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二战风云#莫斯科保卫战
1940年12月18日, 希特勒签署第21号令,代号“ 巴巴罗萨”的计划正式发布,目标:苏联。1941年6月22 日凌晨,充分准备的德军再次闪电出击,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战争启动2小时后,当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接过德国大使舒伦堡递过的战书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已然成为一张废纸。斯大林对希特勒的判断出现重大失误。
德军的北方、中央、南方集团军群,将近200个师,550万人的兵力和3个航空队的数千架战机投入到“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中最有战斗力,最资深的3位将军指挥3大集团军群在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约1500米的战线上,急速推进。由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挥师乌克兰, 最终目标基辅;北方集团军群由勒布指挥,从东普鲁士出发,奔向列宁格勒城下;汇聚了最精锐装甲部队的中央集团军群由博克指挥,麾下第2、3装甲集群由古德里安和霍特大将指挥,最终目标直插莫斯科,终结斯大林的统治。德军突袭,苏联措手不及,防线被迅速突破,一天之内1200架飞机报废,其中大部分都没有离开机场。至7月9日,苏军已有28个师遭到歼灭,70个师的人员和武器损失过半,德军轻松地推进了300至600公里。黑色德意志花开三路,勒布在北路很快打开列宁格勒的门户普斯科夫;伦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也掀起了对基辅的攻击,麾下第1装甲集群轻松突破苏军薄弱防线,进抵到基辅以西20千米,而此时才是7月11日;中路的博克大军突进到明斯克,身为前锋的古德里安再次展现了第2装甲集群的突击雄风,7月16日的斯摩棱斯克已经插上了德军的战旗,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就这样让博克叩开了。正当博克和古德里安踌躇满志地计划着下一步的莫斯科之旅时,柏林陆军总部布劳希奇总司令和哈尔德总参谋长也正为提前占领莫斯科做着升级作战计划的准备。而德军真正的老大希特勒却发出不同见地,崇尚战争经济学的希特勒更看重经济发达的列宁格勒和乌克兰等地对战争的支撑作用,认为莫斯科已是囊中之物,摧毁它只是时间为题。至此,莫斯科城下的利刃突然在希特勒的指挥下失去了锋芒。
7月19日,希特勒发布第33号训令,博克麾下的两大装甲集群分别转身投入到南北两大集团军群的战斗序列,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投身合围基辅的大战,霍特的部队则参与合围列宁格勒的大战。 博克及其剩下的大军只能停在冲向莫斯科的战线上等待希特勒新的命令。9月20日,德军终于攻陷基辅。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苏军第5、21、37、26 集团军被全歼,第38、40集团军也损失大半,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参谋长和政委全部阵亡, 第 5集团军司令等高级将领和66万官兵被俘。苏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未能守住基辅,德军大获全胜。列宁格勒的苏军却将德北方集团军群死死拖住在了英雄城下,攻防战斗依然胶着。 基辅之战让希特勒对拿下苏联充满了信心,而政治中心莫斯科成为苏联最后的支柱。希特勒为莫斯科准备了“台风”计划。古德里安的铁甲兵团奉命再次回到莫斯科方向。虽然在德军分兵基辅和列宁格勒时,苏军也获得了一些莫斯科防御战的准备时间。但实力对比明显对其不利:双方比较,德军人员比苏军多40%,火炮和迫击炮多80%,坦克是苏军的1.7倍,作战飞机是苏军的2倍。德军不仅获得了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在质量上也占据优势,当时苏军有一半的坦克和飞机都是旧式的,而且部队中的自动枪数量严重不足。总的来说,德军在坦克、航空兵、反坦克炮兵、高射炮兵和摩托化装备等方面的优势极其明显。9月30日凌晨,德军还是运用突袭战术对莫斯科实施火炮攻击,随后的几个小时德军出动轰炸机,将近200 架苏军战机砸在了机场跑道旁。
“台风”来势迅猛,电闪雷鸣间苏军几乎失去招架之力,几天之内德军装甲部队陆续包围了数支苏军主力,苏军再次遭受了重大伤亡。“台风”行动伊始就展示了德军的实力,看着苏军节节败退德军将士以为很快就可以去红场见元首了。希特勒对德军进军莫斯科也充满信心,并且下令即便莫斯科主动投降也不接受,一定要彻底击垮斯大林。当一切朝着希特勒的目标前进时,德军机械化部队却在莫斯科看到了一丝不祥。
