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

状态: HD国语

主演: 杨作玖 张佳宁 代旭" "张佳宁 代旭 陈雷 

导演: 赵伟列

语言: 国语

首播: 2012(中国大陆)

更新: 2024-04-22 22:06

类型: 剧情 

非凡线路

  • HD国语
  • 剧情简介

    "

    茶 香

    文 | 周晓东


    《茶经》里的阳羡峥嵘

    这应当是一年中最好的天气了。

    朗空被山色复映,山泉在脚下游移。中国茶乡宜兴,山镇张渚、西渚、太华、湖在仲春温煦的光线下,透散着碧玉般的神采。阳羡大地,七万亩茶园,空气中弥漫着不绝如缕的茶香。

    这是江浙交界地带。

    不断的起伏涌动,让那无边无际的茶园在前方摹画出毛茸茸的天际线来。浓郁的绿、不羁的绿、重重叠叠的绿,以及被阳光谱系分辨出来的鹅黄的绿、明黄的绿、橄榄色的绿,以及薄若蝉翼的绿、厚如顽石的绿,还有那些不断逼近的绿、渐行渐远的绿、一笑而过的绿……所有的绿,都被一层无以复加的山岚薄薄地覆盖。唯有视线辽阔处,绿色的缎带被温润的阳光沉沉抚慰,一种微微的庄严与凉爽感油然而生。

    无数株茶树,无数枚芽叶,汇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成就了无数个湿润、妖娆而又静美的“茶”字。至今,它们仍在我们天涯月白的宏阔背景里且行且吟,一意孤行。它们如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南方丛林,被亿万亩阳光紧紧系住。

    "

    你看,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读“茶”,瞻明可信;苏东坡笔下的“茶”,笔走龙蛇;西汉印章上的“张荼”二字,笔致清晰;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碑》里的“茶”,规矩端稳;唐长沙窑茶碗上的“茶”,淡雅似花;甲骨文中的“茶”,简明扼要,象形无边;唐《碧落碑》上的“茶”,挺拔似一棵茶树;东汉青瓷贮茶瓮颈处的“茶”,隶意浑然……

    世间若无茶,岂有清欢在?

    那个名叫陶谷的宋代著名茶人,他那短短约一千字的《荈茗录》里,目光所及、笔触所到之处,尽是那些灵动活泼的茶故事,凡十八条:

    龙坡山子茶、圣阳花、汤社、缕金耐重儿、乳妖、清人树、玉蝉膏、森伯、水豹囊、不夜侯、鸡苏佛、冷面草、晚甘侯、生成盏、茶百戏、漏影春、甘草癖、苦口师。

    这真是一连串环佩叮当、韵味绵长的茶名,像是一群衣衫华丽、满口子曰诗云的知识分子,脾气古怪却又令人莞尔的手艺人聚在一起。这些形容皎洁、内里明亮的“可人儿”,在与我们相依相偎、长相厮守的时候,总是一次次慷慨地赠予生命中最馥郁的芬芳、最庄严的世界。

    一芽一世界,一茶一乾坤。

    "

    一个“茶”字,一笔一画地拆开来,就是一个草木繁盛、息息相关的美好人间。那个人在草木间的一代茶圣陆羽,他说:“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来啊,茶的字形是那样的亭亭有致,音节也是那样的悦耳动听。将茶当作植物来欣赏,古人对茶的认识,是渐渐简洁、清晰起来的。

    唐代以前,茶的身份一直有些扑朔迷离,不很明朗,喝茶、品茗的风习尚未形成。起初,茶并不叫作“茶”。“茶”是由“荼”字演变而来的。“古称荼苦近称茶”,古时称茶为“荼苦”,这真是和茶带有些许苦涩的味道有关。茶唯其有苦,人们才在食用时添加盐、胡椒、姜、桂皮等诸多佐料。最终的结果是,茶是煮出来了,却做得像汤一样,有点模糊,有点混沌,甚至有点儿凝滞。

    公元758年,一部改变了中国茶历史进程、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旷世经典《茶经》,在南方中国的宜兴最终成稿。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茶文化专著。从《茶经》开始,从江南宜兴开始,那个在唐代以前一直被写作“荼”的“茶”字,被陆羽去掉其中的一横以后,终于独立了出来,有了固定的程式。

