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影院
  • 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播放记录
欺诈计划

欺诈计划 豆瓣评分:7.2

HD
  • 分类:国产剧
  • 导演:蝶野博
  • 地区:日本
  • 年份:2015
  • 语言:日语
  • 更新:2024-04-01 20:15
报错 收藏
  • 欺诈计划是由竹野内丰,松雪泰子,坂口健太郎,黑岛结菜,池田优斗,村本大輔,千原せいじ,板尾创路,国村隼主演的一部国产剧。什么样的小行星能毁灭地球、现实中是否能实施月盾计划…… 《独行月球》中没说的都在这里了 陈征 北京.. 更多

欺诈计划剧情介绍

什么样的小行星能毁灭地球、现实中是否能实施月盾计划……

《独行月球》中没说的都在这里了

陈征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影片《独行月球》上映半个多月,讨论热度不减反增。在电影中,“月盾计划”失败,小行星π即将毁灭地球,被遗忘在月球的主人公独孤月,改变了重返地球的计划,独自扛着“宇宙之锤”炸毁小行星……

该片把喜剧放置于浩瀚宇宙的舞台,邀请了多位航天领域的专家担任科学顾问,喜剧之上,“科”味十足。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行星才能毁灭地球?“月盾计划”是否可行?陨星碎片被地球引力捕获后,为何形成了星环?

10千米级天体撞地可致“绝世天劫”

多大的小行星才能毁灭地球?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毁灭地球”。

“如果仅是毁灭地球表面的生态圈,或者仅是让人类无法生存的话,很小的小行星就能做到。”陈征表示,按照目前科学家的估算,约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直径不过10千米左右。事实上,那次撞击形成了直径约180千米的陨石坑,撞击引起的热辐射和溅射物引发了全球森林大火,改变了地球的气候环境,才最终导致了全球70%的物种灭绝。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随机事件,科学家只能大致估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的发生频率。从统计意义的角度,平均每年大概有一颗直径为5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每10年有一颗直径10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每100年有一颗直径20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每1000年有一颗直径50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每几十万年有一颗直径1千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

“几米到数百米级的小天体不会改变地球气候,直径1千米的小天体撞击还不会导致大灭绝事件,但直径超过10千米的天体,带来的损失则是人类社会无法承受的,而这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止一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科表示。

值得庆幸的是,在未来几百年内,地球没有面临“绝世天劫”的风险。小行星防御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明涛告诉记者,直径10千米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一般“亿”年一遇,像恐龙在灭绝之前,就“统治”了地球约1.6亿年,“绝大部分这种级别的小行星,人类已经掌握了其准确的运行轨道。”李明涛说。

可如果“毁灭地球”,指的是把整个地球轰碎,那需要的小行星体量就大得多了。陈征表示,目前许多科学家倾向于认为月球是地球早期被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亚”以一定角度撞击后抛飞的物质形成的。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火星撞地球”都只能把地球“撞伤”,想要彻底毁灭地球,恐怕至少要大于火星甚至跟地球体量相仿的天体才行。

“从这个层面上说,地球是不需要保卫的。人类防御小行星是为了保卫地球上的生命,保卫人类自身。”李明涛说,46亿年前地球已经形成,历经无数次撞击依然稳定地运行在太阳系中,未来几十亿年还将一直存在下去。

靠月球挡碎片必然“挡一漏万”

《独行月球》在一开始就抛出了“人类如何应对近地小行星的威胁”这个难题。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全球科学家将实施“月盾计划”。

所谓月盾计划,指的是当小行星向地球飞来,人类在月球上部署“月球之锤”重型核弹,摧毁小行星,然后利用月球进行掩护,为地球阻挡小行星爆炸后产生的碎片。然而月盾计划并不成功,虽然人类把小行星π炸得粉碎,但还是有较大的碎片撞击了地球。

“以月球为盾并不靠谱,别被月球表面的千疮百孔欺骗了,那不是为地球‘挡枪’的后果。”李明涛说,当我们望向月亮时,其实可以看得出来月球很小,具体来说,全天空超过4万平方度,月球大概仅为0.3平方度,“靠月球挡碎片,必然挡一漏万。”

“最多也就类似一个成年人拿个羽毛球拍挡在胸口。”魏科介绍,月球与地球的体积比约为1比64,在所有天然卫星中是比例最高的,所以月球吸引(分流)小天体的数量要比其他行星系统中的卫星多。但是依据地月位置和体积之比,月球远不能担负起保护地球的核心作用。

