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赫特

最新好看的“约翰·赫特”的搜索结果推荐

HD中字|国语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艾玛·沃森,鲁伯特·格林特,艾伦·瑞克曼,玛吉·史密斯,汤姆·费尔顿,伊恩·哈特,理查德·哈里斯,约翰·赫特,罗彼·考特拉尼,朱丽·沃
简介:哈利波特是一个孤儿,从小寄养在姨妈家,受尽欺凌。但就在哈利11岁生日的时候,他意外收到了霍格沃茨学院的入学通知书。哈利从该学院派来接他的巨人海格口中得知,这是一间魔法学院,并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哈利的父母都是伟大的魔法师,在对付伏地魔的战斗中双双献身,唯有哈利幸免于难。   哈利进入霍格沃茨后,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飞行天赋,得到麦格教授的推荐进入了格兰芬多的魁地奇球队。另一方面,哈利发现霍格沃茨学院内有一股黑暗势力似乎在暗暗滋长,揭开谜团的关键就在有凶恶的三头犬守护的房间内。   哈利、罗恩和赫敏三个好朋友决定探个究竟。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艾玛·沃森,鲁..
B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

我的名字是连尼

主演:乔什·赫尔曼,迈克尔·刚本,尼克·莫兰,Jennifer Brooke,Decca Heggie,迈克尔·比斯平,查内尔·克雷斯韦尔,约翰·赫特,Charley Palmer Rothwell,丽塔·塔欣厄姆,George Russo
简介:"“妄想只是更逼真的现实。” ——《末世纪暴潮》 主笔评价 新媒体时代全面到来之前,人们是看不到这片子的真正价值的——新迷影和新时期学术研究的起点。 ——灰狼 大多数人是通过《拆弹部队》知道凯瑟琳·毕格罗的。在那之前,她最著名的身份也许只是,卡梅隆前妻。 但其实毕格罗很早就展露出导演才华,她说:“男人那活儿我能做得更好!” "△《time》封面上的凯瑟琳·毕格罗 最先承认这一点的,正是卡梅隆。1995年,因分身乏术,他把一个科幻项目托付给毕格罗。后者不负所望,交出这部颇具《银翼杀手》式霓虹美学风格的作品——《末世纪暴潮》。科幻设定不落俗套,情节展开更是千头万绪。 影片中,1999年末的人们认为,世纪之交就是《圣经》启示录预言的末日。种族运动此起彼伏,誓要在千禧年推翻特权阶级,将世界改头换面。大众心理在颓丧和希望两极徘徊,人类命运在崩溃和延续的分叉口犹疑。 就在新年的倒数第二天,一位黑人说唱歌手、意见领袖杰洛可被暗杀,真相不明。对凶手的种种猜测让运动陷入混乱。 "△黑人歌手杰洛可发表演说 连尼(拉尔夫·费因斯)是一位被开除的警察,以贩卖虚拟记忆碟片为生。和电影类似,这种碟片需要一位“导演”将各种记忆记录下来,“观众”带上一种叫做“鱿鱼(squid)”的机器,就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除了视觉和听觉,还有触觉和嗅觉。 "△连尼给自己打广告:“我是您的神父,您的心理医生,我会把你带到那些让你魂牵梦绕的幻觉中去。” 一言以蔽之,连尼就是在兜售欲望。 他让失去双腿的朋友享受奔跑的快感。 "△对残疾人来说仿佛生命重塑 自己也陷入和前女友温存的回忆之中不能自拔。 "△连尼沉溺于与前女友的温存中 阴差阳错,连尼发现了黑人歌手被枪杀的惊人真相,一旦公布,世界末日也许真的会到来。知晓一切的他成了各种角斗力量的汇聚之所,他该如何摆脱追杀、披露真相呢? 不能剧透。 为了令观众直观感受到虚拟记忆,毕格罗的技术团队研制出一种超级轻便的35mm摄影机以完成影片中的主观镜头段落。它们就像第一人称游戏一样,眩晕但迷人。 自启蒙以来,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大脑的探索。走在最前面的莫过于硅谷狂人埃隆·马斯克。他痴迷于脑机接口技术,有传闻或于今年投入市场。 "△脑机接口是马斯克近年来的工作重点 《末世纪暴潮》的预言或许在时间上有偏差,但对这项技术的思考,却并不过时。 这项技术可以造福残疾人,亦可成为新的犯罪手段。比如影片中一个奸杀者给受害者带上“鱿鱼”,记录下她们死前的痛苦。 "△人们可以体验残忍和死亡,却不会付出任何代价 人们彻底无法区分真实和幻觉,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体系和警察系统纷纷受到考验,政治环境愈发云谲波诡。 "△社会陷入混乱,街头暴力处处可见 这就是为什么灰狼老师认为,只有的新媒体时代全面到来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部电影。因为科技、艺术和政治,终有一天会融为一体。我们无从想象,那时会变得更民主,还是更专制。 而艺术,永远是先行者。 " 文|现代机器 编辑|感情动物 排版| 罐 儿 the end
乔什·赫尔曼,迈克尔·刚本,尼克·..

