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主宰

状态: 已完结

主演: 乔·博恩瑟 达格玛拉·多敏齐克 特里特·威廉斯 多米尼克·隆巴多兹 德莱尼·威廉姆斯 唐·哈维 加布里埃尔·卡特里斯 大卫·科伦斯韦 杰梅因·克劳福德 

导演: 雷纳尔多·马库斯·格林

语言: 英语

首播: 2022(美国)

更新: 2024-04-12 12:49

类型: 欧美剧

剧情简介

每天读本书:《西方将主宰多久》"

前言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他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曾出版过《战争》《文明的度量》《人类的演变》等书。他的特点是,善于从历史中寻找和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他认为,西方过去一万年的历史中,大多数时间都处于领先地位,但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有很大可能在一个世纪内超过西方,终结西方的主宰地位。

讨论和比较东西方文明的著作很多,像《西方的衰落》和《当中国统治世界》等等,都是名著级别的。今天的这本书自创了一个考评标准,叫“社会发展指数”,这样各文明的比较就不是直观印象或泛泛而谈,而是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各个文明的消长变化、彼此的比对,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说,这是一部数字化的世界历史。2010年,这本书一出版,就获得了《纽约时报》年度杰出图书、《经济学人》年度图书等奖项,还获得了2011年奥威尔写作奖提名,这也证明了社会各界对这本书的认可。

在讲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两点,一是莫里斯对所谓东方、西方的划分,二是他的社会发展指数是怎么编制的。

地球是圆的,没有绝对的东和西,所以现在普遍接受的所谓东方、西方,其实是以欧洲人的视角来划分的,本书也是如此。不过,作者把传统上被称为近东、中东的埃及文明、两河文明也都划到西方去了,这样一来,所谓东方就只剩下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了。这里提到的西方、东方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划分的,后面就不一一强调了。这种划分方式当然有利于对西方的评价,不过我们必须解释一下,从全书来看,莫里斯的用意并不在于吹捧西方、贬低东方,我们不必纠结于他的划分方法,我们在意的是他评判的标准,也就是所谓社会发展指数究竟是怎么回事。

莫里斯的社会发展指数包含四个主要指标,分别是能量获取、城市化、信息处理、发动战争的能力,将四个分数合在一起的总分数,就是社会发展指数。那这个具体数值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作者把2000年全世界最大最发达的城市纽约作为基准,以纽约为1000分,并且假定四项分指标都是250分,其他国家和其他时代都参照纽约来打分。今天的联合国有一种人文发展指数,跟作者这个算法很相似,它计算的是人的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之和,以此来代表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发展程度。但本书作者莫利斯的这套算法,参考的标准更多,所以结论也更充分。

莫里斯这套算法的数据采集,是从公元前14000年~公元前4000年,每1000年测量一次;从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500年,每500年测量一次;从公元前2500年~公元1400年,每250年测量一次;1400年~2000年,每100年测量一次。关于数据的测量这部分很重要,后面我们还会多次提到。根据这个算法,东西方文明的交替领先就可以大致分成五个回合。

第一回合,从公元前14000年~公元前1500年,这也就是作者说的,在这一万多年里,西方一直领先东方,各种影响重大的发明和进步基本都先出现在西方,发展分数遥遥领先。

第二回合,从公元前1500年~公元514年,西方的第一代文明衰退,东方文明崛起,并且世界进入轴心文明时代,东西方各文明几乎同步实现了文明的飞跃,双方的发展分数也非常接近,西方只有微弱优势。

第三回合,从514年~1400年,东方文明史上第一次超越了西方。

第四回合,从1400年~1773年,西方文明稳步前进,后发制人,在这个时代的最后时刻,再次反超东方。

第五回合,从1773年~2000年,西方仍然处在主宰地位,东方一度被远远甩开,但20世纪中期之后,东方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西方。如果这个趋势能保持下去,在2103年,东方将再次超越西方,而这也就是本书核心问题“西方将主宰多久”的答案。

我们换上这个视角,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史就变成了一场马拉松,两位选手在长达一万多年间的赛程里展开角逐,我们也就来充当解说员,为这场漫长的赛跑做一次技术动作分解式的详细解说,看看这五个回合里到底都发生了什么,又为什么会发生。最后再一起来谈谈这本书的观点,我们能从中得到些什么。


