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1973版)

状态: HD国语

主演: 李丽芳 赵文奎 朱文虎 

导演: 谢铁骊,谢晋

语言: 国语

首播: 1973(大陆)

更新: 2024-05-26 23:55

类型: 剧情片

  • 更新:2024-05-26 23:55
  • 状态:HD国语
  • 导演:谢铁骊,谢晋
  • 电视台:其他
  • 主演:李丽芳 赵文奎 朱文虎 
  • 地区:大陆
  • 语言:国语
  • 首播:1973(大陆)
  • 收录:4m影院
  • 时长:60分钟
  • 集数:完结
  • 类型:剧情片
  • 关联: 海港(1973版)

非凡线路

  • HD国语
  • 剧情简介

    在所有的“样板戏电影”中,《海港》的确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其他的“样板戏电影”,都由一家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唯独《海港》,是由两家电影制片厂,也就是北影厂和上影厂联合完成的。

    "

    而且这部电影,先后拍过三次,主创人员也是换了又换。可见它出炉之艰难。但拍出的效果,却一言难尽。

    另外,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电影《海港》,已经与它最初的模样,大相径庭了。

    "

    那么,“样板戏电影”《海港》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它有怎样的幕后故事?女主角方海珍,为何不能由杨春霞来扮演?此外剧中主演,如今近况如何?

    一、

    《海港》的出炉,要从1963年开始说起。

    上海人民淮剧团的青年编剧李晓民,在上海汇山码头港务局第三装卸作业区深入生活时,看到一些年轻的装卸工不安现状,总是认为“大材小用,没有前途”,于是他就创作出了一个淮剧剧本,取名叫《海港的早晨》。

    "

    李晓民的初衷,是想到了用戏剧的形式,来告诉这些小青年,要把远大的理想,与平凡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最初的故事讲述的是,青年工人余宝昌不安心码头工作,由于疏忽大意,错将沾有玻璃纤维的散包,混进了出国的大米之中。后在党支部书记金树英、生产组长刘大江、团支部书记洪铃、老工人王德贵等人的帮助下,余宝昌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大家齐心协力,查出了散包,避免了一起国际性事故的发生。

    "

    1963年12月,《海港的早晨》剧本出炉后,上海淮剧团很快就投入了排练,并于1964年的春节,与观众见面,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

    而恰在此时,一位神秘的“客人”,来到了上海。这位“客人”位高权重,所以为了保密起见,对外一律以“客人”代称。这位“客人”,名义上是来上海看病,但实际上,她的心里有着自己的“小九九”。

    她在上海看了很多戏。《海港的早晨》连看了三遍,另外还看了沪剧《芦荡火种》等。她看上去兴致很高,似乎大有收获。很快,将《上海的早晨》和《芦荡火种》等改编成京剧的任务,就交待了下来。

    "

    改编成京剧的《海港的早晨》,定名为《海港早晨》,剧情也和淮剧相差不大。演员呢,由主演过京剧现代戏《赵一曼》的童芷苓,出演女一号金树英,小王桂卿出演生产组长刘大江,李炳淑出演洪铃,赵文奎出演老工人王德贵,李永德出演余宝昌,李多芬出演余母等。

    "

    为了排好这出现代京剧,剧组主创们想了很多办法,进行了多次创新。比如剧中有“追船”一场戏,就格外出彩。讲的是,生产组长刘大江,发现了“散包大米混进了玻璃纤维,并已经被装货上船”这一重大情况,于是他赶紧和团支书洪铃一起,驾驶快艇,乘风破浪,追赶已经驶离岸边的货轮。

    "

    这场戏从视觉效果上来说,非常好看,舞美和灯光的效果都不错,小王桂卿和李炳淑的表演也很精彩。而且也能起到帮助教育余宝昌的效果。

    "

    1965年2月2日,经过一年多的修改排练之后,现代京剧《海港早晨》终于在上海人民大舞台进行了公演。这次扮演青工余宝昌的演员,换成了童祥苓。而演出后的效果,同样很热烈。观众们都对“追船”那场戏,赞不绝口。

    "

    但很快就接到了“客人”的通知,认为“追船”那场戏搞得像“鬼魂出现”,舞美一点也不美,像个“鸡窝”一样。另外剧本的问题很大,怎么可以突出“中间人物”呢?金树英和刘大江这群人,怎么可以都围着余宝昌转呢?

