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最新好看的“Stephen”的搜索结果推荐

HD

潜行者:禁区阴影

主演:耐克·伊斯特,Joshua Gray,Chris James Berberidis,James Choi,Carlos Alberto,Isaiah Nichols,Cory Haynes,Austin Rearden,Cole Thornton
简介:A seasoned Free Stalker tasked with guiding a band of Mercenaries deep into The Zone to investigate a paranormal radio signal. Based on the S.T.A.L.K.E.R. video-game series by G.S.C. Game World.
耐克·伊斯特,Joshua Gra..
HD

生死航班

主演:Dominic Gates,Zipporah Kuria,Justin Green,Edward Pierson,Eric Havian,Peter A. DeFazio,Dan Carey,Dennis Tajer,唐纳德·特朗普,巴拉克·奥巴马,Ted Cruz,Dennis Muilenburg,Stephen Dickson,Elyab
简介:讲述了经历这两起全球性悲剧的普通人。这部纪录片令人震耳发聩,通过罹难者家属、家属背后的法律团队、举报人和普利策奖得主《西雅图时报》记者多米尼克·盖茨的视角还原了整个事实真相。又名: 飞行风险
Dominic Gates,Zip..
HD

一百个谎言2024

主演:罗伯·拉科,达纳·亚伯拉罕,亨伯利·冈萨雷斯,布兰登·麦克奈特,杰西卡·艾莉,Stephen Tracey,Michael Xavier,Chase Tang,Celine Bauwmans,Mercedes Blanche,Mirta Dopsa,Sarah Gale,D
简介:电影《一百个谎言》(A Hundred Lies)是一部由导演Rouzbeh Heydari执导的剧情片,该片于2024年6月7日在加拿大上映。影片时长94分钟,主要讲述了来自多伦多的25岁音乐家Ricky的故事。在他的人生旅程中,他必须穿越波谲云诡的生活领域,并克服个人逆境。 剧情简介 Ricky是一位年轻且充满才华的音乐家,居住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围绕着他的生活展开,描绘了他在追求音乐梦想的同时,面对和解决各种生活挑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Ricky不仅要应对事业上的起伏,还需要处理个人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人际关系、情感困扰以及自我认同等复杂议题。通过一系列的经历,Ricky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成长,怎样用音乐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并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和方向。 演职员表 - 导演: Rouzbeh Heydari - 编剧: 达纳·亚伯拉罕, Rouzbeh Heydari, Shane R. Preston, 罗伯·拉科 - 主演: 罗伯·拉科(饰演 Ricky),达纳·亚伯拉罕,亨伯利·冈萨雷斯,布兰登·麦克奈特,杰西卡·艾莉等人。 这部电影通过其细腻的情节设计和深刻的角色刻画,展现了主角Ricky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尽管目前网络上关于此片的具体剧情细节不多,但从已有的信息可以看出,《一百个谎言》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音乐的故事,更是一段探索自我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心灵之旅。
罗伯·拉科,达纳·亚伯拉罕,亨伯利..
已完结

博斯:传承第一季

主演:提图斯·维里沃,米密·罗杰斯,麦迪逊·林茨,Stephen A. Chang,Denise G. Sanchez,David Moses,菲尔·莫里斯,Steven Flynn,亚历克斯·洛那兹,迈克尔·罗斯,安德鲁·博尔巴,凯
简介: 《博斯:传承 第一季》于2022年5月6日在美国首播,是一部犯罪剧情类美剧,共10集。其豆瓣评分8.7,导演为泽纳·富恩特斯,编剧是Tom Bernardo和迈克尔·康纳利,主演包括提图斯·维里沃、米密·罗杰斯等众多演员。 剧情介绍 主角博斯开启了职业生涯新篇章,与曾经的敌人哈尼·钱德勒共事。博斯此前的经历已在之前作品中有诸多铺垫,他在警界经历丰富,破案无数,同时也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新一季中,他面临新的案件和挑战,在与钱德勒合作过程中,二人不得不放下过往嫌隙,共同应对各种危险和谜题。他们在调查案件时会遇到各种阻碍,比如线索中断、证人不配合、背后势力干扰等。但凭借着专业能力和坚定决心,他们逐渐深入真相,在洛杉矶这个充满故事的城市背景下,抽丝剥茧地解开一个个谜团,同时博斯也在新环境中继续探索自己的职业道路和人生方向,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提图斯·维里沃,米密·罗杰斯,麦迪..
已完结

