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列表正在加载,剩余 1 秒...
剧情介绍
《迪奥与我》(Dior et moi,英文名 Dior and I)是一部2014年上映的法国纪录片,由弗雷德里克·特臣(Frédéric Tcheng)执导,聚焦比利时著名时装设计师拉夫·西蒙斯(Raf Simons)在2012年首次担任法国奢侈品牌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创意总监期间,筹备并发布其首个高级定制(Haute Couture)系列的全过程。
---
影片背景:一次时尚界的巨变
2011年,迪奥前创意总监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因种族歧视言论被品牌解雇,这一事件震惊全球时尚界。迪奥随即进入“寻找新掌门人”的敏感时期。2012年4月,品牌出人意料地任命以极简主义、工业美学和青年文化见长的比利时设计师拉夫·西蒙斯为新任创意总监。
这一任命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西蒙斯此前在Jil Sander等品牌以现代、冷峻的风格著称,而迪奥则代表着法式奢华、浪漫与“新风貌”(New Look)的传统。许多人质疑他是否能驾驭迪奥的优雅基因。
《迪奥与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它不仅是一部时尚纪录片,更是一次关于传承、创新、压力与艺术协作的深度观察。
---
剧情核心:7周,40套高定,一场“不可能的任务”
影片的时间线聚焦于2012年秋冬高级定制系列发布的前七周。从西蒙斯正式入职迪奥总部(巴黎蒙田大道30号)开始,到大秀在巴黎美术宫(Petit Palais)落下帷幕为止,全片以近乎实时的方式记录了这一紧张、高压又充满创造力的创作过程。
1. 初入殿堂:陌生与敬畏
影片开场,西蒙斯以一种近乎“局外人”的姿态走进迪奥历史悠久的工坊。他沉默、内向,带着一丝不安。他坦言:“我不属于这里。”面对迪奥厚重的历史和传奇创始人克里斯汀·迪奥本人的精神遗产,他感到巨大的压力。
他参观迪奥档案馆,翻阅原始手稿,试图理解品牌的核心美学。他提出要“重新诠释”迪奥,而非简单复制,强调要注入现代感,同时尊重传统。
2. 创意与执行的碰撞
西蒙斯的设计理念是将现代极简主义与迪奥的华丽传统融合。他提出“用现代的方式讲述迪奥的故事”。他与团队(尤其是他的得力助手皮特·穆里,Pieter Mulier)激烈讨论,绘制草图,选择面料。
但真正的挑战在于执行。迪奥的高级定制工坊由一群技艺精湛的裁缝(Ateliers)组成,他们分为“裙装部”(Flou)和“套装部”(Tailleur),每个部门由一位“工坊主管”(Premier)领导。这些工匠平均年龄超过50岁,许多人已在迪奥工作数十年,对品牌有着近乎信仰般的忠诚。
西蒙斯的新锐理念与工匠们的传统技艺之间产生了摩擦。例如:
- 他要求将传统迪奥裙装的体积缩小,线条更利落,这挑战了工匠们对“迪奥廓形”的固有认知。
- 他引入现代艺术元素(如与美国艺术家Sterling Ruby合作的抽象印花),让一些老裁缝感到困惑。
- 时间极其紧迫,每一件高定礼服需要数百小时的手工缝制,而西蒙斯希望在细节上做到极致。
影片真实展现了设计师与工匠之间从最初的试探、误解,到逐渐建立信任、共同奋斗的过程。一个经典场景是,西蒙斯在深夜与工坊的裁缝们一起喝香槟,向他们表达敬意,这一刻,隔阂开始消融。
3. 压力与情感的爆发
随着大秀日期临近,压力达到顶峰。西蒙斯几乎不眠不休,反复修改设计,担心自己的首秀无法获得认可。他与团队在最后一刻还在调整裙摆的长度、纽扣的位置。
影片捕捉到西蒙斯极度焦虑的瞬间:他独自在办公室踱步,抽烟,沉默不语。他坦言自己从未感到如此孤独和不确定。
而最动人的时刻发生在大秀结束之后。当最后一位模特走完,全场掌声雷动,西蒙斯并未立刻上台谢幕。他在后台,背对人群,泪流满面。这一幕成为影片最经典的镜头,展现了这位以冷静著称的设计师内心深处的情感洪流——压力的释放、对团队的感激、对迪奥的敬畏,以及对自己能否胜任这一角色的复杂情绪。
