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首档中国前沿科学思想秀《未来中国》第二季第五期将于今晚21:40在江苏卫视播出。本期《未来中国》邀请到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他将与我们探讨节能减排的新道路。
包信和院士坚持不懈“点石成金”
当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就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而在推动双碳战略朝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堵点、痛点和难点,包信和也表示:“双碳未来一定要靠颠覆性的科学技术。”如果说基础研究好比“冷板凳”,而正是这些敢啃“硬骨头”、甘坐“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在基础前沿领域不断创新和突破,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高选择性转化甲烷到底有多难?成为数次登上《science》的“大牛”是什么样的体验?40多年来,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引领团队长期从事新型催化材料的创制和能源清洁高效转化过程的研发,为中国降低对石油进口依赖,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所表彰的成果,即是包信和院士团队提出的“纳米限域催化”指引下的合成新策略。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奖秉持少而精原则,历史上曾经数度空缺。此外,就在上一个月,包信和院士还荣获“第九届中国催化成就奖”,该奖项是中国催化领域的最高学术奖励。众所周知,甲烷是自然界当中发现的最稳定的有机分子之一,甲烷的选择性活化和定向转化是世界性难题,被誉为是催化乃至化学领域的“圣杯”。而包信和院士的团队则通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能高效率将甲烷转化为高值化学品,并能稳定控制其反应性能的催化剂。一时间,世界知名化工企业纷纷出动,包院士的办公室几乎被“踏破门槛”。科学引荐人陈辰笑称他的研究是“点石成金”,包信和却幽默回应称他的工作只是”将这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源“。
科学青年团展望绿色中国新图景
“华东油田自开展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以来,已经累计注入液态二氧化碳130多万吨,相当于种植了1200多万棵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通过科技手段,把已经产生的二氧化碳再重新收集起来,一方面为我们所用,同时也将他们埋到地下几千米的深处,减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他们就是新时代的“埋碳翁”。伦敦大学学院建筑设计与制造硕士林鹏翔前往中国石化的第一个二氧化碳驱油先导示范基地——草舍油田。目前江苏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就有500万吨,但由于油田地矿条件复杂,石油很难开采。该技术就是通过把二氧化碳注入地底,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从而提高增油率。那么,二氧化碳驱油和水驱油有什么区别呢?它又是怎么做到让原本躲藏在岩层缝隙中的原油“现身”的呢?
你知道化学界也有“分手大师”吗?“原子们就像情侣一样,肩并肩手拉手,形成稳定分子,发誓相守到白头。你想让他们分开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学教育在读硕士杨昊辰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为大家介绍了化学界的“分手大师”。那么,更具反应活性的催化剂为什么堪比“分手大师”,被称为“原子”的“梦中情人”?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昊辰与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潘秀莲,教授级高工郭晓光教授一起探索催化剂的奥秘,催化“魔法棒”可以施展出什么样的神奇魔法?上海光源的“神光”又将起到什么样的关键作用?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张家口赛区点燃了奥运会历史上首支氢能作为燃料的火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氢能被视为通向未来绿色能源的钥匙,“只需要这一块小小的芯片,我们就可以大大降低电解水的能耗!”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文学硕士丁若虚的眼里,把制氢价格打下来,实现氢自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世界上最好的能源是节能”,包信和在节目中总结道。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不同催化剂的工作机制,以期可以找到更加高效和合适的催化剂。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国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深入揭开新型能源的奥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今晚21:40《未来中国》,一起聚焦能源议题,商讨如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