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又是一年夏天到,我很喜欢夏天,因为我怕冷,但我能扛热。
在我的记忆中,夏日童年是快乐的,有溪水,有棒冰,有树林,有果实,因为这些东西,头上烈日似乎没有那么炙热了。
有一些电影里的夏天很快乐。
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就是一部关于夏日童年记忆的电影。
《冬冬的假期》,顾名思义,主人公的名字叫冬冬。

某年夏天,冬冬和妹妹被送往乡下外公家过暑假。
这里有一群与他们年纪相仿的小伙伴,可以陆地上做游戏、湖水里去游泳;
这里有一个“疯女人”,村里的小孩子都避之唯恐不及,可妹妹却和她成了最好的朋友,甚至这个“疯女人”还救了妹妹一命;
这里有“惹是生非”的舅舅,外公经常因为他大发雷霆;
这里最重要的人是外公,他是一位外表看起来很严厉的老人,不准小孩子在屋里乱跑,冬冬和妹妹都有点怕他;
直到冬冬离开的那天,外公才向他吐露心声。
对于冬冬来讲,那个夏天,他不仅玩得开心,也过得充实。

提到夏天的电影,很多人都会想到《菊次郎的夏天》。
电影名字里就有夏天。
与《冬冬的假期》略微不同,菊次郎是电影的主人公,但不是小孩,而是一个大人。
小孩的名字叫正男。
正男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想趁着暑假去找自己的妈妈,阴差阳错下,他结识了流氓菊次郎,这一大一小开启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公路旅程。

电影极力制造一种幽默轻松的氛围,而事实上也做到了,毫不夸张地讲,《菊次郎的夏天》可以算得上一部喜剧片。
尤其是裸男那一段,真的能让人笑到肚子痛。
最后的结尾,哀而不伤。
正男没有和自己的母亲重逢,但银幕前的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失落,也许是因为前面的喜太多,将结尾淡淡的哀冲散了;也许是导演故意为之,不想让这么一部开心的电影蒙上一层灰。
看完《菊次郎的夏天》,你有这么一种感觉:好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但你回味时却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
就像我们的夏天,好像没有做什么有意义的事,但回想起来,嘴角还是会微微上翘。

东方小孩的童年大多与亲情有关,西方的孩子可不一样,人家年纪轻轻就有女票了!
《非凡夏日》的故事发生在一座度假小岛上。
山姆一家人来到小岛度假,一起前来的有爸爸妈妈和哥哥。
在岛上,山姆遇上了本地女孩苔丝,年龄相仿,兴趣相投,可谓是一见如故,也可以叫一见钟情。
山姆成天和苔丝一起玩,家人有些不乐意了。

“咱们这是全家游,你不能老一个人乱跑啊”,爸爸妈妈有些抱怨。
正巧在这时,在山姆的小脑瓜里有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想法:孤独训练。
于是,山姆小小的年龄就承担起了这个年龄段不该有的责任,一天24小时三处跑。
小孩和大人的不同在于,他不会因为有人需要而感到压力,反而乐此不疲、自得自乐。
离开的那一天,山姆为苔丝完成了心愿,也和家人相处了一天,最重要的是山姆吻了苔丝,银幕前的我露出夏日的姨母笑。

夏日小孩子的恋爱单纯美好,那夏日青春期的恋爱呢?
台湾拍了很多和青春有关的电影,因为台湾的气候,基本上四季如夏。
所以,在我的印象里,台湾的男学生都穿着短裤,女学生都穿着裙子。
关于台湾青春电影的记忆要追溯到那部红遍两岸三地的票房佳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这部电影在内地上映的时间是1月6号,一个冬天里。

因为种种原因,在我们班上流传开来的日子却是夏天,好像就是快要高考的那个夏天。
在夏天看一部关于夏天的电影,再合适不过了。
柯景腾和沈佳宜,一个美女学霸,一个帅哥学渣,课上的“严师劣徒”,课下的欢喜冤家。
爱情就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
有人说,青春是残酷的,再不济,青春也是遗憾的。
可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你只感受到了青春和爱情的美好。
因为电影里所有的遗憾都随着柯景腾的“吻”烟消云散。

再往前追溯10年,另外一部青春电影同样让人流连忘返。
陈柏霖和桂纶镁主演的《蓝色大门》。
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爱情故事,女生a喜欢男生c,男生c喜欢女生b,女生b又喜欢女生a;
这也是一个痴情单恋的爱情故事,女生b喜欢女生a,却不能告诉他;女生a喜欢男生c不敢开口,只好把自己的好朋友女生b顶了出去。

陈柏霖在电影里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初恋形象,高大帅气、会打篮球、会弹吉他,追女生有一套,在性取向这种颇具争议的问题上,还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实在难能可贵。
“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我还不错哦!”
这是电影里陈柏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青春期的表白就是这样,没有甜言蜜语,没有诗情画意,但就是一下子就能勾动你的心。
话说那一年还有另外一个“张世豪”,可惜同名不同命啊!