    从此,煎茶成为一种仪式。

    那些远古的茶,也终于和唐代的陆羽、诗歌和典籍完完全全地嫁接在了一起。那些独具芳香的诗意,那些横贯今古的淡定,一下子深深地镶嵌进了人们的俗世生活。

    时光回溯到一千二百多年前。

    "

    荆楚之地的湖北天门,龙盖寺湖畔。某一天清晨,智积禅师正在这里散步,忽然,隐隐传来一阵阵雁叫声,循声暗察,竟有数只大雁正用翅膀围护着一个婴儿。积公善心大发,将其抱回寺中收养。那个被大雁保护的婴儿,在积公眼里,是多么通透,多么灵澈,多么明亮,那真是天与人之间发生的一种神秘关系,堪称某种神谕,某种灵瑞,某种不同凡响的开端。

    那个降生于荆楚大地的弃儿,后来有了一个极其灵动的姓名——陆羽,还有一个异常美丽的字:鸿渐。这个姓名和字,都是积公的一片煞费苦心。陆羽后来的人生足迹表明,他人生的羽翼一旦张开,便显示出其仪态万方的高贵品质,在千回百转、迤逦而行的中国茶文化长河中茕茕独立、卓尔不群。

    《全唐文》里关于他的自传,是那样的憨态可掬、摇曳多姿: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瞋。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全唐文·陆文学自传》)

    自卑中隐藏着自负,陋貌掩盖不了傲骨。这个将自己比作王粲、张载、司马相如、扬雄的陆羽,他的命运,或浓或淡,或深或浅,起落转承深有痕迹。

    因为安史之乱,陆羽来到了位于浙江湖州的苕溪顾渚山,一种静谧与自然的气息充满了这一方小小的空地。苕溪清澈可鉴,江南风物迷人。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让人顿生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无来由地急切投入它的怀抱。陆羽在一泓清泉边上,择地结庐,著书志年,每一天的时光,都像饮茶一般清淡而平静,恬淡中有静笃,虚静中有风云。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陆羽隐居苕溪期间,经常与高僧名士、文人墨客往返于山寺之中。皇甫曾、刘长卿、释皎然、张志和、戴叔伦、颜真卿、李冶……仅看那一连串的重量级名字,便可洞悉其中一定有着高蹈的文笔、有分量的话题。有一次,那位诗僧释皎然寻陆羽而不遇,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如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遇知己不见,心中的怅然之情宛然可见。

    还有诗人皇甫曾,他于不经意间吟就的一首叫作《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的五言茶诗,同样千古流传,经久不衰。透过那些不疾不缓、娓娓道来的文字,我们总是穿山越岭、一路跋涉,终于抵达那个一路访茶、一路寻泉、一路问友的陆羽。

    在江南完完全全地沉静下来以后,陆羽开始过着“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全唐文·陆文学自传》)和“细写《茶经》煮香茗,为留清香驻人间”的隐居生活。他绕着太湖走了一圈又一圈,他的目光锁定于常州、湖州、宜兴、长兴。在绵延的江南茶区,宜兴、长兴注定是一个沉郁顿挫、缜密精致、空灵轻盈的所在,四地之水汇入一溪,人间草木充满芳香,茶之精华被一寸一寸地吸纳于其间。

    本来,他只想写一篇文章,谈谈他为什么喜欢茶;可是,后来发现,一篇文章的容量远远不够,话题一展开,十节的内容立马就出来了。那一节一节的文字,仿佛一个一个音阶,随着那层林尽染的勃勃绿色,一点一点流淌在他心间。他没有什么固定的生活理念,他的快乐源自那最素朴的自然感觉。

    "

    整整二十五年,陆羽的足迹遍至绍兴、余杭、苏州、无锡、常州、宜兴、丹阳、南京、上饶、抚州、湖州等地,一部三卷、十节、七千字的《茶经》,最终喷薄而出、傲然矗立,成为他毕生茶事绝学的精髓。

    他用亦草亦篆、亦行亦楷的笔法成就的这部绝代风华之作,自此亦成为后人膜拜的茶书经典——《一之源》是篆书笔法,古意森然;《三之造》是隶书笔法,出笔严谨而肃然;《五之煮》《六之饮》是行书笔法,有着浓重的速写痕迹;《八之初》是楷书笔法,一笔一画都很用力,端方正直;《十之图》是狂草行笔,让人心生敬意。

