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影院
  • 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播放记录

    您还没有看过影片哦

我们之间(2022)

我们之间(2022) 豆瓣评分:8.1

全24集
  • 分类:华语剧
  • 导演:孟元凯
  • 地区:大陆
  • 年份:2022
  • 语言:国语
  • 更新:2024-04-01 20:14
报错 收藏
  • 我们之间(2022)是由朱镜旭,肖瑶,成止微,乔亮主演的一部华语剧。当前强资产、弱经济组合与2014-2015年有可比之处,因为决定宏观基本面并影响资产定价的重要变量.. 更多

我们之间(2022)剧情介绍

当前强资产、弱经济组合与2014-2015年有可比之处,因为决定宏观基本面并影响资产定价的重要变量——地产,本轮下行幅度之深,可与之类比的只有2014-2015年。

表观相似性背后,当下地产内在运行逻辑与2014-2015年颇为不同。核心差异在于本轮地产修复弹性以及政策力度,或均弱于2014-2015年。

历史可以相似,但并不总是被完美复刻。

要点

7月政治局会议有关地产、化债和资本市场的定调,超过市场之前预期。资本市场随即给出情绪反馈,会后两周地产、非银带动顺周期板块快速上涨,10年国债利率从会前的2.60%快速上升,高点一度攀至2.7%附近。

连续两周情绪反应之后,市场开始关注后续落地的政策细节,以及政策出牌节奏。恰逢目前资产定价风险偏好修复,然而宏观基本面偏弱。

这种强资产、弱经济的组合与2014-2015年有可比之处。市场困惑,未来地产政策及行业走势能否复刻2014-2015年路径?

当下地产下行节奏偏快,带动宏观基本面与2014-2015年高度相似。

真正决定当下基本面与2014-2015年高度相似的关键变量在于地产。这也是为何我们之前强调今年最重要的趋势变量是地产周期(《重要的是地产周期》,2023年6月7日)。

地产牵引中国经济方方面面,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实体、物价、金融,甚至调控政策,地产链深度下滑,必然深刻影响宏观环境。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2014-2015年地产快速下滑,这段时期被定义为通缩压力期,彼时也对应货币连续宽松,汇率快速贬值,中央启动一轮地方债务化解。

当时涌现出来的种种宏观现象,在其他需求收缩的年份并不常见,只有当下与2014-2015年形成完美呼应,大类资产价格定价也走出相似韵脚。

对比2014-2015年,本轮地产内在的运行逻辑有两处关键不同。

地产表观相似性背后,当下地产内在运行逻辑与2014-2015年颇为不同。内在逻辑不同决定了本轮地产政策及行情演绎,并不能完美复刻曾经2014-2015年路径。

第一,本轮地产潜在需求中枢较之前明显走低,预计当前地产修复弹性将弱于2015年。

2014-2015年涨价去库之后,2016年至2021年,年度住宅销售面积从13.8亿平上升至15.7亿平,中枢稳在15亿平。经历2016-2021年这段地产稳定期后,我们测算得到,2022年底城镇居民户均1套房,已基本实现“户户有房”。

我们推算未来十年住宅销售面积中枢,或在年均9亿平米。未来地产销售中枢将较之前显著走低,这或预示本轮地产修复弹性弱于2015年。

第二,本轮城际地产供需分化加剧,地产政策调控节奏或不同于2014-2015年。

2014-2015年城际间分化不大,不同城市面临共性的地产高库存压力,当时政策选择比较清晰,即运用多重政策工具撬动需求,扭转地产供需格局。

立足当下,城际间供需格局并不均衡。高能级城市供给偏低,低能级城市供大于求。这种城际分化加大本轮地产调控难度。一如2014-2015年那样不做城市区分、不遗余力动用各种工具松绑地产需求,或许并不适用于当下。

预计未来高能级城市地产放松或沿用两种演绎范式。

目前市场对高能级城市放松预期偏一致,但对政策路径和效果存在争议。未来一线城市地产政策放松或遵循两种范式:

