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影院
  • 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播放记录
公社

公社 豆瓣评分:6.2

HD中字
  • 分类:国产剧
  •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 地区:丹麦,瑞
  • 年份:2016
  • 语言:
  • 更新:2024-04-01 19:05
报错 收藏
  • 公社是由崔娜·蒂虹,法瑞斯·法瑞斯,乌尔里奇·汤姆森,朱莉·阿尼特·旺,主演的一部国产剧。说起位于河南驻马店的嵖岈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别具一格的风景。华山的险、黄山的奇、峨嵋山的秀丽、.. 更多

公社剧情介绍

说起位于河南驻马店的嵖岈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别具一格的风景。华山的险、黄山的奇、峨嵋山的秀丽、雁荡山的清幽,在嵖岈都可以看到、感受到。

嵖岈山除了有这“中州独秀”赞誉的美景让人难以忘怀外,还有一处地方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吸引着他们的脚步。

这个地方,就是位于嵖岈山北面的一座破旧二层小楼。这座小楼在群山之中,既不古朴,也不秀美,还有点格格不入。

"

在其斑驳的墙体上,“毛主席万岁”、“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等标语,还依稀可见。站在这幢小楼前,仿佛还能感受到昔日劳动人民的沸腾热血。

这里就是我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诞生地——“嵖岈山人民公社”。

那“人民公社”是怎样诞生,最后又是怎样消失在滚滚历史洪流里的呢?

"

响应号召起公社

那是1958年春末夏初的时候,嵖岈山“下宋水库”建造完毕,要开峻工大会,县里的各级领导都来参加,区里的特派专员张树藩也来了,时任县农业部副部长的陈丙寅,就借此机会向领导汇报工作。

说是汇报工作,实际上就是把老百姓平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向上级反映,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陈副部长这次上报的问题,主要就在于各行各业、各门各部之间,不能通力合作、互相帮助,各自拥有的资源,也不能共享。

"

虽然有农业合作社,但规模太小,覆盖率也有限,平时也只能解决些小问题,比如你家没耕牛,到他家借;或者他家农具坏了,到你家借等。像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问题就解决不了了。

比如林业部,需要在山头植树种草,而畜牧部的,则是整天放牛放羊地吃草,生产部有些特定行业,还得来砍树。各部门之间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升级。

这次下宋水库峻工,各村镇之间,又为了抢水源的问题,各种掐架,各部门之间的领导,是忙得焦头烂额,整天就是大会小会,调解各种矛盾。

在那年的3月份,中央有出过一份文件,主要是讲“小社并大社”的事情。当时社会的农业生产,已经不是刚解放那会儿借个犁、借个锄的就能解决问题的了。

"

有些问题,既然“农业合作社”解决不了,那就可以适当的把几个“小社”合并起来,组成一个大型的合作社。

社会在发展,各项制度也必须跟着一点点完善起来,不能教条主义,一成不变。当下遂平县的县委副书记张光就提议,把附近4个乡集中起来,建立大社。

建大社不是小事,更不是拍拍脑袋说干就能成的事儿。第二天,陈丙寅就把4个乡的乡长、书记等领导叫到县里开会,商量有关建大社的事情。有些消息灵通的群众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自发地跑到县里,表达自己对建大社的支持。

"

百姓有需求,政府有政策,领导们很快就统一的意见“建大社”。

但这在国内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虽然有个苏联老大哥的范本在那儿,但只是听过,在书本上看到过,谁也没实实在在地干过,具体怎么干,那就更不知道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所有的人都盲目地跟着瞎干,最终决定把陈丙寅任职的遂平县拉出来当试点。有了第一个,才能有后面的无数个。

群众中有积极表态,愿意支持的,也有将信将疑,驻足观望的。政府为了向群众宣传建大社好处,还编了个顺口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洋犁洋耙,苏联人民有的,咱也都要有。

"

但这种形容貌似与群众生活离得有点远,群众听来就有点不得劲,就有那地方领导用更贴近群众生活的方式去解释:建大社以后,就可以天天吃羊肉泡馍,顿顿有饺子吃。

那时候的百姓生活比较贫苦,平时只能吃黑窝窝头,过年过节才舍得吃一回肉。这建大社以后,就能天天吃到肉,这样的美好愿景,让群众们瞬间就像被打了鸡血似的,白天干农活,晚上就通宵达旦的建大社,就算整宿整宿地不睡,也都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同时,大家还自发地准备木材、银圆的等财物,准备捐献给公社,人人都想尽快摆脱贫困,早一点过上领导们描绘的美好生活。