    《五之煮》《六之饮》仿佛是专为宜兴而作,他简洁地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寥寥数语,清而且佳,言尽择水诀窍。说来,这真是一幅灵动生姿、活色生香的阳羡山居图,山与川的轮廓、水与茶的印象交织重叠在一起,陆羽获得了对水、对茶、对阳羡的完整认识。那些文字,极其传神,仿佛妙极了的《风》《雅》《颂》。水与茶、茶与人,相互烘云托月,将那些简直是凝固的时光、永远的当下日子推向了一个极致的高度。

    风,是候三沸。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泉涌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雅,是“白花浮光凝碗面”。

    "

    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渣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颂,是酌分五碗。

    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趁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真是啊,这些淡然而炽热、光滑而温暖的文字里,哪一句没有那些盛开的芽叶,哪一段没有那些流动的清泉,哪一节没有那些人与茶各自的仪态、格调,还有灵性!那流动的茶汤、凝聚的精华,宛若江南宜兴摇曳的草木、流连的山川、广袤的天宇,这是何等的风神俊茂、清逸不凡!

    《茶经》里的句子很短,却有着非常清晰的节奏和韵律,一如陆羽那清澈而透明的呼吸与心跳。可以想象,在阳羡的朗朗碧空下,在蒸腾的不绝茶香里,陆羽肯定与释皎然、刘长卿、张志和、皇甫冉、皇甫曾们肩并着肩,舒展着每一个春日里那些最绵长的身姿。他们埋首取水、煮水、点水、击水、品饮,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回馈给阳羡大地最美妙的拈花微笑。

    有人说,茶有三次生命:第一次,是它生长在树上的那段日子;第二次,是经茶农之手采摘、翻炒、揉捻,继而出落成亭亭玉立的样子;第三次,是品茗时用水滋润它,使它最后一次吐纳天地山川之气,以生命中最美好的精华回报懂得它、激赏它的人。

    陆羽从荆楚大地的龙盖寺湖畔,来到太湖之滨的江南宜兴,水贯穿了他三分之二的生命历程。因着那个通体透亮的陆羽,因着那些毫无倦意的清清流水,因着那些丰茂充沛的江南草木,阳羡茶、顾渚紫笋以携手精进之姿,以并列第二之势,赫然跻身于朝廷贡茶之列。

    "

    《茶经》终于成书。有唐代中国最美茶人陆羽和阳羡茶的相遇,成为中唐文化天空下一种至美的缘分、一道至尊的礼遇。让我们再来聆听那个著名的论断吧: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仿佛空谷足音,千年回响。

    公元2020年暮春,距陆羽初来中国茶乡、江南宜兴约一千二百六十年,山镇湖,粉墙黛瓦、青砖楼房的江南贡茶院,一场神游《茶经》、思接中唐的茶山雅集正在举行。金法曹(碾子)、石转运(石磨)、罗枢密(筛子)等研磨用具一应俱全,茶粉、茶碗、茶托、汤提点(汤瓶)、竺副师(茶筅)、司职方(茶巾)等必备茶器一字摆开……所有的程序,都在逐一进行着。注水、点水、击水,击拂茶粉,茶汤表面泛起一层鱼眼般大小的泡沫,茶香氤氲袅绕,顷刻间溢满了整个山乡。昔日文人、僧人们的品茶悟道之根,就以这样的方式,在这样的院落,再现于当下的宜兴茶人的生活中。一种永不磨灭的茶香与文脉,悄然直抵心灵。

    沧海桑田,阅尽人间颜色。清雅、醇厚、甘苦的阳羡茶,有了这样的一种定力,一下子把那些蓬勃的唐朝时光都收进了那个“弱水三千,取饮一瓢”的浓浓春色里,层层叠叠,晕染着时光和岁月的底蕴。

    这无疑是一个厚重超然的精神家园,里面定然清闲安然地住着无数个陆羽,无数个释皎然,无数个皇甫冉、皇甫曾、张志和、刘长卿、李冶……

    恍惚间,他们化作一盏盏瓷制小瓯里的缕缕茶香,微微地晃漾开来。

    "

    篝火中的传世名诗


    一个有着中原血统的青年才俊,他的神思、他的意蕴、他生命的灵光却一再在优游冥如、飞花似梦般的江南驻足、流连。他的生命里,浸润着江南的杏花春雨、桃红柳绿、勃勃新芽;他的灵魂和梦想,在江南清澈的雨水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孕育和生发;他在风中摇曳和飞翔着的诗魂,中原的浑厚与南方的轻盈在他的血脉里碰撞、融合。

