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影院
  • 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播放记录
七十二家房客2

七十二家房客2 豆瓣评分:0

全120集
  • 分类:华语剧
  • 导演:林书锦
  • 地区:中国大陆
  • 年份:2008
  • 语言:粤语
  • 更新:2022-05-15 11:48
报错 收藏
  • 七十二家房客2是由彭炽权,黃伟香主演的一部华语剧。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排骨老公公绝对是这个大杂院里住得最阔绰的人了。他住在外婆家对门的一间.. 更多

七十二家房客2剧情介绍

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排骨老公公绝对是这个大杂院里住得最阔绰的人了。他住在外婆家对门的一间漆黑房间里,房间足有十五平米。

但这个房间有个缺陷,仅一门一窗,且都在过道里,房间里又闷又暗,需终日开灯。1960年代房屋大修时,将一扇对开窗改成四扇连开的大窗,但窗子还在过道里,无法改变房间的采光和通风。

排骨老公公姓季,平时就他一个人住。他是川沙人,老婆和八个子女都在川沙老家。上海人形容人很精瘦,便讲这人是排骨精。但是,排骨老公公很胖很壮,五十岁左右,寸头团脸,身材不高,两臂粗壮有力,他的嗓音尖厉响亮。在家的时候,他和蔼慈祥,犹如弥勒。

一个腊月的早上,外公带我去八仙桥菜场看他,在熙熙攘攘的菜场里,他胸前戴着黑色人造革围兜,手臂上套一副黑色人造革袖套,头上戴一顶帽舌软塌塌的黑灰色人民帽。他面容疲惫,胡子拉碴,动作麻利。我感到他像是变了一个人。

乘凉的夏夜

夏天的夜晚,大杂院里的人都会到老大沽路上去乘凉。

1960年代,电扇还是奢侈品。当时,在周围一些企业的生产车间,夏天为了通风降温,在房顶吊装了许多大木片,每片木头片都大于一平方,薄如硬纸箱片,用绳子串联起来,在绳子一头进行牵拉。在绳子一拉一放中,屋顶的大木片来回扇动起来,产生了风。最早,绳子是用人工拉的,后来用马达带动一条皮带,皮带带动一个偏心轮,牵拉这些木风叶。

普通家庭到了晚上,洗了澡,吃了饭,一人一把小竹椅或小板凳,一把蒲扇,陆续来到老大沽路上,三五个邻居围成一圈,喝着凉开水,聊着家常。甚至天黑前,就有人把竹椅板凳摆放好,围个圈,占好地。然后打来井水,泼到马路上,给自己晚上要乘凉的地面先降降温。

那时候,老大沽路算是一条小路。除了给马立斯菜场送菜的车和来菜场拉垃圾的车,老大沽路一天也过不了几辆车。所以,大热天的晚上,马路上坐满了乘风凉的人。

乘凉开始的上半场,我在马路上跑东跑西。外婆就在一旁叫,不要跑,刚刚汏好浴,身上滴滴滑,跑了汗水黏嗒嗒了。到了下半场,我就睡着了。而在我眯眼瞌睡时,一般都是排骨老公公抱着我,等我睡着了,也由他抱着我上楼回家。

川沙的小火车

大概在我五岁的那个夏天,排骨老公公还带我去他川沙老家一趟,住了三四天。

那次去川沙,记忆最深刻的是排骨老公公带我乘了小火车。只记得,车厢里很像有轨电车,车窗是上下开关的,座位也是在两边车窗的下面,只是车厢稍大一点。乘坐的人不多,我在两边的车窗和座位之间,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小火车的速度比有轨电车快很多,噪声和晃动也厉害。所以,一路上,排骨老公公就跟在我后面,用手臂保护着我,跟我讲述车窗外的景色。

后来我查到,上海曾经有过两条小火车运营铁路都在浦东地区,一条是“上南铁路”,另一条是“上川铁路”。我那时乘坐过的应该是上川铁路。

七十二家房客③|排骨老公公和他的儿子们"

