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喋血双雄
主演:赵文瑄,刘若英,吴奇隆
简介:灯火通明,与空空荡荡。 这是sir很多天之后再进电影院的感受。 肉眼可见三两观众来了,严实包裹着,却看不出一点周末的气氛。 尤其此时,电影院里迎来了难得的华语商业片。 四月已经过半,当前票房却仅仅是三月的1/3、二月的1/30——电影的“慢性死亡”,已经是一出魔幻现实主义好题材。 " 数字更直观——1。 这是自春节档迄今,院线华语纯商业片的数量。 " 感叹市场已经跌无可跌的同时,也打不灭那一丝细微的好奇。 这个“1”,它是什么? 凭什么?为什么? 今天这篇,sir只做一件事。 解答。 看看在荒凉之下,这根独木,如何自支。 边缘行者 " 曾几何时。 sir写到香港院线片,有那么一条评论一直让我记忆深刻。 " 说来也是唏嘘,提到香港电影,近日多给的是逐渐故去的人与事,却鲜少能有石破天惊的后来者。 这样的青黄不接,也恰似随着影片一起式微的电影市场。 那么《边缘行者》是什么?黑帮、警匪、动作。 第一秒老套,第二秒嗤笑。 笑港片又“一招鲜吃遍天”,笑套路再现,更是笑中带苦,浮出一点质疑 “怎么还有人在拍黑帮片?” 但其实,要论港片的中流砥柱,黑帮片算作第二,也没有别的类型敢逾矩话事。 《无间道》《古惑仔》《黑社会》《追龙》《英雄本色》《跛豪》《喋血双雄》…… 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旧忆。 sir今天就想用11个细节来盘盘这新片。 不仅是,在这11个细节里我们能看到香港黑帮片一直延续不断的魅力与原因。 更是因为,那满眼对曾经港片盛况的“擦边”,也恰似一面不得不折射现实的棱镜。 至于“为什么”…… 这份答案,不仅是sir一点一滴的咂摸。 更是期望着,能在和你一次次共情、共鸣之后,解读多一分,憧憬多一分。 既是怀旧。 也是影迷vs影迷的一次,对沟通的谋求。 1.人还是鬼 先看片名。 《边缘行者》。 一眼便知:这是个关于卧底的故事。 边缘是什么,是两股势力间的徘徊,是正与邪的冲撞——这是大的。 小的,便只是主角一人的心境。 任贤齐饰演的阿骆,身为警方线人,在面对黑帮龙头林耀昌(任达华 饰)的重用与信任时,如同以往所有的双面人一样。 他咬牙质问自己:到底是人还是鬼。 " 人还是鬼,这样辨别敌我的一种称谓早已在港片中司空见惯。 《门徒》中,也曾有过这样的生死质问。 吴彦祖对上刘德华。 卧底与毒枭,兄弟与手足。 质问下,是对自己走眼的不可置信,以及对于兄弟,总是还有最后一分侥幸。 " 人与鬼的区别,不是二选一。 而是在长久的埋伏与环境的影响下,逐渐生出的,对自我、权欲甚至体系的怀疑。 香港人的身份很特别,早年是大陆流亡者的栖息地,后来又不得不接受英联邦的统治。 中国人还是英国人?华人还是鬼佬?每个人都分不清,它们早已彼此渗透。 电影中,阿骆说自己是“踩钢丝的人”。 " 钢丝束之高处,底下万丈深渊。 而人在上面摇晃着,是一失足的生死,更是长久的煎熬中,“人”性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2.让人心慌的佛像 于是第一个镜头,是一尊佛像。 威武,却让人隐隐不安,带着点凶恶。 有人脱口而出,《无间道》。 《无间道》的第一个镜头也是佛像。 " 拍佛像,在港片里,是个常见的操作。 他们不但拍佛像,还拍关公像,拍观音像,拍披着袈裟的和尚和挥舞桃木剑的道士。 " 《真心英雄》里,他们还去见传说中神乎其神的“白龙王”。 刘青云问:大师,你既然这么准,那你算一算今天会不会中枪? " 这是对大众信仰的挑衅。 都说经济发达,但他们比大多数人都不安。 于是需要宗教,需要信仰。 需要一些不可知的力量,让自己坚定立场。 不同的是,吴宇森们选择教堂;刘伟强们,选择的却是佛堂。 " 3.宗祠 比佛像出现更多的,是宗祠。 《边缘行者》里解决纷争、大佬对话,都是发生在宗祠内。 " 想到了什么?sir想到的是《黑社会》。 