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964年的一天,美国一家影院举办了一次《卡萨布兰卡/北非谍影casablanca》(1942)回顾展。
一时间,竞有上万名身着影片中男主人公里克所穿风衣的影迷聚集到这里。
当银幕上出现里克精彩的对白时,下面的观众便齐声合诵,声浪盖过银幕上的声音。

放映结束后,在影院附近的一家酒吧里,意犹未尽的人们高谈阔论着里克的扮演者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1899-1957)的轶闻趣事,学着他夹烟的姿势、说话牵动嘴唇的动作、孤傲的眼神和目空一切的作派竟通宵达旦。
亨弗莱·鲍嘉因《卡萨布兰卡》声名大振,而里克也成为一代美国人心中的偶像。

【赢得“暴徒明星”的美誉】
亨弗莱·鲍嘉于1899年1月25日出生在纽约市西区,父亲是个远近闻名的外科医生,母亲是位著名的插图画家。
刚满一岁时,他便被选去做一个婴儿食品的广告,也许这算是他最早的银幕作品。
中学时代的亨弗莱·鲍嘉功课不错,后来考入耶鲁大学预科准备将来升入医学院。不料由于违反校规,他被校方开除了。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亨弗莱·鲍嘉加入了美国海军。
战争给他留下了上唇的伤,所以后来当演员时,亨弗莱·鲍嘉总是嘴唇紧绷,说话也有点口齿不清,不过这倒成全了他的硬汉特征。
退役后,亨弗莱·鲍嘉经一个演出经纪人介绍,到一家巡回剧团当了舞台监督,后来升为该剧团的经理和舞台主任。

在组织演出的过程中,他对表演产生了兴趣,于是在1920年当上了一名专业演员。
但亨弗莱·鲍嘉在剧中的角色通常是手拿网球拍,富于浪漫情调的年轻人。
这一年,因《堕落的女士》中的上佳表演,亨弗莱·鲍嘉开始有了名气。此后,他在舞台上驰骋了近10年,但一直未能有更大的突破。

1930年,对舞台剧开始厌倦的亨弗莱·鲍嘉来到好莱坞,希望在银幕上有所发展。他的银幕处女作是一部名为《如此百老汇broadway's like that》(1930)的短片。
他的表演到位而准确,引起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注意,亨弗莱·鲍嘉成了该电影公司的签约演员,一连演了6部电影,如《坏姐妹the bad sister》(1931)、《三对佳偶three on a match》(1932)等。

遗憾的是其中没有一部获得成功。他自觉无颜再在好菜坞混下去了,便重新回到纽约的戏剧舞台。
1934年,亨弗莱·鲍嘉在百老汇公演的舞台剧《化石森林the petrified forest》(1936)中一反惯演的正面角色,塑造了坏蛋——杜克·芒提公爵形象,他绝妙的演技令观众大为赞赏。

此剧的成功让亨弗莱·鲍嘉不仅得到如潮的掌声,还收获了一份真挚的友谊:他和该剧的男主角莱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1893-1943)成了莫逆之交。
他们商定,如果将来此剧被搬上银幕,他俩还要一起配戏。
两年后,华纳兄弟公司真的要将这部优秀的舞台剧搬上银幕,他们邀请莱斯利·霍华德仍担纲主角。

也许是嫌亨弗莱·鲍嘉的名气不够大,他们把大坏蛋芒提公爵的角色分派给了另一位明星爱德华·罗宾逊edward g. robinson(1893-1973)。
但莱斯利·霍华德坚持一定要让亨弗莱·鲍嘉和自己演对手戏。这让制片公司的老板颇为难堪,但最后也只得让步,亨弗莱·鲍嘉因此得以重返银幕。
此片公映后获得了极大成功,亨弗莱·鲍嘉终于以自己的实力留在了好莱坞。

也许是亨弗莱·鲍嘉演的坏蛋太精彩了,以后的10年中他几乎没做过“好人”。
亨利·安杰尔henri agel(1911- 2008)则评价他“无论从哪方面看,亨弗莱·鲍嘉总是一个暗夜行者。”
银幕上的亨弗莱·鲍嘉是典型的“反英雄”式的人物,不是暴徒、密探、就是勾引妇女的歹徒。

他总是穿着一件黑色胶布做的雨衣,头上扣一顶硬边帽,两眼射着邪光;他抽烟像烟囱冒烟,还以独特的方式点火;他喝酒就一定酩酊大醉,说话声音嘶哑,还喜欢咬舌;他经常挨打,常常是在黑暗里挨了拳头痛苦呻吟,而一出现在亮处,虽然嘴角淌血,眼睛肿胀,却还是那么一副强悍相;他还经常“坐牢”,经常被“枪毙”,有时还会被送上“电椅”或“绞架”。