    他以茶作为圆心,来回于中原大地的济源与江南腹地的宜兴之间,以手中的笔、飞翔的诗,尽情地描绘他心中的理想王国。宜兴与济源,倏忽之间便有了一条起承转合、融合相成的神秘通道。在他绵密而极富质感的生命肌理中,异常清晰地镌刻着他的两个家乡:一个是河内(今河南)济源,一个是江南宜兴。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性格成熟、特立独行的卢仝,一个诗性洋溢、卓尔不群的卢仝,一个含英咀华、历久弥新的卢仝,挺立在大唐的时间深处。

    时光,定格在唐元和六年(811年),一个绿意释放、暖风拂面的早春三月,一代少年天才卢仝,在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来的新茶以后,力邀韩愈、贾岛等人在家乡河内济源的桃花泉烹茗煮饮。“席乃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三月的中原大地,万物滋长、草木竞秀,生命力尤其旺盛。济源四面环水、百竹拥翠,桃花泉水质清冽、甘甜润泽,兼具中原的旷达与博大、江南的妩媚与柔和。斯时斯地,斯情斯景,与著名书家王羲之笔下的兰亭雅集何其相似。卢仝让侍女将桃花泉水缓缓盛起,文火烹煮,茶香四溢,一番酌饮,韩愈细细品赏、顿解其意,不禁乐道:“甘苦相济,清雅漫延,别有滋味,好茶、好茶!”

    "

    在此之前,中原地区的泉水,虽然醇和如甘霖,但在冥冥之中断断少了一些清苦之美。这让经常优游于此、煮茶品茗的韩愈大为不快。要知道,这位有着“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美誉的退之先生,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宜言”“务去陈言”等散文创作理论,一如卢仝的茶诗,如丝如缕,畅快淋漓,仿佛牵引着自己的灵魂与天地万物、人间草木一起生长、一起呼应、一起奔跑。退之心中理想的香茗,定然如同一个从远处飘来的梦,浑身上下,充满灵光。

    卢仝决意要把世间所有静态的、动态的、狂态的对象,一一收进他心灵深处那个最敏感的闸盒,采几枚青芽,煮一江清泉,烹一壶乾坤,让脚下的一方水土表现得通畅滋润、清气沛然。

    机会终于来了。作为桃花岛的常客、桃花泉的知音,退之对济源的山水草木,自然是洞悉其禀赋,了然其心性。桃花岛周围,全长三十多公里的茂林修竹,倾泻下来的,全是早春温暖的阳光。退之似有所悟,与卢仝拉手靠肩,在竹林里自由徜徉,目光所及之处,顺手采摘了一连串的竹串子。那些竹串子是听得懂退之和卢仝的言语的,它们在退之和卢仝的手上、肩上尽情地舞蹈,在水中沉沉地浸泡,与青青芽叶、嫩嫩茶尖们低低絮语、缠绵悱恻,其色淡然,其梦如幻,其丝如缕。

    所有沉睡的记忆都被一一唤醒了,卢仝也顿然找回了自己失去已久的脾性与情怀。无疑,这是唐元和六年春日里最具神韵的部分,这让退之这位静静驻足于此的异乡客无比陶醉。一个让生命张扬不已的辉煌时刻,由此到来。

    卢仝沐浴着大好春光,挥舞着如椽大笔,逆入平出,左右纵横,举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一首著名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就这样诞生了。有唐一代的超重量级文人韩愈、张籍、孟郊、贾岛,共同见证了这首经典之诗的横空出世: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

    耐人寻味的是,这首诗中有着“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这样千古流传的不朽诗句。其中,最著名的《七碗茶歌》,也叫《七碗茶诗》,它凝聚了卢仝全部的心性与灵光、力量与才华,涵泳蕴藉,文采风流,宛如满天云霞一般光华灿烂。这首一唱三叹、回环往复、隽永绵长的茶诗,笔下的墨迹点画清俊、光可鉴人,诗中的内蕴骨力挺拔、意象晶莹,于不经意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由中原进入江南的绝佳方式。

    打开江南的方法有无数种。以笔墨驰骋的茶诗、氤氲袅绕的水汽,去苦苦追寻飞鸿远影般的江南胜地,以及诗书和茶香相融合的江南春天,应当是文人们对江南最虔诚、最持久的致敬了。