陈征也表示,月球的确有一定概率能帮助地球“挡灾”,但如果是大量、高速的天体,除非直接撞到月球上,否则靠月球引力捕获的数量十分有限。

在李明涛看来,指望任何天体帮助地球捕获太空中的撞击碎片都不现实。在太阳系中,月球的引力很小,撞击碎片速度极快,双方大概率会“擦肩而过”。比如,为了被月球捕获,人类月球探测器在靠近月球时会主动“踩刹车”,否则就会逃逸到外太空。

所以,月盾计划并不现实,避免小行星撞击威胁唯一的办法就是靠人类自己。

防御小行星撞击的第一步是撞击预警。李明涛说,当务之急是完善小行星监测预警系统,扎紧地球防御的“篱笆”,这要求我们建造更强大的地面望远镜,并向太空中发射空间望远镜。

如果真有小行星撞向地球,科学家也发展出了防御小行星撞击的“九种武器”,包括动能撞击、核爆、引力拖车、离子束偏移、激光烧蚀、质量驱动等。

“目前最成熟的手段是动能撞击。”李明涛介绍,2021年11月,美国发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并计划于今年9月26日前后完成动能撞击小行星的试验,这将是人类首次在太空中开展的行星防御试验。

中国也将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不久前,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透露,争取在2025年或2026年实施一次小行星撞击防御试验,为人类应对小行星等地外天体对地球家园的威胁作出中国贡献。

地球星环更多是一种浪漫的表达

小行星从未彻底撞毁任何天体吗?实际上,小行星之间“飞掠相杀”并不罕见。李明涛称,科学研究表明,在太阳系形成之初的动荡期,大量天体“你来我往”的撞击事件频繁发生,“相互残杀”的主要为小行星和彗星。

退一万步,假如地球真被撞碎,结局将如何?“大部分溅射物将在引力作用下重新聚合,形成一颗新的行星。”李明涛强调,撞击后的这颗行星将不再宜居。至于何时重新萌发出生命、重新演化出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还未可知,所需时间也许长达亿万年之久。

从撞碎后的残渣分布来看,如果分布范围较小,还可能形成类似地月系统的多个天体系统;如果分布范围较大,可能会像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那样飘在太阳系中,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逐渐被临近的行星吸引走。“这些物质并不会消失,而是随着太阳系乃至银河系继续演化。”陈征说。

陈征是最后阶段看片的专家之一,他对影片结尾提出的建议被采纳:陨星碎片被地球引力捕获形成星环,不是类似吸积盘形状,而是更接近土星环。

他对记者解释道,吸积盘和星环虽然在几何形状上都有盘状的结构,但吸积盘是围绕黑洞或中子星之类旋转的弥散物质,由于黑洞、中子星的巨大引力导致物质之间的碰撞摩擦极为剧烈,剧烈到足以引发核聚变因而导致强烈的发光特征。而星环则是围绕行星旋转的物质薄层,它们和行星一样自身并不发光,其光亮主要来自反射太阳(恒星)的光。

那陨星碎片为什么不是被月球捕获?这是因为,月球质量约为地球的1%,引力远远小于地球,陨星的碎片大概率会被地球捕获。而且,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不过平均38万千米,月球在某种意义上也将成为地球星环的一部分,不太可能形成一个稳定围绕月亮旋转的“月环”。

“其实,电影中的星环更多是一种浪漫的表达,实际上星环的形成时间不会那么短,尺寸也会大很多。”陈征说,太阳系的行星中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有环状结构,其半径从几万千米到上百万千米不等。参照这些行星,地球形成的光环半径至少也得几万到几十万千米。

(本报记者 唐 芳)

来源: 科技日报

  • 播放列表
  • 1080
排序
  • HD中字版
  • 剧情介绍

    什么样的小行星能毁灭地球、现实中是否能实施月盾计划……

    《独行月球》中没说的都在这里了

    陈征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影片《独行月球》上映半个多月,讨论热度不减反增。在电影中,“月盾计划”失败,小行星π即将毁灭地球,被遗忘在月球的主人公独孤月,改变了重返地球的计划,独自扛着“宇宙之锤”炸毁小行星……

    该片把喜剧放置于浩瀚宇宙的舞台,邀请了多位航天领域的专家担任科学顾问,喜剧之上,“科”味十足。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行星才能毁灭地球?“月盾计划”是否可行?陨星碎片被地球引力捕获后,为何形成了星环?

