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罗汉
主演:曾志伟,陈思诚,牛萌萌,马健,王东方,贾惠景,王劲
简介:" 自称是四川籍河南人的傅华阳,用十年的时间,终于磨出了一把自己满意的利剑——跨次元擂台剧《少林十三棍僧》。傅华阳以俗家弟子的身份在国际舞台上讲了十年少林故事,又跳出门户,把2500年的中国角抵戏与美国职业摔角融会贯通,在自己师门立足的少室山下开宗立派,“融合东西方现代技术,重振中国2500多年的角抵文化,娱乐当代大众。”在文旅大省河南,傅华阳会带来一场怎样的变革与躁动? 史无前例的沉浸式擂台剧 到底是个啥? “你有没有见过我皇兄?”一个女子身着唐代衣裙,焦急地问我。 我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女子继续快步走向舞台,舞台上灯光闪耀:“皇兄!” 这是一场沉浸式的演出,舞台上的故事如火如荼,手持棍棒的少林武僧从台下观众身边跑过,反派角色提剑威胁着台下的观众,差点让我分不清身在何处。 "小哥哥在我身边走过去 仿佛我就是故事里的一个角色,一个龙套。 真人打斗全是实打实的搏击,摔得舞台都在作响,这场演出,令人过足了眼瘾,完全沉浸在其中,等最后谢幕才反应过来,有人站起来高呼:“太帅了!!!” " " " 这是登封禅武大酒店,《少林十三棍僧》擂台剧首演现场。 故事很简单,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但在电视上看是一回事,在台下看又是另一回事,故事推进高低起伏,最有看点的是其中的武打戏,拳拳到肉。 导演傅华阳全程一直站在观众席最后,专注地看着舞台,时不时绕到侧面查看情况。 首演前,在后台,他跟邀请的几个朋友说,“你们看了多提意见,我们准备了十年,真的很用心在做。” 这是一个全新的形式。傅华阳把他叫做擂台剧。话剧的呈现形式,加上功夫剧和对战剧,让观众有沉浸式的体验。 在这个剧中,你能完整地感受到一个故事,演员们很认真在演,活生生的十三棍僧,呈现在观众身边。 " 十三棍僧救唐王,本身是少林寺石碑上刻的正史。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被少林寺武僧拯救的真实故事。 电视剧、电影、戏曲各种形式都呈现过这个故事,但在此之前,没有人用舞台剧的形式呈现过。 傅华阳要表现的,不仅仅是十三棍僧,他想复原的是中国传统角抵戏。 重振中华传统武术 要用开放的方式去呈现 傅华阳对登封,对少林有感情。 他总是挂在嘴边的,是一句河南话:“我是四川籍河南人。” "傅华阳 当年,刚满四十岁的傅华阳,征战广告行业十年多,他一手打造了“农夫山泉有点甜”这样成功的广告案例,是中国第一代广告人。 然而他厌倦了血雨腥风、如战场般的商场。 抛开中国本土成功的品牌管理专家、知名的广告及电影电视剧导演制作人的头衔,傅华阳更为在意自己少林寺第34代弟子的身份。 2004年,因缘际会,他拜永信方丈为师,法名“释延坛”。2005年10月,少林成立文化传播公司,傅华阳出任总经理。 后来,他在少林寺待过十年,在这十年间,傅华阳经常跟随永信大师,带领少林武僧团走遍全球,展开禅武文化与宗教交流,参与了少林文化在全球的发展以及突破。 " 他一直在思考,如何传播中国传统武术,少林文化。 也做了各种尝试,比如,2005年导演《僧兵传奇》、2008年导演电影《精舞门》、2010年导演电影 《七小罗汉》,基本上都是少林题材。 但傅华阳并不拘泥于中国功夫。虽然出身少林,但之前也学过西洋拳击。 目光看过全世界,才知道真正的好东西应该是全世界的人民都能欣赏的。 由此他把目光放到了职业摔角上。 职业摔角在西方已经盛行了百年以上,其中诞生了巨石强森这样的明星,由舞台走向大屏幕。其中最著名的wwe,美式摔跤娱乐。 傅华阳借鉴了wwe的形式,创造出owe,把少林功夫结合进去,打造了职业摔角的新流派,叫做“功夫摔角流”(kongfu wresting style)。成立三年来,已经在全世界拥有300场以上的赛事和表演。 " 老外们在国外看owe看的如痴如醉,为少林的血气方刚汉子们喝彩加油,既有真功夫,能够让观众热血沸腾,那种男人和男人之间的真正较量,令人欲罢不能。 