范式一,快速灵活调适。既然放松一线城市地产,旨在修复地产价格进而修复信心,一线地产政策放松节奏越快,价格信号越明显。待到价格快速上涨,再灵活调整政策也不迟。

范式二,供需并举缓慢推进。放松需求约束同时,缓慢推进供给。供需并进,修复一线房价同时,防止一线房价过快上涨。即供给未有足量跟进之前,需求刺激政策力度偏克制。

两种范式对资本市场定价影响不同,对此我们保持高度关注。

目录

"

正文

一、弱增长、强资产,似曾相识的历史韵脚

7月pmi和高频数据显示,当前实体数据暂且企稳筑底,算不上大反弹。

7月pmi环比改善明显的主要有四个分项,出厂价格、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原材料库存,分别环比增长4.7、7.4、1.7和0.8个百分点,均显著高于往年季节性表现。本月新订单和生产pmi分项也有企稳迹象。

7月pmi顺延6月以来经济运行逻辑,并与近期高频数据表现相呼应:

二季度是供需最糟糕时间,进入三季度,总量增长筑底但仍处磨底阶段,经济算不上大反弹,毕竟7月制造业pmi仍处荣枯线以下。

7月快速去库现象阶段性收敛,上游物价呈现止跌迹象。

自7月政治局会议之后,风险资产表现强势。近期强资产和弱经济组合之下,市场难免联想到了2014-2015年。

"

二、对比2014-2015年,当下基本面有三处相似性

我们早在年初就提示,今年宏观基本面与2014年极为相似(《以史鉴今,超额储蓄推涨哪类资产?》,2023年2月16日)。而在年中宏观展望时(《融冰》,2023年6月27日),我们给出更为细致的对比,从三个维度证明当下与2014-2015年有极高相似性。

一是需求偏弱。

表征需求的典型指标,ppi,虽有周期性规律波动,但同比低于-5%并非历史少见。2014-2015年上半年ppi同比始终处于零值以下,不少月份同比甚至接近-6%。

今年6月ppi同比录得-5.4%,非常接近于2015年低点。

二是地产链非常态下滑。

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中国地产面临高库存和高杠杆压力,房地产销售量价、房地产投资以及土地出让金快速下滑。

下滑幅度之深,只有本轮地产下滑能够与之相较。

三是金融风险偏好收缩。

我们曾经注意到中国居民超额储蓄异常高增时,往往伴随着当年居民部门风险偏好收缩。这将深刻影响资产定价,集中表现为避险类资产优于风险性资产。典型时期有如2013年和2022年。

如果政策驱动打开风险偏好,那么可以推动流动性走向风险资产。2014年逆股市迎来一轮流动性驱动的牛市,正是因为2014年启动一揽子逆周期政策。

"

三、 对比2014-2015年,最相似的是地产快速下滑

我们还可以在出口、失业率、居民消费等其他指标找到同步印证,印证当下宏观基本面极类似于2014-2015年。众多指标中,决定2014-2015年与当下宏观基本面类似,关键变量在于地产。

地产不仅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发力空间,进而影响实际增长。地产还影响上游价格和下游就业,故而影响物价。更为重要的是,地产是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锚定变量,地产关系金融扩表以及风险偏好。

地产的重要性辐射在实体、物价、金融,甚至政策,这就决定了地产链深度下滑,带动国内基本面呈现出类似的宏观状态,国内因素主导的资产定价逻辑自然也非常相似。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2014-2015年这段时期被定义为通缩压力加大时代,当时货币连续宽松,汇率快速贬值,中央启动一轮地方债务化解。

当时涌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在其他看似需求收缩的年份并不常见,只有当下与2014-2015年形成了完美呼应。

