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涛

最新好看的“赵涛”的搜索结果推荐

全32集

江湖儿女

主演:赵涛,廖凡,徐峥,梁嘉艳,刁亦男,张一白,丁嘉丽,张译,董子健,李宣,查娜,冯家妹,康亢,张晓军,柳敏,王谭,原文倩
简介:" 【长风体】(2426) 作者:李长风 江湖儿女 2019.7.29. 身随红叶坠, 刀共竹雨飞。 泪崩沧海溃, 心碎雪峰摧。 九死犹不悔, 盟誓联袂归。 千金不更意, 肉身只一回。
赵涛,廖凡,徐峥,梁嘉艳,刁亦男,..

山河故人

主演:张译,赵涛,张艾嘉,董子健,刘陆,梁景东
简介:《山河故人》是一本怀念故乡、追忆故乡人与事的散文集。作者以温厚的文字与图像刻画了江南故乡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让自己时隔四十年得以重新观摩故乡,回到精神原乡。文章充满细节,蕴含幽微,展现了传统的乡村秩序在现代文明中遇到的冲击和嬗变,深度还原了乡村农人的朴素生活轨迹。 全书分《地理志》《人物志》《风土志》《田野志》《少年志》五部分,以114篇千字短文,再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江南农村丰富而宏阔的生活场景,可当一部当代信史来读。全书语言简洁,文风幽默,结尾常常让人会心一笑。 本书的126幅插图也出自作者之手。黑白线描作品,诗意、夸张又风趣。 " 《山河故人》 赵宗彪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2年8月第一版 重返故乡——《山河故人》自序 一 怀念故乡,是因为我们离开了故乡。 故乡是少年时迫切希望逃离,青年时不愿主动提起,中年时频频回望,老年时最想回去的地方。对故乡的了解,是在离开之后。故乡有我们最早的人生记忆,是我们性格与人格形成的地方。离开故乡到城市生活几十年,在故乡的时间越来越少。常常是,最想了解故乡的时候,祖辈、父辈都已逐渐逝去。好在记忆的硬盘深处,依然顽固地留存着故乡的人和事,或清晰,或模糊。 二 我的故乡在浙东的天台山。这是古越人的故土。崖壁上无人可识的文字、悬棺葬的遗存、巫风的流绪,至今依然可见。这里是佛宗道源之地,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徐霞客出游的第一站,即是天台山。天台山水神秀,《山海经》 里的许多故事,在这里都似乎有迹可循。 我的祖上是南宋时代的移民,他们从河南开封来到这里。这片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方,相比于中原大地,并无更好的农耕条件,但是,这里群山连绵、相对闭塞的环境,可以远离北方的烽烟。据家谱记载,来到天台的第一代始祖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六世孙赵士伃兄弟俩。这些南宋的皇族后裔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不断地繁衍生息。赵氏在天台的子孙,我是第二十七代。故乡是祖先流浪的终点,也是我生命的起点。 祖上生活的地方叫赵宅村,是个山清水秀的江南村落,在天台的西部。村落有始丰溪的支流杨家溪与雷马溪围护,西靠着气势磅礴的方山,边上就是烟波浩渺的寒山湖。始丰溪日夜奔流,最终注入东海。离家不远处,就是唐代诗僧寒山隐居七十年的寒山洞。 赵宅的村名,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因并入叶宅生产大队而消失。除了老一辈,许多人不知道有过这个村名。叶宅是个大村,现在有一千五百多人。姓赵的村民只有一百多人,不到十分之一。 1981 年夏天,我十七岁,离开故乡。我是改革开放后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 " 三 我的姓名是按照辈分起的,带着历史的痕迹。 我少小离家,对故乡依然抱有深厚的感情。到我儿子这一辈,对祖辈生活过的这片土地,已没有多少了解和留恋。毕竟他在那里度过的天数,屈指可数。自他上大学后,回老家的次数更少。 我写故乡、画故乡,一是向那片土地——天台山献出一片敬意,亦是对逝去的祖父母和父母的怀念,是向遥远的祖先祭奠。二是希望我的儿子,能够了解祖上的生活,了解他的太祖父母、祖父母、伯伯、叔叔、姑姑和其他亲戚长辈们过往的生活,加深对这片土地的情感,让他在血脉之外,对天地、自然、乡土、村庄、人世和亲情有更深的了解,能够找到自己的根。尽管不是出生在天台,但天台依然是他的祖籍和故乡。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过,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出生前的事情,就等于永远没有长大。三是借着回忆,让自己来一次精神上的回乡。 从少年起,我就离开了祖辈生活过的这个村庄,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上学、工作、生活并定居。我现在城市生活的一切,都有童年和少年的影子。故乡,是一个人心灵的王国。故乡天台山,是我的出生地和成长地,也是我灵魂栖息的地方。回首故乡,可以安抚自己躁动与喧哗的灵魂。 