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影院
  • 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播放记录

    您还没有看过影片哦

广告狂人  第三季

广告狂人 第三季 豆瓣评分:9.3

全13集
  • 分类:欧美剧
  • 导演:阿兰·泰勒
  • 地区:美国
  • 年份:2009
  • 语言:英语
  • 更新:2024-04-01 18:56
报错 收藏
  • 广告狂人 第三季是由乔恩·哈姆,詹纽瑞·琼斯,伊丽莎白·莫斯,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约翰·斯拉特里,文森特·卡塞瑟主演的一部欧美剧。"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470篇原创 1 在1960年,广告人需要讨好的金主,是致癌物。 这是经典美剧.. 更多

广告狂人 第三季剧情介绍
"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470篇原创


1


在1960年,广告人需要讨好的金主,是致癌物。


这是经典美剧《广告狂人》第一集的主要剧情。


男主人公甫一出场,正陷入如何为lucky strike牌香烟做创意的焦灼之中。


不是简单的非做不可,而是必须抢单。


因为这件事能不能成,不仅关乎中产的体面,被簇拥的虚荣和行业名声,更关系到他身上背负的混乱男女关系,以及职场排位。


面对嗷嗷叫板的年轻后生,咄咄逼人的资本金主。


丢单即失序。


失序即淘汰。


回到香烟这件事上,很不凑巧,当时香烟致癌的卫生常识,正在政府的严控以及媒体舆论的传播下,进军民智。


焦灼之下,男主抽烟喝酒嗑阿司匹林,跟情人上床。


但是很可惜,神没有在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显灵。


毫无灵感的他,只得强打精神,上班如上坟。


和我们平时一模一样。


会上,大金主老当益壮,痛斥正是由于当局与传媒的“误导”,才让公众把抽烟和癌症建立了联系,肆意暴论抽烟无害,lucky strike安全又健康。


一旁的小金主见机接茬,举例自己的祖父因抽烟而长寿,活到了95,死亡的原因是车祸。


激情陈述完毕,在一片烟雾缭绕里,众人被呛得咳嗽连连,场面十分魔幻。


短暂的停顿,剧情促狭地预示,接下来无论从什么角度粉饰香烟或者抽烟行为,都是无用且自相矛盾的。


果然,会议成功地进入到了不欢而散的境地。


好在编剧的金手指虽迟但到,就在金主们快要撤出镜头之前,男主终于光环加身。


挽狂澜于既倒的名场面,来了。


答案是:toasted。


这是个多义词,既是指制烟流程中的“被烘焙”,同时也有“被祝福”的涵义。


“lucky strike: it’s toasted”。


意思是说,其他人的烟草是有毒的,但luckey strike牌香烟,是被祝福的。


一个迂回巧妙的双关,成了僵局的扭转点。


成为了这个麦迪逊大道传奇故事的开场白。


《广告狂人》也由此借男主之口,揭示了广告行业的母题——“广告建立在幸福感之上。”


营造幸福感的秘诀在于,要给予观看广告的受众以前所未有的自由且无所畏惧。


并在无形中,营造一种保证,一种“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可以的,你没有问题”的热血沸腾,甚至尖叫。


翻译一下就是,广告必须“你没错,错的是这个世界。”


至此,60年代美国广告行业的黄金时代,在剧中人物的推杯换盏以及爵士乐的bgm中降临。


不过很可惜,人并不如烟草经得住烘焙。


资本烘焙人,注定只会挫骨扬灰。


幸福感的背后,是谎言以及比谎言更魔幻的现实。


2


如果说《广告狂人》的故事,讲的是上个世纪的广告人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被困在麦迪逊大道上的荣耀与忧伤。


那现实生活里的广告狂人们,似乎从未走出过剧情。


甚至虚伪。


细究起来,当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广告,并没有脱离这种营造幸福感的套路。


如果说有问题,那其实是生活的问题。


只是广告打不过生活而已。


广告热衷于使用一些拥有强烈鼓励暗示性的词汇,就连广告脚本常常透露着一股工业糖精味儿的甜腻。


更大的问题逐渐暴露,长久以来地收看、消费习惯的养成,让很多人对幸福的理解,越来越依赖于广告的注解。


广告中的庸俗派和烂俗派,开始决裂割席。


庸俗广告,想的无非是怎么掏空消费者的钱袋子。


但烂俗的广告,想的是怎么才能连消费者的魂一起勾走。


越来越多的烂俗广告,如借钱,黄赌毒之流,逐渐不加掩饰地在幸福感上大做文章。


这些烂俗的广告设计,原本的业务领地是潜藏在网页弹窗、右下角或者各种晦涩的隐秘角落。


直至最近这段时间,正经品牌广告们也开始疯狂爆雷,无论从发作的动机还是频率上,都在指明一个一直以来被忽视了的真相。


流量正在成为新神,攫取所有人的朝拜和供奉。


数据造就的狂欢和高收益,变成了唯一的价值认可。


创意已死,爆款当红。


当烂俗广告犹如烂疮,悄悄蔓延全身之时,所有人都觉察到了异样。


可是阻止它,很难,而且很烦。


大部分恶俗广告,没有所谓的创意可言,只是利用做流量卖货。


在花钱买来快感的年代,只要作恶成本低,那这种烂俗广告就永远不会停。


片刻之后,人们重归各自,一边疲于奔命一边娱乐至死的生活,不再发声。


烂俗广告们暂时收敛,伺机而动。


广告狂人们,现在只剩下了狂。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3


事实上,广告狂人或许从来都不存在。


就连《广告狂人》也不过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翻译误导。


原本《mad man》的剧名想作出的表达,其实跟广告,广告人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60年代的广告行业,处在时代风暴的正中央,作为一部职业剧,它更想突出的是一个行业人物的癫狂和迷失。


