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

最新好看的“Rai”的搜索结果推荐

DVD

烈血暹士

主演:Jaran Ngamdee,Winai Kraibutr,Theerayut Pratyabamrung
简介:故事讲述了十八世纪暹罗军压境进犯,大城王朝岌岌可危。小小村庄的Bangrajan人民螳臂挡车,多番力抗强敌大军……
Jaran Ngamdee,Win..
HD

画框里的女人

主演:范冰冰,梅尔维尔·珀波,黄觉,吴越,金士杰,陈莎莉,蒂博·德·蒙塔朗贝尔,费奥多尔·阿特金
简介:sir最近看到一条微博。 范冰冰登上英国顶级时尚杂志《wonderland》封面。 引起sir注意的不是这条新闻,而是底下的评论。 谩骂,支持,怀念……都有。 sir印象最深是这一条: 没有范冰冰的娱乐圈真的很无聊 " 许多人说“互联网是没有记忆的”。 年复一年的选秀,不断迭代的偶像,娱乐圈这个巨大的名利场就像一台“吃人机器”,持续制造光鲜名流的同时,也在无休止地吐出被遗忘的残骸。 但这在范冰冰身上似乎失效了。 离开公众视野的3年时间,她没有被遗忘,且每当舆论捕捉到她一点点信息,又会引发大范围的讨论、争议。 最后总引向一个问题:范冰冰去哪了? sir不知道,也无意八卦明星动向。 sir更感兴趣另一个问题: 中国还会有下一个范冰冰吗? 正巧。 一部她主演的新片,适时到来。 《画框里的女人》。 " 01 虽说是新片,实际上已经是三年前的作品。 让sir注意到它,因为一张海报: " “中国no.1妖艳女优范冰冰最新奇作!” 这是电影在日本上映时媒体打出的宣传语。 标志性的日式一惊一乍体。 更夸张的还数片名。 背德的贵妇人 " 这……谁忍得了! 作为一个直男,sir本能地点开了这部《背徳と貴婦人》。 然而。 之后是长达107分钟的沉默。 目前豆瓣评分4.0。 一点不冤。 作为一部中法合拍片,它处处透着局外人意淫中国古代权贵生活的种种空洞。 幕后阵容就嗅出不对劲了: 中方演员:范冰冰、黄觉、金士杰。 要名气有名气,要实力有实力。 但法方阵容? 梅尔维尔·珀波,一个小知名度的文艺片演员; 查理·德莫,著名法国文艺片制片人,没有独立执导过任何长片。 这牌面几乎可以定论:一部由中方资本牵头,希望通过蹭法国文艺片名气为演员镀金的门面项目。 果然,诚不欺我。 女一号原型:《如懿传》中的如懿、《还珠格格》里的皇后。 " sir简单概括: 她原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后因莫名原因发疯,在皇帝面前,削发触犯国忌,被乾隆打入冷宫,甚至想方设法在历史上抹去她的痕迹。 现存唯一一副画像,来自当时的西洋画师,法兰西人王志诚。 一个被权力、欲望、情感压榨至虚无的女人。 " 这本是一个极有创作空间的题材。 而标榜着宫廷文艺片的《画框》,却选择了一个最平庸、最狗血的打开方式: 红杏出墙。 剧情简单不用过脑。 一直被冷落的皇后,请一位西洋画师作画,于是看对眼,于是被发现,于是受打压,于是发疯了…… " 讲述方式,更是粗暴,毫不晦涩朦胧。 怎么表达女人春心萌动? 直接说—— 剧情没过1/5,大段的人物心路历程,台词给你念出来 你要是被那洋人画家的眼神迷住了,离不开他眼睛里的那股幽光。 他的目光,真的很特别,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他看你的眼神,就像男人看女人。 更可怕的是画面。 sir一度以为这是部恐怖片。 范爷在宫里走着走着…… 突然,画面左侧出现一个透明度50%的范爷。 面容憔悴,嘴唇发白。 灵异事件? " sir还没反应过来,两个范爷竟然开始对话了。 这页游水平的抠图工夫,和两人对不上的眼神…… 原来是在展现范爷内心的意乱情迷。 " 其他桥段一样简陋。 感情建立的过程为—— 她看他怎么那么稀奇,他看她怎么那么顺眼,俩人触电。 " 所有情感都写在脸上。 所有情绪都念给你听。 尽管表现手法不及偶像剧水平,但导演依旧没有忘记,文艺片该有点让人看不懂的调性。 sir向你保证。 上述范爷的灵肉分离,绝不是《画框》里最诡异的。 涉及血腥、色情、惊悚的图片。 