去年六月,因为刻木受伤,我的右手腕做了手术。手术后,我住在钱塘江畔的家中休养一个多月,这让我有时间静下心来,回顾来时的路。 " 四 我的写作以赵宅村为原点展开。赵宅村,是浙东的一个山村,也是我的文学原乡。并村之后,它成为历史上的地理名词,已很少被人提及。写作的过程,就是我对原乡找寻的过程。 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写的是一个村庄的琐碎日常,没有宏大叙事,但我想,每一个宏阔的世界,都是由一个个幽微的个体支撑起来的。我试图以“作家地理”的手法,重现昔时浙东山村的自然生活图卷和江南乡间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有些风俗、风貌、风物,已经渐渐消逝,传统的乡村秩序与规则在失守,乡村的脉象也越来越复杂。有些村庄在沦陷,有些则在重生。在中国,城乡的界限泾渭分明,作为一个在山村出生、长大,在城市工作、定居的人,我与城市、与山村都有某种割裂,也有更多联结。 我希望我的文字和图画,能够尽可能地还原出少年时的故乡——它在浙东,北纬29度,赵宅村。 " 五 我有两个家:老家天台,新家杭州。前一个的城市符号是山,后一个的城市符号是水。如果说山脚下的那个村庄,代表的是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乡土文化,那么钱塘江畔的“莲花碗”和灯光秀,代表的就是中国富裕地带的现代城市文明。在写作中,我常常审视并思考当代乡村在历史变革和文化变革中的嬗变——在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下,乡土之于中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历史命题?城乡的差距是在拉长还是缩短?老去的村庄如何焕发生机?谁来填补空心的乡村? 我在江南岸璀璨的灯火映照下,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千百年来,晴耕雨读、归隐田园始终是中国人心底的理想生活,那么人间的烟火,可否在乡土与城市间自由地切换?城市的光亮,可否更多地辉映中国的乡村?就像无数条的溪水汇流成窗前这条壮阔的钱塘江,江水浩浩荡荡、义无反顾地奔向东海,由海水蒸腾成的雨水,又重新滋润着山川大地。几十年来,农村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所有。在当下中国,城市理应更多地反哺乡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中国广袤而沉默的乡村,关注到几代人的挣扎与努力,希望看似宏大实则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乡村振兴,能够在故乡大地的一个又一个村庄中落地。 每一个故乡,都是真实的中国。 " 六 搬进新家已五年,在这里,我完成了木刻作品集 《木上江南》和以赵宅村为样本的非虚构作品《山河故人》的写作。 新家的这一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杭州西兴古渡口,“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老家的那一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终点天台山,“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在完成本书的最后一幅插图时,杭台高铁刚好开通。从钱塘江畔到天台山,风走了八千里,而高铁,不过一小时。 二0二二年初春于杭州 (赵宗彪) "
张译,赵涛,张艾嘉,董子健,刘陆,..
HD

三峡好人

主演:赵涛 / 韩三明 / 王宏伟
简介: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    男人韩三明(韩三明 饰)来自汾阳,是名忠厚老实的煤矿工人,来奉节为寻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前妻是他当年用钱买来的,生完孩子后跑回了奉节。寻找前妻的过程中波折不断,韩三明决定留下来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现。女人沈红(赵涛 饰)来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护士,为寻多日不曾与自己联系的丈夫而来奉节。丈夫与她的夫妻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这点她虽然深知,仍想让丈夫当面给她个说法。赵红的找寻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她。韩三明和沈红虽不认识,却因为要做相对意义上的“拿起”与“舍弃”抉择,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本片荣获2006年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赵涛 / 韩三明 / 王宏伟
HD国语版