犹如片头上那个从摩登大楼上坠落的剪影,当时代的分镜遍布楼体,只要坠落的速度足够快,就是一部众生的群像电影。


而今,烂俗广告的泛滥,或许可以看作是《mad man》剧情的另一种神展开,即在另一个时代风暴之下,广告从业者们陷入追逐数据的新癫狂和创意之路的新迷失。


大家热衷于强调广告创意,崇拜创意,但又处处抛弃创意。


背后原因粗暴得令人咋舌,以至于并不值得细究。


因为做创意广告很贵,而做销售广告却很便宜。


是差钱的事吗?也不尽然。


创意原本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创。意思是,要做一个跟市面上不一样的新东西。


第二层,是意。是说,创造出来的这个东西是有意义的。


换句话说,将创意用来做品牌溢价无疑是最好用的。


不过溢价成功的前提在于,品牌的背后资本足够雄踞,产品本身要有足够庞大的前期销量。


哪怕像是巅峰时期的苹果,之所以能卖出高价格的前提,也是在产品已经完成了销售市场基本盘的建立,并且在技术上拥有了足够的行业话语权之后才实现的。


这时候品牌再去强调所谓的创意,才能获得更高的期望与共鸣。


当年罗永浩老师要是搞定了供应链,锤子本应不是这个结局。


从这个角度说,头部的品牌做创意,理所应当。


头部以下的绝大多数品牌做创意,天打雷劈。


看碟下菜,是世界通用的真理。


所以,很多品牌无论怎么强调广告创意这件事,但是硬件摆在那里,只能做产品。


创意最终变成了薛定谔的创意。


广告人觉得好,甲方觉得好,都是狗屁。


自嗨没有意义。


因为消费者可能看不懂你的创意,甚至觉得你在阴阳怪气。


然后大家都变得现实了,卖货才是实实在在的卖点转化,通过流量赚钱。


最后占领市场的就是不折不扣的销售广告。


甚至,从工业大生产的效率角度来说,做创意不仅贵,效率还低。


创意虽好,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非标品属性。


好创意都是偶尔间的神来之笔,高杠杆,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


但是产品不一样,轻轻松松即可进行量化生产。


再绕回到大多数品牌的真实诉求,其实还是想靠卖产品,做生意。


答案不言而喻。


于是,广告在整个行当之中摇身一变,成为了另一个品牌们需要扪心自问的问题。


当品牌的不需要强调调性,而是产品卖点的时候,创意其实是不被需要的。


品牌越去强调做创意广告,反而是跟转化作对抗,胳膊拧大腿。


还不如销售广告直奔主题,卖点清晰,拉动转化。


硬谈创意,最后只能收获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时代变了,大人。


4


这不是属于广告的时代。


资本们进行左右互搏,商业厮杀的主战场是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最重要又最尴尬的一个点,是数据。


进入数据营销时代之后,对广告投放考量标准,变成了更直观的数据。


再牛x的广告人,也只是在给也数据打工。


一种以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翩跹而至。


试问,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更快更好地冲击好数据?


那必然是下三路、擦边球、暴论、社政这种相关性内容。


人性如此。


没有人不爱大胸,大腿和屁股,没有人不期待暴富,没有人不渴望权利,没有人不爱阴谋论。


网络时代,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大大的欲望,往往只需要付出小小的代价。


财富密码从来不是秘密。


从道德上来说,将这种下三路内容作为公共品牌的公众表达,一定会迎来羞耻的结局,并且执行起来也存在风险。


2017年,因为宣传图以及用词极度猥琐的性暗示被骂出街的某鸭脖,面对大众的铁拳,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被命运捏住了咽喉。


诚然,鸭脖是不正经的鸭脖,但辣条也不是清白的辣条。


在恶意营销和性暗示的绝路上,辣条巨头某龙也曾一度独领风骚。


前几天某韩系车企的大裤衩广告也骚出天际。


当然也有人说,英雄不问出处,题材不问出身。


你可以不同意下三路式的营销,但必须誓死捍卫内容创作自由。


可即便使用钞能力,请厉害的大师团队,能从这些内容角度,从这些题材里做出好创意广告的,凤毛麟角。


再说,也不是所有的大师都会为了钱,怒砸自己的招牌。


此外,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去“抄”。


隔壁的日本泰国,都是创意广告大户,抄抄改改,一本万利。


但也不是所有抄袭修改都能获得成功,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认同,不同的情绪反馈,一个不注意,抄袭变抄家。