第一部分

先从第一回合开始。这一回合的跨度很长,长达一万多年,但其实没有太多可说的,因为作者把埃及和两河文明都划到西方,这就注定了西方的优势是压倒性的。

从公元前30到20世纪,埃及和两河接连形成了大帝国,也就是历史学家们所称的“第一代帝国”。这时候,中国和印度的文明才刚刚起步。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500年,西方的指数从之前的不到1分直线上升到24分。当时,西方的中心,苏美尔的乌鲁克和埃及的孟菲斯等城市,居民人口都已经超过7.5万,而东方的偃师等城市仅有3.5万人。在这个时间段,东方文明的最高点也就只有18分。希腊爱琴海文明的加入,让西方所拥有的文明地区占到当时全世界的70%。再对比一下文明成就,莫里斯说,现在的考古发现显示,除了简易的陶器和大量的陪葬品这两项东方出现比较早外,其他如驯化狗、人工种植、原始文字、村庄、农业化、城镇大型建筑等等这些重大成就都是先出现在西方,在这些项目上,东方平均要比西方晚了2000年左右。

为什么西方会有这么大的优势?作者给出了他的结论,他说西方掌握有三个秘密武器:懒惰、贪婪和恐惧。什么?这不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三个要素吗?作者是这么解释的:懒惰,让西方人不想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贪婪,让西方人想要获取更多的食物;恐惧,让西方人害怕饥饿,害怕被别人抢去食物。作者认为,正是这三种因素的交相作用,使西方人率先发展出城市和农业,更早起步,更早完成科技树上的其他项目。这也就解释了前面说的,为什么文明史上影响深远的发明大多首先出现在西方。


第二部分

作者认为,从公元前14000年开始,西方领先了一万年之久,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这时候东方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上升阶梯,发展到公元前1500年,双方的差距在缩小。那么在作者眼中,接下来东西方文明的竞速,又是一种什么局面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第二个回合:西方的衰退、东方的追赶,还有伟大的轴心文明时代。

我们都熟悉一个传统的说法,“四大文明古国”,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在国际上也不常用,更科学的表述方法是“四大文明区域”,分别是公元前35世纪开始的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1世纪开始的埃及文明、公元前25世纪开始的印度河文明,以及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中华文明。东方的印度河文明和中华文明,比西方两大文明区域起步晚了差不多1000年,所以在上一个阶段,东方被西方全面碾压,但当东方两大文明兴起时,西方却遭遇了第一次衰退期。

关于衰退的原因,作者用了一个说法:天启五骑士。这是一个基督教的典故,《圣经·启示录》里,把四种灾难:战争、瘟疫、饥荒和死亡,比喻成四位骑士,称它们将带来世界末日。这个“天启四骑士”的说法,在基督教世界可以说是人尽皆知。而这里,莫里斯又加上了一个气候变化,他认为,这五种因素是导致文明衰退的“天启五骑士”。

在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正是这五种因素一起结束了西方社会发展指数的上升趋势:寒冷的天气席卷全球,反常天气令世界到处都出现了饥荒,北方的雅利安人和西边的海上民族等野蛮民族趁机攻城掠地,而这又造成大量的死亡以及瘟疫。那些很早起步的西方帝国,纷纷被打回原型,比如古埃及被入侵的喜克索人占据;而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赫梯帝国瓦解,两河流域的强国中亚述王国也分裂成了诸多小国。这种衰退持续了大约200年,直到公元前1000年,西方才恢复元气。

同一时期的东方,印度河文明在这次大衰退中消失,入侵的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0世纪建立了印度文明。注意,印度河文明和印度文明是两个概念,今天的印度更多的是继承了印度文明,而印度河文明已经消失了。中国由于地理因素,受的影响相对较少,虽然这个时间段经历了从商到周的改朝换代,但并没引起文明的崩盘,反而持续发展。

公元前1000年,作者为西方打出的分数是22分,为东方打出的分数是19分,仅有3分之差。

接下来就进入更加振奋人心的轴心文明时代了,这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他指出,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希腊、希伯来、波斯、印度、中华等几大主要文明都迎来了重大发展,影响持续到今天。比如,中国思想文化最活跃的诸子百家时代,希腊城邦的黄金时代,都出现在这段时间里。轴心文明时代历来是吸引学者们研究的课题,本书作者莫里斯也提出了他的解释,他说,这是因为这500年有三个基础变量获得了完全且同时的释放,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三个基础变量分别是:哲学思想、宗教和重新建立帝国。

