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猝不及防地,“封麦”半年的歌手费玉清又上了热搜,原因是他的歌曲《一剪梅》近期在欧美爆红。在音乐平台spotify“疯传榜”上,这首古早金曲获得挪威第一、瑞典第二、芬兰第二的排名。外国网友争相学唱“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并以能多唱几句为荣。各类混搭创意剪辑如雨后春笋,《辛普森一家》《复仇者联盟》《8英里》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均被天衣无缝地嫁接到了《一剪梅》的音乐里。
按照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分析文化传播与基因关系时的分析,其实这都是国际文化传播交流中形成的引起语言、观念、情绪等共鸣的“meme”现象,在中文网络语境中我们也说这是“梗”。
“xuehuapiaopiao,beifengxiaoxiao”这句拼音被网友用来形容无奈的心情。
这次“一剪梅”网络现象的源头,还要倒回到36年前,1984年,由卢伦常导演,寇世勋、沈海蓉主演的电视剧《一剪梅》在中国大陆播出,这是大陆首部引进的台湾地区电视剧。同名主题曲随之广为传唱。
电视剧《一剪梅》以古典平实的戏剧风格,讲述两代人的爱怨情仇
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一剪梅”这个片名就曾风靡全国。1931年,联华影业公司推出卜万苍执导的电影《一剪梅》,由金焰和阮玲玉主演,这部长度达到120分钟的默片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剧本《维罗纳两绅士》,讲述了两对情侣坎坷却又浪漫的爱情故事。影片中还创造性地插入了纪录电影片段——戏剧大师梅兰芳访美的迎送场景,达到了亦真亦幻的观影效果。
电影《一剪梅》剧照,金焰(中)与阮玲玉(右)
而事实上,“一剪梅”的出处是宋代词牌名。宋代时,人们习惯称一枝为一剪,“一剪梅”又名“一枝花”。相隔两地的人往往通过赠送对方一枝梅花来表达思念。如《荆州记》记载:陆凯自江南,以梅花一枝寄长安与范晔,赠以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宋诗人刘克庄有句云:“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梅花寄一枝。”词牌“一剪梅”,即是取此意而生。
“一剪梅”以北宋词人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一剪梅”有多种变体,词调婉转明亮,几乎每句都有用韵,大量四字句的使用,使得节奏明快和谐,充满声律美。
“一剪梅”有多种别称。因韩淲的“一朵梅花百和香”,称“腊梅香”;又因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又称“玉簟秋”。除此之外,“一剪梅”还名“一枝花”、“腊梅春”、“醉中”等等。
今天的夜读,小编择取几首文学史上知名的“一剪梅”词作,让我们暂时忘却那些洋腔洋调的“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进入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作于婚后不久。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伉俪之情甚笃。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她写下多首词篇,《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明代杨慎批点杨金本《草堂诗馀》卷三:“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号竹山,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气节为时人所重。他的词作兼融豪放词的清奇流畅和婉约词的含蓄蕴藉,采用“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的方式,抒发丧失山河之恸,寄寓感伤故国的深情。他在宋末词坛上独立于时代风气之外,卓然成家,对清初阳羡派词人颇有影响。
《一剪梅·舟过吴江》作于南宋消亡之初,元十三年(1276年)春元军破临安,此后蒋捷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写下该词。因词中有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故后人又称蒋捷为“樱桃进士”。
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去国帖》辛弃疾【宋】
《一剪梅·中秋元月》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到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具体年份已不可考。
该词书写中秋赏月未得之憾。上片“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花好月圆的中秋节,“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雨湿纱窗的情景。下片写赏月不得的愁绪,只好以饮酒歌舞来弥补遗憾。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九议》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他的进奏不被采纳,反遭弹劾、一贬再贬,直至削职闲居,无法实现救国理想。《一剪梅·中秋元月》明咏中秋赏月,实为忧国之思,寄恨之作。
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宋]刘克庄
束缊宵行十里强。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
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刘克庄,号后村居士。诗词多感慨时事之作,渴望收复中原,振兴国力,反对妥协苟安。是南宋江湖诗人和辛派词人的重要作家。词风粗豪肆放,慷慨激越。
《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作于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冬,刘克庄被贬广东,王迈为之送行。该词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告别词,上片写临行前的情景,下片写饯别情景。诗人所写的饯别场面,被装点得像一出动人的独幕剧。词中刘郎指作者本人,也暗喻锐意改革却屡遭打击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全词忧愤深沉、豪情激越,发展了词的散文化、议论化特点,体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明]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
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
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唐寅因科场案受牵连入狱被贬后,其生命轨迹已经远离传统士大夫阶层,因此在他的笔下,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甚多,《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即为其中之一。
此词以女子口吻,表现离别相思之情,是一首闺怨词。“闺怨”之作在历代词人笔下汗牛充栋,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更是动人。
首句“雨打梨花深闭门”,被认为可以比肩李白诗“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崔道融“满地梨花白,风吹醉月明”,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朱淑真“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是古今吟咏梨花的佳句。
一剪梅·咏柳
[明]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
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
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夏完淳,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清兵南下时,追随其父夏允年、老师陈子龙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顺治四年九月被害于南京,年仅十七岁。其诗、文、赋、词,师承陈子龙,无不悲歌激烈,血泪交融。近代况周颐《蕙风词话》称陈、夏及彭孙贻、王夫之等人的词:“含于刚健,有风骚之遗则。”虽然豪情万丈却不剑拔弩张,往往借物言志,借景抒怀,使人从微风细雨中戚受惊雷,于深沉浅露中体验悲威。
《一剪梅·咏柳》上片写南明的残山剩水在落照中的凄凉景象,下片点题,写柳絮飘飞,往事不堪回首,寓家国之叹于写景咏物之中,情文相生,结处余慨不尽。
新媒体编辑:李凌俊
配图:资料图
2019合订本·微店
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这让我们的读者发现“文学报”公号提醒推送内容的时间变得飘忽不定。
读者的阅读视野正在被改变。真正值得被看到的文章、多元的内容或许将淹没在同质化的大数据筛选机制里。
在目前没有确定的应对方案里,只能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以及转发或留言。
让我们再次重逢,无限相遇。
邮发代号: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