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敬腾

最新好看的“萧敬腾”的搜索结果推荐

更新到40集

深夜食堂中国版粤语

主演:黄磊,赵又廷,张钧甯,海清,何炅,陈意涵,马苏,刘昊然,萧敬腾,任贤齐,戚薇,梁静,应采儿,徐娇,胡冰卿,吴昕,王迅,金士杰,恬妞,魏千翔,叶青,修杰楷,宋洋,杨谨
简介: ■文/悠悠酱 估计黄磊老师也想不到,自己攒了那么多年的人设和口碑,会在今年崩塌在了两部改编作品上。 一部翻拍自山田洋次去年作品《家族之苦》的电影处女作《麻烦家族》,从人物设定到细节到台词甚至是笑点都一模一样。 票房惨淡不说,豆瓣评分只有可怜的4.7,超过50%的观众给了这部电影2分以下的评分。 " 憋到六月,本来以为能凭借开拍前就受瞩目的《深夜食堂》扭转下口碑,结果,从昨晚首播后,我们见证了一场堪比a股熔断跳崖式的评分变化。 截止到我写这篇稿的时候,国语版《深夜食堂》的分数已经降到了2.3,一共12692人的评分,其中打一星的有88.9%...... " 鉴于上次《麻烦家族》上映后差评不断,黄老师觉得观众理解不了自己的创作初衷,所以在微博上写了一篇6000字的长文,提及了自己的电影的剖析。 我很怕黄磊老师这次再来一篇创作理念,讲述自己这个版本的《深夜食堂》为什么卖的是老坛酸菜…… 毕竟,《深夜食堂》开播两集,大家满怀期待打开电视机想看下“舌尖上的中国”,结果迎来的却是加长版的老坛酸菜的广告…… 我特别想知道这个方便面给了多少钱….. " 不仅深夜食堂成了一部广告剧,两集下来食物出现的时间加起来不到十分钟,其中酸菜泡面占到了八分钟,更要命的是茶泡饭三姐妹成了阿依莲风泡面三姐妹,不仅半夜三更跑到外面只为吃一碗在家就可以做的泡面,之后还发展成了三闺蜜为了一个渣男撕逼的狗血剧…. " 试问一下,哪个女生在工作一天之后会特意花钱在店里吃一碗泡面? 这样一点不符合正常逻辑的狗血设定,就问你尴不尴尬?我就问你尴不尴尬?! 当然,跳崖式低分,不仅仅只是因为植入了老坛酸菜泡面。原封不动的搬照更是让观众感到扑面而来的山寨风:日式风格的店面,穿和服的疤脸黄老师,之所以违和,那就是因为,全面照搬。 " 对于为什么要全面搬照,我特意找了一圈主创的解释,发现一篇通稿,导演对此的解释是,这部中国版《深夜食堂》其实改编自原著,而并非是日版电视剧。 " 并且还解释了为什么黄磊版老板的服装照搬了日版的和风服装,我从未见过把偷懒说得如此清新脱俗,原因尬的跟整体画风有的一拼。 " 是,你们是买了版权,问题是翻拍不仅仅只是翻译,如果只是原封不动的搬照,我们何必要看? " 如果说在广告中植入剧情,在狗血中植入泡面番,这些都是制片、编剧、导演的锅。让华语版《深夜食堂》让人无法忍受的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演员的表演。 从国语版《深夜食堂》海报上不难看出,这部剧的卖点之一就是全明星阵容,其中很多演员都跟黄磊有很好的私交,比如海清和何炅,还有一些年轻演员,比如唐人的胡冰卿,则是黄磊妻子孙莉曾经的经纪公司的关系。 " 就连出的通稿中,打出的tag也有“半个娱乐圈明星的加盟”, 完全可以算作是一部广告版《黄小厨的朋友》。 " 黄老师要展现自己在娱乐圈交友广泛,一呼百应这些都没有问题。全明星阵容在宣传的时候自然可以算作是一个卖点。 但黄老师和制作团队都忘记了《深夜食堂》在成为一部从小众走向大众的ip之前,它除了是美食番,还是深夜番,它展现的是那些快节奏城市中边缘人士的生活。 " 普通的都市男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辛酸往事,这才是深夜食堂。