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大门背后》
作者威廉·里奇·牛顿是美国历史学家,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二十年来专注于研究凡尔赛宫历史。
凡尔赛宫位于巴黎郊区,生活配套跟巴黎市区比起来大为不如 。
自从太阳王路易十四建造并且居住在这座宫殿,这里就成了国家的政治中心。
为了离国王更近一点,大臣们以在凡尔赛宫里拥有一间房为目标,蜂拥而来。
国王的亲戚、情妇、大臣,以及数量众多的仆人,都住在这里 。
金碧辉煌的外表下,这些人的住宿条件如何?卫生状况怎样?冬天如何取暖,这么多人的厕所排泄物怎么处理,女仆要在哪里洗衣服,照明需要多少根蜡烛?
作者根据宫廷档案为读者揭秘华丽外表下的吃喝拉撒,内容比较枯燥。
看看他们 ,你就会觉得,还是现代社会好。
2、《创作者的一天世界》
这本书由一篇篇博文组成。作者对作家们的写作习惯非常感兴趣,收集了一些素材发表在博客上,最后集结成书。
全书的主题就是艺术家们(作家、诗人、音乐家等等)的日常习惯。比如什么时候搞创作,怎么安排工作和休闲。
他们借助于药物的不少,咖啡成瘾、嗜酒都是小意思。
看书的时候,我会比较注意看他们的生卒年月,寿数几何,结合生活习惯,看看有什么关联。最后发现,其实没啥大关系,有的人就是禁折腾。
正好看到余华的一个访谈,他说那些作家的访谈80%不可信,他们在"虚构自己的写作",估计这本书里也是。
姑且一看吧。
3、《哒哒哒哒菜园记》
作者是位八十岁的日本老人,喜欢种菜。他在自家院子里开辟了一个小菜园,这本书就是讲的种菜故事。
作者善于观察,勤于记录,很多细微的地方记录得很详细。
一个高龄老人,冬天在被窝里用尿盆儿 小便,都能洋洋洒洒好几页。
每次看到日本人这样的书,都会给读者一种"我也能出书"的错觉。
4、《书林钓客》
最早于1931年出版的一本小书,全书包括三篇文章:《为何藏书》、《何为初版本》、《书价之我见》。
对于想了解西方珍本古书收藏情况的读者有一定借鉴意义。
当我们驾驭爱好时,我们事实上是被爱好驾驭。
任何藏书家终其一生也无法得到一个判断初版本的永恒规则。
5、《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
安贝托·艾柯(1932-2016),意大利学者、作家、藏书家,拥有五万册藏书和一千两百册古书。对符号学以及西方艺术史有很深的研究。代表作品有《玫瑰之名》、《美的历史》、《丑的历史》等。
卡里埃尔,法国电影泰斗,法国国家电影学院创始人,著名编剧、作家、藏书家。拥有约四万册藏书和两千册古本。
两位学者围绕着书的历史展开对话。讨论了在现代社会,书籍电子化对纸质书有什么影响?电子载体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经历过种种劫难,幸存下来的书真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吗?古籍珍本收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们对书总是有一种崇高的理念,我们自愿将书神圣化。然而,事实上,只要认真观察我们的书架,就会发现有相当惊人的一部分书出自毫无才华的人之手,要不就是傻瓜和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