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近期一部《来自星星的少年》上线网络,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思与共鸣,这部入围2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市场的国产影片,用喧嚣的城市与静宜的乡村做底色,让浮躁忙碌的成人与安静沉默的孩子在点滴的情感渗透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出一种叫做“爱”的东西。
影片舒缓而又真实,无论是树荫下、摩托旁的徘徊,还是竹竿下晾衣服,孩子坐在院子里写作业的场景,都是东北乡村的真实写照,这也紧紧贴合了电影的主题——一部送给现实生活中自闭症孩子的电影。
看完整部影片很多人的感受是【自闭症孩子好可怜】、【自闭症孩子需要我们多多关爱】、【我们要同情并理解他们,多一点耐心】等等,在我看来这种感受是非常可笑的。非是我要站在大众的对立面哗众取宠,而是我真切读懂了这部影片的另一层意思,它是关怀自闭症孩子的,可何尝不是在可怜我们这些脆弱的成年人呢?
自闭症并不是脆弱,而是坚硬的抗拒
①自闭症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天,一种是后天。
先天的自闭症儿童是因为遗传或疾病等等,造成大脑的发育或脑部功能存在先天的障碍,这是折翼的天使,与生俱来的缺憾。可是还有一种自闭症是后天形成的,在孩子12个月之前,养护人有意或无意的负面情绪感染,会导致孩子的语言发育迟缓、表情缺乏、不爱社交、沉默等等。
影片中的小明产生自闭症的时间,是在父亲出车祸去世后才被发现。联系主角方大明影片中的言语,我们不难分析出小明的家庭在亲人关系中并不好,甚至在母亲去世后小明的亲人仅剩下一个了,缺少朋友和亲情关怀,以父亲去世这些打击,或许才是小明很小很小就产生自闭症的原因。
后天形成的自闭症更像是一种彻底的隔离,他们可以将自己与外界完全的隔开来,就像身体还在这个世界,但是他们的思想已经沉浸到了另一个自己的世界中。这不是世界在压迫他们,而是他们在拒绝这个世界,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的里昂一样,信任植物大过于信任人。
②自闭症孩子们的勇敢与坚强
小明幼年时期丧父,童年丧母,经历两次被领养被抛弃,在校园被欺负,他对人有一种精神上的抗拒,但是因为自己还小,身不能由己。人不能主宰自己的时候,就会有三种选择:①顺从,②逃避,③反抗。
自闭症的孩子选择的就是第二种,将自己的精神剥离出来去选择逃避,在我看来他们并不是脆弱的,反而是很坚强的。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可以说最难以接受的就是孤独,实际上很多的心理疾病诱因就是因为孤独,没人懂、没人愿意抱着善意来接纳你,所以造成了某种安全感缺失或社交缺失,可是这些孩子却愿意主动选择孤独,这是何等的一种坚强。
在中国的三大宗教中,道家与佛家都有避世与入世之说,一个叫出家,一个叫遁入空门。为什么许多的哲学都会上升到一种宗教神学的角度,就是因为这些我们眼中的修行者抗拒了社会,选择了将自己与世界进行最直接的交流,他们有大勇气、大毅力,所以自闭症的孩子往往能做到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这叫脆弱吗?这不叫。
在自闭症孩子面前自卑的应该是我们
在大众的认知下,这群孩子叫自闭症患者,他们有病,所以我们应该去嘘寒问暖,关心爱护,其实我有另一种解读,可以说与诸君听。
①让自闭症孩子接纳我们,更像是让他们认可我们
原因很简单,自闭症孩子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天赋,他们能集中所有注意力只做一件事情,他们对旁人悲欢情绪、喜恶情绪、愤怒和温柔的感知远比我们强,你觉得他们不会表达,我反而认为他们不屑表达。
你们所谓的他们渴望得到我们的接纳,反过来可以说因为我们根本不懂他们,他们渴望的是找到“同类”,一种精神与思想上的同类,而不是你我这类“俗人”。
影片中的小明对数字非常敏感,可以速算三位数乘法,这是因为他的大脑里,没有杂念。我们人的思维存在分层,一层是表意识,就是我们所思所想的;第二层是潜意识,这是一种在思考但是我们无法察觉的部分;第三层是无意识,这是长期的社会经历、集体共识等等因素主导的固化思维,我们的一切思考方式都在无意识的基础上进行。但是自闭症的小明这类孩子不同,他们没有这三种意识的分层,想到什么,就会意识全部投入的去思考,所以他们比我们强。
自闭症的本质是无法交流、无法表达,或者是说拒绝交流、拒绝表达,从这样看来带着怜悯的角度去接触自闭症的孩子本身就是不适合的,更何况他们的某些天赋远超我们。你可怜霍金?你可怜达芬奇?还是你可怜莫扎特?世界上没有人能说自己肯定能和自闭症孩子成为朋友并治愈他,原因就在于这个过程的选择人不在我们手上,而在于这些孩子认不认可你成为他的“同类”。
②与自闭症孩子相比,我们应该惭愧
影片中方大明是抱着照顾小明,警方就会给自己寻找女朋友的态度而来的,对他而言小明是个累赘大过他堂弟的身份,这就是普通人的思维,也是我们最应该惭愧的地方。
《来自星星的少年》反映的最大的问题不是自闭症孩子怎么怎么样,而是我们这些大众的心理,出问题了。我们换位思考,如果你要去一个穷乡僻壤,照顾一个不和你说话的小孩子,你还得接受旁人的苛责,你被迫丢掉工作、前程,你会做的比方大明更好吗?或许你会说方大明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甚至达不到他那样的温和。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照顾自己一个没有双亲的亲人叫做怜悯了?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善行开始考虑利益了?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责任变成交易了?