类似于国内追世界杯,看武林风,看女团组队撕逼。 我扯得不正经,但是owe是唯一一个中国职业摔角品牌和团队,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 在澳门,一场比赛结束,傅华阳站起来,许多老外也跟着站起来,跟他打招呼,挥手,告别。 那场的主持人说,从没见过一个中国人,能引起这样的尊重。 摔跤的根和魂在于角抵 即便owe东方职业摔角剧团火遍欧美后,但傅华阳仍然觉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还不够。 在团队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他发现,摔角源头是中国古代的角抵戏。 角抵运动和角抵戏源自中国秦汉,汉朝发展起来,到唐朝达到了顶峰,在宋朝达到了最顶峰。 角抵戏,本身的样式就是格斗表演。但不是真打,是通过技术、通过形象、通过角色扮演,来让老少皆宜妇孺喜欢的格斗表演。 宋朝最牛的就是开封女子角抵。据说那时候皇帝都不想干了,一天到晚看女子光着膀子打架。 后来,中国的角抵戏慢慢消失了,但却在国外演变成日本相扑、柔术、西方摔角。 于是傅华阳又创造了一个新的形式:擂台剧。他回归中国和河南鹅坡武术教育科技集团联手打造的河南角抵艺术文化公司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少林十三棍僧》。 " 但对于复兴角抵戏这样早已遗失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傅华阳也明白,一味复古,喊口号,遵循传统,是无法长久发展的。 只有让人们对他感兴趣,能经得住市场化的考验,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 “我认为我们是角抵戏的传承人。” 傅华阳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专业投资职业摔角的,已经为此花了一个亿。 我问他,为什么? “融合东西方现代技术,让中国2500多年前古老的角抵文化,重振角抵文化,娱乐当代大众。”他说的坦坦荡荡。 他不掩藏自己是单纯为了复兴文化,而是“为了娱乐当代大众”。 傅华阳要制造审美,打造英雄文化。 演员都是具有阳刚之气的男生,演绎的故事都是英雄故事。 我们在登封看到的《少林十三棍僧》其实是这个系列的第二台演出,在此之前,第一台是《戚家军:鸳鸯阵》。 " 接下来还有第三台《莫干山炼剑传奇》;第四台《三国战将:长坂坡》;第五台《水浒英雄传:行者武松》即将上演。 将古代英雄人物搬上舞台,这在傅华阳看来,与流行文化并不冲突。 比如当年李小龙让世界了解中国功夫,靠的是电影。 来河南 不得不看的是十三棍僧 傅华阳做《十三棍僧》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少林寺。他深知少林寺是登封的大ip,但也有难言的苦衷。 比如嵩山留不住人。 这几年,少林寺推出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可以留住一部分游客,但禅宗大典受天气和时间限制非常大。 犹记得2018年无遮大会去少林寺看禅宗大典,由于天气的影响往后延迟了好几日。 而且,《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只能演三个季节,因为是山水剧,冬天不能演,天冷了,也无法在外面停留。 与此相比,《少林十三棍僧》有非常大的优势,他是一部室内剧,一年四季365天都可以观看。 " " 去了嵩山,既可以看禅宗少林,也可以看十三棍僧,这两种互补和不同的形式,丰富了登封的旅游项目。 《十三棍僧》给了他们一个留下来的理由。 38年前,一部电影《少林寺》让嵩山深处一座古寺重现光辉,38年后,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部沉浸式的擂台剧,能让少林文化更广更远地走向国际。 (图片来源于网络) 照照| ? 撰文 王小米| ? 版式
