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
众所周知,成龙电影的谐趣打斗风格发轫于袁和平执导的《蛇形刁手》和《醉拳》。
《蛇形刁手》是掀起港产功夫喜剧风潮的石破天惊之作。它开创了功夫喜剧片的潮流,让在片场做替身跑龙套滚爬摸打了七八年的成龙,终于一举成名。
而《醉拳》的上映更是平地一声惊雷,旋即掀起了一阵“功夫喜剧”的狂飙。成龙因此大红特红,声名远播红遍亚洲。
其实,古怪精灵、俏皮幽默是成龙打小与生俱来的天赋秉性。而在电影中富有谐趣性的表演,早在若干年前,成龙就有过多次成功的展露。
早在于占元的戏剧学院时,戏班如果要表演《西游记》,美猴王孙悟空由帅气的大师兄洪金宝出演,而猪八戒的角色自然就由一向调皮搞笑的成龙来担任。
成龙机灵活泼的喜剧天分,还曾被大导演李翰祥看中。从戏剧学院毕业后的第二年,成龙被邀请出演了《金瓶双艳》里郓哥一角。
他把郓哥演绎得生动活泼、机灵可爱。电影里每当郓哥出场,就格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总能够让观众笑声不断。
在《金瓶双艳》里,尽管成龙出色地塑造出了引人注目、逗人喜爱的郓哥角色,尽管郓哥在影片中有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戏份也算是比较重的。但是,毕竟那只是一个配角。
2
在《蛇形刁手》横空出世前的一年,成龙作为主角男一号出演了一部喜剧色彩浓厚的功夫片《一招半式闯江湖》。
影片对成龙谐趣打斗的风格有着大量的展现,可是该片却没有引起任何反响,更没有让成龙一炮而红。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喜剧功夫片《一招半式闯江湖》,由陈志华执导。
当年罗维想把成龙打造为“李小龙第二”,启用《精武门》原班人马拍了一部《新精武门》。
票房失利后,罗大导演对自我风格的坚持有所松动,便尝试将导演职权下放给了年轻导演陈志华。
才做导演不久的陈志华,便从1976年的《少林木人巷》开始,就和成龙进行合作。
两人畅想着大展拳脚,常常能够对影片拍摄的新奇想法一拍即合。
在拍摄《少林木人巷》时,成龙试图突破传统武打片模式,或将形意拳的节奏加快,或将蛇拳编排成毒蛇进攻的滑稽动作。
但无奈不符合罗维的老套路,在实拍中这些新奇的想法均未能得到实现。
到了《一招半式闯江湖》,成龙的谐趣打斗总算可以进入到实拍,并贯穿了影片的始终。
3
片头部分的梦境设计别出心裁,很有趣味也颇具观赏性。
故事一开始对成龙角色江涛的人物设定也还不错: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却时常做着当英雄的春秋大梦,这为影片的喜剧风格定好了基调。
成龙角色江涛冒名神鞭大侠柳如龙前往县衙领赏的过程中,对县官大人及几位官绅土豪滑稽形象的刻画,虽有贬损残障人士之嫌,但更多的是对官绅们的嘲讽,为影片的喜剧效果也算是增色不少。
而成龙角色江涛跟石天饰演的小叫花子学武练武的过程,更是笑料百出让人忍俊不禁。不仅充分展露了成龙俏皮幽默的喜剧天分和把握人物性格的表演才能,更是制造了不少被观众津津乐道的搞笑桥段:
大力水手吃菠菜,叫花子人未到屁先到,贵妃射箭,霸王举鼎,吐口水戏耍对手,把打狗棍当西洋剑使,西班牙斗牛招,拿辫子当双节棍耍,毛手毛脚、鸡爪压脚、乱踢飞脚,再加香港脚......等等。
相比于《蛇形刁手》及《醉拳》里的喜剧表演和谐趣打斗,《一招半式闯江湖》其实并不逊色。
但为什么这部早于《蛇形刁手》一年前的电影,没有成为开山之作,使成龙一炮而红呢?
4
本号【龙影大象观】认为,这问题出在了影片的故事上。
本号觉得,电影的“主心骨”必然是故事。只有把故事讲好,电影才能够成功。
甚至可以这样说,一部电影如果把故事讲好了,它肯定不会失败。《一招半式闯江湖》的失败,就在于没有把故事讲好。
这部电影的故事看起来非常乱:一会儿是江涛应聘护院,一会儿又是被追杀;一会儿江涛冒充大侠领赏,一会儿又是拜师学艺;一会儿是江涛协助押镖旷世珍物,一会儿又是英雄救美......
先不说后面的情节设计有多乱多么不合理,单说前面关于成龙角色江涛应聘护院的遭遇,被追杀的经历,以及冒领赏金的离奇事儿......
这些都显得非常多余非常啰嗦。有朋友说这是铺垫和引子:
应聘护院被追杀,铺垫出成龙角色江涛游手好闲、不学无术,从而引江涛巧遇大侠战大盗;
冒领赏金,引出了老乞丐找人护镖,阴差阳错找到了成龙角色江涛。
说是铺垫和引子,倒也没错。只是这铺垫和引子,铺得有点长了,近30分钟的时间,差不多占了整个影片的1/3。
满以为故事将围绕江涛担任护院展开,结果他却被赶出了庄园,亡命天涯;
满以为故事将是一出江涛流浪奇遇记,结果他又死乞白赖地缠着老乞丐要拜师学艺,然后就被裹进了护镖行列......
