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哈尔维,在印度种姓制度里,属于低贱的种姓。
意为“做糖果的人”。
在他们的认知里,姓哈尔维的人,天生就该熬糖煮茶。

以前的印度,有上千个种姓,也就有上千种命运。
但,如今的印度只有两个种姓。
高贵的,低贱的。
随之而来的,就是两种命运:
吃人,被人吃。
巴拉姆·哈尔维,在旁人眼里是个注定要在贫民窟无声无息活,再无声无息死的穷人。
但,谁也没料到,他竟杀出了一条血路——

《白虎》
the white tiger
2021.1.22

>>>>两面世界
在巴拉姆的世界里,印度有两面:
一面光明,一面黑暗。
就像恒河边的那幅景象:
有些人练着瑜伽体验岁月静好,有些人在恒河里上厕所洗澡。

巴拉姆是成年后才见到光明的一面。
或者说,只是短暂地见到过。
巴拉姆是家里少有能上学读书的。
虽然所谓的学校,连个正儿八经的书桌也没有。

学校是简陋的,医院更是没有。
患了肺结核的父亲拖着病怏怏的身子来到离家最近的医院时,已经过去了两天。
到了也无济于事。
因为,医院里根本没有医生。

父亲的丧礼很快举行。
巴拉姆去德里(印度首都)上学的梦也一并死了。

虽然不能去上学,但还有别的方法逃离这里。
茶馆工作时,巴拉姆脑子转得快,会时不时偷听顾客谈话给自己找机会。

终于,让他等到了机会。
地主家小儿子阿肖克从美国回来,需要一名司机。
偷听到这个消息的巴拉姆立马劝说奶奶给自己钱去学车,以此好进阶为司机,赚更多的钱。

这项投资,果然赚了。
人精巴拉姆顺利打入地主家内部,成为了阿肖克的司机。
当然了,说是司机,其实就是外包一切活儿的奴仆。
即便如此,巴拉姆也很满足。
毕竟,有工资,有制服,有饭菜,还有带屋顶的房子睡觉,这比以前好太多了。

但另一个问题摆在了巴拉姆面前。
地主家的奴仆也分三六九等,巴拉姆只算二号仆人,他前面的一号仆人时刻压他一头。
就在这时,一个肥差从天而降。
阿肖克因为工作问题要前往德里。
陪同前往德里的司机将有翻倍的工资待遇。
巴拉姆清楚,这活儿必定落入一号仆人的手里。
他忍不住地妒恨。

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最羞愧的一件事。
日后,回想起这一切,他才明白,当时所见的光明,不过是一团更黑的黑暗。
故事,从这里开始转弯……
>>>下文涉及剧透<<<
>>>>三观不正
一个奴仆如何走上罪恶财富之路的故事我们见过了太多。
但,《白虎》绝就绝在它抛弃了一切善良。
血淋淋的人物蒸腾着热气。
尤其剧情越到结尾,越是生猛。
这也让很多人看罢,直呼:“后半段崩坏”、“三观不正”。


拒绝套路的《白虎》到底为何背锅?
其实,细一咂摸,你便会发现这一切的因果早已写得清楚。
巴拉姆的世界不是没有过善良。
有两个人曾对巴拉姆很重要。
一个是巴拉姆的父亲,他希望儿子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一个是社会党领袖,他宣称可以带领穷人走向富裕生活。

只是,父亲被富人压榨至死。
而社会党领袖不过是个敛财的骗子。
当领袖到阿肖克一家索要更多的贿赂时,一旁的巴拉姆有些不知所措。
说好的,为穷人谋取权益呢?
说好的,反对富人的压迫呢?
那位领袖嘴里吐出的槟榔汁和父亲得不到救治吐出的鲜血,都是如此刺眼。
巴拉姆明白了,这个世界是血红的。
所以啊,当一个世界的文明道德已经失去了效力,旁观者无论用什么样的道德去评判都未免有些苍白。

巴拉姆尽心尽力地服侍地主一家。
但阿肖克和妻子平姬夫人还是会时不时皱眉头嫌弃巴拉姆。
为什么开车时要叫骂其他人?
为什么要摸裤裆?
为什么从来不刷牙?

巴拉姆感到羞耻,也感到愤怒。
“父亲为什么把我养大成人却让我像牲口一样生活?”
巴拉姆的怨恨背后酝酿着难解的悲剧。
不是父亲不想。
而是父亲自己的世界里就不存在这些。

巴拉姆的蜕变是快速的。
之前,他总会下意识地跪坐在主人的脚边。

后来,他可以自然地坐在沙发上,和主人平起平坐。

巴拉姆在一步步觉醒。
觉醒之路上,阿肖克两口子功不可没。
眼看着夫妻俩要成为拯救巴拉姆的善人。
一场车祸突然发生,撕破了所有伪善。

生日宴后,醉酒的平姬夫人兴致大发,决定自己开车回家。
结果,酿成了车祸——撞死了一个小孩儿。

讽刺的是,开车前,平姬夫人刚刚还对路边一个小女孩儿施怜悯之心。

车祸发生后,平姬夫人想回到案发现场。
阿肖克拉住了她。
他们虽然心怀悔恨愧意,但又惧怕承担责任。
最后,他们默许让巴拉姆顶罪。
巴拉姆本以为自己为他们料理后事便能获得信任和特权。
可一纸顶罪书结实地给了他一个耳光。

