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上一期《电影中的上海在哪里?》“考古发现了《保密局的枪声》,其中讲到“刘啸尘”和“史秀英”在楼梯的那一场戏是上海补拍的,而那座楼梯也在电影《陈毅市长》中出现。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考古发现”一下电影《陈毅市长》中的上海在哪里?
我们“考古发现”的是电影《陈毅市长》,而不是话剧《陈毅市长》,但大家要知道电影《陈毅市长》是由话剧《陈毅市长》改编的。
话剧《陈毅市长》是由著名剧作家沙叶新创作于1980年,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摄成电影,由黄佐临、罗毅之、傅敬恭执导,魏启明等主演。
由于是话剧改编,所以,电影里的场地也有一幕一幕的特点,场地转换一目了然。
故事开始
——上海解放后,陈毅市站在高处,俯瞰全城,并将剧情冲突,一下拉满——“试看今日之上海,竟是谁家的天下?”
这个不用考证,肉眼可见——上海外滩!
那么镜头的视角在哪里呢?
所以,应该在“外白渡桥”北岸偏西边的高楼上
这个答案比较唯一——“上海大厦”
相同视角观看效果如下:
——然后几辆车驶进一栋庞大建筑
这个镜头应该是高度还原了历史
这栋大楼最早叫“工部局大楼”
“工部局大楼”是当年列强为公共租界最高权力机关“工部局”办公而修建的,1922年建成使用。
后来日本人占领上海,使用过;抗张胜利后,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也曾迁入办公。
但最终,于1949年回到了人民手中,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地
195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迁至它处办公,所以人们也习惯称它为“老市府大楼”。
后面的几个镜头都在这栋大楼内
这个镜头后面的红色建筑叫“圣三一堂”
下面这张训话伪市政府人员的办公室镜头,看到的也是“圣三一堂”;同时可以判断,这间办公室在“汉口路”一边:
市府大楼“放鞭炮”这个有名的镜头:
拍摄的是“市府大楼”对面的建筑
——紧接着民族资本家“傅一乐”邀请陈毅市长去家中赴宴,想了解共产党对民族资本家的政策:
情节很简单
女主人安排好好招待:
男主人“傅一乐”回家
陈毅市长到来:
和主人屋内交谈:
和女主人屋外交谈:
最后,阐述了党和政府对民族资本家的政策,化解了他们的顾虑,为上海市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问:“傅一乐”的家在哪里?
文章开头说,我在上一篇《保密局的枪声》的“考古发现”时,发现“刘啸尘”和“史秀英”在楼梯的那一场戏是上海补拍的:
因为那座楼梯,我曾在电影《陈毅市长》中看到过:
楼梯是一模一样的。
那么这座楼梯在哪里?
上一期考证了,肯定不在《保密局的枪声》中剧情设定的“百乐门”,因为电影的“百乐门”是摄影棚搭建的;也不会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因为《陈毅市长》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拍的,不可能去“长影厂”摄影棚取景。
只有一种可能——这栋楼梯在上海!
那么,具体在什么地方呢?
《保密局的枪声》是毫无线索的,只能通过电影《陈毅市长》寻找答案了。
我们先看看,这栋楼梯有没有有价值的线索:
1、有这座楼梯的房间呈半圆形,墙面和玻璃窗围成圆弧状;
2、玻璃窗上下分多层,其中第二层的玻璃(两条红线间)有方格型的花纹;
3、方格型花纹一列有6块组成(黄框处);
4、楼梯扶手花纹呈比较卷的“s”形(蓝框处)
但是,凭这些信息,也没办法推导出到底在哪里呀。
还需要扩大搜索,分析一下这所房子的基本信息:
这所房子应该是一栋别墅,因为比较大,有花园,可以停车,有楼梯说明是多层。
但是影片里没有这栋楼的全景,所以无法判断什么样
再仔细分析细节:
最大的特点就是“竹篱笆”!院子的围墙,和对面建筑都有竹篱笆。
上海有这样“竹篱笆”的花园别墅还是有一些的。
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风貌的建筑,应该在华山路、复兴西路或湖南路那一片比较多。
然后再结合,铁大门(可能几十年都换掉了)和“z”型门头(也可能已经改变),挨个排查。
但是,这样大海捞针,找了几条街,也没有匹配成功。
只能再换个思路了。
这部影片讲的是陈毅市长在任期间恢复和发展上海的故事,这个桥段讲到团结民族资本家,让他们解除顾虑,发展生产。
有没有原型?
影片会不会考虑原型的因素,然后实景拍摄,还原历史真实。
沿着这个思路,那么民族资本家“傅一乐”的原型可能是谁?
一看剧照
我脑海里面,立刻蹦出一位——这不是“荣大老板”荣毅仁吗?
荣毅仁,中国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建国后不仅没有离开,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更是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
我又查了资料,“荣老板”当年是真的请了陈毅市长去家中赴宴,也就是说编剧在创作的时候,是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
那么,拍电影时会不会也借用“荣老板”的住宅取景呢,以此来还原历史真实?
