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侦探波洛第十二季

状态: 已完结

主演: 大卫·苏切 马丁·肖 金伯莉·尼克松 阿米莉亚·布摩 佐伊·沃纳梅克 汤姆·伯克 安娜·玛西 杰西卡·查斯坦 艾琳·阿特金斯 

导演: 阿什利·皮尔斯,查理·帕尔默,菲利普·马丁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0(英国)

更新: 2024-04-12 13:28

类型: 欧美剧

9.2

剧情简介

murder? justice?

""

violaine

自媒体人,freelance翻译

大家好,今天分享虽已被人说滥

我却另有问号的经典侦探作品

《东方快车谋杀案》

"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不是被翻拍最多的小说不好说,但它的热度确实持续得够久,自1934年1月1日由伦敦柯林斯犯罪俱乐部首次出版以来,迄今已有了11个英文版本和10个中文版本蹭热点。还多次被改编翻拍搬上大小屏幕,其中包括了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本土化改编。这个大ip的源头就是1934年出版的小说,作者是英国侦探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我看过的就有1974年电影版,2010年电视连续剧“大侦探波洛·第十二季第四集”(俗称英剧版)和最新的2017电影版。

作为一个读过阿加莎·克里斯蒂全部作品,看过几乎所有能看到的影片和电视剧,自己也翻译过其中一本《第三个女郎》的人,一直以来就很想就这部《东方快车谋杀案》说些什么,但可说的似乎已被说尽,包括背景,拍摄参演者,服装,道具,“东方快车”的盛与衰,尤其是它的主旨:法律无能为力之处私刑是否正义?

"

《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年版海报

好作品的魅力在于它为人们开辟了无穷的解说空间,比如“红学””比如“金学”,阿加莎·克里斯蒂也慢慢登堂入室被人讨论研究讨论并以学问之道加持。在我读过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中,《东方快车谋杀案》拥有如此众多读者与观众,它大概就是最好的。当然写得多必有滥觞之嫌,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克里斯蒂写得笔滑之后,也会一鱼两吃,一鱼三吃,同类型的作品一下子推出不少,东方快车之后她还推出过《蓝色列车之谜》(谁还会记得这趟车?),干脆直接再开一趟豪华列车,场景人物故事非常接近,质量却又另当别论,只当她自己也没抄好自己的作品罢了。

说回《东方快车谋杀案》,它的故事来源是一个轰动一时的真实事件,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林德伯格绑架案。著名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作为第一个飞越大西洋的人举世闻名,但发生在他家的悲剧也几乎人尽皆知。1932年3月1日晚,绑匪从他位于新泽西的豪宅中绑走了他20个月大的儿子,并索赎金五万美元。尽管孩子父母交付了赎金,劫匪还是杀害了小林德伯格。保姆贝蒂·格罗与她的男友受到警方调查,但后来被证明是清白的。女佣薇奥莱特·夏普因证词含糊也被怀疑,她选择了自杀而不是说出实情。两年后,警方终于发现了一名犯罪嫌疑人——木匠豪普曼。豪普曼是一个非法移民,犯有前科,并且还有若干不利证据指向他,尤其是在他家车库发现了部分被记下号码的赎金。在法庭上,证据被一一出示,七个笔迹专家认为豪普曼的笔迹与勒索赎金纸条上的笔迹相符;绑匪用来爬上婴儿室窗口的梯子上的木头有些与豪普曼家附近被砍的一棵松树相符,有的则来自他家的地板;另外还有人看到他在绑架案发生的当天出现在林德伯格家附近;据交付赎金的中间人指认,豪普曼就是收赎金的那个有德国口音的人;最有力的证据是那些赎金,事实上,豪普曼就是因为使用这些钱才被发现的,而且尽管他没有固定的工作,在大萧条时期却过着与其收入不符的优越生活。豪普曼否认对他的指控,他的辩护律师指责警方伪造证据。也有人认为孩子是在从窗口掉下来意外身亡的,但法官告诉陪审团,即使如此也不能改变恶性谋杀的性质。经过11个小时的辩论,陪审团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罪名成立。但豪普曼始终拒绝认罪,上诉被驳回后,1936年4月他被处死,有关此事的议论依然未能平息。也就是说,在《东方快车谋杀案》小说的写作期间,豪普曼是否真凶,是否应被处死仍在大众的口水战中,小说出版两年后,豪普曼才被送上电椅。