开头的“洪门戒律”,讲得掷地有声。 " 不仅如此,洪金宝在《鬼打鬼》里被锁祠堂,徐少强在《地狱无门》里被困祠堂。 祠堂,变成了一个符号。 "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天然不相容,但曾经最现代的香港,同时也是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最多的地区。 所以港片里不断出现的宗祠,不仅仅是为了制造恐怖。 有时候,它也代表着传统,与规矩。 4.堕落之都,港式哥谭 《边缘行者》放了许多戏份在拳馆。 城寨地下的拳馆。 香港人多喜欢看打拳呢?刘德华演过《阿虎》,吴京拍过《黑拳》,杜琪峰拍过《我的拳王男友》,徐克拍过《散打》……数不胜数。 " 《边缘行者》是任贤齐和吴卓羲打,《龙在边缘》里是刘德华和古天乐打,不打不足以疏解愤怒似的。 打拳出身的陈惠敏,不但打成了功夫明星,还打成了现实的……社团大哥。 " 但为什么总在秘密空间?甚至是地下? 1983年黄志强的那部《打擂台》或许能解释这个问题,那是一种地下秩序,是底层生活。 是阶层之间的不相容。 " 这便说到城寨——无论是赛博经典《攻壳机动队》、《功夫》戏谑中的“猪笼城寨”还是老港片中的街坊文化,都脱壳于最原始的九龙城寨。 《追龙》中,雷洛与跛豪一战成兄弟,便是在城寨里。 " 九龙城寨的传奇色彩,不比黑帮少。 污水横流,鼠蚁招摇过市。 既是各种犯罪勾当,制毒贩毒、斗殴、卖淫的温床,却也诞生了许多基层人民的市井故事。 1847年,九龙城寨落成。 因为中国政府与英国对这一块区域的争议,港英政府在治理城寨问题时也都不敢动真格,长此以往,城寨内部自然治安混乱。 在这里。 我们能看到两个帮派甚至多个帮派之间的交战。 同时也记录下了许多时代间的本土韵事。 无论是鱼蛋女,还是白粉仔。 城寨轶事,人人有份。 这个地方,既是牢笼,也是堡垒。 有本书叫《黑暗之城》,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 5.船上的交易 《边缘行者》里,任贤齐的第一次毒品交易,发生在一艘船上。 《我在黑社会的日子》里,周润发第一次和人谈判,也是发生在船上。 " 你总是会有错觉:那些地下的交易,很少会在陆地上发生,它们总是会找一艘船,神神秘秘。 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地理所致,香港本来就是个小岛,渔船是很多人谋生的工具。 但,sir觉得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变通的心理。 因为易逃生,因为不受限,因为对规矩的不信任。 一如,港片本身的特点:灵活。 6.飞车,誓死想速度 说到灵活,就得提飞车。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港片那么爱飞车?柯受良飞跃了黄河,罗礼贤都飞得国际知名了。 " 汽车、摩托车,但凡会移动的,都要设计出各种高难度动作。 《最佳拍档》、《警察故事》,大大小小的电影,想必你已见过数百次。 " 《边缘行者》里有飞车,因为导演就是动作指导出身,成家班的。 但很少有人想,为什么? sir觉得,大概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因为逼仄,因为本身的空间太小,所以不断寻求突破。 飞车和动作替身一样,也是一种突破极限的愿望啊! " 7.暴力拆迁 电影中,阿骆曾因为91年土瓜湾民乐楼强拆而帮林耀昌顶罪。 " 这也是全片的开场。 香港的暴力强拆早不是新鲜事。 1984年,英国人尝试对城寨进行强拆,大陆反响强烈,甚至广州有人冲进领事馆闹事,方才罢休。 除此之外,港英政府也曾组织过大规模对居民区的强拆。 电影《笼民》便有这样的情节。 政府的市区净化计划,要求将40年以上的老楼强拆重建。 一群笼民,不愿出笼。 早已习惯之外,也是对自己无家可归,无处落脚的哀叹。 