边缘之舞

主演:马修·古迪,Ariyon Bakare,切瓦特·埃加福特,詹尼特·蒙特戈里,珍娜-路易丝·科尔曼,珍娜·科尔曼
简介:《边缘之舞》(Dancing on the Edge)相关信息 一、基本信息 - 影片名称:边缘之舞(Dancing on the Edge) - 上映时间:2013年2月4日(英国首播) - 导演:斯蒂芬·波利亚科夫(Stephen Poliakoff) - 编剧:斯蒂芬·波利亚科夫(Stephen Poliakoff) - 主演:马修·古迪(Matthew Goode)、汤姆·休斯(Tom Hughes)、切瓦特·埃加福(Chiwetel Ejiofor)、琼安娜·范德汉姆(Joanna Vanderham)、安琪儿·库碧(Angel Coulby)等众多演员 - 类型:剧情 - 官方网站:www.bbc.co.uk/programmes/p013qqwt -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 - 语言:英语 - 集数:6集 - 单集片长:90分钟 - IMDb编号:tt2163315 二、剧情介绍 故事围绕着一支名为Louis Lester的爵士乐队展开。 1. 主要人物及背景 - 杰西(安琪儿·库碧饰)是乐队的首席歌手,她歌声迷人且具有异域风情,吸引了乔治王子(John Hopkins饰)和威尔士王子(Sam Troughton饰)等。杰西有着悲伤的童年往事,但表面上乐观开朗。 - 朱利安(汤姆·休斯饰)出身名门望族,性格高傲乖僻,他为美国大亨马思德森(约翰·古德曼饰)工作,而马思德森是Louis Lester乐队的“忠实粉丝”,朱利安因此结识杰西并被她深深吸引。 2. 故事发展 - 随着乐队的演出和活动,杰西与朱利安之间的感情在慵懒的音乐和摇摆的身姿氛围中慢慢滋生。朱利安在与杰西的相处中逐渐被她的魅力所征服,而杰西也在与朱利安的交往中,或许慢慢打开心扉,同时他们的感情也面临着来自不同阶层和各种复杂情况的影响,毕竟朱利安的家族背景和他所服务的大亨等因素都可能给这段感情带来变数。整个故事就在这样的爵士音乐背景下,缓缓地展现着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们背后不同的生活境遇。
马修·古迪,Ariyon Baka..
已完结

蝙蝠侠新冒险:疯狂的爱

主演:Cindy Airey,Billy Davis,Paul St. Peter
简介: 这是关于动画短片《蝙蝠侠新冒险:疯狂的爱》(Batman Adventures: Mad Love)的豆瓣页面信息。该片于2008年6月1日在美国首播,共7集,单集片长5分钟。由Stephen Fedasz IV执导,布鲁斯·蒂姆编剧,Cindy Airey、Billy Davis、Paul St. Peter等参与配音。影片类型为动作、动画、短片,制片国家是美国,语言为英语,IMDb编号为tt1614951,豆瓣评分7.7。 剧情讲述 蝙蝠侠被危险的哈莉·奎茵(Harley Quinn)俘虏,他被锁链拴住并悬吊在一个装满饥饿食人鱼的水箱上方,处境极其危险,面临着几乎必死的绝境,故事将围绕蝙蝠侠如何逃脱展开。但由于集数较多且单集片长较短,具体每一集的详细情节可能需要观看影片才能知晓更多细节。目前仅从剧情简介来看,蝙蝠侠陷入了哈莉·奎茵精心设计的致命陷阱,他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来摆脱困境,而哈莉·奎茵作为小丑(The Joker)的疯狂女友,她与蝙蝠侠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将是剧情的主要看点之一。
Cindy Airey,Billy..
已完结

