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系列纪录片《巴铁的微笑》入围中国电影家协会“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微电影”全国十部作品,是甘肃省唯一入选的作品。
拍摄完成将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省级电视台、优酷爱奇艺等视频播出平台展映,参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嘉峪关短片电影节、北美国际电视节、国际阳光纪录片节、金树纪录片节等国内外影展。
现征集合作单位,合作方式:
a.冠名赞助
b.合作出品赞助
纪录片《巴铁的微笑》分八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深刻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和时代内涵,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个鲜明而饱满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六年来给巴基斯坦带来的蓬勃发展机遇和普通民众实实在在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着力展示中巴友好的深远意义和宝贵经验,真实记录中国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巴方共同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互利共赢、促进地区发展繁荣的历史进程;体现中国与巴基斯坦人民之间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亲密关系;展示“一带一路”建设辉煌成就。
《巴铁的微笑》融合运用两种视角,从摄制者与被摄者双方的视角记录中国援巴带来的产业转型与文化变迁,并将其延伸至物质与精神生活层面,对“一带一路”带来经济与文化双赢的硕果做出超越种族和国界的解读。"
中巴两国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是“铁杆”朋友。双方始终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中方始终把巴基斯坦置于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本项目以纪录片形式结项,以半个世纪前中国人跨越险恶环境不畏流血牺牲援建中巴公路的历史为叙事背景,呈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联系起来,共同复兴古丝绸之路的图景;用影像讲述实施“一带一路”不仅为巴基斯坦提供全新视野,而且实现合作双赢崭新目标的故事。
每集时长: 30分钟
系列纪录片《巴铁的微笑》既有宏观视野,如呈现当下中国援巴医疗队忘我拼搏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真实工作场景,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巴合作示范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地铁“橙线项目”给当地带去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技能,以及88位长眠在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中国援巴公路烈士陵园的勇士们与守墓人的故事;也有微观视角,如记录5位普通中国人在巴基斯坦的生存状态、心路历程以及所处的人文环境和文化交融,展现他们身上最朴素、最真实、最生动的故事。烘托出“一带一路是巴基斯坦的全民共识”和“中国人用汗水与生命凝成了中巴友谊”的主题;同时展示在巴华人奋发向上的现实状况,向世界彰显“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精神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国际主义情怀。本片秉持纪实性、故事性、人文性和观赏性为特色与风格,聚焦援助巴基斯坦中国人的特殊贡献,以及华人与当地社会共同发展、与当地人文化交融的特殊人文景观。"
项目优势
《巴铁的微笑》选题吸引人、视角独特,既能看到中国人援巴的历史痕迹,又能感受“一带一路”当下的务实合作,创造出历史背景与当下发展互相对话的情境;既采用电影与新闻的切入角度,又援引影视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的科研手段。
创新视角
由于西方社会反映中国人内容的不客观,使得中国人的形象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片制作者以研究者的心态与责任感,使用情节化描述,记录大量生动的、情感的、个性的人文现象,实事求是地对其做分析和研究;
在技术层面上注重介入者身份的双重性:研究者及参与者的双重性导致更深入地了解“一带一路”在巴基斯坦落地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变迁与文化震荡;
本片有着外国导演对“他文化”的探索:本片所探寻的地点是远离国内传统家国文化的他国地域内生活着的华人与巴基斯坦人,创作者在新的地域打开新的视角,发现有别于家国文化的“他文化”;
本片有着“海外民族志”的表征与内核:旨在以本国的学术语言描述和分析非本国文化,也就是说这种以中国为处境以汉语为学术语言的研究与论述所“深描”的人、事、物,主要存在于本国之外;本片的倒装语境,即属于中国导演“海外民族志”的研究范畴。"
