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

状态: HD中字

主演: 崔娜·蒂虹 法瑞斯·法瑞斯 乌尔里奇·汤姆森 朱莉·阿尼特·旺  

导演: 托马斯·温特伯格,

语言:

首播: 2016(丹麦,瑞)

更新: 2024-04-01 19:05

类型: 国产剧

6.2

剧情简介

说起位于河南驻马店的嵖岈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别具一格的风景。华山的险、黄山的奇、峨嵋山的秀丽、雁荡山的清幽,在嵖岈都可以看到、感受到。

嵖岈山除了有这“中州独秀”赞誉的美景让人难以忘怀外,还有一处地方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吸引着他们的脚步。

这个地方,就是位于嵖岈山北面的一座破旧二层小楼。这座小楼在群山之中,既不古朴,也不秀美,还有点格格不入。

"

在其斑驳的墙体上,“毛主席万岁”、“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等标语,还依稀可见。站在这幢小楼前,仿佛还能感受到昔日劳动人民的沸腾热血。

这里就是我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诞生地——“嵖岈山人民公社”。

那“人民公社”是怎样诞生,最后又是怎样消失在滚滚历史洪流里的呢?

"

响应号召起公社

那是1958年春末夏初的时候,嵖岈山“下宋水库”建造完毕,要开峻工大会,县里的各级领导都来参加,区里的特派专员张树藩也来了,时任县农业部副部长的陈丙寅,就借此机会向领导汇报工作。

说是汇报工作,实际上就是把老百姓平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向上级反映,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陈副部长这次上报的问题,主要就在于各行各业、各门各部之间,不能通力合作、互相帮助,各自拥有的资源,也不能共享。

"

虽然有农业合作社,但规模太小,覆盖率也有限,平时也只能解决些小问题,比如你家没耕牛,到他家借;或者他家农具坏了,到你家借等。像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问题就解决不了了。

比如林业部,需要在山头植树种草,而畜牧部的,则是整天放牛放羊地吃草,生产部有些特定行业,还得来砍树。各部门之间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升级。

这次下宋水库峻工,各村镇之间,又为了抢水源的问题,各种掐架,各部门之间的领导,是忙得焦头烂额,整天就是大会小会,调解各种矛盾。

在那年的3月份,中央有出过一份文件,主要是讲“小社并大社”的事情。当时社会的农业生产,已经不是刚解放那会儿借个犁、借个锄的就能解决问题的了。

"

有些问题,既然“农业合作社”解决不了,那就可以适当的把几个“小社”合并起来,组成一个大型的合作社。

社会在发展,各项制度也必须跟着一点点完善起来,不能教条主义,一成不变。当下遂平县的县委副书记张光就提议,把附近4个乡集中起来,建立大社。

建大社不是小事,更不是拍拍脑袋说干就能成的事儿。第二天,陈丙寅就把4个乡的乡长、书记等领导叫到县里开会,商量有关建大社的事情。有些消息灵通的群众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自发地跑到县里,表达自己对建大社的支持。

"

百姓有需求,政府有政策,领导们很快就统一的意见“建大社”。

但这在国内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虽然有个苏联老大哥的范本在那儿,但只是听过,在书本上看到过,谁也没实实在在地干过,具体怎么干,那就更不知道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所有的人都盲目地跟着瞎干,最终决定把陈丙寅任职的遂平县拉出来当试点。有了第一个,才能有后面的无数个。

群众中有积极表态,愿意支持的,也有将信将疑,驻足观望的。政府为了向群众宣传建大社好处,还编了个顺口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洋犁洋耙,苏联人民有的,咱也都要有。

"

但这种形容貌似与群众生活离得有点远,群众听来就有点不得劲,就有那地方领导用更贴近群众生活的方式去解释:建大社以后,就可以天天吃羊肉泡馍,顿顿有饺子吃。

那时候的百姓生活比较贫苦,平时只能吃黑窝窝头,过年过节才舍得吃一回肉。这建大社以后,就能天天吃到肉,这样的美好愿景,让群众们瞬间就像被打了鸡血似的,白天干农活,晚上就通宵达旦的建大社,就算整宿整宿地不睡,也都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同时,大家还自发地准备木材、银圆的等财物,准备捐献给公社,人人都想尽快摆脱贫困,早一点过上领导们描绘的美好生活。