第一个基础变量是哲学思想。在西方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希腊哲学家,东方的代表人物则是孔子等诸子百家,东西方同时实现了哲学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二个基础变量是宗教。在西方的代表是大卫和所罗门建立的犹太教、琐罗亚斯德建立的祆教,而犹太教的发展也为基督教的诞生创造了一切条件;在东方,则出现了孔子建立的儒教、释迦牟尼建立的佛教等。

第三个基础变量,是重新建立帝国。在西方是短暂的亚历山大帝国与长久的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东方则是短暂的秦帝国与长久的汉帝国。

历史学家把罗马和汉称为“第二代帝国”,在这两个帝国的统治下,新秩序产生了,社会发展指数稳步上升。作者测算,在公元元年的时候,西方是43分,东方是34分,西方再次扩大优势。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当时罗马一个城市人口就达到了100万,相比之下,东方的长安仅有50万人。不过,当时东西方的人快乐度都相当的高,难怪《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爱德华·吉本都说,他想生活在那个时代。

公元300年到500年,出现了小冰河期气候,极端天气迫使北方游牧一批批内迁,进入两大帝国腹地,此时东西方的历史出现了神同步:在东方,西晋内乱,匈奴、羯、羌趁机崛起,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政权,就是所谓“五胡十六国”,东晋等汉人政权被挤压到江南;在西方,日耳曼蛮族也灭亡了西罗马,罗马帝国只剩下东半部在苟延残喘,这就是后来的拜占庭帝国。这样的乱世让人民看不到未来,他们转而向宗教寻求心灵的归宿,因此,佛教和基督教分别在东西方快速发展。从公元50年开始,基督教仅用了300年,信徒便达到了1000万人,佛教则用了500年。作者评价说:“眼看着国家日渐式微,而寺庙却日益兴盛,生活依旧在继续。”

好,又到了阶段性总结的时候,虽然这段时间东西方都混得很惨,但作者仍然认为,西方受到的影响更大,这也给了东方超越西方的机会,那么东方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的第三回合,东方文明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西方,我们就以中国作为样本来看一看,中国是怎样做到领先世界1000年的。


第三部分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中国曾经领先了全世界长达1000年。这要从公元541年说起,这一年的中国还处在南北朝时代,没什么大事发生。虽然隋文帝杨坚就出生在这一年,但当时他作为一个一岁的婴儿,显然对历史发展不会有任何影响。但作者统计,就是在这一年,东方社会的发展速度超越了西方。

541年,西方出了一件大事,拜占庭帝国爆发了查士丁尼大瘟疫,查士丁尼是当时的拜占庭皇帝,这场瘟疫导致半个世纪里1/4的西方人死亡,社会发展指数不断下降,公元600年降到26分,几乎倒退回了一千多年前的水准。此时,波斯帝国接过拜占庭的接力棒,成为西方核心区域,但他们很快被异军突起的阿拉伯人征服,阿拉伯一度成长为地跨三洲的庞大帝国,但也很快分裂成很多各自为政的小政权。

而同一时间段的东方,隋朝于589年统一中国,比西方提前一步进入“第三代帝国”,这时作者打出的分数是32分。后来隋亡唐兴,两大帝国的各种文治武功我们就不必多介绍了,总之,大唐盛世的最高点,唐玄宗在位的8世纪中叶,社会发展分数已达40分,而同时的西方只有28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但同时代的西方更衰,控制西欧大部分领土的法兰克王国,最高只有30分,跟罗马鼎盛时期的43分简直不能比。

而11世纪后,欧洲基督教世界和西亚北非的伊斯兰世界,又爆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残酷宗教战争,这就是十字军东征。根据作者的划分,这就应该算是西方的内战了。战争把欧洲的法国、罗马帝国、英国,以及西西里、威尼斯、拜占庭这些大国富国都拖下水,当然还包括伊斯兰世界的一些主要国家,总之,大家都在战争中耗尽了国力,社会没有任何进步。因此从900年~1300年,西方的社会发展指数一直在28~32分之间波动。

而这时候的中国,则迎来了另一个盛世。960年,宋朝建立,虽然宋的军事实力和版图面积,都比不上之前的汉唐,还总被周边的辽、西夏、金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欺负,但除了军事领域,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稳居前列。作者认为,这时候的中国和公元元年的罗马帝国并驾齐驱,分数都是43分。作者承认,到1200年,东方要比西方先进至少一个世纪。从人口上比较,南宋都城杭州人口有80万,西方的君士坦丁堡只有25万人。