人在阳间。


钞票在阴间。


5


广告圈里,大家弹冠相庆,互捧臭脚早已是常态。


自嗨无处不在,昼夜不歇。


在广告公司上班,熬夜往往是一种荣耀式的标榜。


某些偶尔在深夜回馈的灵感,让无数广告公司笃信,这是心诚则灵。


于是,每每创意不够,加班就变成了玄学补充。


一群人把自己关在房间内画地为牢,美曰其名“头脑风暴”。


殊不知关于广告行业的大风暴,早在20、30年前,就已偃旗息鼓。


蛮荒古战场的广告封神往事,若拿到今天来看,除却当中个人才华的成分,无外是占尽天时地利。


从一个结果倒推,往往很难说清究竟是好命天生,还是该有此大运。


按理说,当一个行业的土壤越来越贫瘠,理应遭致厌弃,奈何广告人内部常常将自嗨上升至自恋。


恋爱脑一出,谁与争锋,更何况还是爱自己的脑。


一种“做广告有趣有深度有挑战,我为此付出和燃烧”献祭论调频繁出现,广告事业成了有追求有品位的象征,成了洋气时髦的代名词。


另外,在他们眼中,咖啡可以对抗一切文案枯竭,可见广告人才是星x克最早的气氛组。


反馈到广告本身,典型的自嗨广告当属电梯广告。


并且成功开创了唠叨流和盯人流两大派别,试图从听觉和视觉上对路人进行全方位攻击。


前者以旅拍、直聘为代表,魔音绕耳,冠绝江湖,后者以电梯里各种植发,整容,补课等静态海报上的人物为代表,专盯人后脑勺。


即便媒介形式转换,自嗨广告也能玩转出风采,现如今,很多水号的粉丝靠买,数据靠刷,但很多偏爱找水号灌单,寂寞投放,数据很美。


换句话说,大家对创意的理解更多的是数据狂欢式的“爆”,而非内容创意本身。


如果仅仅只是圈子内的发烂发臭,倒也无所谓。


但架不住很多甲方对传播结果的要求,对创意的理解,就是朋友圈刷屏,网络热度是上热搜榜。


一来二去,就导致了绝大多数我们看到的爆款,其实都是烂俗广告。


创意缺失,流量补位。


久而久之,变态,也就成了常态。


硬币没有立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


广告行业所有下游暴露的问题,常常让人忘记去联想,上游生态是不是也不合理。


答案肯定的。


很多广告在投放中常常会出现无脑回扣现象。


比如,现在很多甲方的市场部门手中,往往掌握着大批量的广告预算。


最后能拿下甲方项目和预算的广告公司媒介,往往是和甲方项目相关的工作人员有不同寻常的私人关系。


媒介拿下项目给到乙方的广告公司,还需要反馈给甲方的经手人约10%-15%左右的回扣。


同样,乙方在接到项目之后,如果再通过一层媒介进行外包,把预算分给丙方,那相似的回扣流程又要走一轮,如此循环往复,最后预算全进了经手人的口袋,广告制作的费用越来越稀薄,自然也就落到了便宜的小公司手上。


费用少,再加上小公司的生产力和渠道有限,这时候便宜高效的烂俗广告就成了首选。


这也是为什么在烂俗广告翻车上,往往都是大企业,大品牌。


不是因为预算不多。


而是因为预算太多,给了太多外包商机会。


6


很多事情的结局,并没有想象中的悲壮,甚至连抵抗的姿态都未曾有过。


广告内容在创意上的节节败退,常常是一种不战而败的丢盔弃甲。


很多现在的广告人,并没有在做广告和内容,只是在做数据优化。


商业环境的改变,营销的要求,对广告人的打击几乎以碾压的形式展开。


当广告的要求变成“爆”的话,等于让广告从业从底层逻辑,就完全告别了创新。


创新思维被流量思维替换,思维模式的改变,接下来就会导致执行方式的变化。


只要广告公司的体量够大,能够掌握和沉淀到的用户数据越全,完全可以完成整个社会流量的seo系统的建设。


一旦这个系统模型建立,各种对立要素,反转要素,快慢要素等关键节点被分析出来,广告的制作效率和最终效果,都能完美实现拔地升天。


当做广告不需要操心内容,只需要构建一套流量系统的时候,广告人的心态也随之变化,失去所谓的敬畏心。


想要爆款,变得真正地粗暴起来。


操作时,只需要在这个seo系统中,输入对立要素加一,反转要素加一,快慢要素加一,系统就能自动生成一个“完美”的广告。


在不断地系统生成和信息、情绪反馈的交互作用下,整个seo系统的精准率还会逐步上升完善。


广告人,人均化身数据优化师。


高效率信息流广告生态的搭建,和批量生产这种广告的产业集群出现,也让烂俗广告的出现和比烂变得没有下限。


很多那种小弹窗广告,包括页游、烂俗的贷款广告,这种烂俗广告从接单到制作拍摄,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


这种烂俗广告生产模式,往往只需要搭建一个非常小的团队,付出极少的人工和制作成本,就能进行批量流水线的大生产,盘活一个庞大的产业。


有意思的是,这种小团队往往非常灵活,一旦拍摄的100条烂俗广告中,有一条获得了不错的数据,那接下来整个团队可以快速调整制作方向,立刻再出100条类似剧情的内容。


如此循环往复,即可牢牢吃定消费者。


同时,这种广告的投放的逻辑也非常简单粗暴,往往只看数据和转化结果,不看口碑。


被夸还是被骂,根本不重要。


当广告不再有从业门槛,广告人的心理开始割裂自我和道德。


连人都是工具人,广告也不再被看作是作品,仅仅是谋生和敛财的器具。


一套新的自洽逻辑诞生了,只要成本足够低,能完成数据和kpi,广告怎么烂什么都行。


当所有人都做烂俗,个人的羞耻心也会慢慢变得无足轻重,甚至不烂俗才是不合群的,人的心态很容易变成“我要更烂俗”的状态。


比烂,只有更烂,没有下限。


7


任何一种广告的流行,还有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是它找到了更便捷的传播渠道。


烂俗广告的走俏,跟这些年广告渠道的变化不无关系。


这种渠道变迁带来的副作用之一,是用户适应烂俗广告的能力和忍受力都在逐步提升。


在各种无下限的烂俗广告比烂的过程里,看广告的人也变烂俗了,不仅接受烂俗而且越看越喜欢。


这很容易触发关于烂俗广告的镜像思考。


为什么看广告的人也会变烂俗?为什么大家会变成流量的形状?