    "

    “客人”的话,当然就是命令。于是就再次修改,将“帮助落后青年进步”的主题,改为了“放眼全球”的国际主义精神。

    演员方面,童芷苓和童祥苓姐弟俩,双双被换掉。童祥苓是因为“这么会唱的演员,怎么可以演中间分子”?而童芷苓则原因不详。另外因为“追船”那场戏被删除了,所以李炳淑所扮演的洪铃这个角色,也被扯掉了。由此,李炳淑只好告别《海港早晨》剧组。

    "

    新的《海港早晨》又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调整,终于于1965年6月7日进行彩排,由蔡瑶铣出演金树英。但这版《海港早晨》“客人”也不满意,认为没有突出“阶级斗争”。而且蔡瑶铣演的金树英,看上去太显小,不像个青年女工,倒像个中学生。

    "

    于是又让杨春霞来试演。但杨春霞试演后,又觉得“太文气了”。

    "

    没办法,只好再次修改。这一次,改动特别大,与最初的版本相比,几乎已经“面目全非”。不仅把原剧本中的好几个人物如青衣洪铃、老旦余母等都删掉了,而且还为了突出“阶级斗争”,便将原本关心青年工人进步的仓库保管员钱守维,改成了隐藏在人民内部的“阶级敌人”。

    "

    剧本的名字,也由《海港早晨》换成了《海港》,剧中人物的名字,全部改掉,换成了更具时代气息的方海珍、高志扬、韩小强和马洪亮等。

    女主角的扮演者,也由蔡瑶铣、杨春霞,换成了从宁夏京剧团调来的李丽芳。

    "

    1967年5月,《海港》开始在北京公演,李丽芳扮演方海珍,赵文奎扮演高志扬,朱文虎扮演马洪亮,周卓然扮演韩小强,艾世菊扮演钱守维。

    "

    这次演出后,虽然“问题不大”,但剧本仍需要进一步修改。直到1971年,现代京剧《海港》的剧本才终于定稿。

    这时上面做出了将《海港》拍成“样板戏”电影的决定。

    但拍电影的麻烦事儿,就更多了。

    二、

    1971年,首批“样板戏电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上映后,均获得成功。因此这年12月,第二批“样板戏电影”的拍摄工作,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

    第二批“样板戏电影”计划拍摄现代京剧《龙江颂》,由谢铁骊执导,钱江担任摄影,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由成荫执导,张冬凉担任摄影,现代京剧《海港》,由上影厂的导演傅超武进行执导,北影厂的李文化担任摄影。

    "

    傅超武为何能进入“样板戏电影”的创作团队呢?因为他“根红苗正”。他16岁参军,1950年调入上影厂做演员,后于195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进行学习,毕业后回到上影厂,执导了《前方来信》、《金沙江畔》等电影。

    "

    而李文化呢,也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位电影摄影师,他所拍摄的《粮食》、《早春二月》等电影,都显示了他过人的天赋和对画面构图的掌控能力。

    "

    其实电影《海港》的主创团队中,还需要一个导演,在艺术方面进行把关。对于这个导演的人选,也是斟酌了很久。考虑过郑君里,但因为郑君里对“客人”的过去比较了解,所以很快就被排除掉了。后来有人提出执导过《舞台姐妹》的谢晋,“客人”认为不错,于是连夜通知了谢晋。

    "

    在这之前,谢晋已经有整整9年的时间,没有拍过电影了。所以听到让他重新出山的消息,他万分激动。

    说到谢晋,他的创作才华无需多讲,执导《海港》应该绰绰有余。但因为他刚刚从干校里面出来,还得不到重用,所以《海港》的第一导演是傅超武,第二导演才是谢晋。

    "

    最初傅超武、谢晋和李文化等人都摩拳擦掌,决心拍一部各方面都能够与第一批“样板戏电影”相媲美的作品来。

    但很快,他们就遇到了难题。

    问题出在了灯光和拍摄角度的问题上。

    当时拍摄电影,讲究“三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面“突出正面一号角色”。

    "