"

在大家的众志成城之下,4月20日傍晚,杨树藩专员宣布了嵖岈山农业大社的正式成立,还和政府一样,设立了农业部、教育部、财经部等8个部门。

在一次遂平县的领导去中央汇报工作时,领导说他们这个比较像“巴黎公社”建制,也是政社合一的类型,就正式定下了“公社”这个名。

当时“嵖岈山人民公社”囊括了附近的27个农业合作社,包含了9300多户人家,一户按三口人算的话,那就是近3万人。但计划生育是80年代才开始实施的,那时候,还是争当“光荣妈妈”的年代,一家生四五个小孩子是常事,所以,这整个公社有多少人,那就可想而知了。

"

公社“卫星”上了天

那时候,给群众宣传“公社”时,还灌输了一种概念,那就是资产共有。个人拥有的资产,小到一粒粮食,大到一块地,要全部上交集体。

家家户户都不能起锅造饭,更不能私种粮菜,如果有谁偷偷摸摸地搞这些,那就是拖了共产主义发展的后腿,一旦被发现,是要受到相应处罚的。

反之,集体资产,就是大家所共有的,需要什么就可以用什么,比如幼儿园、养老院、请裁缝做衣服,看病吃药等等,公社里都有相应设施,而且一应全部免费。

"

那时候群众都叫“社员”,每天就是等自己的上级安排劳动任务,然后,所有人一起集体劳作,最后就以每个社员每天出勤的多少,来计算“工分”,发工资。比如一个工分算2毛钱,一天算十个工分的话,一个月满勤的工资就是60元。

工作结束就以村为单位,到集体食堂吃饭。不论大人还是小孩,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有馍有菜,四菜一汤,都用那种大的搪瓷脸盆装着,满满当当,管够。

小孩上学也不用操心,公社里有学校,而且,所有的学杂费等全部都由公社出。孩子们每天只管负责和老师一起,同进同出,安排劳动就一起劳动,安排学习就一起学习。谁想早晨偷懒赖会儿被窝,不行;但谁想晚上晚点睡,多学习一会儿,也不行。

"

刚开始的公社,只要社员们每天带着满满的激情,上工赚积分,到月底兑换工资,其他的衣食住行,一应花销,全部由公社承担。

这小日子过得简直不要太爽啊!可好景不长。

6月初,正是小麦收割的时候,新华社河南分社的记者接到一个来自遂平县的电话,说是他们县小麦大丰收,而且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奇迹。

记者一听有奇迹,立马匆匆赶到遂平县。记者到的时候,社员们正在晒场上脱麦子,那金黄色的麦子,一垛垛地高高地摞在一起,边上一溜都是装满麦粒的鼓鼓囊囊的大麻袋,看着真是喜庆,丰收年哪。

"

那个年代的农民,基本都是靠天吃饭,遇到这么好的丰收年,不容易,确实值得大肆报导一番。记者正准备采访一些社员,记一些资料时,就有人告诉他,这些麦子是不到三亩地的产出。

记者一听懵了,脱口就问:三亩地能产这么多麦子?话刚出口,就引来了社员们的围攻,说他是“保守派”,是专门来拖共产主义后腿的。

这个帽子,在那个年代可不敢乱戴啊。记者连忙解释,说是自己头一回看到这么一个“奇迹”,太兴奋了,那些社员才放过他。

"

听到有如此“奇迹”,公社里的大小领导全部到场,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三亩不到的地,总产出麦子有1万1千多斤,平均一亩的产出是3800多斤,再除去一些麦穗杂物,最终定下了亩产3530斤的量。但实际上,这1万多斤麦子,是20亩地的总产量。

这是公社发射的第一颗“卫星”,第二颗“卫星”就是钢铁。

从清朝末年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近半个多世纪,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国家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还倒退了一大截。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就提出了“7年超英,15年赶美”的口号,这口号传着传着,就变成了“3年超英,10年赶美”。顿时在全国上下,刮起了一阵“大炼钢铁”的旋风。

"

那个年代,人们为了建设国家,可以付出所有的青春和热血。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炼钢铁,人们把家里除了农具之外的所有铁制品,包括饭锅、饭勺全都拿出来炼铁,然后村村搭建炼钢厂,建锅炉,竖起大烟囱。