像ppt一样,屡次不讲道理地插进电影剧情中。 没完。 最后的大招,便是重头戏的削发。 范爷不惜自毁形象,以疯癫姿态超度被扼杀的自由灵魂。 " sir佩服范冰冰的牺牲。 但sir的确没在这一幕感受到任何人物表现出的撕裂或绝望。 电影就在这莫名其妙中收场。 没有动人故事,没有细腻讲述。 那片后宫深藏着的权力、欲望、人性,一概无暇参悟。只有景点打卡式的游后感:“我要是清朝贵妃那该有多惨?” 但《画框》的出现并非毫无意义。 现在看,尤其讽刺。 戏里,它讲述一个被框住的女人。 戏外,它又是那个被框住的范冰冰的写照。 02 2017年,该片亮相第70届戛纳电影节,同年法国公映。 当时正值范冰冰生涯巅峰。 她是那一届戛纳的评委会成员,与阿莫多瓦、朴赞郁、杰西卡·查斯坦等业界大牛一同亮相,她也是绝对c位。 " 电影节有“致敬范冰冰”的特别展映环节,“画框”被隆重挂上。 史诗题材、中法合拍、文艺巨制。 不待国内上映,抢先登陆金棕榈。 一言蔽之。 那时的范冰冰像“聚宝盆”。 最好的导演、最强的搭档、最国际化的资源,全部涌来。 这与范冰冰持续的铺路、深耕、努力,分不开。 此时的她正在全方位用作品发力。 华语电影难得士气上扬,演员状态也水涨船高。 正所谓:大盘热,牛股猛。 其实《画框》早在2013年开始拍摄。 后来因为诸多问题,拖拖拉拉三四年。 但范冰冰没有放弃这个项目,这是她需要的“国际化”作品。 同期项目,包括她打破形象出演的《我不是潘金莲》。 导演冯小刚还曾为她未能斩获金马影后而颇为遗憾。而第二年,拿下金鸡影后也算是范冰冰获得的一张演技通行证。 " 此外,范冰冰还第一次接到曹保平的“橄榄枝”。 根据严歌苓小说改编的《白麻雀》(之后该项目不了了之)。 为此,她还专门去西藏体验生活。 蓬头垢面po出素颜照: " 小荧幕也没落下。 大型古装剧《赢天下》(《巴清传》),她亲自投资、主演。 当然后续大家都知道了,该剧因负面缠身至今没下落。 " 也是同年,范冰冰以1700万美元年收入登上福布斯名人榜全球十大最高收入女星第5名。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画框》的完工,是范冰冰2017年最炫目的一道幻光。 国内外媒体隆重期待。 该片在承德拍摄时,曾邀请大批媒体探班报道。 深谙媒体之道的范冰冰,还主动爆料——有床戏。 " 出尽风头。 这也体现出范冰冰真正的欲望—— 她有努力地尝试做好演员。 但她绝不会一直静下心做好演员。 资源、人设、话题、作品,她永远走在多线并行“红路”上。 演员,不过其中一块踏板。 她当然清楚自身的局限。 但对这“局限”,范冰冰始终在予取予求。 03 美。 这是提及范冰冰的绕不过一个字。 就算消失于公众视野。 但每当有新的视频、照片流出,舔颜党依旧汹涌。 " 陈丹青曾自曝过一段偶遇。 他曾被范冰冰的美貌震得羞愧: 我一排排对座号,居然就在她身边:我靠走廊,她居中,靠窗一位小女孩。 看见正面了!形太准了,眉眼鼻梁,笔笔中锋,像王羲之的字。王羲之的字,极姿媚的。 我很想画这个人,跟她讲话,但此时此刻我知道什么都不会做,还不如没这艳遇。 用今天的话说:360度能打。 无论哪种路线,妆容,风格。 甚至一张日常偷拍—— 也能搅乱热搜。 " 美就是美,无须惺惺作态。 但,美也是她作为演员的最大局限。 就拿《画框》来说。 它的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个剧组被一张脸迷得神魂颠倒。 导演不讲故事了,摄影师不考虑构图了,美术、灯光,心思都不在戏上了。 所有人聚焦一个问题—— 怎么拍出更多,更美的范冰冰。 " 文艺片大忌。 一张被过度关注的脸,让电影主体本末倒置,故事、情感、人物,通通成为范爷写真的动态背景。 演技? 会不自觉让步三分。 纵观范冰冰变成“范爷”后的作品,这问题一直存在。 哪个是杨玉环?哪个是武则天?哪个是妲己? 你都不记得。 你只记住,这都是范冰冰。 " 于是,真正把她当演员看待的导演。 第一件事——削弱她的美。 比如冯小刚。 他主打韧劲。 两部已上映作品《手机》《我不是潘金莲》,题材、表现手法南辕北辙。 但主角伍月、李雪莲,其实都处于男性社会色利交换的抉择之中。 左边是欲望,关于服从。 