排骨老公公带我乘的小火车,图片拍自《火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21年,由黄炎培等多位川沙名士发起组建了“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次年,“上川公司”发起民间招股,上海第一条民间商办铁路破土动工。1926年7月,“上川铁路”基本全线贯通。以后,不断延线扩建,至1936年3月,上川铁路全线扩建贯通了上海、川沙、南汇三县,全长35.35公里,设站15个。1954年,“上川公司”实行公私合营。1975年,上川铁路全线拆除。

排骨老公公的家在川沙农村深处,下了车,在田埂上要走很长的路才到他家。他家门前有个很大的晒场,晒场的边缘有颗巨大的枣树,枣树再往外去,是一个大大的水塘。

排骨老公公在夏天带我去,是考虑到他家孩子们都放暑假,可以带我一起玩。与我年龄最接近的男孩是阿七头,他爬树、下河,样样在行。当时印象深刻的是川沙的口音,与市区有很大差异。

第二天,排骨老公公就回上海上班去了。他打算让我在他家住一两个星期,下趟他回家的时候,再把我带回外婆家。很奇怪,上海郊县人都称市区为上海,就好像这里不是上海。这种习惯一直沿袭至今。

那时,农村家庭的活动范围就是屋前屋后,屋里屋外。排骨老公公家没有自来水,蚊子特别多,到了晚上,我就一个人坐在蚊帐里,特别无聊。第三天,我就闹着要回家。后来,我是怎么回的外婆家,已经不记得了。

回上海的大毛郎

不多久,排骨老公公的大儿子大毛郎,从安徽淮北煤矿回上海来办事,就在他父亲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大毛郎学校毕业后,从川沙去淮北插队落户,因为他会多种乐器,被当地一家煤矿看中,调到矿里的文工团工作。

大毛郎这次回上海,是煤矿里有个工人因公受伤,来上海就医,大毛郎作为陪护一起来。大毛郎说,他能来上海做陪护,一是因为他是上海人,二是他给领导送了有分量的礼物。

那位因公受伤的工人伤势严重,双下肢都截肢了。在上海治疗、康复、配义肢,前后住了有两三年。期间,大毛郎曾回过一趟淮北,是他听到矿上有人传话过来,说领导正在考虑换个陪护。大毛郎急急忙忙连夜赶去淮北,及时给领导送上了沉甸甸的一番心意。俗话说,药到病除。大毛郎表达的心意立刻让领导笑逐颜开,打消了换人的念头。

刚来上海的大半年,大毛郎比较忙,日日夜夜都在医院里操持。后来,伤者在肌体上与心理上都比较稳定了,而且,伤者有一个家属在身边陪伴,大毛郎就不需要天天陪护了。

自那以后,外婆家的楼道里就变得热闹起来,我差不多每天都要往排骨老公公家里跑。因为大毛郎的笛声和琴声深深吸引了我。

大毛郎在家的时候,喜欢操练他带来的乐器,有时拉一会二胡,有时吹一下笛子。他为人随和,我去碰他的乐器,他从没有不高兴过,有时还会鼓励我试一试。

一段时间以后,大毛郎就让我随意玩他的乐器了,有一次,他还鼓励我与他合练一段,我吹笛子,他拉二胡。过了几天,大毛郎忽然问我,想不想跟他学乐器。我说,想的。大毛郎说,我考虑一下,教你什么乐器好。

大毛郎当时三十来岁,与他父亲一般的中等身材,脸与身体都显瘦长,肤色黝黑,短发有一点卷曲,温和中略带忧郁。为了节约用电,他在操练乐器时,是不开灯的。于是那漆黑的屋子里,像是个黑洞,只有音乐声在飘荡。

过了一星期,大毛郎认真地来找我的父母。他说,愿意教我学习一样乐器,因为我只是看着他拉二胡吹笛子,居然学会了一两段。他还让我拿笛子二胡吹拉了一段,给父亲看。

他又说,准备教我小提琴,他已经去“淮国旧”看了好几次,那里现在有一把小提琴,连琴盒一起的价格是十八块钱,虽然贵了一点,但琴好,很值得。

对于大毛郎的来访和提议,父亲猝不及防,犹豫了一下,没有当场应允。只是说,现在的形势,学这种西洋乐器,有什么用呢?又说,要回去跟家里商量一下,谢谢大毛郎。

大毛郎跟到门口说,学了乐器,可以像我一样,以后在上海的文工团工作也是蛮好的。学西洋乐器,以后会有前途的。

当时大约是1967年,一些旧时代的有钱人,正如外婆隔壁的二房东一样,靠变卖家里值钱的东西以图温饱。“淮国旧”后门对面,有一排建在人行道上的联排棚屋,开了十多家旧货店,以收购、寄售旧家具和旧自行车为主。