“冬将军”又一次出面拯救俄罗斯民族。10月6日,莫斯科落下了雪花,接下来雪又变成连绵的秋雨。很快,泥泞将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变成另一番景象,德军机械化部队举步维艰,推进速度明显受阻。苏军借此时机对前线部队进行换防,让一线官兵得以休整,新的预备队补充一线。天气的改变是上天对苏联、对莫斯科的眷顾,然而一个情报让莫斯科对保卫首都有了更大的信心。这一情报来自二战“谍王”佐尔格,他准确获知了日本关东军没有配合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计划。斯大林从远东调来的34个师,是当时苏军剩下的唯一一支建制完整、装备精良的战略预备队,而且非常适应在严寒气候中作战。除了原驻地留下少量兵力保持无线电活跃状态以迷惑日军外,其他大队人马都在数周内急行8000公里赶赴莫斯科……苏联重新集结精锐部队,慢慢有了还手之力。佐尔格的情报改变了苏德战局。但苏联在佐尔格被捕后,却并未采取任何营救行动,且公开否认佐尔格的间谍身份。直到20年后,莫斯科当局终于在1964年公开承认佐尔格为苏联立下的不朽谍报功勋,并于佐尔格逝世的忌日追认他为苏联的最高英雄。在莫斯科,至今仍竖立着他的塑像;战后由苏联控制的东柏林、德累斯顿等东德城市也曾纷纷用佐尔格的名字来命名街道和学校。
11月3日,莫斯科迎来了这个冬天第一次霜降,气温的下降使泥泞的道路迅速硬化,德军装甲部队终于可以提速了,然而没有做好冬战准备的德军士兵只能穿着单衣在苏联的寒冷中体会身体变硬的感觉。博克元帅意识到只有快速攻占莫斯科,部队才有可能从真正的严寒中胜利脱身, 因此命令机械化师快速推进,一来弥补因为停止进攻延误的时间,二来在苏联恐怖的严寒到来前攻占莫斯科。对于德国和苏联军民,此时都进入到生死攸关的一刻,德国大军距离莫斯科已经不到200千米。
11月6日夜,莫斯科开始飘雪,阅兵式将在11月7日8时开始, 比通常的阅兵时间提前2个小时,是为了防止德军的空袭。斯大林决定此次阅兵向全世界直播,包括远在狼穴的希特勒也会听到斯大林的声音和苏联军民的欢呼。8时阅兵式开始,斯大林站在观礼台上发表了讲话:俄罗斯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将注视着英勇的苏联军队投身抵抗侵略者的战斗中,战斗吧,伟大的苏联人民。随即红场上响起“乌拉,乌拉,乌拉……”此起彼伏的欢呼声,穿透飘雪的阴霾、战火的硝烟,很快莫斯科的呐喊声传遍世界,苏联依然在战斗,苏联依然有必胜的信心。当那些衣冠不整的方队走过红场时,战靴敲击着红场的石子路砰然作响。部队从前线带着硝烟列队走过红场,在斯大林和苏军元帅的注视下、在热情市民的欢呼声中,苏军得到了振奋,他们带着新的信念直接开赴新的战场。“我们向敌人猛力进攻,战士大跨步往前冲;我们身背后就是首都,莫斯科比一切都贵重;我们在战斗中,最顽强最英勇,因为有莫斯科在心中;防守牢不可破,城市岿然不动,誓要把侵略者一扫空”。这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莫克罗乌索夫于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谱写的歌曲,很快广为传唱。无数战士唱着这首歌奔赴战场,见证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悲壮时刻。
在德军炮火威胁下的这次红场阅兵堪称是这个冬天最让世界震惊的一天,斯大林还在莫斯科,莫斯科军民依然在战斗,高昂的战斗激情和笼罩着严寒的莫斯科已经成为希特勒法西斯军队最大的对手。
博克元帅意识到斯大林正在重振莫斯科的雄心。11月15至18日德军新的一轮攻势再一次直指莫斯科,然而苏军的顽强抵抗让从北面和南面迁回攻击莫斯科的德军遇到阻击。 11 月底到12月初,德军以巨大的代价到达莫斯科运河,强渡纳拉河,在南面逼近了卡希拉。德军尽管遭到很大损失,但莫斯科依然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在北面,先头部队距离莫斯科只有不到60千米,在南面,古德里安的部队也离莫斯科越来越近。德军离莫斯科越近,前进越困难。此时德军的物资供应也出现困难,食物的配给紧张,减半的配给让德军的意志出现松动,而此刻,严寒真正降临了。德军的坦克在严寒中无法启动,一些坦克不敢熄火休息,又消耗了大量燃油,几天下来许多坦克、车辆、火炮都成为了阵地上的雕塑,而寒冷和风雪将衣衫单薄的德军精锐之师变身莫斯科城外的僵尸,势如破竹的德意志铁骑高速突进了800 千米,却倒在了最后的50千米。可怕的严寒不仅摧残士兵的身体,还使机器停转、武器失灵。但对莫斯科的苏军而言,情形则恰好相反。来自西伯利亚的苏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有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新型坦克t-34、t-35在严寒下仍能照常发动;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德军方面,钳形进攻莫斯科的主力在北面是霍普纳第4装甲军团和莱茵哈特第3装甲军团,但以苏军远东部队为核心新组建的弗拉索夫第20军团、库茨涅佐夫第1突击军团,不仅挡住了这两个最精锐的德军坦克集群,还发动反攻,使之仓皇后退。此后德军节节退败,以致在1941年12月16日,惊讶于德军溃逃的希特勒发布了“不许撤退”、“坚守阵地至最后一名士兵战死”的死命令,并威胁称如果溃逃,将枪毙负领导责任的师长。德国第4集团军参谋长布鲁门特里特后来在《致命决策》一书中写道:“希特勒已经意识到,部队在雪地上的撤退将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我们的军队将重蹈拿破仑军队的覆辙。”