右边是名声,关于野心。 拨开欲望,看到的都是一股逆道而行的韧性。 " 再比如,李玉。 女性视角的她,主打脆弱。 更愿意让一个坚定女性形象退去外壳,在安全的地方降落欲望。 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二人首次合作的《苹果》。 刘苹果,洗脚城里手法最好的洗脚妹,与同在北漂的丈夫生活在狭小逼仄的出租屋里。 老板林东性侵后的意外怀孕,让她贪婪懦弱的丈夫,开始讨价还价。 一纸协约。 苹果和她的身体,被新“爸爸”重点保护了起来。 嘘寒问暖。 无论真假,这都温暖了苹果心中对爱的向往。 " 除此之外。 范冰冰主演的作品,要不被塑造成男性的洋娃娃,要不被描写成一尊盛满欲望的容器。 美不是错。 甚至,这是范冰冰身上一劳永逸的资本。 但美本身,又带着原罪。 一旦被“资源”迎合、纵容、宠溺。 它又成为被消费的廉价标签,让演员本人被稀释、消融在唇红齿白、面颊含春里。 " " " " △ 《十月围城》《王朝的女人:杨贵妃》《赵氏孤儿》《封神》……太多太多 正如sir上文所说的。 范冰冰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楚。 她要做的不是刻意割舍这天生的美貌。 也不是坐食山空,静待它被消耗殆尽。 她把这张脸当做筹码,换取无限多的资本。 04 如果要用一个词总结范冰冰。 sir不会用妖艳、爷们、性感…… sir想到的是——野望。 由超级野心和超级欲望组成的野望。 范冰冰的天赋在于,她的美,几乎就是中国男人对女性本能审美的高度集中化,而她的铁腕在于,她对这种欲望的寻觅和捕猎并非完全的顺从,甚至于在后半程,由被动变主动地换作猎手。 一个小插曲。 来自徐峥《泰囧》里,范冰冰片尾出现的彩蛋。 " 徐峥还没有写《泰囧》剧本前,就确定了这个彩蛋一定要由范冰冰出演。 他还在邀约时附加一个条件: “可不可以直接用你的名字?” 聪明如徐峥。 表面上,他是为了电影的喜剧效果。 ——范冰冰三个字一出,能让全国观众笑起来,嗨起来。 其实,他更洞穿了范冰冰的野望。 她希望把自己的名字做成招牌。 “范冰冰”,意味着最广泛男性欲望所能企及的最高海拔。 " 事业初期,她曾一语惊人。 在镜头前,明目张胆地袒露自己事业上的饥渴: 我觉得我自己在事业上 野心很大,对 那我也觉得如果一个人在事业上没有野心的话 我会很瞧不起这个人 我会觉得他不上进 然后没有对事业执着的追求 " 果然,她没有食言。 没有热搜的年份里,她占尽“头条”。 不愁无戏可拍,也不愁无话题可聊 豪门、范爷、 拼命三娘、话题女王、整容公证...... 我就是豪门。 一旦结婚永远都不会离婚! 我们。 碾压式的娱乐女王形象。 演员以及她的表演,只是金身一道反光而已。 甚至这份野心和生命力在税务风波之前,曾经得到过圈内圈外,很多看客们的首肯。 陈可辛。 拍《十月围城》时,他力排众议邀范冰冰出演。 陈可辛对她的评价是: “不可低估的能量。” 曾志伟。 同组的曾志伟在杀青酒席上对范冰冰说,我觉得你像内地的梅艳芳。(指拼命这一层)。 范冰冰突然悲从中来,抱着曾志伟痛哭。 是戏?不一定。 在sir看,极少人能做到她的程度—— 承认自己的野心,并付诸与自己野心匹配的行动,更毫不掩饰这些行动本身的目的性。 这在中国娱乐圈是难得的。 毕竟相当一段时间里,女性的欲望始终被压抑,被扭曲。 只有范冰冰。 能在这种语境中屡败屡战。 sir印象中,能以此姿态达到类似高度的,范冰冰之前只有一个人做到。 刘晓庆。 " 当然了。 网络时代的范冰冰,攀得更高,也摔得更狠。 范冰冰艳压神话的娱乐圈,过去很久了。 sir无意讨论她的功过、对错。 法律对她作出了惩罚,她也为自己过剩的野望埋了单。 sir只是觉得有点……唏嘘。 不仅对“画框”里的范冰冰本人。 也是对更多仍活在框里的“范冰冰们”。 可以肯定的是—— 在这个性格趋于圆润,走红依靠养成,实力附庸流量的时代里。 下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范冰冰”。 难再有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范冰冰,梅尔维尔·珀波,黄觉,吴越..