"

小林德伯格还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这件轰动一时的绑架案必定极大地触动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作为侦探小说作家的创作灵感,但更重要的是触动了关于正义,关于尊严,关于复仇正当性的重重联想,《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故事与现实事件的关联一目了然:美国著名飞行员阿姆斯特朗的小女儿戴西被绑架并撕票,几个月后,绑匪被抓获,但阿加莎的天才却表现为对这一案件的另一种表达:戴西怀孕的母亲悲伤过度去世,一尸两命;一家之主的父亲无法接受这种残酷噩运绝望自杀;家中的一个女佣也因无辜受到怀疑而自杀。残忍的杀人真凶卡塞蒂却凭借着金钱的力量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几年后,在伊斯坦布尔开往法国加莱的东方快车上,一个叫雷切特的人被捅十二刀身亡,原本作为度假旅客的波洛展开了调查,他首先查明的就是这个美国大富翁雷切特原来正是当年逃脱了法网的卡塞蒂,接下来他又查明这列车上的旅客几乎个个与阿姆斯特朗一家有关联,那么凶手是他们中的某一个?抑或另有其人?虽然阿加莎·克里斯蒂用的还是推理小说读者都喜欢的类暴风雪山庄模式,于封闭空间内设置谋杀案的发生:造成人人都有可能是凶手的嫌疑;又或者,人人都有不在场的确据,但最后的结局还是出人意料。是那十二名乘客代表正义组成的十二人审判团对杀害小戴西造成阿姆斯特朗家庭毁灭悲剧的凶手人手一刀处以死刑,这个结局让这个模式化故事一下子张力饱满,成为可以让人不停追究下去的法律与正义,道德与私刑,矛盾与平衡的案例。

"

2017版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但阿加莎毕竟不是法学家,甚至不是深刻的作家,她的作品畅销,全球市场看好,男女老幼通吃,其中优雅与美的元素必不可少,连尸体和凶器都不会叫人犯恶心,更不用说出现在故事情节中的那些美丽体面的人物,华贵优雅的服装了。呵呵,我们怎么能忘了英格兰的美丽草坪与古堡,伦敦阴雨中格外白晰的女郎肤色和红得接近紫黑的玫瑰?所以,即便是正义之问,也那么精致而不失体面,但这恐怕就是阿加莎作为一个通俗小说家能够对世道人心做出的最深刻挖掘和贡献了。

毫无疑问,场景陈设与漂亮人物是吸引人们不断把它搬上屏幕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十年代女人们板栗色的精致卷发,盈可一握的纤腰,华而不俗的陈设,都是滋养眼目的大餐。至于读书,可以想象某个休息日雨天的下午,抱一只猫在膝上,壁炉生上火,泡好一壶茶,拿一本她的书靠窗一直读到夜色降临,那感觉可不就像一条手工编织的纯羊毛披肩,时光流逝只会给那精致增添韵致?况且东方快车中的诸多女性角色几乎每一个都有独特光采。1974年的电影版本里,饰演哈伯德夫人的劳伦·白考尔那一种成熟的风姿绰约叫人很难不喜欢同情她,于是所有版本里这一角色都摇曳生姿起来。由众多明星大卡司加盟的2017年《东方快车谋杀案》最新版本,虽然豆瓣评分只有7.1,但导演兼主演肯尼思·布拉纳来中国时是这么鼓励观众的:“在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里,你能看到漫天的风雪,你能体会到列车旅行的优雅和黄金时代的浪漫。当然,还有一桩谋杀案。”因为对精致场面的向往与欣赏,即便人们早已得知了侦探故事最关键的剧透,也还是能情不自禁地涌向电影院。难怪有本时尚杂志借2017版电影画面做成了一组美伦美奂的时装大片,认为这才是对这部电影的最高敬意。

""

