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影院
  • 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播放记录
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 豆瓣评分:8.7

HD
  • 分类:国产剧
  • 导演:是枝裕和
  • 地区:日本
  • 年份:2013
  • 语言:日语
  • 更新:2022-11-15 10:57
报错 收藏
  • 如父如子是由福山雅治,尾野真千子,真木阳子,中川雅也,风吹淳,国村隼,树木希林,夏八木勋,井浦新,二宫庆多,黄升炫,足立智充主演的一部国产剧。澎湃新闻记者 黄霁洁 【编者按】 《离题》是澎湃人物的记者手记栏目。所谓“离题”,是写在报道之外,.. 更多

如父如子剧情介绍

澎湃新闻记者 黄霁洁

【编者按】

《离题》是澎湃人物的记者手记栏目。所谓“离题”,是写在报道之外,也是记录报道未能穷尽之处。有一篇报道从0到1的过程,也有故事背后的故事,还有报道者的一些沉思。

这篇手记来自《姚策:不要告别》的作者黄霁洁。在她看来,姚策的故事或许让我们有一个重新看待和理解亲情的视角,什么是亲情,什么又是家人?

【一】

10月中旬第一次见到姚策,是在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旁边的出租屋里,他和妻子、亲生父母住在一起,在一间50平方米不到的两室一厅,190块一晚,是合租的旧房子,对面也住着罹患肝癌的人。

成为儿子,成为母亲"

姚策10月中旬在上海治疗时租住的老房子。澎湃新闻记者 黄霁洁 图

姚策的亲生母亲杜新枝在闲聊时跟我说,她不敢多买东西,烧了菜,放在盘子里只有一小坨,因为一个小小的冰箱里挤不下两家这么多菜;也因为房子只预订了一周,等待姚策检查结果下来,他们可能离开,可能留下。这是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和家人临时的生活。

最初,我不知道怎么面对姚策,也担心深度的采访会影响他的身体状况,感到多少有些残忍。但事实证明我多虑了,“你毕业了吗?你还挺显年轻的”,一见面,他就主动招呼我。

姚策健谈,简直是个话痨,闲聊时,能从教育体制谈到结婚后身材发福的心理学原理,聊到尽兴时,还直接催起我的婚。除了没有食欲而好几次拒绝了爸妈喊吃饭的要求,几乎看不出是个病人。因为不用出镜,他愉快地没洗头,就坐在被窝里和我聊天,我也自然地直接盘腿坐在床边。

但聊了几个小时下来,我开始意识到有什么不太一样。

我先遵循着可能是重要的节点作为提问和聊天的线索,例如国庆时两家的相聚、9月底回到河南故乡的旅行、6月份他和哥哥郭威的生日会。爆炸性的消息过去了,而在聚光灯照到的景象背后,我想知道,他和两边的父母是怎么生活、相处的,会有什么样细微的感受?之前的媒体采访中,他似乎把这段时光当成是最后的日子,那些平常的时刻,对他来说,会变得更加特别吗?

姚策给出的说法大多书面而含糊,日程的安排、哪些亲戚朋友到场、准备的特产,他记得很清楚,但在这其中,我听不到他内心的声音和自己视角的体验。

后来我整理录音时,发现姚策常常说,“那么我觉得这个也是很正常”,即使在我没有发出质疑的情况下。比如谈到自己和亲生父母相处的磨合、母亲许敏去河南找亲生儿子等等,他也会随之给出一大堆解释,说明这些为何“正常”。我觉得特别苦恼和纠结,不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想的,也着急,文章缺乏细节和感受。

采访到第三天,我和他聊起养育他28年的父母,聊着聊着,姚策慢慢提到,担心和爸妈之间会有一个熟悉到客气的过程。我当时意识到,这或许是他偶尔冒出来的内心想法。但这些也转瞬而过,他马上说,“不过这跟熟悉不熟悉没有关系啊,你要为未来考虑。”

在这天,他谈的更多是“我希望”:“我就希望他们更多地能够投入到自己正常的生活当中”,“我希望他们都能够更加的开心”,“希望大家能够走出来,因为未来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他们。”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当我聊到妈妈许敏在生日会时第一次说,担心以后会“孤独终老”(原话为“何去何从”,姚策在自述中记成了“孤独终老”),姚策沉默了,气氛有些低沉,他很快聊起其他的微信语音,我不知道他是否在回避这个话题。

这给了我一些触动。我们之前聊天,他就多次提及死亡,当然,是以开玩笑的方式。我隐约意识到,他在谈论“未来”时,似乎没有把自己包括进去。很多媒体概括他的个性,“乐观”、“坚强”,那是他想留下的形象,给网民和自己的孩子。但更多的痛苦,他自己包裹起来。那天,我没有把这些想法告诉他,离开他家走去地铁站的路上,一直如鲠在喉,我想,采访是否完成不那么重要了。无论如何,我想靠近和打开他的心。

【二】

11月初,我和姚策在杭州再次见面,他的病情不如从前。坐在病床边,我和他絮絮叨叨地聊着。姚策提到,网络舆论越来越凶猛,横在他和妈妈许敏中间,隔离了他们本来就微妙的交流。