    10千米级天体撞地可致“绝世天劫”

    多大的小行星才能毁灭地球?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毁灭地球”。

    “如果仅是毁灭地球表面的生态圈,或者仅是让人类无法生存的话,很小的小行星就能做到。”陈征表示,按照目前科学家的估算,约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直径不过10千米左右。事实上,那次撞击形成了直径约180千米的陨石坑,撞击引起的热辐射和溅射物引发了全球森林大火,改变了地球的气候环境,才最终导致了全球70%的物种灭绝。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随机事件,科学家只能大致估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的发生频率。从统计意义的角度,平均每年大概有一颗直径为5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每10年有一颗直径10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每100年有一颗直径20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每1000年有一颗直径50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每几十万年有一颗直径1千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

    “几米到数百米级的小天体不会改变地球气候,直径1千米的小天体撞击还不会导致大灭绝事件,但直径超过10千米的天体,带来的损失则是人类社会无法承受的,而这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止一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科表示。

    值得庆幸的是,在未来几百年内,地球没有面临“绝世天劫”的风险。小行星防御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明涛告诉记者,直径10千米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一般“亿”年一遇,像恐龙在灭绝之前,就“统治”了地球约1.6亿年,“绝大部分这种级别的小行星,人类已经掌握了其准确的运行轨道。”李明涛说。

    可如果“毁灭地球”,指的是把整个地球轰碎,那需要的小行星体量就大得多了。陈征表示,目前许多科学家倾向于认为月球是地球早期被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亚”以一定角度撞击后抛飞的物质形成的。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火星撞地球”都只能把地球“撞伤”,想要彻底毁灭地球,恐怕至少要大于火星甚至跟地球体量相仿的天体才行。

    “从这个层面上说,地球是不需要保卫的。人类防御小行星是为了保卫地球上的生命,保卫人类自身。”李明涛说,46亿年前地球已经形成,历经无数次撞击依然稳定地运行在太阳系中,未来几十亿年还将一直存在下去。

    靠月球挡碎片必然“挡一漏万”

    《独行月球》在一开始就抛出了“人类如何应对近地小行星的威胁”这个难题。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全球科学家将实施“月盾计划”。

    所谓月盾计划,指的是当小行星向地球飞来,人类在月球上部署“月球之锤”重型核弹,摧毁小行星,然后利用月球进行掩护,为地球阻挡小行星爆炸后产生的碎片。然而月盾计划并不成功,虽然人类把小行星π炸得粉碎,但还是有较大的碎片撞击了地球。

    “以月球为盾并不靠谱,别被月球表面的千疮百孔欺骗了,那不是为地球‘挡枪’的后果。”李明涛说,当我们望向月亮时,其实可以看得出来月球很小,具体来说,全天空超过4万平方度,月球大概仅为0.3平方度,“靠月球挡碎片,必然挡一漏万。”

    “最多也就类似一个成年人拿个羽毛球拍挡在胸口。”魏科介绍,月球与地球的体积比约为1比64,在所有天然卫星中是比例最高的,所以月球吸引(分流)小天体的数量要比其他行星系统中的卫星多。但是依据地月位置和体积之比,月球远不能担负起保护地球的核心作用。

    陈征也表示,月球的确有一定概率能帮助地球“挡灾”,但如果是大量、高速的天体,除非直接撞到月球上,否则靠月球引力捕获的数量十分有限。

    在李明涛看来,指望任何天体帮助地球捕获太空中的撞击碎片都不现实。在太阳系中,月球的引力很小,撞击碎片速度极快,双方大概率会“擦肩而过”。比如,为了被月球捕获,人类月球探测器在靠近月球时会主动“踩刹车”,否则就会逃逸到外太空。

    所以,月盾计划并不现实,避免小行星撞击威胁唯一的办法就是靠人类自己。

    防御小行星撞击的第一步是撞击预警。李明涛说,当务之急是完善小行星监测预警系统,扎紧地球防御的“篱笆”,这要求我们建造更强大的地面望远镜,并向太空中发射空间望远镜。

    如果真有小行星撞向地球,科学家也发展出了防御小行星撞击的“九种武器”,包括动能撞击、核爆、引力拖车、离子束偏移、激光烧蚀、质量驱动等。

    “目前最成熟的手段是动能撞击。”李明涛介绍,2021年11月,美国发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并计划于今年9月26日前后完成动能撞击小行星的试验,这将是人类首次在太空中开展的行星防御试验。

    中国也将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不久前,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透露,争取在2025年或2026年实施一次小行星撞击防御试验,为人类应对小行星等地外天体对地球家园的威胁作出中国贡献。

    地球星环更多是一种浪漫的表达

    小行星从未彻底撞毁任何天体吗?实际上,小行星之间“飞掠相杀”并不罕见。李明涛称,科学研究表明,在太阳系形成之初的动荡期,大量天体“你来我往”的撞击事件频繁发生,“相互残杀”的主要为小行星和彗星。