雪国列车

主演:克里斯·埃文斯,杰米·贝尔,宋康昊,蒂尔达·斯文顿,高雅星,约翰·赫特
简介:新京报讯(记者 滕朝)8月27日20点,科幻巨制《雪国列车》第一季在西瓜视频独家开播。该剧由英国独立电视台(itv)出品,这是继netflix、bbc studios之后,西瓜视频再度与海外优质内容平台达成合作。西瓜视频vip会员可抢先观看全季内容。 " 《雪国列车》剧照 《雪国列车》改编自同名电影、漫画,由影版导演奉俊昊担任监制。剧集延续电影设定,讲述地球被“冰封”后,仅存的人类在永动列车上生存的故事。剧集保留了电影中的高能场景,用暴力美学展示“列车社会”上的斗争。 相比电影,剧版丰富了雪国的世界观。詹妮弗·康纳利饰演的“大女主”梅兰妮,被赋予列车员和列车掌管者w先生的双重身份,一手建立起海洋馆、夜店和冰柜牢房,将列车打造成更真实的微型人类社会。此外,季终集还出现了第二辆列车,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佟娜 校对 卢茜 来源:新京报网
克里斯·埃文斯,杰米·贝尔,宋康昊..
HD中字

第一夫人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彼得·萨斯加德,格蕾塔·葛韦格,比利·克鲁德普,约翰·赫特,理查德·E·格兰特,卡斯珀·菲利普森,贝丝·格兰特,约翰·卡洛·林奇,马克斯·凯
简介:影片讲述的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的前四天时间里,发生在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身上的故事。娜塔莉·波特曼将出演杰奎琳,也就是Jackie。据该片的全球联合出品方和制片方熙颐影业透露,对于主创团队选择娜塔莉·波特曼出演杰奎琳·肯尼迪,业界并不感到惊讶。除了她精湛的演技之外,更是在于她独特的知性气质。
娜塔莉·波特曼,彼得·萨斯加德,格..
HD

唯爱永生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汤姆·希德勒斯顿,安东·叶利钦,米娅·华希科沃斯卡,杰弗里·怀特,约翰·赫特
简介:亚当(汤姆·希德勒斯顿 Tom Hiddleston 饰)和夏娃(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一对携手共同穿越了数百年时光的吸血鬼恋人,从中古走到现代,两人经历了人类社会的数度大起大落,目前分居底特律和坦吉尔两地。亚当是一名地下音乐人,他厌恶无能又残暴的人类,将他们称作“僵尸”,陷入了抑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的亚当甚至购买了木质子弹,打起了自行了断的念头,得知了恋人的糟糕状态,夏娃千里迢迢赶到了亚当的身边。短暂的重逢为亚当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令他感到不快的是,夏娃那臭名昭著的妹妹艾娃(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Mia Wasikowska 饰)亦闯入了他们的生活之中。艾娃的到来带来的是灾难和诅咒,她不仅杀死了亚当唯一的人类朋友伊兰(安东·尤金 Anton Yelchin 饰),更将姐姐和姐夫两人的生活搅得一团糟。
蒂尔达·斯文顿,汤姆·希德勒斯顿,..
BD