巴瑞第三季

主演:比尔·哈德尔,斯蒂芬·鲁特,莎拉·伯恩斯,萨拉·古德伯格,安东尼·卡里根,亨利·温克勒,Jane Yubin Kim,Russel Donahue,Stephen Cannon
简介:《巴瑞 第三季》相关信息 一、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巴瑞 第三季》(Barry Season 3) - 导演:比尔·哈德尔(Bill Hader) - 编剧:比尔·哈德尔 - 主演:比尔·哈德尔、斯蒂芬·鲁特、莎拉·伯恩斯、萨拉·古德伯格、安东尼·卡里根、亨利·温克勒等 - 类型:剧情/喜剧/动作/犯罪 -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语言:英语 - 首播时间:2022 - 04 - 24(美国) - 季数:3 - 集数:8 - 单集片长:30分钟 - 又名:巴里逐梦演艺圈、杀手巴里、巴里 - IMDb编号:tt10162940 - 豆瓣评分:8.8 二、剧情简介 在《巴瑞》第二季播出两集时,电视台就宣布续订第三季。前两季剧情为第三季做了铺垫,巴里(比尔·哈德尔饰)原本是一名杀手,却在洛杉矶加入了一个表演班,试图开始新生活,摆脱过去的杀手身份。然而,他的过去并不容易被遗忘。 在第三季中,巴里继续在杀手与演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之间挣扎。他一方面要应对表演事业中的各种挑战,在表演班中努力提升自己,与同学们和老师相处,追求自己的演艺梦想;另一方面,他的杀手过往如影随形,那些黑暗的经历和曾经的关系不断地找上门来,让他陷入各种危险和困境之中。他与犯罪世界的联系,如与Fuches(斯蒂芬·鲁特饰)之间复杂的纠葛,以及和NoHo Hank(安东尼·卡里根饰)等相关人物的互动,都给他带来了一系列麻烦。同时,他与Sally Reed(萨拉·古德伯格饰)的感情也在他混乱的生活中面临着考验。巴里试图在这一切中找到平衡,努力走向新的生活,但过去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使他在道德、情感和生存等多方面不断面临艰难的抉择。
比尔·哈德尔,斯蒂芬·鲁特,莎拉·..
HD中字

恶魔来搭讪

主演:Jonah Ehrenreich,Júlia Molins,Stephen Ohl,Natascha Wiese
简介:Looking for a good time, two friends on a trip to Barcelona befriend a couple of girls but it's not fun they find, instead they get trapped in a house haunted by a devilish ghost bent on tearing apart anyone that enters her dwelling.
Jonah Ehrenreich,..
HD中字

穆里和柯

主演:布昆米·阿德阿加·伊洛里 阿
简介: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半亩方塘工作室】 9月2日,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湖南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弘扬教育家精神 造就千万个新时代大先生座谈会暨《大先生陶行知》《小讲坛,大先生》首发式”活动在北京举办。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大先生陶行知》作者周洪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陈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银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长胡穗,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吴颖民,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罗生全,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广,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胡金木,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共同参与活动。 " 据介绍,《大先生陶行知》是关于陶行知为学、为事、为人的简明传记,旨在突出新时代的陶行知精神,通过陶行知成长为大先生的生命历程的展现,让当代教师对大先生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让当代教师找到成为大先生的途径和方法。作者周洪宇讲述了图书的出版经过、社会意义及价值。他表示,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要从“陶行知式”的大先生身上汲取养分。 福建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室主任林云鹏在主持中介绍了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发展历史、教育理论图书出版的历史,以及出版《大先生陶行知》一书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湖南教育出版社课外阅读编辑部负责人张洵讲述了自己因“学缘”而策划《小讲坛,大先生》一书的缘由。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半亩方塘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布昆米·阿德阿加·伊洛里 阿
HD中字