正因如此,我们之前强调今年最重要的趋势变量是地产周期(《重要的是地产周期》,2023年6月7日)。

当我们着眼于地产链下滑幅度及其衍生影响时,我们能够清晰理解当下宏观经济所处状态、政策框架底层的逻辑以及,资产定价主线。

当我们聚焦于本轮地产内在的运行逻辑时,发现本轮地产两大趋势截然不同于2014-2015年。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一,本轮地产较未来潜在需求中枢较之前明显走低,本轮地产修复弹性将弱于2015年。

第二,本轮城际地产分化加剧,地产政策调控节奏或不同于2015年。

参照2014-2015年地产政策,并以此展望年内地产销售走势,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足够重视。

"

四、对比2014-2015年,本轮地产潜在中枢走低

2014-2015年涨价去库之后,随后地产销售稳定在一个平台期。2016年至2021年,年度住宅销售面积从13.8亿平上升至15.7亿平,中枢约在15亿平。

2016-2021年这段地产稳定期,我们见证了一段罕见的地产平稳高扩张时代。这一时期中,几乎所有地产相关指标都在快速上行,居民加杠杆,房企囤地扩表,土地财政扩张。

经历这一段持续的地产景气之后,我们测算显示,2022年底城镇居民户均1套房,已基本实现“户户有房”。

根据人口经验推算未来十年中国住宅销售面积中枢或在年均9亿平。这意味着本轮地产修复之后,地产销售中枢将较2015年之后的平台期显著走低,本轮地产修复的弹性将弱于2015年。

"

五、对比2014-2015年,当下地产面临巨大分化

2014年地产的主要矛盾就是总量层面的供给过剩,这不仅表现为地产链不同环节均在价跌量缩,还体现在不同能级城市地产供需矛盾高度一致。

面对总量高库存,2014-2015年的政策选择比较清晰,那就是运用多重政策工具撬动需求,扭转地产供需格局。

当时针对高能级一二线城市,政策重点落在了需求端刺激,以传统售、购、贷放松为典型工具。针对三四线供给过剩,政策重心落脚到了棚改货币化,这也是2014-2015年最具标志性的地产政策。

本轮地产不同以往,未来青年人口流向以及当下地产供给,都呈现出巨大的城际分化,城际间的供需格局并不均衡。

人口资金持续向经济发达的沿海经济带迁移,然而这些城市地产相对供给不足,高能级城市地产面临潜在的供不应求。反之,经济发展程度偏低的三四线城市,人口和资金为代表的经济资源外流,然而这些地区在2018年以后积累了较高的新房供给,地产库存过高,面临供大于求。

我们曾经做过初步测算,一旦高能级城市地产销售高于去年实际销量,则库销比将至历史极低水平。反之,三四线城市存量地产供给偏多,即便需求有明显改善,都难以扭转库存偏高事实。

城际地产分化或预示着本轮地产调控政策难度提高。一如2014-2015年那样不做城市区分、不遗余力动用各种工具松绑地产需求,这样的政策取向或许比较难在本轮地产调控中见到。

"

六、未来地产政策或有两种范式

7月政治局会议中淡化“房住不炒”表述,市场将此理解为地产政策进一步优化。直观理解就是未来一线和超二线城市需求端政策有可能放松。

近期住建部明确表述,未来地产政策将做进一步突破,例如降低改善性住房税费,放松限购(认房又认贷)。随后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跟进政策表态,因城施策,支持刚需以及改善性住房需求。

目前市场对一线城市需求调控政策放松有较为一致的预期。但对未来一线需求政策放松节奏以及政策效果存在争议。

我们认为未来一线城市需求端政策放松或有两种范式。

范式一,快速灵活调适。

7月政治局会议提到,“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理解放松高能级城市需求政策,旨在帮助高能级城市房价企稳回升,继而修复市场信心。

虽然当下一线和超二线城市供给偏低,或隐含较高的涨价动能。既然一线城市地产放松旨在修复地产价格进而修复信心,故一线城市地产放松政策节奏或偏快,力度或不小。待到价格快速上涨之时,可再度灵活调整地产政策。

