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法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
“c'est la vie”
意思是“这就是生活”
这个作为近现代哲学之源的国家
对生活的哲思往往有着独到的理解
单词“la vie”意味着生活、生命
也常出现在法国的大小艺术作品中
例如莫泊桑的第一部小说《一生》
高分佳片《阿黛尔的生活》(la vie d'adele)
经典电影以及传唱了半个世纪的歌曲《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生与活,占据了法国电影哲思的半壁江山
今年
一部英译名为c’est la vie!的电影
刚上映时就拿下了去年第40周法国票房冠军
并且势如破竹般在“法国奥斯卡”
——第43届法国凯撒电影奖上拿到了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九项提名
而这部电影的导演
正是豆瓣9.1高分神作[触不可及]的导演
奥利维埃·纳卡什&埃里克·托莱达诺
这部新片是两位导演的又一次合作
仍然是一部充满“生活气”的电影
一部让人内心满足的温暖喜剧
《好莱坞报道》评价其为
“出色的组合,犀利的演绎,令人享受的闹剧”
这就是
[无巧不成婚]
▼
故事的主人公马克斯是一家婚庆公司的主管,平时负责组织雇佣工作人员,承办婚礼。他有一个小公司,这家公司规模不大可五脏俱全,里面的每个人也是性格各异,个个奇葩:
一位暴躁的女负责人阿黛尔
一位性格古板又奇怪,处在失业边缘,还带着初三生助理的摄影师
一位强迫症”前人民教师“服务生
一位冒名顶替的服务生
两个巴基斯坦黑工
一个临时替换,记不住词,唱功欠佳的dj
一个长得像戈登·拉姆齐(地狱厨房)的主厨
婚姻即将走到尽头的伴侣
以及若干愚笨的手下
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想要通过这家公司举办一场高档次的婚礼——在一座17世纪的古堡内进行。马克斯应承了下来,让自己的小团队紧锣密鼓地准备。于是故事就在婚礼当天兵荒马乱的筹备中展开。
没有天灾,全是人祸。刚开场阿黛尔就和dj因意见不合吵了起来;摄影师无法认真工作还和客人起了冲突;后厨准备的食物让人吃坏了肚子;像没头苍蝇一样服务的手下;自顾自经历感情修罗场的前人民教师……还有许多令人无暇顾及的细节,例如没有摆对位置的插花,时常断电的古堡,令人嫌弃的17世纪服饰和假发……
而马克斯的人生哲言是:“we need to adapt.”(我们需要适应)他几乎是有条不稳的兜住了各类大小问题,却在最后的表演环节出了差错。混乱的婚礼现场让马克斯白天的全部努力付之东流,在他准备辞职离开时,这些“猪队友”们却给了他一个惊喜……
▼
情节虽然看似有些老套,可这部喜剧片里的梗可一点都不老套。既然讲得是生活,那就要全面表现生活,发挥法国人的嘈点。
老古董一样的男主角和他的昔日老友摄影师都是对现代科技不够感冒的人,一个把电子邮件说成“信”,手机短信从头到尾都打出错;另一个不会用智能手机,也看不惯用智能手机拍照的人。两个人还都经历着事业不顺,回归单身的中年危机。虽然马克斯在整部电影里是智商最上线的人,依然拗不过导演拿这一类中年法国人开涮:嘿,你们要被时代淘汰啦。
和男主角形成对立面的是他的客户皮埃尔。这个富有的男人秉承着中产阶级一如既往的傲慢、做作和刻薄。他对婚庆公司的员工们颐使气指,对自己能接触的一切都有很强的控制欲。他热衷于时时刻刻展示自己,接受他人的追捧,比如婚礼时逼着众人听完了如同毕业论文一般长的致词。他致力于追求高雅和浪漫,但显然他拙劣的品味只是在附庸风雅……这个不讨喜的人物是这些导演们对“虚伪中产阶级”的日常嘲讽。
▲表演空中舞蹈的皮埃尔
既然是一部法国喜剧,吐槽法国的警察、政府、罢工、失业率问题就必不可少。比如因工人罢工而堵在路上的警察,作为本片“反派角色“出场的社会保险金征收联合会,没什么办事效率的政府……
在小细节方面,段子手导演们吐槽了员工的直白大嗓门,老师的死脑筋,有钱没处花的各种仪式,走后门的职员等等。影片最后还讽了一把法国人引以为豪的浪漫主义。
影片里这些令人窒息的操作没有一个不是大家在生活中遇到的,这些接地气的吐槽面面俱到,首尾呼应,让人感同身受。这部法式喜剧,把熟悉的笑点紧密地串联在每一句台词之上。
▼
