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2015年10月5日下午五点半,北京,一个老人正在客厅看电视,忽然他兴奋地朝着浴室喊:“你获奖啦!”
正在洗澡的老伴不以为然,不就获个奖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其实,这时候她并不知道,在外面,她的名字已经响彻世界!因为她这次获得的是诺贝尔奖。
这个响彻世界的名字叫:屠呦呦!
诺贝尔组委会对屠呦呦及两位获奖者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全世界每年感染疟疾的病人接近2亿。当青蒿素被用于综合疗法时,它能够降低疟疾的总死亡率20%,降低儿童疟疾死亡率30%。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超过10万人因此得救。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对遭受严重寄生虫病患者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三人的研究成果对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屠呦呦是中国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国际最高奖项、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能做出这样对全球人类健康有重大意义成就,令人敬仰。然而,她为国效力的背后,是三种“不合格”的身份。
妻子:不合格
屠呦呦的丈夫名叫李廷钊,比她小一岁。两人同是宁波效实中学的同学。
李廷钊后来在马鞍山钢铁厂工作期间,经常去北京探望姐姐,当然也会经常遇到屠呦呦这个老同学。
姐姐看出两人情意相投,于是主动当了红娘,将两个人撮合在了一起。
1963年,两人在北京重逢后的两年结婚了。
俗话说,一个家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但屠呦呦她们家不同。
屠呦呦一不擅长做家务,二一旦有工作,她就是个工作狂。
一个大学同学的妻子跟屠呦呦很熟识,她说:
“婚后屠呦呦不擅长做家务,家中大小事务基本都是由先生全包,屠呦呦与一般女孩子的兴趣不一样,她是个心胸开阔的人,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了。”
屠呦呦也说:“我依然不灵光,成家后,买菜、做饭、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我家老李做。”
电视剧《功勋》的开篇有一个场景:屠呦呦(周迅 饰)从单位接研制抗疟药的任务回来,丈夫李廷钊正在厨房做饭,女儿李敏正在桌上写作业。
这不是普通的再现,这是导演刻意而为之,就是要表现在她们家,丈夫李廷钊主内,包括家务、照顾孩子等生活琐事。
屠呦呦说:“(国家)交给你任务,当时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
作为一个妻子,屠呦呦显然不是个合格的妻子:不操持家务、不带孩子。
面对这样的妻子,李廷钊不但毫无怨言,还主动承担起了家里的大小事务,而且对她的工作也是极力支持。
电视剧《功勋》里,当得知屠呦呦要参加523项目,而李廷钊要被派到云南工作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很感动:“云南蚊虫多,也有疟疾,如果我不幸得了疟疾,你正好拿我做试验!”
电视剧里,屠呦呦问李廷钊:“李廷钊,你为什么要娶我?”
李廷钊回答:“就想当你的小白鼠呗!”
在试药阶段,李廷钊主动请求屠呦呦在自己身上试药,因为他不忍心妻子冒险拿自己当小白鼠。
不仅如此,当屠呦呦因为研制青蒿素,得了病毒性肝炎而不顾自己的身体,要去工作的时候,李廷钊说:“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
爱她,就心疼她,支持她!
一个丈夫从不抱怨妻子不管家里,而且从心底里支持妻子,做她想做的事,这不是所有男人都能做到的事。
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在屠呦呦这里,应该要说,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有一个伟大的男人。
这个伟大的男人,就是她的丈夫李廷钊。
面对这样一个对自己全心全意,又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屠呦呦是心生感激和愧疚的。周迅将这一点表演得很好。
所以,屠呦呦这功勋的一半,应该归功于她的丈夫李廷钊。
02 妈妈:不合格
屠呦呦和李廷钊婚后,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李敏,小女儿李军。
小女儿回忆,自己对妈妈有清晰的印象,已经是3岁多了。
那时候,屠呦呦一心扑在工作上,用丈夫李廷钊的话说就是:“攻坚阶段,屠呦呦满脑子都是青蒿,回家时满身都是消毒水和酒精的味道。”
由于工作忙,丈夫又被派到云南工作,两人只能把两个女儿李军送到宁波父母家,让自己的父母帮忙看孩子。
李军在宁波,和外公外婆生活了几年后,屠呦呦才借着一次去上海出差的机会,到宁波去看望父母和女儿。
电视剧《功勋》里,也有这个片段 。
那一天,李军在外婆家的小巷口,看着一个人拎着行李,朝自己走来,边走边张开双臂说道:“小军,小军......”