    为了达到这一点,一般一号角色出场,镜头都会以特写为主,而拍摄角度,也大多采用仰拍的方式。像之前取得成功经验的《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剧,基本上都是如此,已经算是经验之谈。

    而《海港》中的正面一号角色是谁呢?无疑就是方海珍。

    "

    可是因为扮演方海珍的著名演员李丽芳,脸型比较长,颧骨又突出,所以一旦仰拍,这些特点,就全都暴露了出来。而且当时李丽芳已经年近40岁了,所以出现在镜头里,显得形象老气,很不好看。

    这可把傅超武他们给急坏了。心想,这要是童芷苓,或者蔡瑶铣、杨春霞,就好拍多了。

    是的,其实蔡瑶铣和杨春霞无论扮相还是唱腔,都很符合这个角色。然而有的人认为,她俩的气质太过柔美,更像“知识分子”,而不像“劳动人民出身的码头工人”。所以她们非常遗憾地,都与方海珍这个角色擦肩而过。

    "

    而之所以选择李丽芳出演方海珍,我想这其中,应该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李丽芳唱腔华美,二是她嗓音洪亮,身上还带有军人般的英气,以及“劳动者”的质朴。

    然而李丽芳在舞台上扮演方海珍,效果是极好的,十分抢眼。可是出现在电影镜头里,很多弱点,就显露了出来。尤其是她的脸,出现在特写里,就显得特别长。

    "

    傅超武和李文化等当然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又无计可施,只好请求化妆师,对方海珍进行重新造型,直到演员表示满意。

    可是李丽芳满意了,“客人”却不满意了。

    电影《海港》于1972年8月第一次拍摄完成。傅超武心里还挺高兴的,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尽了心,下了很大的功夫,影片的效果也不错。所以他们原本还以为会受到表扬呢。

    "

    可是当“客人”专程飞往广州的珠影厂(因为当时只有珠影厂才具有审看双片的条件),审看完之后,迎接他们的,却是一阵破口大骂:“这拍的是什么东西?把方海珍拍得像个鬼,画面也黑黢黢的,这么好的戏,都被你们糟蹋了!”

    这一席话,实际上就把剧组所有人半年多的努力,全都给否定了。

    "

    由此,傅超武和李文化都被赶出了摄制组,并进入学习班进行深刻反省。而谢晋呢,则因为不是主要负责人,所以被幸运地保留了下来。

    但电影《海港》还得进行重拍,那主创人员由谁来担任呢?“客人”就想到了已经拍出《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等“样板戏电影”的谢铁骊和钱江。

    "

    而他们,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呢?

    三、

    其实谢铁骊拍完《龙江颂》之后,就又拾起了他心心念念的故事片《海霞》。并且他还和钱江、王好为等人一起前往东南沿海体验生活,选择外景地。可当他们刚回到北影厂,就马上接到了通知:谢铁骊、钱江马上到《海港》剧组报到,谢铁骊担任导演,钱江担任摄影。并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

    于是谢铁骊只好将《海霞》的筹备工作交给副导演王好为。叮嘱她选好演员,继续寻找更好外景地,然后才于1972年9月,匆匆赶到《海港》剧组报到。

    谢铁骊和谢晋是老相识。他非常欣赏谢晋的艺术才华,所以大胆提出和谢晋联合执导的建议。没想到上面竟然同意了。于是,这才有了“南北两谢”合作的契机。

    "

    谢铁骊和钱江因为之前已经有过好几次拍摄“样板戏电影”的成功案例,早已将“三突出”之类的“模式”烂熟于心,所以认为拍摄《海港》不过的经验的复制。当然,他们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重蹈傅超武和李文化的覆辙。

    因此他们着重在方海珍的人物造型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上次拍出的片子,被说成“将方海珍拍得像个鬼”,那么这一次,当然要想办法让方海珍变得更加“漂亮年轻”。于是大家群策群力,最终确定,将女演员的头发剪得更短,然后进行精心的修理,使其更加容光焕发。

    "

