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状态:

主演: 内详 

导演: 郭柯

语言: 汉语普通

首播: 2017(中国大陆)

更新: 2024-04-01 19:00

类型: 纪录片

8.7

哔哩哔哩

  • 正片
  • 剧情简介

    小说

    《推拿》和《暗算》,首先应该是以题材出新。写盲人生活,就写当下现在的盲人生活,似乎没有第二篇。写得细腻入微,让人感叹一个既随风顺流,又与众不同的盲人世界。《推拿》的语言别具特色。作者毕飞宇显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探索。毕自己也说什么样的时代应有什么样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特色的语言、没有新意的语言,都难刮人眼目、传之久远。至于《推拿》的语言特色究竟是怎样的,我还说不清楚,这得需要大工作量的琢磨,目前我还力有不逮。我只知道新颖别致,读起来兴奋不已。

    麦家以谍报题材进入文坛,这一直是个讳莫如深的领域。也正因此,一经面世,立即众人瞩目。麦家的方式是把一个故事讲到极致,几乎有点令人不可思议,有违常理。在这么一种氛围之中,让你感觉谍报事业的异乎寻常。麦家并不是向你透露什么内幕机密,既然是小说,麦家写的还是人,用人物的特立独行,来看人物命运的一波三折,再从而让你品味一点人生的况味。这其实是所有作家的一个套路,只是麦家所写的人物是你以前未见过的,他讲故事的方式是引人入胜的,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似真又假,真假难辨。《暗算》的语言是朴实的,让你不计语言,只看故事。

    王安忆是一位写了四十年的作家,著作等身。但我读王安忆作品不多,这一本《麦田物语》是中短篇和少量散文选集。

    "

    王安忆生长于上海,是标准的上海人,就连下乡也是在南方。也许是江南的春雨秋雾长期滋润,我读王安忆作品也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王安忆自己也说,细腻是她的长项,但有时细到原地转圈,看不到情节的跳荡。也许王安忆就是在细腻的叙述中让你得到某种气氛的体验,而这气氛就是时代背景,就是人物特质,就是作者的心境。王安忆说,她自己就像种麦子的老农,埋头在格子纸里栽字。他们得出的景像也是一个样的:齐茬茬,绿油油;齐茬茬,黄澄澄。有时风吹来,翻起一波接一波的麦浪,这麦浪也是柔和均匀,不会大起大落,更没有荡气回肠。

    《聊斋志异》是一本书柜里必藏之书,也就是说这本书不是看一遍就可以了,而应该是经常的看。

    "

    首先是语言的高妙。我觉得《聊斋》是最优美的文言小说。文言文本来就和现代汉语隔着一层似簿还厚,似是而非的幕布。加之古人多爱用典掉书袋,所以现代人读古书都异常头疼。《聊斋》却语言流畅,词汇丰富,语句华丽而不油腻,精言警句蜂飞蝶舞。虽然也大量用典,唯其如此更见作者的渊博,也更见语意的深厚。古文中,有一派崇尚华美、深奥的老先生,为了使语句对仗押韵,难免生拉硬拽、牵强附会。这样看上去好象挺美,实则迂腐酸涩,浪费精神,也让读者摸不着头脑。

    第二点就是情节的跌荡起伏。《聊斋》的每一个短篇都字数不多,但几乎每一篇的情节都是波回浪转,令人拍案叫绝。法国的莫泊桑被称为世界级短篇大师,莫氏的短篇也是以情节见长,但是与蒲松龄对比,只能排在第二。为此我想单独写一篇蒲松龄与莫泊桑短篇之比较的文章,思路已经有了。

    莫泊桑与蒲松龄相比,各有千秋。莫氏写了300篇短篇,蒲松龄写了500篇。莫氏还有6部长篇,蒲氏还有散文500篇,诗词1300首,其余还有戏曲杂著多部。关键的,蒲氏生卒1640——1715;莫氏生卒1850——1893,蒲松龄比莫泊桑早出生了210年,也就是说,早在莫泊桑之前200年,蒲松龄就已经把短篇小说的结构布局、情节构思玩到了一个了高不可攀的程度。

    从內容上说,蒲松龄塑造了一大批美丽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是蒲松龄所理想的,带有他的时代色彩。但即便我们今天来欣赏,也一样感到他们的美丽,这就是美的永恒性,也是蒲松龄作为一代宗师的高超之处。只是蒲松龄是以鬼狐的形式,表述他理想的人物,而不像莫泊桑那样,是纯现实主义,而且是批判现实主义。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不同,这需要很长的篇幅也不一定说得清楚。为此我特地拜读了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想从中探得中国小说的来龙去脉。我才知道,神鬼狐仙,是中国小说的流派之一,甚至可说就是由此而来。纯现实主义的中国小说,少之又少。