然而,李军对这个女人很陌生,下意识地转身跑回了家,她已经不认得妈妈了。好不容易给女儿换双鞋,还买成一顺的了。
坐火车回来时,因为思念女儿,看着下车的母子,她也不由自主地在泰安站就下车了,等她醒悟过来,火车已经开走了。
后来虽然把大女儿李敏接回来了,但是很长时间,她都不愿意叫爸妈。
每每遇到这样陌生的亲子关系,屠呦呦都暗自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多年后,她依然有些后悔地说:“孩子长大后,甚至一度不想回北京和我们一起生活。”
作为母亲,没有哪一个妈妈愿意和孩子分离,可是为了工作,为了国家,她们不得不做出选择:宁愿对孩子有愧,也要为国奉献!
所以,屠呦呦成功的背后,是对两个女儿深深的愧疚!
03 女儿:不合格
屠呦呦出生在宁波市开明街508号,她的上头有三个哥哥。父亲屠濂规是个既接受了中国式传统教育,又接纳了西方自由理念的家长。
对这个“千金”,父亲屠濂规很是疼爱。她出生时,屠濂规怀抱女儿,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随口吟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就这样,屠濂规给女儿取名“呦呦”,意在希望她像山中的小鹿那样活泼可爱,永远幸福。
父亲难掩喜悦之情,后来又对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谁也没想到,父亲此举,竟阴差阳错地让屠呦呦和青蒿结了缘,并为之奋斗了一生,为中国医学界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父母对屠呦呦很是疼爱,摒弃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5岁便将她送到幼儿园上学。
闲暇时,也经常陪女儿一起阅读各种书籍,包括一些医学典籍。这为启蒙了她后来的医药研究路。
母亲姚仲千,是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姚白咏的女儿,性格温顺和善,对屠呦呦也很疼爱。知道屠呦呦喜欢吃香螺,经常会亲自腌制香螺,托人捎给正在外出上学的她。
屠呦呦16岁时,得了肺结核,屠濂规坚信中草药能治好她的病,于是经常给屠呦呦熬制中药。最终屠呦呦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痊愈了。后来成功考上了北大医学院。
屠呦呦小时候备受父母呵护,长大了却一路北上,去了北京读大学,毕业后也一直留在北京工作。
后来接到了“523”任务后,不仅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甚至连自己的孩子还得送给父母照顾。
电视剧《功勋》里,屠呦呦回家探亲的时候,父亲百感交集:本来很希望看到女儿,但是看到女儿,他又很生气,原因是屠呦呦一两年都不回家,父母连她做什么工作都不知道。
屠呦呦虽说在生活上是个大大咧咧的“马大哈”,但是在情感上,她也是个女人,也有感性的时候。
这一路走来,她对父母也是有很深的愧疚,好在自己成功研制出青蒿素,也光耀门楣了,为父母争了光。
作为女儿,屠呦呦在生活上虽然没有对父母照顾有加,心里有愧,但是她一直依照父母的愿望成长,想必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父母尽孝了。
结语
自古忠孝难两全,面对国与家,屠呦呦选择了国,舍弃了家,这是大爱!
在这份大爱里,藏着三个“不合格”:不合格的妻子、不合格的妈妈、不合格的女儿,但正是这这三个“不合格”,恰恰体现了她的伟大,不是吗?
这样的人,实在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