生活化的表演,是忘掉自己是明星,而不是突出明星客串,偏离本身剧集想要表现的生活的痛感。 就好像,即便连脸上的疤都一模一样,黄老师依旧只是那个会做饭的黄小厨,需要台词支撑他的观点输出,而小林薰则是将所有的波涛汹涌埋在一张风平浪静的脸之后,化身为那个深夜都市角落里的食堂老板。 在日版《深夜食堂》里我们看的众生相,在国语版《深夜食堂》里我们看的就剩下明星客串过家家。 翻拍日剧,《深夜食堂》不是第一部,也不会是最后一部,从之前的《求婚大作战》、《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到《问题餐厅》,至今为止没有一部翻拍成功。 原因就在于日剧恰是最难被本土化的,这其中有一层文化的“隔”。 国内电视剧行业有个普遍的衡量标准是“得女性者得天下”以及“接地气者得天下”。虽然互联网因素在最近大热的现象级剧集中越发体现出来,但必须承认的是,根据“接地气”的原则,越是接近观众能接触到的文化范畴内的剧集,越是受到欢迎。这也是韩剧在禁令之前成为最受国内观众欢迎的海外剧种的原因。 韩剧发展到现在,已经做到了输出文化的地步,除了擅长拍摄满足女性心理的剧集,韩剧中关于家庭伦理的结构,和我们相当近似。你能从韩剧中看到很多和国产剧相似的家庭关系,以至于韩剧的婆媳矛盾放在国产剧里也一点不突兀。 " 2011年的《回家的诱惑》,改编自韩剧《妻子的诱惑》,虽然分数不高,但这部叫座不叫好的“雷剧”,却创下了湖南卫视收视率破5%的神话,成为10年来在卫视平台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以及,这个记录至今尚未被击破。↑↑↑ 而日本文化在东亚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存在。由于历史上在不同时期汲取大量外来文化又加以发展,形成了和东亚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圈。日剧很多时候是日本社会的道德观,审美,包括家庭关系的一个缩影。不同于东亚其他国家中剧集讲究最后结局的“大团圆”以及“三观正确”,日剧以揭露和反应日本各个时期社会问题而著名。 再加上近年日剧大量的漫改化,二次元亚文化的高度融合,这些因素都促使国内观众对日剧输出的价值观产生陌生感,更别说是《深夜食堂》这样看似是情景剧,实则高度包涵日本文化的作品。 《深夜食堂》的核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原作者安倍夜郎曾经说过,“总是有一批成天加班,疲惫不堪的人,失恋痛哭的人,梦想受挫意志消沉的人,忘却日常乐趣的人,被沉重的工作压得透不过气的人,因上司蛮不讲理满腹牢骚的人,置身幸福之中欢欣雀跃的人”。 " " " 那些疏离感,孤寂感,只能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都市。而且,并非每一个都市都会有这样一间深夜食堂,让人生无尽的悲廖投射至深夜,用食物的仪式感,去表现“治愈”二字。 这样的题材需要的是相应的社会环境土壤,日本文化中深入骨髓的这种仪式感社会属性,并非单纯的原封不动搬照就可以获得。 在我们看来是所谓“小清新”,“小治愈”的题材,背后恰恰是日版《深夜食堂》中小田切让吟诵的那句俳句:“ 人世间 /流浪人归/ 亦若回流川 ”——所有的孤寂和怀乡,都归于平淡的日常。 " 所以,以上加起来,导致国语版《深夜食堂》只得四个字:东施效颦。 最后,特别想问下导演和剪辑,到底是谁给你们的勇气,把吴昕的表演放在了第一单元打头阵?
黄磊,赵又廷,张钧甯,海清,何炅,..
2010-05-26期