先贤之信

主演:Stephen Baldwin,Kevin Downes,David A.R. White,Ryan Doom,Rebecca St. James,Candace Cameron Bure
简介: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郑彬彬 【编者按】“答辩”是一个围绕历史类新书展开对话的系列,每期邀请青年学人为中英文学界新出的历史研究著作撰写评论,并由原作者进行回应,旨在推动历史研究成果的交流与传播。 本期邀请美国斯基德莫尔学院(skidmore college)历史系副教授皇甫峥峥与三位年轻学者一同讨论其新著《走入泰西的旅者:晚清外交与信息秩序》(qing travelers to the far west: diplomacy and the information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本文为第三篇评论。 近些年来,随着知识史研究的兴起,不少学者开始从“信息搜集——情报解读——知识生产”的角度,讨论19世纪的帝国扩张与殖民统治。这种新的学术范式为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近代外交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只是,现有成果多关注近代以来在华西人的情报工作、汉学知识生产和中国形象构建,对于中西互动交流的另一方——中国对西方的认知及这些认知依托的信息来源、知识谱系、外交影响鲜有系统研究。 2018年,美国学者皇甫峥峥(jenny huangfu day)于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qing travelers to the far west: diplomacy and the information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走入泰西的旅者:晚清外交与信息秩序》,简称《旅者》),则是弥补此学术缺憾的最新力作。皇甫峥峥现为美国斯基德莫尔学院(skidmore college)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知识史、文化史与外交史方面的研究。她于2012年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历史学博士学位,指导教授为美国著名中国史家周锡瑞(joseph esherick)。《旅者》一书应系其博士学位论文改写而来,该书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2019年度杰出学术出版物奖。 本文将围绕“问题、理论与方法”、“各章的内容”和“讨论”三个维度,对该书进行扼要评介。 一 问题、理论与方法 近代以来的中英交往史,不仅表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商贸互动、战争冲突和外交谈判等显性面向,更有双方搜集彼此信息、解读对方情报和生产中西知识的隐形面向。只是与英外交部驻华使领官员以条约职权为依托,利用近代统计学方法、地理学知识、实证性调查报告和汉学研究成果系统性、标准化地搜集、研究、解读中国情报不同,清政府对英方的情报工作面临着信息来源有限、信息标准化处理手段缺乏等缺陷。 这些缺陷导致两个问题:其一,在清地方政府层面,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和有识之士虽尽力搜集列强情报并将其汇编成册,但受限于信息来源、语言障碍和译者操弄,林则徐等人“虽然睁开了眼,看到的却是笼罩着一层薄雾也有些扭曲变形的世界”。其二,在中央政府层面,遭受外辱的清政府迅速在情咨方面作出了反应。1850年起至宣统逊位,清政府耗时62年编纂与“夷务”相关的资料,其中最重要者便是道光、咸丰和同治三朝的《筹办夷务始末》和依据光绪朝《筹办夷务始末》编纂成书的《清季外交史料》。虽然蒋廷黻等近代史家对《筹办夷务始末》做出了高度评价,但这套情咨合辑在资料来源上极为有限。