天堂之门1980

主演:克里斯·克里斯托佛森,克里斯托弗·沃肯,伊莎贝尔·于佩尔,约翰·赫特,萨姆·沃特森,布拉德·道里夫,杰夫·布里吉斯,约瑟夫·科顿,米基·洛克,威廉·达福
简介: knockin' on heaven's door(叩响天堂之门)这首歌出自1973年的电影《pat garrett & billy the kid》,由bob dylan创作并录制了同名电影原声带。这部电影由著名西部片导演、暴力美学电影开山鼻祖sam peckinpah导演,他的代表作还有《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1969),《稻草狗》straw dogs(1971)等。 " 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19世纪美国西部的一个亡命之徒henry mccarty,绰号billy the kid,由于身材矮小,所以被称为“比利小子”。传说中他杀过21个人,14岁时杀了第一个人,后来被警长pat garrett击毙,死时仅21岁。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 电影中演员兼乡村音乐人kris kristofferson扮演了billy the kid;james coburn扮演警长pat garrett。bob dylan被kris kristofferson引荐来为电影做音乐,有趣的是导演之前从没听说过他,但是听了bob为电影做的音乐后马上任用了他,还让他在电影里演了一个小角色。 电影中由slim pickens扮演的副警长在于匪徒枪战中中枪。他坐在河边,望着紫色的天空,夕阳西下,在妻子泪眼婆娑的凝望中,安静地等待离开人世。这时背景音乐knockin'on heaven's door响起。 “取下我的警徽 放下我的枪 天色变暗 乌云密布 我在叩响天堂的门” 所以这首歌被普遍理解为反战歌曲,是一个很大的误传和误解。这首歌是bob dylan为电影量身定做的原声带中的一首,开始的本意并不是大家理解的士兵在去世之前的反战言论,而是被后人所误解,然后被各种歌手翻唱传唱至今。 后来迪伦自己也很喜欢这首歌,迄今为止在演唱会上唱过460次。著名的版本包括before the flood (1974) ,bob dylan at budokan (1979),dylan & the dead (1988),the 30th anniversary concert celebration (1993),mtv unplugged (1995),the bootleg series, vol 5: bob dylan live 1975 (2002)。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92年,群星纪念鲍勃迪伦出道30周年的演唱会the 30th anniversary concert celebration的大合唱。这场演唱会汇聚了众多巨星,一同翻唱迪伦的作品向他致敬。在六大天王(roger mcguinn,tom petty,neil young,eric clapton,bob dylan,george harrison)合唱完my back pages后,所有音乐人走上台来,众星捧月地合唱了这首knockin' on heaven's door。期间有趣的是迪伦本人貌似不在演出状态,除了my back pages唱得最难听,后来出版唱片是重新录制了的,在大合唱中多次走神,忘了去唱。还要滚石乐队的ronnie wood给他打手势--“该去唱了!”但是这个版本仍然是最为经典的一版。这首歌后,大家散场,留下迪伦老头自己,在大家向他致敬后,演唱了song to woody向自己的偶像woody guthrie致敬,然后又独唱了一首“东北大妞”(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演唱会落幕。 " 这首歌后来被无数各种音乐人翻唱,也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了摇滚乐的代表曲目之一,被美国西部作家组织western writers of america评选为“最伟大的西部歌曲一百首”之一。其中比较著名的翻唱版本有:1975年sandy denny在原版出版七个月后首次在演出中翻唱;1975年eric clapton改编的雷鬼风格版;摇滚乐迷最熟悉的枪炮玫瑰guns n' roses版,在1987年枪炮玫瑰乐队开始在演唱会中演唱,录音室版分别在1990年和1991年出版;1999年周华健在其英文歌曲专辑《至爱吾爱》中翻唱,周华健在这首歌中展现了他摇滚的一面;2003年avril lavigne翻唱;2010年u2在他们首次俄罗斯演唱会上翻唱;2014年在国产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第二季第三期,前指南针乐队罗琦演唱,并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 这首歌最具有意义且不为人知的翻唱版本是1996年的邓伯兰完全中学校园版dunblane version。1996年3月13日,thomas hamilton枪杀苏格兰邓伯兰完全中学16名学生和一名教师,之后自杀。邓伯兰完全中学校园大屠杀(dunblane school massacre)是英国历史上最致命的校园枪击事件。事后社会大众要求手枪管制,两个新的枪支法案通过。苏格兰音乐家ted christopher为怀念在这次事件中牺牲的无辜生命,在knockin'on heaven's door的歌词中添加了一段新的歌词:“lord these guns have caused too much pain.this town will never be the same.so for the bairns of dunblane.we ask please never again.”由邓伯兰的孩子们和声,著名苏格兰音乐人dire straits的mark knopfler担任主音吉他。这首歌1996年12月21日登上英国单曲排行榜首位。也是迪伦本人少数授权给别人修改他的歌曲之一。 " 总之,这首歌的创作初衷只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的忏悔和希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不同意义。无论是铸剑为犁的反战主题,还是枪支管制的反暴力主题,都借大师的经典作品为呼吁社会良知做出了贡献。
克里斯·克里斯托佛森,克里斯托弗·..
高清

托马斯和朋友们:多多岛之迷失宝藏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杰米·坎贝尔·鲍尔,约翰·赫特,奥利维娅·科尔曼,威廉·霍普,约瑟夫·梅,大卫·拜德拉,凯瑞·莎勒,史蒂文·凯曼,基思·威克姆,约翰·哈斯勒
简介:这是小火车们诞生70年来 第一次登陆中国银幕 寒假还有一个星期就结束了,可能大家已经发现,动画电影都趁这个时间赶紧上档,除了刚刚上映的《火影忍者:博人传》,英国动画片《托马斯和朋友们:多多岛之迷失宝藏》2月20日也与大家见面啦。电影根据英国老牌动画“托马斯小火车”改编,在昨天举行的发布会上,片方说,定位为“3-10岁儿童与家长”,“迄今为止,托马斯系列的电影都用2d技术制作,片长控制在60-80分钟”,为了照顾中国孩子,电影上映时将全部使用国语配音版。 在英国,几乎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伴随着“托马斯小火车”长大,那个滴溜溜地转动着双眼的蓝色火车头——托马斯,从诞生至今其实已经“70岁”了。这个动画形象最早来源于英国牧师奥德瑞,上世纪80年代被拍成动画片以来,曾经风靡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动画片《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在央视播出,也立刻成为“央视年度热播动画”。所以,昨天下午举行的新片发布会上,现场的小朋友一看到大型的充气“托马斯小火车”,立刻兴奋地奔上前去。 在电影中,小朋友不仅会看到托马斯、爱德华、亨利等蒸汽火车头,还有3个新角色——蒸汽火车头莱恩、水手约翰和帆船斯基夫,他们将与托马斯一起加入刺激的寻找宝藏之旅。
埃迪·雷德梅恩,杰米·坎贝尔·鲍尔..
HD

午夜大逃亡

主演:约翰·赫特,简·亚历山大,格林妮斯·奥康纳,道格·麦克昂,博·布里奇斯,伊安·邦纳
简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冒险电影,描述在1979年,东德的两个家庭为了追求自由逃到西德,于是冒险安排乘坐热气球逃亡。经过种种波折后,两个家长终于带着四名子女坐上了热气球。全片在西德实地拍摄,导演迪尔伯特.曼也能自然流畅地呈现主角的家居及邻里生活实感,因此逃亡过程的紧张刺激程度虽然不算很高,但也维持了不错的观赏性。
约翰·赫特,简·亚历山大,格林妮斯..
BD中字