HD

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主演:林庆台,游大庆,马志翔,安藤政信
简介: 直到看了魏德圣导演得《赛德克·巴莱》,我才真正算是了解了台湾历史。 如果说《赛德克·巴莱》教我上了一课,那我会说它开启了历史的一扇窗,让我们开始认识了一个事件,进而对它产生好奇而开始深究。 对我来说,我实在是没有办法把《赛德克·巴莱》纯粹当作一部电影。 如果你问我,《赛德克·巴莱》这电影好不好看?我的答案可能不如期待。但如果你问我,《赛德克·巴莱》有让你得到什么吗?我可以告诉你,这真的比课本书上传授的还要多。 "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属于这块土地,发生在这块土地,大部分正踩在这块土地上的人都不知道的历史。 也是一群曾在这块土地上努力捍卫自己的信仰与认知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 " 产生求知欲 《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长达两个多小时,虽然称不上完美,却也没令人失望。 (以下简称《赛德克·巴莱》) 观影过程中我不断分神,思绪始终无法完全集中在剧情上,倒不是因为导演拍不好,而是因为我不敢置信,这竟是出自一个没有动作片经验的新锐导演之手,也不敢置信台湾也能拍出不逊好莱坞的史诗电影! 就算有国际名导吴宇森坐镇监制,能拍出这种成果,仍感动到我全身起鸡皮疙瘩,由衷为台湾电影感到骄傲。台湾电影如今在几部叫好又叫座的好片共同努力下,终于再度闯出一片天,赢得高话题与高票房,甚至着手进军国际娱乐市场,真是不可小觑。 " 回想起来,这种影坛“复苏”的景象,还有魏德圣导演当年那部《海角七号》。 很多观众其实不理解魏导坚持挑战这个困难的题材,只当他不自量力的念头,但在看完电影后,顿时都烟消云散。 我十分佩服他勇于挑战禁忌、客观呈现历史的勇气。 而《赛德克·巴莱》似乎也有这样的影响力。 包括我自己在内,身边许多朋友都在看完电影之后,对这段历史产生好奇,从而私下查了许多相关资料,见面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个个仿佛都化身为历史通,交换着彼此得手的知识。 能让观众产生如此的求证与求知心,对台湾历史更加了解,不也是电影本身的价值之一? " 《赛德克·巴莱》从第一个出草画面就震住观众。 电影用最直接的方式让我们认识了莫那·鲁道,那是他原生个性的勇莽。我很喜欢这个安排,偶尔我也会羡慕起那种「莽」的冲劲,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一切皆来自坚定的信仰,血祭祖灵,用出草证明自己的勇士资格,以及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那是传统,那是历史,并没有野蛮或文明之别。 " 《赛德克·巴莱》的片名是赛德克语,翻译过来就是“赛德克,成为真正的人”,所以电影说的是赛德克族如何变成真正的勇士。 赛德克族被日本人逼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 他们被禁止纹面,失去传统信仰图腾,无法成为“真正的人”。莫那·鲁道在忍辱三十年后,终于选择了为他们的信仰——死后才能经彩虹桥进入的猎场而战。 生命可以失去,死后进入的猎场才是他们永远不能够失去的地方。 " 《赛德克·巴莱》不但忠实呈现了那种孤军奋战的抵抗感,更强化了进入第二代的原民教育认同冲击。 其中让我非常有感觉的就是花冈一郎以及花岗二郎这两个人物的身上,也正是因为他们并非捏造出来的角色,而是活生生的曾经。两个赛德克族选择进入日本的巡查所担任小学老师与警手,却因为发生了雾社事件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归属何处。 认识了另一种文化就会开始有比较的心态,花冈一郎与二郎夹在两边皆不认同的身份上,却依然努力希望能向前迈步接受新文化。 特写花冈一郎的神情时,魏德圣导演必然作足了功课,可惜电影篇幅有限没能继续深入下去。 " 赛德克带来的思考 对这部电影的批评,大多来自出草场面,认为太过残忍血腥的有之,甚至认为将这些拍出来是丑化原住民的也有。这样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与片中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日本人其实有点类似。 自栩为文明大国的日本,不就是眼见原住民「行为野蛮,宛如禽兽」,而要开化教养他们,把种种剥削合理化为“施恩惠”的行为? 其实不只原住民,就是早期的汉人,思想作为也与现代大相径庭,许多用现代思维来看,都能称之为野蛮。那个时代,可以毫不留情地打死做错事的下人,或将出外偷情的女人浸猪笼。争地盘的械斗中,更有许多残酷的悲剧重覆上演。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用现代的角度来作批评,其实是不公平的。 " 而就算是同一时代,以一个族群的文化习惯为标准去看待另一族群,排斥鄙视他们的文化习惯,毫无尊重或试图了解的心,一厢情愿地加以矫正和强迫,而且认为对方应该为此心存感激,不也是一种傲慢? 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赛德克·巴莱》这部片的原因。 它并没有妖魔化日本人,也没有美化赛德克族、把莫那鲁道塑造为大英雄。 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只是人性,赤裸裸的人性而已。 看见与自己肤色不同,生活水准落后的人,难免产生的轻视与欺负之心;处事不公,处处偏袒「自己人」的族群意识;利益产生冲突时,逐渐升温的摩擦与误会......这样的故事,不只发生在马赫坡社,不只发生在那个原始社会,它就存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 " 或许魏导刻意不呈现一部分失去理智的日本人恶意对待赛德克族的桥段,不刻意隐瞒赛德克族出草时的血腥与凶残,在某种程度上辜负了观众对善恶对立、邪不胜正模式的期待,使观影时少了痛快之感,反而时刻有股说不出的沉郁压在心头。 但这样的平衡片段设定也带来了复杂的层次,让人更能深入省思——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一场悲剧? 莫那鲁道有一句台词说:“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诚然,促使赛德克族起而反抗的一个原因是生活受到压迫,几近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的地步,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失去身为赛德克人的那一份骄傲。 " 《赛德克·巴莱》有其用心的巧思,当然也有属于导演刻意撞击那以寡击众的轰烈。 祖先的猎场,逐渐被砍伐殆尽; 作为一个纯正的传统纹面文化,遭到禁止; 直到他们的下一代受日本教育长大... 种种「文化入侵」都使他们意识到,再不起而做点什么,不只无法维护自己的尊严,甚至连灵魂都要消失了。 即便如一郎二郎般渴望摆脱蕃人束缚,凭知识能力往上爬的赛德克人,最后也不得不正视自己始终低人一等,永远无法与日本人平起平坐、公平竞争的事实。 " 所以莫那·鲁道说: “日本人比森林的树叶还繁密、比浊水溪的石头还多,可我反抗的决心比奇莱山还要坚定!” 这是属于民族的抗争。 " 复杂的背景和历史创伤 首先要说下电影中涉及到的一个背景——雾社事件。 「雾社事件」是一次日据时期原住民对于日本人欺压所发动的反抗活动外,也就大概是发动者莫那鲁道是抗日英雄这样的刻板印象了,对于其中所发生的原由,基本上我一点也不了解的,也不曾想过去深入了解,相信就连本土人知晓这段历史也是少之又少。 而在看过《赛德克·巴莱》后,在心中所留下的震撼可完完全全超过了原本的预期。 在观赏这部电影之前,纯粹是以一位喜爱魏导的影迷去看的,对于网络上的褒贬其实心中都有个定数,只是万万没想到这部影片所诉说的故事竟是远远超乎我的想像外的震撼人心,完全颠覆了以往对于雾社事件的既有看法。 说真的,要不是有魏德圣这样充满热情有个性的导演拍了这么一部史诗级大作,我想就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台湾人还真的没多少人能深刻了解这段充满血与泪的历史! " 雾社事件从来就不是什么国族大义,那只是一种来自于受不平等迫害,被迫要求放弃自己信仰的一种反抗,雾社事件对抗的不是国家,而是暴行。 " 相较于国外的史诗级电影,《赛德克·巴莱》在历史考据上所下的功夫相当足够。 我最为独特的地方就在于所诠释的手法是以最贴近历史的角度出发,之前所看过的史诗电影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大部分都会在剧情或角色设定上有所美化以及修饰。 而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虽然也多少有所修饰,但对于关键的剧情部分还是很坚持他的想法而以最接近史实的方法呈现。 像是电影一开始原住民的「出草」,为了争夺猎场以及证明自己能耐的杀人行为,对于现在观众而言是相当难以理解且接受的血腥仪式,相信原本预期会看到赛德克族文化美好一面的观众肯定会有所反感。 我想魏导肯定有考虑到这一点,但是他却是坚持依照史实拍出最真实的一面给观众,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最后雾社事件发动时,赛德克族人疯狂砍杀学校里头无辜日本人的场 ,一幕幕都让观众看得目瞪口呆、难以言语,也完全颠覆了以往对于雾社事件的看法。 " 对我而言,我是打从心底佩服魏导能用如此超脱不偏颇的角度来拍摄这样一部史实电影,换作是好莱坞的制片来拍摄这部电影,相信这样的段落肯定会有所删减,毕竟不是每个观众都能接受心目中的英雄是如此残暴的形象。 而这却也是魏导最想传达给观众的讯息之一:就算是英雄也是有其人格上的瑕疵。 比较追求真实,是魏德圣一贯的优良作风。 " 雾社事件的发动绝对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段,经由魏导的精准调度,把人们的恐慌以及紧张的肃杀气氛捕捉的相当扣人心弦。 《赛德克·巴莱》想传达的意义不单单只有英雄有其人格的瑕疵,在日据时期所产生的文化冲突,不管是权高位重的日本军警长期欺压原住民,或是夹在部落以及日本之间左右为难的人们,还有想找回过往文化骄傲的赛德克族人。 这种种的矛盾以及冲突实在难以现代价值观及观点来衡量是非对错,将自己置身于其中,相信也很难做出一个最正确的选择。 " 就以片中生长于赛德克部落但接受完整日本教育的花冈一郎、花岗二郎来说,背负着双方的期待,但日本人与赛德克族之间的冲突却也让夹杂在其中的他们饱受煎熬,两面不是人; 而与赛德克族人关系密切的日本人小岛源治,是少数与族人友好的日本人。 但这样的情谊却也因雾社事件的发生而有所转折,种种的矛盾与冲突全是源自于殖民文化下不公平的对待而引发的,电影里头虽然并没有很明显的道清,但却也隐约传达给观众一个不同文化间还是必须相互尊重才能避免悲剧发生的讯息。 " 其中的一幕一位赛德克族少年带着同龄的同伴杀害手无寸铁的学校师长以及日本妇孺,当下的心情是震荡不已的,单纯的少年转眼间变成了观众眼中手沾鲜血的杀人凶手,他听从长辈的话为自己找回身为赛德克人的骄傲,但他这么做是对的吗? 他可是让无辜的人们断送了生命,只能说在这么复杂的氛围中任凭任何人都很难做出最正确的抉择,更何况他还只是个懵懵懂懂的少年。 虽然这个段落与史实有些许落差,却也不让人深思这样的报复行动孰对孰错。 " 除此之外,我也相当喜欢电影里最后一幕,镜头从空中俯瞰坐在旗杆下的莫那鲁道,看着混乱不堪的雾社,还有哀鸿遍野的无辜人们,沉重而冷静的思考下一步行动,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想像空间。 如此大气如此大格局的一幕,顿时可让当时的我心中感到无比的骄傲,《赛德克·巴莱》的水准可一点也不输国外预算更多的史诗电影呀。 " 电影的艺术表达 电影的杀戮场面有很多,多到可以用「血流成河」来形容。 虽说紧凑的剪接与演员逼真的表演,使动作戏充满可观性,拍得张扬俐落,几乎没有寻常动作片或战争片常见的「杂鱼」,每个登场的原住民都杀气腾腾,强悍勇猛,动作快、狠、准,鹿死谁手的气氛浓烈,令观众不敢稍作喘息。 我边看边忍不住惊叹魏导是怎么训练这些演员的?赤脚还能够如此俐落地在陡坡和碎石路上奔跑自如,甚至轻盈地爬上树干,应该不是过惯安逸生活的一般人能轻易做到的吧? " 此外,运用诗歌,是最为之令人惊艳的。 因为歌词真的很优美,原住民的歌喉真的很动听,但用得太泛滥,就多少有些令人心烦。 这也在某程度上拖慢了叙事节奏。我个人最不喜欢最后战役结束时那一首,因为印象中,它是首次带入导演主观意识的一首歌,像是间接在谴责这次的杀戮行动。在我看来,评价还是交由观众高见,导演只需专心讲故事就好。 " 对于片中角色的选定绝对要给魏德圣导演一次大大的肯定,不选择知名演员担任最重要的角色,反而找来了素人以及默默无名的演员演出。实则是一大壮举。 饰演年轻时以及中年莫那鲁道的大庆以及林庆台,光是两人杀气腾腾的眼神就完全说服了我他们是最适合饰演这角色的演员,大庆所饰演的青年莫那鲁道个性勇猛果敢、无所畏惧,如同一头难以控制的野兽一般狂野又自信十足。 而林庆台所饰演的中年莫那鲁道更令我印象深刻,眼神中杀气依旧十足外,还带有一股成熟老练的深沉智慧,将族人以及子女眼中那威严且令人不自觉敬畏三分的头目诠释的极为传神。 " 除此之外,饰演事件中悲剧角色花岗一郎、花岗二郎的徐诣帆及苏达也非常出色,让观众也不禁因他们夹杂在赛德克族人以及日本人中的为难而揪心不已。 除了角色选定出色外,导演也能很巧妙的让各个角色有足够的发挥空间,让观众对每个角色都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演员的表现绝对是这部电影最为出色的部分之一。 " 莫那·鲁道曾被日人安排到日本参观,但最让他难忘的却是日本警察的彬彬有礼。这与在雾社巡查所的日警有着极大的差异。 莫那鲁道的妹妹也被安排了与日警「治理联姻」,但最后却落得被抛弃的下场。 《赛德克·巴莱》虽然没有把这些拍摄进去,但在电影中以让我感受到那样的不平与打压。在看完电影后追回历史才更深感冲突。 “如果我们要用生命换取脸上的刺青,那我们要用什么来换取我们的生命?” “骄傲!” 什么是骄傲?我想我们这辈恐怕都要忘记这两个字所能激发的能量到底有多不可限量。还好,我们还有《赛德克·巴莱》这样的一部作品来让我们记住了骄傲的质量。 " 所以平心而论,《赛德克·巴莱》并不算完美,除了在动画上显得粗糙外,电影一开始的剪辑也略显凌乱且匆促,不过到了中后段导演营造的气氛也渐入佳境扣人心弦。 最后的血腥大战以及最后一幕对我而言也是我近几年看过的电影中前几出色的,更别提那近年来华语电影圈最为精彩的配乐了,就算不打着爱国爱台湾的口号,就以喜欢看电影的观众角度。 我在想,要是《赛德克·巴莱》放在现在上映,票房会不会创造一个奇迹? " 虽然不知最后的结果能不能尽如人意,但我想应该不会抹煞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对于愿意投注一切完成梦想,不是一味向国际靠拢,而是用台湾的题材来走出国际的魏德圣导演,我要致上最高的敬意!