例如“内容和篇幅大大扩充”的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系“历年恭奉上谕、廷寄,以及京、外臣工之奏折,各国往来之照会、书函等件”汇编而来。换言之,在“足资考镜”的目标定位下,该套资料仅为清政府办理“夷务”的内部文件汇编,而非自外部渠道获取之“夷情”情报。情报的缺陷限制了清政府对列强的了解,从而对清政府外交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向欧美列强派驻使节,获取列强一手信息成为总理衙门官员的现实要求。 《旅者》一书正是在此史实脉络上,对“清朝使节如何调查欧洲,并为国内政府和受过教育的中国公众创造理解‘西方’之框架”进行的研究。本书探讨了1866至1894年,六位清政府派往英国的使节如何在不同的时空背景、职务身份和知识结构下描绘西方,生产西方知识及这些知识对晚清乃至民国时期中国变革所产生的影响。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在外交史的研究中融汇文化研究与传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作者在一次讲座中坦言harrold innis, james carey 和stuart hall三位传媒学家的理论对《旅者》一书有着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启发。在笔者看来,harrold innis和james carey关于信息传播具有偏向性,不同的媒介对不同信息的传播效率各有不同等论断,对本书的研究取材产生了影响。 " 图1 传播西方信息载体/题材与信息秩序之间的关系。(资料来源:皇甫峥峥,《驻英使馆与晚清外交转型》,《澎湃·私家历史》,2020年11月28日) 据图1,晚清西方使节生产了诗文集、笔记、日记、报告、咨文、信函、奏折和电报等8类记载西方信息的文本。这8类文本在传播速度和散布性(传播广度)方面依序存在反比例关系,即传播广度越广的类别传播速度越慢。作者在研究取材上一别过去研究关注的机密性电报、奏折和信函,而以“散布性”更好的使者诗文集、笔记、日记为本书主要研究对象显示,传播效率似乎是作者选取本书研究基本资料的一大参考。换言之,传播效率越高社会影响力越大应是作者筛选基础资料的内在逻辑。 如果说harrold innis和james carey理论影响了本书研究材料选取的话,stuart hall关于“编码与解码”的理论则影响了《使者》的分析路径。 " 图2 stuart hall的编码/解码理论(资料来源:《驻英使馆与晚清外交转型》,《澎湃·私家历史》,2020年11月28日。) 据图2,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应对信息的生产与接受两端。信息的编码是指,信息的生产者依托自己的知识构架、技术手段等对信息进行意义性的表达与建构。这在本研究中对应于清朝使节利用文集、诗歌对其所观察到一切有意义的西方事物进行表达。信息的解码是指,信息的接收方对信息生产者所编之“码”进行的解读。因此,信息接收者不同的个性、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知识结构、政治意识形态等均会对其“解码”产生重要影响。这在本研究中对应着晚清使节的文集、诗集在不同时代国内流播中所产生的不同版本。在“编码与解码”理论的影响下,作者对晚清使节的西方书写进行了“信息生产——信息传送回国——信息接收——国内传播的贯通性解读”,勾勒了晚清使节西方书写模式及其影响。 虽然传媒学的理论对作者的研究产生了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影响,但《使者》一书绝无近年来诸多美国的中国史研究中重理论建构、轻史实脉络的缺陷。在《使者》一书中,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未被其他学科的理论所取代。历史学的研究强调在特定的历史情境和脉络中理解史料、解读史料、激活史料。在《使者》的终章,作者曾有如下表述: 一个关于中国如何转译西方的主流叙述,其隐藏的部分远胜其揭示的部分。这不仅是因为经验的高度不稳定性、个性化、易于前后冲突和矛盾……也因为如史华慈提醒的那般,人们对于不断变化的个人、政治和知识环境的反应各不相同。