    "

    《十日谈》看起来就很轻松,也很快乐。这本书应该是写给中世纪居住在城堡里的男男女女们看的。佛罗伦斯彼时刚好也正发生一场大瘟疫,十个青年男女为躲避瘟疫,来到了一处世外桃园。他们整天唱歌跳舞还喝酒,喝完酒后他们就每个人轮番讲故事,讲的都是宗教如何虚伪卑鄙,主教们如何明里装神,暗里是鬼;男男女女们如何为爱情而花样百出而前仆后继。

    "

    这是一本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之作。由此我想到我们有没有启蒙运动,有没有文艺复兴?这个话题似乎若干年前曾被提起过,但不知怎么就自生自灭了。其实,看西方现在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欧美人为什么是现在这么个活法,离不开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

    以我有限的历史知识,我觉得,我们的启蒙运动带带拉拉,零打碎敲,一直就有过。只不过是以先进的个体思想而出现,没有形成共鸣,更没有形成运动。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对佛教迷信的批判,到郑板桥以潇洒诙谐之态对这神那鬼的揶揄嘲弄,再到清末梁启超等人对民族危亡的思考,这些都可列入启蒙行为,只是力量太单簿了。直到五四运动,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众文艺学人,才形一点气候,但现在看,深入性不够,普及性就更差。所以,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从秦汉到现在没啥太大区别,我们说这是中国文化。

    重要的,我读了托尔斯泰的《复活》,给我的震动很大,用震撼一词,毫不为过。


    "

    这是一本巨著,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聂赫留朵夫人格的力量,让你颤栗不已。什么是冲击,什么是涤荡,什么是亮出你的灵魂,用泪水洗干净它再放进心里?每个人都能做到,每个人又很难做到。人与动物本属一类,但人一但脱离开普通动物,就应该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追求。托尔斯泰耗时十年,写出了《复活》,托尔斯泰是真的可称为伟大的作家。

    散文

    《韩愈文选》。


    "

    这是一本童第德选注,排印于1962年,1980年出版,繁体竖排的“老书”。韩愈在历史上的地位及文学成就早有定论。我的感受是韩愈告诉你写文章要用心去写,心有所思,笔有所应。没有真情的文章不会是好文章。再有,童第德是何许人也书中没有说,只是说已于1969年去世,想来应是位老先生。从这本文选的注释和点评中,能看到那一辈学者的功力、风貌,可以看到他们在学术之中所带有的浓郁的情感,让人肃然起敬。

    此外,还读了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

    了解日本,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结。因为我总觉得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很独特。我极希望能到日本去看一看。《菊与刀》是美国人在二战结束后就如何治理日本而准备的教课书。写出了一些本质性、深层次的东西,但还很不够。

    诗歌

    《唐诗三百》也是一本老书。

    "


    "

    又逐句地读了一遍,感受和读《韩愈文选》一样。选注者喻守真老先生和童第德是一个流派。

    现代诗歌,只听说一位叫余秀华的脑瘫诗人风靡诗坛,另一位贾浅浅与之相呼应,共同搅起诗坛一池春水。我不得要领,也就没敢往里试探。我似乎觉得,诗歌和书法一样,像喝蒙圈了似的,开始瞎整了。

    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体,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篇章。

    "

    从战国的宋玉,到清朝的袁枚,大量的骚人墨客涉猎其中,即便古文运动对骈体文进行了毁灭性打击,但赋始终存在。骈文后来已呈病态,其实古文也有很多并不健康。唐诗宋词登峰造极,是大浪淘沙,许多残次伪劣早被淘汰掉了我们没有看见。赋本身没有问题,古文运动的领军者本身就有赋体创作。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都是千古佳作。但不知为什么,后来我们淡化了赋这一文体,高中课本中似乎只选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大概也是看重的最后两句:“前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而不是赋这一体裁。也许赋体的写作和欣赏都太难了,所以迎难而退。另,以当下的蝇蝇苟苟,也实在是没人欣赏和创作赋了。

    什么东西都需要形式,文学也一样。赋体的格式要求并不比唐诗宋词高很多,散文要写得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键看创作者的思想情怀和文学才华。

    还有一些小说和散文的阅读,已经单独写了读后感,此不赘述。

    总体来看,阅读的范围以中国文学为主,有失狭窄,缺少哲学、历史、外国文学等方面的阅读,处于有啥读啥的初级阶段。但补课不少,收获也蛮多,再接再励。

    以上就是2022年的阅读总结,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於2022年12月29日

    纪录片二十二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二十二高清剧照,二十二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