    现在,就让我们循着卢仝的足迹,走进那个被称作阳羡(亦叫荆溪)的江南宜兴,走进那里的曲水流觞、文风鼎盛、茶香如雨。上苍把一抔色彩斑斓、厚重内敛的五色土独独地赐给了宜兴,也毫不吝啬地将流连的山川、青青的茶园、茂密的竹林一齐撒向了宜兴。如此美妙的山水、文脉与风习,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契阔和韧性。

    那位不满二十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终生不愿入仕的青年诗人卢仝,踏遍千山万水,一路风尘仆仆,从河内来到江南宜兴。彼时,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天宇苍穹下的阳羡大地是那么广袤。卢仝情不自禁地投入阳羡山水的温暖怀抱。他目光澄澈透明,手握一卷诗文,他要按照自己朴素的美感,参禅悟茶,品茶交友,独有领悟地将读诗、品茶营造出新的意境。远离了尘世喧嚣、城中是非,卢仝在山林觞咏中毫无挂碍地直抒胸臆,一首首茶诗从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喷薄而出,恰如一颗颗闪亮的星辰。

    "

    品茗之风逐渐盛行起来,卢仝的感觉也日益锐利起来。生命的露珠,在朝阳愈升愈高中显得愈发晶莹剔透。那些极度个性化的诗句,穿越千年时空,为我们永久地仰望,也让我们在隐隐青山、迢迢绿水中悄然窥见卢仝的人生密码。

    是的,他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之孙。他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拒绝仕途,隐居读书,两次婉谢朝廷之征,与韩愈、张籍、孟郊、贾岛等人结为生死之交,成为唐代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都像圣婴,初来到人间。我们无从查考,宜兴是卢仝生命中的第几个驿站。但毋庸置疑的是,江南宜兴的天地元气、袅袅水汽、婉转灵气,一定无时无刻不在唤醒着、孕育着、勃发着卢仝这颗无比妥帖却又始终昂扬的诗心。收入《卢仝诗词全集》的作品凡八十八首,这些诗词,有的如新桃旧雨,有的如潺湲溪流,有的如匝地浓荫,无一不连绵着卢仝的心性与情感,流转着唐诗的灿烂与连贯的文脉。

    茶圣陆羽在庞大而繁杂的唐代茶资源体系中,精准地梳理出纵横交错的茶文化脉络。那些精彩而绚烂的茶产地,它们有着灵动的标签:剑南道古雅,山南道质朴,浙东道灵动,浙西道清俊,淮南道婉约,江南道清幽,黔中道朴诚,岭南道端肃……无论是远在中原的河内,还是近在咫尺的宜兴,其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旦经由卢仝之笔淡然一画,便愈发显得润泽、厚重。那里有朴实至诚的茶民,他们有着在雨雾中徐徐劳作的剪影;那里更有一个虔诚跋涉、访茶问道的卢仝,他留下了一道道远上层崖、品茗辨水的清晰背影。在巨大的人生无奈和无限的生命虚空里,卢仝保持了最大的克制与缄默,于无声处缓缓透出一缕缕从容淡泊的宁静。

    尽管,《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诞生于济源,但是,人们更愿相信,这首足以倾倒全唐的著名茶诗,其间的一字一句、一笔一画都是由江南宜兴的一草一木、一芽一叶幻化而成。如果不是后来唐朝由盛转衰,同时又莫明其妙地遭遇“甘露之变”而亡,这位终生事茶的天才诗人,一定会以诗为伴、相伴终生,展开他更为轻盈的翅膀,翱翔至更为辽阔的远方。

    茶香是无声的、厚道的,像忠实的琴音,又像缓缓的溪流,一点一点的香气,顺着琴音,循着溪流,渐渐渗透到卢仝生命的底版。

    澄静归来,心性回复本然。

    风烟俱净的山川,缓缓流淌的溪水,徐徐燃烧的篝火,沫饽均匀的茶花,清香四溢的茶汤……卢仝的世界里,有一种被抑制的期待,更有一种被诱惑的观瞻。

    卢仝四十一岁的生命戛然而止。他飞鸿雪泥般的记忆,总是让人出其不意地迸发某种情绪,仿佛我们一生中不同阶段的微妙转变,不同路标的沉默指引。

    往事越千年。今天的宜兴茶区,更像一枚风景绝佳的明信片,这里不仅有成片的大茶场,而且有“一山和数山弥谷盈岗”的大茶园。那些浑圆的山头,种满了茶树,一球球,一丛丛,碧绿通透,苍翠欲滴。每年春夏时节,这里的空气中总是充溢着水雾轻浮的清淡气味,漫山遍野的新芽,仿佛无数次醒来的卢仝。那个“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茶人和诗人卢仝,他盛开的诗魂,正穿破时光的重重帷幕,直抵你的心间。