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定位也各不相同:作为与文人学士社交的文学表现、作为娱乐大众的有价商品、作为个人日记的延续和作为向总理衙门的报告,或者是一种传播外事信息的手段……中国的使节与外交官在各类文学传统中开辟空间,并出于自己的目的利用之、改造之(p. 229)。 正是基于对使者日记、文集、诗集等不同本文类型背后生产时空背景的不同、目的用途的相异所造就之个性的把握,作者在《使者》的研究中坚持将“个人故事放置于更大的政治、文化和知识脉络中”来揭示“西方”的复杂性,并在“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是由沟通实践所形塑的认知下”,“让文本以新的方式说话”。 在这样的理论与方法下,《使者》一书以八个章节,对晚清不同时代、不同成长背景和不同职业定位的六位使节及其西方书写展开论述。 二 各章内容 除绪论、终章外,本书主体由六个章节构成,分别讨论了斌椿、志刚、张德彝、郭嵩涛、曾纪泽和薛福成六位使节的西方书写、传播及影响。 第一章“旅者”以斌椿的出使日记和诗歌为研究对象。在本章中,作者一方面勾勒了斌椿出使时身份的模糊性——“私人旅者”和“清朝使者”之间的游移对其西方书写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斌椿诗歌体裁、词汇概念背后的中国使臣书写传统入手(如竹枝词背后的使臣书写传统),勾勒了斌椿西方描写背后的知识来源和概念框架。在这样的分析路径下,作者认为斌椿将西方描绘成了一个奇妙、美丽、秩序和美德的王国。这里的统治者则自愿地附属于中国帝国中心之下。斌椿对西方一切先进事物的描述,成为了证明中国文化优越性的证据。 第二章“使者”以志刚的西方书为研究对象。志刚是满族,在担任“蒲安臣使团”的中方负责人之前为总理衙门总办章京。与过去研究在“传统与近代”的框架下将“蒲安臣使团”视作中国“进步”迹象不同。作者将志刚置于中国王朝外派使节的脉络下揭示了志刚背后的历史连续性。对于志刚的西方书写,作者深入发掘了其背后的知识来源——陆王之学。在作者看来,志刚通过在观察到事实与儒家、道家经典话语之间建立概念上的对等关系,证明了中国现有的对自然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合理性,这使志刚的描述逐步显现出“西学中源”的味道。此外,作者通过对不同时代志刚著作版本的差异,呈现了满族精英对西方信息的处理方式和矛盾心态。可以说,作者对于志刚案例的剖析不仅呈现了“蒲安臣使团”背后的中国历史传统,也呈现了其“满洲性”。 第三章“学员”以张德彝及其西方书写作为研究对象。与斌椿和志刚等出身清政府官僚系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了解不同,张德彝出身同文馆学员,接受了中国近代的专业性教育。独特的教育经历和张德彝在不同年龄阶段承担的不同职责,使其西方书写呈现别样的风格。作为一个随团出使的年轻人,张德彝是一个猎奇者。他从年轻人爱好的共性开始,观察欧美社会的诸多细节,而非中西政治制度、文明等宏大命题。不仅如此,张德彝还展现出了某种国际性,强调中西之间的共性,体现出对西方的理解与善意。有趣的是,在“对外而自觉为我”的近代,张德彝在面对他者的质疑与挑战中有意无意的开启了“儒家”与“中国”的对等性建构。在这个话语中,原本作为天下价值的儒家被披上了中国性的外衣。随着张德彝在中国驻外使馆职位的上升,原本记录了诸多惊奇异事的日记也逐步转变成为中国使馆的信息库,信息效率取代了文学性。自此,作者在张德彝个案中看到了个人知识积累与清朝使馆的机构记忆和文人共性知识的整合。 第四章“学者”讨论郭嵩涛生产的西方知识。郭嵩涛是晚清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涛因对欧洲的诸多书写而被历史学家视为晚清时代的先知。然而,当把郭嵩涛的西方书写放置于当下的情境中分析时,郭嵩涛的西方书写呈现出浓厚的传统性。作者指出郭嵩涛终其一身都在思考如何拯救清王朝于倒悬。这样的问题意识将郭嵩涛引向了对晚明王夫之等人思想的研究,也影响了郭嵩涛对欧洲的理解与书写。他将当下的欧洲与中国理想的“三代”放置于同一个概念框架——“王道”下进行比较。