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丽叶特·斯蒂

最新好看的“茱丽叶特·斯蒂”的搜索结果推荐

HD中字

戴安娜

主演:娜奥米·沃茨,道格拉斯·霍奇斯,杰拉丁妮·詹姆斯,乔纳森·克里根,茱丽叶特·斯蒂文森,劳伦斯·布莱切,纳威恩·安德利维斯,卡斯·安瓦尔
简介: 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王妃因车祸死于法国巴黎。 21年过去了,往事如风,似乎一切都可以随着时间而流逝。 但唯独戴安娜王妃,那个高贵,那个优雅,那个善良,那个悲惨的女人,一直停留在人们的心里,时常出现在人们的回忆里。 " 尽管,21年过去了。 戴安娜王妃是一个传奇,英国历史上的传奇,英国皇室中的传奇。 她传奇在,生前让无数人赞美她,死后让无数人怀念她。 戴安娜王妃是世人皆知的人民的王妃,但却不是平民王妃。 她生于贵族,身上流着英国贵族的血,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宠儿。 " 1961年7月1日,戴安娜王妃出生于英国诺福克,是爱德华斯宾塞伯爵的小女儿。 20岁那一年,她一夜之间成了全世界女人的偶像,在英国与查尔斯王子举行了世纪婚礼,轰动全世界。 这场婚礼,筹备了六个月,耗费巨资,英国广播电视公司更是用33种语言向世界转播了婚礼的盛况。 那一天,全球7亿多的观众沉浸在这场童话般的王子与公主的爱情中。 结婚不是终点,恰恰,那才是起点。 " 谁也想不到,当初那场被全世界见证的婚姻,最后以悲剧收场,更是让戴安娜王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996年8月28日,戴安娜与查尔斯解除婚约,戴安娜获准保留“威尔斯王妃”头衔。 这让无数人都无法接受,明明,当初结婚的两人是多么的般配。 明明,戴安娜王妃是多么的善良和美丽。 明明,两人有着两个多么可爱的儿子。 " 明明,这是无数人向往的现实版的公主和王子的爱情。 其实,两人婚姻的不幸和悲剧,除了两人自身的问题,一个名为卡米拉的女人也有着不小的责任。 卡米拉是查尔斯王子如今的妻子,是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后妈,更是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婚姻中的第三者,让两人婚姻彻底破碎的罪魁祸首。 " 其实,早在与戴安娜王妃结婚前,查尔斯王子就已经和卡米拉相识并相爱。 可是,皇室不能接受卡米拉,懦弱的查尔斯王子最后还是选择和戴安娜王妃结婚,并生下孩子。 婚姻和家庭,依旧没有拉住查尔斯王子,他还是对卡米拉念念不忘,并与她藕断丝连。 甚至,卡米拉为其离婚,公然与查尔斯王子同居。 " 这让戴安娜王妃无法接受,她不能接受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将所有的爱都给了另外一个女人,还是一个比自己大13岁的女人。 她崩溃了,她疯狂了,她与查尔斯王子互相伤害,相互指责。 最后,以离婚收场。
娜奥米·沃茨,道格拉斯·霍奇斯,杰..
已完结

