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状态: HD中字

主演: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卡洛斯·巴登 德米安·比齐尔 乔昆姆·德·阿尔梅达 马克-安德烈·格隆丁 罗德里戈·桑托罗 弗朗卡·波滕特 卡塔琳娜·桑地诺·莫雷 

导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

语言: 其它

首播: 2008(西班牙)

更新: 2024-04-12 13:17

类型: 恐怖片

7.6

非凡线路

  • HD中字
  • 剧情简介

    绽放出圣光的切格瓦拉之死

    如果我葬身异国,我临终时想到的将是古巴人民!——切·格瓦拉

    1967年10月8日,切·格瓦拉以被俘的方式结束了他在玻利维亚尤罗峡谷毫无胜算的困兽之斗。十几个小时之后,他被枪杀在一间破旧的小学教舍里。他的尸体被玻利维亚军方炫耀式的拍照展出——照片上,已经死去的他须发虬缠,投向死亡的最后一瞥竟带着怜悯与安详,脸上闪耀着属于受难圣徒的柔和光芒。

    以上是对传记影片《切·格瓦拉传:游击队》(下部)结尾一幕的描述。切·格瓦拉被玻利维亚政府军低调且迅速地就地处决,玻利维亚当局不想重蹈当年古巴独裁者巴蒂斯塔轻易放过卡斯特罗的覆辙,当然不能给这个当时在世界范围都极具影响力的“疯狂革命者”任何出镜的机会。

    "剧照

    "剧照

    "剧照

    文章开篇的那句话,是切·格瓦拉毅然卸任军政要职、离开古巴投身他国革命运动时留给卡斯特罗留给古巴人民那封信中简短言辞中的一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不知道他有否践行自己的诺言,临终时是否想起了遥远的古巴人民。

    他应该有这个时间,抽签抽到了短秸秆的中士(影片中为士兵中的自愿者)被下令射击头部以下(对此举被广泛认同的解读是:令他的面容完整以便证明身份,并假装是作战创伤以隐瞒他被枪毙),身中9弹身亡的切该是有那么十数秒的时间完成他39年人生中最后一次短暂思考,我想正是因此,他的仪容才没有呈现饮弹之痛的狰狞,看上去优雅且高尚,灵魂神圣而晏满。

    "切·格瓦拉遗照

    不得不说,这部分为上下两部上映于2008年的影片对切·格瓦拉传之死的描绘是极为成功的,“受难圣徒”的形象,在2014年11月14日《每日邮报》曝光的一组切·格瓦拉的遗体照片中得到了印证(这是他在1967年遭玻利维亚军队杀害47年后首次公布的照片)。

    "切·格瓦拉遗照

    "切·格瓦拉遗照

    让人震惊的是,这组照片中的两张(上图)竟然同宗教意味甚浓的两幅古典名画惊人的相似,简直如出一辙:一幅是伦勃朗画作《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再有一幅是耶稣从十字架上被放下来,放在耶路撒冷今日犹在的石板上时那幅著名的宗教画作《圣墓教堂壁画》。两张照片的构图、光线、氛围各方面,与两张名画何其相似乃尔,一时间人们惊呼“切格瓦拉就是耶稣啊,就是受难者啊”,而且耶稣似乎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牺牲自己、拯救大家。

    "伦勃朗画作《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

    "《圣墓教堂壁画》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下部)中有一幕,负责看押切·格瓦拉的一名玻利维亚政府军士兵问他,如今的古巴允许信奉宗教么?切·格瓦拉用通篇绝大多数场合都淡淡的那种口吻说:是的,古巴人民也可以信仰宗教,但不是国家宗教,古巴没有。那人又问:你相信上帝么?切回答说:不,我信人。

    "剧照


    冰火两重天的《切·格瓦拉传》

    哪里有帝国主义,我就在哪里同他斗!——切·格瓦拉

    尽管在索德伯格执导的影片《切·格瓦拉传》中饰演切·格瓦拉的本尼修·德尔·托罗凭借此片获得了戛纳最佳男主角奖,这部影片依然是当年最受争议的影片之一。

    据说在2008年12月,《切》在纽约齐格菲尔德影院放映时,片头的古巴地图轮廓刚刚出现,就有大批的观众高呼“古巴万岁!”,而放映结束后起立鼓掌的时长也创下了历史记录。但数分钟之后,当导演索德伯格现身问答环节,就有观众大爆粗口并以“切·格瓦拉是杀人犯”的一派观点相诘难。