---
主题与深层解读
1. 传统与创新的对话:影片的核心是探讨一个现代设计师如何在一个拥有深厚历史的品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西蒙斯没有颠覆迪奥,而是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诠释其精髓(如收腰、花冠线条),证明了传统并非枷锁,而是可以被重新激活的灵感源泉。
2. 幕后英雄的礼赞:影片并非仅仅聚焦明星设计师,而是将大量镜头对准了那些默默无闻的裁缝、刺绣师、版师。他们才是高级定制真正的缔造者。导演特臣通过细腻的镜头,展现了他们手中的技艺、脸上的皱纹、专注的眼神,向这些“手工艺大师”致以崇高敬意。
3. 创作过程的诗意与残酷:影片揭示了时尚光鲜背后的艰辛。7周时间创造40套高定,是体力、脑力和意志力的极限挑战。它展现了创意如何在压力、妥协和协作中诞生。
4. “我”与“迪奥”的关系:片名《迪奥与我》中的“我”既是西蒙斯,也是每一个参与创造的人。它暗示了个体与品牌、现代与历史、艺术与商业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
结局与后续
2012年秋冬高级定制系列发布后,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人们称赞西蒙斯成功地将迪奥带入了21世纪,既保留了品牌的优雅灵魂,又注入了清新、现代的活力。这场秀被视为一次成功的“复兴”。
拉夫·西蒙斯在迪奥任职至2015年10月,共发布了7个高级定制系列和多个成衣系列,被广泛认为是迪奥历史上最成功的创意总监之一。他离职后,由玛丽亚·格拉齐亚·基乌里(Maria Grazia Chiuri)接任,成为迪奥首位女性创意总监。
---
《迪奥与我》远不止是一部关于时装秀的纪录片。它是一部关于艺术创作、文化传承、团队协作与人性情感的深刻作品。它带领观众深入全球最神秘的时尚圣殿之一,见证了一场“不可能的任务”如何在压力、才华与手工艺的完美结合下,最终化为现实。影片最终传递的信息是:伟大的时尚,不仅是设计师的灵光一现,更是无数双手、无数颗心共同编织的梦想。
---
影片背景:一次时尚界的巨变
2011年,迪奥前创意总监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因种族歧视言论被品牌解雇,这一事件震惊全球时尚界。迪奥随即进入“寻找新掌门人”的敏感时期。2012年4月,品牌出人意料地任命以极简主义、工业美学和青年文化见长的比利时设计师拉夫·西蒙斯为新任创意总监。
这一任命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西蒙斯此前在Jil Sander等品牌以现代、冷峻的风格著称,而迪奥则代表着法式奢华、浪漫与“新风貌”(New Look)的传统。许多人质疑他是否能驾驭迪奥的优雅基因。
《迪奥与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它不仅是一部时尚纪录片,更是一次关于传承、创新、压力与艺术协作的深度观察。
---
剧情核心:7周,40套高定,一场“不可能的任务”
影片的时间线聚焦于2012年秋冬高级定制系列发布的前七周。从西蒙斯正式入职迪奥总部(巴黎蒙田大道30号)开始,到大秀在巴黎美术宫(Petit Palais)落下帷幕为止,全片以近乎实时的方式记录了这一紧张、高压又充满创造力的创作过程。
1. 初入殿堂:陌生与敬畏
影片开场,西蒙斯以一种近乎“局外人”的姿态走进迪奥历史悠久的工坊。他沉默、内向,带着一丝不安。他坦言:“我不属于这里。”面对迪奥厚重的历史和传奇创始人克里斯汀·迪奥本人的精神遗产,他感到巨大的压力。
他参观迪奥档案馆,翻阅原始手稿,试图理解品牌的核心美学。他提出要“重新诠释”迪奥,而非简单复制,强调要注入现代感,同时尊重传统。
2. 创意与执行的碰撞