事实上,舆论也一度影响到了这个家的每个人。不只是文章中提到的他俩,杜新枝和姚策妻子谈起这些,都有难言的怨气,“那个xxxx又发了xxxx”,他们都受到了这些外界信息的伤害。

我意识到,姚策当时总是提到的关于“正常”的解释,是在替家人和自己辩解,努力完成妈妈许敏的期待,他在对着网友说话;他说,“希望大家都能走出来”,是在通过我,告诉妈妈和更多的家人,不要再沉浸在这些恶意中。

这种曲折、中介化了的表达,不是姚策一个人的表达方式。10月底,我在九江的酒店见到许敏,坐定不久,她就问,“姚策现在怎么想的呢?”我跟她聊了很多,姚策对爸妈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他对妈妈和家的回忆,对未来的希望。许敏后来也直接说,有些话她不好说了,“只好通过你们外人来磨合。”许敏对姚策在过去媒体访谈中说的话记忆深刻,一下子就能讲出来。

成为儿子,成为母亲"

姚策小时候和妈妈许敏。受访者供图

10月中旬在上海的出租屋呆了两天下来,我也有隐隐的感觉,我的到来,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出口。

姚策和亲生父母住在一间房,两张木床隔着一米左右的距离,而实际上,他们才刚刚成为亲人7个月。姚策偷偷告诉我,他特意把老婆抓过来,因为要换药,不方便。

日常生活中,姚策和亲生父母之间,还没有那么多话要说,关于他的疾病,家人也不会直接提起。

第一天晚上,我和姚策的亲生母亲杜新枝坐在一起吃饭,不等我开口,她就倾诉了很多,那天她刚去医院帮刚姚策拿最新的报告结果,发现病情又恶化了,走在上海秋天漆黑的路上,她说,“走着走着不想回去”,不想告诉姚策这个结果。

成为儿子,成为母亲"

姚策和妈妈杜新枝、爸爸郭希宽。 受访者供图

我终于发现,我之前一直忽视了网络、媒体,忘了他们也是在和这些力量的互动中生活的。过去的采访中,姚策对着镜头,留了很多眼泪,但不会袒露给家人。姚策说,哪怕是疼痛,哼唧一声能让他舒服一点,也得等家人都走了。这样的观察,我最后写在报道里,“他们互相沉默,隐忍,猜虑,关心,从故事的一开始,他们就是这样保护彼此的。”这因为病,也因为他们特殊的关系。

我想,这或许也是一种中国式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其中情感的流露靠的不是言语,是行为。那些行为,也是很琐碎的行为,比如杜新枝刚成为姚策的母亲,她会在每天早上把姚策的床头的一杯凉水倒掉,再倒上热水,简单到可以忽略的一件小事。

采访过程中,我倾听和理解他们的关系,偶尔也安慰、调和,但仍不知道该怎么去介入、劝解,我害怕这超出了一个记者该做的事,最终伤害到他们,至今我也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正确。

【三】

采访结束后,我翻找过去的录音记录,也发现一些姚策在当时说起、但被我略过的心迹。说到若是父母不管他,他还是会难过,但是“长痛不如短痛”;说到错换事件后,和亲人的多次相聚时,他形容,“我就喜欢习惯性地戴着面具去处理一些事情,去张罗一些事情”、“其实你一个很小的动作会让别人很开心,你为什么不让别人开心?”

这让我越发明白,之前在说到真挚的话题时,他的语言弯弯绕绕,可能是下意识的语言,这或许就是他的矛盾和挣扎。他给通往内心设置了很多屏障,不让其他人走到这个地方,也对自己暂时关闭了。当时,他记不起来那些聚会场合发生了什么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许就是因为他只顾着安排各项事宜,平衡各种关系。

我想起有一次,姚策躺在杭州树兰医院的病床上笑着问我,“有时候你会不会想,像我们年龄相仿,活着(想这么复杂)。”

成为儿子,成为母亲"

姚策在杭州治疗,给网友回复消息。澎湃新闻记者 黄霁洁 图

报道中,我加入了两位妈妈的思路,不只因为她们也是这个事件里重要的人物,也因为知道了她们的位置,她们的期待和失落,我更了解了姚策的处境,也让读者在这种动态的关系中理解各方。

其中,叙述更多的是许敏和姚策之间的经历。采访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许敏和姚策见证了彼此28年的人生变化,有着难以割舍之情,这在杜新枝和儿子郭威身上也是同样,他们是互相的镜子。杜新枝形容郭威,是“刻在骨子里的亲”,她说了两件事,因为篇幅原因我没有写在报道中:

杜新枝10月回开封处理官司的时候,回了一趟驻马店的家。按过去,郭威总会早早来接,杜新枝和丈夫在火车上,一路没有打电话。到出站口,望着很多举牌的人,她想,郭威会不会来给我个惊喜?但是儿子没有出现,即使知道他可能在忙,也说好让他们打车,杜新枝还是失落。

七夕时,郭威给爸爸郭希宽打电话,“爸,你给妈买礼物了吗?”杜新枝听到了,嫌弃地说,老夫老妻过那干啥,让她感触的不是节日,她最后发短信给儿子:今天收到最好的礼物就是你打的这个电话。