青海卫视全新改版开播晚会

主演:江映蓉,谭维维,陈怡蓉,周迅,萧敬腾,张佑赫,谢安琪
简介:新京报讯(记者 周慧晓婉)纪录电影《大学》7月5日在清华大学举行首映礼。影片监制尹鸿,导演孙虹、王静、柯永权,以及影片主要人物之一蔡峥出席,与观众近距离交流互动。多位清华大学校友现身助力影片,《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演员于和伟等到场观礼。据悉,该片将于7月9日正式上映。 " 首映礼现场。主办方供图 纪录电影《大学》呈现了四个人物在2018至2020年间所经历的重要人生转折。刚刚度过18岁生日的00后考生严韫洲,历经高考、一波三折地考入心仪学府;水利系的博士毕业生宋云天挥别象牙塔,经历一番艰难抉择后更坚定了自己“造福一方百姓”的理想;旅美十年的“哈勃学者”蔡峥入职天文系,带回一个“仰望星空”的大胆尝试;环境学院的钱易院士在83岁时迎来了她的荣休仪式,但她依然躬耕于三尺讲台,步履不停。 关于电影为什么叫《大学》的问题,导演王静进行了解答:“这部影片叫the great learning,我们起这个英文名字,代表我们创作的初衷,这个是‘大学之道’中‘大学’的翻译,虽然我们拍的是清华里面的人和事,拍的是清华大学的故事,但其实我们还是非常希望通过清华的故事,去尝试对大学精神、大学之道的探索,希望在这里面看到整体的大学精神。”监制尹鸿分享了电影选择“大学精神”来展现的缘由,“大学的精神一定是体现在人身上,所以电影选择了四个看起来普通但是不平凡的老师和学生,在他们身上来传达清华的精神,传达大学的精神。” " 于和伟分享观影感受。主办方供图 现场,电视剧《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看到钱易先生86岁的高龄依然坚持站着去上课的时候,我的眼眶是湿润的。我感受到了清华的学风,我感受到了先生的学风和她的坚守,我以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演员于和伟看完之后表示要把电影介绍给自己的女儿看,“我觉得这个纪录片是清华大学的精神,中国大学的精神,自强厚德,甚至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精神,我向你们致敬。”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王心
江映蓉,谭维维,陈怡蓉,周迅,萧敬..
2021-10-15期

夏日少年派

主演:钟汉良,萧敬腾,丁程鑫,张真源,杨迪
简介:7月23日晚间,综艺节目《夏日少年派》在湖南卫视黄金时间首播。这档全新的综艺,由何炅主持,钟汉良、萧敬腾、杨迪、郎朗和时代少年团的丁程鑫、张真源等人担任坐镇嘉宾。这档综艺开播之前,“有效的物料资料”非常有限,观众们甚至于不知道这到底是一档什么样子的综艺节目。 " 甚至于节目开播十几分钟之后,观众们依旧不知道《夏日少年派》到底是一档怎样的综艺节目。难道是嘉宾们上来唱歌跳舞的节目吗?可是,随着“火线冲击”环节的到来,观众们突然发现,这才是“综艺节目本来的味道”,太熟悉,太“经典”,太有趣了。湖南卫视原来要通过这档综艺,还原湖南台曾经综艺节目当中的很多经典环节! “火线冲击”这个综艺节目当中的游戏环节,曾经是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当中的重要节目内容之一。