再也无法前进的德军只能停在原地等待老天和元首的安排,远在狼穴的希特勒还是坚信中央集团军可以到达莫斯科,而博克元帅已经没有能力再攻入莫斯科了,尽管莫斯科已在德军大炮的射程之内了。德军在严寒中将进攻战转成了防御战。而苏军依托本土作战,依靠人民的强大支持,在严寒中依然保持着配给充足,重武器运转正常。随着温度持续下降,战局开始出现转机,苏军的反攻很快到来。驻防远东善于冬季作战的精锐部队回防莫斯科,12月5日,苏军的反攻开始了,第16集团军在莫斯科北面的卡里尼纳首先发起反击。苏军莫斯科反击战的总指挥是朱可夫,这位苏联军中的天才指挥家召了所有能够动用的部队展开反攻。在冰封中的苏军士气高昂,将火力对着饱受饥寒的德军挥洒,天寒地冻积雪深,却没有阻挡苏军坦克和身穿滑雪板的机动部队快速地打击德军,苏军很快获得了战场优势,苏联空军重新夺回了制空权,在空中为坦克部队开辟快速通道。反攻进展顺利,迫使希特勒在12月8日发布训令,德军正式转为防御。
苏联各方面军气势高昂,陆续解放了罗加切沃等地,完全控制了对德战争的局势,莫斯科保卫战向着反击战转换。面对日益不利的战局,希特勒对于军队高层失望至极,12月19日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的职务,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并严令博克元帅死守阵地,不可撤退。希特勒无法接受自己复制当年拿破仑兵败莫斯科城下的历史,然而命运居然就是如此相似,莫斯科用寒冷迎击着那些妄图踏上红场的敌人。无论希特勒如何坚定,大势已无法阻挡。到了1942年1月初,苏联西线战略方向的反攻完成,从德军手中解放了大批居民地,其他几个方向也转入了战略反攻阶段。自二战以来那支无敌的古德里安铁骑也第一次被迫撤退了,虽然希特勒的战令还在,但博克还是不能看着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就这样在苏联的风雪中全军覆没,命令中央集团军后撤。希特勒的计划就此破产,倒在了拿破仑曾经倒下的地方,严寒中的莫斯科城依然属于苏联人民。二战以来德国第一次失败,虽然希特勒认为他只是输给了天气,但在整个进攻战略上由于他过度参与,导致军方计划改变,最终让德军在莫斯科面临困境。历史学家和军事家都认为是天气给了苏联、给了莫斯科战胜德国的机会,显然天佑莫斯科已经成为希特勒的梦魇。
战后,德军第2坦克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曾将兵败莫斯科城归咎于俄罗斯的严冬。他说,如果不是严寒的阻遏,德国人11月份就在克里姆林宫里饮酒庆功了。1941年12月5日苏联红军转入反攻之际,严冬气候起到一定作用。由于冰雪天气,德军坦克深陷雪地,大炮也因燃油被冻无法开动,攻击力大打折扣。1941年苏联的冬天确实很冷,气候有点反常。德国机械化部队在翻浆严重的乡间道路上几乎无法行动,只能沿着路况良好的公路进行攻击,这就给苏联红军进行防御带来了一定的帮助。苏联人民一直生活在高纬度地区,他们早已适应西伯利亚地区高寒的气候,所以他们的武器装备也就能够适应高寒气温,苏联的t-34坦克就能够完全适应高寒气温。
早在二战开始前,苏联科学家就进行了大量对气象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战后,有专家认为,当时苏联的科学家可能利用人工手段增加了降水量,加速了温度下降,并导致冬天提前到来,帮助苏军在莫斯科城下打败了不擅长在严寒中作战的德国侵略者。从装备学的角度来说,低温低湿环境使车辆装备动力装置的起动非常困难,容易造成蓄电池容量降低,起动时极板负荷过大甚至损坏蓄电池,低温还会使车辆装备润滑剂粘度增大或凝固冻结,引起静态阻力矩增加和运动部件机械强度降低,导致运动磨损加剧。同样,低温低湿还可使导弹弹药的发射药以及药粒力学性能因水分、挥发性溶剂或组分的变化而改变。塑料包装容器和防护用漆在低温时会变脆,强度降低,漆层脱落,失去密封作用。木质包装箱及木制品在低湿条件下,会因水分蒸发而出现干裂,而钢质包装箱隔热能力较差,这些都会影响导弹弹药的使用和存储。对电子设备而言,低温也会使其性能严重下降。例如,地面部队常见的轮式突击炮由于极地的严寒低温易造成金属部分变脆断裂,这往生发生在轴承零件上,造成机件损坏、失灵。橡胶制品老化加速,使连接部位出现空隙漏油漏气,轮胎容易爆破或撕。严寒气候会冻裂车辆的散热器和缸体,油箱、油罐、滤清器和手制动、摩擦片、排污阀等部位可能会结冰,造成堵塞等等。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德国侵略者不知天,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