还是那句,渠道变了。


过去我们看广告的地方,是电视,广告牌,电线杆……是真的有看广告的刚需。


那时候看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中插广告不得不看,否则电视剧不接着往下演。


哪怕换台也不顶用,因为每个台都有广告。


广告牌和电线杆的道理也一样,只要出门走路,就一定能看到。


反观现在,我们还看广告吗?


看,不过,在有了外卖、快递、电子支付之后,我们不需要出那么多门。


即便是看广告,也不是在电视上看,而是在电脑上看,在手机上看,在短视频里看。


换句话说,所有广告人面临的核心问题都在围绕渠道变了而展开。


大家焦虑和矛盾的点,也变成了广告需要挪到哪里才能被更多的人看见。


反映在广告主这里的问题,更为直观。


世界欠他们一个可以给产品进行创意发布和展示的集中的渠道。


过去他们可以选择投屏,通过投一个电视广告,解决这样的问题。


现在,这样的渠道已经不复存在。


钱再多也没有用,除了砸钱投春晚的广告,在一个全国人都关注的一个点上,给一个全国人关注的5秒钟之外,这种方式可遇不可求。


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就是用数量换流量,进行拼命地海投。


寄希望于投放范围越大,能被看到的概率越大。


于是,投放逻辑自然也就会变成,比如广告主一次要投100个号,但无论从制作成本还是时间,都不可能有100条创意。


整个项目团队最多是做一个传播主题,统一一个brief,然后丢给广告公司去做执行,甚至有时候团队连广告公司的反馈方案都来不及看,随便他们怎么做,内容能分发出去就行。


这套诡异的行事逻辑,不仅在产品圈如此,在娱乐圈也一样。


很多明星在宣传期期间的宣传文案,也是由团队拟几条类似的内容,然后找一堆营销号进行疯狂海投。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上网看八卦,总是一刷能刷到铺天盖地的相同论调。


渠道的分散化,必然带来导致关注精力的分散化。


不过甲方和老板并不会体谅这种分散,最后拿到手的kpi没有任何变化。


想要完成kpi,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利用心机和手段,找到能够吸引大部分人注意力的东西。


很不巧的是,能吸引大部分人注意力自身必然都有点问题,譬如黄赌毒、暴力。


诱惑力满点,遇上往往还有去世的风险。


再加上,黄赌毒这个门类,极具上瘾性和传播性,是容易的且好做的一类,往往一个能带出一窝。


这时,从决策角度出发,同样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只要能完成kpi,相比做创意广告这种具有高考难度的挑战,选择做烂俗广告更加明智,而且更快,更便宜。


省下的时间还可以接更多的单,拍更多烂俗的广告,赚更多的钱。


创意在烂俗面前,一败涂地,溃不成军。


看似是内容的没落,其实是广告行业正面临它的末法时代。


8


一个行业的困顿,往往是时代乱象的一条支线。


主线的剧情,讨论的依然是资本和个人,人性和信息的激烈碰撞的当下,一个个普通人的去与留。


答案无人知晓。


2014年,《广告狂人》最终季开播。


这场60年代广告行业的告别演出并不尽兴,似乎总有一种看不见的慌张,催促着剧中那些曾经被眷顾的时代宠儿们,在这一季纷纷匆忙奔赴各自的结局。


结尾处,男主在悬崖边打坐,进行灵修,当整个加州最引以为傲的特产——阳光,打在他脸上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认为,这个身上矛盾重重的男人,终于找到了某种精神的皈依。


然而,镜头一转,这种”灵修“毅然决然地却变成了可口可乐的广告。


至此,麦迪逊大道的故事,找到了最合乎逻辑的落幕方式。


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广告人的收束,还没有真正地开始。


商业化进程总是漫长且曲折,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走完。


又或者我们正处在某个转折点上,所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烂俗广告只是一个开端,未来广告的路怎么走,没有人知晓。


但最终的受益者,一定不是广告人,也一定不是消费者。


甚至都未必是甲方。


大家只是默契的,在玩儿一出装傻的游戏。


仅此而已。

  • 播放列表
  • 1080
排序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剧情介绍
    "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470篇原创


