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本文为作者原创正版,未经授权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感谢您的阅览。】
这个春节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影响,7部贺岁片全线撤档,外加所在城市连绵阴雨近一个月,真是糟心透了。
于是,彻底放弃了出门去看贺岁档的打算,窝在家中一连看了两部内容致郁的电影。
尤其是今天说的第二部影片。
本片令人愉快不起来的原因有两个:
一、它是战争背景下的文艺剧情片。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上了年纪的母亲,在二战期间秘密藏匿了一个俄国战俘,剧情主线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故事。
只要提到二战和德国,任何生动活泼的故事都会自动蒙上一层悲剧的厚重滤镜,如同扯掉10几年的墙贴后残留的粘胶污渍,揩也揩不掉。
由此可见,60年代能拍出《虎口脱险》那样的经典喜剧,是多么具有纪念意义的突破。

二、它取材于一个英国家庭的真实事件。
"本片由真实故事改编"这句话好像附带着某种无法破除的魔障。总让人顿时收起心绪集中注意力,并抱持着肃然起敬的态度观看正片,尤其是本片这类富有历史沉重感的沦陷题材。
这样的影片并不是编剧灵光一闪的逻辑脑洞,而是需要收集大量夯实的个人信息:包括询问家属们的生活细节、对话记录、甚至是主人公原型的履历和日记这样涉及隐私的材料。再通过笔端克隆的方法,谨慎再现血淋淋的史实。
正是出于对残酷时代下真实小人物还原度的好奇心,促使观众耐心看完它。
现在,就细数片中部分基于现实的精彩情节吧。
很多悲剧,从萌生恶念的一刹那就注定了。
恐怖阴影如怒海,惊涛拍岸而不现其形
片中描述德军屠杀性的统治手段,镜头大部分采用正面的方式表现,也有从他人的交谈中侧面穿插的。
最直白的叙述,是影片开头押解英国人上船:

无论是否在英国出生,无论是否是犹太人,都不能幸免于难。
纳粹党抓捕的动机根本无关出生地和年龄,"是否有利用价值"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还有采石场的剧情:

俄国战俘们本就饥寒交迫,扛不住采石场这样高强度的体力活,德军像对牲口一样地随意打骂杀戮他们。
不过,相对上述直接叙事的手法,后面有几处从侧面埋下反转的细节剧情,更具有震慑力。
1、女主带着bill去捡柴禾的海滩

这个海滩还是德军丢弃战俘尸体的地方。乍看之下,只是拉起了封锁线,并没有什么不妥。
直到电影近尾声,才由神来一笔的简洁画面,解锁了为什么没人从海上逃离的秘密。
2、bill在镇上被德国军官叫住后的反应
bill是从采石场逃出来并躲在louisa家中避难的俄国战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英语的日常用语。
在louisa的鼓励之下,为适应假身份而走出了家门。

可怜的男孩是真的吓尿了。而德国军官拦住他们的理由,仅仅只是想归还bill掉落的证件。
幸运之神眷顾了他,让他获得了另一位母亲的关怀备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抛开过去的心理阴影。
此处对bill的细节刻画一笔带过,但已经给观众带去极大的精神冲击。
饱受摧残而终于捡回一条命的逃亡者,真的比被折磨致死的牺牲者们更幸运么?
英勇母亲言行的背后,折射出的人格特性
虽然平静无波地看完了全片,但当片尾字幕打出这句话的时候,还是多少触动了我。

"人生的价值并非是以长度来衡量的,而是其所作所为。"
主人公louisa的所作所为,具有某种独特性:一位住在海边乡村,同时儿子被关在德国监狱里的普通母亲。她通过自家小店的进货和分配日渐稀少的口粮,勉强维持社区住户们的生计。
louisa的独特性的在于,她自身的性格和生存环境包含着两种有序交叠的极端形势。
首先,louisa性情中体现着脆弱和决绝的对立两面。