象人

主演: 安东尼·霍普金斯 / 约翰·赫特 / 安妮·班克罗夫特 / 约翰·吉尔古德 / 温蒂·希勒 / 弗雷迪·琼斯 / 迈克尔·埃尔菲克 / 汉娜·高登 / 海伦·瑞安 / 约翰·斯
简介:《象人》讲述的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天生畸形的象人梅里克在马戏团里受到非人的待遇和摧残,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幸运遇到了英国医生弗雷迪,被后者带回医院作研究,终于体验到了人间温暖的故事。 影片由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导演是奥斯卡终生成就奖获得者大卫·林奇。作为林奇的第一部主流电影,《象人》不像他之前的影片《橡皮头》那样荒诞、黑暗,却又比他之后的作品《我心狂野》和《穆赫兰道》等更为诡异、阴郁,充分表现出了林奇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也是“林奇主义”的标志性作品。 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象人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林奇用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将整个故事演绎得流畅感人。1980年影片一经上映,不仅取得了极佳的票房成绩,更是得到了如潮的好评,并且获得了1981年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以及第5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8项提名,此片标志着大卫·林奇获得了好莱坞主流的认可。 对于这部电影,有人说“一直不敢看完,实在是太惨不忍睹了”,有人说“看完以后脑海一片空白,不知道能说什么、该说什么”,有人说“象人太可怜了,值得同情”,有人说“医生和肯德尔夫人真是好人,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那么,《象人》到底讲的是什么呢?或者说,导演大卫·林奇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是想讲述天生畸形、容貌骇人的象人梅里克凄惨的人生?抑或是说医生弗雷迪等人身上的人性主义光辉? 统统都不是! 在我看来,象人梅里克只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整个人类群体,医生弗雷迪则只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大卫·林奇用这两个角色作为媒介,真正要映射的,其实是人类这个群体的黑暗、虚伪和利欲熏心,说白了就是——全员皆恶! 我认为,想要真正看懂大卫·林奇的电影,需要了解大卫·林奇这个人以及他的电影风格。今天,我就结合大卫·林奇电影独特的“林奇主义”风格来解读一下《象人》这部电影。 " 01,早在《橡皮头》中,大卫·林奇的电影艺术风格就已经初步成型:诡谲、荒诞、阴暗的“林奇主义”风格 大卫·林奇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用57秒来成长和燃烧,之后用3秒钟来呕吐。 从出道伊始,大卫·林奇就毫不掩饰自己对人性阴暗面的偏好,他就像是一个异类一般,在世人眼中肆无忌惮。 大卫·林奇的第一部电影是他学生时期的《六个苍白的人影》,从那时起,他就致力于表现人性贪婪的一面,个人风格已经初现端倪。1977年的恐怖荒诞片《橡皮头》更是将这种诡谲与迷幻推至了顶峰,一鸣惊人,震惊了全世界的影评人。 由于当时没有旧有名词可以框定林奇不拘一格的电影风格,有记者创造出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词来形容它——“林奇主义”。 1,什么是林奇主义? 《蓝丝绒》和《双峰镇》中的古雅小镇,是林奇主义; 《妖夜慌踪》和《我心狂野》中的夜色狂奔,是林奇主义; 《穆赫兰道》中的真实梦魇和竭斯底里,同样也是林奇主义。 林奇主义,无处不在!一段夜间公路,一个女人的红唇,一尘不染的舞台上的红幕……这些原本稀松平常的场景,只要出现在林奇的电影中,突然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自《橡皮头》伊始,大卫·林奇的电影总是透射出诡异、阴郁、矛盾、迷茫、复杂以及浓烈的黑色幽默,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超现实效果,这种独特的影视风格,就是“林奇主义”。 林奇主义风格是迷幻的、诡谲的、荒诞的,但就是这样一种古怪的风格,却让大卫·林奇成为深刻影响我们当代人想象力的导演之一。 即便是进了好莱坞,林奇也没有向所谓的商业化妥协,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独有的风格,并将之带给大众,为刻板的商业电影注入了一股先锋感。 " 2,林奇主义在《象人》中是如何表现的? 林奇自己曾经说过,林奇主义认为所有需要合乎理性和逻辑性的传统叙事方式都是对想象力的扼杀,只有在没有理性和具体模式的束缚之下,才能把自己心中最真实的世界表现出来。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看完林奇电影时,我们很难说清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影体验,以至于到最后都不确定到底看到了什么,只留下阴暗、迷茫、复杂等冲击力极强的负面情绪。 而这,正是林奇作品的核心——诡异!带着所有不确定性的诡异! 《象人》中,这种林奇主义的诡异和阴郁随处可见,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首尾两场戏。 ①开场第一幕,片头蒙太奇: 一位美丽的母亲,一头大象,一片树林,不断的在荧幕上闪回。 母亲在痛苦的嚎叫,大象在疯狂的嘶鸣,两者渐渐被镜头拉近,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突。 这一幕,很难说清母亲是被大象吓到了,还是在痛苦的分娩,抑或是被大象蹂躏袭击……没人能够确定,却也没人在意。 因为,在这一刻,所有观众的心神都被那种恐怖噩梦般的气氛给笼罩了,整个电影就此定下了基调。 在我看来,大卫·林奇的意图很简单,摆明了就是在告诉观众:“这个电影就是阴暗的,别挣扎了!” " ②临近结尾的剧院那场戏,“丑陋轻贱”的象人和“美丽高贵”的公主坐在一起观看戏剧: 舞台上,戏剧角色出场,荧幕中有影像闪现,再加上神秘的烟雾,彼此叠加在一起,用叠镜的手法来展现了一种朦胧梦幻的感觉,那么的不真实。 