在该概念框架下下,中国“天命”被扩展到了全球的范围,欧洲19世纪的帝国主义、《国际法》(郭嵩涛对国际法的了解来源于经过儒家化翻译的中文版本)、科学发现、议会政治、教育体系均被郭嵩涛视为西方掌握新“王道”的证据,西方被内化于中国。这种内化源自太平天国战争后清王朝的危机,源自他对中国礼仪改革及对中国经典学习的提炼。在这套现实关怀与知识结构下,郭嵩涛视西方为新的王道获得者,而将中国的失败归咎于失去了自己的道统。这样的西方知识传回中国后,引发了轩然大波。郭嵩涛著作被禁显示,晚清外交使节的信息搜集与国内信息秩序的整合存在问题。 第五章“外交官”关注曾纪泽及其信息工作。作为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知识结构中既有儒家文化的积淀,也有务实性西学(如外语)的训练。在作者的论述中,曾纪泽担任驻外公使对晚清海外信息秩序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依托电报技术,曾纪泽在外交信息书写、传递、复制与归档等方面均作出了关键性的变革。依托这些变革,中国驻英国使馆逐渐成长为一个信息中心。与既有研究展现的电报使得外交决策更加中央集权化不同,电报技术提升了伦敦公使馆在外交决策中的权重,使其反过来将总理衙门整合进自己的情报网络中。 值得注意的是,与前辈外交官注意向国内输入西方知识不同,曾纪泽在向国内传回各种西方重要情报的同时,还积极利用西方媒体向西方社会输出中国形象。然而,曾纪泽的这类做法并非出自总理衙门的授意,这折射出纵使成为了中国涉外信息的中心,公使依然难以与国内的信息秩序进行有效的互动。 第六章“战略家”讨论薛福成对晚清涉外信息秩序构建的贡献。如果说曾纪泽将驻英公使馆打造为清政府的驻外信息中心,那么薛福成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晚清外交官信息工作的专业化与战略化。这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薛福成重新定义了外交官的信息书写。作为深受桐城派文风影响的人,薛福成十分强调外交通信中的效率与实用。其次,薛福成第一次根据信息载体受众的不同,对外交通信进行了类别的划分,重组了驻英使馆的信息结构。第三,他在中国传统的非儒家与非主流思想流派中,寻找与西方科学、文化、政治等共通的地方。不仅如此,他甚至试图通过提出中国千百年来对儒家经典概念(如利)的误读,为振兴工商业提供理论基础。这一努力最后构建了“西学中源”的概念框架,对日后中国的改革和西方认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四,为了应对1890年代的帝国主义扩张,薛福成将社会达尔文主义与自己的政治思想相杂糅,构建的自己的种族理论。依托这套种族理论,薛福成为清王朝谋划了一个向殖民帝国蜕变以求自立于世界的宏大战略。 第五,尝试外交信息与国内信息秩序的良性整合。自斌椿起、经志刚、曾纪泽,外交官员搜集的西方信息与晚清政府信息渠道整合一直存在问题。薛福成依托江南士人,通过自家的出版机构将自己的外交书写向外出版。薛福成著作的出版对晚清外交官著作的出版产生了广泛地影响。他对与中国传统经典概念的再解释,经过这类出版物的推波助澜催生了中国学界质疑先贤大儒误读儒家经典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作者以薛福成出使日记的出版为例,展现了一个出版外交书写的半官方的信息秩序。经过这套秩序,“西学中源”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可见,随着上述六章的次第演进,作者逐步勾勒了由特定时空背景、使节的不同知识构成、不同时代使节不同的职责挑战等变量共同作用的,晚清出使西洋(英国)使节的西方书写及晚清信息秩序。在这样的知识生产和信息秩序中,外交官对西方的肯定性书写,挑战了国内已有认知的概念框架,造成外交事务、外交书写与国内关系的紧张,这使创造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势在必行,“西学中源”由此应运而生。“西学中源”暂时缓和了外交官外交书写与外交事务的紧张。在该概念框架下,西方的一切积极面向均可呈现。该理论也将儒家经典整合入了改革的话语中,并为未来十年信息搜集的标准化与体系化开辟了路径(p.232)。