美国版《harper's bazaar》以2017版电影为灵感拍摄了一组大片

不得不佩服东方快车的作案场景选得妙,那是把传奇叠加于传奇之上,这正是阿加莎的菜。这趟东方快车最早运营于1883年。到1906年,位于瑞士和意大利之间的辛普朗山岭铁路隧道开通后,列车开始固定运行在巴黎—米兰—威尼斯一线,后来又加上卧铺,延伸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直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如果日夜兼程,完成全部旅程共需三天。“东方快车”的车厢完全遵从19世纪豪华客车创始人乔治·墨蒂默的极高标准,以贵族宫殿为模板,由熟练手工艺人打造出精品中的精品。为此还专为运营东方快车成立了国际卧车公司(wagons-lits)。从法国到罗马尼亚的8家铁路公司均与他家达成了协议——他们提供轨道线路和动力火车头,国际列车公司则为这趟专列提供尽善尽美的睡卧铺和餐饮服务。它已不仅仅是一趟运送旅客的列车,更是黄金时代的高贵象征。它载运过诸多王孙公主世界级名人,其间也捎带过众多的间谍、骗子和罪犯(说不准与前者有时也可以划上等号)。东方快车的热潮持续升温期间,曾在一战前线饱受伤痛而寻求灵魂解脱的“迷惘一代”也被吸引。他们结伴游荡在巴黎街头,或意气风发或颓废沮丧,一言不合就跳上快车去往君士坦丁堡,到那里寻一场异域文艺梦。鉴于此,我们可以把《东方快车谋杀案》的阅读与观影视为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偷窥。跻身于那个阶层的阿加莎倒也深知下层瓜众的心思,在小说里铺排渲染了许多有现实依据的情节。比如列车上的侍者24小时随时待命回应乘客的拉铃。列车有限的空间里却挂着一节宽敞的餐车,还有一间可吸烟的图书室,一间专供女士使用的小客厅和一间办公室。还有,我们怎能忘了波洛最爱的厨房?据说这列快车最为人称道的是精致美食:牡蛎,意大利酱汤,绿酱蝾螺,野鸡,城堡苹果炖牛肉,野味肉冻,沙拉,奶油巧克力及各式甜点。“纤尘不染的洁白桌布与餐巾,被巧手的侍者叠得一片花团锦簇;晶亮的玻璃酒杯,红如宝石、醇如黄玉的葡萄酒;澄澈的玻璃水樽,和香槟酒瓶上的银质瓶盖——它们晃得人目不暇接。”(某位首趟列车乘客的描述)。故事中描述的因暴风雪堆积而停滞在半路上的情节,对应的真实历史情景是1929年的大风雪让东方快车在土耳其一个小站里被困足足6天,乘客们不得不下车猎物而食。所以,在它来回横贯欧亚大陆整整94年期间与之后。作家和作曲家们以它为背景创作了6部电影,19本小说,和一首歌曲。

"

英格丽·褒曼凭1974版《东方快车谋杀案》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不过这些描述与展示干正义底事?难道说,只是让我们看看那些坐进了豪华包厢里的人们又如何?他们一样有不爽,有烦心事,绣着姓名首字母的亚麻手绢一样被用来擦血迹,抹眼泪,甚至包裹杀人匕首?敏感如我们应该已经注意到阿加莎摆出的这样一个事实:既富且贵人脉又广如阿姆斯特朗家(他家人脉中还有一个货真价实的公主呢)竟然也遭受法律不作为的痛苦,无钱无势又无人脉的平头百姓又当如何?更有可能,阿加莎·克里斯蒂要我们注意这些人的处事原则和方式,他们也许是日薄西山脱离时代,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尚具有用理性加金钱来实施一个代表完美正义的报仇计划的能力,和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够在社会及更高的层面得到认可的笃信。书中的原家庭女教师德本汉小姐在影视中往往表现得不够有力,其实这类人物一直都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对于英伦女性的完美诠释:她苗条精致却绝不华丽,她是克制与理性的化身,她只做正确的事。整个计划其实出自德本汉小姐之手,就如《尼罗河上的惨案》那个堪称天衣无缝的凶杀计划出自头脑冷静的杰奎琳小姐。