网上资料显示“荣毅仁故居”在长宁区王航渡路2526号
现在在一个小区的里面
没有查到内部的照片,但是基本可以排除,因为整个大门都不对,而是地图显示也没有花园。
还搜到了第二处旧居,“建国西路296号”,也没查到内部照片,但是资料显示,荣毅仁当年请陈毅市长吃饭,就是在这一处住宅里吃的。
但是依然是大门门头不对。
难道都拆了?
但是像这种整体的花园洋房,是不太容易如此大动干戈地拆倒重建的。
关键是没证据,尤其是图片、影像等证明影片里的地方就是这个地方。
还有没有其他线索呢?
既然历史上真的有吃过饭,搜一搜有没有更多的吃饭信息。
再翻阅相关史料的时候,发现有这么一句:
上海安达纱厂的刘靖基到中国银行二楼找到财政接管委员会副主任许涤新,恳切地说:他和荣毅仁、郭棣活想请陈毅先生到家中坐坐叙叙,一起吃顿饭。
除了荣毅仁,还有另外两个人想请陈毅市长吃饭——刘靖基和郭棣活。
他俩是谁?
刘靖基
民族企业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在上海的旧居位于“武康路99号”:
房屋样式不对,而且门头也不对
郭棣活,民族企业家,曾任永安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人大代表。
是的,你没想错,“南京东路”的那家永安百货,就曾是是他们家族的产业!
他和荣毅仁、刘靖基等都曾被毛主席接见过。
他在上海的旧居是“华山路893号”,现在是“全国工商联和会”办公用地。
我的天哪,门头居然是对的!
而且还有内部的几张照片:
一楼的露台和楼梯口
最关键的就是那座楼梯
“s”型花纹,窗户是多层的
室内这张照片方格型窗花看不清,可以看室外这张
每列6个方格型花纹!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有时靠运气”啊!
——然后陈毅市长去视察了“上海市国营百货商店”
首先判断拍摄地点在哪里?
既然有招牌,直接就能看出——“上海市国营百货商店”
拍摄地就是今天的“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
但是影片里这个白底黑字的招牌明显就是后来挂上去
你看到灯笼了吗?导演特意用两个“灯笼”挡住了原来的招牌:
被挡住的两个字是“第一”,它当时的招牌就叫“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
导演主要是为了影片需要,凸出“国营”两个字。
解放后最早的国营商店叫“公营上海市日用品公司门市部”
后来改名叫“上海市百货公司门市部”,地址都在南京东路627号
1952年正式改名为“国营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
1953年“国营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迁入南京东路830号今址,就是人们熟知的“第一百货”(原大新公司大楼)
但是,你要注意,第一张“开门”的镜头和第二张“人潮涌入”的镜头,是两个地方
大概也是为了更好地还原50年代的感觉。
——当得知市民缺乏盘尼西林等药品时,我们又造不出来,又去拜访访化学专家齐仰之。
——再之后,驱车视察敌人轰炸上海的情况
镜头里车窗外看到的景象,应该是特效做上去的,所以无法“考古发现”地点在哪。
但,当时真的有“蒋伪”的轰炸,1950年2月6日中午12时25分到下午1时53分,蒋介石空军对上海进行了比较严重的轰炸
后来在“徐家汇路”和“泰康路”交汇口立有“二六大轰炸纪念碑”
——为了减轻国家和政府的负担,劝说自己的老丈人回家乡生活。
这个楼梯,我们一开始都以为还是在“老市府大楼”一楼拍摄的,后来比对,发现并不是
上面“老市府大楼”的楼梯扶手没有铁栏杆,而是直接将扶手固定在墙上,而这个片段却是有铁栏杆的。
那这一段是在哪里拍摄的呢?
有知情人说可能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取的景
去找了“上海市作家协会”的一些内部图片,比对来看,应该就是:
一楼大厅的地板也是黑白方格的:
有知情人,寻找的速度就比较快!
“上海市作家协会大楼”,有特点的是楼前的爱神雕像,所以又被称作“爱神公寓”,在其它电影中也出现过,比如:
你知道这是哪部电影吗?
——最后,经过陈毅市长一年多的努力,上海市逐步恢复了生产和生活,社会各界开大会热烈庆祝建国一周年:
如果你关注了上一篇的《保密局的枪声》的“考古发现”,应该可以也基本确定这个开大会的地方是哪里
“美琪大戏院”
虽然,角度不同,但有两个细节可以证明:
(1)栏杆是三个固定架一组;
(2)窗户有四列,每一列5层
也可以推出,红圈处是剧中陈毅市长站立的地方:
——最后的镜头,上海夜景:全市张灯结彩,庆祝建国一周年!
首先,这些霓虹灯,我觉得是后期画上去的,你能相信吗?
疑点:
(1)这么大的透明广告牌,完全是凭空立在楼顶上的,其它广告牌也是。
(2)许多灯泡都画到了空气中
(3)外滩的这个画面里,居然还藏着一出木偶戏:
【未解】
本期依然有一些地点没有线索“考古发现”出来:
1、看望化学家“齐仰之”经过的是哪条街?
2、化学家“齐仰之”住在哪里?
3、敌人来轰炸,汽车开过的是哪条路?
4、去探望工人这一段,是真实的地点,还是摄影棚拍摄?
5、批评邀功的同志这一段,是在那栋建筑里拍摄的?
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起“考古发现”电影中的上海在哪里?
还请朋友们,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