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与世隔绝的生活,你能忍耐多久。
一天?
两天?
一个星期?
三年?
如果我告诉你有个地方的人,他们一封闭管理,就是整整20年……
这要疯了吧。
别着急,瞧他们活得多有干劲,多么幸福
在隔离中课照上。
舞照跳。
婚照结。
工作生产,一样也不耽误。
sir要说的这部老片有点年份了,但今天越看,越觉得魔幻而哀伤,恍如隔世
《地下》underground
库斯图里卡的代表作,1995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电影献给一个已经不存在了的国家——南斯拉夫。
今天,很多人或许理不清那段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了,但这部电影留下的巨大寓言,已经脱离了它的历史本体。
描绘的是——当一群人脱离整个世界,组成一个封闭的社会。
里面的人如何生活?
秩序如何维持?
有朝一日封闭解除,人们将如何面对外面的世界……
01外面太危险了
1941年,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占领了贝尔格莱德。
电影开场是一个癫狂的画面。
深夜里,马高和小黑架着一辆马车,身后的乐队奏乐尾随。
他们为何能如此嚣张?
导演非常明白地划出了重点——枪和钱
马高和小黑一块参加了地下党,成为革命同志,加入到反法西斯斗争的事业中。
革命尚未成功。
但革命已经率先让他们实现了个人成功——有了上级组织提供的武器和资金,他们一跃成为呼风唤雨的人上人了。
所以你也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大半夜里一路狂欢,还雇了一支乐队鼓吹奏乐,恨不得天下皆知。
第二天,德军对贝尔格莱德一顿狂轰滥炸。
小黑吃个早餐都不得安宁,天花板的吊灯都被震到餐桌上。
小黑一怒之下
和纳粹畜生拼了。
身怀六甲的妻子想要拦住他,他却说:现在国家更需要我去保护。
小黑的第一个行动目标——娜塔莉。
他一心惦念的话剧演员,现在已经成为德国军官的情妇。
小黑冲上舞台,众目睽睽之下绑走了娜塔莉,大家都还以为是在演戏……
但革命哪有这么多浪漫的英雄救美。
很快,事态变得严峻,纳粹找上门来。
马高和小黑的家人,以及和他们有联系的街坊邻里都不再安全,不得不紧急转移。
去哪里呢?
马高的爷爷家,刚好有一个地下室。
男女老少都躲了进去。
地上的世界炮弹纷飞。
地下的人们小心谨慎,生怕被敌人发现,等待着战争胜利的那一天。
1945年,二战结束,贝尔格莱德解放。
马高和娜塔莉走上街头,加入庆祝的人群。
然而地下,却没有等来重见天日。
封闭还在继续。
二战在地底下还没结束。
他们就如此生活了二十年,直到……
02地下的生活充满希望
封闭生活虽然有诸多不方便,但忍忍也就习惯了。
不要低估人们的忍耐力,也不要低估人们的生存智慧。
整整20年,他们一步都没有踏出过地下室。
日常的照明靠脚踏车人工发电。
洗澡水同样是人为供应。
澡堂子就是用床板隔出的两层洗澡间,上面人的洗澡水可以流到下面的人身上,一点不浪费。
因为地方小,房间与房间之间全是“坦诚相见”,整个地下室就像是一个昏暗的话剧舞台。
一个荒诞式的“新家园”。
一开始,他们也碰到过许多麻烦,诸多不习惯,但时间一长,他们也已适应了这种生活。
甚至开辟了另一种属于地下的生活方式。
比如电影的另一版译名:
《没有天空的城市》。
这个地下室没有天空、没有自由,密不透风,但20年的时光,足以把这里变成一个“地下社会”。
从入口的台阶朝下看,这里更是如同一个微型的地下都市,逼仄的空间分出了教室、电影院、理发店、酒吧……一应俱全。
商店里,客人排成队向商贩购买面包。
广场上,小孩奔跑着打闹,大人抓回逃出圈外的猪。
四周没有墙壁,但每个人还是建盖各自的“家”。
人们怎么会甘于如此委曲求全的生活?
大家真的不会闹着要出去吗?