西蒙斯的设计理念是将现代极简主义与迪奥的华丽传统融合。他提出“用现代的方式讲述迪奥的故事”。他与团队(尤其是他的得力助手皮特·穆里,Pieter Mulier)激烈讨论,绘制草图,选择面料。
但真正的挑战在于执行。迪奥的高级定制工坊由一群技艺精湛的裁缝(Ateliers)组成,他们分为“裙装部”(Flou)和“套装部”(Tailleur),每个部门由一位“工坊主管”(Premier)领导。这些工匠平均年龄超过50岁,许多人已在迪奥工作数十年,对品牌有着近乎信仰般的忠诚。
西蒙斯的新锐理念与工匠们的传统技艺之间产生了摩擦。例如:
- 他要求将传统迪奥裙装的体积缩小,线条更利落,这挑战了工匠们对“迪奥廓形”的固有认知。
- 他引入现代艺术元素(如与美国艺术家Sterling Ruby合作的抽象印花),让一些老裁缝感到困惑。
- 时间极其紧迫,每一件高定礼服需要数百小时的手工缝制,而西蒙斯希望在细节上做到极致。
影片真实展现了设计师与工匠之间从最初的试探、误解,到逐渐建立信任、共同奋斗的过程。一个经典场景是,西蒙斯在深夜与工坊的裁缝们一起喝香槟,向他们表达敬意,这一刻,隔阂开始消融。
3. 压力与情感的爆发
随着大秀日期临近,压力达到顶峰。西蒙斯几乎不眠不休,反复修改设计,担心自己的首秀无法获得认可。他与团队在最后一刻还在调整裙摆的长度、纽扣的位置。
影片捕捉到西蒙斯极度焦虑的瞬间:他独自在办公室踱步,抽烟,沉默不语。他坦言自己从未感到如此孤独和不确定。
而最动人的时刻发生在大秀结束之后。当最后一位模特走完,全场掌声雷动,西蒙斯并未立刻上台谢幕。他在后台,背对人群,泪流满面。这一幕成为影片最经典的镜头,展现了这位以冷静著称的设计师内心深处的情感洪流——压力的释放、对团队的感激、对迪奥的敬畏,以及对自己能否胜任这一角色的复杂情绪。
---
主题与深层解读
1. 传统与创新的对话:影片的核心是探讨一个现代设计师如何在一个拥有深厚历史的品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西蒙斯没有颠覆迪奥,而是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诠释其精髓(如收腰、花冠线条),证明了传统并非枷锁,而是可以被重新激活的灵感源泉。
2. 幕后英雄的礼赞:影片并非仅仅聚焦明星设计师,而是将大量镜头对准了那些默默无闻的裁缝、刺绣师、版师。他们才是高级定制真正的缔造者。导演特臣通过细腻的镜头,展现了他们手中的技艺、脸上的皱纹、专注的眼神,向这些“手工艺大师”致以崇高敬意。
3. 创作过程的诗意与残酷:影片揭示了时尚光鲜背后的艰辛。7周时间创造40套高定,是体力、脑力和意志力的极限挑战。它展现了创意如何在压力、妥协和协作中诞生。
4. “我”与“迪奥”的关系:片名《迪奥与我》中的“我”既是西蒙斯,也是每一个参与创造的人。它暗示了个体与品牌、现代与历史、艺术与商业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
结局与后续
2012年秋冬高级定制系列发布后,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人们称赞西蒙斯成功地将迪奥带入了21世纪,既保留了品牌的优雅灵魂,又注入了清新、现代的活力。这场秀被视为一次成功的“复兴”。
拉夫·西蒙斯在迪奥任职至2015年10月,共发布了7个高级定制系列和多个成衣系列,被广泛认为是迪奥历史上最成功的创意总监之一。他离职后,由玛丽亚·格拉齐亚·基乌里(Maria Grazia Chiuri)接任,成为迪奥首位女性创意总监。
---
《迪奥与我》远不止是一部关于时装秀的纪录片。它是一部关于艺术创作、文化传承、团队协作与人性情感的深刻作品。它带领观众深入全球最神秘的时尚圣殿之一,见证了一场“不可能的任务”如何在压力、才华与手工艺的完美结合下,最终化为现实。影片最终传递的信息是:伟大的时尚,不仅是设计师的灵光一现,更是无数双手、无数颗心共同编织的梦想。
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