    "传记电影《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上部)海报

    而该片在古巴流亡者云集的迈阿密上映时更是遭到了愤怒的抵制,可是数天后的哈瓦那首映式上,上千名参加过古巴革命的老兵却把最激动的掌声献给了到场的主演本尼修·德尔·托罗。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格拉玛报》和卡斯特罗本人更是夸奖了本尼修的演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这样戏剧性的争议,在当届奥斯卡奖提名名单出炉之后达到了顶峰,虽然《切》无缘奥斯卡任何一个奖项的角逐,但多位著名影评人表示,奥斯卡奖应把“将《切》排斥在外”视为最大的耻辱。

    "传记电影《切·格瓦拉传:游击队员》(下部)海报

    1963年生的索德伯格,从小就对切·格瓦拉的经历充满好奇,而拥有拉丁血统的主演本尼修·德尔·托罗,21岁时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切的照片,就被这个纯爷们儿迷住了。他出生当年,切刚好遇害。这两个切·格瓦拉“粉丝”联手奉上的鸿篇巨制,既是为自己的努力正名,也可算是为偶像立下了光影间的墓志铭。

    拍摄影片前,索德伯格进行了长达八年的阅读和探访,而一旦进入拍摄,他所想要“还原”的素材竟然多得超出了一部正常时长影片的容量。最后他把《切》剪成了两部影片:《切:阿根廷人》和《切:游击队员》。

    "导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

    "主演 本尼修·德尔·托罗

    前者聚焦于从1955年切在墨西哥与卡斯特罗兄弟相遇,到1959年从古巴玛埃斯特腊山区进军哈瓦那,推翻古巴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过程,以及1964年他在美国、联合国大会上的不逊于真实战斗的精彩发言;而后者直接跳到古巴革命胜利8年之后,切在南美玻利维亚丛林中最后的游击岁月。

    "剧照

    "剧照

    "剧照

    导演采取了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以彩色为主、黑白为辅,夹叙、插叙的叙事手法和与众不同的呈现方式,使得影片没有落入一般人物传记片的窠臼,画面自然朴实,使其具有身历其境的历史可信度。观者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导演用客观的纪实视角去抑制极有可能出现的传奇化风格,因为那段历史的的确确天然具有诸多被传奇化的可能性——

    82名革命者乘坐“格拉玛号”从墨西哥潜入拥有600万人口处于独裁统治中的古巴,在登陆遇袭后只剩12人的情况下,卡氏兄弟和切居然都活了下来,而且他们居然能通过山区游击战的方式仅用了两年多就击败巴蒂斯塔政权,而切在踏上“格拉玛号”以前,只不过是个曾经在危地马拉参与过小规模群众运动、喜读波德莱尔和洛尔卡的阿根廷青年医生。

    "切·格瓦拉 照片

    当然,必须提及的是,切·格瓦拉喜欢读毛泽东的著作,崇拜他的游击战术。这样的经历非但让他所率领的游击队打得有声有色得以存活,且帮助他和卡斯特罗更加深信并践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直到最终的胜利。切写过一本《游击战》,即是他学习毛泽东游击战的心得体会。1960年11月19日,切·格瓦拉在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他让翻译转述的话是:我是毛泽东的学生。

    "1960年11月1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切·格瓦拉


    索德伯格深知,在切·格瓦拉已经成为一个超级文化偶像,成为全世界数以亿计青年的流行偶像的今天,与其对切在1956—1959年的经历【做传奇化处理】远不如【还原历史细节】更具挑战性。

    索德伯格既没有“迎合流行文化”,更不会向政治正确的“极左小愤青论”低头,在索德伯格的镜语中,我们看到的是显得有些滞钝的林间游击行动,似乎有点不够稳重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和身为“阿根廷医生”却时常哮喘发作的“阿根廷病人”切·格瓦拉。

    "剧照

    "剧照

    "剧照

    这个自小就饱受哮喘病折磨的来自阿根廷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一直表现得就像一名具备多种技能的有着坚定信念的普通战士,即使在1964年代表古巴在联合国总部发言并接受采访的黑白画面里,切依然更像一名战士,而不是什么诸侯政客,只不过这一段里战场被转移到了话筒前,所以,他很快就扔掉话筒、脱掉西装,告别了妻子和五个孩子,只留下一封信便投身于拉丁美洲新的革命战场中,那是另一片遥远的、一望无际的山林。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美洲的战士出发了!”