但从此也赢得了“暴徒明星”的美誉。
除了《石化森林》外,他在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有《黑暗军团black legion》(1937)、《艳窟泪痕marked woman》(1937)、《黑暗的胜利dark victory》(1939)、《私枭血the roaring twenties》(1939)、《卡车斗士they drive by night》(1940)等影片。

1941年,亨弗莱·鲍嘉终于“改邪归正”。这一年,美国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好菜坞的侦探片、间谍片和以战争为故事背景的电影越来越多,亨弗莱·鲍嘉成功地抓住了这个转型的机会,把个人的表演事业推向了辉煌。
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1906-1987)执导的影片《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1941)中那个深沉怪异的侦探贝德,便是亨弗莱·鲍嘉塑造的第一个成功的正面形象。

不过亨弗莱·鲍嘉刻画的正面人物不是贾利·库柏gary cooper(1901-1961)和约翰·韦恩john wayne(1907-1979)演绎的那种高大威猛的正义代言人,而是一种游离于社会道德标准之外的“反英雄”式的英雄,明显带有“鲍嘉式”的独特风格。
他们的性格往往较为复杂,形象也更为立体、饱满并富有人情味,因而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1942年拍的《卡萨布兰卡》中的里克便是这类英雄的最典型代表。这个刚强、孤僻的男人,以一副冷漠而玩世不恭的外表掩盖着内心的奔腾。
夜色已深,当里克饭店顾客散尽的时候,独自坐在店堂里的里克才在《时光流转》的乐曲声中陷入对往事的怀想。

当昔日的恋人伊尔莎和其投身抵抗运动的丈夫陷入危难中时,正义而高尚的里克为了自己爱的女人——伊尔莎的幸福,不仅压抑住了自己的感情,而且还想方设法帮助她和她的丈夫——自己的情敌逃出了纳粹的魔掌。
当银幕上的里克默默望着载着伊尔莎的飞机渐渐远去,背景音乐悄然响起《时光流转》的主旋律的时候,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这部堪称爱情经典的影片在1943年奥斯卡大奖的评选中,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3项大奖。
亨弗莱·鲍嘉虽然被列入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名单,却未能如愿走上颁奖台。
但里克一这位侠骨柔情的硬汉却从此走进了亿万观众的心。

【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
在以后拍摄的影片中,亨弗莱·鲍嘉基本保持了这种“鲍嘉式”的英雄特色,只是性格变得更加硬朗,更有人情味,更具有英雄气概,其代表作包括《越洋记across the pacific》(1942)、《73舰队潜艇战action in the north atlantic》(1943)、《孤城虎将sahara》(1943)、《孤舟血战passage to marseille》(1944)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已成为好莱坞超级巨星的亨弗莱·鲍嘉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并开始开拓多元化的表演空间。
侦探片《冲突conflict》(1945)、《血海仇dead reckoning》(1947)、寻宝冒险片《宝石岭/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1948)、反映战后美国社会的黑帮动作片《盖世枭雄key largo》(1948),以及后来的《非洲女王号the african queen》(1951)都是其开阔戏路后的重要作品。

迈入20世纪50年代,年过半百的亨弗莱·鲍嘉更加成熟稳重,演技也更加沉着老练。
1950年,他拍摄了一部推理悬疑片《兰闺艳血in a lonely place》(1950)。其冷漠外表掩饰下的敏感与脆弱、深邃目光中的神谜莫测,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一个嫌凝犯——才华横益但脾气暴戾的电影编剧的身份的不确定性,为影片增加了神秘和悬念。

但在1951年的《非洲女王号》(1951)中,亨弗莱·鲍嘉塑造的船长奥纳又同其惯演的深沉、老练、玩世不恭的反英雄形象截然不同。
他衣衫不整、邋里邋遢、满脸络腮胡子、浑身酒气且举止粗鲁,但同时又风趣、乐观、坚毅、乐于助人并极富正义感和大无畏气概。
当他得知女主角苏丝的哥哥在与德军的冲突中丧生后,便无微不至地照顾她,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但酒醉时的莽撞言语又伤害了苏丝。

亨弗莱·鲍嘉有意将人物的外部特征与内部心灵结合起来,从多个层面展示人物的个性,使奥纳性格丰满、自然而真实。
亨弗莱·鲍嘉与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1907- 2003)珠联璧合的精湛表演,使这部战争、冒险加爱情的影片成为电影史上的又一经典。
在1952年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的角逐中,亨弗莱·鲍嘉凭此片战胜了夺奖呼声甚高的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1924-2004),圆了多年的梦想。

也许是想起了20年艺海的沉浮与艰难,也许是想到了拍此片时在非洲热带丛林的千辛万苦,站在奥斯卡颁奖台上,亨弗莱·鲍嘉愣了好一会儿才伸手接过“小金人”说:“从刚果腹地到好莱坞潘提吉斯剧院相隔万里之遥,我很乐意告诉大家,我宁愿呆在这里。”