“资本主义只是一种经济生活方式,在实践上可以和各种各样的政体相结合,比如皮诺切特的智利右派独裁,某些国家的左派独裁,比如瑞典的社会民主主义君主制,以及美国的柏拉图式共和国等等。很显然,在各种结合的过程中,资本主义本身的优缺点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大或缩小。”(引自托尼·朱特《沉疴遍地》)很么“精致”与不同名词的组合也可以变幻出各种类别来,比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比如一桩谋杀案——场所精、身份高、计谋巧,还有一定的哲学高度,因为它提出了“私刑报复是否正义?”之问。有钱有势的混蛋逃脱法律的惩罚后人们的反应如何实在是很看背景的一个问题。中国人的习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那个“天网”,代表的是什么意思?是无可奈何的瓜众认为这种人应该吃饭噎死,走路跌死,隐隐觉得头上三尺的神明必定要在别的什么地方“不爽不错”地报应回来?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熟悉的那个阶层看来,逃脱了法律制裁的混蛋必须要通过“精致的”,“高于法律的”方式得到报复。这就是与阿姆斯特朗家绑架杀人案相关的十二人精心策划这起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缘由。他们当然不认为这是murder (谋杀),他们认为这是justice (正义)。

"

阿加莎·克里斯蒂

但你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十二个参与复仇杀人案的人当中,除了哈伯德太太——那位被杀害的小戴西的外婆,怀着身孕死去的戴西母亲的母亲——与此案有血亲关系,再加上阿姆斯特朗夫人的亲妹妹安德雷尼伯爵夫人。如果说哈伯德太太活下去的唯一目标就是手刃仇人也不为过。可是其余那些人呢?教母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就算她作为贵族不能容忍心爱之人惨死而凶手居然还能法外潇遥,那几个家庭女教师、保姆、厨师、司机、军中好友、办案法官儿子等等这些人,他们有什么必要非得以亲手杀人来伸张正义?要知道无论什么年代,杀人都是件很严重的事,尤其是近距离面对面杀人,如果不是他们有确凿的”替天行道“的确凿信念,上帝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根本不可能拿刀扎入一个大活人的心脏。当然阿加莎·克里斯蒂也考虑到了,她让这十二刀有深有浅,有致命的扎入心脏的一刀,也有浅浅划一道口子的。同时,她还应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做完之后擦擦手就好。也许作者在当时就已有预感,那个时代,那个阶层,他们的正义信念会江河日下摇摇欲坠。

1946年,她写过一本记实游记《情牵叙利亚》其有一篇写到在一个月黑风高夜,她和一批大学教授、考古学家、军官朋友们灯下促膝闲谈。有人挑起一个话题:你在沙漠中踽踽独行,看见一个人倒在路旁,奄奄一息,试问:“在没有目击者,没有舆论压力,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谴责遇难不救行为的情况下,我们中间有多少人会真正救助另一个人?”结果大家并未众口一词表示见死不救王八蛋,而是众说纷纭迟疑莫名:不救有不救的道理,救有救的理由,三思而后行的结果往往是三思而不行。归总起来变成了:如果我的行为可以免除一切外在的约束与惩罚,我为什么要做一个道德的人?这真是一个大问题。

""

历史上的东方快车运营线路图

丹宁勋爵在《法律的正当程序》中所说的:“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所以在这个十二人审判团上大做文章确是体现了她对正义应该如何伸张这个大问题的敏感。私刑就是没有公开透明的程序,公开透明程序的重要性无需说明,因为人间已无高于法律的神性存在:“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向她扔第一块石头。”如果没有至高者,正义与非正义的判定由谁说了算?

所以我觉得《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好处还在于在我看过的这些翻拍影视片中,它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标志着人们逐步放弃了什么,坚持什么,想改变什么。

1974年的电影版中,改编者尊重原著,在最后的抉择问题上没有可犹豫纠结的,波洛顺应人心,向当地警方提交了第一种答案——犯罪者破窗而入杀死雷切特逃跑了。十二名复仇成功者在餐车内举杯庆祝。波洛虽然有所不甘,但显然也认为这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并对此释然了。只能说当时的正义标准更简单明了,绵羊与山羊左右分开,清清楚楚。