这幕戏剧讲的是食人魔逃出地牢的故事,与象人逃出马戏团的命运何其相似。但是,大卫·林奇却没有用写实的手法拍摄,而是用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 这种方式强调梦幻世界、想象世界和内心活动的真实性,相信梦幻的下意识比事实更能表现出精神深处的真实。 虽然象人逃出了马戏团,正在看这幕戏剧,但象人的内心活动是怎么样的?他感觉这些好陌生,剧场里发生一切离他好像很遥远,所谓的自由根本不属于他。 在我看来,大卫·林奇是刻意让这一幕显得不真实,看似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这种充满了悖论的诡异与梦幻,正是林奇主义的绝佳体现。 " 02,结合“林奇主义”风格和导演对人性阴暗面的偏好,谈谈《象人》是否全员皆恶 《象人》是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除却象人梅里克外,还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医生、马戏团老板、肯德尔夫人等。大卫·林奇用超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将人性中的恶无限放大。 在我看来,大卫·林奇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告诉观众:象人之所以有如此遭遇,整个人类群体都逃不开责任,所有人都是恶人。 1,真正的恶人,毫不遮掩,利欲熏心 ①马戏团老板拜斯: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的真实的恶 拜斯是《象人》中最恶的那个人,他是马戏团的老板,视象人为赚钱的工具,称其为“它”。拜斯不把象人当人看,只当“它”是一个让人们花钱观赏的怪物而已。 对待象人,拜斯非打即骂。当将象人打得遍体鳞伤时,他甚至不愿意将象人交给医生弗雷迪治疗,生怕象人被带走后就不会再回来,生怕失去了赚钱的工具。 当象人被医院悉心照料时,拜斯一心只想拿他赚钱,在向医院索要无果后,他居然找机会抢走了象人,将其在各地展览以牟利。象人病重,在展览中倒地,拜斯怒火中烧,竟然将象人与猩猩关在一个笼子里,将其当成动物来对待。 我认为,拜斯的恶是真实的恶,来自内心深处,毫不遮掩。导演刻意将这种原本藏在心底的恶摆上了台面,以揭示人性与生俱来的黑暗丑陋的一面。 " ②医院的锅炉工:和拜斯一样,锅炉工的恶也是赤裸裸。 《象人》中,锅炉工出现在一个静谧的黑夜,就像恶魔一般径直走向象人所在的隔离病房。中途,锅炉工没有停顿过,也没有跟路遇的护士打招呼,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象人。 看到象人时,锅炉工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惊讶,反而很兴奋,就如同《指环王》里咕噜捧着魔戒时的表情。只不过,咕噜说的是“my precious”,而锅炉工说的却是“friend”,假惺惺的“朋友”代表着肮脏的金钱交易。 一个月黑风高夜,锅炉工带了一群人来参观象人,从中收取钱财,就像马戏团的老板拜斯一样。这一段再现蒙太奇手法,各种镜头一一闪现——众人看象人时恶心厌恶的表情,妓女被迫和象人接吻,男人们放肆的嘲笑声,欺压象人的得意嘴脸,强迫女人与象人同睡一床,往象人身上倒酒,等等…… 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只有轰鸣的音乐声在耳边炸响,再配合上人们夸张的动作和狂乱的笑声,瞬间将整部电影推向了最高潮。 这,就是林奇主义! 在我看来,这一幕中的诡谲、阴暗、复杂、荒诞的感觉融合在了一起,最后成了一种癫狂。这种癫狂,即指明了人性的阴暗和不堪,又隐喻了象人凄惨曲折的人生。 " 2,表面的好人,所谓的“善良”,其实是虚伪的恶 ①医生弗雷迪 说到弗雷迪,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个医生是个大好人,如果没有他的帮助,象人根本不可能逃离马戏团,更不可能体验到人间温暖。 这一点,无可否认!但是,医生就真的是好人吗? “i’d like to see it”,这是医生第一次去见象人时跟老板拜斯说的话。 医生说的是,我想看一下“它”,而不是“他”——这时的医生也没把象人当人看。 就像拜斯说的话一样,“我们很了解彼此,我的朋友”。这句话里的“朋友”,与之前锅炉工对象人说的“朋友”一样,指的是肮脏的交易伙伴。 此时的医生,并不是来救象人于水火之中,而是想借象人出名。 果然,借助象人,医生很快出名了。他不仅受到医院院长的青睐,而且还通过象人打通了与伦敦上流社会的关系。医生的名字上了报,被世人吹捧,病人来了医院都直接找他。 对于医生来说,象人只是他的职业跳板,与拜斯把象人当成“赚钱工具”一样。两者并无区别,都是恶人! 唯一不同的是,拜斯是主观的恶,而医生是无意识的恶,来自本能的恶。 " ②演员肯德尔夫人 夫人:“我一般不把自己的照片随便送人。” 象人:“我会将它放在一个荣耀的地方。” 这是夫人第一次见象人说的话,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与同情。 面对象人,肯德尔夫人并不敢久看,总是在刻意的回避视线,非常的尴尬和不自然。 她本就不是发自真心来看象人的,而是看到了有关象人的报道,觉得自己应该来看看——与医生一样,她也是将象人当作事业的跳板。 夫人与象人聊沙翁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象人诵读的是罗密欧的台词,其中多见“俗物”、“神圣”、“惩罚”、“乞求”、“宽恕”、“罪恶”等字眼。 夫人亲吻了象人,说“你不再是个象人了,你是罗密欧!” 象人终究不是罗密欧,而是那罪人,夫人则是那神圣的神,用自己的唇赦免了他的罪。 在我看来,书上的戏剧或许是个爱情故事,但夫人与象人却不是爱情。不管夫人的话语还是最后的那一吻,都不是善,而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虚伪和怜悯,是人性原罪的恶。 " 3,冷漠路人的注视,群体存在下的实恶 《史记·张仪列传》有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意思是,众口一词,能把金石熔化;多次诽谤,能把人才毁灭。 当一个群体要排斥异类的时候,他们经常会用语言来鄙夷或者嘲讽以达到欺凌的目的。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很多作者和导演都喜欢采用这种手法。 但是,大卫·林奇偏偏不!