原本是连伸个懒腰都会触到床板的隔间,真到了要拆除的时候,却也成为了自己最后的栖身之所。 " 《边缘行者》最后,阿骆想起当年的强拆,说了一句话。 “拆别人的屋,不就是拆自己的屋?” “暴力拆迁……承受痛苦的还是每一个普通的香港市民。” 他是边缘人。 但边缘人的心中,也依然挂念着另一群边缘人。 8.鸡同鸭讲泰国人 任贤齐和谭耀文去见“泰国人”卢惠光。 但有意思的是,卢惠光选了一个只会说闽南语的台湾人做翻译,于是一通鸡同鸭讲,每句话都要经过三重翻译。 这几乎是港片独有的特征,中国台湾人、泰国人、中国香港人……语种丰富,“国际格局”大得不行。 《胡越的故事》里,越南难民周润发要途径香港;《无间道2》里,黑帮老大曾志伟要逃去泰国…… "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经济关联,因为港片最大的市场,就是东南亚。 单靠本土的话,黄金时代可能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哪能诞生那么多超级巨星? 可惜,现在的港片就是这样。 9.“这是朕的地盘“ 林耀昌与英国黑警用餐的小店,出现了一个让sir意想不到的配角。 " 看清他在墙上写了什么吗。 三个大字,“曾灶财”。 不熟悉香港历史与港片的人,对这个名字不会熟知。 " 他是香港街头的涂鸦大王,自封为“九龙皇帝”。 毛笔行文间都是对自己生平过往的回忆,这是他在对九龙“宣示主权”。 2000年,霍耀良执导的电影《九龙皇后》用片名和海报致敬了这位曾经的街头艺术家。 纷杂的涂鸦后,是老港人对于自我与故土的复杂情感。 " 片中,老者在小吃店的墙壁上龙飞凤舞后,便指着英国警察的鼻子痛骂。 “(番人)英国鬼佬,这是朕的地盘!” 何故如此? 早在英国殖民香港早期,英国人就出台了一系列富有种族歧视的民族隔离条例,也就是所谓的“华洋分治”。 那时候的港英政府并不管民生惨淡,只顾着将更好的土地与居住区划分给洋人。 官家不管,民间组织便顺势而起;白道不管,黑道争先。 这是香港黑帮文化诞生的一部分,却也是后话了。 而曾灶财的涂鸦与自封,显然也是一部分香港基层人民对于香港这片土地的主权宣誓。 曾有人说,曾灶财的画布是街道,这很酷。 但sir以为,他的存在,为我们切开了居于政府与黑帮之间的第三道口子。 老百姓。 无论火拼如何血腥,交战何等轰然。 通过他,和千万个他们的视角,总能看到宏大叙事下的一些不一样。 10.码头货舱集装箱 可能没有人会对货仓不熟悉,港片里,尤其是港产动作片里,大量的打斗都是在这里进行。 《边缘行者》里谭耀文倒吊尹扬明一幕,几乎是九十年代经典打斗地点的重现。 譬如南湾船厂,sir知道的,就拍过《使徒行者》、《反贪风暴2》等一系列电影。 " 这里面当然和香港的经济地位有关,毕竟是贸易港口,是国际中转站。 《边缘行者》特地选了这么一场戏,也应该是对经济与电影黄金时代的一次怀念吧。 11.枭雄也能上位? 电影里,阿骆在成为话事人之后,选择洗白、从政。 在黑帮片中,不算常见,却也不够稀奇。 " 《黑金》中的梁家辉,为控制台湾政治,有样学样斩鸡头以证自身。 黑道干政,一片狠戾之气。 不像是宣誓,倒像是挟关公以令天下。 " 同样的场景《古惑仔2》中也有。 有人是想直接洗牌权力架构,唱白脸,存黑心。 不同的是,也有人从政,只为自我洗白,掩盖不光彩的过去。 一旦天下太平呢 他觉得这个夜壶是又脏又臭恨不得把它一脚踢开 我不能再当那个夜壶了 所以我自己出来从政 " 对他们而言,或许这是一次从“不入流”到“入流”的转变。 但sir也想政治不正确地说一句。 从黑到白,不只是身份的转换。 更是在求野心或是稳定的眼下,不得不顺应某种规则,亲手放弃曾经的轻狂与一腔孤勇。 匪气与市井气不再,只有越来越多的圆滑与粉墨。 黑的不再磊落。 白的也不再纯净。 “以下犯上”不得见,体系挑衅也更不敢,只能得见那越来越宽泛的灰色地带。 影片结束。 张国荣《当年情》bgm一出,无与争锋。 《英雄本色》成就了狄龙与张国荣,也成就了一首《当年情》。 种种黑白正邪,最终都敌不过情深。 