后来,我还挺认真地去了几趟“淮国旧”,寻找大毛郎说的那把小提琴。转了一圈又一圈,淮海路正门左侧的大橱窗里,看到了两把小提琴,一把稍大,一把稍小。琴盒盖子上,放着印有“国营淮海路旧货商店”红字的标价卡,上面用蓝色的墨水写了标价,大琴十五块,小琴十六块。而大毛郎说的那把十八块的小提琴,我一直都没有找到。

我与音乐的缘分便止步于此,大毛郎的琴声也从此不再。

七十二家房客③|排骨老公公和他的儿子们"

作者儿时的音乐梦。插图 煜华

回煤矿的大毛郎

入秋的一天,大毛郎扛了一辆崭新的凤凰十八型自行车,从大楼梯上来,一路笑着。外婆问,把自行车搬上来做啥?大毛郎笑着说,刚买的,放在下面不放心。这是给单位领导买的,过几天要托运过去,自己先骑两天。

大毛郎把自行车搬进房间,使我又产生好奇。他的房门开着,我在门外就能看到,大毛郎坐在小床上,手里捏了一团雪白的回丝,擦着摆在面前的自行车。从窗外透进来的弱光里,我看到他脸色凝滞若有所思。

有一段时间,大毛郎有些沉默,早出晚归的。外婆说,那个工伤矿工的治疗要结束了,矿里要他们回去。但是,他们都不愿回去,那个截肢的矿工还以自杀相威胁,要求留在上海办事处。

有一天,外婆一直唉声叹气,嘴里不断叨叨着,作孽啊,真作孽。外婆说,大毛郎为了留在上海,把自己的手指轧断,做了一次工伤事故。

冬天的一个黄昏,我放学回家,在后门外的弄堂里,看到大毛郎一个人坐在一只低矮的小凳上,擦自行车。我默默地站到他身边,看见他的左手无名指,用纱布包裹着。我轻轻叫了一声大郎哥,他才停下手。

我说,你的手好了吗?他取下套在无名指上的纱布,伸手给我看了下,说,算好了,就是不小心碰到伤口,还很疼。大毛郎套上纱布套,寒暄道,你放学啦。

我充满了担忧,问他还可以拉琴吹笛子吗?大毛郎苦苦笑了一下,他反复看着自己的左手,说,肯定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他低下头,沉默了须臾,又说,不管怎么样,都没有比留在上海重要。

我又问,是怎么弄的?他叹口气,缓缓地说,每天给工伤的同事擦残疾车的时候,都在想有什么办法可以留在上海。那个手摇的残疾车有很长的链条,那天,咬咬牙,就把手指摇进去了……

年后的一天傍晚,大毛郎提了一只侧面印着国际饭店景色和“上海”两个字的灰色人造革手提旅行袋,匆匆回淮北煤矿了。他走过外婆家门口,对外婆说,我回煤矿去了。外婆双手拉着他的手臂,哽咽着说,自己当心点啊。他点点头,伸左手在我头上摸了摸,转身走下楼梯去了。

外婆家的房门对着楼梯,我习惯站在门口,看着邻居上楼下楼。那天以后,我就一直盼着,看到大毛郎会从这楼梯上来。

1980年代起,原来学生毕业后的“包分配”政策开始向毕业学生“自寻出路”政策转型,但子女可以“顶替”当年退休的父母,进入父母原单位工作。后来,阿七头顶替了排骨老公公的工作,从川沙农村来到八仙桥菜场,子承父业,在菜场肉摊工作。

