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被撤销了职务,搬到了北京西北郊的吴家花园,沉寂了很多年。
不过,毛主席并没有忘记他,到了1965年,彭德怀被重新起用,担任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派彭德怀去西南呢?其实是有时代背景的。
进入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为了备战,同时也是对不均衡的工业布局进行调整,中央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
在旧中国,几乎所有的工业项目都集中在东北和华东沿海少数大城市周边,极易遭受外来势力的打击,而广大的中西部,尤其是极具战略纵深、矿产能源非常丰富的西北、西南地区,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早就想改变这种格局了,但因为底子太薄,一直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到了60年代,国家的各项建设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再加上国际环境的恶化,中央就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把关系到国防安危的重工业转移到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就是著名的“大三线建设”。

可想而知,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必须要派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去坐镇,于是,毛主席就想到了彭德怀,一旦发生战争,可以直接披挂上阵。
不过,当时彭德怀还没有平反,身份有点特殊,不可能直接担任一把手,中央就任命他为“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主任是李井泉,第一、第二副主任分别是程子华、阎秀峰。
彭德怀对这些名位向来毫不在意,欣然接受了这个重任,离开北京,赶赴西南。
彭德怀虽然已经67岁高龄了,但仍然保持着往日的工作作风,不喜欢坐在办公室里听下级汇报,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亲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视察攀枝花石棉矿基地时,彭德怀坚持要下矿井看看,可是矿井入口在山上,汽车上不去,必须徒步登山上去,厂里的领导都劝他不要上去,又累又不安全。

但是,彭德怀笑着说:“你们是不是看我岁数大了,担心我爬不上去?我别的本事没有,一辈子爬山打仗,这点本事还是有的,不信咱们就比比,别看你们比我年轻,爬山未必胜过我!”
果不其然,等爬上山头后,那些陪同的领导个个都气喘吁吁,而彭德怀却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让大家非常佩服。
在这次考察中,彭德怀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大量矿渣无处倾倒,都堆积在河谷地带,既造成了浪费,也对河流畅通造成了威胁。
而且,彭德怀还了解到,这些矿渣里面富含钙镁磷等资源,如果用来生产化肥,是很好的原材料,可是现在它们只能被当作废料,白白丢掉了。
回去后,彭德怀坐立不安,我国的化肥工业非常薄弱,一方面原材料紧缺,可是另一方面却又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太不应该了,必须要向上级反映这个问题!
可是,向谁反映好呢?彭德怀思来想去,只能麻烦周总理,就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详细说明了这件事的重要性,希望中央能尽快做出解决方案,不要再让这些宝贵的资源白白浪费掉了。

其实,彭德怀写这封信,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他在庐山会议上被批判,就是因为写了一封信,虽然他一直想不通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但毕竟是有前车之鉴,这次写信会不会再次惹上麻烦呢?
而且,周总理的处境其实也不好,他会不会为了彭德怀而再次冒风险呢?彭德怀自己心里也没底。
但是,彭德怀毕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国家利益远远大于个人利益,看到了问题却不让他说,比杀了他还要难受,所以,他还是给周总理写了这封信。
周总理看到彭德怀的信后,也非常重视,就责成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就是彭德怀的可贵之处,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参考资料:《彭德怀传》《彭德怀在三线》《我的伯父彭德怀》)
来源:历史客栈2020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