范式二,供需并举缓慢推进。

既然当前高能级城市潜在供需偏紧,为让高能级城市地产运行更平稳,此次一线和超二线城市需求端政策放松节奏或偏克制。例如限购、限贷政策先从外围区域开始放松,逐步过渡到内核板块。

放松需求约束同时,缓慢推进供给。或加快推地,或加快旧城改造,或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造。总之,供给未有足量跟上之前,需求端刺激政策力度相对偏克制。

范式一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快见到价格企稳信号,当然弊端也比较明显。供需偏薄情况下,单边快速放松需求政策,高能级城市房价或有超涨可能。一旦高能级房价涨幅过快,又将压缩未来政策调控空间。

范式二的优势在于地产运行更加平稳,地产销售、投资、拿地等各个环节修复更有韧性,也更有持续性。范式二的弊端也同样比较明显,政策放松节奏或偏慢,价格企稳信号或许比较晚才能看到。

本轮地产政策放松到底采用哪种模式,我们只能保持紧密的政策跟踪。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 播放列表
  • 1080
排序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剧情介绍

    当前强资产、弱经济组合与2014-2015年有可比之处,因为决定宏观基本面并影响资产定价的重要变量——地产,本轮下行幅度之深,可与之类比的只有2014-2015年。

    表观相似性背后,当下地产内在运行逻辑与2014-2015年颇为不同。核心差异在于本轮地产修复弹性以及政策力度,或均弱于2014-2015年。

    历史可以相似,但并不总是被完美复刻。

    要点

    7月政治局会议有关地产、化债和资本市场的定调,超过市场之前预期。资本市场随即给出情绪反馈,会后两周地产、非银带动顺周期板块快速上涨,10年国债利率从会前的2.60%快速上升,高点一度攀至2.7%附近。

    连续两周情绪反应之后,市场开始关注后续落地的政策细节,以及政策出牌节奏。恰逢目前资产定价风险偏好修复,然而宏观基本面偏弱。

    这种强资产、弱经济的组合与2014-2015年有可比之处。市场困惑,未来地产政策及行业走势能否复刻2014-2015年路径?

    当下地产下行节奏偏快,带动宏观基本面与2014-2015年高度相似。

    真正决定当下基本面与2014-2015年高度相似的关键变量在于地产。这也是为何我们之前强调今年最重要的趋势变量是地产周期(《重要的是地产周期》,2023年6月7日)。

    地产牵引中国经济方方面面,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实体、物价、金融,甚至调控政策,地产链深度下滑,必然深刻影响宏观环境。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2014-2015年地产快速下滑,这段时期被定义为通缩压力期,彼时也对应货币连续宽松,汇率快速贬值,中央启动一轮地方债务化解。

    当时涌现出来的种种宏观现象,在其他需求收缩的年份并不常见,只有当下与2014-2015年形成完美呼应,大类资产价格定价也走出相似韵脚。

    对比2014-2015年,本轮地产内在的运行逻辑有两处关键不同。

    地产表观相似性背后,当下地产内在运行逻辑与2014-2015年颇为不同。内在逻辑不同决定了本轮地产政策及行情演绎,并不能完美复刻曾经2014-2015年路径。

    第一,本轮地产潜在需求中枢较之前明显走低,预计当前地产修复弹性将弱于2015年。

    2014-2015年涨价去库之后,2016年至2021年,年度住宅销售面积从13.8亿平上升至15.7亿平,中枢稳在15亿平。经历2016-2021年这段地产稳定期后,我们测算得到,2022年底城镇居民户均1套房,已基本实现“户户有房”。

    我们推算未来十年住宅销售面积中枢,或在年均9亿平米。未来地产销售中枢将较之前显著走低,这或预示本轮地产修复弹性弱于2015年。

    第二,本轮城际地产供需分化加剧,地产政策调控节奏或不同于2014-2015年。

    2014-2015年城际间分化不大,不同城市面临共性的地产高库存压力,当时政策选择比较清晰,即运用多重政策工具撬动需求,扭转地产供需格局。

    立足当下,城际间供需格局并不均衡。高能级城市供给偏低,低能级城市供大于求。这种城际分化加大本轮地产调控难度。一如2014-2015年那样不做城市区分、不遗余力动用各种工具松绑地产需求,或许并不适用于当下。