每一个亲友受害的事实,都摧残着louisa脆弱的心理防线;
每一次收到和儿子有关的来信,都让她心生恐惧和悲痛,几乎濒临崩溃。
与此同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母爱潜能,致使louisa面临德军霸凌时产生了坚决反抗的举动。她慎微地应对各类突发状况,不顾被抓的危险给俄国战俘送食物,对讨好德军的姑娘和告密者如秋风扫落叶。

为了让bill尽快适应新身份,louisa耐心教他英语,赠予丈夫的画册,赶走可能暴露他底细的雇员,甚至带他去镇上逛街练胆。
与bill彼此磨合的过程中,louisa有作为女人的悲伤和无助,也有为人母的强大和坚忍。
其次,最熟悉也最危险的环境对其命运的推波助澜。
她不像《辛德勒的名单》里有地位的投机商人,虽然通过出让口粮获得众人的依赖,亦同样为他人"升米恩斗米仇"的嫉妒埋下祸根。另一方面,louisa虽不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的集中营囚徒,可德国军官只需一个对姓氏表示怀疑的理由,就能立即将她扔进地狱般的集中营。
社区里的其他居民同样如此。
面临德军的突击检查他们显出高度紧绷,对女主louisa藏匿战俘一事守口如瓶,又在德军的圣诞演奏会上若无其事地高唱欢歌。
但是一转头,通过邮局信件赤裸裸地揭露人心潜藏的扭曲:

为嫉妒、不满、恶意报复而寄送告密信,无中生有地陷害他人,以纾解自己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换言之,心态彻底崩了。
为什么这个年代不如早些年代?
在悲痛和畏惧的恍惚之中,
我们没有抚摸最腐臭的伤口,
反倒亲手撕裂它们?
——选自《欧洲史》
贴上邮票寄出去的不是信,是居民们丑陋恶毒的真实样貌。
那才是对德军残暴统治下的弱者们,最犀利的人性讽刺吧?—— 用欺凌更弱的一方获得自我价值,找到心理平衡。
人性之恶,是永不褪色的灰色话题。
阴影笼罩下的英国边远乡村尚且如此,何况当今和平时代下的阴暗。
没错,就是近期因肺炎疫情被全国人民骂上热搜的"武汉人逃亡上海"事件!

人有求生欲并没错,但病毒都有潜伏期,难道逃窜到别处病情就能自愈了?
逼得武汉警力停运封城,逼得卫健委紧急出台通告文书,甚至有网友为此发出"请武汉人民顾全大局,不要到处流窜"的呼声。
真想觅一把《神雕侠侣》中的君子剑,斩尽九头鸟的业障!
改编剧本的水准,决定观众的评价褒贬
人类的历史如滚滚红尘,只进不退。它只明确记载极特殊的个别人物,其余者,皆是掩去面目被淹没在这股洪流中的一颗沙粒。因为,历史本身不由个人创造,而是群像共同推进的结果。
如果降维到个体的平凡生活,多半是相类、琐碎和无趣的。
择其一而为之,将它改编成影视剧,远比改编名人传记的难度大得多。
编剧如同开赌石的切割师,既要精通故事切入点,从一成不变的日常细节中挖掘更多贴合原型的高光时刻,又要避免过度艺术加工带来的违和感。

本片:《母亲的另一个儿子》,又名《他人之子》
之所以豆瓣上只拿到7.2分的原因,纵观全片,原因在于拍摄角度过于客观,甚至有些简单粗暴。
影片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但也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不对人物的言行润笔,不做过多的镜头引导。冷淡禁欲的剧情,既不能引发观众对战争的反思,也无法激起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
顺带一提另一部致郁电影:《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尽管两部片子都是表达战争阴影的笼罩之下,受难者们艰难求存的生活和由此引发的重重矛盾,但是相对《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那细腻入骨略带悯恤色彩的人文主义,本片更讲究从旁观者的视角出发,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悲剧命运的主导因素。
louisa代表了一部分人 —— 保护战俘和犹太人免受迫害,并为此惨烈牺牲的巾帼们。

新春在即,病毒肆虐。
在此,谨向披挂出征,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希望你们平安!
祝武汉早日走出疫情的阴霾,加油!全国人民都和你们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