有矿石的采矿石,没矿石的,就上山砍伐树木,作为炼钢燃料。一开始是砍碗口粗的树,到后来就连刚长成的、只有鸡蛋那么粗细的树苗都不放过。

就这样,上万人忙活几个月,也不过只炼出10斤铁而已,但放出去的“卫星”却是日产钢铁500吨。

"

公社走向消亡

“嵖岈山公社”小麦亩产3500多斤的“卫星”发射后,受到了各大报纸的大肆报道,惊动中央,毛主席为此还亲自接见了公社的领头人,中央农业局还为他们发来了贺电。

随后,全国就流传起了一句话:人民公社,就是通往共产主义的桥梁。瞬间,“人民公社”遍地开花,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开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嵖岈山人民公社简章”,成了全国人民公社开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卫星”的发射,也是一个接着一个,甚至有地方上报亩产高达7000斤,真是“人有多大的胆量,地就有多大的产量”。如此做的目的,也不过就是为了争个第一,证明“我们公社是全国最好的”。

但在这如此浮夸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社员们越来越瘪的肚子,和越勒越紧的裤腰带。

粮食收割结束后,要按照各个公社上报的总产量,按照一定比例上交公粮。比如说是按亩产的15%,那上报的是亩产3000斤,公粮就要交450斤一亩。

以现在科学种植的条件,一亩小麦的产量也不过只有800到1000斤的样子,何况是靠天吃饭的年代,这450斤一亩的公粮,相当于一亩地正常产量了。

"

在这种情况下,集体食堂的一日三餐,从刚开始的想吃多少吃多少,到开始大人、小孩分号,就跟我们买衣服似的,分s号到xl号,再到后来就是吃不饱、没得吃。

而“大炼钢铁”的时期,正是小麦的收割季,社员们个个都为炼钢忙得脚不沾地,连学生都停课被派上了炼钢的任务,地里的粮食根本就没人去收,等领导、社员们想起一茬的时候,粮食已经在地里发霉了。

本来就已经吃不饱了,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最后连麦种子、猪吃的糠、花生壳、树皮都成了社员们的粮食。

"

整天吃不上饱饭,上工的时候更是没精打采,工资也就越来越少。渐渐地,集体食堂就消失在了社员们的生活里,“公社”在社员们心目的形象,也从刚开始的高大鲜明,慢慢地成了一个模糊的影子,渐渐看不清了。

经此一事,人们发现,再“好”的公社,都不及自己的肚子来得实在,做人做事,必须要实实在在,否则就是害人害已,而国家的发展,也是同样如此,共产主义,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支撑,不可能凭着喊几句口号,凭着人们的激情热情就能走出来康庄大道。

"

1983年,中国在中央领导人的带领下,掀起了一场气势磅礴的改革浪潮。农村从分田到户,到实行包干责任制,国有经济也逐步向私有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至此,“人民公社”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全国各地的“人民公社”纷纷摘下了牌子,退出历史舞台。从此,“公社”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存在于厚重的历史册页里。

"

“人民公社”这二十多年的路程,虽然走得崎岖坎坷,但最终的出发点,也是为了百姓的切身利益。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顺风车的推动,也需要坎坷的磨砺,这样发展起来的国家,才能享得了国泰民安,也经得起狂风巨浪。

祝愿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

参考文献:

期刊-中州今古-《走近难以忘却的时代——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实记》——秦闳韬

报纸-郑州日报-《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变迁 与一个新旅游点的诞生》——余英茂

期刊-中国经济周刊-《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记》——周留栓

  • 播放列表
  • 1080
排序
  • HD中字版
  • 剧情介绍

    说起位于河南驻马店的嵖岈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别具一格的风景。华山的险、黄山的奇、峨嵋山的秀丽、雁荡山的清幽,在嵖岈都可以看到、感受到。

    嵖岈山除了有这“中州独秀”赞誉的美景让人难以忘怀外,还有一处地方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吸引着他们的脚步。

    这个地方,就是位于嵖岈山北面的一座破旧二层小楼。这座小楼在群山之中,既不古朴,也不秀美,还有点格格不入。

    "

    在其斑驳的墙体上,“毛主席万岁”、“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等标语,还依稀可见。站在这幢小楼前,仿佛还能感受到昔日劳动人民的沸腾热血。

    这里就是我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诞生地——“嵖岈山人民公社”。

    那“人民公社”是怎样诞生,最后又是怎样消失在滚滚历史洪流里的呢?

