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冰与火之歌》里,有这样一句话——“valar morghulis”译为“凡人皆有一死”。
事实的确如此,昨晚突然下了阵雨,摩托车猝不及防也淋了雨,今天去擦车的时候忍不住想,就算擦干净也还是要脏的,我为什么还要擦车呢?就好像人总是要死的,生命也总有尽头,甚至就连这个世界也终有一天会毁灭,那么我们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人类是唯一知道会有死亡的生物;其他生物也会变老,但意识完全局限在当下一刻,而这一刻在它们看来又一定是永恒。”所以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专属于人类的恐惧,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恐惧,斯宾格勒总结道“所有宗jiao信仰,所有科学研究乃至所有哲学,都是出于这种恐惧。”
既然一切终将化为乌有,一切的创造也终将消散,在这样的宇宙中,人类到底该如何自处。
《直到时间的尽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审视宇宙,从时间的开端直到类似于时间终点的某处。
然后在这段旅程中,追寻宇宙、生命和意识的最终意义。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深奥的书,翻开之前甚至有点犯怵,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雨后初晴的下午,我坐在小区里的长椅上,晒着太阳,慢慢翻看着这本书。
意外之喜是我竟然明白了“熵”是什么,最近这个概念频繁出现在各种信息里,但我一直搞不懂“熵”到底是什么。
——“熵是基础物理学中颇令人困惑的一个概念。”
在书中作者通过硬币的类比来阐述熵的概念,总结为“分子数量越少,气温越低,或占据的体积越小,熵就越低。分子数量越多,气温越高,或占据的体积越大,熵就越高。”
但这或许又能回归到最初的命题,研究它有什么意义呢?
熵决定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成立,也向我们展示了能量的性质与转换。然而事实上,为了让我们活下去,环境必须吸收并带走我们产生的所有废热,所有的熵。
如果有一天,宇宙被废热与熵填满了呢?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世界上才会有许多虚无主义者,对于他们而言,一切事物或许真的如梦幻泡影。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略存在的意义,无论如何,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为什么生而为人而不是其它生物?从大爆炸到今日,在充满了许多未知与不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以生命体的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本身就是一件万分幸运的事情。
我们有情感、有思维,有着回想过去畅想未来的能力,我们甚至还可以探索宇宙,我们会赞叹夕阳晚霞的美丽,我们会体味百态人生的悲喜。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每种历史都会无限次的频繁上演,你我以及所有人正在经历地现实,也正在其他很多宇宙中一遍又一遍地发生。”
这本书的作者布莱恩·格林,通过自己的学识和思考,诗意地为我们讲述了关于这个宇宙的故事。
这是我读过的物理相关的科普书里最浪漫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