    "

    李栖筠的背影


    遥想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宗大历年间的某一年,惊蛰过后的早春三月,江南宜兴大地花开烂漫,新芽泛绿,灿若繁星。一年一度的“喊山祭”,正在宜兴与长兴交界处的啄木岭盛大上演。

    啄木岭下千江水,啄木岭上有诗魂。

    此时,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代茶人陆羽出现了。

    要知道,这位被誉为茶圣的著名诗人,刚刚完成旷世之作《茶经》的创作。更重要的是,这部彰显中国茶人最高追求、最深意境的茶之诗文完美融合之作,连同那些醇厚凝重却又不乏烂漫轻盈的阳羡新芽,那些快步追风却又异常含蓄敛约的阳羡山泉,经由常州府刺史李栖筠的一再推荐,倏然飞抵代宗皇上的案头。

    早春的西北大地,滞重中略带生涩,沉郁里稍显孤闷。汁液一般饱满浑厚的《茶经》,嫩绿如玉的新芽,欢乐如烟的山泉,宛似新年的一缕缕春风,徐徐吹拂在皇上心间。

    一番品赏,豁然开朗,郁闷尽消,皇上很是受用。

    阳羡茶当即被选为朝廷贡茶,阳羡山泉顷刻被定为朝廷贡泉。大唐辽阔的版图上,江南宜兴顿时熠熠生辉。江南宜兴与京都长安之间,一条神秘的通道,也于不经意间霎时建立。

    "

    彼时,宜兴属常州府管辖,作为其辖下的八个县之一,阳羡大地溪山秀美、风景如画。茶圣兼诗人陆羽,抖落一身尘埃,来到了宜兴。陆羽是沐着和煦的春风,踏着轻快的步伐,逶迤曲折,向北行进,从浙西方向的顾渚山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终于,登上了啄木岭之巅境会亭。从这里往下俯视,那千树万树、千叶万叶,好像正吮吸着大地深处最晶莹的露珠、最充沛的养分,含苞待放,欲语还休。

    同陆羽一道前往境会亭的,还有朝廷派出专门督贡的观察使,常州府刺史、湖州府刺史、苏州府刺史。

    “喊山祭”正式开启,朝廷观察史亲自主持仪式。先是“祭山祭水祭茶神”;接着,朝廷观察使,常、湖、苏三州刺史,三万采茶工,一千余制茶工和陆羽一起,在春阳里高呼“茶发芽”。呼喊声在山谷久久回荡,“碧泉沙涌,灿若金星”的景象瞬间形成。祭祀仪式毕,朝廷观察使,常、湖、苏三州刺史和陆羽共同庆贺新茶开采成功,十余艘画舫浮游于太湖,品茗高歌,吟诗作对。阳羡的气场逐渐丰润、浩大、宏阔起来,鼓荡着每个人的心胸。

    从此,每年惊蛰过后,境会亭上便会举行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开山采摘仪式,“喊山祭”也成为常州、湖州、苏州三地茶人每年必修之功课。那一株株充满了灵异的瑞草,带着金属一般的光芒,无比鲜活地盛开在阳羡大地,绽放在人们无比纯净、无比澄澈的心底。

    某年某月某日,时任苏州府刺史、嗜茶如命且自号“别茶人”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因从马上摔下,久卧病榻,不能参加“茶山境会”,当即写下一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将期盼与苦闷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

    香山居士写作此诗之时,时任常州府刺史为贾鋉,李栖筠已然离任。然而,字里行间却洋溢着憧憧茶影、漫漫歌吟,显示出一种独有的端庄、绝代的风华,仿佛李栖筠仍在。香山居士参加“茶山境会”未成,却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茶诗。今天,我们细细端详,其间的每一个文字,都宛如阳羡山川里的每一道良辰美景、每一缕似水柔情。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敲锣打鼓把春山喊醒,让茶树快快生长、快快发芽,这种方式虽然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但是,山鸣谷应,此伏彼起,漫山遍野、淙淙流水之间,却成茶山一景,优游的却是陆羽和李栖筠这两个惺惺相惜的灵魂,飞翔的却是陆李二人烂漫勃发的诗心。

