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964年
在新疆罗布泊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人们记住了钱学森、邓稼先的故事
但是很少有人听过
这背后还有这样一位奇女子
一次次从零开始
为国家隐姓埋名30多年
用“我愿意”肩负起祖国的重托
" 她是王承书
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
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
1
“不可多得的人才”
" 1912年
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
当同龄人都在吟诗作画时
她却沉浸在
数学、物理的领域中不可自拔
" 1930年
王承书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
作为全班唯一的女性
她的成绩超过了所有人
1934年
王承书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
并获得学校最高荣誉
“斐托斐”名誉学位
两年后
又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
在这里
她遇到了一辈子的知音伴侣
——张文裕
" 1941年
王承书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
丈夫张文裕辞去国内工作
陪她前往美国学习
王承书师从
国际物理学权威教授乌伦贝克
开始了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研究
" 留美期间
凭借极强的数学天分
她提出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轰动世界
这一观点至今仍在沿用
导师评价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 王承书让西方科学界深信
只要她能坚持下去
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她却放弃了这条道路
于1956年回到了祖国
和她一起回来的
还有装满300多个包裹的书籍和笔记
" 2
“我的事业在中国”
王承书虽然在外求学
但心系中国
一直关注着国内的情况
渴望学成之后报效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
王承书本打算和丈夫张文裕
立即回国
但是由于有孕在身
只得推迟了归国时间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
中美关系也出现恶化
热爱祖国的中国学者不仅归国受阻
还面临着受到迫害的危险
众所周知
在钱学森计划回国时
时任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发布声明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
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
也不能让他离开”
和钱学森同志一样
当时有一大批爱国科学家
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
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这其中就包括王承书
" 1956年
王承书和张文裕终于实现了
回国的心愿
王承书目光坚定地说
“虽然中国穷
进行科研的条件差
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
我要亲自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
我的事业在中国”
" 她坚信
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强起来
自己也要出一份力!
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一定将党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竭尽所能
最好地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3
一生的三次“我愿意”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回国后,她在笔记中写下
“1956年10月6日是我难忘的一天
在离别了十五年的祖国国境上
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
心里说不出的兴奋
我要为国家做贡献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 1958年
我国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
聚变能被认为
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
也称人造太阳
但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
也是王承书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
对46岁专业已经定型的她而言
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
面对钱三强的邀请
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
"钱三强与王承书 我改行了比别人损失要小
随着国家原子弹的研制
进入攻坚期
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
却进展缓慢
如果将原子弹赋予生命
那么高浓铀就是其体内流动的血液
1961年3月
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
希望她负责高浓铀研制
这一次
王承书再次说出“我愿意!”
" 王承书后来曾对人说:
年近半百,转行搞一项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再一想,当时谁干都不容易,何况我在回国之前就已暗下决心,一定要服从祖国的需要,不惜从零开始。
“我改行了比别人损失要小
既然都是从头做起
我为什么不可以?我也能做”
第二次选择
仍是短短三个字“我愿意”
然而,这次的选择意味着
她要从此隐姓埋名
王承书告别丈夫和孩子
悄悄来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
那时党中央决定第一颗原子弹
要在国庆十五周年前后爆炸
作为原子弹燃料的浓缩铀当然是重中之重
进展缓慢
当时铀炼厂的状况可谓惨不忍睹
" 苏联为中国提供的铀提炼厂还没有建成
就撤走专家、带走图纸
设备被丢弃在大西北的荒原之中了
几乎成为了一堆废铁
这一切都需要王承书
和她的同事们“起死回生”
1963年底,高浓铀投入生产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指日可待
" 一个浓缩铀样本
1964年1月14日
504厂成功取得
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
为原子弹爆炸
提供最根本的燃料保证
" 以身许国,三十年如一日
"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
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
王承书带领团队交付产品的时间
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人
终于等到了那一声东方巨响
" 而此时的王承书面对的
却是继续地隐姓埋名
从事核事业研究
这是钱三强向她发出的第三次邀请
这一次
她坚定地说出了第三个“我愿意”
在她笔记的扉页里
有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
上面写道
“在无论任何条件下
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 4
将我的身心献给党
由于长期操劳
晚年的王承书患上眼疾
但她却以浪费为由
拒绝昂贵进口药的治疗
因为保密的原因
王承书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
王承书收到病危通知时
她留下遗嘱
将自己一生积蓄的十万元
一分不剩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
并且把遗体捐给医院研究
书籍和笔记留给科研工作
" 去世前她在寄给学生的信里写道:
“我一生平淡无奇,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至于贡献,谁又没有贡献?而且为国家做贡献,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何况是一个共产党员。
将我的身心献给党,为共产主义,为解放全人类的光荣伟大事业,奋斗到底。
" 我愿意!
我愿意!
我愿意!
在新中国崛起之路上
有无数像王承书这样的无名英雄
向王承书致敬
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
来源:新华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