    至于如何让方海珍的眼睛,变得又明又亮,他们就在灯光方面,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将侧逆光,改为平面光,如此一来,方海珍的眼神,就变得极具神采。

    第二次拍摄出来的效果,谢铁骊和谢晋都很满意。心想,这下“客人”不会有什么意见了吧?但他们的心里还是没底,最终决定,把先拍好的样片,放给“客人”看,如果审查通过了,再接着往下拍,如果不行,再接着修改。

    但没想到,他们的这次拍摄,又引来了更大的祸端。

    四、

    1972年10月,谢铁骊借参加“拍摄革命样板戏影片座谈会”的机会,将第二次拍摄的《海港》样片带到了北京,请领导审查。但影片一送上去,却接连好几个月都没消息。这可把谢铁骊给急坏了。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呢?总该回个话吧?但他又不敢多问。

    "

    直到1973年的1月14日,谢铁骊和钱江才接到通知,前往“客人”处,倾听意见。但没想到,他们还没坐定,就听到了“客人”的骂声。而且这一次,比上一次骂傅超武和李文化还要狠,足足将谢铁骊和钱江痛斥了一个晚上,而且挑出了一大堆的毛病。

    首先是影片的颜色不对,方海珍脖子上的围巾不应该是白色,而应该是浅米色,还有高志扬身上穿着红色衣服,但腰上却配个绿色腰带,很不好看,此外陆地上是一片红,而海水又是蓝的,中间没有过渡色。再有窗帘的颜色太深了……

    "

    其次是服装也不对,方海珍穿了件粉红格子的衣服,看上去太俗气,而且她上衣的颜色太深,使她看上去“手比脑袋还大”。

    再其次,造型也不对,方海珍的头发为啥会那么短?还有她的眼睛,怎么看上去像棋子?还有她的眉毛,可不可再往上挑一点?

    谢铁骊一边记录,一边流汗。他和钱江,也曾试图争辩,但马上就被驳斥了回来。

    "

    有一些分管电影的领导,也有从专业的角度为谢铁骊和钱江说话,可迎接他们的,却是严厉的批评。

    这下事儿就闹大了。

    不但谢铁骊和钱江等几位主创人员要在“灵魂深处找原因”,狠斗“私字一闪念”。而且还牵连到了分管电影的领导,文化组的成员,全都要写检查。

    这使得谢铁骊和钱江他们每天都诚惶诚恐。最终是接连写了两份检讨,每一次都狠狠地进行“自我批评”,才总算过关。

    "

    接下来,就是第三次拍摄电影《海港》。根据上面的意见,他们一一修改。首先在女主角的人物造型上下足了功夫。化妆师根据李丽芳的脸型特点,为她设计了一个专门的发型,既能体现出劳动女性的特点,又能弥补演员自身的一些缺陷。

    "

    同时他们又将李丽芳的眼角和眉梢都向上挑高了一些,使得演员看上去更加年轻漂亮。

    在摄影方面,钱江也仔细观察到了李丽芳的脸型不适合仰拍,于是就专门为她定制了一台小型升降机,以便始终能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

    "

    如此一来,果然效果大为不同。这一次,再交上去审核,得到的回复是“有进步,画面活了”。但还是又提出了一堆意见。好在这一次终于通过了审查。谢铁骊、谢晋和钱江等,都感觉脱了一层皮一样。他们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

    1973年10月,命运多舛的“样板戏电影”《海港》终于得以在全国公映。但因为这时全国观众都已经看过太多的“样板戏电影”了,那股“新鲜劲”早已过去,所以上映后并未引起太大的轰动。

    另外大家发现了没有,现在,几部现代京剧电影里的唱段,都仍然频繁地唱响在我们的耳边,像《红灯记》中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沙家浜》里的“智斗”、《智取威虎山》里的“打虎上山”等,但《海港》这部电影连同它的那些唱段,却仿佛被人们所遗忘了一般。

    "

    大概大家更为熟悉的,并不是方海珍、高志扬演唱的选段,反而是剧中朱文虎扮演的马洪亮所演唱那段“大吊车,好气派,成吨的钢铁,它轻轻一抓就起来”了吧?

