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乔托·迪·邦多纳(1266年-1337年),意大利画家、雕刻家与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难道在他之前欧洲没有绘画么?他凭什么获得这个称号?
这里通过观看不同时期欧洲绘画对经典桥段《犹大之吻》的表现手法,来发现乔托封神的原因。
古希腊罗马
在欧洲在古希腊古罗马有非常精美的雕刻存世,可惜绘画作品几乎没有留存或者找到也不知道作者是谁了。
这些艺术家的名字泯灭在历史中了。

中世纪
然后,到了中世纪被称为欧洲的“黑暗时代”,这个黑暗特指在文化艺术方面。
老百姓大多是文盲,基督教想传播教义可没人看得懂文字,这可怎么办?
只要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用教幼儿园小朋友的手段,看图说话。
而且这时候不讲究偶像崇拜,意思到了就行了,不要太花哨。

这是存于瑞典哥特兰岛的中世纪壁画。完全就是小学同学画画本上撕下来的作品。
具体《犹太之吻》的故事放到乔托作品详解,毕竟他是主角。
下一幅

这幅存于法国圣马丁德维克教堂的壁画,两位是逗比么?大眼瞪小眼。
乔托_《犹太之吻》
终于,耶稣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他派乔托出场了,结束这一切吧。恢复神的荣光!
下面这一幅是乔托的《犹大之吻》。人物动作,神态,色彩,衣服,环境,光线甚至聚焦全都有了。
绘画好像突然从远古变成了现代。

这段情节是讲耶稣和众弟子吃完最后的晚餐之后出门,犹大与抓耶稣的人之前就商量好了,与他接吻的人就是抓捕的目标_耶稣。

看细节,犹大搂住耶稣凑过来就要来一个,耶稣正气凌然直视犹大,“你要干啥?搞玻璃?”犹大有点心虚。

再看构图,所有人的视线都会聚到耶稣身上,包括武器棍棒都聚焦于耶稣。
让人身临其境好像一场按下暂停脚的舞台剧。
所以,乔托的绘画,打破了中世纪绘画的沉闷,为欧洲以后的绘画发展带来了光,带来了色彩,带来了构图。
他的画是欧洲绘画的分界线。
文艺复兴后
在乔托之后,文艺复兴开始,又有画家做了《犹大之吻》。

这幅卡拉奇的《犹大之吻》,直接就亲脸上了。
耶稣光看脸庞去掉胡子怎么像是女性?而且还是烈焰红唇。
再看一幅

卡拉瓦乔的这幅画,犹大凑过来,耶稣一幅想躲还没躲开生无可恋的样子:我在绘画大师的作品中脸型都变了好多次了,还能被你找到,被你吻了几百年了。
画圈那个是画家本人画像,躲在后面偷窥。
以上两幅有非常鲜明的光暗对比。
现代印象派
最后,看一个现代人的雕塑。

这个如果不加解释的话,打眼一看还以为是几十年的老夫老妻秀恩爱,脉脉含情呢。
1.耶稣袍子下面的交错沟痕象征着他将受到的磨难。
2.右下角的蛇象征犹大的险恶。
3.左下角有个横竖各四行数字的方盘,大家猜猜是干啥的?
认真研究数字有好几重含义。回复将揭秘。
总结
对艺术的欣赏,不仅仅是从专业上欣赏其艺术价值,对大多数人来说专业显得过于遥远,看画只是简单的感官印象。
当知道作品本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后,从历史的长河中看作品起到的作用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就好像,你看到一辆粗劣的木制自行车在展台上,也许你都不会注意它。
但当你知道这是百年前第一辆自行车时,你就会为它身后发明者体现的智慧所吸引,甚至可能对腐朽的木轮产生兴趣,这是历史的痕迹!
乔托绘画的出现为欧洲绘画带来了光,光线明暗的表达让绘画更加生动活波。
由此开启了现代绘画时代,“绘画之父”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