林庆台,游大庆,马志翔,安藤政信
BD超清中字

少女集中营

主演:王玉环,王侠,崔守平,刘嘉芬
简介:金三角地区,一群少女接受集中营式训练,混入秘密反动组织,完成不可能任务……
王玉环,王侠,崔守平,刘嘉芬
BD中字

神秘群岛

主演:黛米·摩尔,Therese Bradley,詹姆斯·科兹莫,汉斯·麦瑟逊,Joanna Hole,亨利·伊安·库斯克
简介:" 世界上究竟什么最可怕? 在你心里,真正让你恐惧的,是来自大自然的灾害,是来自猛兽的侵犯,还是起了贪欲恶欲的人心? 《神秘群岛》所要向你揭示的答案是:起了贪欲的人心,比一切都来得更可怕! 事实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对此,深有同感。人心之善,可感天动地。而人心之恶,也会惊破天际,震碎你的三观。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亲身经历,人心的恶都在一级一级地颠覆你从前的认知。而人对物质的贪欲,无论古今中外,从来都是一个套路。 " 《神秘群岛》的英文名是half light,直译的话,应该是一半光芒?有影评人说,那是否应该说,一半光芒的背面就是一半黑暗?个人觉得,这个解释比较靠谱,电影既然说的是人心的可怕,那自然指的是人心的黑暗面。 《half light》的中文译名是《神秘群岛》,其它译名还有《黄昏》《山穷水尽》。只有在看过电影之后,你才会发现,《神秘群岛》这个译名是最准确的,不仅那片群岛神秘,最重要的是人心神秘莫测,你永远不知道一个人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在筹划怎样可怕的计划。 《神秘群岛》又是英国电影。英德合拍。英国人的冷峻和德国人的严谨,就会拍出这种气质的电影。是我的调调。我喜欢的气质。 其实我都服了自己,来来回回看的总是这些带有文艺气质的类型片。《神秘群岛》在影片类型的定性上,是悬疑惊悚片。然而,真正观影时却发现,连我这样一个对恐怖片、惊悚片绝对拒之门外的人,竟然也没有丝毫害怕。并非电影拍得不好,是欧美的恐怖惊悚电影已逐渐从视觉恐怖为主转向心理恐怖为主。 " 特别喜欢黛米摩尔在这部电影里的造型。一个畅销书女作家,专写悬疑小说,常常荣登畅销书冠军。像j·k·罗琳或阿加莎·克里斯蒂那样的女作家。 似乎这样的女作家身上都会发生一点令人费解的经历。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曾突然失踪,使得整个伦敦城都为之轰动,几百名警察和几千名粉丝参与到寻找她的队伍中,她丈夫克里斯蒂上校是首要的谋杀或者伤害她的嫌疑人。搜索行动调集了3000辆轿车、飞机以及警犬,未果。突然有一天,一名20岁的新闻记者在某饭店大厅见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她什么都没有解释,又重新回到伦敦,继续自己的悬疑小说创作。 黛米摩尔饰演的蕾切尔·理查森倒不是突然失踪,她只是陷入了由闺蜜和丈夫共同策划的谋杀案里。她有一笔400万英镑的财产,如果她死亡,钱就是她丈夫的,而她的闺蜜也可以在与她丈夫结婚后一起享用这笔财产。 "蕾切尔与安格斯 蕾切尔的丈夫布赖恩先是故意把家后面通往湖边的铁门打开,让年幼的儿子托马斯掉入湖中淹死。这样,蕾切尔悲痛欲绝,精神就会崩溃,无法在家中居住。随后,又由闺蜜为她在苏格兰一个渔村小岛上租赁了一套海边住宅,让她在那里放松身心,同时进行下一本书的创作。 小岛安宁平静的生活的确给蕾切尔带来片刻的放松。在这里,她遇到一个年轻英俊的灯塔守护者,名叫安格斯。她似乎爱上了这个男人。他们一起骑马,照相,散步。然而镇上的人告诉她,这个人已死7年。 " 儿子的玩具忽然自己会响。 空白的拼字板上显示thomas的拼写,那是儿子的名字,他最喜欢拼的文字。 已经在湖中溺死的儿子会出现在她的身后,蓦然回身,把她吓个半死。 小岛上的女巫会在她经过时说起她儿子的事,而她在来到这里时对任何人只字未提。 