    1


    在1960年,广告人需要讨好的金主,是致癌物。


    这是经典美剧《广告狂人》第一集的主要剧情。


    男主人公甫一出场,正陷入如何为lucky strike牌香烟做创意的焦灼之中。


    不是简单的非做不可,而是必须抢单。


    因为这件事能不能成,不仅关乎中产的体面,被簇拥的虚荣和行业名声,更关系到他身上背负的混乱男女关系,以及职场排位。


    面对嗷嗷叫板的年轻后生,咄咄逼人的资本金主。


    丢单即失序。


    失序即淘汰。


    回到香烟这件事上,很不凑巧,当时香烟致癌的卫生常识,正在政府的严控以及媒体舆论的传播下,进军民智。


    焦灼之下,男主抽烟喝酒嗑阿司匹林,跟情人上床。


    但是很可惜,神没有在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显灵。


    毫无灵感的他,只得强打精神,上班如上坟。


    和我们平时一模一样。


    会上,大金主老当益壮,痛斥正是由于当局与传媒的“误导”,才让公众把抽烟和癌症建立了联系,肆意暴论抽烟无害,lucky strike安全又健康。


    一旁的小金主见机接茬,举例自己的祖父因抽烟而长寿,活到了95,死亡的原因是车祸。


    激情陈述完毕,在一片烟雾缭绕里,众人被呛得咳嗽连连,场面十分魔幻。


    短暂的停顿,剧情促狭地预示,接下来无论从什么角度粉饰香烟或者抽烟行为,都是无用且自相矛盾的。


    果然,会议成功地进入到了不欢而散的境地。


    好在编剧的金手指虽迟但到,就在金主们快要撤出镜头之前,男主终于光环加身。


    挽狂澜于既倒的名场面,来了。


    答案是:toasted。


    这是个多义词,既是指制烟流程中的“被烘焙”,同时也有“被祝福”的涵义。


    “lucky strike: it’s toasted”。


    意思是说,其他人的烟草是有毒的,但luckey strike牌香烟,是被祝福的。


    一个迂回巧妙的双关,成了僵局的扭转点。


    成为了这个麦迪逊大道传奇故事的开场白。


    《广告狂人》也由此借男主之口,揭示了广告行业的母题——“广告建立在幸福感之上。”


    营造幸福感的秘诀在于,要给予观看广告的受众以前所未有的自由且无所畏惧。


    并在无形中,营造一种保证,一种“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可以的,你没有问题”的热血沸腾,甚至尖叫。


    翻译一下就是,广告必须“你没错,错的是这个世界。”


    至此,60年代美国广告行业的黄金时代,在剧中人物的推杯换盏以及爵士乐的bgm中降临。


    不过很可惜,人并不如烟草经得住烘焙。


    资本烘焙人,注定只会挫骨扬灰。


    幸福感的背后,是谎言以及比谎言更魔幻的现实。


    2


    如果说《广告狂人》的故事,讲的是上个世纪的广告人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被困在麦迪逊大道上的荣耀与忧伤。


    那现实生活里的广告狂人们,似乎从未走出过剧情。


    甚至虚伪。


    细究起来,当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广告,并没有脱离这种营造幸福感的套路。


    如果说有问题,那其实是生活的问题。


    只是广告打不过生活而已。


    广告热衷于使用一些拥有强烈鼓励暗示性的词汇,就连广告脚本常常透露着一股工业糖精味儿的甜腻。


    更大的问题逐渐暴露,长久以来地收看、消费习惯的养成,让很多人对幸福的理解,越来越依赖于广告的注解。


    广告中的庸俗派和烂俗派,开始决裂割席。


    庸俗广告,想的无非是怎么掏空消费者的钱袋子。


    但烂俗的广告,想的是怎么才能连消费者的魂一起勾走。


    越来越多的烂俗广告,如借钱,黄赌毒之流,逐渐不加掩饰地在幸福感上大做文章。


    这些烂俗的广告设计,原本的业务领地是潜藏在网页弹窗、右下角或者各种晦涩的隐秘角落。


    直至最近这段时间,正经品牌广告们也开始疯狂爆雷,无论从发作的动机还是频率上,都在指明一个一直以来被忽视了的真相。


    流量正在成为新神,攫取所有人的朝拜和供奉。


    数据造就的狂欢和高收益,变成了唯一的价值认可。


    创意已死,爆款当红。


    当烂俗广告犹如烂疮,悄悄蔓延全身之时,所有人都觉察到了异样。


    可是阻止它,很难,而且很烦。


    大部分恶俗广告,没有所谓的创意可言,只是利用做流量卖货。


    在花钱买来快感的年代,只要作恶成本低,那这种烂俗广告就永远不会停。


    片刻之后,人们重归各自,一边疲于奔命一边娱乐至死的生活,不再发声。


    烂俗广告们暂时收敛,伺机而动。


    广告狂人们,现在只剩下了狂。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3


    事实上,广告狂人或许从来都不存在。


    就连《广告狂人》也不过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翻译误导。


    原本《mad man》的剧名想作出的表达,其实跟广告,广告人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60年代的广告行业,处在时代风暴的正中央,作为一部职业剧,它更想突出的是一个行业人物的癫狂和迷失。