可以看得出来,一点亲情的影子就能让她安慰。但杜新枝也跟我说,“如果孩子选择回家,这是我的命,应该如此,因为我们只有这28年的缘分,没办法”,她听起来坦诚、直白,“回家对于他的母亲来说是一种安慰,不属于我的,强求不来。”我能想象,这样的话,她应该早就一遍又一遍告慰和说服过自己了。

姚策的故事原本是一件看似狗血猎奇的事,但我觉得,能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或许是,它提供了一个看待和理解亲情的视角。什么是亲情?什么又是家人呢?事件发生以来,有一些声音特别喧嚣,例如“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我觉得这样的声音用简单粗暴的逻辑割裂了人和人,也忽视了父母和孩子因为时间而创造的情感和陪伴。

我们的社会新闻中,一面是亲生父母对孩子的虐待、儿女对老人的弃养,另一面,是看起来“新型”或者“非主流”的感情关系,例如这几年有不少讨论的意定监护、伴侣动物,包括今年受到很多关注的国产剧《以家人之名》,讲述的是原生家庭各有问题的几个大人孩子重组家庭,搭伙过日子。

这些都是在血缘为纽带的单一家庭结构之外,探寻新的关系。

在采访的间隙,我也去看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如父如子》,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错换的故事。

主线的剧情是,一个全身心顾着工作赚钱而忽视家庭的男人良多,有一天发现6岁的儿子庆多并非亲生,而亲生的孩子琉晴性格更刚硬,不似庆多那般柔弱,更符合他对“儿子”的想象。于是他千方百计把孩子换到对方家庭生活,把亲儿子接过来。但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琉晴对这个各方面严苛要求他的亲生爸爸良多并不买账,即使良多的家境更优,琉晴还是更想念养育他的、愿意陪伴他玩耍的那个父亲。而良多也慢慢发现庆多之于他的意义,在离开爸爸良多时,庆多留下了一部相机,很久之后良多打开,里面都是儿子拍的自己的照片,睡觉的爸爸、工作的爸爸、偶尔陪他荡秋千的爸爸,良多被触动了,他决定找回儿子庆多。

虽然片名是《如父如子》,但实际的日文原片名含义是“就这样成为父亲”。影片想表达的意思是,父亲、母亲、儿女都不是天职,而是一个“成为”的过程,是儿子让父亲成为父亲,是父亲让儿子成为儿子。

这不是说血亲不重要,在我看来,姚策与杜新枝、郭威和许敏的感情,也不仅仅是靠血缘创造的。他们都提到了一起生活时的点滴,比如许敏回忆,郭威带着自拍杆带他们去山里吃农家饭,拍了好多照片;杜新枝记得,她发现姚策虽然不说疼痛的事,但会用手撑着膝盖,她料想这个时候他其实很疼。我想,应该是这些创造了回忆,而回忆产生了新的联结。

【四】

采访中,我更深的一个感受是,他们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母亲和儿子。跟所有母子一样,他们之间有代际的差异,错位的爱和理解。

比如,姚策高中喜欢文学,写了厚厚一本诗集,但爸妈希望他读理科,大学也在父母的期望下读了医,因为好找工作,爸爸妈妈也希望他学习医学知识保护自己的肝。

毕业后,姚策原来在医保局工作,但还是想去闯荡一番,做了电商创业,从体力活干起,扛货、送货、卸车、装车,再后来做运营,睁开眼睛就是在工作。而对许敏来说,儿子不在身边,她更煎熬的是,他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在外面有没有喝酒抽烟,会不会太累。

母子间对一件事情的叙述和理解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许敏去河南看姚策姥姥,她特意打电话跟姚策解释,是怕孩子误会她去找郭威;但姚策更介意的是,“她总觉得好像我很脆弱,是个孩子。”这让我联想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误会往往来源于,父母一方过度的关注、保护和期待,子女一方则迫切想证明,自己已经是一个可以和他们比肩的大人了,有自我的感受、理想。亲子关系从来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天平。

但许敏和杜新枝,两个妈妈不经意说的话都很打动我,不只是因为付出,还因为他们都说,和孩子在一起“很有意思”。许敏说起带姚策的童年,带他上奥数班、萨克斯,她用的词是“很有意思的”,姚策是家里的开心果;杜新枝也感叹,“我觉得,在抚养儿子的期间,你也得到了很多,从他的牙牙学语,到他走路,说一些很调皮的话,觉得生活很有趣”,她说生活的干劲都来源于儿子。

等孩子长大后,原来的天平倾斜了,父母从照料者,成了被照顾的那一方,这是亲子间权力关系的变化,父母把权力交给了儿女,我感到很残酷。在“错换人生”的故事里,这一点就显得更加突出,两边的父母在跟我闲聊时,都透露出很关注儿子未来选择在哪里生活的意思,因为他们不可能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生活圈子,付出了一辈子,希望换来回报,是人之常情。但现在,这个答案变得摇摇欲坠,父母的内心都是不安的。

10月份,和许敏在九江见面那天,我原本期待能听她说一些她和姚策相处的日常,但她一提起这些,讲的更多是作为母亲的心血,提供的条件,“无怨无悔”,再说到网友对她的攻击,情绪有些激动,话又多又密。我很难打断她,最后所幸慢慢听她说,也渐渐地理解了,这可能是一个母亲患得患失的心理。

