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得人心者方可得天下
...
说起现代建筑史不能不提华人建筑家贝聿铭
有人赞誉他为世界上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更有人直接以华人建筑师第一人称呼他
诚然,贝老长达半个世纪的辉煌当之无愧
但人们还是会感叹于他发迹的迅猛
细细品读贝聿铭的生平不难发现
贯穿他这一辈子的除了高深的建筑艺术造诣
剩下的大概就是他那外交家一般的交际手腕了
43岁,刚创业不久便接到了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大单子
47岁,胜过两位建筑大师,从第一夫人手中接下肯尼迪图书馆一单
62岁,受改革开放初的中国政府邀请设计香山饭店
63岁,被法国时任总统钦点成为卢浮宫重建的总设计师
......
安全帽上的“貝”字彰显出他的从容自信
而与他同时代的建筑大师路易·康晚年贫困而终
贝聿铭却拼得名利双收,甚至跻身上层贵族圈子
这可不仅仅归功于贝氏家族显赫的地位
…
贝聿铭虽以美籍华人的身份进入人们的视野
但出生在广州的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贝氏家族是苏州的名门望族,靠医药生意积累了不少的资产
少年贝聿铭
贝氏家族曾拥有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
乃贝聿铭的颜料巨商叔父贝润生斥资80亿银元购得
解放后将其捐献予国家,可见其家族的显赫
曾为贝家私家花园的苏州狮子林
但贝聿铭的童年过得并不算稳定安逸
其父贝祖诒在贝聿铭一岁时入职中国银行
曾先后担任中国银行广州、香港、上海分行的高管
贝祖诒与其妻
自小贝聿铭就随父奔波,也会在假期回到苏州
也许他对家乡的记忆也就仅限于那偌大的秀丽园林了
不过俊美的园林景观倒是真切地对贝聿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狮子林藕园
10岁时,因父工作调动贝聿铭从香港来到了大都会上海
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都市改变了贝聿铭的一生
尤其是那座号称“远东第一楼”的上海国际饭店
亲眼目睹它层层拔起,贝聿铭那时就决定投身建筑
建造中的上海国际饭店
婉拒父亲学医学商的建议,他选择远赴美国学习建筑
但很快,贝聿铭就意识到想象与现实的差距是多么的大
他当时就读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专业依旧遵循传统
以画图讲解枯燥的古典建筑理论,这让贝聿铭无法适从
他甚至感觉自己不是在学建筑,而是学艺术绘画
贝聿铭出人意料地选择离开宾大,转而考取了麻省理工
可是由于没有绘画基础,系主任并不建议他报建筑系
一心痴迷建筑的贝聿铭哪听得进这些话,继续一意孤行
麻省理工学院
也多亏他无惧的坚持,在麻省的这几年收获颇丰
凭借谦和的性格和社交技能,贝聿铭结识了不少建筑大师
后来在哈佛深造,他更是成为了导师最喜欢的学生
也赢得的很多外出瞻仰知名建筑的机会
贝聿铭的交际天赋渐渐地无声展露开来
贝聿铭(右)在麻省结识了现代建筑运动创始人le.corbusier(左)
这对贝的建筑生涯和眼镜风格都有很大的影响
从哈佛毕业后,虽被留聘为设计研究所的助理教授
可贝聿铭始终觉得那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一点意思
毕竟自己的梦想可是设计出上海国际饭店那样的高楼
待了不过三年,贝聿铭就辞去教师的工作入职房地产公司