    犹如片头上那个从摩登大楼上坠落的剪影,当时代的分镜遍布楼体,只要坠落的速度足够快,就是一部众生的群像电影。


    而今,烂俗广告的泛滥,或许可以看作是《mad man》剧情的另一种神展开,即在另一个时代风暴之下,广告从业者们陷入追逐数据的新癫狂和创意之路的新迷失。


    大家热衷于强调广告创意,崇拜创意,但又处处抛弃创意。


    背后原因粗暴得令人咋舌,以至于并不值得细究。


    因为做创意广告很贵,而做销售广告却很便宜。


    是差钱的事吗?也不尽然。


    创意原本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创。意思是,要做一个跟市面上不一样的新东西。


    第二层,是意。是说,创造出来的这个东西是有意义的。


    换句话说,将创意用来做品牌溢价无疑是最好用的。


    不过溢价成功的前提在于,品牌的背后资本足够雄踞,产品本身要有足够庞大的前期销量。


    哪怕像是巅峰时期的苹果,之所以能卖出高价格的前提,也是在产品已经完成了销售市场基本盘的建立,并且在技术上拥有了足够的行业话语权之后才实现的。


    这时候品牌再去强调所谓的创意,才能获得更高的期望与共鸣。


    当年罗永浩老师要是搞定了供应链,锤子本应不是这个结局。


    从这个角度说,头部的品牌做创意,理所应当。


    头部以下的绝大多数品牌做创意,天打雷劈。


    看碟下菜,是世界通用的真理。


    所以,很多品牌无论怎么强调广告创意这件事,但是硬件摆在那里,只能做产品。


    创意最终变成了薛定谔的创意。


    广告人觉得好,甲方觉得好,都是狗屁。


    自嗨没有意义。


    因为消费者可能看不懂你的创意,甚至觉得你在阴阳怪气。


    然后大家都变得现实了,卖货才是实实在在的卖点转化,通过流量赚钱。


    最后占领市场的就是不折不扣的销售广告。


    甚至,从工业大生产的效率角度来说,做创意不仅贵,效率还低。


    创意虽好,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非标品属性。


    好创意都是偶尔间的神来之笔,高杠杆,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


    但是产品不一样,轻轻松松即可进行量化生产。


    再绕回到大多数品牌的真实诉求,其实还是想靠卖产品,做生意。


    答案不言而喻。


    于是,广告在整个行当之中摇身一变,成为了另一个品牌们需要扪心自问的问题。


    当品牌的不需要强调调性,而是产品卖点的时候,创意其实是不被需要的。


    品牌越去强调做创意广告,反而是跟转化作对抗,胳膊拧大腿。


    还不如销售广告直奔主题,卖点清晰,拉动转化。


    硬谈创意,最后只能收获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时代变了,大人。


    4


    这不是属于广告的时代。


    资本们进行左右互搏,商业厮杀的主战场是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最重要又最尴尬的一个点,是数据。


    进入数据营销时代之后,对广告投放考量标准,变成了更直观的数据。


    再牛x的广告人,也只是在给也数据打工。


    一种以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翩跹而至。


    试问,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更快更好地冲击好数据?


    那必然是下三路、擦边球、暴论、社政这种相关性内容。


    人性如此。


    没有人不爱大胸,大腿和屁股,没有人不期待暴富,没有人不渴望权利,没有人不爱阴谋论。


    网络时代,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大大的欲望,往往只需要付出小小的代价。


    财富密码从来不是秘密。


    从道德上来说,将这种下三路内容作为公共品牌的公众表达,一定会迎来羞耻的结局,并且执行起来也存在风险。


    2017年,因为宣传图以及用词极度猥琐的性暗示被骂出街的某鸭脖,面对大众的铁拳,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被命运捏住了咽喉。


    诚然,鸭脖是不正经的鸭脖,但辣条也不是清白的辣条。


    在恶意营销和性暗示的绝路上,辣条巨头某龙也曾一度独领风骚。


    前几天某韩系车企的大裤衩广告也骚出天际。


    当然也有人说,英雄不问出处,题材不问出身。


    你可以不同意下三路式的营销,但必须誓死捍卫内容创作自由。


    可即便使用钞能力,请厉害的大师团队,能从这些内容角度,从这些题材里做出好创意广告的,凤毛麟角。


    再说,也不是所有的大师都会为了钱,怒砸自己的招牌。


    此外,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去“抄”。


    隔壁的日本泰国,都是创意广告大户,抄抄改改,一本万利。


    但也不是所有抄袭修改都能获得成功,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认同,不同的情绪反馈,一个不注意,抄袭变抄家。


    人在阳间。


    钞票在阴间。


    5


    广告圈里,大家弹冠相庆,互捧臭脚早已是常态。


    自嗨无处不在,昼夜不歇。


    在广告公司上班,熬夜往往是一种荣耀式的标榜。


    某些偶尔在深夜回馈的灵感,让无数广告公司笃信,这是心诚则灵。


    于是,每每创意不够,加班就变成了玄学补充。


    一群人把自己关在房间内画地为牢,美曰其名“头脑风暴”。


    殊不知关于广告行业的大风暴,早在20、30年前,就已偃旗息鼓。


    蛮荒古战场的广告封神往事,若拿到今天来看,除却当中个人才华的成分,无外是占尽天时地利。


    从一个结果倒推,往往很难说清究竟是好命天生,还是该有此大运。


    按理说,当一个行业的土壤越来越贫瘠,理应遭致厌弃,奈何广告人内部常常将自嗨上升至自恋。


    恋爱脑一出,谁与争锋,更何况还是爱自己的脑。


    一种“做广告有趣有深度有挑战,我为此付出和燃烧”献祭论调频繁出现,广告事业成了有追求有品位的象征,成了洋气时髦的代名词。


    另外,在他们眼中,咖啡可以对抗一切文案枯竭,可见广告人才是星x克最早的气氛组。


    反馈到广告本身,典型的自嗨广告当属电梯广告。


    并且成功开创了唠叨流和盯人流两大派别,试图从听觉和视觉上对路人进行全方位攻击。


    前者以旅拍、直聘为代表,魔音绕耳,冠绝江湖,后者以电梯里各种植发,整容,补课等静态海报上的人物为代表,专盯人后脑勺。


    即便媒介形式转换,自嗨广告也能玩转出风采,现如今,很多水号的粉丝靠买,数据靠刷,但很多偏爱找水号灌单,寂寞投放,数据很美。


    换句话说,大家对创意的理解更多的是数据狂欢式的“爆”,而非内容创意本身。


    如果仅仅只是圈子内的发烂发臭,倒也无所谓。


    但架不住很多甲方对传播结果的要求,对创意的理解,就是朋友圈刷屏,网络热度是上热搜榜。


    一来二去,就导致了绝大多数我们看到的爆款,其实都是烂俗广告。


    创意缺失,流量补位。


    久而久之,变态,也就成了常态。


    硬币没有立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


    广告行业所有下游暴露的问题,常常让人忘记去联想,上游生态是不是也不合理。


    答案肯定的。


    很多广告在投放中常常会出现无脑回扣现象。


    比如,现在很多甲方的市场部门手中,往往掌握着大批量的广告预算。


    最后能拿下甲方项目和预算的广告公司媒介,往往是和甲方项目相关的工作人员有不同寻常的私人关系。


    媒介拿下项目给到乙方的广告公司,还需要反馈给甲方的经手人约10%-15%左右的回扣。


    同样,乙方在接到项目之后,如果再通过一层媒介进行外包,把预算分给丙方,那相似的回扣流程又要走一轮,如此循环往复,最后预算全进了经手人的口袋,广告制作的费用越来越稀薄,自然也就落到了便宜的小公司手上。