那一刻,巴拉姆开始了悟。
印度是个鸡笼,而穷人就是笼子里的鸡。
穷人们眼看着同类被杀,知道下一个被宰的是自己,却仍不反抗。
他们唯一会做的,就是将难以发泄的暴力施向跟自己同样关在笼子里的穷人。

鸡笼关久了,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自由。
奴性便成了第二性。
“即便把解放的钥匙放在他手里,他会咒骂着把钥匙还给你。”

这个鸡笼定律,巴拉姆彻底看透了。
他不想再当笼子里待宰的鸡。
他要当白虎,罕见的猛兽。

印度有三千六百万个神。
但巴拉姆从不真心地信奉。
神像于他而言不过是争夺地位的工具。
或者,讨好主人的装饰。
即便,他出生在格雅地区——佛陀悟道之处。
也就是在那里,佛陀曾悟出了普度众生。
而巴拉姆却悟出了弱肉强食。
>>>>印度版《寄生虫》
有人说,《白虎》是印度版的《寄生虫》。
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
《白虎》与《寄生虫》处处有着呼应。
《寄生虫》里,朴社长一家不提防外人。
金家四口混进家中,浑然不知。
甚至,还时不时被金家人唬得一愣一愣的。

《白虎》里的阿肖克两口子也挺“傻”。
坐车时,巴拉姆无意间摸了下眼睛。
阿肖克便以为巴拉姆是在膜拜。
顺坡下驴的巴拉姆用一个个膜拜的谎言,唬得阿肖克两口子做了一堆蠢动作。

阿肖克很少刁难巴拉姆。
巴拉姆说自己的主人是个难得的好人。
其他司机听到了,却嗤之以鼻,提醒他:“好人?他们是有钱人。”

相似的一段话,在《寄生虫》里也出现了。
“不是有钱却很善良,是有钱所以善良。”

《寄生虫》里,金家人本以为吸附富人,此后衣食无忧。
不想,地下室蹦出来的前管家夫妇,让他们境况发生了变化。
于是,两家穷人开始互相撕扯,想要踢掉对方来保证自己安全。

而这穷人间陷害攻讦的一幕,也出现在了《白虎》——巴拉姆踢掉一号仆人。

最后,两部电影同样有着令人胆寒的高能结局。
《寄生虫》里,金家爸爸捅了朴社长。
《白虎》里,巴拉姆割了阿肖克的喉。
不过,仆人弑主,是两部电影最大的相同,却也是最大的不同。
《寄生虫》有意弱化了富人的残忍。
封闭的环境给了富人们绝对的保护,也给了富人们善良无辜的条件。
从始至终,朴社长一家并未伤害金家。
最后,导致金家爸爸动了杀机的只是朴社长一个皱眉掩鼻的动作。
这个动作意味着,富人们碾死穷人们最后一丝尊严。
即便他是无意的。

而金家爸爸憎恨的就是这种无意。
经年累月,生活中遭受的屈辱一点点蚕食掉了穷人们最后的人性。
《寄生虫》弑杀的是体制。

与之相对的,《白虎》的弑杀更加直白,也更加黑暗。
它是一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厮杀。
是害怕再跌入黑暗之地的绝处逢生。
富人阿肖克,自诩留美精英,渴望用自己学识改造印度。
殊不知,他早已被印度改变。
他傲慢地以为自己发现了有关司机的互联网市场,以后可以做大做强。
可是,司机们连互联网是什么都不知道。

他强调平等,呵斥其他人对巴拉姆不敬。
但他自己呢?
起初巴拉姆给他开车门他阻止,后来却坦然接受巴拉姆的服侍。


当巴拉姆第一次反抗他时,阿肖克脱口而出的却是:
“真希望他们当时送你去坐牢。”

看见了吗,阿肖克所谓的理想世界始终是旁观的。
是不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
一旦触犯到他的权益和地位,他就会露出真实嘴脸。
阿肖克一步步变成他当初所憎恶的地主模样。
而巴拉姆也在耳濡目染下学会了如何在残忍的世界保全自己。
当阿肖克暗地里想要把巴拉姆踢掉时,他没料到巴拉姆早就盯上了自己红色皮包里的七十万卢比。

最后的弑杀成了一场抛弃身份,重新争夺地位的战争。
结果,巴拉姆胜了。

两部电影处处相关,但也有不同。
最大的不同在于,血腥的弑杀之后,两位导演分别指向了两个结局。
即,两种回答。
《寄生虫》是悲观的,穷人重回地下室,做着幻梦麻痹自己。

而《白虎》则给予了一个看似酣畅淋漓,实则可悲残忍的结果。
遭遇全国通缉的巴拉姆为自己改了名,叫阿肖克——前主人的名字。

拿着赃款潜逃后,巴拉姆靠着贿赂发家致富。
手底下的人越来越多。
巴拉姆的公司也越做越大。
他努力争当善良的富人,但时不时阿肖克的影子还是会出现在他的身上。
巴拉姆是逃脱了鸡笼。
但,代价是他把更多的人关进了鸡笼。

《白虎》的原著小说里曾提到,巴拉姆最喜欢的作家是四位诗人。
其中一位是乌尔都语诗人伊克巴尔。
他曾写下一句诗:
“你一旦识别出这世界上的美丽,你就不再是奴隶。”
巴拉姆真的摆脱奴隶的身份了吗?
或许这个可悲的答案,他终此余生也不会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