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亨弗莱·鲍嘉又连续推出四部主演作品:《战胜恶魔beat the devil》(1953)、《叛舰凯恩号the caine mutiny》(1954)、《龙凤配sabrina》(1954)和《赤足天使the barefoot contessa》(1954)。
既有悬疑动作片、海上冒险片,又有爱梢客别片和影医传奇片,虽风格不一,但水准堪称上乘。

在《叛舰凯恩号》中,亨弗莱·鲍嘉因扮演内心复杂细腻,且凶恶阴险的奎格船长,再一次得到1955年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的提名。
1955年,亨弗莱·鲍嘉推出的《我们不是天使we're no angels》(1955)、《上帝的左手/乱世情天the left hand of god》(1955)和《危急时刻the desperate hours》(1955)等影片也是好评不断。

【经历了三次失败婚姻】
同其先苦后甜的星途颇为相似,亨弗莱·鲍嘉的婚姻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
他一生结过四次婚,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已过不惑之期的他在遇到不满20岁的劳伦·巴考尔lauren bacall(1924-2014)后,才真正找到了幸福。
当亨弗莱·鲍嘉26岁时,他经常在纽约市内和郊区的舞台上扮演一个时髦小伙子头儿的角色:打着白领带,穿着燕尾服,偶尔手里还拿着一只网球拍。

这正是美国社会欣欣向荣的20世纪20年代的写照,而当时他在卖私酒的圈子里也开始有了点儿名气,并且在那里贪上了苏格兰威士忌。
他虽然没有成为一个酒鬼,不过他的海量一向是很惊人的。
亨弗莱·鲍嘉爱酒,喜欢威士忌的滋味,酒后飘然若仙的感觉更使他陶醉,但他还没有因为酗酒影响工作。

1926年5月20日亨弗莱·鲍嘉和一位走红的年轻女演员海伦·门肯helen menken(1901-1966)结了婚。可是,一年半以后婚姻就破裂了。
两人于1927年11月18日正式离婚。
亨弗莱·鲍嘉后来回忆说这主要是他自己把事业放在家庭生活之上了——然而,他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一年以后,他又和一位颇有名气的青年女演员玛丽·菲利普斯mary philips(1901-1975)结了婚;婚后不久,他们就分开了,因为亨弗莱·鲍嘉要到好莱坞去——他得到了一份小角色的合同。
离开新婚的妻子,远在三千里外履行这份长时期的合同,对他们的婚姻毫无益处,而亨弗莱·鲍嘉视为至关重要的事业也没有得到什么发展。

当他回到纽约的时候,玛丽·菲利普斯告诉他,自己已经爱上了纽约的一个演员劳伦·杨。亨弗莱·鲍嘉并不感到特别意外。
亨弗莱·鲍嘉回到百老汇的时候,恰逢20世纪20年代末经济大萧条时期,演员几乎找不到工作。
可是亨弗莱·鲍嘉和玛丽·菲利普斯却面对灰暗的现实,勇敢地破镜重圆了。

他们搬到纽约东区一处破败的房子里,有一个时期就靠亨弗莱·鲍嘉摆棋摊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他在六号街肮脏的下等酒吧里陪人下棋,五毛钱一盘。
作为一个年已34岁、失业又结了婚的男演员,亨弗莱·鲍嘉面临的问题是够叫人气馁的。他个子矮小,口齿不太清楚,还缺乏专业训练。

好在他终于等到了《化石森林》并从此在好莱坞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且他为了感谢和他在《化石森林》中合作的莱斯利·霍华德,特地把自己和玛丽·菲利普斯所生的第二个女孩子取名为莱斯利。
在以后的四年中,亨弗莱·鲍嘉马不停蹄地拍摄了29部强盗片。他扮演的角色都是“芒提公爵”的翻版,这几乎毁了他的前途,还断送了他的婚姻。

在玛丽·菲利普斯看来,她的丈夫活象一具僵尸,在影片公司的生产线上日以继夜地卖命;她终于回纽约去演戏了。
亨弗莱·鲍嘉和玛丽·菲利普斯于1938年8月11日办完离婚手续后,为了寻找安慰,他火速和第三任妻子玛约·梅索特mayo methot(1904-1951)结合了,这是一个声名不太好的女星。

她是个嗜酒的女人,和亨弗莱·鲍嘉总是喝个没完。不过,和亨弗莱·鲍嘉不同,她无法控制自己。
到玛丽·菲利普斯和亨弗莱·鲍嘉离婚的时候,玛约·梅索特已经是个酒鬼了。
1938年8月21日,他在和第二任妻子离婚10天后,就和玛约·梅索特结了婚。