和干净的自闭症孩子比起来,我们的心更加混沌。我们生气与愤怒,会发泄和哭泣,而自闭症的孩子们,伤害自己更胜过对外界的反击,他们只会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遁逃的更远一些罢了。
其实很多自闭症的孩子会很乖,他们除了会怄气,其他的比寻常的孩子更懂事,他们不会傲慢、不会无理取闹、不会要这要那、不会调皮捣蛋,与他们相比,很多成年人更显得的幼稚。影片中方大明去抢小明的项链这就是无礼,方大明最开始与小明相处也总是一种高姿态,方大明演的越真实,那就说明我们越像那个讨人厌的方大明才对,对此难道不应该惭愧吗?
脆弱的成年人应该向自闭症孩子学习
《来自星星的少年》带有的启示作用分两种,一种是让社会关注这群自闭症的孩子,另一种就是从方大明的变化中寻找成年人丢失的东西。
影片中为什么无论是小卖部的张大娘,还是警局的警官,亦或者那些小学生,都指责方大明?因为被小明影响了的他们,都在拒绝方大明身上的偏见、浮躁和功利主义。
周围的孩子与老师,因为小明的自闭症身份却没有歧视他,反而多了更多的耐心和爱,小明没有朋友和亲人,他们渴望成为小明认可的人。所以我们会说小明的朋友勇敢、善良,小卖部的老人慈祥、温暖,学校的老师正直、温柔,这些人的特质,全部都是小明所激发出来的,这就是自闭症孩子带给身边人的真善美特质。
反观方大明一开始的形象:知礼却又不耐烦,守承诺却又歧视小明,心怀怨恨又分不清是非公正,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成年人形象。忙于工作的我们往往急功近利,心中随着步入社会后随着财富、出身、学识等等进行的阶级分化不自然的就会带有偏见,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不懂得交流却美其名曰直性子,这就是我们吗?
自闭症孩子身上的那种安静、专注、善良,以及他们的包容、温柔,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我们与自闭症孩子的相处,应该抱有一种和自己相处的态度。他们不说话,却不代表他们不懂,我们常常说很多话,实际上我们并不一定真的懂。浮躁与虚幻的当代成年人是脆弱的,没有安静的沉淀和温和善良的脾性,你确实需要向自闭症孩子学习。
写在最后
或许有些天生的自闭症孩子确实带着一些缺陷,但是某些后天的自闭症孩子,比成年人脆弱的精神世界更为强大。我们有多少人身不由己,又有多少人随波逐流的渐渐改变,如前文所言,我们不过是选择了与自闭症孩子不同的两条路罢了。
反抗的人被我们称作“叛逆”,顺从的人变得“圆滑”,逃避的人渐渐“自闭”,从根子上来看我们身不由己或许是大势所向,可是从态度上看,顺从的我们有哪里有资格去嘲笑选择逃避的他们呢?
《来自星星的少年》是要人们关注那些先天的自闭症孩子,他们的命运确实很不堪,但是反过来看,影片中的小明明显是一个后天的自闭症孩子,他带给我们成年人对自己脆弱的思考,更大过于对自闭症孩子悲惨命运的展现,或许这就是这部影片为什么能获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