    预计未来高能级城市地产放松或沿用两种演绎范式。

    目前市场对高能级城市放松预期偏一致,但对政策路径和效果存在争议。未来一线城市地产政策放松或遵循两种范式:

    范式一,快速灵活调适。既然放松一线城市地产,旨在修复地产价格进而修复信心,一线地产政策放松节奏越快,价格信号越明显。待到价格快速上涨,再灵活调整政策也不迟。

    范式二,供需并举缓慢推进。放松需求约束同时,缓慢推进供给。供需并进,修复一线房价同时,防止一线房价过快上涨。即供给未有足量跟进之前,需求刺激政策力度偏克制。

    两种范式对资本市场定价影响不同,对此我们保持高度关注。

    目录

    "

    正文

    一、弱增长、强资产,似曾相识的历史韵脚

    7月pmi和高频数据显示,当前实体数据暂且企稳筑底,算不上大反弹。

    7月pmi环比改善明显的主要有四个分项,出厂价格、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原材料库存,分别环比增长4.7、7.4、1.7和0.8个百分点,均显著高于往年季节性表现。本月新订单和生产pmi分项也有企稳迹象。

    7月pmi顺延6月以来经济运行逻辑,并与近期高频数据表现相呼应:

    二季度是供需最糟糕时间,进入三季度,总量增长筑底但仍处磨底阶段,经济算不上大反弹,毕竟7月制造业pmi仍处荣枯线以下。

    7月快速去库现象阶段性收敛,上游物价呈现止跌迹象。

    自7月政治局会议之后,风险资产表现强势。近期强资产和弱经济组合之下,市场难免联想到了2014-2015年。

    "

    二、对比2014-2015年,当下基本面有三处相似性

    我们早在年初就提示,今年宏观基本面与2014年极为相似(《以史鉴今,超额储蓄推涨哪类资产?》,2023年2月16日)。而在年中宏观展望时(《融冰》,2023年6月27日),我们给出更为细致的对比,从三个维度证明当下与2014-2015年有极高相似性。

    一是需求偏弱。

    表征需求的典型指标,ppi,虽有周期性规律波动,但同比低于-5%并非历史少见。2014-2015年上半年ppi同比始终处于零值以下,不少月份同比甚至接近-6%。

    今年6月ppi同比录得-5.4%,非常接近于2015年低点。

    二是地产链非常态下滑。

    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中国地产面临高库存和高杠杆压力,房地产销售量价、房地产投资以及土地出让金快速下滑。

    下滑幅度之深,只有本轮地产下滑能够与之相较。

    三是金融风险偏好收缩。

    我们曾经注意到中国居民超额储蓄异常高增时,往往伴随着当年居民部门风险偏好收缩。这将深刻影响资产定价,集中表现为避险类资产优于风险性资产。典型时期有如2013年和2022年。

    如果政策驱动打开风险偏好,那么可以推动流动性走向风险资产。2014年逆股市迎来一轮流动性驱动的牛市,正是因为2014年启动一揽子逆周期政策。

    "

    三、 对比2014-2015年,最相似的是地产快速下滑

    我们还可以在出口、失业率、居民消费等其他指标找到同步印证,印证当下宏观基本面极类似于2014-2015年。众多指标中,决定2014-2015年与当下宏观基本面类似,关键变量在于地产。

    地产不仅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发力空间,进而影响实际增长。地产还影响上游价格和下游就业,故而影响物价。更为重要的是,地产是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锚定变量,地产关系金融扩表以及风险偏好。