    费用少,再加上小公司的生产力和渠道有限,这时候便宜高效的烂俗广告就成了首选。


    这也是为什么在烂俗广告翻车上,往往都是大企业,大品牌。


    不是因为预算不多。


    而是因为预算太多,给了太多外包商机会。


    6


    很多事情的结局,并没有想象中的悲壮,甚至连抵抗的姿态都未曾有过。


    广告内容在创意上的节节败退,常常是一种不战而败的丢盔弃甲。


    很多现在的广告人,并没有在做广告和内容,只是在做数据优化。


    商业环境的改变,营销的要求,对广告人的打击几乎以碾压的形式展开。


    当广告的要求变成“爆”的话,等于让广告从业从底层逻辑,就完全告别了创新。


    创新思维被流量思维替换,思维模式的改变,接下来就会导致执行方式的变化。


    只要广告公司的体量够大,能够掌握和沉淀到的用户数据越全,完全可以完成整个社会流量的seo系统的建设。


    一旦这个系统模型建立,各种对立要素,反转要素,快慢要素等关键节点被分析出来,广告的制作效率和最终效果,都能完美实现拔地升天。


    当做广告不需要操心内容,只需要构建一套流量系统的时候,广告人的心态也随之变化,失去所谓的敬畏心。


    想要爆款,变得真正地粗暴起来。


    操作时,只需要在这个seo系统中,输入对立要素加一,反转要素加一,快慢要素加一,系统就能自动生成一个“完美”的广告。


    在不断地系统生成和信息、情绪反馈的交互作用下,整个seo系统的精准率还会逐步上升完善。


    广告人,人均化身数据优化师。


    高效率信息流广告生态的搭建,和批量生产这种广告的产业集群出现,也让烂俗广告的出现和比烂变得没有下限。


    很多那种小弹窗广告,包括页游、烂俗的贷款广告,这种烂俗广告从接单到制作拍摄,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


    这种烂俗广告生产模式,往往只需要搭建一个非常小的团队,付出极少的人工和制作成本,就能进行批量流水线的大生产,盘活一个庞大的产业。


    有意思的是,这种小团队往往非常灵活,一旦拍摄的100条烂俗广告中,有一条获得了不错的数据,那接下来整个团队可以快速调整制作方向,立刻再出100条类似剧情的内容。


    如此循环往复,即可牢牢吃定消费者。


    同时,这种广告的投放的逻辑也非常简单粗暴,往往只看数据和转化结果,不看口碑。


    被夸还是被骂,根本不重要。


    当广告不再有从业门槛,广告人的心理开始割裂自我和道德。


    连人都是工具人,广告也不再被看作是作品,仅仅是谋生和敛财的器具。


    一套新的自洽逻辑诞生了,只要成本足够低,能完成数据和kpi,广告怎么烂什么都行。


    当所有人都做烂俗,个人的羞耻心也会慢慢变得无足轻重,甚至不烂俗才是不合群的,人的心态很容易变成“我要更烂俗”的状态。


    比烂,只有更烂,没有下限。


    7


    任何一种广告的流行,还有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是它找到了更便捷的传播渠道。


    烂俗广告的走俏,跟这些年广告渠道的变化不无关系。


    这种渠道变迁带来的副作用之一,是用户适应烂俗广告的能力和忍受力都在逐步提升。


    在各种无下限的烂俗广告比烂的过程里,看广告的人也变烂俗了,不仅接受烂俗而且越看越喜欢。


    这很容易触发关于烂俗广告的镜像思考。


    为什么看广告的人也会变烂俗?为什么大家会变成流量的形状?


    还是那句,渠道变了。


    过去我们看广告的地方,是电视,广告牌,电线杆……是真的有看广告的刚需。


    那时候看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中插广告不得不看,否则电视剧不接着往下演。


    哪怕换台也不顶用,因为每个台都有广告。


    广告牌和电线杆的道理也一样,只要出门走路,就一定能看到。


    反观现在,我们还看广告吗?


    看,不过,在有了外卖、快递、电子支付之后,我们不需要出那么多门。


    即便是看广告,也不是在电视上看,而是在电脑上看,在手机上看,在短视频里看。


    换句话说,所有广告人面临的核心问题都在围绕渠道变了而展开。


    大家焦虑和矛盾的点,也变成了广告需要挪到哪里才能被更多的人看见。


    反映在广告主这里的问题,更为直观。


    世界欠他们一个可以给产品进行创意发布和展示的集中的渠道。


    过去他们可以选择投屏,通过投一个电视广告,解决这样的问题。


    现在,这样的渠道已经不复存在。


    钱再多也没有用,除了砸钱投春晚的广告,在一个全国人都关注的一个点上,给一个全国人关注的5秒钟之外,这种方式可遇不可求。


    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就是用数量换流量,进行拼命地海投。


    寄希望于投放范围越大,能被看到的概率越大。


    于是,投放逻辑自然也就会变成,比如广告主一次要投100个号,但无论从制作成本还是时间,都不可能有100条创意。


    整个项目团队最多是做一个传播主题,统一一个brief,然后丢给广告公司去做执行,甚至有时候团队连广告公司的反馈方案都来不及看,随便他们怎么做,内容能分发出去就行。