    "

    响应号召起公社

    那是1958年春末夏初的时候,嵖岈山“下宋水库”建造完毕,要开峻工大会,县里的各级领导都来参加,区里的特派专员张树藩也来了,时任县农业部副部长的陈丙寅,就借此机会向领导汇报工作。

    说是汇报工作,实际上就是把老百姓平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向上级反映,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陈副部长这次上报的问题,主要就在于各行各业、各门各部之间,不能通力合作、互相帮助,各自拥有的资源,也不能共享。

    "

    虽然有农业合作社,但规模太小,覆盖率也有限,平时也只能解决些小问题,比如你家没耕牛,到他家借;或者他家农具坏了,到你家借等。像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问题就解决不了了。

    比如林业部,需要在山头植树种草,而畜牧部的,则是整天放牛放羊地吃草,生产部有些特定行业,还得来砍树。各部门之间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升级。

    这次下宋水库峻工,各村镇之间,又为了抢水源的问题,各种掐架,各部门之间的领导,是忙得焦头烂额,整天就是大会小会,调解各种矛盾。

    在那年的3月份,中央有出过一份文件,主要是讲“小社并大社”的事情。当时社会的农业生产,已经不是刚解放那会儿借个犁、借个锄的就能解决问题的了。

    "

    有些问题,既然“农业合作社”解决不了,那就可以适当的把几个“小社”合并起来,组成一个大型的合作社。

    社会在发展,各项制度也必须跟着一点点完善起来,不能教条主义,一成不变。当下遂平县的县委副书记张光就提议,把附近4个乡集中起来,建立大社。

    建大社不是小事,更不是拍拍脑袋说干就能成的事儿。第二天,陈丙寅就把4个乡的乡长、书记等领导叫到县里开会,商量有关建大社的事情。有些消息灵通的群众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自发地跑到县里,表达自己对建大社的支持。

    "

    百姓有需求,政府有政策,领导们很快就统一的意见“建大社”。

    但这在国内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虽然有个苏联老大哥的范本在那儿,但只是听过,在书本上看到过,谁也没实实在在地干过,具体怎么干,那就更不知道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所有的人都盲目地跟着瞎干,最终决定把陈丙寅任职的遂平县拉出来当试点。有了第一个,才能有后面的无数个。

    群众中有积极表态,愿意支持的,也有将信将疑,驻足观望的。政府为了向群众宣传建大社好处,还编了个顺口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洋犁洋耙,苏联人民有的,咱也都要有。

    "

    但这种形容貌似与群众生活离得有点远,群众听来就有点不得劲,就有那地方领导用更贴近群众生活的方式去解释:建大社以后,就可以天天吃羊肉泡馍,顿顿有饺子吃。

    那时候的百姓生活比较贫苦,平时只能吃黑窝窝头,过年过节才舍得吃一回肉。这建大社以后,就能天天吃到肉,这样的美好愿景,让群众们瞬间就像被打了鸡血似的,白天干农活,晚上就通宵达旦的建大社,就算整宿整宿地不睡,也都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同时,大家还自发地准备木材、银圆的等财物,准备捐献给公社,人人都想尽快摆脱贫困,早一点过上领导们描绘的美好生活。

    "

    在大家的众志成城之下,4月20日傍晚,杨树藩专员宣布了嵖岈山农业大社的正式成立,还和政府一样,设立了农业部、教育部、财经部等8个部门。

    在一次遂平县的领导去中央汇报工作时,领导说他们这个比较像“巴黎公社”建制,也是政社合一的类型,就正式定下了“公社”这个名。

    当时“嵖岈山人民公社”囊括了附近的27个农业合作社,包含了9300多户人家,一户按三口人算的话,那就是近3万人。但计划生育是80年代才开始实施的,那时候,还是争当“光荣妈妈”的年代,一家生四五个小孩子是常事,所以,这整个公社有多少人,那就可想而知了。

    "

    公社“卫星”上了天

    那时候,给群众宣传“公社”时,还灌输了一种概念,那就是资产共有。个人拥有的资产,小到一粒粮食,大到一块地,要全部上交集体。

    家家户户都不能起锅造饭,更不能私种粮菜,如果有谁偷偷摸摸地搞这些,那就是拖了共产主义发展的后腿,一旦被发现,是要受到相应处罚的。

    反之,集体资产,就是大家所共有的,需要什么就可以用什么,比如幼儿园、养老院、请裁缝做衣服,看病吃药等等,公社里都有相应设施,而且一应全部免费。

    "