而“火线冲击”甚至于一度火到了线下,成为当年在大街上最为流行的街头游戏之一。这个“火线冲击”到今天,已经有二十几年的时间了。曾经到街头玩儿这个游戏的观众,估计儿女们都已经过了打酱油的年纪了。显然,《夏日少年派》满满的回忆杀。 " 除了回忆杀之外,这个“火线冲击”的环节,依旧自带看点。这个环节之所以有趣,就在于,观众根本不知道嘉宾们会在哪一秒出现问题。所以,这个环节当中,无论是嘉宾,还是观众们,都是充满着紧张感的。每一秒钟都处于紧张的状态当中,这是其它任何综艺节目都无法提供的效果。反倒是让一个其实并不复杂的游戏给呈现出来了。 这个游戏,正是二十几年前老派综艺的味道。而随着综艺节目的升级换代,这种充满刺激、挑战味道的游戏,反倒是折戟沉沙了。湖南卫视重新把“火线冲击”拾起来,很可能会出现意外的收视和口碑效果。 " 乃至于后续的综艺节目当中,出现“谁在敲打我的墙”环节,也是非常具备看点价值的游戏内容。嘉宾们坐在高高垒起的纸盒子上,然后选择打击对象。打击对象出场之后,对这些纸盒子进行破坏。最后一组落地的嘉宾,便赢得胜利。这个游戏,看似简单,实在爆笑非常,更是惊喜不断。 尤其是铁环环节,简直就是把《中国达人秀》搬上了湖南卫视的舞台。乃至于“无影脚”环节出现的时候,英姿飒爽的黑衣美女登场,给了观众太多视觉上的冲击力。更为爆笑的,这个环节当中,竟然出现了“士兵抬着树干冲击城墙”的内容——这是在古代战争片当中才会有的内容,竟然被综艺节目给活学活用了。 " 这个游戏有趣的地方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环节会是什么,永远给观众巨大的期待。而这种破坏纸盒子的游戏,本身也能满足观众“少儿游戏”的需求感。游戏内容看似简单,但编导们必须在下一个出场的内容是什么上,做足了文章。出场的内容,只有越来越出其不意,才能让观众产生持续的爆笑。 目前来看,湖南卫视这档《夏日少年派》,更像是一个大杂烩,把湖南台曾经综艺节目上的老玩法,真正进行了有效搬运,不仅仅实现了满满的回忆杀,而且能够让观众在这些游戏当中,看到刺激点、笑点等等。周五档期的综艺节目,再次回归了做游戏的爆笑当中。 " 其实,让嘉宾们进入到有挑战味道的游戏当中,一直是各国综艺节目当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国内的综艺节目当中,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和浙江卫视的《王牌对王牌》,都保留了一定量的游戏内容。但是,随着更多青年明星嘉宾们的加入,很多游戏看点被转移了,从看游戏,变成了看嘉宾。这一次,《夏日少年派》又重新回到让游戏自带看点的状态上来,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这档综艺,和它的名字相同,就是追求一种简单有效的夏日快乐感。“少年派”显然是少年派在游戏当中寻求快乐。而诚如主持人何炅所言,多年之后,在综艺节目当中看到一些老的游戏内容,有一种“归来仍是少年”的感觉。这样简单快乐的综艺内容,真是“又土又嗨”,回到了综艺节目本来的味道当中。老编竟然开始期待下一期了。当然,这是老编的个人观感,不知道现在的青年观众们,是否喜欢。(文/马庆云)
钟汉良,萧敬腾,丁程鑫,张真源,杨..
2021-10-17期