老大沽路那间幽暗闷气的房间也更迭了主人,排骨老公公回到了川沙老家,他最小的儿子阿七头,成为这间房间的新主人。

  • 播放列表
  • 奇艺视频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排序
  • 第1集
  • 第2集
  • 第3集
  • 第4集
  • 第5集
  • 第6集
  • 第7集
  • 第8集
  • 第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 第27集
  • 第28集
  • 第29集
  • 第30集
  • 第31集
  • 第32集
  • 第33集
  • 第34集
  • 第35集
  • 第36集
  • 第37集
  • 第38集
  • 第39集
  • 第40集
  • 第41集
  • 第42集
  • 第43集
  • 第44集
  • 第45集
  • 第46集
  • 第47集
  • 第48集
  • 第49集
  • 第50集
  • 第51集
  • 第52集
  • 第53集
  • 第54集
  • 第55集
  • 第56集
  • 第57集
  • 第58集
  • 第59集
  • 第60集
  • 第61集
  • 第62集
  • 第63集
  • 第64集
  • 第65集
  • 第66集
  • 第67集
  • 第68集
  • 第69集
  • 第70集
  • 第71集
  • 第72集
  • 第73集
  • 第74集
  • 第75集
  • 第76集
  • 第77集
  • 第78集
  • 第79集
  • 第80集
  • 第81集
  • 第82集
  • 第83集
  • 第84集
  • 第85集
  • 第86集
  • 第87集
  • 第88集
  • 第89集
  • 第90集
  • 第91集
  • 第92集
  • 第93集
  • 第94集
  • 第95集
  • 第96集
  • 第97集
  • 第98集
  • 第99集
  • 第100集
  • 第101集
  • 第102集
  • 第103集
  • 第104集
  • 第105集
  • 第106集
  • 第107集
  • 第108集
  • 第109集
  • 第110集
  • 第111集
  • 第112集
  • 第113集
  • 第114集
  • 第115集
  • 第116集
  • 第117集
  • 第118集
  • 第119集
  • 第120集
  • 剧情介绍

    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排骨老公公绝对是这个大杂院里住得最阔绰的人了。他住在外婆家对门的一间漆黑房间里,房间足有十五平米。

    但这个房间有个缺陷,仅一门一窗,且都在过道里,房间里又闷又暗,需终日开灯。1960年代房屋大修时,将一扇对开窗改成四扇连开的大窗,但窗子还在过道里,无法改变房间的采光和通风。

    排骨老公公姓季,平时就他一个人住。他是川沙人,老婆和八个子女都在川沙老家。上海人形容人很精瘦,便讲这人是排骨精。但是,排骨老公公很胖很壮,五十岁左右,寸头团脸,身材不高,两臂粗壮有力,他的嗓音尖厉响亮。在家的时候,他和蔼慈祥,犹如弥勒。

    一个腊月的早上,外公带我去八仙桥菜场看他,在熙熙攘攘的菜场里,他胸前戴着黑色人造革围兜,手臂上套一副黑色人造革袖套,头上戴一顶帽舌软塌塌的黑灰色人民帽。他面容疲惫,胡子拉碴,动作麻利。我感到他像是变了一个人。

    乘凉的夏夜

    夏天的夜晚,大杂院里的人都会到老大沽路上去乘凉。

    1960年代,电扇还是奢侈品。当时,在周围一些企业的生产车间,夏天为了通风降温,在房顶吊装了许多大木片,每片木头片都大于一平方,薄如硬纸箱片,用绳子串联起来,在绳子一头进行牵拉。在绳子一拉一放中,屋顶的大木片来回扇动起来,产生了风。最早,绳子是用人工拉的,后来用马达带动一条皮带,皮带带动一个偏心轮,牵拉这些木风叶。

    普通家庭到了晚上,洗了澡,吃了饭,一人一把小竹椅或小板凳,一把蒲扇,陆续来到老大沽路上,三五个邻居围成一圈,喝着凉开水,聊着家常。甚至天黑前,就有人把竹椅板凳摆放好,围个圈,占好地。然后打来井水,泼到马路上,给自己晚上要乘凉的地面先降降温。