他没有让群体开口,而是让这些人静静的注视审视象人,却将人性的“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象人第一次走进医院时,大厅里的护士和病人都安静了下来,就像看怪物一般盯着他,唯有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说了句话——“真臭!” 万众瞩目的医学大会上,所谓的医生们用看试验品的眼神看着象人,没有说话,没有讨论,表情却是鄙视和冷漠,不似看人。 马戏团的展台上,象人裸露着皮肤,被展览在看客的面前。人群是安静的,有人皱眉,有人眯眼,有人摇头,如同看着一个恶心却又令人好奇的动物。 象人逃出马戏团重回人类世界,被围在了公共厕所里,嘶吼着喊出那句“我不是动物,我是人”,围观人群沉默不语,表情却并不认同,只有排斥和嫌憎。 《新文化景观》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维持群体的存在,个体必须与群体保持一致,要划清“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界限,换句话说,个体通过排斥群外人员,而成为群体内部的一员。 很显然,《象人》里的个体是象人梅里克,而群体则是除他以外的所有人。 象人被人们所孤立,后者认为只有群体特征是正常的,而任何违背群体特征的人都是异类。在这种心态中,他们失去了人性,只剩下了恶果。 " 4,全员皆恶之后,善意破云而出,普照人间 我认为,大卫·林奇虽然偏好人性的阴暗面,但他同样对这个世界怀有希望。 所以,在用“林奇主义”刻画出全员皆恶之后,电影里的象人终于迎来了人性的善意,体验到了人间温暖。 这一变化,在医生弗雷迪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一开始时,医生是抱着自私的目的接近象人。不过,在自我反省后,他就像是涅盘的凤凰重获新生,心境和行为开始发生变化。 从那一刻起,他开始真心关心象人,不仅帮象人争取在医院的永远居住权,而且在象人被掳走之后疯狂寻找。在象人终于被找到时,弗雷迪拥抱了象人,开始把象人当作朋友来看待。 除医生外,帮助象人逃出马戏团的侏儒们也是善意满满。 在我看来,导演之所以安排这些侏儒解救象人,其实是想说这些的小矮人虽然天生畸形,但却比人类要更善良,更能理解同样是畸形的象人。 我认为,大卫·林奇虽然用《象人》讲了一个“全员皆恶”的故事,但却也给了我们一丝善良的曙光。他深刻的剖析出了人性深处的恶,用他独有“林奇主义”风格演绎出来,让人不寒而栗;而后,他又加入了自己理解的善良,就像冬日的暖阳一般,照进了观众的心中,感人肺腑。 " 03,基于《象人》中医生弗雷迪的心境变化,我们来谈谈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几点思考 纵观整部电影,虽然名字是《象人》,讲的是象人,但真正推动整个影片进程的却是医生弗雷迪。整个电影都是围绕着弗雷迪的心境变化而发展,最终揭示出一个善良的世界观。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善良的一面,但却在日渐冰冷的社会环境下变得越来越克制,虽然尚未到“恶”的地步,却已习惯冷漠以对这个世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唤起心中的善意呢? ①不要总盯着他人的缺点,多去赞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此才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们不能总盯着他人的缺点,而要多去发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真心赞美它们。 赞美,是表达善意的最简单的方式,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唯一一条零成本的捷径。经常赞美别人,不仅对方会感到愉悦,你也会跟着开心起来。将赞美当成一种习惯,你会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你会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你会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 ②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生活中所有的人和事。 《增广贤文》有言: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动物尚且如此,人更应懂得感恩,时刻怀揣一颗感恩的心。 当一切顺遂时,要感恩得到的美好;当生活不如意时,更要感恩拥有的一切。 较之《象人》里天生畸形的梅里克,我们拥有太多别人奢望的东西——正常的容貌、健康的身体、他人的尊重、自由行动的能力、正常的生活以及爱我们的人。 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恩陌生人对我们持有善意,感恩双手双脚可以自由行动,感恩亲人朋友对我们的爱。心存感恩,你会惊喜的发现你拥有得更多了。 ③推己及人,学会换位思考 《象人》中,人们之所以歧视排斥象人,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对方,不理解象人的苦难和渴望。 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喜欢以己度人的人。他们总是喜欢先入为主地揣测别人的想法,并且坚信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 这是不可取的,我们要推己及人,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对方,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以真心换真心,理解别人的苦衷和经历,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 结语: 每当看完大卫·林奇的电影,心里总会留下阴郁、压抑、悲戚等负面情绪,《象人》也不例外,而这正是“林奇主义”风格的特点。借助象人梅里克的悲惨遭遇,导演林奇讲了一个“全员皆恶”的故事,将人性深处的阴暗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最后,医生自省为善以及剧院的人们接受了象人,喻示着人性的善并未完全消逝,希望尚在人间。
安东尼·霍普金斯 / 约翰·赫特..
正片