    两枚温润的诗心,两个飞翔的灵魂,经由阳羡大地的一方水土,渐渐润泽时光深处的每一个茶人,并由此坚定地贯穿一生。

    这首脍炙人口的茶诗,一千二百多年以后依然让人备觉质地温润、质感清新。香山居士在眉宇之间所专注的,尽是那东南形胜之地的宜兴,那作为瑞草之魁的阳羡茶,那两颗幽微婉转的高洁心灵。承载千年的不绝茶香,因着一段段从容的故事,一句句简短的诗句,一个个清雅的细节,总是晃动着一帧帧变幻莫测的人生影像。它们在人们长时间的注视与凝望下,变得愈发丰富起来,有了更丰厚的叙事纬度、更多的想象空间。

    是的,在每一个访茶问道、喊山发芽、品茗辨水的日子里,陆羽总是通过自己的亲历其境,“亲揖而比”“亲炙啜饮”“嚼味嗅香”,以显微镜般的方式,将这一漫长的过程演绎得细致入微、精妙如画。“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以断定的是,陆羽、李栖筠这两个伟大的灵魂,始终相扶相携、相伴相随。

    这首茶诗,似乎也从另一个维度,刻画了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陆羽,惜情惜缘、雅量似海的李栖筠。在陆羽和李栖筠长时间的惜惜相守中,阳羡茶的跌宕风云,终于在中唐的天空下拉开帷幕、洪波涌起。

    倘若没有这位陆才子,那中国的茶文化还有什么精彩可言?而假设没有这位李大人,《茶经》还能够成为千古绝唱,阳羡茶还能够成为朝廷贡茶,阳羡山泉还能够成为朝廷贡泉吗?

    "

    现在,就让我们拉长镜头,对准陆羽那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命运坎坷、极具色彩的传奇人生。

    他出生于荆楚之地湖北天门的龙盖寺湖畔,从小便是一个弃儿。在他布满灰色浮尘的人生道路上,每走一步,都是一道布满斑驳的裂痕、一段难以抹平的忧伤。他做过茶童,学过戏,演过丑角,当过伶人,直到十三岁那年结识河南府尹李齐物,才正式开始诗文生涯……

    总之,这是一个起点很低、起跑很晚的孩子。

    但是,他的一生,却有着许许多多的机遇良缘。如果不是当年被救命的僧人抱养成人,并在寺院里长大,他很可能将终生无缘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一场旷日持久的“安史之乱”,他将很难在冥冥之中完成由诗人向茶圣的伟大转变;如果没有一连串重量级的诗人朋友、官员朋友,乃至超重量级的诗人兼官员朋友李栖筠鼎力相助,他将根本无法完成《茶经》这部中华茶文化史上的不朽经典……

    人生的每一步,他都是走得那样艰难,却又是那样稳当和恰到好处。也许,这就是上苍对他最好的眷顾。二十四岁那年,作为诗人的陆羽,作为难民的陆羽,作为仗剑游侠的陆羽,一头扑进了江南温润的怀抱。那一年,他来到了太湖之滨的无锡,结识了一位莫逆之交、官员兼诗人皇甫冉;那一年,他循着春天的足迹,走进了湖州杼山的妙喜寺,与名诗僧谢灵运的第十世孙——释皎然成为生死之交。后来,在皎然寺院中生活的那几年,又结识了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湖州德清诗人孟郊,写“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渔父”诗人张志和,女道士李冶;再后来,还幸会了著名书法家兼官员颜真卿,著名诗人刘长卿、灵澈等人……

    那些始终保持着质朴秉性和温润内心的诗人朋友、官员朋友,和陆羽情同手足、心境相通,于无声处一再温暖着他孤寂的灵魂,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改变着他的精神与格局。后来,他的许多际遇表明,这些文人和官员总是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慨然以赴、施以援手。

    "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贡茶代表着茶文化的至高境界。江南宜兴与京都长安之间路途遥遥,却又隐隐约约、若隐若现,有着一条山水和精神的密道。《茶经》想要成为大唐宝典,阳羡茶想要成为朝廷贡茶,一定要打通这条密道。