莎士比亚:一个天才的崛起

主演:茱丽叶特·斯蒂文森,朱迪·丹奇,海伦·米伦,布莱恩·考克斯,艾德里安·莱斯特,洛丽塔·查卡巴蒂,马丁·弗瑞曼,杰西·巴克利,James Shapiro,Jeanette Winterson,Lucy
简介:品读名人传记,能够让我们了解人生经历,培养健康人格,增强抗挫勇气。 经典是前人给我们的言教,传记给我们留下的是身教,读经典作家的传记就是给我们言传身教。 由当代青年作家袁子茵女士和陈昊先生共同编著的“大人物系列”,以其较强的真实性让青年人认识真实的社会,以其强大的榜样力量定位人生坐标,让青年人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把握人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世界文坛巨匠莎士比亚。 "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共写了38部戏剧(含与人合作1部)、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莎士比亚在总结先人经验的基础上,把英国的戏剧水平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古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他的历史剧、喜剧、悲喜剧,特别是他的悲剧创作,具有悲喜交融、诗意曼妙和想象纯净的人生境遇,充满了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莎士比亚是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最杰出的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 " 400多年以来,世界各国学者纷纷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他的戏剧在全世界演出,他的诗句被广泛引用流传至今。以莎士比亚诗句为书名的文学作品,在英、美两国就有100多种,例如毛姆的《寻欢作乐》,赫胥黎的《短暂的烛光》,福克纳的《喧哗和骚动》,陶乐赛·派克的《没有一口井深》等小说题目;还有以他的名字为书名的规模宏大作品集和工具书,如《莎士比亚集注》《莎士比亚大辞典》《莎士比亚剧本内容提要》《莎士比亚剧作人名地名读音辞典》。 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坛上具有非凡的影响和无可替代的地位。法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小说家雨果曾用抒情诗的语言这样盛赞莎士比亚的作品:“莎士比亚丰富、有力、繁茂,是丰满的乳房、泡沫满溢的酒杯、盛满了的酒桶、充沛的汁液、汹涌的岩浆、成簇的萌芽、普赐生命的甘露,他的一切都以千计、以百万计,毫不吞吞吐吐,毫不牵强凑合,毫不吝啬,像创造主那样坦然自若而又挥霍无度。……莎士比亚是播种‘眩晕’的人。他的每一个字都有形象;每一个字都有对照;每一个字都有白昼和黑夜。”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英国伟大的诗人约翰·弥尔顿这样赞颂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最美妙的幻想之子。”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森说过这样的话来评价他:“得意吧,我的不列颠,它拿得出一个人,这个人可以折服欧罗巴全部的戏文。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莎士比亚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的特殊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莎士比亚的作品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从17世纪起,莎士比亚戏剧就传入了德、法、意、俄等国家,然后相继传入美国及其他国家。各种文学的译本,不同派别的莎学理论,以莎剧为依据的音乐、美术、舞剧、 歌剧、电影等作品相继出版和演出,数量之多堪称壮观。在19世纪中叶,到中国的传教士介绍过莎士比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家严复在1894年和1897年、梁启超在1902年、鲁迅在1907年都在译注中提到莎士比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有30种莎士比亚戏剧被翻译成中文。197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是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外国作家全集。 莎士比亚创造了戏剧的传奇,成为世界文坛的巨人。
茱丽叶特·斯蒂文森,朱迪·丹奇,海..
4集全

遥远的召唤第一季

主演:本·奥德里基,Iona,Anderson,Grant,Crookes,Siobhán,Cullen,Dylan,Edwards,伊芙·海因德,Luke,Ireland,珀尔·麦基,Steve,Walsh,Melissandre,St,Hilaire,马丁·肖,茱丽叶特·斯蒂文森,Kevi
简介:SilverprintPictures为ITV制作4集新剧《TheLongCall》。本剧改编自《探长薇拉》原著作者AnnCleeves的同名小说,该小说是自她二十年来首个新系列"TwoRivers"中的第一本。剧集以英格兰西南部的德文郡为背景。警督MatthewVenn回到德文郡北部,和他的丈夫Jonathan在一个小社区安了新家。二十年前,被家人排斥的Matthew,离开了曾经成长的福音派社区,那是一个要求严格的社区。如今Matthew回来了,不仅仅是站在父亲葬礼举行的教堂外,远远地悼念,更是为了负责自己的第一桩重大谋杀案。在Matthew新家附近的海滩上发现了一具尸体,一个脖子上有信天翁文身的男子被刺死了。这起案件把Matthew带回到一个潜藏着谋杀和阴谋的社区。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德文郡北部美丽惊人的海岸线边。《丹斯》编剧KellyJones执笔剧本,《设得兰谜案》导演LeeHavenJones执导。
本·奥德里基,Iona,Ander..
HD中字版