    这算不算费了老大的劲,却“事与愿违”的典型案例呢?真是费力不讨好啊。

    "

    不过咱们有一说一,李丽芳的唱的确还真不错,艾世菊也演得好。当然方海珍的形象如果换成杨春霞应该会更好。另外如果其中加入“追船”那场戏的话,也许会更有看点,说不定还能成为经典片段呢。

    那么,如今51年的时间过去了。在剧中出演角色的那些演员们,他们的今昔,都有怎样的变化呢?

    五、

    李丽芳因为在《海港》中出演了方海珍一角,也曾红极一时。她的大幅剧照,也曾张贴在千家万户的墙上。她在退休后,也一直活跃在京剧舞台上,并花费了很多心血来培养下一代京剧人才。

    "

    2002年4月29日,李丽芳在上海逝世,享年70岁。

    扮演高志扬的赵文奎,原本是中国京剧院二团的一位非常优秀的净角演员,他嗓音高亢明亮而又雄浑有力,和王泉奎、娄振奎并称为“净角三奎”。他于1962年为支援上海京剧院而来到上海。在电影《海港》中,他呈现了宏放大气的表演。

    "

    然而,遗憾的是,他在拍摄电影期间,却突然出现了失声的状况。因此高志扬一角,只好请了李长春来为其配唱。这之后,赵文奎就不再唱戏了,这位著名的“金派弟子”过早地告别了舞台。2007年,他在上海病逝,享年86岁。

    为高志扬担任配唱的李长春,他的师父就是著名京剧表演大师方荣翔。他的嗓音条件酷似裘盛戎,在《海港》中的演唱,韵味醇厚,刚劲有力。如今85岁的他仍在为培养下一代而做着努力。

    "

    朱文虎最早出演马洪亮一角时,其实只有28岁。但因为他在银幕上出色地完成了码头老工人马洪亮的塑造任务,所以很多观众还误以为他就是一位“老演员”呢。

    "

    说起朱文虎出演马洪亮一角,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呢。因为马洪亮一角原本定下的演员,是他的父亲朱春林。然而就在排演《海港》的过程中,朱春林却因“口不择言”被人“告了状”,并因此被赶出“样板团”。而空出来的马洪亮一角,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由他的儿子朱文虎顶上。好在朱文虎也是一位老生演员,对剧中的唱词也熟悉,所以由他来饰演马洪亮,也毫无违和之感。

    "

    结果没想到,朱文虎所演唱的“大吊车,真厉害……”竟然成为了《海港》一剧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唱。这可真是“歪打正着”啊。

    后来,朱文虎担任了上海京剧团分管业务的副团长。如今他85岁,早已经到“马洪亮”的年纪。不过他看上去,却愈发儒雅了。

    "

    周卓然在《海港》中的表演,也曾给我们留下过比较深刻的印象。我的脑海中,至今都记得他在影片中所扮演的韩小强,身穿70年代风靡一时的海魂衫,蹦蹦跳跳出场的样子。而现在,当年的“小年轻”,如今也老了。看到他的近照,各位有没有一种“岁月匆匆”的感觉呢?

    "

    还有扮演钱守维的艾世菊,这位“江南名丑”,他也在《海港》中呈现了活灵活现的演绎。尽管我们当时年纪小,看不懂钱守维搞破坏的“动机”是什么,但却觉得艾世菊的表演有很有趣。这位老艺术家,是几位主演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但他却活到了96岁。2012年6月2日在上海因病离世。

    "

    不知不觉,51年的时间就过去了。但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看《海港》时的情景,是在乡村的一个院坝里看的露天电影,银幕上演员们在地卖力地演唱,而我们一帮小孩子却在一旁玩得不亦乐乎。只有当马洪亮兴高采烈出场的时候,我们才认真地看了一会。另外看到钱守维又出来“搞破坏”的时候,我们才一起学着他的怪模样。

    不知大伙儿是否还记这部电影呢?当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才几岁呢?对剧中的哪个桥段哪句台词哪个演员,印象更深呢?不如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的朋友,一起来互动吧。

    剧情片海港(1973版)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海港(1973版)高清剧照,海港(1973版)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