    那时候群众都叫“社员”,每天就是等自己的上级安排劳动任务,然后,所有人一起集体劳作,最后就以每个社员每天出勤的多少,来计算“工分”,发工资。比如一个工分算2毛钱,一天算十个工分的话,一个月满勤的工资就是60元。

    工作结束就以村为单位,到集体食堂吃饭。不论大人还是小孩,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有馍有菜,四菜一汤,都用那种大的搪瓷脸盆装着,满满当当,管够。

    小孩上学也不用操心,公社里有学校,而且,所有的学杂费等全部都由公社出。孩子们每天只管负责和老师一起,同进同出,安排劳动就一起劳动,安排学习就一起学习。谁想早晨偷懒赖会儿被窝,不行;但谁想晚上晚点睡,多学习一会儿,也不行。

    "

    刚开始的公社,只要社员们每天带着满满的激情,上工赚积分,到月底兑换工资,其他的衣食住行,一应花销,全部由公社承担。

    这小日子过得简直不要太爽啊!可好景不长。

    6月初,正是小麦收割的时候,新华社河南分社的记者接到一个来自遂平县的电话,说是他们县小麦大丰收,而且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奇迹。

    记者一听有奇迹,立马匆匆赶到遂平县。记者到的时候,社员们正在晒场上脱麦子,那金黄色的麦子,一垛垛地高高地摞在一起,边上一溜都是装满麦粒的鼓鼓囊囊的大麻袋,看着真是喜庆,丰收年哪。

    "

    那个年代的农民,基本都是靠天吃饭,遇到这么好的丰收年,不容易,确实值得大肆报导一番。记者正准备采访一些社员,记一些资料时,就有人告诉他,这些麦子是不到三亩地的产出。

    记者一听懵了,脱口就问:三亩地能产这么多麦子?话刚出口,就引来了社员们的围攻,说他是“保守派”,是专门来拖共产主义后腿的。

    这个帽子,在那个年代可不敢乱戴啊。记者连忙解释,说是自己头一回看到这么一个“奇迹”,太兴奋了,那些社员才放过他。

    "

    听到有如此“奇迹”,公社里的大小领导全部到场,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三亩不到的地,总产出麦子有1万1千多斤,平均一亩的产出是3800多斤,再除去一些麦穗杂物,最终定下了亩产3530斤的量。但实际上,这1万多斤麦子,是20亩地的总产量。

    这是公社发射的第一颗“卫星”,第二颗“卫星”就是钢铁。

    从清朝末年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近半个多世纪,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国家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还倒退了一大截。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就提出了“7年超英,15年赶美”的口号,这口号传着传着,就变成了“3年超英,10年赶美”。顿时在全国上下,刮起了一阵“大炼钢铁”的旋风。

    "

    那个年代,人们为了建设国家,可以付出所有的青春和热血。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炼钢铁,人们把家里除了农具之外的所有铁制品,包括饭锅、饭勺全都拿出来炼铁,然后村村搭建炼钢厂,建锅炉,竖起大烟囱。

    有矿石的采矿石,没矿石的,就上山砍伐树木,作为炼钢燃料。一开始是砍碗口粗的树,到后来就连刚长成的、只有鸡蛋那么粗细的树苗都不放过。

    就这样,上万人忙活几个月,也不过只炼出10斤铁而已,但放出去的“卫星”却是日产钢铁500吨。

    "

    公社走向消亡

    “嵖岈山公社”小麦亩产3500多斤的“卫星”发射后,受到了各大报纸的大肆报道,惊动中央,毛主席为此还亲自接见了公社的领头人,中央农业局还为他们发来了贺电。

    随后,全国就流传起了一句话:人民公社,就是通往共产主义的桥梁。瞬间,“人民公社”遍地开花,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开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嵖岈山人民公社简章”,成了全国人民公社开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卫星”的发射,也是一个接着一个,甚至有地方上报亩产高达7000斤,真是“人有多大的胆量,地就有多大的产量”。如此做的目的,也不过就是为了争个第一,证明“我们公社是全国最好的”。

    但在这如此浮夸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社员们越来越瘪的肚子,和越勒越紧的裤腰带。

    粮食收割结束后,要按照各个公社上报的总产量,按照一定比例上交公粮。比如说是按亩产的15%,那上报的是亩产3000斤,公粮就要交450斤一亩。

    以现在科学种植的条件,一亩小麦的产量也不过只有800到1000斤的样子,何况是靠天吃饭的年代,这450斤一亩的公粮,相当于一亩地正常产量了。

    "