那一次举行了出名的狂欢会,俄罗斯女演员米莎·奥尔从结婚大蛋糕后面出来,在来宾们面前光着身子跳舞。
之后,好莱坞的新闻界把他们一对叫做“打架的鲍嘉夫妇”。他们之间干仗的吵闹声非常大,邻居们抱怨说他们老是打个没完。
打架的起因似乎总是玛约·梅索特的嫉妒心——嫉妒心和鸡尾酒摻和在一起,再加上亨弗莱·鲍嘉还要扮演调酒的角色。

起先他和玛约·梅索特对饮,然后玛约·梅索特通常总是为了和他配戏的女主角而醋心大发。
而亨弗莱·鲍嘉还很乐意迎战,他逗着玛约·梅索特,直到酒瓶子嗖嗖地飞过他的脑袋。这种日子可真不好过,当然也很危险。
有一次玛约·梅索特割破了手腕;另一次她在家里放了火;还有一次她拎起一把切肉刀戳到亨弗莱·鲍嘉的背上。

亨弗莱·鲍嘉在医院里缝伤口的时候还说:“戳得还不深。”
而亨弗莱·鲍嘉这时在美国电影界的声望青云直上,他的家庭生活却每况愈下。
玛约·梅索特已经成了一个十足的酒鬼,外貌和体态早已不堪入目,而她却越来越频繁地在公众面前大出洋相。
不过亨弗莱·鲍嘉还是高尚地努力把婚姻关系维持下去,听不得别人说她的坏话。

“她是个演员,”亨弗莱·鲍嘉会用逼人的声调冷冷地说,“一个非常好的演员。可是她现在没有什么戏拍,这对她是很不好受的,你懂吗?”
玛约·梅索特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却总是嚷着说亨弗莱·鲍嘉是个“头号的胆小鬼”和“说大话的家伙”。
不管怎么样,亨弗莱·鲍嘉经常在熬过一晚的恶战之后,第二天一早照常准时到公司上班。

【最后娶小25岁的妻子】
当然,这样的生活是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1944年,亨弗莱·鲍嘉拍摄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1896-1977)导演的《江湖侠侣/逃亡to have and have not》(1944)时,爱上了这部影片的女主角,19岁的劳伦·巴考尔。
她原来在剧院做领票工作,还做过封面女郎。玛约·梅索特早就察觉到了他们俩的事。

她气势汹汹地闯到电影公司,打断了亨弗莱·鲍嘉正要拍摄的一个爱情场面,尖声质问他“和那个只有你年龄一半大的女孩子”过得怎么样。
劳伦·巴考尔也热恋着亨弗莱·鲍嘉,可是她只能忍气吞声,期望亨弗莱·鲍嘉会把事情处理好,取得自由,和她结婚。
亨弗莱·鲍嘉再一次作出努力想维持和玛约·梅索特的婚姻,也曾企图忘掉劳伦·巴考尔,但是,都没有达到目的。

可怜的玛约·梅索特,她的嫉妒使她变得丑陋,而丑陋又使她愈加贪杯。
亨弗莱·鲍嘉觉得有愧于她,总是躲开她掷过来的酒瓶子,装作没有听见她的咒骂声。然而,他究竟不是铁打的,到后来,他终于支持不住了。
毕竟亨弗莱·鲍嘉和劳伦·巴考尔的年龄整整相差了25岁。

不久,他们又一起拍了电影《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1946),两人的感情更加升温。
彼时亨弗莱·鲍嘉的第三次婚姻已走入死胡同,他的情绪也一度比较低落。
劳伦·巴考尔的美丽与体贴抚平了鲍嘉的心。

当他终于得以和第三任妻子玛约·梅索特离婚,1945年5月21日牧师宣布他和劳伦·巴考尔成为合法夫妻时,这个影坛硬汉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而新娘则像孩子一样高呼:“哇,好棒喔!”
婚后,亨弗莱·鲍嘉成了一个家庭至上主义者,不仅对妻子体贴入微,对后来出生的一对儿女也是慈爱有加。

劳伦·巴考尔也由一个纯情少女变成了一个贤妻良母,成了亨弗莱·鲍嘉生活和事业中最亲密的伴侣。
在拍摄《非洲女王号》的日子里,劳伦·巴考尔陪着鲍嘉一起在刚果的热带丛林中住帐篷,饮河水,忍受蚊虫的叮咬和疟疾的折磨,直到拍完所有的外景。

凯瑟琳·赫本为此称劳伦·巴考尔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们浪漫而美满的婚烟还成为好莱坞的一段佳话。
亨弗莱·鲍嘉和劳伦·巴考尔一起生活了13年。1957年1月14日,这位享誉国际的影坛巨星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他临终前对劳伦·巴考尔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再见,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