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使节的西方书写潜藏着一个比应付外交事务更为重要的目的:认知西方是反思中国问题的渠道,生产西方知识是为复兴中华之荣光而服务。 三 讨论 综上,皇甫峥峥通过对晚清驻外使节的西方信息采集、概念化加工、信息出版与传播的研究,勾勒了晚清驻外使节在中国西方知识生产上的作用,证明日本并非晚清对西方进行概念化认知的唯一渠道。更为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六位外交使节西方书写的个性化、脉络化和细致化地分析,揭示了晚清中国在面临西方挑战时如果通过分析框架和解释概念的升级与迭代,在力求真实认知西方的同时认知自己。在这个意义上,《旅者》一书的探索并未仅局限于晚清的外交与中西文化交流,也触及引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巨大变革背后的思想根源。 当然,《旅者》一书亦有未尽之处。首先,作者虽细致分析了六位使节的外交书写及其知识来源,但忽略了使馆其他人员,特别英方雇员、英国线人的相关工作。已故剑桥大学教授巴利(christopher bayly)在讨论英国对印度的情报工作与殖民统治的经典著作中指出,社会与国家存在多层次的信息秩序,不同的信息秩序中传播的信息各不相同。政府统治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各信息秩序的整合。 在这个意义上,清朝驻英公使的信息搜集,也有进入英国自有信息秩序的必要。曾纪泽在英文报刊发表文章宣传中国便可视为进入该信息秩序的一种方式。可是在清朝公使外语能力和知识结构有限的情况下,外籍雇员的作用至关重要。作者也曾指出这类外籍雇员确对中国使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既如此,在西方信息的搜集与解读的层面,公使与这类外籍雇员又有着何种的碰撞与互动? 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在中英两套外交信息秩序互动的背景下讨论中国驻英公使的情报工作。所谓中英两套外交信息秩序指,中方以中国驻外使馆及使节为主,英方可以英外交部驻华使领馆的情报网络为主。如此提议并非出于对比较史学的盲从,而是作者的分析中已经呈现了英国情报网络对中国使团乃至公使外交书写的影响。例如,充任“蒲安臣使团”左协理柏卓安(john m. brown),在进入使团之前担任英驻华公使馆助理汉文秘书(亦称汉文副使)。笔者关于英国驻华使领情报工作的研究显示,汉文处是英国驻华公使馆搜集、研究和分析清政府内政情报的负责机关,助理汉文秘书则是相关事务的具体负责人。再者,郭嵩涛对于英国殖民主义啼笑皆非的描述,其信息源就来自该使团内的前英国驻华领事官员。这些英方人员虽在加入中国使团时辞去了英国外交部的职务,可他们临行前英国驻华公使均会下达工作指示。因此,如果我们将中国使团/使馆中的英籍人员视作英国外交情报网络对中国外交信息秩序的刺入,则或可在中英外交信息秩序互动的背景下审视清朝使馆的情报工作和西方认知。 其次,对驻外使节信息秩序与清政府外事部门内部信息秩序的互动论述较少。作者对六个外交使节的西方书写及传播分析显示,清政府一直难以将外交官信息有效整合于清政府信息秩序当中。作者更多关注外交官文集的自我审查、出版和社会各阶层反响及其影响,而少涉及驻外使节信息与清政府其他外事官员信息之间的互动。 事实上,除了驻外使馆外,总理衙门、北洋大臣、地方督抚均有各自的外事信息渠道。在对外信息获取中,他们或有共同渠道——通商口岸的海关税务司与列强领事,或各自搭建的对外情报渠道——如张之洞总督两广时在香港、越南设置的情报线条,洋务派督抚雇佣的外籍顾问等。这些情报线条所提交的信息显然对总理衙门与相关大臣决策外事有着智识上的影响。既如此,驻外使领的信息秩序与清政府外事部门内部之信息秩序又有何互动,这种互动又对二者的整合有何影响?如果从这个角度深入讨论,我们或可对晚清的西方认知及其外交影响形成更深入的理解。 以上为笔者两点浅见,以供批评。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栾梦
Stephen Baldw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