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941年6月22日,随着德国法西斯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陆地战争就此开始,战争初期德国闪电攻势令苏联猝不及防丢失大量领土损失大量有生力量,作为当时苏联建立的黑海舰队则因为制空权丢失成了德国轰炸机的活靶子,大量黑海舰队的士兵不得不弃海上岸跟着陆军士兵一起并肩作战,战场上陆军士兵使用的是手动换弹的栓动步枪莫辛·纳甘,而海军士兵则装备的是二战时苏联研发的半自动步枪svt-40,由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费德洛·托卡列夫设计。
其实早在二战前的1938年是苏联就研发了第一款半自动步枪,定型为svt-38步枪(svt是托卡列夫自动装填步枪的缩写)。1939年2月26日,托卡列夫的设计最终获胜,但军方对全面装备svt-38仍有疑虑,有传言是斯大林亲自干预此事才使得 svt-38在1939年7月下旬才开始试产,在试产的过程中改进了一些缺点后于1939年10月正式开始批量生产,但是到1940年4月便停产,原因是准备生产该枪的改进型svt-40半自动步枪。svt-38总共生产时间不过六个月,大概有六万左右的svt-38被制造出来,其中大多数svt-38在战斗中丢失、损坏或被送回工厂重新改装成svt-40。
svt-40步枪全枪长1226mm,枪管长625mm,空枪质量3.85kg,采用7.62毫米子弹(和莫辛·纳甘用的是同一种子弹,减少后勤压力),原本是要大规模装备的部队但是战争爆发后苏联损失了大量训练有素的士兵,新招的士兵对枪支保养很差,在当时svt-40步枪是一种比较复杂和娇贵的武器,在保养得当的精锐士兵手中才能发挥全部威力,前身svt-38步枪在苏芬战争中,装备的也是靠近卡累利亚的拉多加湖(苏联最大的湖,靠近芬兰)的滑雪精锐部队,战斗中芬兰士兵深刻体会了这种枪的可怕火力。
svt步枪采用的是导气式工作原理、由弹匣供弹的自动装填步枪。短行程导气活塞位于枪管上方,导气室连同准星座、刺刀卡笋和枪口制退器构成一个完整的枪口延长段。这样的设计简化了枪管,但枪口延长段颇为复杂。导气室前面凸出的是一个五角形的气体调节器,有5个不同的位置标记为1.1、1.2、1.3、1.5和1.7,需要根据天气条件、弹药状况或污垢的积聚程度选择合适的导气量。有一个专用扳钳用于调整调节器,这个扳钳也能用于拆卸枪口制退器和导气活塞。
svt步枪不管是38还是40,出厂时只配发3个弹匣,作战时更多子弹士兵一般都预先装在弹夹上备用;svt机匣上盖的抛壳窗尾端还加工了一个桥夹导槽,这样就可以直接用奠辛-纳甘的5发桥夹往枪上的空弹匣内压弹。设有空仓挂机装置,当弹匣打空时枪机滞留在后方,提示射手再装填,在使用桥夹往枪内压弹时也需要挂起枪机。
svt-40步枪最主要的改型就是狙击型号,作为半自动武器在使用时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手动换弹发出的声音,二战时期德国狙击手使用的毛瑟98k步枪因为换弹时发出的响声而被苏联狙击手察觉,这也加快了德国g43步枪狙击型号的出现。
svt步枪作为二战时期苏联主要装备之一,其设计并不比美国的加兰德m1步枪差,重量轻、精度高,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了,复杂的设计导致保养擦拭困难,而苏联当时的步枪发射药又对枪管和枪机腐蚀很严重,一旦保养不到位的话步枪的可靠性就会打折扣,作为当时训练有素的苏联海军部队选用了svt步枪,身穿海魂衫与陆军士兵并肩作战,一起啃黑列巴直到美国援助的到来,陆军士兵因为前期损失严重而后期训练不足的新兵保养能力差,只能装备莫辛·纳甘步枪作为武器;同时作为对手的德国士兵却非常喜欢svt步枪,认为只要保养得所谓的故障问题会非常偶然,或许真的是饭菜都是别家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