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80年,那时刚上初中。一天,在书摊上偶然看到胡克文的《吝啬鬼》,不禁被优美流畅的画面线条所迷住,舍不得花两分钱坐下来去看,而是立刻奔回家翻出自己积攒的零花钱,急匆匆地赶往书店。然而几天下来,寻遍了昆明所有的书店,却不见《吝啬鬼》的踪影,它成了我很长时间的一块心病,朝思暮想。
81年春天,首届“春城书市”在翠湖旁的农展馆举办。中午放学后,我随着拥挤的人群簇拥到了销售连环画的柜台,突然一眼看到了《吝啬鬼》,当时只觉得心仿佛要跳了出来。柜台后的连环画琳琅满目,喜欢的太多,我只有两毛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吝啬鬼》,那天的愉悦现在想起来仍感到温暖。后来又陆续买了《怒打假国丈》、《智激美猴王》等一些自己喜欢的连环画。
我一直说不清原因,那时少年的我为何会对这本书情有独钟,它远没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故事那样的吸引力,然而我却常常翻阅。是画面中的异国情调,是故事中的诙谐格调,是胡克文笔下的洒脱风格。
故事发生在法国,画面上的异国风光细致如真,城堡、雕像、河桥。。。表现了古巴黎这座欧洲古典名城的传统风貌。
胡克文很少用纯线描风格去表现外国题材的连环画,文革前所绘的《奇妙的石像》、《伪君子》、《爱美丽雅》等外国题材连环画均采用钢笔素描形式。这一本《吝啬鬼》的线描技艺极其娴熟流畅,场景人物的构图独具风格,很有外国插图的味道,看得出胡克文对外国文化及艺术的了解。
《吝啬鬼》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的代表作,通过对吝啬鬼阿巴公的描绘,鞭挞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这本连环画当年吸引我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第一页中那个落水女子爱丽丝(吝啬鬼阿巴公的女儿)的命运担忧。
爱丽丝落水后,被路过的意大利青年瓦赖尔所救,两人一见倾心。瓦赖尔为了能陪伴爱丽丝,在阿巴公家当了不要工钱的管家。
阿巴公的儿子克雷央特爱上一个名叫玛丽亚娜的贫穷女孩,而阿巴公也想娶这个女孩。阿巴公为了敛财,不顾儿女的感受,为女儿介绍了一个年老的有钱人,并逼迫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
克雷央特决定借高利贷带着玛丽亚娜远走高飞,没想到放高利贷的竟是自己的父亲。阿巴公见是自己儿子借高利贷,怒火万丈,两人差点打了起来。
克雷央特的仆人将阿巴公埋藏在院子里的钱悄悄取了出来,交给了克雷央特。
阿巴公发现自己埋藏的钱被偷,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克雷央特表示若自己娶到玛丽亚娜将保证找到被偷的钱,阿巴公满口答应。
作品充分刻画出阿巴公认钱不认人的守财奴形象。
阿巴公找回自己的钱时,早已冷淡的亲情更是荡然无存,他捧着钱箱在自己的房间一遍一遍地清点,只有钱才是他生活的全部。
这些年来,《吝啬鬼》的故事已不再吸引我,然而闲暇的时候却常常翻阅,不看文字,只看画面。我仍然感叹胡克文的绘画技巧,每页中的一景一物,甚至小到一件摆设,他都精心勾勒,人物衣饰亦符合当时情形,通过对画面的了解,认识到了十七世纪欧洲社会的风土人情。
以前新华书店的橱窗里常常更新《社科新书目》报纸,我经常寻找上美的书目,默默地记下,一般三个月后便能见到书了。83年的一天,看到了上美的一批新书目,有胡克文的《爱美丽雅》、汪观清的《十二把椅子》、费龙翔的《金沙江畔》等。凭感觉我知道这些都是老版书,于是天天翘首以待,有空就往书店跑。那时连环画已日渐式微,买到时也没有特别的感觉,只是希望上美多重版一些这样的连环画。
《爱美丽雅》是十八世纪德国剧作家莱辛写的一部悲剧,描写了爱美丽雅不畏强权以自己的生命抗击强权暴政的故事,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黑暗的一面,由此呼唤民众反抗压迫。
当然,现今社会仍然存在这样的强权霸道行径,需要更多类似的作品唤起公众的谴责。
《 爱美丽雅》成书(1958)早于《吝啬鬼》(1962),胡克文以当时最普遍表现外国题材连环画的形式——钢笔素描绘制的,较《伪君子》等前期作品,他的绘画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这一幅图很有些版画味道,也画出了爱美丽雅端庄美丽的神态。
爱美丽雅匆匆走在街道上,她身后的景物完全是地道的欧式风格,尖顶房屋、花式窗台、拱形门以及街道旁的雕塑,无不刻画入微。
此图与上副异曲同工,但反映出胡克文对动态的绘画掌握亦得心应手,马的奔姿刚健有力,传出紧张的气氛感。
爱美丽雅将匕首插入自己的胸口自杀时,胡克文采取喻义的表现手法,花瓶掉地摔碎,鲜花即将枯萎。
通过这两本连环画,在胡克文的笔下让我们了解到十七八世纪欧洲社会风情,领略到异乡格调。
而今,社会意识形态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作品的时代意义早已淡化,阅读只是一种了解,而且阅读的趣味性也不强烈。
我在翻看画面时,隐约还能感受到一种他乡情韵的味道,记忆遥远,又很近。
胡克文是浙江宁波人,生于1928年,擅长外国题材连环画作品。
图文:停云阅(连趣网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