成为儿子,成为母亲"

姚策小时候在甘塘公园骑旋转木马。受访者供图

第三天,我去了一趟姚策从小长大的地方,甘塘公园,这里也是他知道身世的场所。一个很小的园子,有各种彩色的游乐设施,空气里飘着棉花糖的香味,很多年轻夫妇推车婴儿车,节奏慢悠悠的。门口有一个抓着熊气球的小孩,妈妈给他擦鼻涕、掖衣领,我出神地望了很久。我想到过去,姚策和爸爸妈妈也是在这里这样生活的,而这样的生活成为了过往,这些过往可能暂时很难再以快乐的方式被忆起。

成为儿子,成为母亲"

如今甘塘公园的旋转木马。澎湃新闻记者 黄霁洁 图

距离公园没几百米,就是姚策读的中学,他们家过去的老房子就在公园对面,九江这座小城很宁静。这些信息对于读者和大众并不重要,我没有在稿子里多写。但到达这里,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生活面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撕裂和冲击。

【五】

姚策的经历里最让人难受的部分,还是他的疾病。

病情的变化很迅速,是肉眼可见的。10月中旬我在上海见到姚策,我们还在小区里绕了好几圈,边走边聊,到了11月初,在树兰医院的住院部里,他去对面的大楼做检查,就需要坐着轮椅。我见证了一部分时光里他身体的变化,我不知道他自己、他的家人看着整个过程,又是什么感受?

杜新枝第一天进入树兰医院的病房,我注意到她在坐在另一张床上呆了很久,也没有跟姚策说话。后来她告诉我,她说不出话来,“因为我看不见他了。”她刚到门口,看到姚策睡的床架高高的,他窝在被子里,瘦了很多,杜新枝第一眼没看到他的人。走出病房,她哭了一阵,才再次进门。

她记得,5个月前,姚策在上海放疗,他带自己和妻子去公园,家里几个兄弟姐妹也一起来了,年轻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她听不懂,但能感觉到儿子的快乐。他们租了几辆大轮子车,姚策哼着歌,在风里说说笑笑。

现在,姚策的心态也和当时很不一样,既是因为病情的恶化,也是因为那些网络的舆论还在困扰着他。

姚策说,他有段时间在看季羡林的《活着自在》,也想过,病情要是不严重,就想一个人去云贵川当赤脚医生,谁也不知道他是谁。他还跟我开玩笑,“活到三五年,都没死,哪天媒体忽然想起我来了,好像当年有个新闻当事人,已经成为当地一方神医。”

但他没法不操心很多事情,比如治疗的费用,比如家人的生活。

10月底,我和许敏在一起时,听她说,姚策有天在病房里跟家里人说,你们都回去,都去做事(上班)。她觉得揪心,不知道姚策是不是因为病情变化心情不好。在杭州我和姚策见面,他也好几次强调了不需要很多人陪护。

他想过最低限度的治疗生活,自给自足,他在医院订了餐,买了输液警报器,希望家人都“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在病床旁边,家人为他多做了一点事情,他就马上制止。

他身上还有很沉重的负担,当时我即使是坐在旁边,也能感受到这样的低气压,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跟他开口说话。更多的时候,我依靠观察,他在做什么,他的家人做什么。

我早就做好准备,这不可能是一次信息密度很高的采访;我也不像是一个记者,而更像一个来探望的朋友,接开水,拿外卖、拿药,推轮椅,摁着留置针口的创可贴,有一回差点被当成家属签字。

有时候采访聊天到实在疲惫,姚策会说睡一觉,就留我一个人听着病房里的电视机播放电视剧。在这个时候,我总会不知所措,但也感到,这是采访中才能体会到的,采访对象所交付的信任。

到最后,我不知道该何时离开,既是因为不舍,也是因为我明白,他的内心始终被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压抑着,这扇门在慢慢关闭,我也只是站在门口的缝隙短暂地望了一眼。

采访完,我从杭州回到家,感觉很不真实,似乎已经习惯了那个病房。我想,这或许就是浸泡在现场吧?可我终究会离开,我所逃离的那个“现场”,是他还要继续过下去的人生。

责任编辑:黄芳

校对:张艳

  • 播放列表
  • 云播
排序
  • HD高清
  • 剧情介绍

    澎湃新闻记者 黄霁洁

    【编者按】

    《离题》是澎湃人物的记者手记栏目。所谓“离题”,是写在报道之外,也是记录报道未能穷尽之处。有一篇报道从0到1的过程,也有故事背后的故事,还有报道者的一些沉思。

    这篇手记来自《姚策:不要告别》的作者黄霁洁。在她看来,姚策的故事或许让我们有一个重新看待和理解亲情的视角,什么是亲情,什么又是家人?