    "剧照


    理想的“傻样儿”,孤独的传说

    有人说像我们这样的人是理想主义者,总是想着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但我要第一万次的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切·格瓦拉

    影片结尾处我们看到《切·格瓦拉传》是以切·格瓦拉本人所写的《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为依据进行编剧的,的确,影片“还原”了书中提供的很多行军细节,“遗漏”了古巴革命胜利后切在古巴的从政经历,这里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补充说明一下:

    首先关于婚姻,1959年5月22日,格瓦拉同自己的第一任秘鲁裔妻子伊尔达·加德亚离婚,他们唯一的女儿由格瓦拉抚养。6月,格瓦拉同参与了古巴革命且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阿莱达·马奇(即上部《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中出境的漂亮女战友)结婚,之后他们共育有4个子女。影片对婚变并没直接表述,只是通过对白说切有个妻子,然后在下部《切·格瓦拉传:游击队》的开篇,切告别妻儿时,家中的妻子已经是那位曾经的女战友了。

    "剧照

    让切备受争议的还是他的从政经历,切曾被任命为卡瓦尼亚堡军事监狱的检察长,负责清除巴蒂斯塔时代的战犯(主要是政客和警察),一些资料说切处死了156人,但一般认为,人数可能高达600。1959年10月,切被任命为国家银行行长,开始对古巴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企业收归国有,并实行了土地改革。1961年又被任命为工业部长。切格瓦拉帮助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古巴遭到美国经济封锁后,他与苏联签订了贸易协定。

    关于切被一些人称为“杀人狂魔”的说法,当时相关的几篇报道都提到的是,在古巴新政权成立后切管理卡瓦尼亚堡监狱时的事件,同时引用了一些原战友、幸存者的话。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引用作为证据的人都是在60年代前后即前往了美国,伪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当然,没有身在古巴的人证也可以推测为是否出于古巴国内的舆论控制,只有离开后才可以发声。

    "卡斯特罗(左)和切·格瓦拉(中)

    不过,虽说“历史有时就像任人打扮的姑娘”,但有时候我们还是可以从蛛丝马迹处推理抑或逆向推理出些许端倪。比如美国作家、记者安德森写的《格瓦拉传》,书的前半部分即显现出作者在主观上对切的负面看法和评价,但此书中却看不见任何提到他有杀人倾向之处。试想如果他真就是个杀人魔,那作者必定要抓住这个突破口加以放大。当然,无论是亲手杀人还是下令处决,这他是一定干过的,但一定不会是因为“病态的心理问题”,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还是应该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条件之内,去客观审慎地看待和评价。

    "切·格瓦拉访问朝鲜

    《切·格瓦拉传》很容易让人想起2004年巴西导演瓦尔特·萨勒斯执导的《摩托日记》,后者像是前者的一个温情版序幕。我们可以把《摩托日记》、《切:阿根廷人》、《切:游击队员》看成一部跨导演的“切·格瓦拉三部曲”,如此的话,总计长达六个半小时的格瓦拉传记片,平稳压抑的犹如现实。挂着战争和传奇的噱头,讲的却是一个革命人真真正正的故事。

    不过还是需要提醒看惯好莱坞大片的朋友们,最好别对这部影片抱有太大的视听刺激期望,《切·格瓦拉传》没有炫目的特技、没有太多刺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帅哥美女激情戏,据说一些冲着看大片的猎奇心态去欣赏此片的观众,还出现了陆续睡着的不良临床反应。剥去光环并不是否认切·格瓦拉的价值,而是只有把他还原为人,人们才能真正的被这个不屈的人类灵魂震撼和感动。


    "切·格瓦拉最为出名的一张照片

    《切:阿根廷人》中一腔热血高歌猛进把巴蒂斯塔的政府军吓得血都凉了的切·格瓦拉,在《切:游击队员》中爬冰卧雪、举步维艰之时,他对当地投出质疑眼神的玻利维亚村民说:

    “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毋庸置疑,即使是下坡路,切·格瓦拉也会走下去。以后的拉美人民,会怎样回忆他这个人呢。


    "切当初搭船去革命的剧照,电影开篇也是结尾的一幕


    方寸间感悟生命,痴嗔里皆是美好

    更多精彩影评,请关注@莫莫影剧社


    若喜欢文章,别忘了点赞、评论和收藏哦.png?

    恐怖片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高清剧照,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