夏日少年派 清凉版

主演:钟汉良,萧敬腾,丁程鑫,张真源,杨迪
简介:《夏日少年派》会员衍生节目,围绕嘉宾们“盲盒式”的趣味歌舞表演和游戏体验,聚焦过程中的快乐瞬间。
钟汉良,萧敬腾,丁程鑫,张真源,杨..
更新至2017-01-13期

梦想的声音第一季

主演:华少,张惠妹,田馥甄,萧敬腾
简介:被清史学家孟森称为“嘉道守文”的嘉庆和道光两位守成之主,处理“教匪”起义,应对漕粮、河工、盐政等弊政,已耗尽了“咸与维新”的热情。鸦片战争猝临,道光遭遇清王朝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然而,当这场战争败局已定,谁该为此负责? " 《清朝内争与鸦片战争》 [美]詹姆斯·m·波拉切克著 李雯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对中国人而言,19世纪上半叶是近代百年苦涩历史的开始。酝酿这种苦涩历史的嘉庆和道光两朝,在历史和文学研究领域被贴上“嘉道中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等诸多不光彩的标签。 始自乾隆朝的晚清普遍性社会危机在嘉道时期未得丝毫扭转。被清史学家孟森称为“嘉道守文”的嘉庆和道光两位守成之主,处理“教匪”起义,应对漕粮、河工、盐政等弊政,已耗尽了“咸与维新”的热情。鸦片战争猝临,道光遭遇清王朝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然而,当这场战争败局已定,为何清政府外交政策仍在严厉排外与机会主义之间摇摆?谁该为此负责? 文人该为鸦片战争负责吗 《清朝内争与鸦片战争》作者波拉切克认为,嘉道时期崛起的文人精英应当对此负相当责任。这本关于近代中国研究的经典之作,意在探究“1840年中英战争或鸦片战争中明确无疑的失败为何没能促使中国对外交及军事策略进行改革”。与费正清、史华慈等从中国儒家中心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出发不同,波氏更关注“朝堂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在波氏看来,鸦片战争前后,朝廷的重要决策主要由两派利益集团左右,一是汉族文人精英,如林则徐、黄爵滋等人,他们倾向于不妥协地战斗;一是满人利益集团主导的亲条约派,如琦善、穆彰阿等人,他们更为务实且倾向于缔结和约。 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文人再度崛起》、第二章《春禊派的兴起》、第六章《顾祠会祭》,主要论述文人集团势力如何在嘉道时期崛起,最终形成主导晚清外交的新势力。第三章《禁烟政治》、第四章《广东胜利的神话》、第五章《有关战争的争论》,则围绕鸦片战争前后的朝廷政治争斗,呈现两派势力不断对抗的复杂历史现场,最终导致“亲条约派力量微弱而其周围的孤立主义思想家却影响大增的体制问题”。第七章《满人外交的终结》,即随着咸丰皇帝的登基,穆彰阿、耆英随即倒台,那种不受文人影响的外交政策一去不复返,而清政府也不再为适应国际外交环境而扮演积极角色。 波氏认为,鸦片战争前后,文人在重要节点均犯下诸多错误。波氏指出,战后文人创作的大量关于“海事”的诗文及著述,仅仅是文人主战派对其行为招致失败而作的辩护。 嘉道政坛的“晚明风” 文人是否该为鸦片战争负责值得商榷,然而文人成为19世纪政坛一股值得瞩目的势力颇值注意。早在1976年,波氏在其博士论文《19世纪早期中国的文人团体与文人政治》中已明确指出,应当注意嘉道时期文人的“声音”。该文主要探讨宣南诗社、经世派文人的改革事业以及“清议”政治文化的兴起。波氏追问:为何文人在19世纪上半叶开始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崛起,这股新崛起的势力对整个政坛意味着什么?需指出的是,波氏所关注的“文人”,主要指19世纪活跃在京师宣南的汉人科甲精英,即“宣南士人”。在其博士论文中,“文人”一词等同于“士大夫”。 嘉道时期发生了三场声势甚大的文人集体活动,分别是宣南诗社、春禊派和顾祠会祭。宣南诗社始于1814年,即天理教起义后一年,衰落于蒋攸铦和陶澍倡议海运失败的1827年。春禊派与黄爵滋、徐宝善关联密切,背后则受潘世恩影响,在1826年左右开始活动,至1835年曹振镛去世而迅速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在随后的禁烟运动中发挥重要影响,并与林则徐结盟。随着鸦片战争失利,春禊派活动消歇,取而代之的是1844年京师慈仁寺修建顾亭林先生祠,以顾炎武为偶像而举行的会祭活动。顾祠会祭与祁寯藻、潘世恩等人渊源甚深,最终成功促成穆彰阿的倒台。 受翁方纲崇拜苏轼的影响,三场活动均树立集体膜拜的偶像。在宣南诗社是郑玄、苏东坡、朱彝尊、王士禛;在春禊派,则是欧阳修、王士禛和徐乾学;在顾祠会祭,则是顾炎武。借着为这些历史人物过生日及春秋修禊的号召,文人们定期集会。