    那时候,老大沽路算是一条小路。除了给马立斯菜场送菜的车和来菜场拉垃圾的车,老大沽路一天也过不了几辆车。所以,大热天的晚上,马路上坐满了乘风凉的人。

    乘凉开始的上半场,我在马路上跑东跑西。外婆就在一旁叫,不要跑,刚刚汏好浴,身上滴滴滑,跑了汗水黏嗒嗒了。到了下半场,我就睡着了。而在我眯眼瞌睡时,一般都是排骨老公公抱着我,等我睡着了,也由他抱着我上楼回家。

    川沙的小火车

    大概在我五岁的那个夏天,排骨老公公还带我去他川沙老家一趟,住了三四天。

    那次去川沙,记忆最深刻的是排骨老公公带我乘了小火车。只记得,车厢里很像有轨电车,车窗是上下开关的,座位也是在两边车窗的下面,只是车厢稍大一点。乘坐的人不多,我在两边的车窗和座位之间,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小火车的速度比有轨电车快很多,噪声和晃动也厉害。所以,一路上,排骨老公公就跟在我后面,用手臂保护着我,跟我讲述车窗外的景色。

    后来我查到,上海曾经有过两条小火车运营铁路都在浦东地区,一条是“上南铁路”,另一条是“上川铁路”。我那时乘坐过的应该是上川铁路。

    七十二家房客③|排骨老公公和他的儿子们"

    排骨老公公带我乘的小火车,图片拍自《火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21年,由黄炎培等多位川沙名士发起组建了“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次年,“上川公司”发起民间招股,上海第一条民间商办铁路破土动工。1926年7月,“上川铁路”基本全线贯通。以后,不断延线扩建,至1936年3月,上川铁路全线扩建贯通了上海、川沙、南汇三县,全长35.35公里,设站15个。1954年,“上川公司”实行公私合营。1975年,上川铁路全线拆除。

    排骨老公公的家在川沙农村深处,下了车,在田埂上要走很长的路才到他家。他家门前有个很大的晒场,晒场的边缘有颗巨大的枣树,枣树再往外去,是一个大大的水塘。

    排骨老公公在夏天带我去,是考虑到他家孩子们都放暑假,可以带我一起玩。与我年龄最接近的男孩是阿七头,他爬树、下河,样样在行。当时印象深刻的是川沙的口音,与市区有很大差异。

    第二天,排骨老公公就回上海上班去了。他打算让我在他家住一两个星期,下趟他回家的时候,再把我带回外婆家。很奇怪,上海郊县人都称市区为上海,就好像这里不是上海。这种习惯一直沿袭至今。

    那时,农村家庭的活动范围就是屋前屋后,屋里屋外。排骨老公公家没有自来水,蚊子特别多,到了晚上,我就一个人坐在蚊帐里,特别无聊。第三天,我就闹着要回家。后来,我是怎么回的外婆家,已经不记得了。

    回上海的大毛郎

    不多久,排骨老公公的大儿子大毛郎,从安徽淮北煤矿回上海来办事,就在他父亲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大毛郎学校毕业后,从川沙去淮北插队落户,因为他会多种乐器,被当地一家煤矿看中,调到矿里的文工团工作。

    大毛郎这次回上海,是煤矿里有个工人因公受伤,来上海就医,大毛郎作为陪护一起来。大毛郎说,他能来上海做陪护,一是因为他是上海人,二是他给领导送了有分量的礼物。

    那位因公受伤的工人伤势严重,双下肢都截肢了。在上海治疗、康复、配义肢,前后住了有两三年。期间,大毛郎曾回过一趟淮北,是他听到矿上有人传话过来,说领导正在考虑换个陪护。大毛郎急急忙忙连夜赶去淮北,及时给领导送上了沉甸甸的一番心意。俗话说,药到病除。大毛郎表达的心意立刻让领导笑逐颜开,打消了换人的念头。

