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战争年代,苦不堪言。保家卫国的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力杀敌。
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他们的伟大,这个时代永远铭记。
红色经典《朝阳花》讲述的就是那个年代的故事。
作者以自己和战士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成功塑造了湘西大山里一个苦命女孩的形象。
该书的主人公原型是马忆湘,主要执笔人是谭士珍。
改写命运,
得靠自己的努力
马忆湘出生在湖南农村,1922年生。
家境贫寒,一家大小的生活开支皆有父亲一人支付,后来讨债者前来讨债。
母亲不得已将13岁的马忆湘送给别村做童养媳。
可是公公婆婆经常虐待她,她经受不住磨难,便偷偷地跑回了家。
后来贺龙带领的军队在马忆湘的家乡打了胜仗。
" 马忆湘很羡慕部队里的女兵,她还听说红军队伍里都是好人。
从来不打人,也不骂人,所以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通过自己的努力,她成为部队里的看护员。
从此以后,她跟着部队走南闯北。13岁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爬雪山、过草地,想象不到,一个只有13岁的孩子。
是如何度过那段艰苦岁月的,而我13岁又在干嘛呢?
最后,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还与中将晏福生恋爱、结婚、生子,一起相守相伴了一生,可谓伉俪情深。
1955年,马忆湘被授予少校军衔。
她的出生虽然悲苦,但她一直在努力改变,一步一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她的经历告诉世人。
想要改变,必须得靠自己。
" 20万余字的长篇小说
《朝阳花》问世
马忆湘曾在抗战时,写过一篇名为《在长征的道路上》的回忆录,当时感动了很多人。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文艺献礼办公室主任,决定将马忆湘的故事继续写下去。
因为他知道,马忆湘老人的故事很长,回忆录里的记述并不完整。
最后主任决定由谭士珍执笔,将马忆湘传奇的一生记录下来。
之后几个月,谭士珍每天都去马忆湘家听故事,他将自己的所听所感全都记录下来。
" 4个月后,第一稿完成,字数共达14万。初稿打印成若干册,分给部分作家和评论家征求意见。
他们一致认为写得不错,但写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已经不是革命回忆录了,他们建议当成小说写。
1961年7月,第2稿和第3稿相继完成。
长篇小说《朝阳花》完稿,历时2年。 出版后接连印刷12次达134万余册。
成为当时国内的一本畅销书。
该小说成功塑造了吴小兰、王德明、看护长等一批红军指战员的光辉形象,读后让人震撼。
它与同时期的《苦菜花》和《迎春花》并称为三花。
" 永不凋零的
朝阳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朝阳花》被称为“禁书”。
作者和执笔者都受到了迫害,被残忍打压。
时任广州新区司令员黄永胜对《朝阳花》恨之入骨,欲要将其摧毁。
他扣押马忆湘,对她严刑逼供,让其说出幕后黑手。
她几次晕倒在地,但依然坚守本心,她发誓不会诬陷一个好人,要坚决拥护党的利益。
那朵“朝阳花”永不凋谢,也绝不会低头。她挺过来了
她向阳而开,熠熠生辉。
"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马忆湘恢复名誉。1979年《朝阳花》被各大广播电台广播。
得到听众的一致好评。之后《朝阳花》连续出版了四次。
1996年为庆祝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被着重推出。
《朝阳花》历经风霜,终于站起来了。让大众重新熟知。
2016年9月11日,马忆湘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她传奇的一生是光彩夺目的。
2017年,马忆湘的骨灰送回故乡——永顺县万坪镇李家村。
结语
马忆湘的一生,就如朝阳花一般,坚韧、自信,不屈不挠。
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她是吾辈之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