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雷手

状态:

主演: 刘峰超 张梦斯 

导演: 韩凤泉

语言: 国语

首播: 2012(大陆)

更新: 2024-04-01 18:53

类型: 战争片

  • 更新:2024-04-01 18:53
  • 状态:
  • 导演:韩凤泉
  • 电视台:其他
  • 主演:刘峰超 张梦斯 
  • 地区:大陆
  • 语言:国语
  • 首播:2012(大陆)
  • 收录:4m影院
  • 时长:60分钟
  • 集数:完结
  • 类型:战争片
  • 关联: 拉雷手

西瓜影音

  • HD
  • 剧情简介

    "图片来自网络

    小河边,大路旁,用地雷筑起万里屏障;山沟里,山顶上,用地雷筑起铁壁铜墙。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根据地军民有三种著名的作战方式,那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和麻雀战。

    对于这三种战法的效果,地道战以日寇“看不见,摸不着,光挨打”的效果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麻雀战以八路军和敌军伤亡53:1的效果更是被世人推崇;而对于地雷战的效果,则有着不同的声音。很多人认为,地雷仅是一种“无选择性的杀伤性武器”,在攻击时是无差别性的,如何能够保证地雷具有很高的命中率,仅炸日军和伪军呢?

    客观地说,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在一些事先得到精确情报的前提下,地雷确实能够起到精准杀伤敌人的作用的。但在敌后作战,敌人队发起的“扫荡”往往都是随机性的,其行动路线也不固定,临时改变行动路线的也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地雷能够发动精准的攻击确实很困难。

    而且,在埋下地雷后,旁边如果没有人“看雷”的话,甚至会出现误炸自己人的事情发生。甚至在追击敌人的时候也不敢猛追,生怕炸到了自己。

    但是,这些情况都是针对于“踏发地雷”来说的,对另一种“拉发地雷”而言,就可以完美地规避“踏发地雷”的这种“缺陷”。

    相对于“踏发地雷”的无差别攻击,“拉发地雷”就像给地雷安上了一双眼睛,真正做到了“不见敌人不拉弦”。

    可是,要想做到“不见敌人不拉弦”,就必须要有“拉雷手”。这些“拉雷手”们的身手必须灵活敏捷,眼疾手快。这不仅指的是他们要在敌人踩上地雷的第一时间拉弦,还要在拉弦后在第一时间快速撤退,稍有迟疑或行动迟缓,就会遭到敌人的火力打击。

    可能有人会说,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不是都说敌人在遭到地雷攻击后,马上趴在地上不敢动弹吗?这不就为“拉雷手”拉雷后快速撤离带来机会吗?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现象或许有之。

    但不能忽视的是,日军一般来说都训练有素,在挨炸的短时间内或许会发懵,但发懵的时间是不会太长的,在他们反应过来之后,定会追击“拉雷手”,人跑得再快,还能有枪炮快?

    因此,“拉雷手”就成为了地雷战中最危险的一个岗位。

    在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战场三记》中有过一段记载,这是周立波在山西临南县采访时听当地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主任介绍的:

    中雷的敌人,常常不一定全部炸死。未死的敌人疯狂报复,他们搜索两边的山坡,如果发现了拉雷的民兵,一定穷追,拉雷的民兵牺牲了很多。

    而且,敌人为了打击“拉雷手”,还专门调派了骑兵专门负责追击“拉雷手”。据《1945年山东人民武装工作汇报》:

    日军用骑兵追捕民兵拉雷手,胶东西海民兵曾经被日军骑兵追击。

    因此,在敌人的反扑下,“拉雷手”仅靠身手敏捷,地形熟悉、奔跑迅速来应对敌人的打击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是否可以把“拉雷手”埋伏的地点离埋地雷的地方远一点呢?这样不就有了充分的时间脱离险境吗?

    我们都能想到的事情,前人又岂会想不到。

    实践证明,这种把地雷的拉线放长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由于距离过远,“拉雷手”往往拉不动地雷,不仅会丧失战机,又会让“拉雷手”暴露,造成不必要的牺牲。

    "图片来自网络

    1942年冬季的一次战斗让“拉发地雷”拉线过长的问题和“拉雷手”撤退时遇到的危险问题到了已经必须要解决的地步。

    1942年11月下旬,日伪军对胶东的牙山和马石山一带发动大规模“扫荡”,给根据地居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胶东抗大地雷组的李仁和林军两位战士带着地雷来到了位于牙山的一个山口埋设了“拉发地雷”。

    按照埋设“拉发地雷”地使用章程,二人把地雷埋在了离拉火装置50米远的地方,然后埋伏了起来。

    可是,当日军的尖兵进入雷区后,二人一拉雷,地雷却没响。看来,在较远的地方拉雷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日军的尖兵离开雷区后,二人赶紧趁着日军后续部队未赶到的间隙期把拉雷绳由50米改为了30米。因为布线的地形崎岖不平,拉雷绳根本就不是一条直线。可如此一来,二人离敌人的距离就只有十几米了,真可谓是藏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拉地雷。