中国导演以迥异的文化特质,置身多元化的学术语境,以“民族志”视角并融合社会学、传播学、文艺学等学科,为本片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观察维度。本片这种以中国人寻访的视角描述外国人与中国人海外生存状态,更加真实客观,但同时又是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与探索。
本片立足于异域文化的场域对“异文化”进行探寻、分析,其中整合影片主题的贯穿与统一的基调,比之西方学者更加具有文化基础,同时更容易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文化共鸣。
项目负责人李克团队拥有实施国家级项目的能力。
李克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哈萨克族大众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bxw045);
主持拍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特别委托项目文化部中国节日影像志项目《维吾尔族达斯坦:玉素甫与艾合买提》(项目编号:09@zh014);
其大型高清纪录片“丝路秘境野性丹霞”获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立项(项目编号:xbml-2015-ac-55);
李云濠电影《米拉尕黑》获甘肃省广电局重要时间节点重点影视作品孵化立项;
李云濠剧本《中巴公路沿线的中国人》入选中国电影家协会“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微电影”全国十部入围作品,是甘肃省唯一入选的作品;
李克纪录片《寂静的远山》获第九届卡塔尔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入围作品奖;
纪录片《路灯》获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展映单元暨第五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三等奖;
李克导演数字电影《狗爷猫妈》获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产新片奖,入围第十届丝绸银幕亚洲美国电影节闭幕式单元,为入围5部中国电影之一,获第3届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最佳导演奖及华语电影最佳作品奖,为入围“甘肃优秀电影公益展映”的10部本土影片之一,在甘肃61家影院展映;
李克导演微电影《野百合也有春天》获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展映优秀作品奖;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最佳作品奖;
微电影《子午岭》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优秀作品奖(二等奖);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活动暨甘肃省微电影网络剧大赛三等奖;获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优秀作品奖(二等奖);获威海国际微电影盛典金贝最佳提名作品奖;
由李克担任文学总监的38集电视连续剧《陇原英雄传》即将在cctv8播出;
李克监制与编剧的网络大电影《少女天师》与《异能觉醒》在优酷与爱奇艺独播;
李克担任艺术顾问的网络大电影《姐妹》及《朋友圈》在优酷与爱奇艺独播。
本项目团队拥有跨地域跨民族拍摄经验,能够完成赴巴基斯坦拍摄任务。
本项目还拥有前期成果:反映哈萨克族牧民转场的纪录片《额尔齐斯河畔的牧人》获第九届卡塔尔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入围作品奖,获第二届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第八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评优秀导演一等奖;
反映哈萨克族牧民迁居的纪录片《布格勒萨伊》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俗影像作品奖,甘肃省第九届敦煌文艺奖,第三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一等奖,第二届中国镇江国际纪录片盛典提名作品奖,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最佳纪录片奖;
反映哈萨克族牧民冬季生活的纪录片《冬季牧场》入围法国青年电影节,获北京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一等奖。"
拍摄计划
(一)2019.07-2019.12:前期策划论证研讨与中巴公路第一次采访拍摄;
(二)2020.03-2020.05:中巴经济走廊第一次采访拍摄;
(三)2020.07-2020.08:中巴公路第二次采访拍摄;
(四)2020.10-2020.12:中巴经济走廊第二次采访拍摄;
(五)2020.03-2020.12:后期制作、图书编辑,参赛参评;
(六)2020.12-2021.12:节目全媒体播出播映、图书出版。"
资金计划
1.前期调研、田野作业:(3万元+4万元)=7万
2.拍摄器材费 (外录设备、轨道车、摇臂等):21万
3 . 签证税金等综合费:6万
4.车辆油费、过路费:15000公里x4辆x2元/公里=12万
5.购买保险:8万
6.摄制组人员费用:9人x30天x1000元/天=27万
7.后期制作费用:25万
8.宣发费用:5万
9.不可预见:10万
10.工作人员酬劳:9万
11 . 办公费用 (办公用品、办公耗材等):5万
12. 巴基斯坦向导、翻译费用:6万
13. 其他日常成本(含税金):9万
合计:150万
制片人:李云濠 合作电话:189-191-5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