    【一】

    10月中旬第一次见到姚策,是在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旁边的出租屋里,他和妻子、亲生父母住在一起,在一间50平方米不到的两室一厅,190块一晚,是合租的旧房子,对面也住着罹患肝癌的人。

    成为儿子,成为母亲"

    姚策10月中旬在上海治疗时租住的老房子。澎湃新闻记者 黄霁洁 图

    姚策的亲生母亲杜新枝在闲聊时跟我说,她不敢多买东西,烧了菜,放在盘子里只有一小坨,因为一个小小的冰箱里挤不下两家这么多菜;也因为房子只预订了一周,等待姚策检查结果下来,他们可能离开,可能留下。这是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和家人临时的生活。

    最初,我不知道怎么面对姚策,也担心深度的采访会影响他的身体状况,感到多少有些残忍。但事实证明我多虑了,“你毕业了吗?你还挺显年轻的”,一见面,他就主动招呼我。

    姚策健谈,简直是个话痨,闲聊时,能从教育体制谈到结婚后身材发福的心理学原理,聊到尽兴时,还直接催起我的婚。除了没有食欲而好几次拒绝了爸妈喊吃饭的要求,几乎看不出是个病人。因为不用出镜,他愉快地没洗头,就坐在被窝里和我聊天,我也自然地直接盘腿坐在床边。

    但聊了几个小时下来,我开始意识到有什么不太一样。

    我先遵循着可能是重要的节点作为提问和聊天的线索,例如国庆时两家的相聚、9月底回到河南故乡的旅行、6月份他和哥哥郭威的生日会。爆炸性的消息过去了,而在聚光灯照到的景象背后,我想知道,他和两边的父母是怎么生活、相处的,会有什么样细微的感受?之前的媒体采访中,他似乎把这段时光当成是最后的日子,那些平常的时刻,对他来说,会变得更加特别吗?

    姚策给出的说法大多书面而含糊,日程的安排、哪些亲戚朋友到场、准备的特产,他记得很清楚,但在这其中,我听不到他内心的声音和自己视角的体验。

    后来我整理录音时,发现姚策常常说,“那么我觉得这个也是很正常”,即使在我没有发出质疑的情况下。比如谈到自己和亲生父母相处的磨合、母亲许敏去河南找亲生儿子等等,他也会随之给出一大堆解释,说明这些为何“正常”。我觉得特别苦恼和纠结,不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想的,也着急,文章缺乏细节和感受。

    采访到第三天,我和他聊起养育他28年的父母,聊着聊着,姚策慢慢提到,担心和爸妈之间会有一个熟悉到客气的过程。我当时意识到,这或许是他偶尔冒出来的内心想法。但这些也转瞬而过,他马上说,“不过这跟熟悉不熟悉没有关系啊,你要为未来考虑。”

    在这天,他谈的更多是“我希望”:“我就希望他们更多地能够投入到自己正常的生活当中”,“我希望他们都能够更加的开心”,“希望大家能够走出来,因为未来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他们。”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当我聊到妈妈许敏在生日会时第一次说,担心以后会“孤独终老”(原话为“何去何从”,姚策在自述中记成了“孤独终老”),姚策沉默了,气氛有些低沉,他很快聊起其他的微信语音,我不知道他是否在回避这个话题。

    这给了我一些触动。我们之前聊天,他就多次提及死亡,当然,是以开玩笑的方式。我隐约意识到,他在谈论“未来”时,似乎没有把自己包括进去。很多媒体概括他的个性,“乐观”、“坚强”,那是他想留下的形象,给网民和自己的孩子。但更多的痛苦,他自己包裹起来。那天,我没有把这些想法告诉他,离开他家走去地铁站的路上,一直如鲠在喉,我想,采访是否完成不那么重要了。无论如何,我想靠近和打开他的心。

    【二】

    11月初,我和姚策在杭州再次见面,他的病情不如从前。坐在病床边,我和他絮絮叨叨地聊着。姚策提到,网络舆论越来越凶猛,横在他和妈妈许敏中间,隔离了他们本来就微妙的交流。

    事实上,舆论也一度影响到了这个家的每个人。不只是文章中提到的他俩,杜新枝和姚策妻子谈起这些,都有难言的怨气,“那个xxxx又发了xxxx”,他们都受到了这些外界信息的伤害。

    我意识到,姚策当时总是提到的关于“正常”的解释,是在替家人和自己辩解,努力完成妈妈许敏的期待,他在对着网友说话;他说,“希望大家都能走出来”,是在通过我,告诉妈妈和更多的家人,不要再沉浸在这些恶意中。

    这种曲折、中介化了的表达,不是姚策一个人的表达方式。10月底,我在九江的酒店见到许敏,坐定不久,她就问,“姚策现在怎么想的呢?”我跟她聊了很多,姚策对爸妈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他对妈妈和家的回忆,对未来的希望。许敏后来也直接说,有些话她不好说了,“只好通过你们外人来磨合。”许敏对姚策在过去媒体访谈中说的话记忆深刻,一下子就能讲出来。

    成为儿子,成为母亲"

    姚策小时候和妈妈许敏。受访者供图

    10月中旬在上海的出租屋呆了两天下来,我也有隐隐的感觉,我的到来,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出口。

    姚策和亲生父母住在一间房,两张木床隔着一米左右的距离,而实际上,他们才刚刚成为亲人7个月。姚策偷偷告诉我,他特意把老婆抓过来,因为要换药,不方便。

    日常生活中,姚策和亲生父母之间,还没有那么多话要说,关于他的疾病,家人也不会直接提起。

    第一天晚上,我和姚策的亲生母亲杜新枝坐在一起吃饭,不等我开口,她就倾诉了很多,那天她刚去医院帮刚姚策拿最新的报告结果,发现病情又恶化了,走在上海秋天漆黑的路上,她说,“走着走着不想回去”,不想告诉姚策这个结果。