    在这种情况下,集体食堂的一日三餐,从刚开始的想吃多少吃多少,到开始大人、小孩分号,就跟我们买衣服似的,分s号到xl号,再到后来就是吃不饱、没得吃。

    而“大炼钢铁”的时期,正是小麦的收割季,社员们个个都为炼钢忙得脚不沾地,连学生都停课被派上了炼钢的任务,地里的粮食根本就没人去收,等领导、社员们想起一茬的时候,粮食已经在地里发霉了。

    本来就已经吃不饱了,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最后连麦种子、猪吃的糠、花生壳、树皮都成了社员们的粮食。

    "

    整天吃不上饱饭,上工的时候更是没精打采,工资也就越来越少。渐渐地,集体食堂就消失在了社员们的生活里,“公社”在社员们心目的形象,也从刚开始的高大鲜明,慢慢地成了一个模糊的影子,渐渐看不清了。

    经此一事,人们发现,再“好”的公社,都不及自己的肚子来得实在,做人做事,必须要实实在在,否则就是害人害已,而国家的发展,也是同样如此,共产主义,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支撑,不可能凭着喊几句口号,凭着人们的激情热情就能走出来康庄大道。

    "

    1983年,中国在中央领导人的带领下,掀起了一场气势磅礴的改革浪潮。农村从分田到户,到实行包干责任制,国有经济也逐步向私有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至此,“人民公社”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全国各地的“人民公社”纷纷摘下了牌子,退出历史舞台。从此,“公社”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存在于厚重的历史册页里。

    "

    “人民公社”这二十多年的路程,虽然走得崎岖坎坷,但最终的出发点,也是为了百姓的切身利益。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顺风车的推动,也需要坎坷的磨砺,这样发展起来的国家,才能享得了国泰民安,也经得起狂风巨浪。

    祝愿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

    参考文献:

    期刊-中州今古-《走近难以忘却的时代——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实记》——秦闳韬

    报纸-郑州日报-《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变迁 与一个新旅游点的诞生》——余英茂

    期刊-中国经济周刊-《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记》——周留栓

    猜你喜欢
    许我耀眼 0分 2025
    许我耀眼
    赵露思,陈伟霆,万鹏,唐晓天,管梓净,钟雅婷,王伊瑶,许亚军,温峥嵘,范世錡,冯晖,刘敏
    闯关东2 7.2分 2009
    闯关东2
    王茜华,苗圃,董璇,濮存昕,张桐,刘佩琦,王馥荔,李玉刚,车永莉,于洋,涂们,英格玛,木村荣,郑昊,金桂斌,谢园,金巧巧,哈斯高娃,刘波
    献鱼 5.5分 2025
    献鱼
    陈飞宇,王影璐,王奕婷,高寒,吴宇恒,王雅佳,保剑锋,何中华,曾黎,漆培鑫,赵顺然,陈姝君,黄海冰,刘萌萌,马雅舒,李欣泽,陈博豪,郑合惠子
    琅琊榜 9.4分 2015
    琅琊榜
    胡歌,刘涛,王凯,陈龙
    悬崖2012 8.5分 2012
    悬崖2012
    张嘉益,宋佳,程煜,李洪涛,咏梅,姬他,孙浩,徐程,林源,林龙麒,马丽
    刘墉追案 5.4分 2021
    刘墉追案
    何冰,白冰,李乃文,王鹤润,路宏,曹征,黄海冰,王羽铮
    我的团长我的团 9.6分 2009
    我的团长我的团
    段奕宏,张译,张国强
    入青云 0分 2025
    入青云
    侯明昊,卢昱晓,余承恩,鹤男,全伊伦,朱丽岚,潘珺雅,胡耘豪,林江国,邓孝慈,鹿骐,于垚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
    热播排行
    1火影忍者 9.1分
    2父子 6.9分
    3伊藤润二惊选集 7.7分
    4太平洋战争 9分
    5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7.6分
    6创造101 5.9分
    7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6.5分
    8传奇故事 8.4分
    9天师撞邪 7.9分
    10大秦帝国之纵横 9.3分
    11明明是个碍事配角、却被王子给宠爱了 5.6分
    12毒魔复仇 7.1分
    13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8.6分
    14李卫当官2 7.2分
    15名侦探柯南 8分

    Copyright © 202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会员
    • 留言
    • 顶部
    创造101   传奇故事   奔跑吧第四季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暴君的厨师   天师撞邪   足球小将1983   1/2的魔法   伍六七之暗影宿命   乌云之上   喜羊羊与灰太狼(..   爱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