    这套诡异的行事逻辑,不仅在产品圈如此,在娱乐圈也一样。


    很多明星在宣传期期间的宣传文案,也是由团队拟几条类似的内容,然后找一堆营销号进行疯狂海投。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上网看八卦,总是一刷能刷到铺天盖地的相同论调。


    渠道的分散化,必然带来导致关注精力的分散化。


    不过甲方和老板并不会体谅这种分散,最后拿到手的kpi没有任何变化。


    想要完成kpi,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利用心机和手段,找到能够吸引大部分人注意力的东西。


    很不巧的是,能吸引大部分人注意力自身必然都有点问题,譬如黄赌毒、暴力。


    诱惑力满点,遇上往往还有去世的风险。


    再加上,黄赌毒这个门类,极具上瘾性和传播性,是容易的且好做的一类,往往一个能带出一窝。


    这时,从决策角度出发,同样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只要能完成kpi,相比做创意广告这种具有高考难度的挑战,选择做烂俗广告更加明智,而且更快,更便宜。


    省下的时间还可以接更多的单,拍更多烂俗的广告,赚更多的钱。


    创意在烂俗面前,一败涂地,溃不成军。


    看似是内容的没落,其实是广告行业正面临它的末法时代。


    8


    一个行业的困顿,往往是时代乱象的一条支线。


    主线的剧情,讨论的依然是资本和个人,人性和信息的激烈碰撞的当下,一个个普通人的去与留。


    答案无人知晓。


    2014年,《广告狂人》最终季开播。


    这场60年代广告行业的告别演出并不尽兴,似乎总有一种看不见的慌张,催促着剧中那些曾经被眷顾的时代宠儿们,在这一季纷纷匆忙奔赴各自的结局。


    结尾处,男主在悬崖边打坐,进行灵修,当整个加州最引以为傲的特产——阳光,打在他脸上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认为,这个身上矛盾重重的男人,终于找到了某种精神的皈依。


    然而,镜头一转,这种”灵修“毅然决然地却变成了可口可乐的广告。


    至此,麦迪逊大道的故事,找到了最合乎逻辑的落幕方式。


    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广告人的收束,还没有真正地开始。


    商业化进程总是漫长且曲折,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走完。


    又或者我们正处在某个转折点上,所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烂俗广告只是一个开端,未来广告的路怎么走,没有人知晓。


    但最终的受益者,一定不是广告人,也一定不是消费者。


    甚至都未必是甲方。


    大家只是默契的,在玩儿一出装傻的游戏。


    仅此而已。

    猜你喜欢
    铁石心肠2019 7.9分 2019
    铁石心肠2019
    朋抔·里拉塔纳卡邹 , 农吉拉·叻卡准娜衮
    太平洋战争 9分 2010
    太平洋战争
    约瑟夫·梅泽罗,托比·莱昂纳德·摩尔,约书亚·比顿,布莱登·佛雷切,詹姆斯·戴尔,乔恩·塞达,乔·博恩瑟,汤姆·巴治,乔什·赫尔曼,艾什顿·霍尔姆斯,拉米
    古战场传奇第四季 8分 2018
    古战场传奇第四季
    萨姆·修汉,凯特瑞娜·巴尔夫,约翰·贝尔,凯撒·东布瓦,玛利亚·多耶·肯尼迪
    大西洋帝国第四季 9.3分 2013
    大西洋帝国第四季
    史蒂夫·布西密,凯莉·麦克唐纳,迈克尔·珊农,谢伊·惠格姆,迈克尔·斯图巴,斯蒂芬·格拉汉姆,迈克尔·肯尼斯·威廉姆斯,杰克·休斯顿
    拉斯维加斯第三季 0分 2005
    拉斯维加斯第三季
    詹姆斯·肯恩,乔什·杜哈明,妮基·考克斯
    拉斯维加斯第二季 0分 2004
    拉斯维加斯第二季
    Barbara Licker-Caan,乔什·杜哈明,妮基·考克斯,詹姆斯·勒斯库,瓦内萨·马赛尔,莫莉·西姆斯,玛莎·托马森
    拉斯维加斯第一季 0分 2003
    拉斯维加斯第一季
    詹姆斯·肯恩,乔什·杜哈明,妮基·考克斯
    拉斯维加斯第四季 0分 2006
    拉斯维加斯第四季
    詹姆斯·肯恩,乔什·杜哈明,妮基·考克斯
    影片评论
    对不起,评论暂时关闭
    热播排行
    1我让最想被拥抱的男人给威胁了 8.3分
    2周生如故 7.3分
    3志愿军:存亡之战 6.9分
    4伊藤润二惊选集 7.7分
    5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8.6分
    6父子 6.9分
    7铁石心肠2019 7.9分
    8太平洋战争 9分
    9奔跑吧第四季 6.2分
    10创造101 5.9分
    11爱在黎明破晓前 8.8分
    12快乐大本营2014 7.4分
    13奔跑吧第四季 6.2分
    14活着再见 8.1分
    15花儿与少年第三季 7.6分

    Copyright © 202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会员
    • 留言
    • 顶部
      我让最想被拥抱的..   周生如故   创造101   伊藤润二惊选集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铁石心肠2019   下辈子做你的女人   父子   火影忍者   丁宝桢   特工任务   封神榜之凤鸣岐山  
      • 首页
      • 电影 ►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