    刚来上海的大半年,大毛郎比较忙,日日夜夜都在医院里操持。后来,伤者在肌体上与心理上都比较稳定了,而且,伤者有一个家属在身边陪伴,大毛郎就不需要天天陪护了。

    自那以后,外婆家的楼道里就变得热闹起来,我差不多每天都要往排骨老公公家里跑。因为大毛郎的笛声和琴声深深吸引了我。

    大毛郎在家的时候,喜欢操练他带来的乐器,有时拉一会二胡,有时吹一下笛子。他为人随和,我去碰他的乐器,他从没有不高兴过,有时还会鼓励我试一试。

    一段时间以后,大毛郎就让我随意玩他的乐器了,有一次,他还鼓励我与他合练一段,我吹笛子,他拉二胡。过了几天,大毛郎忽然问我,想不想跟他学乐器。我说,想的。大毛郎说,我考虑一下,教你什么乐器好。

    大毛郎当时三十来岁,与他父亲一般的中等身材,脸与身体都显瘦长,肤色黝黑,短发有一点卷曲,温和中略带忧郁。为了节约用电,他在操练乐器时,是不开灯的。于是那漆黑的屋子里,像是个黑洞,只有音乐声在飘荡。

    过了一星期,大毛郎认真地来找我的父母。他说,愿意教我学习一样乐器,因为我只是看着他拉二胡吹笛子,居然学会了一两段。他还让我拿笛子二胡吹拉了一段,给父亲看。

    他又说,准备教我小提琴,他已经去“淮国旧”看了好几次,那里现在有一把小提琴,连琴盒一起的价格是十八块钱,虽然贵了一点,但琴好,很值得。

    对于大毛郎的来访和提议,父亲猝不及防,犹豫了一下,没有当场应允。只是说,现在的形势,学这种西洋乐器,有什么用呢?又说,要回去跟家里商量一下,谢谢大毛郎。

    大毛郎跟到门口说,学了乐器,可以像我一样,以后在上海的文工团工作也是蛮好的。学西洋乐器,以后会有前途的。

    当时大约是1967年,一些旧时代的有钱人,正如外婆隔壁的二房东一样,靠变卖家里值钱的东西以图温饱。“淮国旧”后门对面,有一排建在人行道上的联排棚屋,开了十多家旧货店,以收购、寄售旧家具和旧自行车为主。

    后来,我还挺认真地去了几趟“淮国旧”,寻找大毛郎说的那把小提琴。转了一圈又一圈,淮海路正门左侧的大橱窗里,看到了两把小提琴,一把稍大,一把稍小。琴盒盖子上,放着印有“国营淮海路旧货商店”红字的标价卡,上面用蓝色的墨水写了标价,大琴十五块,小琴十六块。而大毛郎说的那把十八块的小提琴,我一直都没有找到。

    我与音乐的缘分便止步于此,大毛郎的琴声也从此不再。

    七十二家房客③|排骨老公公和他的儿子们"

    作者儿时的音乐梦。插图 煜华

    回煤矿的大毛郎

    入秋的一天,大毛郎扛了一辆崭新的凤凰十八型自行车,从大楼梯上来,一路笑着。外婆问,把自行车搬上来做啥?大毛郎笑着说,刚买的,放在下面不放心。这是给单位领导买的,过几天要托运过去,自己先骑两天。

    大毛郎把自行车搬进房间,使我又产生好奇。他的房门开着,我在门外就能看到,大毛郎坐在小床上,手里捏了一团雪白的回丝,擦着摆在面前的自行车。从窗外透进来的弱光里,我看到他脸色凝滞若有所思。

    有一段时间,大毛郎有些沉默,早出晚归的。外婆说,那个工伤矿工的治疗要结束了,矿里要他们回去。但是,他们都不愿回去,那个截肢的矿工还以自杀相威胁,要求留在上海办事处。

    有一天,外婆一直唉声叹气,嘴里不断叨叨着,作孽啊,真作孽。外婆说,大毛郎为了留在上海,把自己的手指轧断,做了一次工伤事故。

    冬天的一个黄昏,我放学回家,在后门外的弄堂里,看到大毛郎一个人坐在一只低矮的小凳上,擦自行车。我默默地站到他身边,看见他的左手无名指,用纱布包裹着。我轻轻叫了一声大郎哥,他才停下手。