    地产的重要性辐射在实体、物价、金融,甚至政策,这就决定了地产链深度下滑,带动国内基本面呈现出类似的宏观状态,国内因素主导的资产定价逻辑自然也非常相似。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2014-2015年这段时期被定义为通缩压力加大时代,当时货币连续宽松,汇率快速贬值,中央启动一轮地方债务化解。

    当时涌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在其他看似需求收缩的年份并不常见,只有当下与2014-2015年形成了完美呼应。

    正因如此,我们之前强调今年最重要的趋势变量是地产周期(《重要的是地产周期》,2023年6月7日)。

    当我们着眼于地产链下滑幅度及其衍生影响时,我们能够清晰理解当下宏观经济所处状态、政策框架底层的逻辑以及,资产定价主线。

    当我们聚焦于本轮地产内在的运行逻辑时,发现本轮地产两大趋势截然不同于2014-2015年。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一,本轮地产较未来潜在需求中枢较之前明显走低,本轮地产修复弹性将弱于2015年。

    第二,本轮城际地产分化加剧,地产政策调控节奏或不同于2015年。

    参照2014-2015年地产政策,并以此展望年内地产销售走势,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足够重视。

    "

    四、对比2014-2015年,本轮地产潜在中枢走低

    2014-2015年涨价去库之后,随后地产销售稳定在一个平台期。2016年至2021年,年度住宅销售面积从13.8亿平上升至15.7亿平,中枢约在15亿平。

    2016-2021年这段地产稳定期,我们见证了一段罕见的地产平稳高扩张时代。这一时期中,几乎所有地产相关指标都在快速上行,居民加杠杆,房企囤地扩表,土地财政扩张。

    经历这一段持续的地产景气之后,我们测算显示,2022年底城镇居民户均1套房,已基本实现“户户有房”。

    根据人口经验推算未来十年中国住宅销售面积中枢或在年均9亿平。这意味着本轮地产修复之后,地产销售中枢将较2015年之后的平台期显著走低,本轮地产修复的弹性将弱于2015年。

    "

    五、对比2014-2015年,当下地产面临巨大分化

    2014年地产的主要矛盾就是总量层面的供给过剩,这不仅表现为地产链不同环节均在价跌量缩,还体现在不同能级城市地产供需矛盾高度一致。

    面对总量高库存,2014-2015年的政策选择比较清晰,那就是运用多重政策工具撬动需求,扭转地产供需格局。

    当时针对高能级一二线城市,政策重点落在了需求端刺激,以传统售、购、贷放松为典型工具。针对三四线供给过剩,政策重心落脚到了棚改货币化,这也是2014-2015年最具标志性的地产政策。

    本轮地产不同以往,未来青年人口流向以及当下地产供给,都呈现出巨大的城际分化,城际间的供需格局并不均衡。

    人口资金持续向经济发达的沿海经济带迁移,然而这些城市地产相对供给不足,高能级城市地产面临潜在的供不应求。反之,经济发展程度偏低的三四线城市,人口和资金为代表的经济资源外流,然而这些地区在2018年以后积累了较高的新房供给,地产库存过高,面临供大于求。

    我们曾经做过初步测算,一旦高能级城市地产销售高于去年实际销量,则库销比将至历史极低水平。反之,三四线城市存量地产供给偏多,即便需求有明显改善,都难以扭转库存偏高事实。

    城际地产分化或预示着本轮地产调控政策难度提高。一如2014-2015年那样不做城市区分、不遗余力动用各种工具松绑地产需求,这样的政策取向或许比较难在本轮地产调控中见到。

    "

    六、未来地产政策或有两种范式

    7月政治局会议中淡化“房住不炒”表述,市场将此理解为地产政策进一步优化。直观理解就是未来一线和超二线城市需求端政策有可能放松。

    近期住建部明确表述,未来地产政策将做进一步突破,例如降低改善性住房税费,放松限购(认房又认贷)。随后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跟进政策表态,因城施策,支持刚需以及改善性住房需求。