到了2010的英剧版,“正义的复仇”却不再那样理所当然。这一版由独立电视台工作室、wgbh电视台与阿加莎·克里斯蒂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并受到马耳他政府的大力支持。于2010年7月11日在美国首播,同年12月25日在英国上映。影片内的大部分镜头在位于英国白金汉郡艾弗希斯的松木制片厂内完成,设计师们在影棚内依照历史资料复制出了东方快车的车厢。影片还有一部分镜头取材自马耳他。开头部分是原著中没有的德本汉小姐与波洛都亲见一女人因通奸罪被公众处于石刑的场景。真相揭露的那一刻,窗外是漫天风雪,车厢内烛光昏黄。波洛与那十二个人发生了严重对立与冲突。作为真相追究者的伟大侦探,当然是坚定的“法律正义信仰者”,他近乎是咆哮着指责那些复仇者是“肆意妄为”、“逆行倒施” 。波诺对他们喊道:“法律必须高于一切,即便有失公允,也应重拾信念使其历久弥坚。法律信念一旦崩塌,文明社会将无栖身之所。”在他心目中,法律可能出错,但需要全力维护,因为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如果法律这盏灯被掐灭,黑暗就会淹没整个世界。他坚持要向即将到来的警方提交自己侦破的真相,然后怒气冲冲地走出门外。此时,门内的十二个人也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从正义与否争执到是否necessary evil(必要之恶),阿姆斯特朗的军中战友,阿巴思诺特上校情急之下甚至想冲出去杀波洛灭口,反正是开了杀戒,再杀一个也是个杀。德本汉小姐冲上去阻拦时激动地说,如果是这样,我们与卡塞蒂有什么区别?是啊, 我们相信法律会将正义得以伸张,我们相信法律引导我们走向文明,我们相信法律是公正的最终裁决,所以我们维护它。可当法律让我们失望了的时候,这无异于信仰的崩溃。但如果我们也象街头暴徒一样用私刑讨还公道,那么法律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

2010英剧版

门外的波洛完整地听到了这段对话,这才从根本上动摇了他内心对“正义与否”的评判标准。扮演波洛的演员大卫?苏切特在出演了多部“大侦探波洛”系列的电视剧后,在这部剧中少了几分狡黠淡定,却多了些情绪挣扎,按说这完全不符合一个超级大侦探精密仪器般的性格人设,这就好比一向蒙眼的正义女神突然睁开了眼睛,即便充满了怜悯与慈悲,也已颠覆了之前坚如磐石的价值体系。车厢内的十二人沉默下来时,德本汉小姐端着茶出来向站在门口的波洛坦承自己参与计划的前后的内心挣扎,她和同伴们都认为在法律不能作为,当正义弃你而去时,生命便残缺了。他们自己动手惩凶报仇之后,残缺的生命才能归于完整,他们才能回归内心的平静和日常的生活。波洛低头不语,不置一词。他抬头睁眼时,我们可以发现他已不再有那股凛凛正气,而是我们从未见过的茫然和疲惫。在最后面对警方调查时,波洛选择交出那少了一粒纽扣的列车员制服作为外来闯入者杀死卡塞蒂的证据。此刻他是放弃了“法律正义”,而服从了“道德正义”。但服从并不代表认同,背对警方的那一刻,独自走在漫天大雪中,他掏出念珠和十字架的双手都在颤抖着。背景中的那十二人也没有了之前的释然和理直气壮,他们也在伫立中默然思索。且不说私刑是否可以伸张正义,且不说置法律于何处,对于每一个无法自称为义的人来说,救赎在哪里?是法律让人失望导致了信仰崩坏,还是信仰空设导致的法制难以彰明?仍然是两难……

细想这些年表现“法律与伦理道德两难处境”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我们可以发现天平正在一点一点地从伦理立场向法律立场倾斜,各种纠结挣扎在2010英剧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到达了巅峰,然后滑着下坡,到了2017电影版,就仅是展示抽去灵魂的豪华场面和貌似强烈的戏剧性冲突。

“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两者一旦发生冲突应该何者为首?”千百年来不知被多少名典名哲探讨过,今天却根本无法追究下去。只是永远也不要自我良好地认为,自己与正义站在一起而不成为“代价”,更不要幼稚地以为法律一直和正义站在一起。古希腊五百人陪审团就曾判决苏格拉底有罪应当处于死刑。这些人当中,有些已经年纪老迈脑子糊涂,有些是整天喝得醉醺醺的酒鬼。但参与重大案件陪审团的条件却都符合:年过三十的希腊男性,身体条件是能够在几米之内走成直线。

波洛的迷茫与痛苦在于:绝对的正义如果存在,它可能藏在云端里?

"

end

作者授权会饮刊登

图片转自网络

欧美剧大侦探波洛第十二季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大侦探波洛第十二季高清剧照,大侦探波洛第十二季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