她与安格斯一起合影,过了不久却发现相机是空的,胶卷失去踪影,而安格斯也不知去向…… "女巫施展巫术用的娃娃 蕾切尔承受着心理上的惊恐与折磨。镇子里的人却认为是她产生了幻觉。 正当蕾切尔对自我的精神状态产生怀疑时,故事的谜底被揭开。闺蜜和丈夫来到小岛企图对她进行谋杀,被她逃脱。正当丈夫追到灯塔那里,准备对她进行二次谋杀时,已经死去的安格斯却又出现,替她将闺蜜和丈夫一起杀死。 有钱能使鬼推磨。看来这个推论,放之四海而皆准。 " 影评写多了,容易陷入一种套路。似乎所有的电影情节都可以三言两语讲述完毕。事实也是如此。就像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对着想讲的人,三天三夜讲不完。对着无话可说之人,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完一生。 专业影评人对《神秘群岛》的评价并不高—— 《神秘群岛》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因为它的拍摄只用了一笔非常节俭的开支。 与1973年的《血光鬼影夺命刀》和去年的影片the dark相比而言,故事情节毫无新意可言,可以说这部惊悚片在还没有看之前就已经让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 totalfilm.com 当故事情节介于笨拙迟钝和毫无悬念二者之间步履蹒跚地进行下去时,观众可能会总是忍不住发出不少笑声来。耐着性子看下去,结果只能证明它和一件老掉牙的苏格兰裙子一样,臭气熏天而且破旧不堪。 —— 影评人艾略特·诺博elliott noble 《神秘群岛》是一部毫无惊悚之感的惊悚片,一部缺乏推动力的剧情片和一部没有任何感情的爱情片。 —— 影评人斯科特·维内博格 scott weinberg 然而,我喜欢它。所有在大海边拍摄的影视剧,我都喜欢。例如最近刚刚看完的美剧《大小谎言》,就特别美。家家户户住在海边的大house里,每天醒来都能听到海浪拍打着礁石。 《神秘群岛》设定的故事发生地是苏格兰的一个小岛,原定在加拿大拍摄,因为天气过于寒冷,便改为威尔斯和英格兰地区。剧组在北威尔斯地区的llanddwyn岛拍摄该片时,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令他们极为生气的地方在于,竟然能把如此“神圣”的岛屿用于电影的拍摄场地。 " " 这座灯塔就是安格斯工作的地方,也是蕾切尔与他相遇的地方。看那大海,多么美。 为电影加分的,还有电影配乐。它舒缓,忧郁,与电影的阴郁气质相符。真正优秀的电影对话通常极少,主要通过画面与音乐呈现整个故事的脉络。 " 特别喜欢黛米摩尔在这部电影里的造型。她总是穿着黑色的风衣或皮衣。白色毛衣。短靴或运动鞋。牛仔裤。背一只很大的皮包。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她已经42岁。看着不太年轻,却魅力十足。气质冷咧,知性。带着神经质的不安、忧愁。她渴望爱,又害怕。她挺像一个女作家。就我所知,如果一个好的写作者没有这样的特质,便写不出生活的痛感,抓不到生活的痛点。敏锐而尖刻的人,通常都有一点神经质。 "《人鬼情未了》剧照 看《神秘群岛》,就不得不想起黛米摩尔的另一部电影《人鬼情未了》。当年这部电影风靡全球。除了电影情节动人,黛米摩尔的扮相也格外引人注目。她留着短短的头发,像个小男生。她的眼神清澈,只有内心纯净的人,才会这样看人。 《神秘群岛》里的她沧桑多了。不过,谁的人生又没有写满沧桑呢?谁就活得那么志得意满呢? 看了她的近照,更觉老之将至下的那种凄凉。她的面容不再如年轻时那般干净简单,变得俗气了些。 搜索引擎里,她的新闻到2014年就停止了。难道她真的过气了?可她的电影真好。 喜欢她! " 花雕暮雪作品,纯属原创首发。欢迎转发。
黛米·摩尔,Therese B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