当然,夏天怎么能少的了热呢?
不热的夏天能叫夏天吗?
最近几年北京的夏天,真是热到怀疑人生。
70年代的北京城也很热,《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故事就发生在70年代。
电影的主角是一帮部队大院的孩子,那个年代他们不上学,父母又因为一些原因,对他们鞭长莫及,于是,这些人每天的日常就是起哄、打架、闹事。

青春期的少年怎么能少的了少女呢?
宁静饰演的米兰风韵性感,陶虹饰演的飒爽开朗,围绕着这俩人,故事展开了。
我们幻想中希望成为刘忆苦这样的人,成为孩子王,在小伙伴中间呼风唤雨,指点江山;
可事实截然相反,大部分的人都是姜小军,就连对女孩子的表白,也用其他话语搪塞而过。
夏天的热,再加上青春期的性冲动,整个夏日,这帮人就在躁动不安中度过了。

2016年的第53届金马奖上,一部小成本佳作将冯小刚的转型之作《我不是潘金莲》拉下马,成功问鼎最佳影片桂冠,这部电影叫《八月》。
同时,电影里的小演员孔维一获得最佳新人奖。
这些奖项无疑为影片增色不少。
顾名思义,电影讲的是“八月”的故事,八月可以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了。

摇头的风扇,手动的蒲扇,田里的西瓜,院子里的摇椅,黑白的电视机,露天的台球桌,自行车的前面,邻家的姐姐,还有到哪儿都穿着背心的老大爷......
小孩子好像永远不怕热,他们可以顶着烈日到处乱跑,热了渴了喝一口凉水就好了。
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电影里的夏天和我记忆中的夏天很像。
等看到电影最后的那行字,眼眶泛红——
“谨以此片献给我们的父辈。”
这何尝不是一部关于90后记忆的电影呢?

“热”有时不一定单指气候,也有可能是一种氛围。
这种氛围可能是家庭的环境,也有可能是整个社会的环境。
小津安二郎有一部电影叫《浮草》,这部电影就很“热”。
《浮草》讲述了一个处处留情的戏班班主辗转于前任现任之间,以及如何修复和亲生儿子关系的故事。
《浮草》不同于以往小津安二郎“嫁女”或者家庭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人物关系与矛盾冲突着实不少。

戏班班主与前女友的关系;
戏班班主与前女友所生儿子的关系;
戏班班主与现任妻子的关系;
现任妻子与前女友的关系;
现任妻子与前女友所生儿子的关系。。。
“热”是电影从头到尾一直透露出来的一个信息,随处可见的是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把扇子。
这种热既是对当时志摩半岛气候的一种真实体现,又何尝不是主人公面对众多问题时的复杂心情呢?

经典巨作《雷雨》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出自曹禺先生的大手笔。
《雷雨》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中学课本里就有,只不过那时,大多数人关注的点在不伦之恋上面。
至于什么旧中国就家庭的思想压迫,那个时候哪能理解得了。
1984年,孙道临自导自演里电影版《雷雨》,我很喜欢,清一色的明星阵容,有顾永菲,有秦怡,有马晓伟,有张瑜。

尤其是氛围的营造,确实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旧时代的压抑。
这种氛围的营造就是“热”。
《雷雨》的故事肯定发生在夏天,夏天多雷雨。雷雨来临之前的天气更是闷热无比。
在电影里,繁漪不止一次想要开窗透气,可强势的丈夫周朴园却不允许,而且每次都是勒令禁止。
《雷雨》里的热,不仅仅是天气上的热,而是一种环境,这种环境往小了说是封建家庭对人的压抑;往大了说,是三座大山对全体中国人民精神上的剥削。

天一热,人就会躁动不安,人一旦躁动不安,就会惹是生非。
彭浩翔的《伊莎贝拉》正是一部天热人躁惹是非的电影。
先交代一下《伊莎贝拉》故事的背景:99年的澳门。
那个时候的澳门,正处在交接之时,很多公务人员感到不知所措,因此,他们借机敛财。
马振成就是这样一名警察。

某天,他突然遇到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声称自己是马警官的女儿。
在半信半疑之中,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电影的摄影和配乐堪称一流,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处理也很好,细腻、又给人无限遐想。
自然,电影里处处透露出来的热也不容小觑。
而这种热折射出来的是一种闷热、焦躁、迷茫的氛围,看似是对澳门社会现象的反映,其实折射的还是澳门人面对99大背景下的不知所措。

归根结底,你眼中的夏天是什么样的,那反过来讲,你自己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知道我为什么一开始就说我喜欢夏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