验伤

主演:科林·法瑞尔,杰米·西弗斯,帕斯·贝加,凯利·蕾莉,布兰科·德约里奇,MozaffarShafeie,KaeBahar,路易斯·卡叶赫,AlexSpijksma,伊恩·麦克尔希尼,茱丽叶特·斯蒂文森,
简介: " " 乐迷非常期待推出新歌的janice卫兰,在新一年带来新作《验伤》。这首歌虽然是大家最熟悉的janice拿手曲风,可是第二次合作的作曲及监制randy(周锡汉)希望能让janice声音有更多的表现,于是谱了一首高难度的歌曲,并不停的在录音室鞭策她。janice直言这首歌是她入行以来最难录的一首歌,过程令她非常困扰,甚至气得问randy:“你写一首这么难的歌,有没有想过我感受?”而且录音期间更遇上janice的声带受伤,真的要找专科医生“验伤”。虽然在录音时几度接近崩溃,又波折重重,但最后在大家互相鼓励后顺利完成。janice也表示庆幸坚持了,也很感激randy给予了她很多的信心。 " " " " " 卫兰拍摄《验伤》mv来回斜坡当做运动 早前拍摄《验伤》的mv时,为了要增加孤寂感,特意在深夜拍摄,避开多路人的时段。对于一向早睡早起的janice来说是一个挑战,而且在镜头前不能表露困的感觉。拍摄mv时也是正值janice在内地巡演的时候,穿着高根鞋的她当晚要在楼梯及斜坡来回走数十次,更要爬上很高的外墙拍摄对嘴镜头,janice坦言当晚补回了她因为巡演而一星期没做的运动,第二天双脚酸痛了一整天。 "
科林·法瑞尔,杰米·西弗斯,帕斯·..
完结