    成为儿子,成为母亲"

    姚策和妈妈杜新枝、爸爸郭希宽。 受访者供图

    我终于发现,我之前一直忽视了网络、媒体,忘了他们也是在和这些力量的互动中生活的。过去的采访中,姚策对着镜头,留了很多眼泪,但不会袒露给家人。姚策说,哪怕是疼痛,哼唧一声能让他舒服一点,也得等家人都走了。这样的观察,我最后写在报道里,“他们互相沉默,隐忍,猜虑,关心,从故事的一开始,他们就是这样保护彼此的。”这因为病,也因为他们特殊的关系。

    我想,这或许也是一种中国式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其中情感的流露靠的不是言语,是行为。那些行为,也是很琐碎的行为,比如杜新枝刚成为姚策的母亲,她会在每天早上把姚策的床头的一杯凉水倒掉,再倒上热水,简单到可以忽略的一件小事。

    采访过程中,我倾听和理解他们的关系,偶尔也安慰、调和,但仍不知道该怎么去介入、劝解,我害怕这超出了一个记者该做的事,最终伤害到他们,至今我也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正确。

    【三】

    采访结束后,我翻找过去的录音记录,也发现一些姚策在当时说起、但被我略过的心迹。说到若是父母不管他,他还是会难过,但是“长痛不如短痛”;说到错换事件后,和亲人的多次相聚时,他形容,“我就喜欢习惯性地戴着面具去处理一些事情,去张罗一些事情”、“其实你一个很小的动作会让别人很开心,你为什么不让别人开心?”

    这让我越发明白,之前在说到真挚的话题时,他的语言弯弯绕绕,可能是下意识的语言,这或许就是他的矛盾和挣扎。他给通往内心设置了很多屏障,不让其他人走到这个地方,也对自己暂时关闭了。当时,他记不起来那些聚会场合发生了什么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许就是因为他只顾着安排各项事宜,平衡各种关系。

    我想起有一次,姚策躺在杭州树兰医院的病床上笑着问我,“有时候你会不会想,像我们年龄相仿,活着(想这么复杂)。”

    成为儿子,成为母亲"

    姚策在杭州治疗,给网友回复消息。澎湃新闻记者 黄霁洁 图

    报道中,我加入了两位妈妈的思路,不只因为她们也是这个事件里重要的人物,也因为知道了她们的位置,她们的期待和失落,我更了解了姚策的处境,也让读者在这种动态的关系中理解各方。

    其中,叙述更多的是许敏和姚策之间的经历。采访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许敏和姚策见证了彼此28年的人生变化,有着难以割舍之情,这在杜新枝和儿子郭威身上也是同样,他们是互相的镜子。杜新枝形容郭威,是“刻在骨子里的亲”,她说了两件事,因为篇幅原因我没有写在报道中:

    杜新枝10月回开封处理官司的时候,回了一趟驻马店的家。按过去,郭威总会早早来接,杜新枝和丈夫在火车上,一路没有打电话。到出站口,望着很多举牌的人,她想,郭威会不会来给我个惊喜?但是儿子没有出现,即使知道他可能在忙,也说好让他们打车,杜新枝还是失落。

    七夕时,郭威给爸爸郭希宽打电话,“爸,你给妈买礼物了吗?”杜新枝听到了,嫌弃地说,老夫老妻过那干啥,让她感触的不是节日,她最后发短信给儿子:今天收到最好的礼物就是你打的这个电话。

    可以看得出来,一点亲情的影子就能让她安慰。但杜新枝也跟我说,“如果孩子选择回家,这是我的命,应该如此,因为我们只有这28年的缘分,没办法”,她听起来坦诚、直白,“回家对于他的母亲来说是一种安慰,不属于我的,强求不来。”我能想象,这样的话,她应该早就一遍又一遍告慰和说服过自己了。

    姚策的故事原本是一件看似狗血猎奇的事,但我觉得,能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或许是,它提供了一个看待和理解亲情的视角。什么是亲情?什么又是家人呢?事件发生以来,有一些声音特别喧嚣,例如“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我觉得这样的声音用简单粗暴的逻辑割裂了人和人,也忽视了父母和孩子因为时间而创造的情感和陪伴。

    我们的社会新闻中,一面是亲生父母对孩子的虐待、儿女对老人的弃养,另一面,是看起来“新型”或者“非主流”的感情关系,例如这几年有不少讨论的意定监护、伴侣动物,包括今年受到很多关注的国产剧《以家人之名》,讲述的是原生家庭各有问题的几个大人孩子重组家庭,搭伙过日子。

    这些都是在血缘为纽带的单一家庭结构之外,探寻新的关系。

    在采访的间隙,我也去看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如父如子》,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错换的故事。