现实中,这首歌也是黄霑填词给吴宇森的纪念之作。 是兄弟情,也是回不去的港式辉煌。 " 《边缘行者》上映的前一日,影院票房又创了新低:698万。 是一年多以前,2月12日10.11亿的0.7%。 " 《边缘行者》上映当日,华语片重回了冠军,市场稍微回温。 但这个成绩却也无法令人击掌相庆,因为大盘如遇寒冰的市场整体仍在悲鸣。 " 但当我们再翻开演员列表 任贤齐上一部上映的电影是2019年客串的《花椒之味》。 任达华上一部主演的电影《爷们信条》只上了流媒体。 方中信上一部主演的电影《一级指控》、吴卓羲上一部主演的电影《逃狱兄弟2》也只上了网络。 (哦,对,上面两部,主演名单里同样都有谭耀文。) " 会发现,这个冠军也来之不易。 把这些演员集合起来,摊在台面上的意思,就是卖不动。 但是,作为观众,我们同时 在任贤齐身上看到《树大招风》。 " 在任达华身上看到《悍匪》。 " 在谭耀文身上看到《龙在边缘》。 " 在林晓峰身上看到《古惑仔》。 " 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即便,我们明明知道,作为香港警匪片,那辉煌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即便,我们明明知道,在今天的影院里,看一部港式警匪片的机会越来越少。 想起制片人王磊曾经说过一句话。 他说,影院就相当于土地,土地坏了、没了,就算有种子、有牛、有耕种的人,都没办法产出粮食了。 而这恰恰是现在影院的现状。 清明档,大批撤档。五一档,又是大批撤档。 空荡荡的电影院里,每一秒钟都在赔钱。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电影院里,再次看到足够丰富的电影。 也不知道很久以后,我们谈到上一部华语商业片,会不会还停留在《边缘行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简介:灯火通明,与空空荡荡。 这是sir很多天之后再进电影院的感受。 肉眼可见三两观众来了,严实包裹着,却看不出一点周末的气氛。 尤其此时,电影院里迎来了难得的华语商业片。 四月已经过半,当前票房却仅仅是三月的1/3、二月的1/30——电影的“慢性死亡”,已经是一出魔幻现实主义好题材。 " 数字更直观——1。 这是自春节档迄今,院线华语纯商业片的数量。 " 感叹市场已经跌无可跌的同时,也打不灭那一丝细微的好奇。 这个“1”,它是什么? 凭什么?为什么? 今天这篇,sir只做一件事。 解答。 看看在荒凉之下,这根独木,如何自支。 边缘行者 " 曾几何时。 sir写到香港院线片,有那么一条评论一直让我记忆深刻。 " 说来也是唏嘘,提到香港电影,近日多给的是逐渐故去的人与事,却鲜少能有石破天惊的后来者。 这样的青黄不接,也恰似随着影片一起式微的电影市场。 那么《边缘行者》是什么?黑帮、警匪、动作。 第一秒老套,第二秒嗤笑。 笑港片又“一招鲜吃遍天”,笑套路再现,更是笑中带苦,浮出一点质疑 “怎么还有人在拍黑帮片?” 但其实,要论港片的中流砥柱,黑帮片算作第二,也没有别的类型敢逾矩话事。 《无间道》《古惑仔》《黑社会》《追龙》《英雄本色》《跛豪》《喋血双雄》…… 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旧忆。 sir今天就想用11个细节来盘盘这新片。 不仅是,在这11个细节里我们能看到香港黑帮片一直延续不断的魅力与原因。 更是因为,那满眼对曾经港片盛况的“擦边”,也恰似一面不得不折射现实的棱镜。 至于“为什么”…… 这份答案,不仅是sir一点一滴的咂摸。 更是期望着,能在和你一次次共情、共鸣之后,解读多一分,憧憬多一分。 既是怀旧。 也是影迷vs影迷的一次,对沟通的谋求。 1.人还是鬼 先看片名。 《边缘行者》。 一眼便知:这是个关于卧底的故事。 边缘是什么,是两股势力间的徘徊,是正与邪的冲撞——这是大的。 