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企鹅兰登×商务印书馆联合出品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担任顾问遴选书目
★陈嘉映、戴锦华、董强、葛兆光、林道群推荐!
★跨学科、跨语种、跨流派、跨国别,以专业角度为读者提供最丰富的阅读体验!
★商务印书馆2023年大众类十大好书top1、新京报书评周刊好书推荐
《伟大的思想》是企鹅兰登的“镇社之宝”,收录了推动人类文明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经典短篇著作,包括休谟、叔本华、托尔斯泰、薇依、福柯等。话题广泛、指引当下,涉及美学与爱的体验、人生价值、忧郁与规训、战争与暴力、女性主义等。融人类生活的敏锐观察、微妙推理、精确表达和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于一体,启发世人感受并让其成为有洞察力的头脑。中文版封面复刻原版设计,由“英国50大设计师”之一的大卫·皮尔森操刀,曾获d&ad国际设计大奖。
企鹅兰登出版人西蒙·温德尔曾说:“倘若没有这个作家或这本著作,我们将无法想象今天的世界”,这就是它历久弥新的迷人魅力。
《伟大的思想》中文版全六辑,首发第一辑、第二辑。上期托尔斯泰《忏悔录》:自我救赎的一种形式 (点击可阅读)探讨了生命真正价值是什么。今天再给大家分享《伟大的思想》第一辑02册《身体与酷刑》。作者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学家、社会理论学家米歇尔·福柯,译者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北成和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杨远婴。
《伟大的思想》(第一辑)
02《身体与酷刑》
the spectacle of the scaffold
肉体痛苦不再是刑罚的一个构成因素,惩罚从一种制造无法忍受的感觉的技术转变为一种暂时剥夺权利的经济机制。


《身体与酷刑》选自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年)的《规训与惩罚》。
福柯在西方思想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作“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萨特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
福柯生于1926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60年出版《古典时代疯狂史》(英译节本《疯癫与文明》),一举成名。此后他出版了《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以及《性史》(4卷)。福柯曾在大学任教,1970年43岁就被选为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每年向公众做课程演讲。

作为思想史学者,福柯自称对一般的哲学概念没有兴趣,“疯癫、死亡、性、犯罪,是最吸引我的论题”。他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方法论,称作话语分析、考古学、谱系学。不难想象,他的几乎每一部著作都成为一个文化热点,甚至成为畅销书。他的课程演讲也成为巴黎的一个文化景观。福柯作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声望如日中天。
福柯因艾滋病于1984年病故,年仅58岁。尽管医院隐瞒了福柯的病情,但他的突然离世引起轰动,成为法国媒体的头版新闻。当时的法国教育部部长发表悼文,全文如下:
米歇尔·福柯的去世让我们失去了他那一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是彻底改变人文科学面貌的结构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然而,他对我们国家知识生活的重要性或许首先在于他的哲学实践的独创性,以及他所开辟的新的知识领域和历史反思领域:疯癫、刑罚制度、医学以及性。这位哲学家还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自由捍卫者,他多次公开表达对约束和压制的抗议。凡是想理解20世纪后期的现代性特征的人,都需要把福柯作为一个参考。
这段评价至今没有过时。可以补充的是,福柯曾经被称作“结构主义冒险四巨头之一”,但他也是后结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福柯既是新潮的风云人物,又总是保持独立和疏离的姿态,不断地超越流行思潮。这些大潮退去,福柯的思想价值反而愈显珍贵。

福柯一生处于求索之中,他的每部著作都体现了他当时的思考,我们甚至很难说哪一部著作是他的“代表作”。不过,1975年出版的《规训与惩罚》是福柯自己颇为得意的作品。他称之为“我的领衔之作”。

《规训与惩罚》的法文原名是《监视与惩罚》(surveiller et punir)。福柯建议将英译本书名改为discipline and punish。discipline在法文和英文里具有纪律、训诫、学科、训练、教育等释义。福柯利用这个词的多义性,特指以规范化为核心的现代权力技术。基于这个理解,我们把discipline译为“规训”。
《规训与惩罚》的理论出发点是“微观权力物理学”。简单地说,人们处于权力关系之中。权力关系是由权力、知识和身体三者构成的。每个时代,权力与知识结合,形成一种施加于人身体的权力技术。这种权力技术最突出地体现在刑罚中。

《规训与惩罚》论述了从中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三种刑罚模式或三种权力技术的替嬗。按照法国思想家德勒兹的说法,这部著作是一部“惩罚的《神曲》”。
惩罚的“地狱”是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它的对象是受折磨的身体。《规训与惩罚》一开始详尽描述的“处决达米安”令人极其恐怖,也能使中国读者联想到中国历史上凌迟之类的刑罚。人们庆幸告别了这种野蛮时代,但是,福柯认为,古代的酷刑并非“野蛮”,而是基于当时惩罚经济学的一种合法而严格的艺术。在那个时代,审讯和惩罚都是通过酷刑来揭示“真相”和呈现“真相”。如果我们不把酷刑当作那个时代“惩罚理性”的一个缩影,如果我们简单地哀叹曾经的“野蛮”,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这种公开处决长期成为一种被围看的景观。围观者并非“麻木不仁”。
福柯认为,这种王权的权力仪式把民众变成公开凶杀的共谋,鼓励和容忍民众对罪犯的攻击,同时也就为感同身受的民众的反抗提供了一个契机和舞台。

惩罚的“炼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司法改革。那些改革者主张减轻惩罚的严酷性,但要使惩罚深入人心。各种改革方案呈现出一个阴森的惩罚之城。想象一下,在城市中心的上空悬挂着一个铁笼,关着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公共场所一群群戴镣罪犯从事着公益劳动;星期日家长带着孩子到监狱参观……惩罚成为一个普法的学校,使人不敢犯罪。不过,这种以改造人的灵魂为目标的改革,只是昙花一现的梦想。

惩罚的“天堂”是现代监狱。进入19世纪,在死刑和罚款这两极之间的主要的刑罚是有期徒刑,而监狱这个“秩序与肃静”的惩罚“天堂”其实是规训技术的集中体现。在福柯看来,人们所谓的文明进步,其实源起于许多琐屑的发明。正是规训技术这种为正史不屑一顾的发明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石。规训的特点是监视和操控每一个人的身体。这种权力技术从修道院扩散到学校、医院、军队和工厂,几乎涵盖了整个社会。在许诺了法治和自由的现代西方社会,规训恰恰是微观层面的“底层法律”和“反法律”,构成了毛细血管般的权力关系网络,规范着人身,塑造着个体。福柯甚至称现代西方社会是“规训社会”。
《规训与惩罚》表面上是对刑罚历史演变的分析,其实是对现代权力-知识机制下西方人处境的哲学思考。但是福柯的思考并非与我们遥不相及,这也可能是福柯在中国读书界长期引起共鸣的原因。

《身体与酷刑》是《规训与惩罚》的第一部分。上面的简介或许有点“剧透”,不过,阅读原著会更加令人震撼,引人深思。或许,这是我们阅读福柯的一个起点。
刘北成 杨远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