"

在大家的众志成城之下,4月20日傍晚,杨树藩专员宣布了嵖岈山农业大社的正式成立,还和政府一样,设立了农业部、教育部、财经部等8个部门。

在一次遂平县的领导去中央汇报工作时,领导说他们这个比较像“巴黎公社”建制,也是政社合一的类型,就正式定下了“公社”这个名。

当时“嵖岈山人民公社”囊括了附近的27个农业合作社,包含了9300多户人家,一户按三口人算的话,那就是近3万人。但计划生育是80年代才开始实施的,那时候,还是争当“光荣妈妈”的年代,一家生四五个小孩子是常事,所以,这整个公社有多少人,那就可想而知了。

"

公社“卫星”上了天

那时候,给群众宣传“公社”时,还灌输了一种概念,那就是资产共有。个人拥有的资产,小到一粒粮食,大到一块地,要全部上交集体。

家家户户都不能起锅造饭,更不能私种粮菜,如果有谁偷偷摸摸地搞这些,那就是拖了共产主义发展的后腿,一旦被发现,是要受到相应处罚的。

反之,集体资产,就是大家所共有的,需要什么就可以用什么,比如幼儿园、养老院、请裁缝做衣服,看病吃药等等,公社里都有相应设施,而且一应全部免费。

"

那时候群众都叫“社员”,每天就是等自己的上级安排劳动任务,然后,所有人一起集体劳作,最后就以每个社员每天出勤的多少,来计算“工分”,发工资。比如一个工分算2毛钱,一天算十个工分的话,一个月满勤的工资就是60元。

工作结束就以村为单位,到集体食堂吃饭。不论大人还是小孩,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有馍有菜,四菜一汤,都用那种大的搪瓷脸盆装着,满满当当,管够。

小孩上学也不用操心,公社里有学校,而且,所有的学杂费等全部都由公社出。孩子们每天只管负责和老师一起,同进同出,安排劳动就一起劳动,安排学习就一起学习。谁想早晨偷懒赖会儿被窝,不行;但谁想晚上晚点睡,多学习一会儿,也不行。

"

刚开始的公社,只要社员们每天带着满满的激情,上工赚积分,到月底兑换工资,其他的衣食住行,一应花销,全部由公社承担。

这小日子过得简直不要太爽啊!可好景不长。

6月初,正是小麦收割的时候,新华社河南分社的记者接到一个来自遂平县的电话,说是他们县小麦大丰收,而且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奇迹。

记者一听有奇迹,立马匆匆赶到遂平县。记者到的时候,社员们正在晒场上脱麦子,那金黄色的麦子,一垛垛地高高地摞在一起,边上一溜都是装满麦粒的鼓鼓囊囊的大麻袋,看着真是喜庆,丰收年哪。

"

那个年代的农民,基本都是靠天吃饭,遇到这么好的丰收年,不容易,确实值得大肆报导一番。记者正准备采访一些社员,记一些资料时,就有人告诉他,这些麦子是不到三亩地的产出。

记者一听懵了,脱口就问:三亩地能产这么多麦子?话刚出口,就引来了社员们的围攻,说他是“保守派”,是专门来拖共产主义后腿的。

这个帽子,在那个年代可不敢乱戴啊。记者连忙解释,说是自己头一回看到这么一个“奇迹”,太兴奋了,那些社员才放过他。

"

听到有如此“奇迹”,公社里的大小领导全部到场,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三亩不到的地,总产出麦子有1万1千多斤,平均一亩的产出是3800多斤,再除去一些麦穗杂物,最终定下了亩产3530斤的量。但实际上,这1万多斤麦子,是20亩地的总产量。