小的,便只是主角一人的心境。 任贤齐饰演的阿骆,身为警方线人,在面对黑帮龙头林耀昌(任达华 饰)的重用与信任时,如同以往所有的双面人一样。 他咬牙质问自己:到底是人还是鬼。 " 人还是鬼,这样辨别敌我的一种称谓早已在港片中司空见惯。 《门徒》中,也曾有过这样的生死质问。 吴彦祖对上刘德华。 卧底与毒枭,兄弟与手足。 质问下,是对自己走眼的不可置信,以及对于兄弟,总是还有最后一分侥幸。 " 人与鬼的区别,不是二选一。 而是在长久的埋伏与环境的影响下,逐渐生出的,对自我、权欲甚至体系的怀疑。 香港人的身份很特别,早年是大陆流亡者的栖息地,后来又不得不接受英联邦的统治。 中国人还是英国人?华人还是鬼佬?每个人都分不清,它们早已彼此渗透。 电影中,阿骆说自己是“踩钢丝的人”。 " 钢丝束之高处,底下万丈深渊。 而人在上面摇晃着,是一失足的生死,更是长久的煎熬中,“人”性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2.让人心慌的佛像 于是第一个镜头,是一尊佛像。 威武,却让人隐隐不安,带着点凶恶。 有人脱口而出,《无间道》。 《无间道》的第一个镜头也是佛像。 " 拍佛像,在港片里,是个常见的操作。 他们不但拍佛像,还拍关公像,拍观音像,拍披着袈裟的和尚和挥舞桃木剑的道士。 " 《真心英雄》里,他们还去见传说中神乎其神的“白龙王”。 刘青云问:大师,你既然这么准,那你算一算今天会不会中枪? " 这是对大众信仰的挑衅。 都说经济发达,但他们比大多数人都不安。 于是需要宗教,需要信仰。 需要一些不可知的力量,让自己坚定立场。 不同的是,吴宇森们选择教堂;刘伟强们,选择的却是佛堂。 " 3.宗祠 比佛像出现更多的,是宗祠。 《边缘行者》里解决纷争、大佬对话,都是发生在宗祠内。 " 想到了什么?sir想到的是《黑社会》。 开头的“洪门戒律”,讲得掷地有声。 " 不仅如此,洪金宝在《鬼打鬼》里被锁祠堂,徐少强在《地狱无门》里被困祠堂。 祠堂,变成了一个符号。 "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天然不相容,但曾经最现代的香港,同时也是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最多的地区。 所以港片里不断出现的宗祠,不仅仅是为了制造恐怖。 有时候,它也代表着传统,与规矩。 4.堕落之都,港式哥谭 《边缘行者》放了许多戏份在拳馆。 城寨地下的拳馆。 香港人多喜欢看打拳呢?刘德华演过《阿虎》,吴京拍过《黑拳》,杜琪峰拍过《我的拳王男友》,徐克拍过《散打》……数不胜数。 " 《边缘行者》是任贤齐和吴卓羲打,《龙在边缘》里是刘德华和古天乐打,不打不足以疏解愤怒似的。 打拳出身的陈惠敏,不但打成了功夫明星,还打成了现实的……社团大哥。 " 但为什么总在秘密空间?甚至是地下? 1983年黄志强的那部《打擂台》或许能解释这个问题,那是一种地下秩序,是底层生活。 是阶层之间的不相容。 " 这便说到城寨——无论是赛博经典《攻壳机动队》、《功夫》戏谑中的“猪笼城寨”还是老港片中的街坊文化,都脱壳于最原始的九龙城寨。 《追龙》中,雷洛与跛豪一战成兄弟,便是在城寨里。 " 九龙城寨的传奇色彩,不比黑帮少。 污水横流,鼠蚁招摇过市。 既是各种犯罪勾当,制毒贩毒、斗殴、卖淫的温床,却也诞生了许多基层人民的市井故事。 1847年,九龙城寨落成。 因为中国政府与英国对这一块区域的争议,港英政府在治理城寨问题时也都不敢动真格,长此以往,城寨内部自然治安混乱。 在这里。 我们能看到两个帮派甚至多个帮派之间的交战。 同时也记录下了许多时代间的本土韵事。 无论是鱼蛋女,还是白粉仔。 城寨轶事,人人有份。 这个地方,既是牢笼,也是堡垒。 有本书叫《黑暗之城》,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 5.船上的交易 《边缘行者》里,任贤齐的第一次毒品交易,发生在一艘船上。 