二十四城记

主演:吕丽萍,陈冲,赵涛,陈建斌
简介:来源:央视军事 结婚9个月丈夫奔赴战场 一别70余年 妻子无儿无女守候一生 …… 央视军事的报道感动无数网友 登上热搜榜 " 这背后是一群人 为了让英雄不再“无名” 帮烈士寻亲 的不懈努力 结婚9个月丈夫奔赴战场 妻子无儿无女守候70余年 2022年1月11日 临近新春之际 为帮无名烈士“回家” 山东省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寻亲小组踏上旅途 这次他们一共带来了18条线索 确认有直系亲属的烈士有3位 分别在烟台的招远、海阳和牟平 " 烟台海阳朱吴镇上孙家村 孙学通烈士的妻子张淑卿 今年94岁了 时间过去太久了 她只记得丈夫孙学通 离家的日子是六月初五 那天,雨下得很大 他们结婚才刚刚9个月 张淑卿老人说 她一直等,等到现在…… " 孙学通,1929年7月生人 1947年7月参加革命 1948年8月失踪 1958年8月被追为烈士 留下妻子张淑卿一人 无儿无女守候了一辈子 她说: “我要是能看见他真人 我真想掐他两下 为什么留下我自己 我就觉得他对我还挺好的” " 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 告诉张淑卿老人 “在清明节前后 要在济南革命烈士陵园 给孙学通烈士立碑 这是政府部门给的慰问金 您拿着” 张淑卿老人却说 “我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 我的心愿是把钱捐给最困难的人” " 从未感受父爱 “快要入土,又看见父亲了……” 烟台招远蚕庄镇彦后村 张兆庆烈士的女儿张辉兰老人 几天也没睡好 她说 “眼看就要入土的人了 又看见父亲了 我一辈子也没得到过父爱” " 张辉兰老人76岁了 她不到3岁的时候 父亲张兆庆就离开了家 前往战场 自此便没了消息 " 当年,张辉兰的叔叔在通讯班 父亲在炮兵班 叔叔说曾在行军休息时遇见她父亲 父亲拿出一块怀表给他 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牺牲了 叔叔说不要 自己也不一定能活着 …… 70多年过去了 张辉兰老人身边 只存留着一张烈士证 这是她想念父亲的唯一寄托 " dna技术助力寻亲 让烈士“有名” 让英雄“回家” 山东省济南市烈士陵园内 有一处“无名烈士”园区 这里安葬着解放济南战役时 牺牲的790名无名烈士 " 1948年9月16日 华东野战军向济南发起攻击 经过8个昼夜的攻坚作战 于9月24日 解放了敌人重兵守备的济南城 取得了济南战役的伟大胜利 " 在8天8夜的浴血奋战中 5000多名将士血洒泉城 其中有790位“无名”烈士 安葬在济南革命烈士陵园 “帮烈士找到家,圆亲人一个梦” 2021年开始 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利用dna技术 提取了685份“无名”烈士的dna样本 截至目前 一共找到了45位烈士的信息 寻亲之旅的印记 留在了烟台、威海、德州、济宁 等8个地市20多个区县 " 信息不准确、区域规划调整 这些都给寻亲之旅添了不少困难 有些烈士十几岁参军 比较年轻、没有成家 村里人也不是很清楚 掌握的信息少、查找的难度大 需要做大量的对接工作 很多烈属年龄大了 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 都无法确定牺牲亲人的安葬地 …… 但对于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来说 这项”抢救式“的工作不能等 让“无名”烈士变“有名” 帮他们和亲人“团圆” 这趟寻亲之旅,还将继续下去! 网友纷纷向烈士及烈士家属致敬 """""
吕丽萍,陈冲,赵涛,陈建斌
BD超清中字

