选于sir电影
John Chester,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