    我说,你的手好了吗?他取下套在无名指上的纱布,伸手给我看了下,说,算好了,就是不小心碰到伤口,还很疼。大毛郎套上纱布套,寒暄道,你放学啦。

    我充满了担忧,问他还可以拉琴吹笛子吗?大毛郎苦苦笑了一下,他反复看着自己的左手,说,肯定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他低下头,沉默了须臾,又说,不管怎么样,都没有比留在上海重要。

    我又问,是怎么弄的?他叹口气,缓缓地说,每天给工伤的同事擦残疾车的时候,都在想有什么办法可以留在上海。那个手摇的残疾车有很长的链条,那天,咬咬牙,就把手指摇进去了……

    年后的一天傍晚,大毛郎提了一只侧面印着国际饭店景色和“上海”两个字的灰色人造革手提旅行袋,匆匆回淮北煤矿了。他走过外婆家门口,对外婆说,我回煤矿去了。外婆双手拉着他的手臂,哽咽着说,自己当心点啊。他点点头,伸左手在我头上摸了摸,转身走下楼梯去了。

    外婆家的房门对着楼梯,我习惯站在门口,看着邻居上楼下楼。那天以后,我就一直盼着,看到大毛郎会从这楼梯上来。

    1980年代起,原来学生毕业后的“包分配”政策开始向毕业学生“自寻出路”政策转型,但子女可以“顶替”当年退休的父母,进入父母原单位工作。后来,阿七头顶替了排骨老公公的工作,从川沙农村来到八仙桥菜场,子承父业,在菜场肉摊工作。

    老大沽路那间幽暗闷气的房间也更迭了主人,排骨老公公回到了川沙老家,他最小的儿子阿七头,成为这间房间的新主人。

    猜你喜欢
    江湖正道2013 5.7分 2013
    江湖正道2013
    黄志忠,柯蓝,涂凌,斯琴高娃,倪大红,杨舒,王劲松,陶慧敏,杜源,王长林,王僧,安雅萍,张慧,关亚军,申军谊,傅浤鸣,傲阳,赵小川,卫宇,侯培杰,夏侯镔
    青年霍元甲之威震津门 0分 2019
    青年霍元甲之威震津门
    李浩轩,金泊含,刘一阳,依灵,黄诗佳
    警察荣誉 8.5分 2022
    警察荣誉
    张若昀,白鹿,王景春,宁理,徐开骋,赵阳,曹璐,王同辉,李晓川,齐奎,齐欢,李诚儒,许娣,郭虹,刘冠麟
    大饭店传奇 0分 2021
    大饭店传奇
    文松,贾冰,顾宝明,成红,王祉萱,马牧萱,田川
    哑巴新娘 6.6分 2005
    哑巴新娘
    岳翎,陈莎莉,谢祖武,孙鹏,郭珍霓,李铁军,郭军,康凯,徐玉兰,陈志明,王瑜,张瑶
    25小时恋爱 0分 2023
    25小时恋爱
    何泓姗,董思成,冷纪元,胡宝森,谭晓凡,金子璇,陈康,家佑,苏鑫,张昕宇
    烟花三月 7.1分 2005
    烟花三月
    陈浩民,高圆圆,郝蕾,张子琪,吕行,归亚蕾,杜志国,张晨光,傅艺伟,杜雨露,林湘萍,秦焰,李雨泽
    长剑相思 6.4分 2007
    长剑相思
    陈坤,李冰冰,黄觉,李倩,王亚楠,天心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
    热播排行
    1父子 6.9分
    2伊藤润二惊选集 7.7分
    3太平洋战争 9分
    4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7.6分
    5创造101 5.9分
    6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6.5分
    7传奇故事 8.4分
    8天师撞邪 7.9分
    9大秦帝国之纵横 9.3分
    10明明是个碍事配角、却被王子给宠爱了 5.6分
    11毒魔复仇 7.1分
    12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8.6分
    13李卫当官2 7.2分
    14名侦探柯南 8分
    15奔跑吧第四季 6.2分

    Copyright © 202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会员
    • 留言
    • 顶部
    创造101   传奇故事   奔跑吧第四季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暴君的厨师   天师撞邪   足球小将1983   1/2的魔法   伍六七之暗影宿命   乌云之上   喜羊羊与灰太狼(..   爱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