简介:" 自称是四川籍河南人的傅华阳,用十年的时间,终于磨出了一把自己满意的利剑——跨次元擂台剧《少林十三棍僧》。傅华阳以俗家弟子的身份在国际舞台上讲了十年少林故事,又跳出门户,把2500年的中国角抵戏与美国职业摔角融会贯通,在自己师门立足的少室山下开宗立派,“融合东西方现代技术,重振中国2500多年的角抵文化,娱乐当代大众。”在文旅大省河南,傅华阳会带来一场怎样的变革与躁动? 史无前例的沉浸式擂台剧 到底是个啥? “你有没有见过我皇兄?”一个女子身着唐代衣裙,焦急地问我。 我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女子继续快步走向舞台,舞台上灯光闪耀:“皇兄!” 这是一场沉浸式的演出,舞台上的故事如火如荼,手持棍棒的少林武僧从台下观众身边跑过,反派角色提剑威胁着台下的观众,差点让我分不清身在何处。 "小哥哥在我身边走过去 仿佛我就是故事里的一个角色,一个龙套。 真人打斗全是实打实的搏击,摔得舞台都在作响,这场演出,令人过足了眼瘾,完全沉浸在其中,等最后谢幕才反应过来,有人站起来高呼:“太帅了!!!” " " " 这是登封禅武大酒店,《少林十三棍僧》擂台剧首演现场。 故事很简单,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但在电视上看是一回事,在台下看又是另一回事,故事推进高低起伏,最有看点的是其中的武打戏,拳拳到肉。 导演傅华阳全程一直站在观众席最后,专注地看着舞台,时不时绕到侧面查看情况。 首演前,在后台,他跟邀请的几个朋友说,“你们看了多提意见,我们准备了十年,真的很用心在做。” 这是一个全新的形式。傅华阳把他叫做擂台剧。话剧的呈现形式,加上功夫剧和对战剧,让观众有沉浸式的体验。 在这个剧中,你能完整地感受到一个故事,演员们很认真在演,活生生的十三棍僧,呈现在观众身边。 " 十三棍僧救唐王,本身是少林寺石碑上刻的正史。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被少林寺武僧拯救的真实故事。 电视剧、电影、戏曲各种形式都呈现过这个故事,但在此之前,没有人用舞台剧的形式呈现过。 傅华阳要表现的,不仅仅是十三棍僧,他想复原的是中国传统角抵戏。 重振中华传统武术 要用开放的方式去呈现 傅华阳对登封,对少林有感情。 他总是挂在嘴边的,是一句河南话:“我是四川籍河南人。” "傅华阳 当年,刚满四十岁的傅华阳,征战广告行业十年多,他一手打造了“农夫山泉有点甜”这样成功的广告案例,是中国第一代广告人。 然而他厌倦了血雨腥风、如战场般的商场。 抛开中国本土成功的品牌管理专家、知名的广告及电影电视剧导演制作人的头衔,傅华阳更为在意自己少林寺第34代弟子的身份。 2004年,因缘际会,他拜永信方丈为师,法名“释延坛”。2005年10月,少林成立文化传播公司,傅华阳出任总经理。 后来,他在少林寺待过十年,在这十年间,傅华阳经常跟随永信大师,带领少林武僧团走遍全球,展开禅武文化与宗教交流,参与了少林文化在全球的发展以及突破。 " 他一直在思考,如何传播中国传统武术,少林文化。 也做了各种尝试,比如,2005年导演《僧兵传奇》、2008年导演电影《精舞门》、2010年导演电影 《七小罗汉》,基本上都是少林题材。 但傅华阳并不拘泥于中国功夫。虽然出身少林,但之前也学过西洋拳击。 目光看过全世界,才知道真正的好东西应该是全世界的人民都能欣赏的。 由此他把目光放到了职业摔角上。 职业摔角在西方已经盛行了百年以上,其中诞生了巨石强森这样的明星,由舞台走向大屏幕。其中最著名的wwe,美式摔跤娱乐。 傅华阳借鉴了wwe的形式,创造出owe,把少林功夫结合进去,打造了职业摔角的新流派,叫做“功夫摔角流”(kongfu wresting style)。成立三年来,已经在全世界拥有300场以上的赛事和表演。 " 老外们在国外看owe看的如痴如醉,为少林的血气方刚汉子们喝彩加油,既有真功夫,能够让观众热血沸腾,那种男人和男人之间的真正较量,令人欲罢不能。 类似于国内追世界杯,看武林风,看女团组队撕逼。 