战地情人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佩内洛普·克鲁兹,约翰·赫特,克里斯蒂安·贝尔,大卫·莫瑞瑟
简介:提及二战的意大利军队,大家往往想到的都是富有喜感的“段子”和“猪队友”形象。比如,五千人的意军遇到了一个英军设下的路障后,马上认“怂”,开始溃散,因为他们忙着回家秋收;或者刚开战就投降,只源于发现没有打开弹药箱的撬棍等等..... 类似的各种真假难辨的恶搞轶闻,让意军成了二战中的“搞笑担当”。然而,咱们今天要说的“阿古依师”,则真实展现了意军不屈和悲壮的“另一面”。 而且,这场颇具英雄主义的战斗,竟然发生在意大利阿古依师和他的德军“盟友”之间,完全算得上是一场富有血性的、正义的抵抗。 "2005年意大利曾出品过电影《悲壮的阿古依师》 先简单说说事件的历史背景。 早在1941年5月,靠着”盟友“德军的助攻,意大利阿古依师顺利的登上了希腊领土,成为希腊西南部的轴心国占领军。而凯法洛尼亚岛则被用作了阿古依师的师部和指挥中心。 之后的两年,阿古依师主要活动就是为北非的轴心国军队做补给,或者镇压希腊抵抗运动和游击队,还有日常撩妹等等。虽然实战机会不多,但此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所以,阿古依师一直很受重视,队伍庞大,装备精良,有岸炮、军舰、鱼雷艇和飞行大队。 "德意对希腊的占领,其中蓝色部分为意大利控制区 到了1943年6月,安东尼奥·甘丁出任阿古依师的新任师长,他曾在东线和德军并肩作战,取得过卓著的战功,还被授予了骑士铁十字勋章。 要说这个骑士铁十字勋章,档次很高,整个二战中,只有43名外籍人士获得过此类嘉奖。可见,当年甘丁将军为轴心国打仗还是很卖力气的,曾受到了德方的高度认可。 "安东尼奥·甘丁 然而,就在甘丁将军接手阿古依师不久,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被软禁,新成立的意大利政府马上宣布退出“轴心国”,主动向盟军投降。 面对意大利的倒戈,德军反应的相当迅速,立即向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沿岸派遣了大量增援兵力。团团围住了由意军占领的东南欧地区,随时准备动手。 此情此景下,像阿古依师这样的意大利海外部队,一时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要么向已经行动起来的德军投降缴械;要么直接就地反抗德军。 甘丁将军接到的上级指示是,尝试同德军方面进行和谈,找机会全身而退。如果德国军队不动手,意大利军队绝不能先开火。 讲真,这话说的简单,但实际谈的非常不顺利,德军谈判代表约翰内斯·巴尔基上校待人彬彬有礼,但态度强硬。为了稳住德军,意军只好先把将大部分的军舰、重武器、商船和航空大队转移出去,来表示自己和谈的诚意。 "电影《悲壮的阿古依师》里也演绎了这段谈判经历,开始的时候,气氛并不紧张,德、意之间相处的还算和谐 显然,这些退让和放弃,让其后续在同德军的战斗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一周后,甘丁和巴尔基几乎同时收到了各自上级的最新指令。 意大利高层的指示是:“德军马上就要向与我们敌对的方面转化,必须用武力对抗前来缴械的德军”。 而巴尔基也给甘丁下达了德方的最后通牒,让他的团队在三个方案中做出选择: 1.继续站在德军一边,与德军协同战斗; 2.解除武装,听从德军的调遣,德军会尝试把他们遣送回意大利; 3.与德军为敌。 甘丁马上召开了高层会议,在会上,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意大利军官们还是很惜命的,多数不愿开战,但政府方面的指令却又让他们做好跟德军“决裂”和武力反抗的准备。 这种情形下,甘丁也是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只能以“谈判”为幌子,继续拖延时间。 只是,跟上级军官不同,基层的阿古依师官兵们,更倾向于选择第三个方案——直接跟德军开火对抗。 与此同时,一些较为靠谱的传言也流入到了意军当中——早先选择向德军缴械的意军,并没有像承诺的那样得到妥善安置或者被遣送回意大利老家,他们无论军衔高低,解除武装后立马毫无尊严可言,都被直接押上了闷罐车,一路向北,关进了集中营进行强制劳动。 " 这样,本来主降的阿古依师高层,立场也开始动摇。 还没等甘丁做出最终决策,9月13日,驻科孚岛的一个意军炮兵挥官自作主张,直接向逼近的德军开火,击沉了对方2艘登陆艇,致使5名德军死亡。 这起小规模的交火,给了德军直接下手的充分理由,两军的梁子已经结下。 次日,甘丁紧急召开了高层会议。此时,先前表态要妥协的军官们,大多转向了开战抵抗。按照投票统计,阿古依师选择了第三个方案——与德军为敌。 即便他们心里都清楚得很,在缺少空中支援、重武器和补给的情形下,这几乎就是在送死。 