就在这个时候,蒙古崛起了。蒙古人对东方和西方世界双线出击,在两个世纪里,他们几乎踏遍了东西方的所有核心地区,导致东西方社会发展指数同步直降:东方35分,西方30分——这是1400年的数字。虽然是难兄难弟,但截至此时,东方仍然有微弱优势。

好,说到这就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那就是此前西方发展的极值罗马,和本回合中宋朝的最高分数,都是43分,这是一个巧合吗?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提出了一个猜想,他引用了天文学上的一个假设“大过滤器理论”。简单说就是,一个社会的发展有它的上限,到达了就必须进行社会的变革和重组,成功通过变革的文明就会再现辉煌,而没能通过的就会灭亡。这个理论可以解释本书中提到的,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2世纪埃及等一批文明的衰退,还有5世纪西方的衰退。根据计算,这两次都是文明发展达到24分的时候开始了衰退,而罗马帝国和宋朝开始衰退时也都达到了43分,这似乎说明这就是大过滤器的极限。

而这个无法突破的瓶颈,主要是什么呢?虽然作者前面提出过“天启五骑士”理论,但是在这他补充说明,决定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最核心原因还是制度,其他都是次要的。当一个文明达到瓶颈时,要突破它,就必须依靠新的动力来实现重构。


第四部分

关于这个大过滤器理论,我们在结尾会进一步探讨,下面我们先回到历史当中,继续看从1400年~1773年,东西方竞赛的第四个回合,在这个回合的尾声,西方又一次反超了东方。这个时间段还有很多值得细讲的问题,比如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还有,在作者眼中,康熙皇帝是个好皇帝吗?下面我们就来讲讲。

1400年以后,西方接连发生了诸多大事件,如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宗教改革以及工业革命。传统上认为,这些是西方实现弯道超车、再次压倒东方的关键之所在,并且这种结论经常伴随着不乏惋惜的疑问:为什么这些都出现在西方,而不是在当时社会发展更先进的东方?在本书中,作者仔细研究东方的历史后提出一个新结论:这些情况在东方不是没发生,而是发生得太早了。

首先,关于文艺复兴,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作者把宋代儒学的发展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这个可能跟我们的直观感觉有很大差异,因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是摆脱教会的桎梏,而中国宋代发展起来的理学,是加强了儒家思想对社会的控制,这怎么能一样呢?作者阐释的角度是,文艺复兴本质上“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去理解千年以前的理论,用这些理论来解释现代所面临的问题。”

这样看来,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资源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思想解放,而中国理学依赖的思想资源是儒家思想,并且把儒家思想的应用范围扩大了,从社会到自然都纳入到儒家的体系当中去理解,这就构成了一套以儒家礼教为框架的社会秩序,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说,东西方的文艺复兴都是“托古改制”,到古代去寻找理论和启发。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宋代理学兴起称为是东方的文艺复兴了。而且从效果上说,东方文艺复兴也和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大大有助于社会财富的发展,所以宋代的中国富甲天下。但是,宋代的文艺复兴被蒙古入侵打断了。

再说大航海。实际上,唐宋两代中国的海外贸易就非常活跃,更不用说明代郑和的航海壮举,可后来明代的统治者们认为这个活动的代价太过高昂,终止了航海,掌握海权的机会就这样拱手让给西方。

关于工业革命,作者说,在南宋末期和明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规模都具备了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甚至他认为,当时中国距离工业革命几乎就差临门一脚了。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呢?其实这个现象早就引起过研究者的注意,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1600年~1800年,历史给了东方最后一次机会。那时候,东方的社会发展指数再次达到40分,同时西方的分数正在38分徘徊。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值明末清初,欧洲的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数学、机械学和天文学知识,但西方知识的传播先是被明末清初的乱局给耽误了,而等到清朝的统治稳固下来,康熙皇帝认识到了西方科学的先进,还创立了算学馆。可是后来,他担心西方人传教影响社会稳定,于是又疏远了他们。