    时间之针,悄然滑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一个对陆羽,一个对茶乡宜兴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终于出现了,他就是李栖筠。

    李栖筠时任常州刺史。宜兴作为常州府辖下一个的重要县,这位李大人断断少不了常来这里。可是,他最初来宜兴,并不是为了巡茶,而是为了剿匪。宜兴南部山区丘陵绵延、竹林苍翠,茶园幽静、茶香四溢。每年三四月份,一枚枚透绿的新芽便仿佛听从了上苍的召唤,从元气淋漓的泥土、静美卓越的树尖脱颖而出,尽情舞蹈。然而,这样一片沉静、优雅、厚重的所在,却时时饱受贼寇的侵扰,茶农们苦不堪言。那个名叫张度的宿贼,长期占山为王、欺压百姓,官府多次征讨,却总是扑空,无功而返。

    如此产茶宝地、参茶圣地,岂容贼寇们肆无忌惮地一再践踏?宜兴的茶事要兴旺,剿匪灭寇势在必行。李栖筠踏上了宜兴的土地,他胸胆开张、善用谋略,步履轻快、出手敏捷,不出几个回合便将张度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茶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登歌降饮,人人知劝。”史书在记载这一空前盛况时,对李栖筠这位尽忠职守的正直官员,不乏钟情之笔和溢美之词。所到之处尽受拥戴的李大人,于不知不觉间为阳羡茶创造了一个竞相生发、蓬勃生长的良好环境。

    接下来,李栖筠做了一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前面说到,那个一代茶圣陆羽,他往返于常州与湖州、宜兴和长兴之间,他在顾渚山一带写作《茶经》初稿,在啄木岭上、境会亭下完成终稿,“青塘别业”应当是他在宜兴的工作室了。在李大人眼里,这是一座饱满而丰盈的绿色宫殿,是陆羽毕生心性与光华的所在,沉浸其间,徜徉其中,足以倾倒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李大人与之见面,大有惺惺相惜之意。雨打纱窗,灯照人影,他一口气读完了《茶经》,拍案叫绝,兴奋无比。他决意要把《茶经》连同阳羡茶、阳羡山泉一道,推荐给圣上。一个人与《茶经》结缘,便在一个春风沉醉、月朗星稀的夜晚悄然完成。史书没有记载李栖筠怎样离开宜兴、奔赴长安,但是,我们从那“嗒嗒”的马蹄声中,从那简洁而酣畅的手势里,便可读懂一个饱经磨难而诗心不改的李栖筠,一个内心坚定而勇往直前的李栖筠。

    "

    《茶经》以极其传神的文字,在圣上心中赢得了至尊地位。《茶经》终于成为大唐宝典,宜兴与长安之间的那条密道终于打通。宜兴这个江南小邑,也终于完成了角色转变,一下子从时光深处走到大唐前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茶乡,成为一代代茶人久久为之神往的精神原乡。

    这位可亲可敬的李大人,他在离任常州刺史、调任苏州刺史时,留给我们一个毅然决然、转身离去的长长背影。这个长长的背影中,既有我们熟稔的阳羡山川,更有脍炙人口的阳羡茶;既有家喻户晓的《茶经》,更有他倾囊相助、竭力相持的陆羽。

    作为一个“地市级”的刺史,李栖筠在他常州任内做了这样一件功德无量、名垂青史的大事和好事。然而,这一切都是在不动声色中完成的。他无需功名,遑论利禄,所有的指向都皈依于心灵,归结于精神。要知道,他早年做过唐肃宗时代的殿中侍御史,还当过吏部员外郎、工部侍郎,至少是“副部级”官员。也许,还可以当宰相的,只因才华出众、狷介耿直而受人排挤,远放常州。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太多琐屑的日子已然被人淡忘,只是在“喊山祭”这一天,人们照例要会聚在啄木岭上、境会亭下,效唐时士人临溪品茗、吟诗作赋。这既是一种雅量,也是一种敬仰,更是对中华文化精神品质的一种传承。


    作者简介

    周晓东,70后,现居江苏宜兴。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作家协会理事。作品见于《青年文学》《雨花》《天津文学》《黄河》《青春》《红豆》等。

    韩剧茶香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茶香高清剧照,茶香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