同日,甘丁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战前讲话,他公开摘下了那枚曾经给自己带来无比荣耀的骑士铁十字勋章,以示同德军的“决裂”,宣布阿古依师将拒绝投降,和德军开战,誓死捍卫意大利的尊严。 "骑士铁十字勋章 那边,德军给意大利人下达了最后通牒,如果在9月15日下午两点前还不缴械投降,德军就会采取果断行动,武力解决阿古依师。 最终,1943年9月15日,两军交战正式爆发。 "电影《悲壮的阿古依师》中的德意交战场面 开战之初,面对德军多轮战机编队的轰炸,几乎完全丧失制空权,严重缺乏重武器的阿古依师不断向驻意大利的盟军发报,要求海空支援。 甘丁很清楚,离这里不远的意大利南部驻扎着数个航空大队,可以就近支援希腊凯法洛尼亚岛。 " 然而,没成想,刚接手意大利的盟军,对意大利飞行员并不怎么信任,担心他们会趁机叛逃到德军阵营里,因此严禁战机起飞。而两艘接到消息后已开往凯法洛尼亚岛的鱼雷艇也被盟军以同样的理由召回。 始终没等到盟军援兵的阿古依师,赶紧又派出了红十字会的使者,在希腊游击队的掩护下,亲自跑到了驻布林迪西的意大利高级指挥部,当面请求支援。 不幸的是,这个信使在兵荒马乱的路上走了三天多,等到了目的地,找到管事的意军高层,说清楚诉求后,那边的阿古依师,已经几乎撑不住了。 整个交战过程中,没有空中力量的阿古依师唯一的“外援”,竟然是早前自己镇压和绞杀的对象——当地的抵抗运动成员和希腊游击队。 " 在和希腊人并肩艰苦战斗了数天后,1943年9月22日,凯法洛尼亚岛上的阿古依师最终弹尽粮绝。 按照史料记载,开战前尚未撤出的驻希腊阿古依师官兵约为9000人,在凯法洛尼亚岛的激烈战斗中,直接阵亡了1315人。另外,希腊游击队的伤亡也十分惨烈。 但是,二战后平安返回意大利老家的,只有1800多人。 那么,中间的这5000多人如何解释,难道凭空消失了? 据后来的考证,他们的下落有三: 1.被就地直接枪杀; 2.死于德国运俘船发生的海难; 3.在集中营里被强制劳动,折磨致死。 除了凯法洛尼亚岛的阿古依师总部外,像科孚岛、科斯岛这类的周边阿古依师驻地,即便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抵抗活动,但缴械后的也都难逃被“灭口”的命运。 " 被就地枪决的,多数为阿古依师高级军官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伤员。 9月24日,甘丁将军和他的147名军官在被德军草草的扣上了“叛国者”的罪名,就地执行死刑。 理由很简单,他们违背了墨索里尼政府时期的协议——“驻希腊的德意军队应团结起来,归于德军的指挥下”。 行刑顺序按军衔排列,甘丁将军是第一个被处决的意大利军官。 在赴死之前,他把自己曾经视为珍宝的骑士铁十字勋章,轻蔑的仍到了烂泥里。 整个针对意军的大屠杀持续了一个星期,机枪的嘶吼声、用手枪补枪的响声和绝望的尖叫声交织在一起,到处都是意大利人的哭泣、祈祷,或是悲戚的吟唱。 "意大利电影《战地情人》中还原的屠杀场面 另外一些意军会先被拉到城里,当着希腊民众的面再执行枪决,并且暴尸街头。尸体开始腐烂后,又用橡皮艇装运,一趟一趟的直接倾倒在了大海里。 "《战地情人》里,被迫围观枪决意大利人的希腊群众,在一旁祷告 只是,部分扔进海里的尸体,又会被强劲的大浪来回冲刷,其中一些夹挂在了岩石上,浮出水面,俨然一副世界末日的惨象。 剩下的意军,被德国人分批运往集中营。途中,一艘运俘船被盟军击中,又有近3000多人落水身亡。 最后,大约有2000人被押送到了德国本土的集中营,进行强制劳动。而他们中的100多人,没能撑到战后。 客观看,在规模和残暴程度上,阿古依师大屠杀堪称是与卡廷惨案并列的,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屠杀俘虏事件。 然而,出于战后格局和欧洲合作的大环境的考虑,加上一些涉事德军人员在战后北约担任着重要角色,这起大屠杀又被欧洲和整个世界刻意遗忘,仅仅偶尔会出现在意大利本土的影视作品里,让人唏嘘一番罢了。 说了这么多,咱们也都能感觉到,其实,对于街头砸场子都能“置生死于度外”的意大利人而言,二战中“猪队友”的表现,并非就是他们“不会打仗”。很大程度上,跟那套“法西斯主义”和极端种族观念在意大利军民间没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有关。 当年意大利的法西斯侵略扩张政策,还有跟纳粹德国“一条路走到黑”的想法,只是以墨索里尼为首的一小撮人的想法。所以,普通意大利人并没有兴趣玩命的来实践。 正如阿古依师那样,意大利军队在生死存亡之际,也会选择去赴死血战。这无关什么“主义”,也并非那种洗脑式的“效忠”,他们单纯的是在维护自己军人的荣耀和国家的尊严。
尼古拉斯·凯奇,佩内洛普·克鲁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