这是公社发射的第一颗“卫星”,第二颗“卫星”就是钢铁。

从清朝末年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近半个多世纪,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国家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还倒退了一大截。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就提出了“7年超英,15年赶美”的口号,这口号传着传着,就变成了“3年超英,10年赶美”。顿时在全国上下,刮起了一阵“大炼钢铁”的旋风。

"

那个年代,人们为了建设国家,可以付出所有的青春和热血。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炼钢铁,人们把家里除了农具之外的所有铁制品,包括饭锅、饭勺全都拿出来炼铁,然后村村搭建炼钢厂,建锅炉,竖起大烟囱。

有矿石的采矿石,没矿石的,就上山砍伐树木,作为炼钢燃料。一开始是砍碗口粗的树,到后来就连刚长成的、只有鸡蛋那么粗细的树苗都不放过。

就这样,上万人忙活几个月,也不过只炼出10斤铁而已,但放出去的“卫星”却是日产钢铁500吨。

"

公社走向消亡

“嵖岈山公社”小麦亩产3500多斤的“卫星”发射后,受到了各大报纸的大肆报道,惊动中央,毛主席为此还亲自接见了公社的领头人,中央农业局还为他们发来了贺电。

随后,全国就流传起了一句话:人民公社,就是通往共产主义的桥梁。瞬间,“人民公社”遍地开花,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开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嵖岈山人民公社简章”,成了全国人民公社开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卫星”的发射,也是一个接着一个,甚至有地方上报亩产高达7000斤,真是“人有多大的胆量,地就有多大的产量”。如此做的目的,也不过就是为了争个第一,证明“我们公社是全国最好的”。

但在这如此浮夸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社员们越来越瘪的肚子,和越勒越紧的裤腰带。

粮食收割结束后,要按照各个公社上报的总产量,按照一定比例上交公粮。比如说是按亩产的15%,那上报的是亩产3000斤,公粮就要交450斤一亩。

以现在科学种植的条件,一亩小麦的产量也不过只有800到1000斤的样子,何况是靠天吃饭的年代,这450斤一亩的公粮,相当于一亩地正常产量了。

"

在这种情况下,集体食堂的一日三餐,从刚开始的想吃多少吃多少,到开始大人、小孩分号,就跟我们买衣服似的,分s号到xl号,再到后来就是吃不饱、没得吃。

而“大炼钢铁”的时期,正是小麦的收割季,社员们个个都为炼钢忙得脚不沾地,连学生都停课被派上了炼钢的任务,地里的粮食根本就没人去收,等领导、社员们想起一茬的时候,粮食已经在地里发霉了。

本来就已经吃不饱了,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最后连麦种子、猪吃的糠、花生壳、树皮都成了社员们的粮食。

"

整天吃不上饱饭,上工的时候更是没精打采,工资也就越来越少。渐渐地,集体食堂就消失在了社员们的生活里,“公社”在社员们心目的形象,也从刚开始的高大鲜明,慢慢地成了一个模糊的影子,渐渐看不清了。

经此一事,人们发现,再“好”的公社,都不及自己的肚子来得实在,做人做事,必须要实实在在,否则就是害人害已,而国家的发展,也是同样如此,共产主义,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支撑,不可能凭着喊几句口号,凭着人们的激情热情就能走出来康庄大道。

"

1983年,中国在中央领导人的带领下,掀起了一场气势磅礴的改革浪潮。农村从分田到户,到实行包干责任制,国有经济也逐步向私有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至此,“人民公社”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全国各地的“人民公社”纷纷摘下了牌子,退出历史舞台。从此,“公社”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存在于厚重的历史册页里。

"

“人民公社”这二十多年的路程,虽然走得崎岖坎坷,但最终的出发点,也是为了百姓的切身利益。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顺风车的推动,也需要坎坷的磨砺,这样发展起来的国家,才能享得了国泰民安,也经得起狂风巨浪。

祝愿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

参考文献:

期刊-中州今古-《走近难以忘却的时代——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实记》——秦闳韬

报纸-郑州日报-《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变迁 与一个新旅游点的诞生》——余英茂

期刊-中国经济周刊-《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记》——周留栓

国产剧公社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公社高清剧照,公社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