    主线的剧情是,一个全身心顾着工作赚钱而忽视家庭的男人良多,有一天发现6岁的儿子庆多并非亲生,而亲生的孩子琉晴性格更刚硬,不似庆多那般柔弱,更符合他对“儿子”的想象。于是他千方百计把孩子换到对方家庭生活,把亲儿子接过来。但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琉晴对这个各方面严苛要求他的亲生爸爸良多并不买账,即使良多的家境更优,琉晴还是更想念养育他的、愿意陪伴他玩耍的那个父亲。而良多也慢慢发现庆多之于他的意义,在离开爸爸良多时,庆多留下了一部相机,很久之后良多打开,里面都是儿子拍的自己的照片,睡觉的爸爸、工作的爸爸、偶尔陪他荡秋千的爸爸,良多被触动了,他决定找回儿子庆多。

    虽然片名是《如父如子》,但实际的日文原片名含义是“就这样成为父亲”。影片想表达的意思是,父亲、母亲、儿女都不是天职,而是一个“成为”的过程,是儿子让父亲成为父亲,是父亲让儿子成为儿子。

    这不是说血亲不重要,在我看来,姚策与杜新枝、郭威和许敏的感情,也不仅仅是靠血缘创造的。他们都提到了一起生活时的点滴,比如许敏回忆,郭威带着自拍杆带他们去山里吃农家饭,拍了好多照片;杜新枝记得,她发现姚策虽然不说疼痛的事,但会用手撑着膝盖,她料想这个时候他其实很疼。我想,应该是这些创造了回忆,而回忆产生了新的联结。

    【四】

    采访中,我更深的一个感受是,他们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母亲和儿子。跟所有母子一样,他们之间有代际的差异,错位的爱和理解。

    比如,姚策高中喜欢文学,写了厚厚一本诗集,但爸妈希望他读理科,大学也在父母的期望下读了医,因为好找工作,爸爸妈妈也希望他学习医学知识保护自己的肝。

    毕业后,姚策原来在医保局工作,但还是想去闯荡一番,做了电商创业,从体力活干起,扛货、送货、卸车、装车,再后来做运营,睁开眼睛就是在工作。而对许敏来说,儿子不在身边,她更煎熬的是,他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在外面有没有喝酒抽烟,会不会太累。

    母子间对一件事情的叙述和理解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许敏去河南看姚策姥姥,她特意打电话跟姚策解释,是怕孩子误会她去找郭威;但姚策更介意的是,“她总觉得好像我很脆弱,是个孩子。”这让我联想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误会往往来源于,父母一方过度的关注、保护和期待,子女一方则迫切想证明,自己已经是一个可以和他们比肩的大人了,有自我的感受、理想。亲子关系从来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天平。

    但许敏和杜新枝,两个妈妈不经意说的话都很打动我,不只是因为付出,还因为他们都说,和孩子在一起“很有意思”。许敏说起带姚策的童年,带他上奥数班、萨克斯,她用的词是“很有意思的”,姚策是家里的开心果;杜新枝也感叹,“我觉得,在抚养儿子的期间,你也得到了很多,从他的牙牙学语,到他走路,说一些很调皮的话,觉得生活很有趣”,她说生活的干劲都来源于儿子。

    等孩子长大后,原来的天平倾斜了,父母从照料者,成了被照顾的那一方,这是亲子间权力关系的变化,父母把权力交给了儿女,我感到很残酷。在“错换人生”的故事里,这一点就显得更加突出,两边的父母在跟我闲聊时,都透露出很关注儿子未来选择在哪里生活的意思,因为他们不可能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生活圈子,付出了一辈子,希望换来回报,是人之常情。但现在,这个答案变得摇摇欲坠,父母的内心都是不安的。

    10月份,和许敏在九江见面那天,我原本期待能听她说一些她和姚策相处的日常,但她一提起这些,讲的更多是作为母亲的心血,提供的条件,“无怨无悔”,再说到网友对她的攻击,情绪有些激动,话又多又密。我很难打断她,最后所幸慢慢听她说,也渐渐地理解了,这可能是一个母亲患得患失的心理。

    成为儿子,成为母亲"

    姚策小时候在甘塘公园骑旋转木马。受访者供图

    第三天,我去了一趟姚策从小长大的地方,甘塘公园,这里也是他知道身世的场所。一个很小的园子,有各种彩色的游乐设施,空气里飘着棉花糖的香味,很多年轻夫妇推车婴儿车,节奏慢悠悠的。门口有一个抓着熊气球的小孩,妈妈给他擦鼻涕、掖衣领,我出神地望了很久。我想到过去,姚策和爸爸妈妈也是在这里这样生活的,而这样的生活成为了过往,这些过往可能暂时很难再以快乐的方式被忆起。

    成为儿子,成为母亲"

    如今甘塘公园的旋转木马。澎湃新闻记者 黄霁洁 图

    距离公园没几百米,就是姚策读的中学,他们家过去的老房子就在公园对面,九江这座小城很宁静。这些信息对于读者和大众并不重要,我没有在稿子里多写。但到达这里,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生活面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撕裂和冲击。

    【五】

    姚策的经历里最让人难受的部分,还是他的疾病。

    病情的变化很迅速,是肉眼可见的。10月中旬我在上海见到姚策,我们还在小区里绕了好几圈,边走边聊,到了11月初,在树兰医院的住院部里,他去对面的大楼做检查,就需要坐着轮椅。我见证了一部分时光里他身体的变化,我不知道他自己、他的家人看着整个过程,又是什么感受?