上海国际饭店的巍峨依旧历历在目
以当时的价值观,一个建筑学科班毕业的高材生投身房地产
会被视作是对学术的背叛,是一种耻辱
但是现在看来,当年的那个决定很可能是贝聿铭远大计划的一部分
当时正直二战后的经济复苏,社会对房屋的需求巨大
他趁此机会着手设计了一系列美观实用的大众化公寓
在商业建筑领域打响了自己的名声,当然也收入颇丰
这七年里,贝聿铭获得了宝贵的知识丰富的人脉还有财富和声望
假使他仍留在象牙塔中,也许再过十年也难以出人头地
贝聿铭早年设计的公寓
1955年,贝聿铭自知初始积累已经达成,决定自行创业
离开前他也许已经察觉,战后的繁荣并不长久,过分扩张必会灭亡
果然在离开后的十年里,昔日老东家zeckendorf日渐衰落走向破产
而此时已独立门户的贝聿铭则坐拥天时地利人和
八十年代,贝聿铭向zeckendorf介绍纽约四季酒店
他睿智地开始承接各种城市规划改建以及公共设施领域的单子
要知道公共建筑也许是地球上关注度最高的建筑类型
新闻上富翁斥资几亿建造的豪宅如过眼烟云
甚至不如社区的图书馆所带来的印象深刻
更别说那些体育馆、博物馆之类的大型设施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不得不说这一举让贝聿铭将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1961年,机会比预想中来得晚一些,但却更大一些
这个大单子来自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他们打算在科罗拉多州的山脉上建造一个大型实验室
贝聿铭自然是不敢有丝毫怠慢,他奔赴各地寻找灵感
最终借鉴古印第安建筑风格,设计出了这座在半山腰上的实验室
坐落于科罗拉多罗基山脉上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如果说此役吹响了贝聿铭进军名流界的号角
那接下来的这一个项目则让他在那块高地上插稳了旗帜
1963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身亡
其妻杰奎琳牵头,计划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以纪念亡夫
当时,以肯尼迪家族的名望,邀请来了众多名家参与讨论
最终他们引荐的人选有三位:密斯、路易斯·康、贝聿铭
轰动全球的肯尼迪遇刺事件
在这三位中,贝聿铭显然是最没有名气最没有经验的那一个
可他自有办法,从多数人根据外表形产生的第一印象入手
他秘密派人调查了杰奎琳的背景、喜好以及所厌恶的东西
重新布置了自己的事务所,摆放上了许多杰奎琳喜欢的物件
杰奎琳被誉为美国最优雅的第一夫人
拜访如约而至,先是当时名气最大的密斯
他高傲冷淡,甚至不屑于接这样单子,一直叼着雪茄
不紧不慢的态度几乎惹恼了杰奎琳,事后她表示永远不会再来这个鬼地方
而另一位大师路易斯·康,他的话语是出了名的晦涩难懂
况且他的脸上还有疤,衣着打扮也显得邋遢
同样也没有能打动杰奎琳,所有希望都落在了最后一人身上
路易斯·康
拜访前,贝聿铭特意精心打扮了一番,绅士范十足
在见面会谈中,贝聿铭温文尔雅地展现出自己的尊重
同时,他东方显赫家族的背景也带来了一丝中国式的神秘
他热情认真地给杰奎琳讲解自己的设计理念
不费吹灰之力,贝聿铭就征服了这位最有魅力的前第一夫人
接手这个项目后,贝聿铭足足花了15年的时间选址和设计施工
1979年,在原是垃圾场的海滨,肯尼迪图书馆终于建成
被认为是美国建筑界的最佳杰作
肯尼迪图书馆
贝聿铭以其大胆现代充满几何线条的设计征服了全美国
美国建筑界因此宣布那年是“贝聿铭年”,杰奎琳也成了他的铁粉
贝聿铭心中的唯美世界,无人能比!