不难发现,有许多类似的喜剧片都是围绕婚礼,甚至葬礼展开的。根据我们熟悉的几部来看,大概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
1.通过婚礼讲述爱情和婚姻观。这一类尤其以好莱坞影片最为著名。他们通过婚礼衬托主角之间的爱情,见证主配角之间的亲情友情。这一类电影常常从一个女性的视角出发,通过婚礼这样一种仪式见证众人的成长,烘托电影的主旨,而且一不小心还会拍成r级。比如《伴娘》《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2.通过婚礼讲述文化的对撞。婚礼的特殊性就在于传统,传统就意味着结婚双方之间不同文化的对撞。在这个基础上,婚姻就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多人合力。婚姻自然就变成了交流的工具。比如《岳父岳母真难当》《我盛大的希腊婚礼》。
3.无厘头的冷幽默。婚礼作为一件人生大事,自然有很多的社会学意义和哲学含义。把婚礼、葬礼作为基底反讽社会和人生,也是文艺作品的绝佳材料。这种类型主要以欧洲和英国电影为主,比如《忧郁症》《葬礼上的死亡》。
喜剧电影的焦点就在于令人发笑的戏剧冲突,而婚礼恰恰提供了充足的戏剧冲突。
婚礼,乃至葬礼,是最能够打破日常生活圈层的活动之一——在这些场景了,特质千差万别的人们都扮演了婚礼参与者的角色,他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活动,自愿地或者被迫地在这些场合接触新人新生物,产生新的对话,发生新的故事。婚礼可以作为一个故事的背景,也可以作为一个故事发生的架构,导演的才华可以依托这个设定肆意挥洒,发掘出不同的主旨。
[无巧不成婚]也讲的是婚礼现场发生的各种趣事,可是它偏偏另辟蹊径,没有从参与者的角度讲故事,而是从制作婚礼的旁观者角度描写婚礼。它利用了婚礼的特质,讲了婚姻哲思以外的东西。与其说这是一部婚礼上的闹剧,不如说是一部职场杂记。
令人头秃的团队合作,拎不清的手下,暴躁的上司;唯唯诺诺不敢提意见的职工,有理想没能力的下属;工作中出其不意的困难一个接一个,遇见的奇葩一堆接一堆;工作里的罗生门,情感上的修罗场……这样一来,本来离我们很遥远的婚礼一下子离我们很近。这部原名为[节日的意义]的片子让我们在观影之后体会到了日常生活的意义,不由得感叹一下另外那个名字——c'est la vie!
用职场思考社会、反观人生,所以这部电影其实也属于第三种冷幽默的类型,导演用了自己三成的喜剧功力和七成的叙述水平,编出一部[葬礼上的死亡]姊妹篇。
▼
虽然本片的故事是从一阵兵荒马乱中展开的,结局却是一派和谐有序。也许从[触不可及]开始,这两位导演的态度就表明了:生活是暖心的,福祸相依,请处之泰然。
可能是时代的变化,可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压力日渐沉重,如今的喜剧电影更倾向于避免纯粹的二元对立:没有一定的正面人物和反派,没有绝对的正能量和世界观。大部分喜剧都是在一种简单质朴的设定上展开。在以往的普通的现代喜剧里,重口味的,调侃民族种族歧视的,关于同性恋的笑话常常是标配,因为这样会让观众觉得很搞笑。可是近两年的喜剧,尤其是欧洲喜剧,都逐渐走起“小清新”风格——他们风趣幽默,令人放松,努力调整了以往那种”电影献丑,观众嘲笑“的关系。
[无巧不成婚]的整体风格都是包容平和的。这部电影里每一个人物都很丰满,很可爱,每个人物都有缺点,也有光彩。就连土豪皮埃尔在结尾处也满足地完成了他的婚礼,而不是一路被导演黑到底。那两个巴基斯坦黑工的角色也没有被过度利用开种族主义玩笑,只是展示了这个人物性格的有趣。在影片结尾,这个大团队彼此之间的矛盾相互化解,奇葩们又踏上的生活的阳光大道,在欢声笑语中离开。这样一部朴实日常向的喜剧,和国内动辄耗资千万的大制作商业喜剧截然不同,除了投资方对电影欣赏力的差异以外,观众的心态和生活观念对电影的制作也有着重要影响。这一部票房冠军,让我们认识了一把法国人的生活态度。
生活本来就没什么跌宕起伏的剧情,日常生活也常常会显得烦躁乏味,但它的本质上依然是温馨美好的。这部既有老电影式单纯又有现代电影式接地气的喜剧片,让观众在观影时会心一笑,之后再继续投入到繁忙的生活中去。
人无完人,事态万千,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应对生活,毕竟无巧不成婚,无巧不成生活。人生如此,事事皆然。