这就要说到,要维持一个封闭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燃料——谎言。
03再坚持一会,胜利就属于我们了
就在地下的人共克时艰的时候。
两个人已经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马高和娜塔莉。
战争结束了,国家重建了。
马高成为革命英雄,身居高位。
娜塔莉则嫁给了他,成为光荣的革命家属。
而马高的战友小黑和那些地下的人呢?在官方记载中,他们都在战争中遇难了。
小黑还因为英勇事迹,被树立为榜样,被孩子们学习和景仰。
为了让地下的人乖乖呆着,“药”不能停。
这药,是马高制造的精神致幻剂。
他用尽一切办法让地窖里的人相信,外面的世界危机四伏、战火不熄,只有地下是最安全的避难所。
比如隔一段时间,马高就在楼上不定时发布防空警报,伪造纳粹空袭场景恐吓。
地窖日常接收的收音机,实际上,每段内容也都被人为篡改,不停播放纳粹和苏联的实时战况。
电影院播放着“最新战事”。
告诉大家敌人正在反扑,国家命运来到最紧要的关头。
甚至,为了让他们觉得时间没有那么难熬。
时间被偷偷做了手脚,好像在地下没有经过那么多年。
因为无法外出,食物都是由地上的马高供给。
只不过大家不知道,他们每天吃的,都是和平年代生产的狗罐头。
每当地下的人们情绪低落时。
总要时不时创造一些感人的事迹,激励他们继续奋斗下去。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了。
一会是马高翻滚下楼梯
“没什么,我的朋友,盖世太保拷问我了,该死的法西斯混蛋。”
一会是娜塔莉满身伤痕,衣衫不整地倒在地上
“那些德国佬,他们,他们……他们简直是禽兽……”
地底下的人一看。
声泪俱下。
以满腔的仇恨和怒火,投入到生产事业中:我们要鼓足干劲,争取早日消灭敌人。
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枪支和弹药。
这些军火,再被马高卖出,赚个盆满钵满。
和娜塔莉的小日子可不过得美滋滋。
04当地下遇见太阳
地下室不仅隔离出两个世界。
也分隔出两代人。
如果说小黑这一辈的老人,还曾怀念地面上的空气和模糊的自由,那么下一代的孩子,脑袋里从来就只有这个地下世界的生活。
到这里,一个问题随之产生:
地下室里的人继续生息繁衍,那么一代代下去,这里的人们还需要外面的天空吗?
电影里,有一个角色:
小黑的儿子祖凡。
可以说,他是跟这个地下世界一同“诞生”的。
当年,小黑的妻子逃难到地窖,当晚难产而死,祖凡来到世界看到的第一道光,就是地窖脚踏车上的灯光。
小黑的父亲是南斯拉夫游击队队员,英勇善战、无所畏惧。
但祖凡却生长得呆头呆脑,傻里傻气。
偷了猴子的香蕉后,连皮带肉一整根吞进嘴里。
就连作战也是慌里慌张,一点忙都帮不上。
在封闭的地下。他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他们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都是战争逻辑。
比如父子俩闯入片场,剧组正在拍摄一部反法西斯电影。
这时候父亲激动地告诉儿子:
看,这些就是德国鬼子。
于是对着片场的演员开枪扫射,狂轰滥炸,沉醉在一派狂喜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高禁锢的远不止他们的生活和自由,还有他们的认知和思想。
归根结底
这群被地下桎梏的人,每天在狭小的世界里生存,在逼仄的视野中单薄发展,早就退化得跟不上时代,注定要被快速的现实社会舍弃淘汰。
影片里,有这么一个镜头。
他们夜里行船,河边有一头鹿。
祖凡兴奋地大喊:马!
一个从谎言里长大的人,也自然而然地指鹿为马了。
赶上破晓时分,火红的太阳从远处的林边升起,照射出光亮。
此时,20年没看过日出的小黑笑了。
从没见过太阳的祖凡,也眯起眼睛。
地下外的世界,自由的味道。
他第一次亲眼看到。
第一次知道。
却发自本能地爱上。
《地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以荒诞解构国家历史的故事。
它隐喻了社会中那些我们未曾怀疑、并视为绝对正确的事情。
就像导演库斯图里卡镜头里的南斯拉夫
通过恐慌和宣传,把事实挡在门外,让“地下室”里的人,觉得掌握了真理,生活得最幸福。
那么,真相的扭曲意味着什么?
导演没有明说。
但sir注意到了一句台词
“战争不是战争直到弟弟杀了他的哥哥”
是什么让弟弟对哥哥,举刀相杀?
或者换句话说:
是谁构建了最开始那个停滞闭塞、完整又诡异的地下室?
导演暗示我们,是摒弃现实的人为操纵。
马高用一台监控器观察着地下的生活,事实上,他不是真正担心地下人们的吃穿用度。
而是恐惧变数,恐惧眼前的“和平”被打破,自己努力营造的世界功亏一篑。
电影的导演剪辑版里,安排了这样一组讽刺的对比。
上一个镜头,收音机里传来消息:
在德国空军的掩护下,赶赴莫斯科的空降兵已部署完毕,距离莫斯科被攻破指日可待。
地下室里的人民听完后一个个沮丧绝望,准备在莫斯科沦陷的那一刻集体自杀。
下一个镜头,收音机在马高的指导下转换内容:
莫斯科严防死守,终于击退德军撤出城区。
一下子,他们又兴奋了起来。
抱作一团,手舞足蹈,嘴里高喊:
莫斯科守住了
地下的世界里,这是逆转的一天。
局势转危为安。
可事实上,这个世界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过变化。
他们的恐惧是被引导的恐惧,他们的欢乐是被引导的欢乐,他们的适应是被引导的适应。
地下的人们每天都在自以为奉献革命的狂欢中此起彼伏。
可事实上,遭受的偏偏又是一场敷衍应对的人为灾难。
他们的苦难,没有人看见。
他们好像一起改变了什么,其实从未改变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罐头盖的日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