肯尼迪图书馆让贝聿铭闻名了全美,而卢浮宫将会让他闻名全球
1981年,法国新任职的总统密特朗一手出台了卢浮宫的重建计划
这项计划与其说是为了修缮古迹不如说是密特朗的政治行动
施密特打破了保守党23年统治,他亟需做出一番新气象
而卢浮宫的重建可以说关乎到密特朗的政治生涯一颗重要的棋子
卢浮宫
密特朗自然是十分重视此次重建计划的任何环节
自诩有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密特朗希望亲自参与建筑师的选定
他邀请的全球知名的15位博物馆馆长参与讨论
其中有13位都推荐了以设计公共建筑闻名的贝聿铭
当施密特找到贝聿铭并希望他能够参加卢浮宫重建计划的投票时
贝聿铭再度打起了小算盘说:“我已经老了,没有精力再为夺标去搞竞争”
这可难住了密特朗,贝聿铭分明就是最好的人选
可是公开的投票也是必须的,尤其在法国这样一个崇尚民主的国度
弗朗索瓦·密特朗
贝聿铭这招逼得密特朗左右为难,最终还是忍不住选择了钦定
消息一出全法国炸开了锅,人们不敢相信钦定竟会发生在这个自由国度
我们不需要一个来自美国的中国设计师重建我们的卢浮宫!
贝聿铭着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连忙出面安抚群众
我来自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一切设计都会尊重法国的历史
果然不出意料,这些绵软无力的话语也如同隔靴搔痒
虽然顶着巨大的压力,贝聿铭还是拿出了卢浮宫的设计方案
可玻璃金字塔的前卫设计反而是激起了更大的反对浪潮
不仅被法国文化部长讥讽为“一颗寒碜的砖石”
甚至是在野的保守党都以此抨击执政党
但就算是在如此危急的时刻,贝聿铭依旧保持着他迷一般的自信
他不紧不慢地开始在电视上发表关于自己设计的演讲
拜访前总统蓬皮杜的夫人,运用自己的卓越的交际能力说服了一众政要
法国前总统夫人克洛德·蓬皮杜
在政界享有较高的地位
最传奇的是他还说服了密特朗的政敌巴黎市长希拉克
和市长大谈参与过的市政建设,博得了他的欢心
公开发言表示了支持重建方案,贝聿铭成功化敌为友
这其中当然也免不了受到希拉克的“中国情节”影响
但不管怎样,贝聿铭总算是靠交际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1975年,希拉克迎接来访的小平
这场卢浮宫重建的反对风波足足持续两年多
接下来的日子,贝聿铭终于可以专注地开展施工建设工作了
1989年,以玻璃为主体明亮璀璨的金字塔在卢浮宫落成
当真正的作品展示在民众眼前,舆论便一改从前的批判风气
媒体纷纷对这个现代张扬的玻璃金字塔赞赏有加
没多久,卢浮宫的金字塔反而成为了法国人的骄傲
那段时间,人们对金字塔的狂热甚至冷落的埃菲尔铁塔
游客们宁肯在金字塔前排长队,也不愿意走其他入口进入卢浮宫
前来卢浮宫参观的游客数量几年里就翻了一番
…
贝聿铭靠着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跻身于世界建筑名流之列
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金奖,普利兹克奖等等
几乎拿到了一个建筑师能够获得的所有奖项
谈起成功秘诀,他说:“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
可在更多人看来,贝聿铭的成功原因可不止自信
贝聿铭成功的背后,其登峰造极的圆滑功不可没
他从不涉足建筑学理论,也几乎不公开表达建筑观点
因此他在建筑师行业会议上还引起不少同行的不满
可那又如何?
如果没有当初争夺肯尼迪图书馆时的那点小手段
如果没有当初卢浮宫金字塔遇阻时非凡的公关策略
那还会有今天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吗?
反观另一位二十世纪的建筑大师路易斯·康
纵使他拥有极高的建筑学造诣,一生也只有13个落成的作品
无财无势,因为疏忽护照被涂抹而流落街头
73岁因心脏病发默默死在车站的厕所,两天后才被家人所知
路易斯·康
如今贝聿铭老先生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
实践着人们对他“长命百岁”的祝愿
所以,多一点套路,也挺好
_____________
我们同样热爱科技
对科技未知充满孩子般的好奇
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一切改变感到热血沸腾
我们将科技的感性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