    杜新枝第一天进入树兰医院的病房,我注意到她在坐在另一张床上呆了很久,也没有跟姚策说话。后来她告诉我,她说不出话来,“因为我看不见他了。”她刚到门口,看到姚策睡的床架高高的,他窝在被子里,瘦了很多,杜新枝第一眼没看到他的人。走出病房,她哭了一阵,才再次进门。

    她记得,5个月前,姚策在上海放疗,他带自己和妻子去公园,家里几个兄弟姐妹也一起来了,年轻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她听不懂,但能感觉到儿子的快乐。他们租了几辆大轮子车,姚策哼着歌,在风里说说笑笑。

    现在,姚策的心态也和当时很不一样,既是因为病情的恶化,也是因为那些网络的舆论还在困扰着他。

    姚策说,他有段时间在看季羡林的《活着自在》,也想过,病情要是不严重,就想一个人去云贵川当赤脚医生,谁也不知道他是谁。他还跟我开玩笑,“活到三五年,都没死,哪天媒体忽然想起我来了,好像当年有个新闻当事人,已经成为当地一方神医。”

    但他没法不操心很多事情,比如治疗的费用,比如家人的生活。

    10月底,我和许敏在一起时,听她说,姚策有天在病房里跟家里人说,你们都回去,都去做事(上班)。她觉得揪心,不知道姚策是不是因为病情变化心情不好。在杭州我和姚策见面,他也好几次强调了不需要很多人陪护。

    他想过最低限度的治疗生活,自给自足,他在医院订了餐,买了输液警报器,希望家人都“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在病床旁边,家人为他多做了一点事情,他就马上制止。

    他身上还有很沉重的负担,当时我即使是坐在旁边,也能感受到这样的低气压,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跟他开口说话。更多的时候,我依靠观察,他在做什么,他的家人做什么。

    我早就做好准备,这不可能是一次信息密度很高的采访;我也不像是一个记者,而更像一个来探望的朋友,接开水,拿外卖、拿药,推轮椅,摁着留置针口的创可贴,有一回差点被当成家属签字。

    有时候采访聊天到实在疲惫,姚策会说睡一觉,就留我一个人听着病房里的电视机播放电视剧。在这个时候,我总会不知所措,但也感到,这是采访中才能体会到的,采访对象所交付的信任。

    到最后,我不知道该何时离开,既是因为不舍,也是因为我明白,他的内心始终被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压抑着,这扇门在慢慢关闭,我也只是站在门口的缝隙短暂地望了一眼。

    采访完,我从杭州回到家,感觉很不真实,似乎已经习惯了那个病房。我想,这或许就是浸泡在现场吧?可我终究会离开,我所逃离的那个“现场”,是他还要继续过下去的人生。

    责任编辑:黄芳

    校对:张艳

    猜你喜欢
    许我耀眼 0分 2025
    许我耀眼
    赵露思,陈伟霆,万鹏,唐晓天,管梓净,钟雅婷,王伊瑶,许亚军,温峥嵘,范世錡,冯晖,刘敏
    闯关东2 7.2分 2009
    闯关东2
    王茜华,苗圃,董璇,濮存昕,张桐,刘佩琦,王馥荔,李玉刚,车永莉,于洋,涂们,英格玛,木村荣,郑昊,金桂斌,谢园,金巧巧,哈斯高娃,刘波
    献鱼 5.5分 2025
    献鱼
    陈飞宇,王影璐,王奕婷,高寒,吴宇恒,王雅佳,保剑锋,何中华,曾黎,漆培鑫,赵顺然,陈姝君,黄海冰,刘萌萌,马雅舒,李欣泽,陈博豪,郑合惠子
    琅琊榜 9.4分 2015
    琅琊榜
    胡歌,刘涛,王凯,陈龙
    悬崖2012 8.5分 2012
    悬崖2012
    张嘉益,宋佳,程煜,李洪涛,咏梅,姬他,孙浩,徐程,林源,林龙麒,马丽
    刘墉追案 5.4分 2021
    刘墉追案
    何冰,白冰,李乃文,王鹤润,路宏,曹征,黄海冰,王羽铮
    我的团长我的团 9.6分 2009
    我的团长我的团
    段奕宏,张译,张国强
    入青云 0分 2025
    入青云
    侯明昊,卢昱晓,余承恩,鹤男,全伊伦,朱丽岚,潘珺雅,胡耘豪,林江国,邓孝慈,鹿骐,于垚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
    热播排行
    1火影忍者 9.1分
    2父子 6.9分
    3伊藤润二惊选集 7.7分
    4太平洋战争 9分
    5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7.6分
    6创造101 5.9分
    7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6.5分
    8传奇故事 8.4分
    9天师撞邪 7.9分
    10大秦帝国之纵横 9.3分
    11明明是个碍事配角、却被王子给宠爱了 5.6分
    12毒魔复仇 7.1分
    13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8.6分
    14李卫当官2 7.2分
    15名侦探柯南 8分

    Copyright © 202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会员
    • 留言
    • 顶部
    创造101   传奇故事   奔跑吧第四季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暴君的厨师   天师撞邪   足球小将1983   1/2的魔法   伍六七之暗影宿命   乌云之上   喜羊羊与灰太狼(..   爱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