    退一万步,假如地球真被撞碎,结局将如何?“大部分溅射物将在引力作用下重新聚合,形成一颗新的行星。”李明涛强调,撞击后的这颗行星将不再宜居。至于何时重新萌发出生命、重新演化出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还未可知,所需时间也许长达亿万年之久。

    从撞碎后的残渣分布来看,如果分布范围较小,还可能形成类似地月系统的多个天体系统;如果分布范围较大,可能会像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那样飘在太阳系中,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逐渐被临近的行星吸引走。“这些物质并不会消失,而是随着太阳系乃至银河系继续演化。”陈征说。

    陈征是最后阶段看片的专家之一,他对影片结尾提出的建议被采纳:陨星碎片被地球引力捕获形成星环,不是类似吸积盘形状,而是更接近土星环。

    他对记者解释道,吸积盘和星环虽然在几何形状上都有盘状的结构,但吸积盘是围绕黑洞或中子星之类旋转的弥散物质,由于黑洞、中子星的巨大引力导致物质之间的碰撞摩擦极为剧烈,剧烈到足以引发核聚变因而导致强烈的发光特征。而星环则是围绕行星旋转的物质薄层,它们和行星一样自身并不发光,其光亮主要来自反射太阳(恒星)的光。

    那陨星碎片为什么不是被月球捕获?这是因为,月球质量约为地球的1%,引力远远小于地球,陨星的碎片大概率会被地球捕获。而且,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不过平均38万千米,月球在某种意义上也将成为地球星环的一部分,不太可能形成一个稳定围绕月亮旋转的“月环”。

    “其实,电影中的星环更多是一种浪漫的表达,实际上星环的形成时间不会那么短,尺寸也会大很多。”陈征说,太阳系的行星中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有环状结构,其半径从几万千米到上百万千米不等。参照这些行星,地球形成的光环半径至少也得几万到几十万千米。

    (本报记者 唐 芳)

    来源: 科技日报

    猜你喜欢
    许我耀眼 0分 2025
    许我耀眼
    赵露思,陈伟霆,万鹏,唐晓天,管梓净,钟雅婷,王伊瑶,许亚军,温峥嵘,范世錡,冯晖,刘敏
    闯关东2 7.2分 2009
    闯关东2
    王茜华,苗圃,董璇,濮存昕,张桐,刘佩琦,王馥荔,李玉刚,车永莉,于洋,涂们,英格玛,木村荣,郑昊,金桂斌,谢园,金巧巧,哈斯高娃,刘波
    献鱼 5.5分 2025
    献鱼
    陈飞宇,王影璐,王奕婷,高寒,吴宇恒,王雅佳,保剑锋,何中华,曾黎,漆培鑫,赵顺然,陈姝君,黄海冰,刘萌萌,马雅舒,李欣泽,陈博豪,郑合惠子
    琅琊榜 9.4分 2015
    琅琊榜
    胡歌,刘涛,王凯,陈龙
    悬崖2012 8.5分 2012
    悬崖2012
    张嘉益,宋佳,程煜,李洪涛,咏梅,姬他,孙浩,徐程,林源,林龙麒,马丽
    刘墉追案 5.4分 2021
    刘墉追案
    何冰,白冰,李乃文,王鹤润,路宏,曹征,黄海冰,王羽铮
    我的团长我的团 9.6分 2009
    我的团长我的团
    段奕宏,张译,张国强
    入青云 0分 2025
    入青云
    侯明昊,卢昱晓,余承恩,鹤男,全伊伦,朱丽岚,潘珺雅,胡耘豪,林江国,邓孝慈,鹿骐,于垚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
    热播排行
    1火影忍者 9.1分
    2父子 6.9分
    3伊藤润二惊选集 7.7分
    4太平洋战争 9分
    5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7.6分
    6创造101 5.9分
    7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6.5分
    8传奇故事 8.4分
    9天师撞邪 7.9分
    10大秦帝国之纵横 9.3分
    11明明是个碍事配角、却被王子给宠爱了 5.6分
    12毒魔复仇 7.1分
    13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8.6分
    14李卫当官2 7.2分
    15名侦探柯南 8分

    Copyright © 202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会员
    • 留言
    • 顶部
    创造101   传奇故事   奔跑吧第四季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暴君的厨师   天师撞邪   足球小将1983   1/2的魔法   伍六七之暗影宿命   乌云之上   喜羊羊与灰太狼(..   爱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