    目前市场对一线城市需求调控政策放松有较为一致的预期。但对未来一线需求政策放松节奏以及政策效果存在争议。

    我们认为未来一线城市需求端政策放松或有两种范式。

    范式一,快速灵活调适。

    7月政治局会议提到,“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理解放松高能级城市需求政策,旨在帮助高能级城市房价企稳回升,继而修复市场信心。

    虽然当下一线和超二线城市供给偏低,或隐含较高的涨价动能。既然一线城市地产放松旨在修复地产价格进而修复信心,故一线城市地产放松政策节奏或偏快,力度或不小。待到价格快速上涨之时,可再度灵活调整地产政策。

    范式二,供需并举缓慢推进。

    既然当前高能级城市潜在供需偏紧,为让高能级城市地产运行更平稳,此次一线和超二线城市需求端政策放松节奏或偏克制。例如限购、限贷政策先从外围区域开始放松,逐步过渡到内核板块。

    放松需求约束同时,缓慢推进供给。或加快推地,或加快旧城改造,或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造。总之,供给未有足量跟上之前,需求端刺激政策力度相对偏克制。

    范式一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快见到价格企稳信号,当然弊端也比较明显。供需偏薄情况下,单边快速放松需求政策,高能级城市房价或有超涨可能。一旦高能级房价涨幅过快,又将压缩未来政策调控空间。

    范式二的优势在于地产运行更加平稳,地产销售、投资、拿地等各个环节修复更有韧性,也更有持续性。范式二的弊端也同样比较明显,政策放松节奏或偏慢,价格企稳信号或许比较晚才能看到。

    本轮地产政策放松到底采用哪种模式,我们只能保持紧密的政策跟踪。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猜你喜欢
    浮生六劫国语 0分 1980
    浮生六劫国语
    岳华,陈秀雯,张国荣,魏秋桦,马敏儿,刘志荣,万梓良,周慧娟,柳影红,梁淑庄
    特战荣耀 7分 2022
    特战荣耀
    杨洋,李一桐
    沸腾人生 6.4分 2022
    沸腾人生
    韩东君,阚清子
    骄阳伴我 0分 2023
    骄阳伴我
    肖战,白百何,田雨,朱珠,袁文康,刘迅,向涵之,吴幸键,韩秋池,杨皓宇,王琳,代乐乐,吴岱融,卜冠今
    雁回时 7分 2025
    雁回时
    陈都灵,辛云来,何泓姗,喻恩泰,温峥嵘,王艳,刘旭威,傅菁,黄海冰,廖慧佳
    笑笑茶楼第二季 9.3分 2007
    笑笑茶楼第二季
    潘长江,闫学晶
    白日梦我 0分 2023
    白日梦我
    庄达菲,周翊然,陈鹤一,范诗然,边天扬,王川,廖银玥,刘杰毅
    雾中系铃人 0分 2023
    雾中系铃人
    富大龙,孙茜,张晞临,陈逸恒,王砚辉,郑昊,齐奎,施京明,于慧,赵艺涵,刘媛熙,王建福,刘雨嘉,刘金龙
    影片评论
    对不起,评论暂时关闭
    热播排行
    1我让最想被拥抱的男人给威胁了 8.3分
    2周生如故 7.3分
    3志愿军:存亡之战 6.9分
    4伊藤润二惊选集 7.7分
    5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8.6分
    6父子 6.9分
    7铁石心肠2019 7.9分
    8太平洋战争 9分
    9奔跑吧第四季 6.2分
    10创造101 5.9分
    11爱在黎明破晓前 8.8分
    12快乐大本营2014 7.4分
    13奔跑吧第四季 6.2分
    14活着再见 8.1分
    15花儿与少年第三季 7.6分

    Copyright © 202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会员
    • 留言
    • 顶部
      我让最想被拥抱的..   周生如故   创造101   伊藤润二惊选集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铁石心肠2019   下辈子做你的女人   父子   火影忍者   丁宝桢   特工任务   封神榜之凤鸣岐山  
      • 首页
      • 电影 ►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