前面铺垫过长,势必就造成了故事主线散乱。观众看了半小时了,还不知道这电影到底要讲什么。
相比之下,《蛇形刁手》和《醉拳》的故事线就简明多了。
5
《蛇形刁手》的明线上,两家武馆为抢生意明争暗斗,简福成了被利用的道具。
整日生活在屈辱之下的简福心地善良,因此赢得了蛇形门掌门白长天的欣赏,得以受传蛇形拳。
暗线上,鹰爪门和蛇形门世代敌对,白长天为躲避鹰爪门的追杀,隐姓埋名做了一名乞丐。机缘巧合之下,白长天收了简福为徒。
之后明暗两线合一,简福凭借所学的蛇形拳不仅洗刷了自己的屈辱,还将蛇形拳与猫爪相结合帮师父打败了鹰爪门。
《醉拳》的故事就更加单一简洁。黄飞鸿年少时游手好闲吊儿郎当,其父只得请苏花子来管教。
黄飞鸿不甘受人管束便“离家出走”,被冷血杀手阎铁心一番羞辱之后,洗心革面勤学苦练,终于练得一手好醉拳。
最后为救父亲,与冷血杀手阎铁心展开生死对决。黄飞鸿把醉拳活学活用,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冷血杀手。
反观《一招半式闯江湖》,故事线散乱,东拉西扯了半天才进入故事主线。
前面的铺垫过长,导致故事主线需要展开的时候,时间和空间都显得捉襟见肘了。
黑道劫镖才劫了两次就全军覆没了,而且黑道也只知道拦路抢劫,即便总镖头江威身受重伤,黑道歹徒也不知道趁虚而入,摸黑去客栈打劫,硬要等到天亮去骚扰,白天行动居然也让庞大的镖队轻易就溜走了。
看来这黑道不仅名不符实,而且都很弱智。
再说总镖头江威与黑道第一天交手就被打成重伤,危及性命,这总镖头的武功也太次了。
这意料之外的“苦肉计”,未免也太欠考虑了。——老乞丐设此一局,难道是要总镖头江威搭上性命?
6
以上这些马马虎虎倒也还说得过去。毕竟,老乞丐本来是要找神鞭大侠柳如龙去助阵江威的。
不想神鞭大侠意外身亡,总镖头江威只得硬着头皮去做完这一局了。
但是,故事主体的设计,漏洞百出、拙劣低能,使得主要人物的形象很难立得住。
《一招半式闯江湖》的故事主线是要讲述游手好闲之徒江涛,阴差阳错之下被老乞丐找去帮忙护镖。
短短几日之内,江涛就从一个功夫小白成长为一名高手,最后协助镖队把劫镖的各路黑道歹徒一网打尽。
老乞丐既然已经知道成龙角色江涛并非自己要找的人,为何还要“将错就错”呢?
而且,江涛这种“偷鸡摸狗欺世盗名之徒”,正是老乞丐最瞧不起的,那为何还要他去担此重任?
尤其是老乞丐也知道江涛没有学过任何功夫,而护镖已在路上,除恶迫在眉睫,想在短短几日之内把一个功夫小白训练成一名武功高手,这怎么说都有点科幻色彩了——不切实际嘛!
可是,不仅老乞丐毫不迟疑,似乎所有的人也都把扫黑除恶的重任,寄托在了功夫小白江涛的身上。
7
《蛇形刁手》里的成龙角色简福,是因为心地善良赢得了白长天的同情,从而获得了学习“蛇形拳”的机会;
《醉拳》里的成龙角色黄飞鸿,则是因为有位望子成龙的好爸爸。苏花子是受黄飞鸿父亲之托,前来传授黄飞鸿醉拳的。
而《一招半式闯江湖》里的江涛,身上不但没有任何闪光点可以赢得老乞丐的欣赏,反而他是老乞丐最瞧不起的“偷鸡摸狗欺世盗名之徒”。
既然是“最瞧不起”,为何又那么轻易就答应了江涛的要求,最后还把自己的全部家当《伏龙拳谱》都给了江涛。
——简福和黄飞鸿都没有享受到这等待遇好不!
片尾的终极对决中,成龙角色江涛居然是一边跟最后出场的反派高手进行生死搏斗,一边捡起散落在地上的拳谱现学现打。
其他人居然能够安心地站在场外观战,好像是在看一场和平规则下的搏击赛。
这究竟是对“伏龙拳”的威力太有信心,还是对成龙角色江涛临时抱佛脚的学习能力太有把握了?
要不就是太不把最后出场的反派高手放在眼里了。
8
总之,《一招半式闯江湖》的故事主心骨是搭得很不牢固的,这个小混混的成长故事很经不起推敲,江涛这个人物的形象也很立不住。
这样一来,观众也就很难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去感受他的感受,去体验他的体验。
无论故事里的人物是失败也好,是成功也罢,都引不起观众的任何共鸣。
因此,即便成龙在该片中有不逊色于《蛇形刁手》和《醉拳》里的谐趣打斗,但也救治不了故事主心骨的硬伤。
《一招半式闯江湖》自然就成不了一部开山之作,也就不能使成龙提前一年一炮而红。
所以本号觉得:故事永远是电影的主心骨。把故事讲好,这很重要!
后来的成龙电影之所以成功,火遍全世界,首先还是因为有一个好的故事做“主心骨”。
而成龙的谐趣打斗和惊险动作,只是附着在好故事这一“主心骨”之上的血肉和毛发。
如果忽视了作为主心骨的“故事”,一味地追求谐趣打斗和惊险动作,那还不如去看一场杂技马戏表演。
文/龙影大象观<专注成龙电影,窥见小人物的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