百年乡情第一季

主演:玛克辛·皮克,约翰·西姆,尼克·迈瑞莱格伦,夏莉·墨菲,茱丽叶特·斯蒂文森,马特·斯托克,艾米丽·比查姆,奥古斯图斯·珀如,安娜贝勒艾裴逊,Jim Cartwright,J
简介:" 乡情·闽台书画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周瑛百年·山外山”12月23日在福州举行,周瑛三子周子荐在现场。 吕明 摄 乡情·闽台书画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周瑛百年·山外山”12月23日在福州举行,周瑛三子周子荐在现场。 吕明 摄 中新网福州12月24日电(记者 林春茵)23日,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期间,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福建省美术馆、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乡情·闽台书画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首展“周瑛百年·山外山”在福州展出。展览精选周瑛79幅木石多媒材及版画创作,呈现了画家自1970年至2000年近30年黄金创作时期的作品全貌。 周瑛(1922-2011),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本名周林长,1922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48年毕业于福建师专艺术科(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身)后赴台,1948年至1988年任台北师范学院(今台北教育大学)教授,是一位影响台湾画界的重要美术教育家。 " 乡情·闽台书画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周瑛百年·山外山”展览现场。 吕明 摄 在福建省美术馆展厅现场,周瑛第三子周子荐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回顾周瑛的创作点滴和乡情。他说,周瑛从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执教台北师范学院(今台北教育大学)40年,培养多位对对台湾现代美术产生深远影响的画家,他觉得自己就是个“教书的”,或者“画画的”。 “先父在福建读书成长,遗愿是把书画送回大陆。他从不以艺术家自居,他只说,做艺术啊,修来世吧。”周子荐环顾四壁画作说,父亲2011年辞世后,他奔波两岸,将父亲画作带回大陆多次展览,引起反响,“现在就是来世了”。 周瑛在台期间经历坎坷,饱受磨砺,对台湾现代美术风潮有自己的灼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台湾地区重要奖项,并两次入选堪称世界三大展之一的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周子荐说,父亲周瑛的作品“都不是艺术市场的画”,是父亲对东方和西方艺术的多元探索。“这是一种文化咀嚼,他消化,内化,然后出来的东西,非常禅机又非常当代。” " 乡情·闽台书画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周瑛百年·山外山”展览现场。 吕明 摄 “周瑛艺术探索之路曲折而痛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师范大学台湾美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豫闽认为,周瑛可贵之处在于“抽象艺术有浓郁浓烈的东方哲思”。 记者在现场看到,周瑛画作有原木材质的装置艺术,有“石”块印记的版画,以及自然题材的油画作品;有形迹可辨的具象,也有抽象的意象。李豫闽告诉记者,画家创作所用的木料是产自台湾的桧木,或来源于彼时台湾大拆寺庙时的木材——有的作品中钉子洞眼清晰可辨。 " 乡情·闽台书画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周瑛百年·山外山”展览现场。 吕明 摄 “中国传统哲学不强调具象,在现代主义的表达中,周瑛找到了一种语汇,用材料和装置的方式表现出来。”李豫闽说,周瑛锁定“木”“石”,“中国人对木头和石头的领略和西方人大不相同,有非常多的意味在里面”。 在李豫闽看来,当大陆艺术家还在抱守梅兰竹菊的传统文人题材时,周瑛从1959年已经开始探索现代艺术,开始搞抽象主义,“在探索中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进来了,这对大陆艺术家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 乡情·闽台书画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周瑛百年·山外山”展览现场。 吕明 摄 目前,福建师范大学台湾美术研究中心正集中学术力量研究大陆渡海美术群体。学术观点认为,台湾光复后,台湾的教育系统从日式转向大陆的过程中,周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培养出何肇蘅、霍刚、萧勤、何政广、李锡奇、倪朝龙、梁奕焚、林保尧等,这些弟子成为20世纪50年代台湾两次美术运动“五月画会”“东方画会”的核心成员,对台湾现代艺术史影响至深。 李豫闽认为,周瑛画作展现大陆渡海美术群体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遭际、应对和抉择,“他的挣扎与困惑、蛰伏与绽放以及对家乡的眷恋,可谓这一群体在台湾美术浪潮中的缩影。” " 福建师范大学台湾美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豫闽在现场。 林春茵 摄 “周瑛的艺术,是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艺术,他极简的作品表象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质,始终走在艺术创新的前沿。”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林守钦说。 福建师范大学曾于2015年为周瑛及其弟子在福州办展。“这将是一个永续的展览。”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晓红说,此次画展呈现的不仅是一份珍贵的人文遗产和文化宝藏,更熔铸了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和民族情感。“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台湾当代美术的历史传承、发展图景和艺术成就,更加深切地感受两岸同胞血缘相亲、文缘相承、艺缘相连的亲情与温情。”(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玛克辛·皮克,约翰·西姆,尼克·迈..
BD中字