这种文人的集体活动,令人联想到晚明结社及东林党的活动。事实上,尽管在宣南诗社时期,集体活动的政治倾向尚初萌苗头,但他们已通过看似纯粹的文学活动,物色适合在各省任职的官员,从而组建永久形态的朋党门生网络,以参与帝国的改革事务。等到春禊派登场,文人们毫不犹豫地推崇“明朝风格的文学和政治哲学”,认为即便没有官职,文人也可直接参与政治表达。管同、方东树、鲁一同、姚莹等人甚至公开为“清议”辩护。当顾炎武成为新的学术象征符号和理想士人典范时,士人的反抗精神得到更大的鼓舞。 波氏对嘉道时期三场文人集体活动的梳理,为研究这一时期文人密切联系的交往模式、师友门生之间的恩庇关系、审美理念和诗文风尚提供了纲领性的架构。近20年来,中国文史研究界对宣南诗社、春禊派和顾祠会祭的研究均与波氏的研究成果沾溉良多。一些修正性的成果也陆续涌现,如段志强在《顾祠:顾炎武与晚清士人的人格重塑》一书中认为,现有材料无从推断祁寯藻等人可作为顾祠“保护人”,顾祠会祭也未有明确的政治意图。然而,笔者认为,政治史研究恰恰需要部分合理“想象”。三场文人集体活动表面看均是寻常文人雅集,现存材料多为平淡无奇的诗文,但集体活动中文人究竟议论了什么,密谋了什么,文献虽无记载却也不能推断并无其事。况且,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祁寯藻尽管赞助姻亲张穆建造顾祠,在道光年间却从不参加顾祠会祭,直到咸丰年间穆彰阿倒台之后,祁寯藻父子才开始频繁参加顾祠活动。祁寯藻在道光年间刻意保持与顾祠会祭的距离,可能恰恰说明顾祠会祭具备反对穆彰阿的政治企图。 可能由于无法在朝廷最为核心的政治议题上发言,嘉道时期的文人集体活动才联翩蔚起,不断发出参政议政的声音,也预示晚明“士骄”之风重新兴起。波氏此论,对理解嘉道以后的士论兴起有重要启发。 " 《鸦片战争》电影剧照 难以承担的历史责任 在新近发表的《重估十九世纪中国》一文中,卫周安(编者:上海纽约大学教务长)对近年出版的一系列研究19世纪中国的海外著作评述后认为,对这一时段而言,“认为帝制时期的中国,执念于过去,除非万不得已,绝不接受新思想”的见解应该抛弃。但来自《清朝内争与鸦片战争》的启示仍提醒人们,至少19世纪上半叶,清政府对新思想的接受确实不容乐观,这既体现在对文人改革者意见的拒绝,也体现在对满人亲条约派策略的摒弃。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波氏明确表示,他之所以大费笔墨论述文人如何崛起并影响政策,目的是弄清楚“19世纪初的几十年时间内文人为何特别难以在政治上表达自己”。然而,与其说文人政治表达困难,不如说政治表达被倾听更为困难。当魏源信心满怀地写毕《海国图志》时,却不知如何呈递给朝廷。魏源曾写信请著名御史朱琦转呈朝廷,但后者也束手无策。在《寄魏默深刺史》一诗中,朱琦透露了这种无奈: 魏子别我时,授我一编书。谓是《海国志》,幽遐靡弗宣。方今急边防,疲氓未息肩。苦心著此书,搜讨颇有年。始议战与守,继绘其山川。岛屿涉穷发,一一列简端。所惜身卑微,无由达天关。捆载悉见付,谓我宜代陈。凉秋事稍暇,按图窥九边。孰为佛朗西,孰为弥犁坚。孰为欧罗巴,葱岭相钩连。孰为准噶尔,畛壤接荷兰。展卷尚茫昧,掩卷为长叹。边防须整顿,所急惟材贤。天下理万几,日昃无余闲。况闻兹书出,市贾纷雕镌。辇下诸要人,争买不计钱。天聪倘易达,无竢予小臣。持此谢魏子,久要愧前言。(《怡志堂诗初编》卷四) 从诗中所述,可看出这本书对拓展边疆知识、对处理道光年间边防危机均大有裨益。但“天下理万几,日昃无余闲”,皇上太忙,根本没有时间理会进呈书籍这样的小事。这当然是愤懑之语,这种带有危险性的牢骚,朱琦毫无保留地倾吐给了魏源。当然,朱琦并未完全断绝魏源的期待,而是指出《海国图志》在京城的行销甚好,与皇帝亲近的达官贵人争相购买。朱琦觉得,假如皇帝能听得进,有那些近臣汇报足矣。朱琦只能如此向魏源表示歉意,歉意的背后其实已明示,皇帝并非看不到《海国图志》,而是不想采纳。 波氏诸多论说与国内主流观点均有扞格,而其认为文人导致鸦片战争后一系列改革未能启动的观点也值得商榷。毕竟,在鸦片战争期间,恰恰是道光和战不定的犹疑,才使得整个局势摇摆不定。战后,文人势力和满人利益集团势力的消长,也完全取决于皇帝。 从《海国图志》这个小故事可看出,嘉道时期的文人并非存在政治表达的困难,而是这种表达无法发挥作用。即便是热衷参与政治运作的宣南诗社成员,如蒋攸铦和陶澍,已官居两江总督,他们要推动漕粮海运,也困难重重,至多试行半年即告停止。如按波氏言说,蒋攸铦和陶澍的失败,是因为触动巨大的满人利益集团,毕竟漕督、河督、盐政等重要位置都由满人把持。可别忘了,皇帝也是满人。由此,如果波氏关于文人应为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外交改革停滞失败负责的推论成立,那么文人所对抗的,也不仅仅是所谓满人集团,还应包括皇帝。可是,文人集团哪怕再壮大,又如何能战胜皇帝而承担关键性的历史责任呢?
华少,张惠妹,田馥甄,萧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