二十四城记

主演:吕丽萍 / 陈冲 / 赵涛 / 陈建斌
简介:文:宿夜花 《二十四城记》是贾樟柯带有鲜明实验性质的一次电影美学探索,它通过记录现实人物口述历史的访谈与创作性虚构情节的巧妙结合,用一种介于故事片、纪录片、新闻采访之间的新形式,讲述了一个国企工厂50余年的兴衰史,可谓是一部工人史诗。而从更深的角度看,它所探讨的仍旧是时代发展变化中那些消逝的美好,带着一丝对时光流逝的哀愁与感伤,体现了贾樟柯一贯的悲悯情怀与人文关怀。 “24城”:时代变化中的集体记忆 贾樟柯电影的片名通常是对其影片故事、主题最精炼的概括,《二十四城记》通常会使人误以为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城市群体风貌变迁史,而英文名“24 city”(单数形式)则从一种角度暗示了并非是24个城市,而是一个专有名词。在片头“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的引语之下,“24城”的真正含义——成都的一个楼盘逐渐浮出水面,它也暗喻了昔日国营大厂的繁华不再。 " 从贾樟柯拍完《站台》后最初定的片名《工厂的大门》到美学构思的成熟,是成都420厂的命运让这一构想成为现实。从1958年建立到2008年被卖给房地产公司并迅速改建成“24城”楼盘,这个国企大厂半个世纪的起伏,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现代科技的发展、城市化的大趋势。 " 谈及创作初衷,贾樟柯曾言:“从国营保密楼厂到商业楼盘的巨大变迁,呈现了土地的命运,而无数工人生生死死、起起落落的记忆呢?这些记忆将于何处安放呢?”(贾樟柯《中国工人访谈录:二十四城记》)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善于造梦的主流商业片相比,贾樟柯的平民化视角始终聚焦在普通人的欢欣与失落、快乐与悲伤,并非精致修饰下的空中楼阁般的梦幻,而是直面冷峻现实的犀利与深刻。因此,影片有着还原现实生活的粗粝质感与接近人生情感冷暖的真实温度。 " 真实与虚构间独特的影像韵律 作为个人影像特质突出的“作者型”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并非是用戏剧化的故事本身完成表达与传播,而是用一种极具个人标志性的话语体系完成个人影像世界独特“韵律感”的建构。而《二十四城记》既是沿承了贾樟柯一贯的美学特征,又有着新的实验性表现形式。 “我们的历史可能就是由想象和事实一起来构筑的。我们在采访里分散的一百多份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虚构的创造集中在几个人身上。记录和虚构这种结合的方式就产生了。”(《二十四城记》贾樟柯访谈:影片背后是中国50年历史) " 影片是由职业演员(陈冲、吕丽萍、赵涛、陈建斌)扮演类似于故事片中虚构出的人物,与素人访谈穿插交织,在真实与虚构的结合中,制造出一种类似于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倡导的“间离效果”,即是用一种实验性的话语让观众观赏影片中保持一种清醒与适度的抽离,以调动起观众主动的思考和理性的批判。例如,关锦鹏则在《阮玲玉》中也用了套层结构制造“间离效果”完成了观众与创作者、当代影人与民国影人间的“对话”与批判性思考,是一次成功的案例。 " 当质检员顾敏华(陈冲饰)说出“都说我长得像小花就是陈冲演的那个”之时,这种现实中的作为明星的演员陈冲本人与片中角色(即陈冲饰演的民间“小花”女工人顾敏华)的“矛盾感”被发挥到了极致,也给了观众极为奇妙的观影体验。 除此以外,影片的独特韵律还体现在色彩、构图、平面肖像和多种媒介的互动上。 " 灰绿色的主色调,既是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日光不够充分的自然样貌的体现,同时绿色的工业机器与厂房的灰墙是一种计划经济时代、昔日工人“厂区文化”的符号性色彩;封闭空间的逆光构图则是贯穿贾樟柯创作之路的特色表达,空旷破败的厂房、幽闭灰暗的楼梯,此类意象正象征将着工人群体的精神世界;固定视点的静止长镜头,更是将人物访谈作为一种平面肖像呈现。 " 颇有意思的是听觉上采访者贾樟柯声音的插入与画内视觉上的“缺失”、用类似标点作用的“黑屏”方式作为表达中的停顿与短暂的情感抽离,都使得影片的台词表达更有一种奇妙的节奏与韵律。舞台元素戏院、文学元素《红楼梦》、越剧元素《葬花》等的穿插,多种媒介间的互动使得影片有着更丰富的观赏性。 三代女性构筑的工厂变迁史 影片潜在的时间线是以三位职业女演员吕丽萍、陈冲、赵涛的角色为线索,而陈建斌以及其他真实工人的口述则是与她们形成对照与补充,工人群像的生命体验构建的是420工厂的变迁史。 " 50年代,吕丽萍饰演的郝大丽,辗转了大半个中国来到成都,奔波途中又丧失了儿子成为一生的痛。但她对工人群体、厂区文化有一种高度的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在随后的商业化大潮中她感到无所适从,她怀念昔日工人间朴素的劳动情谊对年轻女职员化妆上班的行为感到难以理解,她的失落只得在凝结一代人记忆经典的战争片中得以消解。 70年代,陈冲饰演的顾敏华,航校毕业分配到成都,作为知识青年,背井离乡的漂泊、被迫经商后的无奈,都是人生百感交集又不可抹去的印记。她身上仍旧有小知识分子的精细与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因此尽管人到中年,她不愿像世俗生活妥协、面对新兴暴发户的追求仍旧安于个人的孤独,而这份独立与倔强正是她于苦楚辛酸中捍卫自尊的最后方式。 " 21世纪的当下,赵涛饰演的娜娜,作为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工人的女儿,纵然买了私人汽车与富太太们打交道“游刃有余”,骨子里却还是持有厂区“工人”文化中的那份朴素与持重,看到下岗离职后的父母,她表面上不露声色,内心却透着最深切的体恤与怜惜。 " 在三个极为优秀的职业女演员的表演之中,贾樟柯仍旧没有忽略他惯用的时代文化符号作为年代坐标和叙事元素,电影《小花》的热映与电视剧《血疑》的热播,真实道具诸如粮票、菜票的应用,无疑是使得群像记忆更为真实可感。三代女性不同的人生经历、各有迥异却一脉相承的情感诉求与精神困惑,从最细微、最具象的点投射出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 消逝的美丽与贾樟柯的哀愁 “仅你消逝的一面,已经足以让我荣耀一生。——万夏” 《二十四城记》与《钢的琴》面世时间接近、主题相似,因此成为公众媒介话语下的“工人群体的挽歌”被时常拿出来作比较,但两者却有很大的差异。张猛的《钢的琴》虽有荒诞、黑色幽默等元素,却仍旧不摒弃一些普世的情感元素与朴素的伦理温情来营造出一种哀而不伤的,例如温情脉脉的父女情、王千源秦海璐演绎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互勉互励式爱恋。 " 而贾樟柯的电影中,不需要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以及情感抚慰作为精神上的力量。在他的影像世界里,纵使是角色的失落、焦虑与迷惘,作为个体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印记,仍旧被赋予一种诗性关怀。正如《二十四城记》中的那些历经沧桑、百味杂陈的工人,他们并没有以失落者的姿态乞怜、也没有刻意与时俱进寻求和解,而是在固守自己的信念与追求、在迷惘中前行。 " 平凡人生命的执守与自我价值的追寻,是贾樟柯电影中对普通人尊严的注解;正如在他随后的个人风格集大成之作《山河故人》的结尾,赵涛的独舞,甚至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同情与怜悯,无关乎物质上的得失、世俗眼光下的成功与否,她的怡然自得是自己在舞动中与自我生命的“对话”中感受到的美妙与解脱。 时间的流动,一个时代的消逝,无疑是令人感伤的,《二十四城记》中,贾樟柯用一贯的淡淡“哀愁”的基调致敬那些无私奉献的一代人;而为青春的理想、奋斗的热血终将是一种不随时间流逝而褪色的美丽。 ? 本文版权归 宿夜花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吕丽萍 / 陈冲 / 赵涛 / 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