戴安娜

主演:娜奥米·沃茨,道格拉斯·霍奇斯,杰拉丁妮·詹姆斯,乔纳森·克里根,茱丽叶特·斯蒂文森,劳伦斯·布莱切,纳威恩·安德利维斯,卡斯·安瓦尔
简介:作者:刘卫(江苏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2002年,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65周年之际,由郭汝瑰和黄玉章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上下册)正式出版。该书自面世后,广受军内外专家和读者好评,18年来几乎年年重印。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上下册) 郭汝瑰黄玉章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一部120万字的严谨的军史著作,受到专家的肯定容易理解,受到市场的追捧则是个意外,是作者和出版社在出书之始没有想到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作为本书组稿者和编辑者之一,我想从一个出版人的视角,谈谈自己的看法。 其一,还历史以本来面貌。本书是在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倡议并热情鼓励下开始写作的,从立项到书稿正式出版,历时10个寒暑。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本书执行副主编、著名军史学家田昭林一言以蔽之:“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正是本书最值得一说的地方。 中国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首次全面胜利。由于中国的具体情况,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着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及其政府领导的军队担负作战任务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担负作战任务的敌后战场。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政治、军事态势的延续、发展造成的,也是中日力量对比和国内不同政治、军事力量消长所决定的,是当时具有中国特点和进步意义的特殊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史学界对敌后战场的叙述和研究较多,对正面战场则很少涉及,基本上是个“禁区”。1980年代以降,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同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出现了健康的局面,开始从某些侧面研究和评价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取得了一批成果。但从总体上讲,在已出版的不少关于正面战场的论著和文章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个倾向,即热衷于参照台湾当局公开出版的抗战史籍进行撰写,因此在内容和观点上往往有失偏颇;而台湾的有关著作,特别是官方著作,绝大多数对抗日战争的总体叙述不符史实。这种不符史实不仅表现在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作战的否定和诬蔑,也表现在对正面战场许多战史的肆意篡改。例如在台湾的史书中,甚至坚持抗战的冯玉祥、李宗仁等,也被写成反叛将军。又如人们熟知的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根据当时史料记载,它虽然暂时延缓了日军的进攻——需要指出的是,它最终未能阻止日军西进——但是却淹没了豫、皖、苏3省44个县,淹死89万人,使千百万人无家可归,还造成了连年荒灾的黄泛区。但是在台湾军事历史学家笔下,却写成了“黄河决口成功……非但无任何人员伤亡,即猪狗牛鸡,都随人走避,并无损失”。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则站在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立场,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让事实本身来说话,还历史以本来面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本书编写和审校的人员,既有专门从事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研究的学者,也有曾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国共两党的将领。这就为本书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说服力。 其二,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全面论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专史。在此之前,中国大陆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但基本停留在局部的零星的阶段,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研究著作问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的出版恰逢其时。 本书作者运用历史学和近代军事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再现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史的全过程,既有战役经过和结果,又详尽论述了各战役敌我双方的战略指导、战役部署和部队的行动,非常细化,在许多史实上填补了空白。特别是在各章节之后均有对该战役胜败得失的评析,这对于今人吸取历史经验、认识近代战争的规律,是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此外,正面战场作战史的研究,应该突出作为专门史——军事史的特点。一些已经公开出版的这方面论著或文章,由于作者多数不太熟悉军事,因此评述各次战役时,往往偏重于政治的角度而对于军事上的问题有所疏漏。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弥补。 其三,史料翔实,立论公允,很有说服力地回答了正面战场作战史研究中一些重大的问题。例如,关于中国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问题,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撤退是否真的实现了蒋介石预定的“以时间换空间”等,作者都提供了很多有力的论证,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看法。但作者并不武断,仍然给人们留下许多思考和启迪空间,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 正面战场作战史的研究,最困难的是如何把握好分寸。作者在这方面努力做到了立论公允。该书坚持以可靠的史料为依据,让事实说话,在评价各个战役的成败得失和功过时,既不擦粉,也不抹黑。真实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尽可能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历史原貌。 为使本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多年的写作时间里,参与工作的军内外学者们不畏劳苦、四处奔波,查阅了国家和地方档案馆的大量原始档案;同时,调阅参考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出版的300余种图书。查找资料只是第一步,作者们还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已有的资料仔细甄别,相互印证,去伪存真。据统计,仅定稿后的引文就使用了290多部图书和相关档案,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为做到精益求精,初稿完成后,多次征求军内外史学专家和战役当事人意见,经4次修改,方才定稿。正因为如此,才使本书具有了超出同类书的学术质量和存史价值。 书稿交到出版社后,本书副主编、统稿者田昭林先生又与责任编辑一起,反复切磋、精推细敲,不放过一个疑点,前后磨合了两年。从立项写作到书稿正式出版,历时10个寒暑。正因为如此,才使本书具有了超出同类书的学术质量和存史价值,被誉为最接近真实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信史。 本书作者们精深的学术功底和严谨、扎实的作风,不仅为所有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也为我们出版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榜样。从广大军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对本书赞誉来看,它也为严肃的军事著作如何写作提供了一个范本。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5日09版)
娜奥米·沃茨,道格拉斯·霍奇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