    一会,日军的大部队进入了雷区,二人趁着两名骑马的日军军官进入雷区的那一霎那拉响了地雷,两名日军军官被炸飞。二人趁着敌人混乱撒腿就跑。可是,日军的反应速度也很快,集中轻重机枪和掷弹筒对着李仁和林军两位战士撤退方向的400米范围内进行了饱和打击,射击时间长达1个小时。

    在日军的饱和打击下,李仁和林军两位战士用了20分钟才脱离了日军的火网。在这20分钟内,到底经历了多少的惊心动魄,只有二人才知道。

    每一位“拉雷手”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特别勇敢、特别矫健的战士,其牺牲精神是不容置疑的,但总不能把战士们在拉雷之后的撤退置于毫无还手之力的境地中吧?

    为此,“拉雷手”们开始设计反击战术。

    在选择好布雷的地域之后,还要在事先选好的撤退路线周边布置战斗组、狙击组,然后在拉雷手撤退的路线上埋设“踏发地雷”。在“拉雷手”拉雷后撤退的时候,先有战斗组开枪吸引日军的火力,然后由狙击组定点消灭敌人的指挥官,如果敌人来追,那事先埋设好的“踏发地雷”就再次被拉响。

    在抗战期间,各种各样的掩护“拉雷手”的战术不断出现,一种“拉雷掩护拉雷”的战术令日军闻风丧胆。

    这种战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在第一波“拉雷手”拉响地雷后,日军发现仅有一个人,就会拼命追赶。可在这时,第二个“拉雷手”拉响第二颗地雷。在“拉雷手”的撤退路线上,谁也不知道到底埋了多少地雷,只要日军敢追,就有无数的地雷在等着他们。于是,他们只能停下追赶,眼睁睁地看着“拉雷手”们脱离险境。

    从“拉雷掩护拉雷”的战术出现之后,日军再遇到地雷也只得乖乖停下脚步,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追击“拉雷手”了。

    在抗战期间,涌现出了诸多使用地雷闻名的英雄。如晋察冀边区的地雷战英雄李勇,他指挥他的埋雷小队在3个月的时间内就靠地雷给日军和伪军造成了364人的伤亡。还有一位邢东县民兵队长宋芹玉,他的事迹简直就是一个经典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1943年的8月,宋芹玉得知邢东县的伪军副官要到当地的黑山村炮楼去给一个伪军军官晋升军衔,就事先设伏把这位副官给抓了起来,然后自己冒充这位副官来到了黑山村炮楼。

    在他装模作样地宣读完了晋升命令之后,又拿出了一颗地雷,说是要给炮楼的伪军们讲解一下地雷的构造以及拆解的方法。伪军们信以为真,都靠拢过来听讲。

    宋芹玉见伪军们都靠了上来,就把拉线系在了地雷的引信上,然后边退边说:这就是“拉发地雷”。就在伪军们“大开眼界”的时候,宋芹玉已经退到了炮楼内,然后一拉绳子,地雷爆炸,20多个伪军被一锅端。然后,宋芹玉带着20多条枪,牵着马离开了炮楼,临走时还放了一把火把炮楼给烧了。

    这就是冀南地区非常著名的宋芹玉“单雷取堡”的事迹。

    到了抗战后期,地雷战已经发展到了精妙的程度。

    由于和地道战的紧密结合,地雷的埋设就更加隐蔽了。每逢得知敌人要来“扫荡”,八路军和基干民兵就会提前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埋设地雷。但由于敌人已经被“拉发地雷”炸出了心里阴影,因此每逢“扫荡”,总是派出尖兵反复搜索他们要经过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为“拉雷手”的隐藏带来不利。

    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由于地雷战和地道战的紧密结合,“拉发地雷”的拉线已经被隐藏在道路附近居民家中的地道里或者观察哨里。这些“拉线”放置在一些竹筒或者石砌的通道内,连接在一个“开关”上,当发现敌人进入了雷区,只要扳动“开关”,地雷就会爆炸,日军被炸得蒙头转向之余,还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还有一种战法。那就是在敌人“扫荡”时故意暴露地道口,然后在地道口埋下“拉发地雷”。当敌人欣喜若狂地认为他们发现地道口时,隐藏在地道的“拉雷手”就会拉响地雷,然后沿着地道迅速撤离。这样做的好处是既炸死了敌人,又把地道口给封死了。敌人除了吃一个哑巴亏之外毫无所得。

    总之,在抗战期间,地雷战打得日本侵略军“寸步难行,无法躲藏”。

    没有任何数据来证明在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究竟被地雷炸死了多少人,但即使有数据,日军也不会承认,因为在他们的字典里,踩踏地雷被炸死,不叫战死,而叫事故。

    "图片来自网络

    战争片拉雷手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拉雷手高清剧照,拉雷手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