李约瑟曾经提出,如果康熙继续接纳传教士,并把他们从西方带来的先进知识用在社会发展上,就能让中国在18世纪同样成为与欧洲诸国一样的强国。对此,本书作者不这么认为,他说,就算康熙接受了一切,东方也绝对不可能出现西方那样的腾飞。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提倡在古文字中查考一切,用2000年前的孔子思想来理解当今世界。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尽管也有人提出过反思,像清代的学者戴震,他就提出过“自然是机械化的,它不以任何意图或者目的而运行”,这就跟西方一样,把世界的客观性作为思考的前提。但一是这样的人太少,二是他们本身也是读书-做官这个知识变现产业链的一部分,所以并没有足够的决心和意愿去尝试打破这种定式。这就是作者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他还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世界就像钟表一样,但中国的时间却是静止的。”大环境如此,也不能让康熙一个人背锅,但他毕竟是决策者,作者从这个角度评价康熙,认为他不是一个伟大的皇帝,甚至是一个固执的傻瓜。

说到这,再回头看刚才关于文艺复兴的话题,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东西方都试图从古人那里寻找智慧,但西方是寻找方法,东方是直接寻找答案,或许这是导致东西方发展截然不同的原因。

下面来看打分,根据作者的计算,在1773年这一年,西方的社会发展指数达到47分,超过了东方。那一年是中国的乾隆三十八年,所谓盛世,已接近尾声。


第五部分

下面就是第五个回合,其实已经没有悬念了。19、20两个世纪,西方无论科技还是社会,进步都一日千里,跟东方的直接对抗也是占尽上风,东方的几个核心,印度变成英国直接殖民地,中国变成列强瓜分的半殖民地,日本也是被西方用武力威胁打开了国门,这些史实我们就不一一细说了。但在这个回合结束之前,出现了新的变化,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47~1991年的冷战给了东方机会。

日本是第一个为东方追分的选手,随后又有亚洲四小龙迅速发展,而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也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奇迹。按照这个趋势,未来东西方竞速的前景是这样的:1900年东方社会发展指数为80,西方为180,比值为1:2.4;而在2000年,东方的社会发展指数为580,西方为910,比值为1:1.6,差距仍然很大,但在接近;照这个比例发展,2103年,东方将再次领先于西方。

作者还强调了城市规模与社会发展指数成正比,在这五个回合里领先的一方,必然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今天世界上人口数最多的城市是东京,比西方人口最多的城市纽约多出1000万人。这个硬指标,也是作者预言未来100年内东方必然超过西方的重要依据,而那时候,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可能不是东京,而是北京。


结语

以上,我们就以本书作者莫里斯的社会发展指数为线索,简要梳理了一遍过去一万多年中东西方文明的竞争。剩下的时间,我们不妨来谈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本书。

首先,这是一本另辟蹊径的书,用量化标准来考评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虽然这个标准的设定,以及对东西方的划分,都只是莫里斯的一家之言,但这种研究方法还是很新鲜也很有启发性的,它能让很多我们对历史的固有认知接受数字的检验。

其次,作者试图解释西方文明的优势地位,但他的思路并不算新鲜。比如我们开篇提到的,他总结的西方文明的三大武器,懒惰、贪婪和恐惧,其中贪婪、恐惧说到底,还是归因于西方文明所处的地理条件比较严苛,逼迫他们不得不这样,这种地理决定论其实已经有很多人提出过了,把地理因素作为唯一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很难让人完全信服。

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大过滤器理论。我们前面说了,他用这个理论来解释第一批文明的毁灭,还有罗马和中国宋代发展达到顶点之后的长期停滞和衰落,这似乎说得通。然而根据这个理论,第一次过滤器出现时,东西方的社会发展指数都只有20分左右,第二次是40分左右,可今天这个指数已经高达1000分以上,这期间也没有再发生哪个文明遭遇大过滤器、陷入崩溃的情况,这就显得太没有规律可循了。作者的解释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已经把大过滤器的下一个极值大大推高了,但这个过滤器是否还存在,作者没有给出明确可信的回答。

这本《西方将主宰多久》我们就说完了。这本书试图用数字化的方式,考评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从而判断未来谁将主宰世界。根据作者提出的社会发展指数,东西方文明的竞争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我们详细讲述了这五个阶段各自的特点,分析了内在的原因。其中,有四个阶段西方都领先于东方,但根据目前社会发展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东方将在一个世纪之后再次超越西方,终结西方对世界的主宰。

欧美剧城市的主宰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城市的主宰高清剧照,城市的主宰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