《我在黑社会的日子》里,周润发第一次和人谈判,也是发生在船上。 " 你总是会有错觉:那些地下的交易,很少会在陆地上发生,它们总是会找一艘船,神神秘秘。 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地理所致,香港本来就是个小岛,渔船是很多人谋生的工具。 但,sir觉得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变通的心理。 因为易逃生,因为不受限,因为对规矩的不信任。 一如,港片本身的特点:灵活。 6.飞车,誓死想速度 说到灵活,就得提飞车。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港片那么爱飞车?柯受良飞跃了黄河,罗礼贤都飞得国际知名了。 " 汽车、摩托车,但凡会移动的,都要设计出各种高难度动作。 《最佳拍档》、《警察故事》,大大小小的电影,想必你已见过数百次。 " 《边缘行者》里有飞车,因为导演就是动作指导出身,成家班的。 但很少有人想,为什么? sir觉得,大概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因为逼仄,因为本身的空间太小,所以不断寻求突破。 飞车和动作替身一样,也是一种突破极限的愿望啊! " 7.暴力拆迁 电影中,阿骆曾因为91年土瓜湾民乐楼强拆而帮林耀昌顶罪。 " 这也是全片的开场。 香港的暴力强拆早不是新鲜事。 1984年,英国人尝试对城寨进行强拆,大陆反响强烈,甚至广州有人冲进领事馆闹事,方才罢休。 除此之外,港英政府也曾组织过大规模对居民区的强拆。 电影《笼民》便有这样的情节。 政府的市区净化计划,要求将40年以上的老楼强拆重建。 一群笼民,不愿出笼。 早已习惯之外,也是对自己无家可归,无处落脚的哀叹。 原本是连伸个懒腰都会触到床板的隔间,真到了要拆除的时候,却也成为了自己最后的栖身之所。 " 《边缘行者》最后,阿骆想起当年的强拆,说了一句话。 “拆别人的屋,不就是拆自己的屋?” “暴力拆迁……承受痛苦的还是每一个普通的香港市民。” 他是边缘人。 但边缘人的心中,也依然挂念着另一群边缘人。 8.鸡同鸭讲泰国人 任贤齐和谭耀文去见“泰国人”卢惠光。 但有意思的是,卢惠光选了一个只会说闽南语的台湾人做翻译,于是一通鸡同鸭讲,每句话都要经过三重翻译。 这几乎是港片独有的特征,中国台湾人、泰国人、中国香港人……语种丰富,“国际格局”大得不行。 《胡越的故事》里,越南难民周润发要途径香港;《无间道2》里,黑帮老大曾志伟要逃去泰国…… "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经济关联,因为港片最大的市场,就是东南亚。 单靠本土的话,黄金时代可能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哪能诞生那么多超级巨星? 可惜,现在的港片就是这样。 9.“这是朕的地盘“ 林耀昌与英国黑警用餐的小店,出现了一个让sir意想不到的配角。 " 看清他在墙上写了什么吗。 三个大字,“曾灶财”。 不熟悉香港历史与港片的人,对这个名字不会熟知。 " 他是香港街头的涂鸦大王,自封为“九龙皇帝”。 毛笔行文间都是对自己生平过往的回忆,这是他在对九龙“宣示主权”。 2000年,霍耀良执导的电影《九龙皇后》用片名和海报致敬了这位曾经的街头艺术家。 纷杂的涂鸦后,是老港人对于自我与故土的复杂情感。 " 片中,老者在小吃店的墙壁上龙飞凤舞后,便指着英国警察的鼻子痛骂。 “(番人)英国鬼佬,这是朕的地盘!” 何故如此? 早在英国殖民香港早期,英国人就出台了一系列富有种族歧视的民族隔离条例,也就是所谓的“华洋分治”。 那时候的港英政府并不管民生惨淡,只顾着将更好的土地与居住区划分给洋人。 官家不管,民间组织便顺势而起;白道不管,黑道争先。 这是香港黑帮文化诞生的一部分,却也是后话了。 而曾灶财的涂鸦与自封,显然也是一部分香港基层人民对于香港这片土地的主权宣誓。 