我扯得不正经,但是owe是唯一一个中国职业摔角品牌和团队,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 在澳门,一场比赛结束,傅华阳站起来,许多老外也跟着站起来,跟他打招呼,挥手,告别。 那场的主持人说,从没见过一个中国人,能引起这样的尊重。 摔跤的根和魂在于角抵 即便owe东方职业摔角剧团火遍欧美后,但傅华阳仍然觉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还不够。 在团队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他发现,摔角源头是中国古代的角抵戏。 角抵运动和角抵戏源自中国秦汉,汉朝发展起来,到唐朝达到了顶峰,在宋朝达到了最顶峰。 角抵戏,本身的样式就是格斗表演。但不是真打,是通过技术、通过形象、通过角色扮演,来让老少皆宜妇孺喜欢的格斗表演。 宋朝最牛的就是开封女子角抵。据说那时候皇帝都不想干了,一天到晚看女子光着膀子打架。 后来,中国的角抵戏慢慢消失了,但却在国外演变成日本相扑、柔术、西方摔角。 于是傅华阳又创造了一个新的形式:擂台剧。他回归中国和河南鹅坡武术教育科技集团联手打造的河南角抵艺术文化公司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少林十三棍僧》。 " 但对于复兴角抵戏这样早已遗失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傅华阳也明白,一味复古,喊口号,遵循传统,是无法长久发展的。 只有让人们对他感兴趣,能经得住市场化的考验,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 “我认为我们是角抵戏的传承人。” 傅华阳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专业投资职业摔角的,已经为此花了一个亿。 我问他,为什么? “融合东西方现代技术,让中国2500多年前古老的角抵文化,重振角抵文化,娱乐当代大众。”他说的坦坦荡荡。 他不掩藏自己是单纯为了复兴文化,而是“为了娱乐当代大众”。 傅华阳要制造审美,打造英雄文化。 演员都是具有阳刚之气的男生,演绎的故事都是英雄故事。 我们在登封看到的《少林十三棍僧》其实是这个系列的第二台演出,在此之前,第一台是《戚家军:鸳鸯阵》。 " 接下来还有第三台《莫干山炼剑传奇》;第四台《三国战将:长坂坡》;第五台《水浒英雄传:行者武松》即将上演。 将古代英雄人物搬上舞台,这在傅华阳看来,与流行文化并不冲突。 比如当年李小龙让世界了解中国功夫,靠的是电影。 来河南 不得不看的是十三棍僧 傅华阳做《十三棍僧》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少林寺。他深知少林寺是登封的大ip,但也有难言的苦衷。 比如嵩山留不住人。 这几年,少林寺推出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可以留住一部分游客,但禅宗大典受天气和时间限制非常大。 犹记得2018年无遮大会去少林寺看禅宗大典,由于天气的影响往后延迟了好几日。 而且,《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只能演三个季节,因为是山水剧,冬天不能演,天冷了,也无法在外面停留。 与此相比,《少林十三棍僧》有非常大的优势,他是一部室内剧,一年四季365天都可以观看。 " " 去了嵩山,既可以看禅宗少林,也可以看十三棍僧,这两种互补和不同的形式,丰富了登封的旅游项目。 《十三棍僧》给了他们一个留下来的理由。 38年前,一部电影《少林寺》让嵩山深处一座古寺重现光辉,38年后,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部沉浸式的擂台剧,能让少林文化更广更远地走向国际。 (图片来源于网络) 照照| ? 撰文 王小米| ? 版式
曾志伟,陈思诚,牛萌萌,马健,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