曾有人说,曾灶财的画布是街道,这很酷。 但sir以为,他的存在,为我们切开了居于政府与黑帮之间的第三道口子。 老百姓。 无论火拼如何血腥,交战何等轰然。 通过他,和千万个他们的视角,总能看到宏大叙事下的一些不一样。 10.码头货舱集装箱 可能没有人会对货仓不熟悉,港片里,尤其是港产动作片里,大量的打斗都是在这里进行。 《边缘行者》里谭耀文倒吊尹扬明一幕,几乎是九十年代经典打斗地点的重现。 譬如南湾船厂,sir知道的,就拍过《使徒行者》、《反贪风暴2》等一系列电影。 " 这里面当然和香港的经济地位有关,毕竟是贸易港口,是国际中转站。 《边缘行者》特地选了这么一场戏,也应该是对经济与电影黄金时代的一次怀念吧。 11.枭雄也能上位? 电影里,阿骆在成为话事人之后,选择洗白、从政。 在黑帮片中,不算常见,却也不够稀奇。 " 《黑金》中的梁家辉,为控制台湾政治,有样学样斩鸡头以证自身。 黑道干政,一片狠戾之气。 不像是宣誓,倒像是挟关公以令天下。 " 同样的场景《古惑仔2》中也有。 有人是想直接洗牌权力架构,唱白脸,存黑心。 不同的是,也有人从政,只为自我洗白,掩盖不光彩的过去。 一旦天下太平呢 他觉得这个夜壶是又脏又臭恨不得把它一脚踢开 我不能再当那个夜壶了 所以我自己出来从政 " 对他们而言,或许这是一次从“不入流”到“入流”的转变。 但sir也想政治不正确地说一句。 从黑到白,不只是身份的转换。 更是在求野心或是稳定的眼下,不得不顺应某种规则,亲手放弃曾经的轻狂与一腔孤勇。 匪气与市井气不再,只有越来越多的圆滑与粉墨。 黑的不再磊落。 白的也不再纯净。 “以下犯上”不得见,体系挑衅也更不敢,只能得见那越来越宽泛的灰色地带。 影片结束。 张国荣《当年情》bgm一出,无与争锋。 《英雄本色》成就了狄龙与张国荣,也成就了一首《当年情》。 种种黑白正邪,最终都敌不过情深。 现实中,这首歌也是黄霑填词给吴宇森的纪念之作。 是兄弟情,也是回不去的港式辉煌。 " 《边缘行者》上映的前一日,影院票房又创了新低:698万。 是一年多以前,2月12日10.11亿的0.7%。 " 《边缘行者》上映当日,华语片重回了冠军,市场稍微回温。 但这个成绩却也无法令人击掌相庆,因为大盘如遇寒冰的市场整体仍在悲鸣。 " 但当我们再翻开演员列表 任贤齐上一部上映的电影是2019年客串的《花椒之味》。 任达华上一部主演的电影《爷们信条》只上了流媒体。 方中信上一部主演的电影《一级指控》、吴卓羲上一部主演的电影《逃狱兄弟2》也只上了网络。 (哦,对,上面两部,主演名单里同样都有谭耀文。) " 会发现,这个冠军也来之不易。 把这些演员集合起来,摊在台面上的意思,就是卖不动。 但是,作为观众,我们同时 在任贤齐身上看到《树大招风》。 " 在任达华身上看到《悍匪》。 " 在谭耀文身上看到《龙在边缘》。 " 在林晓峰身上看到《古惑仔》。 " 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即便,我们明明知道,作为香港警匪片,那辉煌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即便,我们明明知道,在今天的影院里,看一部港式警匪片的机会越来越少。 想起制片人王磊曾经说过一句话。 他说,影院就相当于土地,土地坏了、没了,就算有种子、有牛、有耕种的人,都没办法产出粮食了。 而这恰恰是现在影院的现状。 清明档,大批撤档。五一档,又是大批撤档。 空荡荡的电影院里,每一秒钟都在赔钱。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电影院里,再次看到足够丰富的电影。 也不知道很久以后,我们谈到上一部华语商业片,会不会还停留在《边缘行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赵文瑄,刘若英,吴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